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10篇

2018-06-16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10篇

  《混在美国名校》是一本由海攀著作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5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一):纪念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文/河北小珊 评《混在美国名校》

  有一首诗中这样写到: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轻轻的风青青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大多数人的青春就在淡淡的云和泪、悲与欢、离与合的交替中慢慢划过,一路走来,再回首,发现失去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记录下来的多是美好,毕竟忧伤灰暗的基调不属于那个年纪的我们。青春大多时候还是多姿多彩的,难免有一些苍茫的回忆,也不过是记录我们成长痕迹时间天天划过,我们长大了!

  主人公郑卫,尽管是个不折不扣混混,但是这个混混不同于其他小混混让人不屑,他平时不用功,靠着母亲的鞭打考入了著名学府综大,进入名校依然不学无术,靠临时抱佛脚幸运地通过各种考试,还阴差阳错抱得美人归,之后更是离奇,伪造教授签名,一跃成为美国王冠的博士生,又有智商又有运气,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知有多少人要羡慕。这些美事砸到谁头上,谁都得晕,都得嘚瑟,郑混混到了美国之后老毛病又犯了,这次却丢了娇滴滴的小妻子,还险些被导师开除。这种从天堂地狱落差,让他成长起来,他开始知道努力,知道责任,也一点点地原谅老板前妻自己背叛,他学会了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了男人。杨小静,综大子弟学生,凭借丈夫踏上美利坚国土,她的命运发生了颠覆性的转折,这个小女子有着强大内心,她能够放下身段去饭馆做跑堂,也能够在王冠众多高材生中恰到好处表现自己,她深知不能光靠漂亮脸蛋,为了能让自己不断变强,她拼命工作学习,终于也得到了丰硕回报

  喜欢这本书,因为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我们的印记,一方面会仰仗自己的优势洋洋得意,一方面为了考学、考公务员拼出全力。还因为他们替我们实现了一些我们没能做成的事情,哪怕是各种不靠谱折腾,可谁的青春不折腾,折腾了,累了,痛了,哭了,笑了,一切证明我们都还年轻着!我们得意于我们年轻的事实,我们坚信没有什么是输不起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我们都输得起,可一切都回不去了,只能接受

  生活亦如青春,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褪去了当初的青涩、莽撞,有一天我们不再年轻,变得一天天成熟稳重世故,但生活永远是向前的,这点谁也改变不了。我们要认真的生活,为了少犯错误,为了发现错误时还没有太晚,为了在下一个人阶段回忆的时候少一些后悔

  祝愿青春安好,生活安好!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二):中国屌丝”的美国逆袭(读《混在美国名校》)

  中国“屌丝”的美国逆袭

  ——读《混在美国名校》

  滁人也

  “知道自己该学习,但却控制不住要去游戏;知道自己不上进不对,却忍不住颓废;知道自己得赶快完成某事,却一拖再拖;知道不做好某事就会置自己于进退维谷境地,却始终不努力……”你有否有过这样的心灵体验?如果没有,恭喜你,你很优秀;如果有,那你也曾“混”过日子。当“混子”的日子不好受,失败焦虑,被人瞧不起的痛苦空虚感的煎熬……说起来都是泪啊。

  可能你会说,屌丝是可以逆袭的。既然混日子痛苦,那何不发愤图强?说话容易做事难啊。

  且看有这么一个被妈妈以死相挟逼着考进国内最高学府的“混子”郑卫,他在大学读书时奉行不挂科就万岁原则,玩牌踢球打游戏样样投入,而学习研究完全成了“副业”,当有一天,女朋友父母逼着他要出国深造时,他才知道是多么痛苦。幸亏,爱情力量无比伟大,他把“混”的功夫隐藏起来,和同学刘娟等几人日夜苦读,甚至用修改推荐信这样不光彩办法报名美国的顶级大学。

  当他如愿地走入美国的高等大学时才知道,美国的教育体制根本无法让“混子”生存,他又一次被“逼”着优秀。但是,拥有“混子”的心的人,是无法安心学习的。此时已是他妻子的美女杨小静使用各种方法,都无法唤回一颗放浪的心。伤心欲绝的她,只好离他而去。让郑卫愤怒的是,自己妻子跟的,恰恰是自己的导师巴特曼教授!于是,一场情与理、爱与恨的纠葛又在这个“混子”的世界里拧成了麻花,再也扯不清道不明同时考入该大学的班长刘娟救了郑卫,郑卫差点被退学,猛醒的他收起“混”的心,终于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重新找回自信。最后,他鼓起勇气向自己心中的女神刘娟表达爱意……

