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因为梦见你离开》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因为梦见你离开》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5 20: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因为梦见你离开》读后感精选10篇

  《因为梦见你离开》是一本由张怡微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梦见你离开》读后感(一):关于台湾,因为梦见你离开

  继《都是遗风在醉人》后,才女作家张怡微台湾系列图书第二本!

  作为在台湾的上海作家,张怡微的台湾故事里充满了“两地经验纠缠痕迹,她生活里是台湾的日常,却充满了异时异地的即逝感;回上海,又做足了随时准备离开的应酬。但恰巧也是这种人生既定方向的暂时偏离与旁逸在不断激发着她的写作,似“对照记”般隐喻在文字中、横亘在日常以外,犹在镜中。她自己曾说:“这些年来,也唯有在这片地域,我要比在故乡时更为亲近大自然一些,也亲近自己。至少从地景,从切肤的毛孔呼吸里,我能窥见城市性情之外的普世端倪。”然而我想,如果有一天她要离开,那也是因为在故土上有那么多的舍不得与丢不掉;如果以后连回忆靠不住,那么只有她告诉我们的这些故事会唤起久违的思念

  《因为梦见你离开》读后感(二):其实我还没有看完,但是我有很多想说的

  拿到这本书还挺早的,断断续续的读,但是无论相隔多久,我都能接着进入里面。爱她浓郁文艺气息,虽然,我不文艺。

  这个不叫书评吧,可以叫做读后感,叫摘抄也行。《因为梦见你离开》首先让我动容的是《奥客》这篇文章,一个社区照相馆、一个老贾、几本相册、些许过往,看得我内心澎湃的不知所措,就好像我就站在他们身后,看老贾去修照片,看他躺在病床上喊着何明,看何明把相册交到老妇人手中,看老妇人苦涩的说:“他除了我,谁都不欠。”怪不得文章获奖,没有无病呻吟,她是活生生的故事,故事里还有故事,耐人寻味

  上面是我的读后感,我说了,我还没有读完。下面是我摘抄的句子,请原谅我从雪白的书上勾勾画画,不是不爱惜,是不想错过

  《楔子》有一段话,我很喜欢,写下来跟大家分享:记得莱辛写过:所谓人的成长,其实是“不断发现个人独特经历原来都只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刚开始读就这么过去了,后来细细读才发现有滋有味。是啊,这就是人的成长,从发现我们是特例到最后大家都经历过,比如: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及一场更加刻骨铭心失恋......

  《奥客》里,整篇文章都牵着我的鼻子走,然后到某一句,我甩开缰绳,反反复复看了很久。“过时秘密青春最值得回味东西。”别人说我依旧青春,我笑着看镜子里自己的眼纹、颈纹和法令纹。留给我最多回忆的是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当然幼儿园也有,也有偷偷暗恋小男孩,但反倒是大学毕业了我的青春回忆就少了。可能上个月我还是学生,下个月我就是上班族了,仅仅这一个月就好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那是我的回忆,过时的秘密。

  《桥下》有一句很伤感,我却看笑了。“听说有诗人写过:只要想起一生后悔的事,梅花就落满了南山。”我想了想曾经的旧时光,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没有南山了,只有梅花山。别让我回想了,糟蹋了这满山的梅花。

  最后,引用文中《冷冷之初与冷冷之终》的一句话结束我的“书评”:自己写过的句子,自己也不尽懂。像走过四海千山不停,九幽十类不怕,到底来尝一口自己心里埋的黄连,怎么好意思说太苦。

  (P.S.标点太乱了,别读完了背过气儿去,谢谢大家能看到这句话)

  《因为梦见你离开》读后感(三):他们离开,我遇见

  在阅读张怡微的第二本关于台湾的散文集《因为梦见你离开》的时候,我刚好收到了她寄来的小礼物,在微博上给她晒了一张她书的全家福,她就准备了礼物回报。真是一个热忱的人,买书是爱书的读者该有的行为,作为作者,她倾注在书中的心血已经远大于读者支付一本书的钱。赠送礼物,全是出于真心

