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穷的开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10篇

2018-06-19 20: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10篇

  《无穷的开始》是一本由[英]戴维·多伊奇(David Deutsch)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一):是一次大胆的,包罗万象智力探险

  “真实世界脉络描述了我们当前知识中最深刻的4条支线--进化,量子物理学,知识和运算,以及它们带来的世界观。“无穷的开始”将这种世界观应用于许多不同话题和未解问题

  他的核心结论是:“解释”在宇宙中有着基础地位。解释的范围和造成改变能力无穷无尽的。它们唯一的创造者--人类这样能够思考生物--是宇宙万物中最重要实体。人并非由环境支持”,而是通过创造知识来自我支持。一切事物都在理性延伸范围内,不仅是科学数字,还有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美学。在通用物理规律允许的情况下,进步没有止境。

  干涉现象可以在不允许历史通信的情况下,向多种宇宙的居民提供多种历史存在证据。历史之间不能进行通信,但它们密切地互相影响,因为一个历史里的干涉效应取决于其他的历史是否存在。

  在非专业的描述中,原子结构有时被说成像太阳系那样,想象电子绕着原子核运转,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运转。但这与事实不符。事实证实在氢原子里,处于最低能级的电子完全没有环绕原子核运动,而是像一团墨渍一样待在那里--测不准原理使得它扩展的倾向刚好被静电作用力抵消。通过这种方式,干涉现象和可互换性内的多样性现象,对所有静态对象的结构和稳定性来说都是必需的。

  物理世界是一个多重宇宙,其结构是由其中的信息如何流动决定的,在多重宇宙的许多区域,信息以半自治的方式流动,这样的信息流称为历史。我们把其中一个历史称为我们的“宇宙”。一个宇宙不是多重宇宙的一个精确特征,而是一个突现特征。由于持续进行着的强内部干涉,一个典型的电子是一个不可简化的多重宇宙对象。我们嵌在多宇宙对象中。知识(有时候)会随我们增长。这可以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是在一个历史中,而是在整个多种宇宙中。由于知识的增长是一个纠正错误过程,并且由于出错的方式比不出错的方式多得多,创造知识的实例在不同历史中变得相似速度,比其他实例要快得多。

  1952年,薛定谔在都柏林进行一次讲座诙谐地告诫听众说,他将要讲一些可能“看上去很疯狂”的东西。他说,当他的方程式似乎在描述几个不同的历史时,这些历史“不是可供选择的事物,而是真正地在同时发生”。这是已知的有关多重宇宙的最早表述

  生物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细菌钢铁”一书中,认为地球上各大洲有不同的天然资源--不同的地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这一点解释了整个历史,包括人类创造处的那些思想观念决策以及政治,哲学,刀剑等。他提出这种“终极解释”来说明人类历史在不同的大洲为什么如此不同。而作者认为这都是狭隘考虑。从大局来看,阻碍新事物传播的只可能是人类的思想和观点。作者认为自然环境是思想观念的产物,而不是反过来。物理资源提供了机会,可能会激发新的思想观念,但它们从来不能创造观念,也不能让人拥有特定的观念。它们还会引发问题,但不会阻止人们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二):《无穷的开始》:我们是创造性的通用解释者

  看完全书后,作者戴维·多伊奇宏大企图昭然若揭:尽管身为理论物理学家,但在本书中他试图下定义、作解释的不仅是科学领域,而是整个人文明,甚至包括未来尚未出现的文明。

  在我看来,多伊奇是个充满激情乐观主义者。他从未被无限宇宙的庞大与遥不可测吓倒,也从未被人类社会复杂性和人性的难以理解吓倒。(这两点其实在一些哲学、科学理论中时常见到。)

  世界是无穷的(空间上与时间上,这点有宇宙学证明),为了在这无穷的世界生存下去(甚至生活得很好,有艺术有哲学等等),人类所需要不是一艘方舟,也不是某个虚无飘渺的神,因为这种企图一劳永逸的静态的思维方式无法处理在无穷的世界中会遇到的无穷的问题。人类需要的是拥有无穷知识的能力。

  而作者将这种能力归结为人类对好解释的追寻

  什么是好解释?牛顿引力定律就是个好解释:它很难改变(你不可能在改变方程形式的情况下还能得到正确的解),它有广泛的适用范围(从地球上掉落的苹果到亿万光年外星系的运行)。

  而星座神话就不是个好解释:它能轻易改变(根据神话使用者的需要),它的适用范围也非常狭窄(北半球的星座神话不适宜南半球)。

  那么,人类如何获得好解释?