  原来,“混子”也可以逆袭!原来,“混子”逆袭的条件,就是要自己不放弃,不断用外部刺激激励自己发挥潜能,用自信和努力打败一切敌人,包括自己。旅美学者海攀在《混在美国名校》一书中就给我们塑造了“混子”郑卫这个鲜明人物形象。郑卫、杨小静、刘娟等人,正是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赴美留学生缩影。他们身处异国他乡,面对迥然不同文化环境,他们的友情、爱情都经受着前所未有考验。他们“混”在美国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部中国留学生的奋斗史,是一部感人励志大片

  这本书还有一个看点,那就是如是地反映了美国的现实生活。《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其实,美国,乃至任何国家,都不会是“混子”的天堂,也不会是勤奋上进者的地狱。当“混子”不再用“混”的心态生活学习时,他的春天也就来到了,美国,乃至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他的天堂。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三):生活在别处

  决定出国时,是九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上午。

  我正翻着几本小说,我妈突然袭击地问我毕业打算干吗。天性散漫的我连来年的课表尚未计划,这种听起来像是下辈子才会遇到的问题,根本连想都没想过。

  “打算考研吗?” 我想起来自习室里黑压压像蝼蚁一样的考研大军人人面上都是一副视死如归表情,禁不住打了个冷颤。“打算工作吗?” 听起来还可以,但是“你一个本科生能找到什么好工作?” 我妈发愁地盯着我看,“不如出国吧?”

  出国!我不由眼前一亮——我们那会儿还是“一流学生漂洋过海,二流学生从商下海,三流学生北京上海”的年代。

  当时我只觉得我妈脑袋主意多,到后来才发现那场对话是她和我爸早就设计好的。后面还有我爸唱红脸的戏,可惜没用着。

  我就这么被亲生爸妈给算计了。

  至今我也不知道当年做出的是一个正确还是错误的决定。

  所以看到《混在美国名校》的前两章,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七八九年前,那个久远到我以为自己早就忘记的那几年。那时候我就如同书里的主人公郑卫,每天只知道玩玩玩,以为拿到offer拿到全奖就万事大吉;等出了国才发现学业和生活一同扑上来时,整个人仿佛都被压力吞噬掉。出国前觉得考寄考托写文书人生最难翻越的三座大山;出了国才发现,面对生活里的困境,考试实在是最不值一提的小case。

  考英语、申请奖学金、博士生入学资格考试、进实验室、交论文——我的生命轨迹和郑卫的简直太像。加上专业相似原因,看书时,不免有种回忆峥嵘岁月感觉

  比如说,出国后人生好像骤然被按了加速按钮,忙起来一分钟掰成两半花都不够——买菜做饭吃饭是顶顶要紧的不能等;冬天取暖要订汽油不能等;年久失修,坏了的浴缸漏了的天花板不能等;作业不能等;实验不能等;考试不能等;作报告不能等;写paper不能等……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被加上了deadline,所有的deadline都不能等。

  没人会等你。连自己都不会等自己。

  我猜,再也不会有一个时刻,能像出国第一年那样让每个人清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全部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自己能不能让自己吃饱。全部的悲喜都和一两个选择有关,一两次报告有关,一两次考试有关。全部生命的意义是…… 再也没有空思考生命的意义。

  就像初来乍到的杨小静,面对生活,所有的自尊心都要后退。

  从开始看到蟑螂就跳起来打算搬家,到后来面不改色地处理老鼠;从开始窝在家里无所事事地看电影,到后来在中餐馆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为了小费和人争得面红耳赤;从开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千金小姐,到后来遇上一丁点机会拼了命要抓住、永远只睡三五个小时的女汉子;从开始英语专业出身,到后来在中餐馆打工,再到后来转行做了基因实验室的research assistant……

  小朋友看到这儿笑着跟我说:如果当年网络发达点儿,杨小静一准儿做了代购,估计也还跟郑卫欢喜冤家着没分开。

  我想,也未必。这个小女人从开始就是清醒的,她要的不仅是丈夫孩子热炕头,而是更高、更多、更独立、也更自由的另一种生命模式。在她和郑卫交往之初,即便带着小女生热恋时的迷醉,她一心出国的目标也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出不去,就嫁个老公把自己带出去。所以,当出国的兴奋骄傲,慢慢被现实的穷困绝望打败时,她必定会向另外一个方向迈出一步,或早或晚。不一定和金钱有关,但一定和她更向往的生活模式脱不开干系。

