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恋情的终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10篇

2018-06-15 20:5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10篇

  《恋情终结》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一):恨与爱的界限

  初读本书,在一切了解尚未开始之前,本着纯感受内心想法,却发现明白主人公为何人所为何事,要如此对待一名老实本分公务员——亨利。同时主人公对有妇之夫莎拉的感情似乎也是不一般的,似爱非爱,似恨非恨。很想去探究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情人分手,造就了不甘心,带来了恨。莫里斯无法接受多年前萨拉的分手,特别是两人在如此美妙相处之后,对萨拉怀有恨意,甚至在得知神父也“有份”参与此次事件,对神父也怀有恨意。而对亨利的恨意则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萨拉对亨利已无爱情可言,却本着个人对亨利的怜悯,抛弃自己;另一方面,在自己占有或者不再拥有萨拉的同时,对拥有她的亨利生出天然的嫉妒,嫉妒演变成恨意。出于恨意,莫里斯再度接触亨利,窥探甚至插手他们的生活,做出邀请私人侦探调查萨拉的过分举动。此恨绵绵,使人不由得猜测想必是真正最爱萨拉的人也是莫里斯。

  情人的离世,造就了遗憾,带回了爱。莫里斯追到了萨拉,却没能好好地交谈。莫里斯心中所想都已告知萨拉,而萨拉出于对亨利的保护、对自我的放弃,并未真正承认自己的情感。第二日,如晴天霹雳一般,萨拉过世了。没有预兆,没有遗言,没有一点点防备,亨利、莫里斯、斯迈思,大家都不知所措,各自对萨拉的情感无处申诉。亨利只有对莫里斯这个知情者,也同样获得过萨拉真挚的爱的人,倾诉内心的苦楚。莫里斯在文章末尾虽仍是恨字不断,我想更多的是对自己所作所为悔恨,以及对萨拉爱意无处安放的难过

  且行且珍惜失去才懂得爱有多深刻。能够理解莫里斯的所作所为,爱与恨本就没有界限,一如心中的天使魔鬼,为了爱可以歇斯底里,不顾后果曾经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恰好,曾经的疯狂,造就了现在的理智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二):恋情的终结

  这本书里有疯狂的爱和恨、有疯狂的妒忌和羡慕、有疯狂的猜疑信仰,可以说这书里包含了爱情里所有的感情。故事背景二战时期的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公务员的妻子莎拉。。一场意外导致莎拉不辞而别,莫里斯在恨与妒忌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当初那份感情再次被点燃。爱和恨,妒忌与猜忌,再次折磨着莫里斯。上天安排了两人相遇,相爱,但这注定时没有结果的恋情,流传下来的只是凡俗中的一桩风流韵事。书中深刻记录了爱情开始的时刻,也记下了结束的那一刻。 故事的开始,他们因为爱而在一起。可是一场意外后,她以爱选择了分手。他无法理解,他的内心因此而失去了平衡,变得愤怒狂躁,莫名地猜疑和妒忌。最后,他看到了她的日记,终于懂得她的世界,她的生活。 在爱情的世界里,莫里斯是那么的自私狭隘,也有些可怜。但这又是合情合理的,这算是一个男人正常反应吧。他和她都没有错,一切都是因为爱,不过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会导致出事方式的不同。“对于一些人来说,它像贪婪一样,是一种占有欲;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它则是一种想要丢掉责任感的投降欲,一种想受到别人欣赏愿望。有时候,它只是那种想说说话,想把自己的包袱卸给一个不会嫌烦的人的愿望,想再找到一个父亲或者母亲欲望。当然在所有这些之下,还有生物学上的动因。” “这本书的后半段,尤其是萨拉死后的部分,让我想起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可以说,这种内心描写大于行为描写的风格是英国文学传统,(相比我读过的美国文学而言)。因此,这些小说里也很难带给读者汗水湿透衬衣般的现实感,这种细致冷静客观的风格让人总是产生自己在读一个精心编制的故事的感觉,而不像是亲眼目睹了一件事的发生。麦克尤恩也许是最有可能也最有资格接过格林的接力棒的人。因此,我也暂时打消了阅读格林和麦克尤恩其他小说的打算,当然《哈瓦那特派员》除外,而《人性因素》,对我来说是可以随时随地打开任何一页往下读的小说。”引用这段话表达一种认同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三):欲望、猜疑、枷锁与深爱

  “人的心里有着尚不存在地方痛苦会进入这些地方,以使他们能够存在."

