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下打工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10篇

2018-06-18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10篇

  《南下打工记》是一本由米周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一):真实中国的侧面

  有关中国制造曾经是欧美人对中国想象华丽侧面,也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崛起自信心来源。而在整个世界产业链中,中国制造体现出了一条艰难攀爬的曲线。对于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究竟应该如何在国际贸易需求下降和国内生产成本提升困境当中脱离,成了一个让政府和学界关注话题。在这个方面既有大量的理论探讨,也有大量的企业实践幸福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擅长变通并且拥有勤奋精神的中国企业家开展了广泛的实践。而《南下打工记》这本书从一个留学生视角反映出了中国制造有趣一面

  作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他既有在海外留学的背景,又有着出生于大工业基地摇篮的东北的出生,这使得他的视角更有价值。在这本书中可以读到,作者在刚刚来到广东工作时候的不自然作为一个留学生,理论和实践相差太远,而作为一个东北人,在南方也感觉到相当的不适应。正因为这种处境反差,才使得他的体会深刻意义。因此,他在南方的经历也是他由一个学生进入社会过程,他学习到了如何来完成工作,从最初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到后来得到了法国工程师支持高度评价。他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也感觉到了中国实业成长的心跳。通过他的视角,我们感受到就在广东这么一个不大的地方,有着这么一群年轻人,有着开阔视野强烈上进心。当然也不回避中国制造在产业链攀爬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困境,但更重要的是还是让人梦对于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除了个人的成长外,这本书的另一个视角就是对于打工者的生活有一个描述。我们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千奇百态。在这本书里面作者的描述让人想起了《打工女孩》中的公司,这类生活对于在城市中的白领是没有体验过的,也是作者之前没有体会过的。普通的打工者的生活的艰辛,也在作者的文字表述中静静流淌。而这样的人,往往是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也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就是这群沉默人群支撑起了中国制造。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

  作者的这本小书篇幅不长,最早是源于豆瓣阅读。作者最终走入了一家大公司成为了一名工程师,这也是他预想的人生轨迹。而作者在一番对于自己未来前途思考后,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可以说,在南下打工的经历,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这也对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二):珠海人物

  三年前的今天,《纽约客》杂志发表过一篇谈中国职场小说的文章,作者是写过《工厂女孩》的张彤禾(Leslie T. Chang)。在这篇叫“Working Titles”的文章中,张彤禾认为,当代中国人最爱的读物是“职场文学”,或者说能教人如何更成功地生存的书。她用这个概念涵盖了多种类型文学,对她来说,以下所有这些书,虽然在卓越分类书店摆放位置、和购书者内心都相当不同,但都可算同类:剑指公务员腐败官场故事,透视小科员内心的世情小说市长落难遇红颜知己谈人生哲学教导在公司内部和市场上拼杀绝技的白领小说,商海阴谋金融大战,中国版的卡耐基《人性弱点》,甚至讲如何更好服务领导的晋升指南。文章中没有提到《甄嬛传》这样的穿越小说,但可以想见,它大段涉及的后宫政治与生存技巧会让它也属于张彤禾定义的“职场文学”范畴

  如何解释这些书在中国的流行?张彤禾悲叹,中国这个曾讲究道德文章的国家,如今在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压力下,已经把对“好好做人”的关注转向了“做事”。她分析,今天的中国人内心空虚,又过于向往成功和金钱,刚刚走出乡村和“单位”的他们不适应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也就是职场——下的竞争,因此中国人转向去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优胜劣汰的压力下,以他们传统勤勉疯狂地吃进这些职场生存策略

  我想,假如有个没有见识过今日中国的火星降落地球,他从"Working Titles"中看到的中国会是个迷恋于成功的国度,那里生活着十三亿于连,每个都在不知疲倦地向上爬。他会以为中国人在生存压力下,着迷于读有情节和人物的鸡汤、用金闪闪的商品和少许浪漫点缀的《君主论》。这篇文章,就像张彤禾那本浮皮潦草地记录两位东莞女工的经历和思想的《工厂女孩》一样,用武断分析且摈除一切不符合这种分析结构证据方法,过快地从现象跳到似是而非诊断