  她不是虚荣,她只是清醒。

  她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在这里面,爱情的关系并不大。

  报喜不报忧,大概也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的强项。考了好成绩,实验有了新结果,去了耳熟能详城市观光,当然要跟亲朋好友分享。但实验出了问题,提交的paper和人撞车,要紧的奖金炒股打了水漂,做实验不努力被实验室开除,老婆跟人跑了,那个人还是自己的老板——所有的要命黑色的一切,都要自己消化。

  消化不了呢?大不了就从楼上跳下去。

  回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学术圈太封闭了。就像一座象牙塔,这里面的腥风血雨江湖恩怨,统统与世隔绝。在这么一个小圈子憋久了,难免憋出来不少极品

  当然我不是说郑卫的老板巴特曼博士是极品,他大概只能算一个诚实可爱、公事公办的性情中人。

  我也不是说郑卫的老婆杨小静是极品。只是人在绝望和困顿之中,一旦有一个高于自己阶层的人伸出的援手,真的很难分辨这到底是爱,是崇拜,还是别的什么。

  红脖子这个看起来夸张得有些失真的人物,在我看来反倒如白描一样。好色、爱吹牛、有些能力、自我感觉甚好,却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打转,最后也不过是去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继续吹牛给愿意上当的人听。

  在故事里,极品的是人们口中的传闻。然而好在是在国外,传闻并不能杀死人

  记得小时候有一部《北京人在纽约》火遍大江南北,无非是因为它的真实,真实地描述了大部分中国人的美国梦。虽然这个美国梦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美好,而是一个打破、重建、逆袭、再沉淀的过程。

  《混在美国名校》这本书也很真实。申请出国时绝望中的最后一搏,出国后在国内同学眼中的光鲜v.s.实际生活的窘困与穷酸,总觉得会有人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吊儿郎当,穷途末路时的愤怒和轻生,褪去青涩脚踏实地的从头再来,最后终于看到曙光的涅槃重生

  说穿了,国外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差。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生存而已。出国前你是人中龙凤也好,是卖力气混生活耍聪明的也罢,到了国外,生活仍在继续。

  ——从来也不会有翻天覆地变化

  生活在别处。

  意思是到了别处,也一样生活。

  其实出国的压力,即是生活的压力。不在于最后的结果的好坏,而是在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要考虑今天的饭从哪里来;也在公司里,看到别的人忙忙碌碌地工作学习做实验;还在每天深夜,当天的工作或许做完了或许没做完,第二天的会议是不是已经准备好,现在是十一点,究竟是去睡觉去学习还是去锻炼身体;而像每个长假,长周末,公休日,每个国内亲朋团聚的日子,孤独感就被无限放大,偶尔会思考,放弃了那么多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来,是不是值得。

  出国快七年,每个人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动手装家具锤子钳子不在话下,电钻也是抄起来说上就上;换灯泡电视都是小菜,修冰箱修实验仪器一样要往上冲;多扣了的账单、迟到了的工资、该退还的积分返点……以前在北京时总想,这种块八毛的事儿就算了吧。现在的第一反应却是拎起电话,跟那些永远在磨洋工、永远把责任推来推去的老外们,认认真真地锱铢必较

  世界上再也不存在无所谓东西

  前两天有人咨询我出国读博的事儿,我把这书当做“出国必读”读物推荐给他。他看了一半就跑来震惊地问我:“出国有这么惨吗?”

  我答:“如果你没坚持下来,就是这么惨。”

  其实故事到了后面,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但如果故事进行到一半,郑卫一闭眼一咬牙跳楼了呢?

  出国恰如生活,是个一连串抛弃自尊,然后慢慢重拾的过程。

  愿大家在这个过程里都能过得快乐而从容。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四):相信爱情《混在美国名校》

  相信爱情《混在美国名校》

  没想到在2014年的最后几天,又读到了一本好书。这几天晚上在家看《人类简史》,白天在单位看这本《混在美国名校》

  这本书我本来以为是写美国高等教育的,没想到竟然是小说,而且是我这几年来读过的最让我感动的小说。这几年余华、梁晓声、贾平凹等老作家都纷纷推出新作,可是却让人越看越没有感觉,结果看的小说越来越少了,没想到一本全新的小说却让我收获了这么多的感动。

  其实从技巧上看,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给你的感觉很真实,同样写的是留学,这本书和艾米的小说就不一样,写得很接地气,让你感觉到很多很多真实的东西,虽然写的是九十年代末的留学故事,当时和现在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里面的故事依然生动感人。