  文章以主人公莫里斯的第一人称描述基础依靠心理描写、插叙、日记等方式,想我展现了男主角对萨拉的爱与恨、挣扎与痛苦。正如爱情本身——万分之一甜和剩下的恨。

  全篇从莫里斯和萨拉的丈夫亨利怀疑萨拉搞外遇开始,莫里斯对萨拉的懊恼和恨意直线上升,请了私家侦探一探究竟。随着事件的进行,仅凭只字片语无限遐想的莫里斯仿若一头受伤的孤狼,挣扎与痛恨已然跃出纸面直达我心,让我感受到了亲临现场般的痛恨。经过系列的暗访伪装之后,在他的恨意达到巅峰之时,脑子里想的”我心里仍然充满了愤恨不信任。我最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伤害萨拉。我想带个女人回家,同他一块儿躺在我同萨拉做爱的那张床上——事情似乎是这样。我知道想要伤害她,唯一的方式就是伤害我自己。“这种写法完完全全的表达了一个爱之深切之人的爱意,是的,爱意。仿佛伤害己身,自己所爱之人能感同身受一般,这种爱到疯狂的表现

  之后的剧情推动到了萨拉的日记,

  莫里斯:”我想要爱情源源不断地持续下去,而绝不会变淡。“

  亨利:”这不符合人性,人得知足。“

  萨拉:”你不用这么害怕,爱不会终结。“”人们看不到天主,但不是一辈子都爱他吗?"

  这是日记中表达了三人对爱情的认知的话,莫里斯想要的是坚贞不渝,存在于理想中的爱情。亨利要的是正常的爱。而萨拉的爱情就带有了宗教信仰。她即使再爱莫里斯,也逃不开自己赋予自己的枷锁。

  这些被私家侦探所带来的日记推翻了莫里斯所有对萨拉的猜疑与仇恨。萨拉在信中说:“他经常告诉我说,他从未这样深深地爱过另外一个女人。他以为经常说这句话,就能让我相信他,然而我之所以相信他。只是因为我也完全一样的爱着他。“一切的脑内剧场随着日记的读取,就像一把刀一般切割着自己的心,一切切的猜测就是在亵渎深爱着你的人。他打起了电话,仿佛世界毁灭也不能阻止他们见面。

  萨拉被天主所折磨着。天主的教义不允许一个有夫之妇爱着别人。她刻板的遵守的一切,只是因为对信仰的害怕。她一面想着”我要莫里斯,我要平平常常的、堕落的、凡人的爱。“一面”用指甲掐自己的掌心,好让疼痛来阻止自己的大脑。“她在爱与枷锁的深渊中饱受挣扎,而另一边的爱人,却在怀疑她。

  冒着大雨,莫里斯与重病中的萨拉见面了,他相比于萨拉的病状更想要表达自己的爱,他是那么迫不及待,忽略了难受的爱人,在冰冷的教堂里告别,又走回了家里。这一别,变成了永别。

  萨拉死了,”我现在对爱过她的任何一个人都抱有感激之情。“一夜之间,仿佛所有的恨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对所有和萨拉有过接触之人的感激,只有这些人,见证了萨拉的一生

  然而这只是表象,就像暴风雨前的平静。他将导致萨拉死亡的所有原因归于他人。他痛苦的咆哮着:“我不是痛苦,而是仇恨。我很萨拉,因为她是个小娼妇;我恨亨利,因为萨拉死心塌地的跟着他;我恨你和你那臆想中的天主,因为你们从我们大家身边夺走了萨拉。”但受伤的只有他自己,满怀泪水的只有他自己。

  他抨击天主,嫉妒跟萨拉有关的一切,他饱含苦痛,却只是因为对萨拉的爱,一种灵魂深处的爱。到书的最后,他放弃了爱,他放弃了反抗天主。他太累了,与自身搏斗太累了。在欲望、猜疑、嫉妒中寻找他的爱情太累了,他的恋情终结了。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四):是恨,还是爱?

  “我宁愿自己死掉或者看到你死掉,”我说,“也不愿看到你和别的男人在一起。我并不是怪人,凡人的爱情就是这个样子,你随便去问谁好了。他们说的话会全一样——如果他们真的恋爱过的话。”我用嘲弄的口吻告诉她说,“每一个恋爱的人都是嫉妒的。”

  我知道要想伤害她,唯一的方式就是伤害我自己。

  突然间,我很想伸出手去摸摸她,摸摸她的头发和她私处的毛发;我想要她躺在我身边;我想能在枕头上侧过脑袋,对她说话;我想要闻到她肌肤上那几乎闻不出来的气味,尝到它那几乎尝不出来的味道