  而假如张彤禾肯搁置她生硬的分析结构,去读一读更多以工作、工作环境、职场、个人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中国作品,譬如米周的《南下打工记》,她大概不会再那样认为。米周是我的朋友,他写自己在欧洲留学和旅行经历的《旅行故事》曾经在豆瓣热卖,如今,他写自己在珠海一家小型民营企业三个月实习经历的《南下打工记》也出版了,有豆瓣电子阅读版,也由中信出版社做了纸书。

  《南下打工记》由约40个小故事组成,每篇大概六页左右。全书分成四部分,分别关注作为“中国制造”商的民企、米周实习期间在工厂/供应商/市场上认识的不同个性的人、民企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管理者应对、还有生活故事。米周的写法,是结合自己的日常经验和感受,把这些或许枯燥问题都写成了鲜活故事,这些故事不是通常职场书采取的“寓言式样”,而是一方面信息量颇大,读后能让人了解珠海民企的具体情况和每日运作,另一方面,它们充满米周的情感和“私人观察”,你似乎能伴随着作者米周在实习过程中成长,

  先说信息量。读过书后,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就是米周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他写90年代血雨腥风的竞争,其时生出了大量野草般的中国制造,供应商恶性竞争,工人之间打击报复;而如今这个时代在他看来则是”春潮涌动“,小型企业不再是劣币驱逐两笔,以价格优势竞争、牺牲产品质量。虽然有诸多不规范之处和沟通困境,但小型民企在努力正规化、国际化、科学管理,企业主真切切地在为中国制造的兴旺而努力。

  我是纯粹的外行,假如不读这本书中米周搜索供应商的故事,我不会知道阿里巴巴对做不起广告、也不容易寻找小供应商的民企有多重要。而米周的故事中,小厂对网站依赖程度也令我惊讶——他们不大回邮件,也不经常接听电话,但QQ是联络他们的最快方式。我也意外读到,如今的民营企业主都有国外文凭,除了二代企业主外,上了年纪的人也在正规化和“精益生产”的压力下,急于学习国外管理经验。

  即使在写宏观形势和管理经验时,米周也从记录对话切入。他写了大量的对话和细节,这让《南下打工记》透露了很多有趣的关于工人和商人情感与内心的信息:在这个叫三灶的小镇上,卖得最好的杂志是《商界》;爱当人生导师的女工何妹向工友推荐一本《做内心强大女人》,标明卡内基著,其实未必如此;打工者中最流行的是自我帮助和成功学的书,而他们依赖于手机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去结交朋友。他用类似于人物速写的方式,记下未婚先孕的年轻女工、年轻的愤世嫉俗大学生办公室的“隐形人”保洁阿姨背井离乡的打工者、民企对洋货与洋人的态度、民企的上市梦、和自己一样在珠海民企中拼搏的朋友。这些都是米周社会观察的一部分,我喜欢这样的形式,《史记》式的“人物志”或许正是中国人写社会史的本行体裁。

  这些让米周的书有不少干货,不是寓言式的职场新人进阶录。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和写小镇与工厂生活的严肃文学一样,能以小见大告诉我们一点那个社会的秘密

  而米周把自己作为书中人物群像之一,借观察写自己的成长,这是米周一贯用的写法。之前的书中,他就写自己在旅行中的成长、在冰岛的经验。这次,他的实习是自己在学习一种生活方式,逐渐贴近中国制造和短平快的企业节奏。这种写法的好处,或许在书扉页所引的一位“豆瓣网友 一心一意”的读后感中最明显,她说“看了这本书,我第一次感觉到,我需要东西记下我的改变,记下深圳、在深圳工作的这点点滴滴给我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的各种改变。米周最让我动容的就是坦然面对改变前的有偏见、略高傲的自己。于是当他娓娓道来一个个故事的时候,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改变的全貌,能听到他想说的话,能感同身受地领会那些感受。”