  就是有点太厚了五百多页,一寸多厚,还是大开本的,一个手拿着都感觉到很沉重,五十多万字,完全可以分成上下两册了。

  读来读去才知道其实写的是爱情,在现实中,爱情和利益也在争夺和博弈,爱情无法脱离社会和物质,可是那种单纯的爱情还是让人感动。

  很多时候爱情和性比起来爱情更让人神往,在网络时代,性变得很容易,很廉价,可是爱情却越来越稀缺。不过越稀缺才会越有价值。

  书里面描写了高智商的郑卫,贪玩,却不喜欢学习,在北京最好的大学里混日子,却受到了子弟班上美女杨小静的青睐,两个人很快成为了恋人,结果靠着一份修改了的简历一不小心混入了美国的名校,还和小静结婚了,把小静接到了美国,可是这并不是好日子的开始,郑卫又开始贪玩,小静开始到中国城的餐馆打工,最后小静跟着郑卫参加洋导师的聚会时,被导师看中了,两个人越聊越投机。最后导师竟然把实验助理的名额给了毫无经验的小静,小静也因此和导师越走越近。而与此同时郑卫却越混越差劲,连博士的身份都没有保住,只能靠小静的工作来养活了。就这样郑卫还自暴自弃,不肯去申请别的学校,只是陷入游戏当中。最后小静忍痛离开了她,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洋导师的怀抱。

  故事到这里已经写了一半,但是却才真正进入的高潮,后来的故事让人心痛,让人心碎,也让人感叹和震撼,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其实无论是分开还是在一起,书里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爱情,即便分手了也难以割舍那份感情,即便深爱,却舍不得表达,喜欢了却要放开手,一切感情都那么纯真,都那么动人,让你的心灵被净化得一尘不染,让你相信世界上真的就有这么这么美好的爱情,你看这里的每个人,郑卫、杨小静、李娟、甚至那个追李娟的台湾帅哥,还有宿舍里的老四、老七,都是那么纯真,都把爱看的那么美好。而现在呢?就好像书里面描写的当郑卫成为名校教授回国的时候,成群的女大学生,主动要嫁给他,时代真是变化太快了,我们进步了,可是也失去了很多。

  那份感情,那份美好,只属于九十年代,现在再也找不回来了,再也找不到杨小静,找不到李娟,也不会有看似混混,其实对待感情很纯真的郑卫了。

  消失了的东西,才会更让我们怀念,更让什么珍惜,更显得无比珍贵吧。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五):尤其推荐工作不久结婚不久的人看看

  我读小说的经验,全被郝明义在《越读者》里说了:一部小说,耗费数十万字,塑造众多人物,铺陈数十年的恩怨情仇,才在不经意中点出一个几十字就能概括的道理。如果只读这几十字,虽然清楚、明白、直接,但得来轻松,很容易不当一回事;读数十万字的故事,对这个道理的领悟就变得有血有肉深入骨髓了。我读《混在美国名校》就是这种感觉,跟着哭跟着笑,就像经历了书中人物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对于不经意间讲出的道理也感悟的更加深刻。

  说这部小说好,一是因为它是个好故事,吸引人一直读下去;二是因为我正好处在这个年龄段,工作不久,结婚不久,主人公遇到的大部分疑惑和选择我曾经遇到或正在遇到,看完之后,对一些人生道理有了更深入更形象的理解和领悟。

  尤其推荐20-35岁的人读这本书,更年轻的人生经历少些,有些大道理别人说了你只会当它是大道理;更年长的人生经历丰富了,不用听他讲也有自己深刻的体悟,不过当然可以当做“致青春”来看,毕竟青春经历的事情都是相似的。下面简单Mark一下:

  一、你能走多久,取决于你与谁同行

  一次听俞敏洪讲:你的水平就是你五个朋友的平均水平。选择朋友,最好选择对方在见识、经验、眼界等方面高于自己的。即使是选择恋人,在一起之后双方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是我个人的选择标准。比如书中男主人公郑卫,他原本以一种混日子的心态读大学,他的女友杨小静的爸爸是大学教授,逼着他申请出国。人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原本从没想过出国和读研的郑卫,这么一逼,竟然去了美国名校读博士。

  二、学点为人处世

  1.凡事都要交换,除了父母,没有人天生欠你的。当小四不肯帮郑卫描签名时,书中女主人公杨小静就想到了这个互惠原则——“咱们能帮小四什么忙呢?”这个原则管用的很,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专门提过。

  2.三个跑堂的小费放在盒子里,被黑小孩给抢走了。李三姐很大度地说:“我也有错,没有想到这个黑小孩会冲进来。这样吧,我给你们每个人补十块钱。”三个跑堂齐声感谢,谁都明白,老板就是一分钱不给你,你也说不出什么来。杨小静更是感慨李三姐会做人,区区三十元钱,就让下属感恩不尽。