  活动开始,我只是关注,某天晚上翻到一些以前写的关于她的文字,颇有感慨,就连同全家福一起发了上去,并不是为了礼物,而是想要在微博上跟她亲近一些,借此吸收她的才气

  礼物很复古,很精致包装是用传统手工制作的毛边纸,上面扎着细细的草绳,系着一根素朴的枯草,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角落里盖着一个小小的印章。不舍将包装扔去,收集了起来,里面是一张明信片画面是《都是遗风在醉人》的封面破旧的小站,雨后湿漉漉的铁轨,以及远处氤氲水汽,颇有《恋恋风尘》中阿远跟阿云放学时停靠的车站感觉。除了明信片之外,还有一本褐色的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笔记本简单却暖心。

  《因为梦见你离开》是张怡微在台湾生活五年所写下的岛屿故事,有同学朋友老师陌生人,她所能窥见的整个台湾风情。在台湾,她比在上海的时候更亲近自然,更亲近自己,她在楔子中说:“以为台北是我人生里的一鳞半爪,后来才觉醒,我对台北来说,连一鳞半爪都不是。记得莱辛写过:所谓人的成长其实是“不断发现个人独特的经历原来都只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这本书就是一丁点的不断发现。“她谦虚地觉得这些只是一丁点发现,观察这些“发现”,写下这些“发现”,需要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呢?不过,对于勤于耕笔的她来说,这些一定是一种幸福

  “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丢失的人也越来越多。整理照片于是变成了可怕的经历,我们拥在一起笑得那么甜,但其实我们骤然又成了陌生人。”阅读她的这本书,想起很多曾相识的人,他们的脸庞笑容在眼前一一闪过,他们的身影在梦中一次次出现,然而却再也不联系。照片并不可怕,可怕的记忆,他们总是清晰存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开始的时候很茫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后来慢慢地了解,这些人可以在脑海中慢慢发酵,也可以成为素材写出来,“写,为了那缭绕于人的种种告别”。

  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并不是为了增加多少知识,而是在你茫然无措的时候,在你孤独前行的时候, 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跟你一样想法的人,你们有了相应的摺叠,你们相遇,就不会显得那么寂寥

  张怡微,感激与你相遇!

  《因为梦见你离开》读后感(四):一扇切近故乡的窗户(刊于《文汇读书周报》)

  大约三四年前的光景,张怡微在初次踏访台中逢甲后对宝岛上的年轻人有如是的描述:“许多大陆生到了台湾以后发现,与同年级生相比较起来,他们远比台湾学生来得世故……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令他们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去做年轻喜欢做的事,谈恋爱、搞派对、打工挣钱出国玩,而不是像我们一样忧虑房价生活费、无薪实习、低就业率、出国旅行的各种抵押证明繁琐的签证。”(《都是遗风在醉人·华丽流水》)

  不难发现,当时的张怡微以台湾为镜反观大陆(上海),得到的结论是我们过早涉入人生的罗网,艳羡的是他们“无知感”的天真。然而,随着她与宝岛的缘分愈发难舍难分,她才真正深入台湾的肌理,看到天壤之别的皮相下对于人生悲喜的共同参透和默默承担,此时的她,才真正走出故乡,也才真正接近故乡。

  《因为梦见你离开》是张怡微“台湾系列”的第二本书。书中罗织了一幅宝岛的人物风情图,既包括早餐铺的老板老板娘,也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生;既有只是在等待垃圾车时闲扯一二的邻居,也有已经望到人生边界的老作家……比起张怡微先前随笔中的人物速写,这部短篇集中的人物全然褪去了与宝岛有关的各式标签,不再是老兵,甚至不再被强调是陆客或外省人,台湾的所在也被化作生存的背景——他们在人生中挣扎与沉浮,是与我们别无二致的。

  肯特和麦扣看似无忧无虑地租住在保怡路上“一栋不起眼的旧宅”内,整天吊儿郎当,无所事事,然而却是因为背负着一个不能对家庭言说的秘密而不得不选择自我放逐(《梦里不知身是客》);看上去踌躇满志光鲜亮丽的洁西实际上暗中皈依了“真正的神”,她将命运曲折归咎于“灵”与“身”分开的解释,还多次劝“我”去听分享会(《梦见春天不来,我久久没有话说》)。年轻人不再如张怡微初入台湾时所看到的那般轻松自在,他们一样有包袱,有无法弄懂的人生。洁西甚至令我联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电影中NJ的妻子婚姻美满儿女双全,却还是被人生的虚无所困扰,时不时要到山上去“修行”。张新颖教授解读《一一》时写道,活着就意味着一大堆麻烦,但又确是这些麻烦证明你还活着。我想,张怡微展现的正是看似轻如鸿毛的人生表象下隐含着重如泰山的五味杂陈,而这也是她笔下的年轻人初尝的人生滋味