  而用米周本人在后记中的话来说,:“经过南下打工,经过和工人们在一起的这段时间,我的生命里已经烙上了他们的印迹。”(216)这段经历让他成为了“中国制造”的一部分,感受过其复杂性、活力和压力的他再看到富士康跳楼事件,感受已经不同。

  我并不是说《南下打工记》是本完美的书。它的各个故事着力不均匀,有些比较深入,也有一些是浮光掠影描写。但是,它恰恰在反驳张彤禾的判断:这本书有职场新人指南的性质,也有对民企的知识介绍,但它绝非成功学。它不是一本生存策略和搏斗手册,而是在谈如何实现雄心壮志,在描述那些努力做出好东西来的民营企业主和工程师,他们有纯净的想振兴中国制造的力量。而作者就和他笔下的众多人物一样,不只是在乎成功、头衔、钱,而是带着热忱探索着。他们在探索好产品、好的管理方式,也是在探索美好生活。他们想要做出好东西,而不只是卖钱。

  很多人把工匠精神定义成海那边的东瀛独有的美好追求,转过头来哀叹中国泥沙俱下的世风。但是,或许可以像米周一样,在那些注定短暂的相逢与观察中,看看身边通常隐形的那些人真实付出的努力。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三):2015.04.09 想啊想

  为了脑袋不再锈掉,不那么懒惰,读完书之后尽量写长评~

  之前读过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对打工的年轻群体有了一些认识,这些认识让我觉得新鲜有趣又满足好奇心。我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太少太少,尤其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忽然意识到自己周围有好多存在的但自己理解不了的东西,像商场里不合自己审美衣服电影院里上映着自己不感兴趣电影音乐的类型、网上的嘲笑吵架,细想起来,这些自己理解不了而又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太多,我与这些事情平行相处,像在外太空漂浮。

  米周的初衷应该是记录下自己最初接触南方民企的新鲜感,许多新鲜的事,有诚意的与读者分享这些经历和自己的想法,让没有接触到这些的人也能从他人视角去了解南方的民企工厂。这几年因为互联网的发展,金光闪闪若隐若现,有智谋胆略的人往前看,但更多的是婴儿飞奔,走路都摇晃还要跑啊跑。像我一样没什么本事,虚度时间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明知该如何去改变而一再拖延花样作死…你妹我到底在写啥…

  想起去年双十一去DD天津仓支援,跟一个95年的女孩聊天。她说读书读不下去正好有亲戚在这儿上班就过来了,我就劝她,这样在仓库里挑拣书扫扫码的工作一眼望到头,趁着年纪还小,学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换个工作。她说不知道学什么,自己对摄影感兴趣,但不知从哪儿开始。我错愕了一下,脑袋里自导自演了好多话,“去学摄影,在摄影机构打杂从助理开始做”“现在人人都摄影,这个腼腆内向小姑娘自由职业怎么跟别人打交道?怎么赚钱?”“家人可能会不同意吧,父母一般希望小孩安稳稳的工作,况且跟她聊天的时候感觉到是乖乖听家里话的小孩,应该会像她的朋友们一样出去打工,二十几岁嫁人生孩子吧….”想这些的时候,害怕的发现,这些我对她的建议和想法, 完全适用于旁人跟我聊天时,放在我的身上…

  菲去年回国时,在饭否上说回国前觉得自己有好多好多选择,where&what to do都好像是无穷搭配,但真的找工作时,发现选择是那么少,深深的无力感。像现在的自己,除了“人不坏”、“应该不大让人讨厌”之外,也找不到什么优点了,自卑层层扩大,坐地铁都有些歉意…每天除了上下班,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地铁里人还是那么多,马路上商场里人都是那么多,大家不工作都在干什么?

