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感10篇

2018-06-15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感10篇

  《毕司沃斯先生房子》是一本由[英] V. S. 奈保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50,页数:5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感(一):漫长努力和漫长的失败

  读奈保尔《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

  宛如在读自传

  毕斯沃斯先生被生活轻轻拨弄到这里,拨弄到那里,他顺水推舟又满含愤怒

  一瞬间,生活似乎要好起来了,下一秒又接连受挫。只因其中全无自主可言。接连的受挫,让毕斯沃斯先生把一座梦想中的,自己的房子作为救命稻草一般抓住。房子的隐喻代表什么?很难一言概括,但感同身受者眼中,这是一目了然的。一个我说了算地方

  有一段描写他如何被打,又在众目睽睽倔强地去吃并不想吃的牡蛎、面包、鲑鱼。堪称细部经典

  漫长的努力和漫长的失败,足以打垮一个人。海明威式的硬汉绝不会出现现实生活中。这部作品太过真实地描摹了普通人一生,我几次试图放弃又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拽进去。它真实映照出每个人的生活长久挫折和最终的失败不可避免,绵密而漫长的痛苦终我们一生无法避免,欢乐不过是稀薄短暂的瞬间。这些自以为是的瞬间往往在事后想起让人羞愧、愤怒于自己的软弱和不长记性。我们就像一只猴子,十次电击中有一次拿到香蕉,就可以忍受其余九次毫无意义打击

  你能怪他吗?你若怪他,就是在恨自己。

  他有妻子孩子兄弟姐姐妈妈,却像孤魂野鬼般在世上游荡,形影相吊。灰头土脸的他历经几次搬家,还是发现竟无一寸容身之所。

  没有人想经历这样的一生,我们在追寻成功金钱满足、梦想的实现,却很少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穷一辈子怎么办?这恰恰是最可能发生的生活,每个人受命在其中寻找意义。

  (谈不上是书评,一些读书随感)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感(二):骚动与喑默

  在阅读这本将近六百页的小说前二百页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预感:我将要在这本书的尽头膜拜在一位新的大师的脚下。

  他给叙事技术加速,使小说接近事实无缝连接的真实时间流逝状况。他巨细糜遗的回忆力,和对接近于母系氏族的家族历史中貌似团结实则他人即地狱人际关系的还原和讽刺,对于个人(毕司沃斯先生)对自由模糊憧憬集体的先天性憎恶。这些都让我期待看到一部心灵史的愿望变得合理正当:我在向一个巨人要求他拉开一张大弓。

  但很快巨人就向我示意,他并没有打算竭尽全力。毕司沃斯先生在绿谷面对真正的挑战孤独梦魇。这几乎是一个人真正走向精神独立门槛。而这个时候,一场真实的或者说必要暴雨把他送回了图尔斯家族,就像在噩梦中,杀手朝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适时地醒来了。是的,有些事情错过了就是永远地错过了,正如我们熟悉的那样,尊敬的毕司沃斯先生用爱克服了剩余的时光,而且让我们幸福的是他终得其所。

  几乎就是标准的21世纪小说,抱怨人与人之间的龃龉,乌合之众的喧哗,美好心灵的骚动,伟大的爱让一切都喑默并且像老祖宗客厅一样温馨。我试图说服自己去热爱这个世纪,但我深切地痛恨它的庸俗,“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波澜”。

  当杀手朝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让他永远地朝我们走来。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感(三):看看那所房子

  “十一岁,他有了当作家的梦想;二十三岁,开始写作;二十五岁,出版第一部作品;六十九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靠死记硬背,读完高中课程大学之前没有读完一本书;前往伦敦决心当个作家时,身上只有六英镑;但父亲给了他写作的抱负。”