  3.李三姐待人还是很不错的,只要她有空,如果看见进来的顾客明摆着不会给小费,就自己亲自上前服务。

  4.杨小静在零基础偶然进入实验室的情况下,不仅非常认真地学习,而且有眼力,很勤快,各种实验室的杂事,像洗东西、倒垃圾、整理收拾台面什么的,她都抢着干。她还学当牛做马的,总是带些小点心、小糖果之类到实验室来,请大家分享。从她嘴里出来的,也永远是好听的。不管是对教她的人,还是周围的人,她总是一副崇拜加钦佩的样子。

  三、学点工作与学习方法

  1.“她觉得自己能在餐馆打工,其实就算幸运,还有很多人根本无工可做。每次看到有中国人或者美国人推门进来找工作,她和当牛做马的都会高兴一阵。她们不爽,还有人比她们更不爽,不是吗?人呀,都是在这种自我安慰中,熬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这一段就好像在说我自己,明明对工作不满意,却常因为周围人不知情的羡慕而安分下来,貌似处在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其实到底这份工作到底多low,自己心里知道的很清楚。别再沾沾自喜,那一份稳定的工资只是买我们梦想的小钱,踏实学点本事,勇敢追求你配得上的更好的世界。

  2.“杨小静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坚持写下一天的工作总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改进及如何改进,然后就是列出第二天需要做的各种事情,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每天早上起来,她看一眼自己列好的工作清单,随机奔往办公室马不停蹄地猛干一整天。她能走到今天的地步,如果对别人说是要拼命的话,那她就是不要命了。”

  我现在也学杨小静,每天总结晚上对一天的主要事情进行复盘,想想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怎么改,感到很有好处。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六):不以青春冠名--评《混在美国名校》

  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小说,只看了一眼你便想一口气读完,大有一气呵成之势,这也的确是一个青春故事,聪颖傲娇的学霸女神,混的风生水起的学渣屌丝,为了追女生费尽心思,不管还有哪些因素,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向女神求婚成功,身在霍顿大学教授助理的职位,拥有王冠博士的头衔,这一切,都是青春故事里的靓丽元素。

  作者海攀,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只知道其是其早年毕业于北京某著名大学,20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曾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从事人类脑功能及军人战场脑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目前是一所常春藤名校的资深研究员。这本书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完整的再现了很多人追求美国梦的经历:混混郑卫被老妈打到上了名校综大,在学校追上了美丽年轻的报幕员杨小静,后来又被准丈人逼着上了美国王冠,可习性不改的郑卫,用他在国内综大的要求对自己,最后老婆成了老板娘,后来差点被开除失去学位,可喜的是,杨小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前夫留了下来,而女神刘娟也一直在身边帮助自己,最后读完了博士在《科学》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经过一番挫折终于对得起自己!

  故事终究是故事,小说里的郑卫,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完美成功的逆袭故事,围绕在身边的美女不是杨小静就是刘娟,其实更吸引我的,也是这两个女人

  杨小静,和郑卫是同学,不过是成绩较差的子弟班的,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了善良可爱的郑卫,像所有爱情故事一样,恋爱,结婚,后来男方出国女方一年后成为F2陪读,如果到这里你以为就结束了?在美国的杨小静,不想给郑卫带来太多的负担,自己去中餐馆 打工,为一块两块的小费计较,后来去郑卫老板的实验室工作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这个时候郑卫在干什么呢,每天打游戏大牌玩十几个小时,这样的男人,有几个女人受得了,恰好这个时候,教授巴特曼出现了,而小静最终投向巴特曼教授的怀抱。在巴特曼执意要开除郑卫的时候,小静用自己保全了前夫,明里暗里的帮助他,自己也在不断提高努力,她上进又善良,会帮助别人,会知恩图报,这个女人,值得由衷的敬佩!