  读这本书时,想到很多东西,和叮叮聊天,她说四月找不到工作的话,房子到期,可能就不在北京呆了。心里惶惶然,我呢?如果不在北京找工作,又不想回家,我该去哪里?家乡&大学&就业在不同城市的人那么多,我怎么就没勇气去别的城市找工作,吐血= =倒也没那么悲观,我知道任何事都会一点一点变好的,action啊、time~都是治愈剂,从头再来的信心和勇气,对世界源源不断好奇心,都让我在迷茫挣扎逃脱,一点儿一点儿的积累信心和勇气去面对世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世界上的道理就那么几个。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四):为了生活不糊涂

  这是进入2015年后看完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优点明显,他容易读。作者语言简练而有力,叙事清晰不含糊,没有为了写作而做作的迹象,即没有假文艺也没有咬文嚼字,他的写作目的很简单,为了记录,为了思考。在看此书,活生生的觉得作者就是在和你聊天,和你说话,而不是“写出来”给你看。

  很好的读物。他对社会、对人、对事情的思考偶尔让人觉得很新鲜,他对生活的观察让我自愧不如,勤于思考和记录,是当代年轻人所缺失的但每个人都应该可以拥有的。我们生存的时代却让我们摒弃了它,这本不应该仅仅属于作家们,思想家们的。

  保持思考,保持观察,不是为了出书,而是为了生活的不糊涂。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五):影响不一样

  除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不同,大企业和小企业却又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打工的时候,我发现员工们很喜欢抱怨。大家抱怨工作,抱怨工资,抱怨生活。我当时想,也许是因为企业太小,平台太小,员工们看不到未来吧。没想到当我加入了现在这家大公司之后,抱怨依然存在。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当年去冰岛的时候,坐了一辆城际大巴车。中间在休息站休息的时候,我和那个大巴车司机聊天。在那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土地上,我惊诧的发现,那个大巴车司机满嘴牢骚:税收太重,夏天天太长冬天天太短,连个破尼康单反都比你们中国贵很多,等等。看来,无论在哪里,一个没有抱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种抱怨发生在我周围,对我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当我在南下打工的时候,我是一个旁观者,这种抱怨对我丝毫不起作用,我反倒是劝别人,要想开一点,不要太注意身边人的负面情绪。但当我参与进来这家大公司,甚至赌上了我的全部职业生涯的时候,我发现对抱怨很难淡定——任何风吹草动我都想参与进去知道个一二三,整个人变的浮躁。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六):《南下打工记》——自序

  因为《南下打工记》要出全本,豆瓣希望我自己写一篇序言。我思来想去,打工时候想说的话基本都在《打工记》里面说完了,再写序言,写些什么呢?离开那家南中国的工厂之后,我加入了一家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进而生活发生了一些比较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时不时的想起之前那两个月的经历。

  民营小企业和跨国大企业一定会有很多不同,这些不同在我亲身经历过两者之后,变得更加明显。企业的大小自然不必说,这里讲大小,包括人数,产值和与之相关的规模。大小决定着企业的灵活度,当然不是说企业越大就越好,越大意味着越不灵活。小企业的决定可以是几个主管和老板上一个小时在办公室开会,下一个小时设计采购就开始;但大企业却远没有这种效率。打工的时候,我发现,中国的中小民企基本不讲企业文化。就算偶尔提一提,也不过是几句口号罢了。但大企业却完全不同:所谓企业文化是需要几天的时间进行培训的,之后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在这文化的框架内进行,甚至于每天早上开工的时候我都要问自己,今天是不是有“文化”。在生活中,我一直是个向往自由并且乐在其中的人。我讨厌别人告诉我“应该怎样生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对人生的理解,并且这种理解都是不同的,因此也就没人有资格说自己的方式比别人高明。但在工作的时候却完全不一样,有一个“应该怎么做”去限制我。而且我发现,企业越大,这种限制的意味就越浓。在小企业里,老板的个人魅力基本就是企业魅力的全部;但在大企业,个人的魅力必须要在公司的框架之内,甚至我的个人魅力会因为“XX公司的员工”而在别人眼里变得不同。