  他是V.S.奈保尔

  马尔克斯擅长刻画孤独,奈保尔则细致地描绘着绝望

  1961年,马尔克斯发表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奈保尔发表了《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两本书同年出版的书各自写出了最心酸的结尾——等待。上校等待他五十六年来从未到来的养老金;毕司沃斯先生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等待孩子们回来,等待无力偿还的房债到期。等待、等待。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的第四部作品,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为了缅怀他的父亲和童年时的生活,奈保尔用了接近50万字来构建这个故事。从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出生直到他在最后一所房子里去世,毕司沃斯先生就在一个又一个陌生人屋子之间漂泊,结婚之后依附在妻子所属的图尔斯家族,住在属于图尔斯家族的房子里,从阿瓦克斯人数众多的家族大宅、绿谷的劳工民房、矮山濒临倒塌的木屋、西班牙港粗笨的水泥房子,期间自己还尝试建了两座摇摇欲坠的木屋,直到人过中年、有了4个孩子的毕司沃斯先生举了巨债购买了一所毛病多多的现代房屋,才算在人生的最后几年终于让自己和他的家人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然而这本书并不是写毕司沃斯先生的奋斗史,这里并没有什么奋斗史,毕司沃斯先生是个平庸小人物,这不是个讨人喜欢人物志大才疏自负粗鄙,当过酒馆打杂、帮商店广告画、开过杂货铺,流浪到西班牙港后幸运地成为了一名记者,最大的显赫是当了几年的福利局的非编制公务员,后来福利局解散,他被辞退了,在失业与疾病中倒数着债务到期的日子。在奈保尔笔下的殖民地生活中大家高兴地、麻木地生活在绝望之中,月光下破败的街道无穷无尽贫穷愚昧,一切都是老样子,一切都没有变化。毕司沃斯先生搬到了舒适的街道社区,住进了一座虚有其表的好房子,看似摆脱了贫穷与耻辱,其代价癌症式的债务,一步步蚕食他的生活,工作上的担忧、生活的窘迫家庭烦恼从来都没有远离过。但这所房子对于毕司沃斯先生和家人依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他的房子,就如书中一开始所写: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房子该是多么凄惨啊:他将会死在图尔斯家的人旁边,死在那个巨大支离破碎冷漠的家庭里;把莎玛和四个孩子留在他们中间,留在一间屋子里;更糟糕的是,虚度的一生都不曾努力让自己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活着和死去时都像一个人被生下来那一刻,毫无意义而且无所适从。 “

  所幸,最后奈保尔并没有让生活绝望到底,毕司沃斯先生等来了他的孩子,获得奖学金在国外读书归来的孩子。

  在奈保尔在作品中总是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况,那些漂泊异乡身份断根的人如何在远离自己家乡、远离传统的地方生存下去,那些失去身份归属之人寻求支撑自己生活信念的故事。写他们的愚昧与传统、写他们的耻辱和梦想,写他们的茫然与冒险,写他们的卑鄙坚韧、写他们的绝望和希望。

  毕司沃斯先生的故事不禁让我想起 而今我们面临的房子、身份的危机,漂泊在大城市普通人,需要用房子来获得立足之地,来获得进入一个城市的身份证明,我们害怕两手空空地回到那出发之处。“然而房子呀,最重要的是房子呀”,它像一个咒语,萦绕在每个飘离之人的头上。人们为此奋发向前,逆水行舟,却被不断地向后推去。

  在这本书的尾声,我面临着一个许久以来都困扰着我的难题——感受,我深知以我目前的文字能力,甚至无法写出一个让我自己满意的表达,难以用真切言语描述从书中得到的体验。但我还是要写,因为那种情感像白鸽在我胸膛里扑簌着翅膀,它强烈地想要出来。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感(四):五分钟读完《毕司沃斯的房子》

  怎奈厚书总让人不寒而栗,何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产生效益,为了方便懒汉型读者,让他们在最快的时间里看完此书,以下内容会剧透。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印度裔V.S.巧保尔的成名作,这部作品的素材来自奈保尔父亲的真实经历。小说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的原型就是他的父亲。

  毕司沃斯先生是一个在特立尼达殖民地生活的小人物,充满梦想和野心,他和如今的你我一样,在平凡的生活中奋斗并痛苦着,恰如我们北漂终其一生都试图建造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这该死的房子是他全部关于家的梦想,是他独立人格诉求,也是他作为家长权威的要求。

  毕司沃斯先生一生都在寻找一座房子,不但能庇护自己,还能够安身立命。他妻子莎玛和她的众多姊妹们拥有一套CBD大宅,但这毕竟不是他的家。

  毕司沃斯先生是外人,他作为送货上门女婿,是不被欢迎成员原因是他不能像别人一样对家庭的主宰者图尔斯太太俯首帖耳,也不能对管理者老爷毕恭毕敬

  毕司沃斯痛恨CBD大宅里的每一个人,他给每个人都起绰号,来嘲笑和挑衅这些人。在他看来,是肥婆图尔斯太太和弱智赛老爷造成了他的尴尬处境,把他拉到这样一个他不愿意接受庞大家族中。他可谓典型的吃饱了撑的找抽型。