  那时候,死算不了什么——起初,我甚至还祈求过它的到来:被炸弹炸成碎片,灵肉俱灭以后,我就再也不用起床穿衣,看着她的手电筒光像一辆缓缓驶离的汽车的尾灯一样,朝着公共草坪那一头慢慢游走了。

  我顿时有了一种解脱快乐的感觉。我再也不去担心你了,穿过公共草坪时我这么对天主说,不管你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不管你是否会再给莫里斯第二次机会,也不管这一切是否都是我的凭空想象。也许这是我为他要求的第二次机会。我要让他快乐,这是我的第二个誓言,天主,你要是能够阻止我的话就阻止我,你要是能够阻止我的话就阻止我。

  “我要莫里斯。我要平平常常的、堕落的、凡人的爱。”

  两个人如果相爱,就会在一起睡觉。这是一个已经得到人类经验检验和证实的数学公式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五):恋情的终结---有些情感终究是无法定义

  恋情的终结---有些情感终究是无法定义的

  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想起了茨威格的小说《灼人的秘密》,但随着后续的阅读,我发现,《灼人的秘密》是“慢慢渗透的冲动”而《恋情的终结》则是“疯狂的热烈”就像在书封面上写的: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得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

  书中有大段的内心独白,除了让读者能直面作家莫里斯的内心活动,感同身受着情感的变化和蔓延,还能预示着情节的推动发展,从而环环相扣直到故事的结尾。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哲学的两个观点: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所以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动机。同时,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就像文中莫里斯在面对对萨拉的离开、嫉妒萨拉的丈夫以及对猜疑萨拉的种种情感下,决定通过找私家侦探调查萨拉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怀疑一旦扎根,就难以消除,即便莫里斯和萨拉在一起的日子里,莫里斯也没有停止过对萨拉的猜疑。可是感情的长久不应该是相互信任吗?敏感和猜疑是过度在意对方的表现吗?我们是否真实的明白对方的良苦用心?还是现实的做法只是为了证明心中的疑问?难道是惯性相处模式,代替了内心真实情感的诉求

  这种极度压抑和敏感,是煎熬,更是悔恨。私家侦探带来萨拉的日记,莫里斯得到了一直想要的答案,她是一直爱他的,只是因为对方的信仰才无奈离开......追悔之余,是想和萨拉开始新的生活,信奉天主教的萨拉却拒绝了他,而后萨拉的患病去世...在没有萨拉的日子里,纵然莫里斯是有决心真的悔过,也换不回萨拉的生命了,一切都为时已晚。

  但,这是爱吗?莫里斯和萨拉的情感没法定义吧。

  多年以后,莫里斯可能在无尽的悔恨中度过余生,也可能在念念不忘中又开始另一段感情,

  也许直到生命结束,一切消逝,莫里斯和萨拉,没人提及,也没人回忆,而见证存在过的,恐怕就只有那幽暗的晚空了.....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六):《恋情的终结》

  嫉妒的情人,无能的丈夫,捉摸不定的妻子,这样的三角关系看起来似乎颇为老套,萨拉不辞而别,莫里斯不知就里,妒恨交加地度过了两年。因怀疑她另有新欢,莫里斯请私人侦探调查,结果从萨拉的日记中得知她一直爱他,只是出于对天主的许诺和敬畏才离开他。

  这部小说并非仅仅讲述红尘中的男女之情,而是在本德里克斯跟踪萨拉的过程中,探讨爱自己、爱他人和爱信仰这三种单纯而基本的感情。说不清楚到底是小说一开头充满玄念的情节吸引了我,还是因为书中主人公对爱的嫉恨与强烈吸引了我,看爱情小说,总是希望看到书中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若不是,便会心怅怅然地难受上几天。这部写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并不厚的小说,现在看来至少从手法上看仍旧很当代。格林的叙述结构能力只能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了。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七):恋情的终结

  一打开书,我所能感受到的就是慌张,那种偷窥者的,求而不得的,渴望得到某种东西,却只能虎视眈眈的盯着拥有者的,嫉妒的,羡慕的,甚至于恨着那个幸运儿的感情,扑面而来。因为拥有不了,至少不能实实在在的在一起的,暴露于青天白日下的,隐秘的,所以藏在黑暗的缝隙里,盯着某个时刻就要咬你一口。本德里克斯的心情凌乱,激烈,急切的想表达出来的那种感情被压抑在平静的面孔下,仿佛灵魂出窍,一座石像在表演着对亨利的关心,真实的自己却在空中看着这一切。