  实话讲,上面的一些不同可能很难有一个孰优孰劣的结论。但是有些时候的一些不同却很让我为中国的小民企而感到揪心。

  在这家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我们非常讲究诚信。诚信具有一票否决权,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不诚信的行为,只要被发现,职业生涯一定会被断送,没有例外。我甚至听说有人因为十块钱解释不清楚而被公司开掉的。无论对于什么规模到公司,诚信都很重要。但是我打工的那家小厂,和许许多多我听说类似的工厂,诚信都是一个大问题。老板手下的员工和供应商的关系似乎总是那么不清不楚。我自己也思考过这件事情。面对不忠诚的员工,和滑头的供应商,现在这家大企业所能做的很简单:将员工开除,将供应商除名。但是对于资源本身就不多,话语权又少的可怜的小民企来讲,似乎很难做的这么潇洒。

  除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不同,大企业和小企业却又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打工的时候,我发现员工们很喜欢抱怨。大家抱怨工作,抱怨工资,抱怨生活。我当时想,也许是因为企业太小,平台太小,员工们看不到未来吧。没想到当我加入了现在这家大公司之后,抱怨依然存在。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当年去冰岛的时候,坐了一辆城际大巴车。中间在休息站休息的时候,我和那个大巴车司机聊天。在那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土地上,我惊诧的发现,那个大巴车司机满嘴牢骚:税收太重,夏天天太长冬天天太短,连个破尼康单反都比你们中国贵很多,等等。看来,无论在哪里,一个没有抱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种抱怨发生在我周围,对我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当我在南下打工的时候,我是一个旁观者,这种抱怨对我丝毫不起作用,我反倒是劝别人,要想开一点,不要太注意身边人的负面情绪。但当我参与进来这家大公司,甚至赌上了我的全部职业生涯的时候,我发现对抱怨很难淡定——任何风吹草动我都想参与进去知道个一二三,整个人变的浮躁。

  1859年,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从那之后,这句话就好像一个梗,被人无数次提起。兴许,这就是世界本身的样子。

  如果说之前我能淡定下来,全靠自己有一个终极梦想,那么加入了这家大公司,更让我感到沮丧的是,我的那个梦想被很多业内人士证明是空想,永远不可能实现。就这样,我在找到了自己终于想做的事情之后,梦想却破灭了——我变成了一个没有梦想的人——我甚至开始羡慕起南下打工时候遇到的那些打工妹们,或大或小,她们至少还都知道在为什么而奋斗。毫不夸张的说,她们经历过比我更加起伏的人生,也经历过无数次梦想的破灭。每一次梦想破灭后,她们怎么办呢?

  答案很简单:再找一个梦想。

  如果一下子找不到呢?

  那就做好手头的事情。

  然后呢?

  然后好事自然就随之而来了。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七):轻松幽默读来不费力

  最近读了本豆瓣高分书《南下打工记》记录了作者在一个民企实习的工作经历,轻松幽默的笔调读来不费力,作为曾在制造业中摸爬滚打了5年的人来说,种种场景读来都有会心一笑的幽默感,不得不说制作业是个很适合职场新人锻炼的地方,尤其是在其中担任技术性工作,蒙混几天可以却混不了几个月,那种快节奏高效率的大环境每天都要求工程师们做到诚信,踏实和务实。尽管已脱离制造业,书中描绘的那些工作,6S,3C看板,Lean都那么熟悉。对作者勤笔头喜欢记录表示想赞一个,由这点就看出绝对是工程师出身,还有那个“总是有理”的C先生,也是蛮好玩的,当时觉得巨讨厌吧,老爱说话说一般就撂挑子让别人去干活,还巨能挑刺,但离开时想想有这么个“永不满足”的上司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呢,推荐职场新人看这本书,菜鸟们学技能,老鸟们找认同!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八):【南下打工记】 ——读书笔记

  12月2日

  但是我总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总想着出场就是提刀的李逵,而不要当刀下的小鬼。

  作为一个刚走出象牙塔的人,我瞠目结舌。

  子非鱼,雄心壮志永远不可用来绑架别人。

  但是人不现实就像生活在云里,抱着吉他唱歌是不能当饭吃的。

  他们之前得体的谈话到这里终于开始流露出市井气息。

  “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你的出发点,而你的出发点,决定了你看问题的方式。”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设计的七夕妙想,只是我们常常选择视而不见。

  要“拿两千块的工资,有一万块钱的范儿”