  刘娟,冷美人+学霸的模式自然是会吸引无数人,可她却没有自己喜欢的,或者是说,喜欢的却不在身边,其实她是善良的,在郑卫想要自杀的时候劝阻他,无时无刻不在帮助他度过人生的难关。冷美人并没有那么冷,最后和主人公在一起。

  我想是这两个女人成就了主人公,好的坏的,主人公郑卫最后完美逆袭,这就是青春的故事!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七):希望借他人寄托

  我当时见到这本书的时候 ,第一个念头就是厚 ,数十多万字的小说 ,其中必然包括了深刻的道理 ,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在这本小说里 ,让我有了停不下来的念头, 每到一章节就都会自动联想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关系的变化。

  留学是每一个人的梦想 ,特别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一人留学,全家光荣 。一个从小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大小姐,一个从小就用打逼着学习的混混,一个被大家公认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在出国狂热的年代 ,大家都有着同样的一个梦想——出国。

  杨小静拥有一个殷实的家庭, 爸爸是全国数一数二大学的教授兼系主任, 妈妈是办公室主任。 这让杨小静来到了综大的子弟班, 虽说是综大的子弟班, 可却比通过高考进来的正规班, 差了一大截呢!可肤白貌美气质佳的杨小静在综大里也是名气响当当的。郑卫从小混到大,凭着聪明和被逼出来的努力成为地区状元来到了综大,在大学时期因为混,不仅混出了好人缘,也凭着自己的幽默风趣和小聪明抱得美人归。

  婚姻的必经之路是爱情,婚姻的开始很简单,两个人看对眼了然后拉近关系彼此慰藉,过惯了单个人的生活那就换个游戏玩,真正难的是婚姻,要如何相守一生,为这个家庭,三个家庭负责和付出,要如何让平淡的每一天不平凡,经营这份感情守住这个家都需要两个人努力。杨小静和郑卫共同走过了青春时代,消耗了彼此生命中最美好的那几年,可面对一个不求上进,贪图享乐,浪费时间的爱人,我想我也会和杨小静做出同样的选择,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步都不可以重来, 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欲望,我不会停下来等你,如果你不能随我一起前行,那到分道扬镳的时候,大家不要留念,也谢谢你曾陪我做过那一段路。

  在这本书里, 最不缺的是真心真意对你好的人 。刘娟有老七和小四的默默陪伴和守候, 杨小静有郑卫对她的一片真心和吉姆对她财力物力名利的支持。 其实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 郑卫和吉姆就是爱情和婚姻的代表, 郑卫的风趣、 圆滑和新鲜, 是爱情中需要的。 而吉姆的安定、 沉稳恰恰能给女人安全感和婚姻的保障。 维持婚姻得要两个人生观、 价值观都在一个标准上, 让对方都能成为更好的人, 共同进步。 郑卫虽说在感情路上忐忐忑忑, 他年少不经事的时候, 是杨小静给了他自由和男人的自豪感 。刘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安全气囊和路标 ,而丽莎给了他激情 。

  人总要在面临绝境的时候,才会往奋力往上游。当郑卫遭到岳父突如其来的压力时,他为了证明自己,为了杨小静的幸福,他结束混日子的生涯。当杨小静面临生活的窘境,学业的瓶颈,她到黑餐馆打小时工已补贴家用,她的姿态从以前养尊处优迅速变成了为了小费就做牛做马,伺候客人。为了完成更好的的助理工作,她学习掌握大量知识,和以前不会主动学习的她相比,更像是一场华丽丽的蜕变。在郑卫遭受挫折,妻子的离开和学业的中断,逼得他不得不回国的时候,他才知道在高手如云的王冠中,只有混是不行的,在刘娟的帮助下,他走出离婚的阴影,对惨痛的教训有个交代,最终赢来了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用平淡的文字写出真实的道理,交代了作者海外三十来年的经历,也交代了国人走出国门的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青春是一个知道错却还在放错的年纪 正是懵懵懂懂的时候 渴望长大却逃避责任。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八):名校可混,人生不行!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其厚重所震撼。仔细想想,着实很久没有读过如此重量级的书了,聊翻几页,居然字体还这么小。不由得对作者产生了一种敬佩感,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塌下心老老实实码这么多字的作者,不多了。

  对于小说类文章,自然是看的比较快的,但这本实在让人舍不得放下,我居然看了两遍。第一遍,了解了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命运。一般情况下,也就这样了,小说嘛,看的就是这些。可是,我却忍不住读了第二遍,因为,我想知道,每个人物到底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走上最后的道路,有了最终的命运的。

  第一个要说的自然是郑卫。这个小子让人又爱又恨,每个人生命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一个混小子,混混噩噩,但是人品不坏,恶习不改,却又能在关键时刻浪子回头。天赋禀然,却不好好珍惜。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聪明的人往往不会专注于学习,因为兴趣点颇多。对于爱情,郑卫的爱情自然让人羡慕,虽然后期美娇妻的离去让人惋惜,我却丝毫没有同情郑卫,是他自作自受,没有爱好自己的爱人。女人一旦对男人失去信心,那种绝望感无助感是巨大的痛苦,无法承受。小静的选择代表了优秀的女性,理性而不失道义,对于郑卫的照顾也是负责的表现,这方面,郑卫显得太不成熟,也是中国男人固有的缺点。出现结果,只会找理由,怪别人。