  麻烦和存在的相互纠缠、相互印证如若换作张怡微的口吻,则是她经由作家蒋晓云发现的“‘悲’与‘喜’之间的纠缠”,尤其在她最为擅长的世情小说中,这类悲喜桥段设置衔接常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寒心酸鼻。诸如《末日》里垂垂老矣的昭元先生,他自嘲说,“如果世界末日真的降临的话,那他最后一眼看到的,一定是A、B、C、D中的一位”,所谓的A,是借钱的小偷,B则是A的女友,C则是B的小弟,D又是C的女友。而在张怡微荣膺联合文学奖短篇小说《奥客》里,喜欢唠叨儿女有多孝顺的老妇还是必须请社区照相馆里的摄影师何明帮她从储存有几千张照片的SD卡中挑几张照片洗出来,因为她“眼睛看不清楚”。这一切被何明目光锐利的妻春丽看在眼里,“(子女)再孝顺,就连帮忙挑照片这种事,竟都要外人做”。

  但张怡微并不停留于对酸楚的揭露,而是聚焦于“疗愈”,她发现“世情生活中必然有一些特别细琐的安慰,可以疗愈创伤”(《亲爱的人生》)。昭元先生看上去傻,甚至竟糊涂到被这些心术不正的小偷骗钱,可是这个远在台湾的昭元先生,不就是现在遍布上海各个社区里明知别人是骗子,还愿意花钱去买他的医疗仪器,去买他的保健品老人吗?因为只有他愿意来看看自己,陪自己聊聊天。《奥客》里老妇的孩子不一定不孝顺,正如老贾临终前想拍照还被妻子儿女嫌作“实在不想多活几秒钟,脑子有病”,但并不因此就意味着亲情浇薄。很多不需要狠心说穿,戳破的“喜”,就藏有人生的“悲”,而究竟是喜是悲,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从这本书里看到了张怡微在水城久居后对于自身经验的丰完满,《奥客》据她所言就是将浦东三林的故事嫁接到台湾当下的,能够成功乔迁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经验与情感的双向流动。正如禅人说禅那样,她早已超越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现在的水城于她而言,或是一扇切近故乡的窗户,就好比她的老师带她特意去望一眼“什么都没有,黑白一片”的海,只是为了要对她说:“对了,你爸爸是海员吗?想让你看看,海上真的很无聊,很枯燥。像现在。”(《水城一春今日尽》)

  《因为梦见你离开》读后感(五):字裡行間都是了解

  今天收到怡微學姐寄來的《因為夢見你離開》和《試驗》,好開心。

  《都是遺風在醉人》貫穿了我從申請交換台藝大到從臺大訪問回來的近一年半,背回再帶去,每段時間再翻再讀都能喚起新的感受。這本書讓我遇見永康街、青田街,專程去了從來不開門的百城堂,知道了徐國能、鐘文音、蔣曉雲、吳明益⋯⋯反反復復把《華麗島流水》《漂浪與抒情》讀了七八遍,才由「沁人心脾」層層理解她字裡行間對台灣與上海的懂得,表面是「文藝情懷」,內裏是沈澱的體察與了悟。

  一周前的傍晚,跟寫《童女之舞》的曹老師聊天。老師分享了自己與文字的關係,竟如此相似。我們都未以文字創作為志業,但之於自我,書寫卻是萬萬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將經驗安放的最好的方式);且,它的存在有如微光。遇見了美的文字,我們都會感動、感激、打心底感到幸福,覺得,還值得在這世上多活一天吧。微微弱理由,延續著內心的鮮活。

