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聚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聚焦读后感10篇

2018-06-18 21:1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聚焦读后感10篇

  《聚焦》是一本由王冠群著作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聚焦》读后感(一):太阳点燃不了纸,但是有个放大镜就可以了。

  小前言

  田亮只会跳水,却成了综艺目的明星,那是因为他跳水是世界冠军

  这就是聚焦的魅力

  —————————————————————————————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读这本书你不需要拿笔做标记了。所有值得你记忆思考重点内容,已经用红字帮你标记出来了。明明需要你经过很多年探索实践成功之道,这本书已经帮你“聚焦”了。

  在读这本《聚焦》之前,我一直认为现在的中国企业有两个最大的毛病:一个是爱跟风,一个是爱山寨。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其实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包括出版社等)根本不去思考自己市场定位,对明星产品重视不够,导致企业形象消费者心智模棱两可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金立手机

  为什么要提到它呢,一方面是本人使用金立的E7已经一年有余,我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可是每当朋友问及我手机牌子时候,我都不免有些张不开嘴……是的,金立在大家心目中已经是山寨和屌丝代名词了,尽管它这款E7的各方面素质都堪称一流,但是短时间内恐怕连小米好评都无法比及,更别提苹果三星了。

  造就目前这种窘迫局面完全要归咎于前些年低级营销战略:它曾生产了无数款垃圾产品——“垃圾制造工厂”,似乎就是许多人对金立这个企业的理解。然而当它聚焦单品以后,起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形象已经在一部分人心目中开始改善,比如我。

  金立现在的发展仍然很缓慢,不过在我看来,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毕竟它已经找准了路,一个庞大的企业就像一艘航母,想调头换方向需要很长的时间。

  正如本书所提及的:企业的大单品成就了它的品牌符号。(88页)

  提起三星我们会首先想到它的Anycall;

  提起苹果我们会首先想到它的iphone;

  提起九阳我们会首先想到它的九阳豆浆机;

  提起王老吉我们会首先想到它的红罐凉茶;

  提起养元我们会首先六个核桃

  ……

  大单品地位决定了企业的形象,如果企业的明星单品能在本行业中做到第一或者第二,那么其他的产品群也会随之受益。比如三星的电视电脑屏幕,比如iphone的平板电脑等等。

  我敢打包票,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读过特劳特的《定位》,当然也包括大量的德鲁克的著作。他对企业战略和管理的理解,与大师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国外的大师们注重讲理论,这位作者重点讲细节

  也许是一直在前线战斗原因,这位曾历任过康师傅集团销售主管、保洁公司销售经理、斯美特集团总裁的作者,列举的案例都是我们稍微一回忆历历在目的营销典范。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在超市方便面区域感慨过,“到处都是康师傅,真牛逼。”如果是一位有营销意识的人,可能还会多问自己一句,“这是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呢?

  翻开这本书吧。

  最后再说一点小感悟,其实个人与企业十分相似特长即你的明星产品,如果只顾着补短板,却不聚焦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迟早你会变成一个很平庸的人,就像很多后来一无是处神童一样

  《聚焦》读后感(二):聚焦的力量

  聚焦的力量

  ——读《聚焦:未来十年业绩增长新引擎》

  彭忠富

  拥有17个系列4000多个产品的诺基亚,仅智能手机就有3个系列40多个产品,却面临破产被收购的结局,而只做一个系列目前共有10个产品的苹果手机,其市场热度大家有目共睹,这就是是否重视聚焦战略带来的差距。中国顶级总裁导师王冠群,做过企业老板,按照聚焦战略,成功操盘一家集团公司,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做过企业咨询,借用聚焦工具,帮助数十家企业100%实现业绩亿元级别的快递增长;做过企业培训,带着聚焦方法,下企业实战为快消品行业培训过100多位总监,646位经理。

  对于聚焦战略,王冠群可谓具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经验,他在最近出版的著作《聚焦:未来十年业绩增长新引擎》一书中,跟读者分享了17年一线成功操盘经验,实例剖析有关产品聚焦、市场聚焦和人力聚焦的100多个实战问题,揭秘知名企业业绩实现600%倍增的3套系统工具和年利润保持40%递增的7大落地方法。企业和企业之间较量的,是一流产品,是特色产品。商场战场,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我们要想取胜,必须搞清楚市场定位,建立业绩倍增战略模式。其实质就是形成聚焦系统,包含三大板块内容,分别是产品聚焦,市场聚焦和人力资源聚焦。