  再说说杨小静,小静的命运可以说是一场华丽丽的蜕变的过程。虽然她开始的学历不高,但是入学过程中,她是很努力的那个,虽然没有刘娟那种努力,却让人更加喜爱。毕竟,她不是那种人人憎恶的书呆子,人生除了学习还有很多面,而她就是传说中的中等生。这种人往往在人生的舞台上才是最大的赢家。小静就是,她懂得努力,更懂得在努力的过程中抬头看路,选择方向,以免偏航,这才是作为一个女性应有的姿态。对于郑卫,她的爱是真爱,由一个小女生的崇拜,依赖,到督促,陪同,再到训诫,其实很简单,郑卫的成长太慢了些,小静太快了些。不同步的人生注定无法在一起。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刘娟,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她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长相漂亮。但是,却有些自命清高,对于追求者冷若冰霜。当然,这不算什么。只是,对于郑卫,她刻意压抑自己的情感。在小静和郑卫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她并没有过多的去帮他们调节,这点能看出私心。但是,这对于自己是不负责任的,隐藏感情,却又不隐藏一辈子,对自己,对对方都是伤害。

  虽然这本书名字叫混在美国名校,其实我反而觉得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关于学校的东西,和预期不同,整体还是说的三个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感情生活。但不得不说,他们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一些人,还是较为优秀的那类人。我习惯在小说里自己的影子,却发现自己和哪个都不沾边,可能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的价值观已然改变。又或许是,作者塑造的这些人物都太特别了,可是看上去却又很普通。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吧。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九):浮尘之下的走马青春

  出自对书名的猎奇我看了这本书,想说:真厚实,还想说:青春都是爱情与奋斗的故事。

  这本书倒是勾起我对大学时代的回忆,与他相似的“混”还有最后“觉醒”……

  我也一度萎靡厮混过,每日在老师签到点名时耷拉着头“嗯嗯啊啊”,对周遭也并不在意,爱写无聊忧愁的诗句,复刻在木桌上,一写一画一天光景也就没了。是怎么发觉自己这状态该完结的呢?直到这样下去一个学期,冬天有次陪同宿舍的女孩去打点滴,一来二去认识了在这诊所兼职的护理系女生然后慢慢的熟络了。记得冬天里特别冷,那天早晨我有课,哆哆嗦嗦穿衣服夹本书准备去上课。到宿舍门口,见到她穿个白大褂在扫地,手上凌冽的口子特别清晰,鼻头都红红的。我跟她笑,她好像特别忙点点头就继续扫地了,回望一眼,半边的落叶都扫光光了。好奇问同学才知道这姑娘是优秀学生,每天早晨都坚持这么扫地的,然后又自己大学刚开始就预备考研,平时都是省吃俭用兼职赚学费。从此我每见她觉她自带光环,不清楚毕业后她去向何方但是每个暗自努力的人应该都会过的更好吧。

  其实在我所在的那个大学里,不爱学习是出了名的,同样一墙之隔的另一所大学又全然不同了,人文气息分外浓烈。我也是穿过一条小巷后发现,一尺之外感觉是另一个世界。而我的大学,像是个猪圈,有时候一星期不出门,会直接叫寝室的妹子带7块或者8块。老师问起你放假爱做什么,我说睡觉;老师又问你开心时爱做什么,我说睡觉,然后满教室哄笑一团……依稀看到老师脸上飞起的黑线,又顽劣了。

  我没有书中郑卫的超高智商和那股机灵劲,但是却是同样懒癌患者。后来想想“懒”这个字无端生出如此多的笔画真是费解。其实这“懒”来源自哪里,看书也觉得是自卑。是那种吊儿郎当的自卑,因为自知无法在正常的群体里脱颖而出,而改用一种“懒”而做出假装拒绝外界和摒弃世俗的样子来,其实生根接地里还是出自这“自卑”。因为自卑,不敢对着心爱的女神表露心迹,一次次擦身而过,因为自卑,面对好的工作和机会时踌躇不前。这分明是你我的写照,困顿于现实,蜷缩在角落里,以一切懒和呛声作为对外界的攻击。甚至表现出对正统里的不屑一顾,心底渴望的成功之火被草草了结,连那点加油鼓气的激情也偃旗息鼓了。

  而终于我们在一次次的碰壁之后才发觉自己的肤浅不只是对于自身的怯弱无力另一方面体现在外界感知,对于“成功”“奋斗”这些字眼的误解。也只有在一次次无法逃避时,才深深懂得,谁的青春不狗血,而能做的无非在记忆里再重现年轻一次。

  《混在美国名校》读后感(十):留下痕迹的青春,永不言败

  我曾见证过一个朋友的分手全过程。

  男孩:我知道,你爸妈看不起我,我家没权没势的,也不是暴发户。我买不起房也没有车,他们巴不得你找个高富帅呢。

  女孩:不是这么回事。

  男孩提高了嗓门:不用说那些好听的!老子就是没钱,就是没房没车,喜欢就在一起,不喜欢就滚蛋!