  1、创造性

  2、批评精神

  所有的好解释都是富有创造性并且在批评中屹立不倒的,直至一个更有创造性更能抵抗批评的解释来取代它。

  就像开普勒的理论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牛顿的取代了开普勒的,爱因斯坦的又取代了牛顿的。未来必将有新的宇宙理论来取代爱意斯坦的。它们构成了解释的洪流

  人类文明本身就是这种无尽的解释洪流的聚集。不过,在多伊奇看来,因为压抑创造性和不允许批评的传统,人类文明迄今大部分时间(在启蒙运动以前)都处于静态社会中,这种社会不利于好解释的出现。而真正文明的洪流起始于随后出现的动态社会。

  “能够创造和运用解释性知识,使人获得了一种改变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像其他所有的适应性那样从根本上受狭隘因素限制,而仅受普遍规律限制。这就是解释性理论——以及人在宇宙层面上的重要性。”

  人作为通用解释者的意义,不需要虚构出一个“他者”或“彼岸世界”来定义(这正是很多哲学和宗教所做的)。“世界最终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人——与我们相似的人——选择怎样去思考和行动。”

  “只有一种思维方式有能力取得进步或者长久生存,那就是通过创造力和批评寻求好解释的方式。”

  :

  阅读本书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哲学、政治学知识,否则读起来会比较困难

  我个人在第11、12章涉及量子理论的部分就读得非常艰难。

  第8章涉及数学上无穷概念的部分,我能读下来还是因为不久前恰好看了有关康托无穷理论的纪录片

  :

  本书有相当大的部分都颠覆了我们的观念和知识。不要急着反驳,先思考一下。在保持开放的创造性的同时,仍保持批评精神,这正是作者教给我们的。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三):对世界的(乐观)高水准解释: World is an interpretation, brain is the interpreter.

  o 一下 10-18 章的笔记. 这本书越到后面越精彩.

  ## 第10章: 苏格拉底的梦

  -----

  *认知论*

  gt; 触摸一个物体感觉并没有发生在我们体验到它发生的地方, 即不在手触及的地方, 而在头脑里的某一处.

  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世界是一堆信号: 光学, 声学, 触觉, 嗅觉, 听觉信号: 因为意识所在大脑封闭而黑暗, 见不到光, 摸不到手还泡在组织液里接触不到新鲜空气. 之所以我还能确认自己站在地球上, 是因为大脑对上述信号做出了*解释* (外物 -> 信号 -> 大脑 -> *解释* (易错!) -> 世界意识). 而解释说不好听一点就是猜想:

  gt; 我们仔细琢磨我们的猜想, 然后把其中最好的猜想塑造成某种现实清醒的梦.

  这让我联想起前不久看过的一个观点: 吸海洛因的人没有办法真正戒除: 不管一个人的意志多么刚强, 经历多么牛逼. 有人的解释是毒品把人感受幸福神经搞坏了, 我觉得这符合上面的解释: 毒品与"幸福激素"有关, 穿过解释层直接作用于世界意识; 与之相比, 道德/法律/感情都是解释世界的东西, 双发不在一个层次上.

  于是:

  gt; 我们坐在这里, 永远禁锢在黑暗, 几乎完全封闭的头盖骨中, 猜想着.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必然犯错, 误解不可消除, 真理无法触及)以后, 自然的追求是: 犯错后如何扳回来, 修正道路? 这就导向了波普尔那基于"改进"的易谬思想: 批评和改进非常重要, 因此也应当受到欢迎, 而不是压制.

  gt; 我们雅典关注的是改进, 而斯巴达只追求--静止.

  gt; 对斯巴达的停滞而言, 雅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致命威胁, 不管这种存在有多么和平.

  这里的斯巴达简直就是如今的伊教嘛. 严格的教义把易谬性掐掉了, 就是现在这个局面.

  *科学学习*

  gt; 这些重点关注历史是很奇怪的, 与其他所有学科形成鲜明对比.

  gt; 我读大学研究生所学的全部物理课程, 从来没有哪一次是学习从前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原始论文书籍.