  从开始的满腔怨恨到后来慢慢接受现实,再到后面力图溶于CBD大宅的氛围当中,毕斯沃司先的情绪心态在不断转化。

  可当他接受现实打算跟CBD大宅里的人们摘好关系,顺道儿拉几个同盟时,他的计划一一破灭了。

  先是CBD大宅中,公鸡中的战斗鸡对他不屑一顾,后是某学者对他不置一词,夺取同盟的计划只好宣告破产。到最后,毕司沃斯先生发现,在这所宅子里他永远都是一个外人,他进入不别人的生活圈子,别人也永远不会真正接纳他。

  有必要提一下,CBD大宅里最多时容纳着两百多人,看上去混乱,实却井井有条秩序分明。每一个女儿女婿都有自己的房间,每一个孩子都有睡觉的地方,每一个寡妇都被家庭接纳,大家严格遵守着传统的秩序。

  直到毕斯沃司先生的入侵,打破了这种秩巧。在毕司沃斯先生看来,这座房子古老陈旧、破败,挤满了图太太的女儿女婿们,有数不清的小孩,没有人能把他们跟自己的父母进行化配。怎么感觉有点像养猪场呢?

  错综复杂的关系,看似和谐,实则吵吵闹闹,像东北乱炖,没有一丝安静,甚至每个人连隐私空间都没有。这让毕斯沃司先生对这所房子充满了仇恨敌意。他痛恨自己的懦弱,也痛恨图太太的阴谋,让他陷入了这样的泥潭之中。

  毕司沃斯先生这样一个外来人,不安分守己点,反而到处树敌,看上去对房子不怀好意,不断的挑衅,挑战图太太权威的时候,大多数BCD大宅的人都被激怒了。他们集体对毕斯沃司先生进行了漠视,并且派人揍了毕司沃斯化生一顿。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乎,毕司沃斯先生有了第一次的搬家。他们搬到了捕猎村。他被派到捕猎村的小商店来经营

  捕猎村的独立生活让他暂时脱离了喧嚣的BCD大宅,也脱离和图尔斯家族的生活圈,但毕司沃斯先生却并没有把这个地方当作他永久的家。他令商店白白损失了一百美元之后,屡遭非议,毕司沃斯先生彻底在捕猎村呆不下去了。

  捕猎村的商店被烧毁之后,毕司沃斯先生由人介绍,得到了一个新工作,在一个叫绿谷的地方监督劳工们干活。毕司沃斯先生和劳工们住在一起。此间,他不断的听闻BCD大宅有孩子出生,他和BCD大宅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当孩子们常常谈论到如何在BCD大宅里融洽生活时,图太太家族和毕斯沃司先生越来越疏远,他开始计划着要建造一所属于自己的房了。他要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家,家里有老婆,孩子和热炕头!

  说干就干,可由于房屋建造过程建筑材料质量给力,加上资金的匿乏,最终他的房子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晩被雷电彻底毁了,他第一次建造房屋的梦想就此破灭,不得不搬回了BCD大宅里。毕司沃斯先生,开始做出了第一次的妥协。

  当所有图尔斯家族给他的工作都宣告失败之后,毕司沃斯先生决定自谋出路。在他姐夫的盛情邀请之下,他去了西班牙港碰运气。某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某小报》聘用,成为专职记者。从此毕司沃斯先生的生活开始出现转机

  他和图尔斯家族的人达成了谅解,并取得图尔斯太太西班牙港的房子里租住的权力。但好景不长,图尔斯太太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在家族中的威慑力也开始减退,潜伏已久的矛盾开始爆发。

  CD大宅内部开始分裂,一部分人搬了出去,图尔斯家族的整体性遭到了极大破坏背叛者开始对图尔斯家族进行攻击,图尔斯家族的姐妹们进行还击,矛盾激烈。图尔斯家族的人们决定迁徙,放弃BCD大宅而迁徙到矮山去。

  矮山的迁徙最终摧毁了图尔斯家族,姐妹们开始散乱不堪,孩子们也不再有所约束原本稳定和谐的秩序被打破了,家族变得一盘散沙,人们各为其政,都只为自己的小家庭牟利,不再合作生活了。随着图尔斯太太逐渐老去,图尔斯家族的凝聚力开始涣散。

  毕司沃斯先生第二次盖房子,是因为八十美元的丑闻事件。过程很简单,某人丢了八十美元,于是开始搜查家里毎一个人的屋子,而毕斯沃司先生拒绝被搜查,致使大家对他们一家产生了怀疑排斥,于是毕司沃斯先生找了一块地皮,用很短的时间就盖起一座房子。