  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较量是符号产品。消费者为你买单,是冲着你的产品而来,你的产品不行,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一个企业,一个好产品就够了。在企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我们必须专注于一个领域,专注于一个品类,专注于一个品牌,甚至专注于一个单品,专注培养几个骨干,通过形成合力来爆破点,影响面,到做深做透,实现以小博大,以弱胜强,最终打造核心项目,明星产品。产品的多少和销量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不是说产品越多,销量就越大。加多宝、红牛、养元等企业,都是资源聚焦成功的典范。因为有特色产品,因为坚持做品牌,因为聚焦,这些企业创造有利的销量,有了影响力,也就有了江湖地位。

  市场从不缺好产品,缺好营销!好营销可以将一个普通产品升级为品牌产品,坏营销却会让一个好产品失去胜出的机会。好产品,加上好营销,才可以让企业业绩实现倍增。有效市场数量不断增加过程,市场质量不断提升的额过程,就是市场聚焦的过程。其核心是,在根据地获得竞争优势,然后逐步扩大优势领域范围,直至由区域性品牌发展为全国性品牌。

  人力聚焦也极其重要,因为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管理者要将目光聚焦在重要人员身上,把50%的时间给优秀者,把25%的时间给新人,把15%的时间给正在努力但还没有结果的人,最后花10%的时间来管理那些落后者。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取决于中层,也就是业务经理、业务总监这个层面的管理者。

  勤劳专注是做事业的最基本态度,一个人一辈子专注一件事,想不成功都难。经营企业同样如此,一个企业,财力、时间和机会等永远有限的,必须集中使用,把握住最重要的关注点,聚焦再聚焦,才能取得成功,得到可持续发展。王冠群的聚焦战略跟西方管理学家提倡的80/20法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因为本书所举的案例多为国内的案例,因此更接地气,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是帮助企业“长得大,能赚钱”的灵丹妙药

  《聚焦》读后感(三):一部非常实用的商战宝典

  王冠群老师的这本书非常实用,值得每一个置身商海的人仔细揣摩,反复阅读。经商其实与做人也一样,什么生意都做与什么都懂,其实是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不懂。作者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以丰富的成功经验作后盾,以数不胜数的成功案例来论证。作者旁征博引,不仅为我们深刻阐述了聚焦的重要性,更从方方面面谈起,更向我们详细传授了聚焦的方法策略,可谓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书中还在重要部分用红字标注,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是不可多得的、质量上乘的经管书。

  感谢作者王冠群老师,他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通过对该书的阅读,增加了决胜的信心和方法,也对当代商业竞争的基本规则有了大致的把握。在此,摘录下书中的妙言佳句,希望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一、 战略聚焦系统的三大核心任务就是:聚焦产品,开发独特的产品符号;聚焦市场,建立“样板根据地”;聚焦人力资源,打造高绩效团队

  二、 企业竞争的法则: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

  三、 行业容量决定企业销量;

  四、 吃苦磨炼是发展的本钱经历职业发展的本钱,失败是成功的本钱;

  五、 执行力=100%的意愿*100%的方法*100%的行动

  六、 企业创业期靠亲情,发展期靠制度;持续发展壮大靠文化

  七、 人才都是有特长的人,有特长的人都是有极度缺陷的人,特长越明显,缺陷越明显;

  八、 现代企业家需要进行五项修炼,与之对应的是五种能力:即战略把控力;识人、用人能力;演说能力;文化塑造能力;融资能力。

  九、 汉高祖刘邦常说的三句话:你说的很重要;我怎么没想到;就按你说的办!刘邦的这三句话,让属下有了存在感、价值感,大家心甘情愿地为其卖命。

  十、 有功要自下往上开始奖励,有过要自上往下开始惩罚;奖励不仅要有物质的,更要有精神的。只奖物质不奖精神会让人变得唯利是图,光奖精神不奖物质,会让人缺乏狼性。

  十一、 不要试图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物美价廉的产品。

  《聚焦》读后感(四):不擅长定位,就需要聚焦

  定位理论产生时代背景是品牌高度同质化。

  30年来,商业环境不断变化特别互联网对商业带来的革命性颠覆,正如斯坦福大学教授Simonsen和Rosen在《绝对价值》中宣称:“当消费者可以通过用户评价、专家意见或者社交媒体等更好的渠道获得产品质信息时,品牌就不那么重要了。”言下之意,定位理论在互联网时代遭受巨大挑战,不一定有效了。

  当中国企感觉越做越难时,更是抱怨定位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因此,定位大师艾.里斯再次指出,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伪定位”,它们不擅长聚焦。