  就像从前学过不能“以偏概全”那样,在众多的野草当中,也开有几朵鲜花,让人觉得生机仍在。

  因此要时常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2月3日

  成功者都不容易,我们都容易看到他们表面光鲜的景象,却忽视他们在取得成功前洒下的汗水。社会大体上还是公平,越努力,越幸运。

  其实好多时候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你满足了吗?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就要为之付出相对应的努力。

  12月4日

  “别这么凶嘛!”——我又没凶哝!——你确实没胸~

  什么是爱呀?什么是爱呀?什么是爱呀?什么是爱呀?爱是,我和你在一个城市生活,爱是我遇见好玩的,第一个想到你。爱是,我能一直看着你笑,爱是两个人都很有安全感,爱是很幸福的感觉,爱是想一天到晚和你在一起,爱是说一万遍我爱你也不够,爱是你就是全部,爱是改变了自己,爱是力量,爱是你很幸福地帮我打飞机,在爱里从来不避讳谈性,爱就是人生,爱就是梦想。

  啊~看完了。阅读有一种淡淡的享受感。

  以后不要直接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要改成,【你知道吗?当你做xxxx时,我会感觉xxxxx,这样子让我很难受,下次能不能不要让我难受了?】

  早点经济独立!我用的钱实在太多了,真不好意思。

  有空和快递小哥,门房大叔,保安,食堂阿姨,聊聊...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九):真实在别处

  很多年前,我想写一本小说,名字都想好了,叫“悬空楼”。那时候,已经开始动笔写了一些,可是觉得味道不对,最终还是没写出来。但我知道,我终究会把“悬空楼”这个隐喻,以某种形式呈现给更多的人。

  最近,发生了一些不如意的变动,引发了我的一次失眠。在那次失眠的第二天,在上班的公交车上,我看完了《南下打工记》。作者米周说,他在那本书里,还是有部分的虚构,但他还是要固执地把这本书归入到非虚构作品之中。透过这种固执的坚持,我慢慢体会到了“真实”的力量。在互联网络大幅度侵入我们的生活之后,我已经很久没法体会到“真实”的感觉了。真实的世界里,本不该有太多热血沸腾的躁动。

  米周的文字,很安静,质朴,没有我们期待的绚丽的华彩。他自己说,他是在记录。记录是他的习惯,是他自我梳理的方式;在这些记录汇总起来之后,记录变成了他和读者沟通的渠道。这些记录客观、安静,有点琐碎和不完整。这种记录的方式,给了我们这些查阅者非常舒服的距离感——米周并没有像当下很多作者那样,有侵略性,他平和,并没有把他的想法强加于人的气势。

  米周,一个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年轻人。在南方,一个叫做三灶的小地方,开始了他的实习经历。时间不长,就两个月。两个月里,他记录下他在实习的民营企业里看到的人,遇到的事。我们通过这些记录,慢慢对那个小地方,那个民营企业,那些人以及米周本人,有了个淡淡的印象。虽然是小地方,却没法子逃脱外界的大影响,那些人和事,我们读起来没有任何的陌生感。不过,小地方毕竟和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还是不一样。在小地方,他们还是有时间和空间,能够静下来。

  坐在公交车上,看着马路上匆匆忙忙的人群。这个城市刚刚迎来了,今年冬天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拼命挣钱的人说,这是好兆头。公交车被堵在马路中央,我心想,今天上班又要迟到了。我手里还放着刚刚看完的米周的这本书,突然意识到,《南下打工记》为我们或者我自己提供了一个从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的新维度。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三灶,和这样一个城市真的完全不同。

  我也想试试用纪实的方式,写写过去或者现在的故事,还是用“悬空楼”作为一个大的题目。悬空楼是个隐喻,最直接的一个图像是:一个本来有两层的小楼,因为地震,第一层塌陷了,而第二层却完好无缺的漂浮在原来的位置,那里的人们仍然继续工作和生活着......