  但是呢,这座房子还是没给他带来安宁,地段不好,碍事儿。有一天,孩子们在庆典的时候放火焰,火势蔓延,烧掉了这所房子,于是他只好和一部分图尔斯家族的人重新搬回了西班牙港。

  在西班牙港的房子里,众多姐妹们同住一个屋檐下,失去了图尔斯太太的威慑,这个家族变得混乱,争斗频繁。人们互相攀比,互相仇视。大人们互相比较,驱使着孩子们也划分帮派,彼此仇视。

  龟缩在房子中一个小角落的毕司沃斯先生再次和图尔斯家族产半矛盾,导致了他最后的搬家,这一次毕司沃斯先生终于彻底逃离了图尔斯家族,自立门户。

  法务官的小蜜将一套看起来漂亮实则千疮巧孔的房子高价卖给了毕司沃斯先生,导致毕司沃斯先生背负了巨额债务,在他临死之前也没能还清这些债务。

  终于有了一所真止的自己的房子,虽然不那么满意,但永远的脱离了图尔斯家族,不被他们左右。毕司沃斯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在追求独立的人格,和一所只属于自己的房子,寻找一个能庇护自己和家人的场所,屡败屡战,终于在最后的时刻,实现了的愿望。

  每个民族都在努力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不被外族入侵,不被外来文化淹没。对于外在生存空间的占有,也是内在精种、文化、思想空问占有的一种物质表现形式。

  小说就这样结束了。面对经典文学,其实,任何评论都是多余的。好像一个老人,他抽着烟,在给你讲故事,你只要安静的听就好,他不停的谈论着拉美,这片神奇的,曾殖民过的土地。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感(五):独立和追求

  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因为篇幅长我好几次拿起又放下了,没想到去沈阳坐火车几个小时下来,600页就这么一点点看完了。

  故事的主角毕司沃斯先生是一名印度裔移民,他一直想有一幢自己的房子,年轻时,出于对自身阶级命运逃离的渴望,他稀里糊涂入赘了一个暴发户家庭,但随后逐渐无法忍受这个家族中的种种制度,开始了种种反抗,在若干次挣扎沉浮后,他在人生的终点时,终于实现了理想。

  在这个小说中,毕司沃斯先生的追求——房子,是一种追求逃离和独立的象征,他妻子的家庭,在外界来看,是豪贵的,但其内部,则有太多的是非,利益至上、等级森严的地位制度,为维护这种制度而产生的家族潜规则让人窒息,小家庭间攀比成风、党同伐异,要想生活在其中,就必须习惯于苟且,习惯于不被尊重,毕司沃斯先生不想接受这些。平心而论,他并不是个优秀人物,他不满足自己的地位,却又拿不出赢得地位的资本;他曾经的斗争手段是不考虑任何后果地谩骂、公开和其他人互相嘲讽,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他接管了两次产业,却因为水平问题,灰头土脸回来;他格格不入,孤立无援,生活平添许多艰难.....但尽管如此,毕司沃斯先生始终没有甘心寄人篱下,没有去口是心非、不择手段,没有臣服于现实麻痹自己,他一直在心中保留着那个理想,并逐渐成长,从感性到理性,从愤怒到平静,从寻求逃离,到谋求独立,最终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心愿。

  《道士下山》里师傅对小道士说的让他牢记的话语是“不择手段,为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毕司沃斯先生达不到前一点,他并非豪杰,只是庸人,但他做到了后一点,这也足以让人称赞的了,很多很多人在同样的境地中,都坚持不到此时,他们往往都在之前的岁月中,屈从了现实。