  想來怡微的文字,或者說她這個人之於我也是「微光」般的存在吧。12月初終於約她在臺大旁邊溫州街吃飯,我和mimi兩個看起來呆呆的。跟比我小6歲的人講什麼呢?是啊,看什麼都覺得不是問題。回想我是感激這一晚聊天的。生活辛苦,要武裝成奧特曼面對一個又一個小怪獸,像她每天5點起來做事情,也是蠻酷的。每每收到她的微信推送,都彷彿傳來一種耐得住的溫度,那已經超越了「治癒」所能及,是潺潺的韌性。

  告別台灣時我寫下:我之於你,只是一個過客;但你之於我,卻是長在心裡的花園。過了幾天又讀到怡微《島嶼漫記》末尾:「我原以為台北是我人生里的一鱗半爪。後來才覺醒我對台北來說連一鱗半爪都不是。」方驚訝發現,她的有些句子已經融化在心裡了。好書不是你在讀它,而是它在寫你。你會越來越靠近自己所欣賞的人,也許是真的。

  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天涼好個秋養護內心的園地,我佩服那些持續耕耘的人。覓得榜樣,並真真切切在生命裡遇到,該是莫大的幸運吧,親切叫一聲「學姐」,然後藉著那點微光支持自己再想一想,再做些什麼。

  《因为梦见你离开》读后感(六):既不天真又非迟暮的人应该怎么办?

  读了《因为梦见你离开》,一如之前的猜测,和张怡微的性情并不投合。

  开始的时候还读得进。因为自己正处在写不出散文的阶段,无情可抒,有情亦不必抒。一是因为懒洋洋,想着有时间无病呻吟,还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时间都拿来看书、写作业,那样似乎才能问心无愧一点。但终究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废物。二是因为卑怯,对这废物感体会日深,便愈加感到诸事皆无意义。无法触及心中颓废感的文字似乎没有读和写的必要,而倘若真的触及,又因为这心灵太丑陋不堪,也是给见到的人徒增困扰罢了。所以情绪只是在暗地里发酵着,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才闷闷地问一声,自己究竟是怎么了呢?是什么时候心碎的,怎么就幻灭了呢?回忆里好像事事都是好的,人人都是善的,答不上。无药可救。

  张虽然也写颓废的情绪,消极负面的情绪,但她似乎并不讨厌它们。就是在那一刻,我非常羡慕她,羡慕她仍能与自己的情绪安然相处,而不管她究竟对世界了解到了哪一步。而全然不管世界观似乎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同时代人,一定是某些重要事件的共同见证人——见证之后的态度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见证本身便蕴含了一种态度。

  要达到能够与张共情的阶段,我们之间一定还失落着许多版图。

  偶然地也能懂,在雨后的小水塘里照自己的花裙影,我也做过。只是过后往往心碎不已。和她相比,我没有去生活的勇气。我就不为招安了一个靓词而满足,我太难满足了,我想要的是整个大海。

  除开字里行间的情绪与生活旨趣不谈,就体裁而言,这本小说集给人的感觉是张怡微并不擅长虚构之事。——开始我并没有把握,随笔散文的性质更强一些,后来翻到版权页,确实归到了“短篇小说集”这一类,所以也就从善如流了。

  张不擅长写进行时。这是“梦”的诅咒,云山雾罩,没有一次是正在经历,而是“仿佛在经历”。和这本书的编排也有关系,有好看的照片,照片似乎都被同一种滤镜刷过,色彩鲜明,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也许想表达“精致而飘零”的意思吧。所以也没有真正的叙事,而是看照片说话,我是想说,这些话并不自由,它们一总地被框在照片所凝固的事件与情绪中。没有真正的,属于“时间与事件”的自由和灵活,而是一个已经死去的方程组,一张被解答完毕的卷子。

  所以,张和她的文字之间有一种因指挥失灵而产生的迟缓感。我在其间感到分外地不畅快。之前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直到看到一位网友的点评,说“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81185/discussion/60858166/),之后摘了两句辞藻堆砌而显得表意不确切的句子。深感佩服,这确实是症结所在。