  《南下打工记》读后感(十):殊途同归

  文/池非池

  严格意义上这本书并不属于虚构文学,更像是纪实类的报告文学,作者用文字记录了他在民企工厂里实习三个月的情况:外籍老板,有野心也有实力的青年,在工厂里做工的普工,看门的大爷,接管自家公司的二代。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办公室菜鸟到熟练实习生,从知之甚少到收获颇丰,作者在用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接触到了这个南中国最普通的也最真实的民企状态,看到了民企老板、打工者等等中国制造一线的现状。作者以刚离大学初来咋到的身份记录着,这样的视角也为我们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更加亲近,算是提前为我们普及了民企的情况。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同龄人的工厂里的打工者们和办公室里的实习者们。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狄更斯的话,用在现在依然那么准确,就像作者说的:“兴许,这就是世界本身的样子。”同在一个时代,人们的对立和落差如此明显,同是一辈人,从出生到受教育到工作完全是不同的路子,而这样的对比如今如此明白的就在眼前。

  仓库文员小娟,小学毕业后回家种地,后来出来打工,九四年的,和男人们开得起玩笑,和一个老板司机在一起了,比她打9岁,家里也不富裕。小娟不到19岁生了小孩,现在孩子三岁,年纪很小没领结婚证,孩子没上户口。

  何妹。在作者的笔下,两人是因为卡内基《做内心强大的女人》而认识的,她读书。是工友们的知心小妹,人生导师,会说很多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句子。多看的是自我帮助和成功学一类的书,她也会把发现一家“图书馆”,实际上是一家书店而兴高采烈。她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像卡内基那样,写给工友们看。她19岁,初中毕业。

  和何妹关系不错的小曾,92年生,比我还小,从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工厂做普工,出门打工的概念是她自然而然的行为选择,下班的时候在qq里和陌生人聊天,最近聊的比较好的是一个在北京读大学的硕士,她喜欢听他讲他的专业、论文,这让她觉得很高端,很新奇。小曾对未来的想法是,打工,交社保,交养老金,留在广东。

  在银行里遇到的年轻人,计划卖高档红酒,最便宜188一瓶,想到用会员制的方式来营销,还建议多看看《商界》杂志,还没有女朋友,会在微信上找人聊聊天,说附近的人很有用。

  大飞,法国留学,留学期间为了体验生活打工无数积累了money和各种经验,已经在这个厂里成为老板的得力员工,稳重有能力,有原则,但是也曾误入了酒局后的消遣,有野心有能力,路过新建的别墅区,他们说再过三十年,一起做邻居。

  ……

  书里的这些人,就真实的活在各个工厂流水线上、大学校园里、刚出社会的租的出租房里,对,我们是同龄人,可是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在社会急速发展,中国城乡两级分化的现在,是什么拉开了社会不同的阶层的距离,他们一样的年轻,一样的生活在这个物质发展迅速的时代,但是却千差万别,可以想到这不仅是一代人的差距,下一代也很受影响,试想娟子的孩子和大飞的孩子,他们已经不一样了。

  曾经在某个暑假也去工厂里参观过,和我一样大的女生熟练的做着手里的活,年轻稚气,下班后也会逛街,经常上网聊天,喜欢发照片,他们口里的看书就是街上发的医药广告杂志,而我和他们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一个年级大的阿姨知道我是大学生,对我非常热情,一定拉着我下班去他们家给放暑假过来的儿子辅导一下。孩子在老家和弟弟奶奶生活在一起,在镇上的中学上学,说老师不怎么好,自己听不进去,喜欢上网,这次来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老妈给买个手机。我给她说了读书的必要,说了寒门子弟只有利用高考获取一个改变的机会……后来我知道,他去了职业学校……我知道他的路,很大程度上也是读完,出来打工,遇到另一个类似的女孩结婚生子。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比较是否合理或者应该,但是我想人本来没有贵贱之分,我们不过都是为生活所劳逸的人而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尘埃,也有一点梦想,也有更多无奈,每个不同的命运也有相似之处,走出来至少已经是获得机会了,无论是什么人,而社会公平则远远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我能做的也只是不断强大自己,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朦胧残酷的时代里一步步走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