  这本小说,和奈保尔其他作品,看着很是有趣和热闹,奈保尔极为擅长用平静的文笔做出批判和讽刺,对于之前的梵学家、农民,后来的图尔斯家族形形色色的人士,奈保尔在叙述他们的行为时,文字是客观的,不含主观感情的,但是一旦纸面上的文字被读起来,在脑海中鲜活起来,成为了行为和言语时,立刻就展现出了其中的荒谬和讽刺,给人极深刻的印象,此时,往往伴随我脱口而出的嘲笑,我在火车上看时,就时不时合上书,独自一人在晒笑,旁人一定以为我很傻.....但看到后来,逐渐发现,和很多书到一半忽然运气变好头脑变好话会讲了事会办了咸鱼翻身的“励志”小说主角不同,毕司沃斯先生始终都是一个普通人,始终没有摆脱他的缺陷,他身上有很多我们的影子,他不甘心现状,又确实没什么成绩,他做出过不少蠢事,他害怕和人冲突,他看不起很多人,又在别人炫耀时忍耐不住,想参与其中,他时常敢怒不敢言,很多时候都选择妥协...但没关系,这些性格都是常人的一部分,不影响作者想要表现的品格。另一方面,图尔斯家族也具有现实意义,在读者的角度看,这个家族充满了各种问题和弊病,但其实其中的结构、环境和人员在现实的小社会中真是能一一对应,有一些我们生活中工作中习以为常的规则,充满成就感地去执行的,在客观来看是极其荒谬的,甚至是扭曲的,我们浸淫良久,终于掌握了的某些生存之道,正如同图尔斯家族的女儿女婿的行为一样可悲,而我们却不自知,反而觉得自己掌握了处世之道,真到了自己的身上,能像毕司沃斯先生一样,虽卑微,虽被损害,却始终清楚认识,不改初衷者,真是少之又少啊。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读后感(六):一笑泯恩仇?Sorry,我笑不出來

  我很崇拜奈保爾。

  出生於特立尼達的印度移民家庭,而後去英國留學,然後周遊世界的寫作。用帕慕克描述他的話來說:在國家、文化、大洲、語言甚至文化間遷徙,離鄉背井助長了他的想象力,養分的吸取不是通過根部,而是通過無根性。

  這無根性給他注入了非同一般的洞察力。

  都說他是房奴,我想這是哪門子房奴,畢司沃斯先生根本不是在覬覦房子,而是覬覦一種平靜的生活,一種人際網絡單一的生活。

  他無法在圖爾斯家族勾心鬥角唯唯諾諾的環境里生存,想想他用近兩個月的收入給女兒買了一幢房子玩具,都足以在家族里引起莫大的震動,這震動大到莎瑪受不了,因此將此摔毀來平息姐妹間的怒目而視。

  你的收穫和進步在這個家族要小心翼翼地展現,他們比誰都脆弱,妳展現出來,於他們而言是挑釁,是漠視,是宣戰。因此他們會聯合起來極力地羞辱你,甚至不惜下重手體罰自己的孩子來宣洩自己的憤怒。而當你示弱,他們又會向你聚攏,這樣就對了,我們要在一起,不管窮、寒酸、卑微,我們都要一起前進,先人一步是大逆不道。尤其是一個他們本身就瞧不上的biswas先生,他們永遠接受不了妳比他們先脫離這個家庭,biswas先生的加入是最好的調節劑,他處於這個家族的底端,他的角色至關重要,這預示了其他各個姐妹兄弟可以不用擔心自己是活得最糟的。

  這就是印度畸形的種姓制度,biswas先生在特立尼達,仍然算得上是一位“顯赫”的種姓,可這種階層的種姓裡面,依然有它的另一套種姓制度。很可惜,biswas先生在這裡面是處於最卑賤的階級。

  階級永遠存在,尤其是在兄弟姐妹之間。

  他想逃離。想寫一篇關於逃離的文章。卻從來也寫不下去。他從捕獵村搬到綠島,再搬到西班牙港,再搬到矮山,期間修了兩棟房屋,後來都住不下去,人生的末年,他慌亂地花了高價錢買了一套看似豪華考究的房子,最後發現卻被人騙了,其實是一套破房子,讀到這裡,我心都快碎了,五年的負債生涯擠壓著他孱弱的身子,他很高興最後他的女兒回來了,他得以輕鬆上路,然而這座大山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女兒身上,這座大山,不是5500元錢,而是整個圖爾斯家族的目光。

  到頭來,生活才是嫖客,想他媽玩誰就玩誰,你恨不得它陽痿,但它硬的時候你又很爽,到頭來又怕他蔫,蔫一下下你都發怵,多少人啊,就這麼賤不拉稀,猥瑣不堪的過了一輩子。

  不過,總有過來人向你解釋這就是生活,每個人都是如此,因此你的遭遇並不獨特,所以妳不必有獨特的反應,你應該學大家的樣子,忘懷、釋然、或者一笑泯恩仇。一笑泯恩仇?別搞笑了,我永遠也無法原諒這操蛋的生活對我的戲弄和羞辱。

  對於生活的創傷,sorry 我真的笑不出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