  看了几页,真相渐渐暴露出来。一个丈夫委托妻子的情人去代他调查妻子奇怪的行为。本德里克斯为了写一本关于高级公务员的小说,接近了萨拉,某个在养老金部工作的高级公务员的妻子。在互相的接触中,爱情莫名其妙的出现,像闪电一样,他们相爱了。也许是魅力的吸引,也许是婚姻生活的乏味,干柴和烈火在一起总会发出炙热的温度,把彼此都燃尽。本德里克斯的嫉妒,猜疑,不安让萨拉觉得疲倦,“有时候,我对努力让他相信我爱他并且会永远爱他这件事感到十分厌倦。”。可是萨拉自己本身就充满了不安感,“我一直想被别人喜欢或者爱慕,如果一个男人突然对我发火,如果我失去了一个朋友,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我甚至不想失去丈夫。”。亨利代表了安全感,萨拉害怕改变,害怕失去。你不能依赖一个自己都深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给予你安全感。爱永远都是相互的,一味地给予和付出终究会厌倦。萨拉就是,亨利已经给不了她爱的激情,萨拉需要的是被喜欢,被爱慕,而长久的婚姻,把爱情变成了柴米油盐,但是家庭和婚姻带来的安全感,让萨拉不能离开这个家庭,不能离开亨利。即使她已经下定决心,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去,亨利一句需要他,她就把行李箱踢进床底,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这本书里三观挺崩塌的,之前在我看来如此,所以暂不论三观。只谈感情。丈夫和妻子的情人和平相处无论怎么看都很诡异。本德里克斯嫉妒亨利的发狂,他嫉妒亨利拥有萨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无论在哪个时间,和萨拉一起出现的只有亨利,而他只能以朋友的名义。本德里克斯为了汲取亨利身上萨拉的气息,他可以忍受和他共处一室,他既可怜亨利,又嫉妒亨利,还恨着亨利。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本德里克斯爱着萨拉又恨着萨拉,更恨着这样的自己。爱情真是磨人,让人又爱又恨,舍不得放手。

  我讨厌着这样的爱情,也羡慕着这样浓烈的感情。可是无论怎么样,如果有爱的人,请大胆的在一起吧,不要蹉跎了自己的感情。

  死亡带不走爱情,只是让我更思念你。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八):男女情爱与宗教之爱——读《恋情的终结》

  一九五一年,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出版了《恋情的终结》(The End of The Affair)一书,受到评论界的赞赏,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桩不伦的爱情及其最终的幻灭。而英文“affair”一词,既有“恋情”之义,也有“偷情”之义,可谓恰如其分。

  小说《恋情的终结》背景设置在英国伦敦。彼时,“二战”激战正酣,不著名的小说家莫里斯·本德里克斯因正创作一本以高级公务员为主人公的小说,意外结实了养老金部(后来的家庭安全保障部)一名重要的部长助理亨利·迈尔斯和他的妻子萨拉·迈尔斯。动荡岁月里,萨拉和亨利过着看似平和但寡淡的夫妻生活。本德里克斯的意外闯入,激活了萨拉的生命,二人迅速燃起恋情。然而,在一次轰炸中,本德里克斯被炸昏迷,本不信教的萨拉情急之中向上帝祷告,希望上帝能施以援手,搭救本德里克斯。不久,昏迷的本德里克斯不久醒来,而萨拉此后陷入了精神危机,一方面不愿入教,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她认为的和上帝的约定。萨拉对本德里克斯日益冷淡,行踪越发神秘,本德里克斯派人调查,最终发现了萨拉的秘密,萨拉后因一场疾病香消玉殒,可他的情人和丈夫却结成了亲密友谊。

  《恋情的终结》首先是一部爱情小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讲述非婚男女之间爱情的小说。在认识本德里克斯之前,萨拉和亨利早已结合,虽然婚后生活并不如意,但显然不是出轨的正当理由;另外,因创作需要而认识亨利之后,本德里克斯与他之间产生了平平淡淡的友谊,“朋友妻不可欺”。双重底线设置,创作这样一部以不伦爱情为重要内容的小说,显然不易,一个不小心可能便被当成赞成婚内不忠。小说中的“三角模式”也较常见:乏味无趣的丈夫、多情浪漫的妻子、魅力十足的情人,以往的小说中都不乏类似的人物设置。那么,不禁要问,《恋情的终结》有何新意?