  确实,对于那些致力于成长的公司和团队而言,当下都面临着一个定位的全球悖论:越大越得成为一个专业化的企业,越大越得缩小聚焦的范围。

  所以,不擅长定位的企业和团队,需要的是聚焦,是做减法智慧,是集中资料和力量需求业绩的突破。

  面临长不大的、不赚钱的经营、管理和创业者,这本书的作者用自己多年操盘经理,总结了一套聚焦理论在中国企业落地的实战工具,不仅解决业绩增长难题,而且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聚焦》读后感(五):为业绩增长找到了新的表达——聚焦

  在商业的可能性面前,每一个公司早晚都会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即便是管理学大师也很难破解发展的三种极限:第一是市场的极限,第二是组织的极限,第三是模式的极限。

  当公司在高速成长或者体量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多元化,这在最初那个阶段本没有错,但发展到后来,就开始变的困难——市场拥挤、组织臃肿、利润下滑……这是所有经营者、管理者和创业者都头疼的。

  本书核心主题就是公司和团队在长大的阶段面临人力、渠道、市场等方面瓶颈时,如何通过聚焦来实现业绩突破和企业转型。作者能够站在企业的高度,用浅显话语让一套系统的工具落地,绝对是一件很漂亮工作

  它为社群经济时代和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的业绩增长找到了新的表达——聚焦。

  《聚焦》读后感(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高中的时候,有很多考试辅导书,其中印象深刻的便是这个名字的辅导书《各个击破》。现在想来,这种办法其实是最笨,也是最应该有效果,也是最适合普罗大众的书了;通过蚂蚁般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勤奋、努力,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指日可待的。到今天,我们看到,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成绩好的同学也用这本书作辅导教材,成绩不好的人也用这本书作为辅导教材,问题出现在哪儿?这个时候似乎用“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方法来研究一番,也应该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人。

  泰勒最开始研究这个的时候,是把事情做了一种机械的切割,进而对事情有了一个相对充分认知的。在慢慢的工业生产实践过程中,人们现有的人一天能干120%的活,有的人一天却只能干60%的活,这种差别在哪里呢?泰勒的答案是对工作流程的优化,而因此另一些人得出来了“行为科学”的端倪——人的不同行为,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不同的管理结果,可以对人行为的研究产生不同的效果。回到高中那个同样读一个辅导教材而成绩不同的问题上来,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成绩优秀,有的反而进展缓慢了。

  说这个话题,是想借用这种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去解读一下《聚焦》这本书。聚焦这本书无疑有非常多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财务学和统计学等方面的理论性知识,当然更有趣的是其相关的实践数据现象抽象的把某个企业、产品和服务综合起来分析,得到的效果确实非常惊人。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社会,各种理论之间也是相互矛盾,或者对立的,对于企业家和决策者来说也非常的头疼:到底我们要听哪一个理论的指导?到底哪一个理论才是最有利于我企业发展的呢?理论界没有答案,社会实践也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聚焦》的观点和实践案例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80/20理论》里面说20%人决定80%的事情,而《长尾理论》又说,80%的人决定100%的趋势;理论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各个理论在各种场景下都有应用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选择《聚焦》是一种保守的做法,即“不熟悉的东西我不做”或“不是我的业务专长我不发展”。当然,这本《聚焦》不是一味的告诉大家“少就是好”的道理,而是让人明白:管理世界没有定准,任何理论有其成立的条件,也有它适应的环境。乔布斯说的“less is more”,是对“聚焦”的另一种解释;通过有限的几个领域,不断发展和延生,最后成就了今天堂参天大树的苹果。

  这本《聚焦》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非常值得阅读。当然,读完不做笔记,估计你啥也记不住;写写、画画,应该非常有帮助的。书中的案例我不一一列举,思维是聚焦,是做less,至于你会不会得到more,则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了。在《聚焦》中有非常多的案例,比一般人对理论的理解和案例分析要深刻一些,适合MBA教学。

  《聚焦》读后感(七):懂管理才会经营

  读完《聚焦》,我的感触颇深,全国知名的、强大的企业,是靠一个又一个优秀团队默契配合成就的,而一个优秀的团队也绝不是轻而易举炼成的,而是需要管理者付出很大的心血和努力。如果一个老板或领导,手里有大把的钞票,但他不懂得管理,他所经营的这家企业也难以成为行业楚翘。

  咱们得佩服王冠群老师,人家可不光是空洞的理论大师,而且还是运筹帷幄、营销实战的高手。围绕“聚焦”两字,从企业时间的竞争开始说起,然后通过实例解析强势企业胜出之道,接着解析如何将营销变“赢销”,依然是通过事例来分析说明,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通过多层次分析,最终得出管理者的重要性。