  写世情是有的,也勾起了我对马路和人家的记忆。其实,看这本书最感慨的倒是她正儿八经大大方方讲自己生活经历的那些事情,也就是楔子和后记里提到的,干活和写作,操心和操劳之类的事情。看到《奥客》里写“春丽觉得老贾代表了再老实的男人心里也是不老实的”写春丽的小聪明,“不知道会不会怀孕,哈哈哈哈哈哈哈!”,觉得她什么都不懂,仅仅是对人性有些道听途说的猜想罢了,并且连玩笑也开得这样不合时宜。但又想,这样认真工作过的人,总不会比我天真吧?!心里就又迷惑一下。总的来说,张的文字有一种精致的沉沉暮气,有她的聪明,也有一些我欣赏不来的幽默。虽然我感觉不像是聪明,只是学了个聪明架子,是架子端得好的人。

  《因为梦见你离开》读后感(七):【摘录】

  朝阳将出未出的那一个刹那,我全部的目之所及,都美得摄人心魄。这个世界的绝对清晨,为老者独享。老人们缓缓退散以后,才有了撒谎那个班族登场。糊口的年纪倒序起来,则有了九十点钟的太阳。——《一瓣白日梦》

  在油煎蛋液或包裹饭团里的间隙里对我微笑,好过午后、晚间壅塞人流里的无暇。

  我有一个日本同学说刚来台北的日子里,他每天只会对同样的人说同样的两句话:“谢谢”,以及“不用袋子”。

  我原以为台北是我人生里的一鳞半爪,后来才觉醒。莱辛写过:所谓人的成长,其实是“不断发现个人独特的经历原来都只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水城一春今日尽》

  或者他和我一样,是个依靠造谣为生的人。我就是依靠“造次”来赚钱买麦当劳的深夜台湾美食家。穷人就是这点贱。

  我总觉得MSN的衰落并不是一件比柯达倒闭更加伤感的事。所有爱过的人、说过的话,都会在某年某月某天骤然埋葬,不失为天大的福祉。许多事情的出现那么偶然,落幕都会习惯。

  牵挂那辆唱着“致爱丽丝”歌曲的垃圾车来临街巷。

  人生万事,总是有缘无缘大家来作伴,总是一言难尽,一言尽。——《因为梦见你离开》

  中午时,昭元会到连锁的意大利面店点一份焗饭含餐后咖啡,晚上则到知名牛排店点一份套餐。牛排店的领班只要一见到他就会端出一份红酒说:可惜啊,我的权限只有一杯红酒呀。

  人生不是书里写的花间一壶酒,而是,迎面一杯酒,靠常来常往换来的热烈。——《末日》

  杰西穿便装坐在我对面时,很有礼貌地关闭了网络,将Ipone放在桌边。——《梦见春天不来,我久久没有话说》

  抽烟的人,总是会有这样令人意外的体谅,留给旁人许多插播的玩乐时间。

  大诗人觉得,我应该离开这个岛屿一段日子,这样才会让我的生活略有喘息的余地,而诗就是语言的喘息

  两个相爱的人再见,关心的话是很难说好的。

  前男友都是我的贵人。

  诗在千山万水中,总差一个了领悟——《绵绵》

  《对话启蒙时代》里有一段:日常生活是沉闷的。但是我们又知道,生活的沉闷性是安全的代价。——《而吃菠菜是无用了的》

  只实现一种结果,这才是我们迫切的人生现实。——唐诺《尽头》

  完整的人生应该五味杂陈。——《简嫃》

  瞭望者看到每一座小屿都夸说/命运允诺我们的黄金岛/在他的想象中/已准备狂欢作乐/但晨光只照出了珊瑚礁。——波德莱尔《旅途》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脚踏过他的一生呢?——周梦蝶

  没有亲人死去的地方是不能称为故乡的。——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爱人在不在比爱不爱重要多了——蒋晓云

  这几年来,我渐渐在这片岛屿上,建立了一种比游客更为深沉的情感。

  我知道,再近的留学,也是一种伦理上的逃逸。

  刊载时碍于篇幅被砍去大半,这就是我的哀愁和现实人生之间的扞格,而我也不得不渐渐将之视若寻常。

  千疮百孔里,到底人都还在。

  对我这样一个别无所长的青年人来说,人生静如清晨的夜市,暴雨后中学的操场。

  “不要以为自己很年轻啊,一眨眼六十年就过去了。”我当然知道,一眨眼,我恐怕会与所有深爱的人,再没有更具体的照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