  新意之一,或许在于《恋情的终结》注入了形而上的宗教思想。这个层面上,不妨将其视为伪装成爱情小说的宗教小说。它其中包含的宗教思想,戏剧性地凝聚在萨拉·迈尔斯身上。如前所述,本不信教的萨拉情急之中向上帝祷告,希望上帝能施以援手,搭救本德里克斯。本德里克斯醒来,而萨拉却无所适从,不知晓是因为本德里克斯原来就只是昏迷,还是上帝搭救之功。本德里克斯对萨拉的爱情,更多的是基于肉体层面的结合,而少灵魂上的同一,萨拉内心的纠葛,他几乎从未觉察,更别提感同身受。当萨拉拒绝他时,她说:“亲爱的,亲爱的,人们看不见天主,但不是一辈子都爱他吗?”他回答道,“那不是我们的这种爱。”萨拉则断言,“有时候,我不相信还有别的样子的爱。”缺乏宗教意义上与创世者同一的爱,基于不变信仰的爱,代之以两具肉体之间的物质结合,或许远称不上文本中的真正爱情吧?萨拉最初沉溺于与本德里克斯之间的肉体结合,最终通过自己的思索在某种程度上皈依宗教,或许如她所言,“你不用害怕,爱不会终结。不会因为我们只是彼此不见面……”宗教之爱,许是世俗之爱的升级版本和最终形态?

  新意之二,或许在于《恋情的终结》配合故事的情感进程而巧妙运用的各类叙事技巧。故事发生在战时的伦敦,话语时间则从二战结束后——“一九四六年一月那个漆黑的雨夜里”起,以“现时”状态发展中的种种空白牵扯出故事时间,综合地采用了闪前、闪回等叙事手段;总体上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涉及第三人称萨拉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则以萨拉的日记——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表现出寂寞无奈、挣扎徘徊的女性心理,真切感人。by:吴声heaven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九):“狂热份子”

  关于爱情,我又想起了你……

  二战时期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莎拉。两人爱得如此热烈,亲吻,做爱,仿佛要把对方融进自己的生命里。可一次意外的空袭导致莎拉不辞而别,莫里斯在恨与嫉妒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当初那段感情中炙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再度折磨着莫里斯……可一切都随着莎拉的离去而变得明朗,恋情终结。只是,关于爱情我只想到了你……

  书中令人最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部分男主人公得到私家侦探的消息后的微妙心思和狂热的恨意,脆弱的神经把莫里斯折磨得疲惫不堪以及时常心神不宁。对亨利的嫉妒,对其他第三者的嫉妒,深刻的描写了作为第三者的莫里斯内心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让读者不禁感叹作者的描写是多么细腻和入木三分。

  但作者更深一层是引发了我们对爱的真谛的思考。

  或许是因为人物性格使然,或许是因为作为第三者的无安全感,莫里斯认为应该用自己的嫉妒来测量爱情的深浅,他那狂热的妒恨仿佛在向全天下昭告自己是多么爱莎拉。可是莎拉却认为只要对方能快乐,不管对方做什么都不介意,所以她为了自己所向主做过的承诺而离开了莫里斯。爱就是爱,不会认为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改变。都说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真正爱一个人是希望对方能够幸福快乐,而不是拥有。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狂热份子”想要拥有一份炽热的爱,殊不知,爱的烈火也会灼伤对方。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十):疯狂之于爱情

  第一次从一个男人的视角去看待爱情的样子,说实话,并不能够感同身受。故事的开篇就给我了极大的混乱,让我一度弄不清,这是一部男男禁忌,还是婚外恋。后来发现,这种混乱并不是作者想要刻意造成的,而是因为男主的内心就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之中。

  莫里斯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从他勾搭萨拉开始,他就不是。故事的开头让我一度觉得他是一个卑鄙的小人,从他有意接触亨利开始,他内心的自说自话暴露了一切。这个主人翁的设定,和之前我所接触到的小说设定都不同,这也是我对其有抵触的原因。

  但是现在想来,我不愿面对的,只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不论男人和女人,都有为爱情疯狂的理由。不论男人和女人,在爱情幻觉中都会做出超出理智的事。这时候的疯狂在当时看来,都是有情有据,但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就真的只是费解而已。这也就是爱情之所以被上升到一个神圣高度的原因,它是脱离了理智的存在。

  所以,当我试着想要理解男主,理解他的嫉妒,理解他的腹黑,解读他的心机的时候,对这本书的认识就走错了一步。

  对爱情还报有童话般幻想的人儿不适合这本书,没有经历过分开与离别的人儿也不适合这本书。作者赤裸裸的描写了一个男人对爱情的狂热内心,他让我想起自己感情艰难日子里脑海里那些挥之不去的想法(虽然并没有赋予实施),他让我想起自己不愿回忆的不堪往事,自己陷在愚蠢眼泪中不能自拔的日子。

  幸好一切都结束了。

  关于爱情,我又想起了你,,,意外的,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