  女孩重重一巴掌打到了男孩的脸上:我从来没有嫌弃过你,是你自己嫌弃你自己!你看看你什么样?整天抱怨社会不公平,不给你机会,但你自己都做了什么?整天玩游戏,喝酒吹牛,工作不爱做,乱七八糟的倒是挺在行啊!我不怕跟你过穷日子,我是觉得日子完全没有奔头!我不想再多说破坏我们曾有过的情分,只希望你好自为之!

  说完,女孩就走了。作为女孩的朋友,我也跟着走了。

  女孩愤然地暴走了一段路之后,转身抱着我嚎啕大哭。她说,她还爱他,但是非常累,已经承受不住了,所以只能选择分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竟突然,想到这段故事。

  我想,我是理解杨小静的,一如我理解我的朋友。女人,从来都不怕陪自己心爱的人吃苦。怕就怕这日复一日的辛苦,却换不来一点点的希望。当杨小静看到郑卫不务正业地颓废和逃避,她心疼,也担心。她不是没有努力过,发狠撒娇什么办法都用了,可郑卫依旧我行我素,放置自己的博士学位于不顾,却在打牌修车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小聪明。在这种情况下,怎能不心冷,又怎能不难过呢?她离开郑卫时,心情肯定是颇为复杂的,她还爱他,却已经爱不起了。她累了,累到无法陪着他一起成长。于是,她选择离开。确实,是她抛弃了自己的丈夫投入新欢的怀抱,但我却无法指责她。如果郑卫能够在她离开之前就醒悟奋斗,杨小静也不会这么轻易放开他们纯真的感情。

  然而,历史不可被改变,故事也不会重演一次。杨小静最终还是离开了,和教授结了婚,还怀了宝宝。而在这打击和悲愤中,郑卫也终于认清了自己的问题,努力拼搏,成为生物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看完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杨小静的离开,是郑卫醒悟的必然条件。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男人的成长总归和抛弃他的女人有关。其实还是有点道理的。男生比女生成熟晚,总会拿着大把的青春去挥霍。如果没有经历过大的变故,他们就无法变得心智成熟。而对于青春年少的他们,女友的离去或许正是最大的伤心之处。或许是为了挽回,或许是为了努力,又或许是认识到了自己应该快些长大,他们总归会化悲痛为力量,快速地成长。所以,还是放弃想象吧。如果郑卫真能在杨小静离开之前明白这些道理,他们也就不会把彼此伤害得这么深了。

  好在,郑卫身边还有一个刘娟。她一直默默在他身边,从本科开始,一直到王冠大学。在杨小静离开的那段时间,刘娟对郑卫不离不弃,安慰他一步一步走出痛苦,陪着他一起见证成功。他们的爱是深沉的,没有海誓山盟也没有波澜起伏,却让人觉得那么舒心和安稳。杨小静带给郑卫的是激情,而刘娟却让他踏实。或许,也只有和刘娟在一起,郑卫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然而,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在郑卫最不靠谱的日子里,陪在他身边默默伤心的是杨小静而非刘娟。如果把刘娟放在那个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里,她会不会也像杨小静一样选择离开,我们都不得而知。历史已无法假设,只是希望郑卫珍惜来之不易的感情,和自己所爱之人天长地久下去。

  前两天,我路遇朋友的前男友,本觉得尴尬,不想打招呼。谁知他大大方方地走过来,和我聊着家常。他说,他终于把拖了三年的专业证书考下来了。这证书,当初朋友苦苦劝他考却只换来他的不屑一顾。我点点头,问他:还准备把她追过来吗?他摇摇头,说:一切都过去了。我们彼此伤害太深,回不去了。希望她幸福,我也会努力幸福。说完,我们礼貌地道别,又各自上路。

  看到男生坚毅的眼神,我突然觉得,他成熟了。他与郑卫一样,都在青春最美丽的时光丢掉了自己的挚爱。然而,他们又都努力地面对生活,拼命地打造着更好的自己。青春,已留下痕迹。青春,亦永不言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