  我想很多朋友一定都看过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书中堂吉柯德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那样地可笑,那绝对是建立在人们普遍世界观上的。他把风车当成对手与之搏斗,好笑么?好笑。但是在堂吉柯德的眼里,风车的确是他的敌人,他的所作所为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忠于自己的信念。

  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其实也是堂吉柯德的翻版,在他眼中自己的对手不仅仅是其他优秀的企业,甚至还包括自己帐下的员工们。优秀管理者会有挥泪斩马谡的勇气,也会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更会有三顾茅庐的耐心,优秀管理者的信念很简单,就是组建最强大的团队,为企业高效率服务。

  作为一名优秀管理者,一定要摆正自身位置,聚焦是核心,同时还要理顺好产品、市场、营销、渠道、人力、团队等各个链条的关系,只有将内部的管理完全捋顺,他后续的经营将有各个部门的员工帮助完成。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管理手册,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对我们将来提升自身能力绝对大有帮助!

  文/阿晨

  《聚焦》读后感(八):发展的核心是聚焦,而非广而不精

  当开始思考关于自由职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突然为自己的兴趣广泛而惆怅了。兴趣点过多,想做的就很多,是广泛撒网,还是重点经营,这便是我一直纠结的地方。看过《断舍离》,我开始慢慢淘汰一些不专不精的方向,而这一本《聚焦》,更是指明了我未来的发展之路——专注于一项技能的提升和分享,自由职业也要聚焦某一产品而非面面俱到。

  最初,书目副标题中的“业绩增长”吸引着我。作为财务毕业生,我做好了完全的准备接受书中冗长的财务报表和业绩指标分析。而出乎我的意料,《聚焦》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产品、企业、人力、行业等方面的增长关注点。王冠群老师并没有针对某一企业某些数据分析具体微观问题,而是站在更高层面上,站在战略咨询的角度,讲述着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这是一本战略定位及市场营销方向的指南,而非数据分析类的报告。书中也引用了波士顿矩阵,产品生命周期这些微观分析模型,却也是为大方向的定位做基础。看前几章的时候,我会觉得内容很虚,没有任何数据及市场调查做支持。但整本书看下来,我明白了这本书的根本目的是一种理念的传播,引导企业走上“聚焦”这条路。至于聚焦什么产品、什么市场、什么人才,却是要根据企业及行业的具体情况自我分析与定位的。可以说,有具体详细且合理的数据分析资料,企业可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有了一种正确的理念,却可以让企业大跨步地前进并跻身行业佼佼者的行列。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战略的制定不可小觑,这也正是公司高层的意义所在。

  确立了“聚焦”的理念之后,书中又讲述了聚焦的内容和方法。

  1. 聚焦产品

  简单概括,聚焦产品就是企业在某一个时期,集中精力研究某一种产品,以提高其竞争力。不论是新产品还是老产品,最终能够吸引消费者的,除了价格优势之外,更关注产品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这就要求企业在了解消费者诉求的基础上,给产品以不同于其他竞争者的地位。我很喜欢书中关于方便面的例子,康师傅一直以“红烧牛肉面”称霸市场,统一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进行突围,删减产品种类而专注于“老坛酸菜面”的推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面对多产品的情况,要根据波士顿矩阵,认清企业的重点产品给予更多关注和营销,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2. 聚焦市场

  对于中国市场,人口巨大,分类众多,企业的产品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市场细分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要确定产品的目标群体,如果定位在年轻人,就不要在乎中老年人是否能够接受产品的新奇和个性化展示。因为目标群体才是产生利润的最终消费者。而地域的地位,则可能让企业避开强劲对手,从外围突破,抢占市场。这种聚焦也要从易而难,在坐稳某一地区或某一目标的老大之后,再慢慢扩张,不能贪多,更不能着急。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聚焦出发,才有可能将市场做大做强。

  3. 聚焦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生产力。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不仅仅要懂得业务战略和发展方针,更要懂得识人、用人,这不仅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塑造,工资与能力的匹配程度,更体现在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发展平台和价值提升指导。一个员工最不愿意经历的,便是自己在一个职位上不停重复着机械的工作却没有任何的提升。书中列了很多实用的表格和方法指导着如何树立适当的企业文化,如何培养各个阶层的员工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把目光聚焦到人才,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企业才能在不断发展壮大中没有阻碍一路向前。

  看完这本书,我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之路有了些许的认知,“聚焦”是最好的出路——重点分析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出自己的差异性,树立个人品牌。其实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有共通之处,而这本书,给予了发展踏实的指示和向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聚焦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