  这背后的观点非常好! 读书是为了*实效*而读, 不是为了品位, 那么就不需要"慕名"读最初的原始论文. 最初的作品很少是足够完善的, 因为完善几乎都需要修正和积累.

  ## 第11章: 多重宇宙

  -----

  *幻想世界*

  gt; 不止是好科幻小说情节在这方面与科学解释相像,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 所有好的艺术都是这样.

  这让我想起了同人于野的那篇"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一些科幻小说之所以好, 一些艺术之所以好, 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世界的一种新的解释, 而一个好的解释需要符合逻辑规则(即使是臆造出的逻辑规则)而自治, 因此不会是完全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

  这里举的例子是, 考虑那种能看到听到, 却无法影响世界的穿越者. 对于这个世界他只是一个幻影, 但是: 能看到说明这个世界的光线能作用于他的视网膜, 那么他必然会阻挡光路, 从而在这世界投下影子; 能听到说明这世界的空气震荡能作用于他的耳膜, 那么这世界的空气必然与他处于同一位面, 那么他必然能在这世界发出声音!

  因此:

  gt; 好的虚构科幻小说是很难创作的, 这一点并不奇怪: 它是真实科学的一个变种.

  *分裂与干涉*

  原始干涉产生不同的世界 (a -> a or b), 而通过干涉, 这些世界重新合并 (a or b -> a). 但是如果在 (a or b) 这一步, 粒子影响到了外部世界, 那就发生了纠缠, 无法再通过干涉合并历史, 从而成为了两个不同的宇宙. 这可以解释原子核-电子模型: 既然正负电相吸, 为什么电子不会陷入到原子核里面? 书中的解释是:

  gt; 处于最低能级的电子完全没有环绕原子核运动, 而是像一团墨渍一样待在那里 - 测不准原理使它扩展的倾向刚好被静电作用力抵消.

  因为纠缠(粒子与环境的交互)的存在, 干涉要么在分裂之后立即发生, 要么不发生. 因此, 物体越大, 越复杂(这样它与环境有更多的交互), 干涉就越不明显. 用这样粗颗粒视角来看, 历史可以称为普遍意义上的"宇宙", 也就是人看到的, 接近"确定"的世界.

  gt; 测不准原理: 量子理论的一个(严重地名不符实的)推论, 对于一个物理对象的实例的任何可互换集合体, 其中一些属性必定是多样的.

  这很有意思, 相当于说宇宙拥有本质上的多状态性. 用程序设计的观点来说, 就是一个变量有多个取值, 在你引用这个变量时, 它按照概率收敛出一个值给你. 是不是可以推出一种新的程序设计方法? (类似惰性求值, 在惰性求值上再做一层手脚 ; > )

  -----

  ## 第12章: 一位物理学家的坏哲学史以及对坏科学的若干意见

  ### 坏哲学史

  量子理论为什么没有被普遍接受? => "如果预测有效, 干嘛还要关心解释?" => 违反了科学的批评传统, 属于坏哲学.

  波尔: 否认"把现象视为客观存在来谈论的可能性", 认为"只有观察结果才是现象" => 工具主义, 回避解释. 对马赫-曾得儿干涉仪中光子路径选择, 认为只有观察到路径之后, 才可能谈论路径; 提出波粒二象性, 指出微观粒子具有宏观粒子没有体现特点: 具有两种相互排斥的属性, 根据观察者的情况, 粒子选择性地呈现其中一种属性.

  进一步: 海森堡把"未被观测"时的属性称为潜能, 测量完成时, 潜能转化为实在. 但观测为什么能把潜能转为实在? 隐含的回答是这是人的意识导致的(作者认为这一点在哥本哈根诠释的大多数陈述中得到说明), 也就是说, "心外无物", 这明显是比较扯淡的. 主要原因是人实在是很平凡的, 很难相信有什么东西只有人能看到. 哲学再往后面走就是实证主义(不承认观察不到的东西)以及逻辑实证主义(不能通过观察验证的陈述毫无价值, 并且毫无意义); 再之后哲学就玩完了(哲学家不再试图去理解科学), 到现代更是带有反智倾向(不再试图理解任何事物). 我想到了现在的民粹潮流, "认为客观真假, 显示和关于现实的只是都只是话语的传统形式, 表示特定人群赞同特定思想观念."

  这里我想到了当代美术的失败. 美术失败体现在艺术话语权的失去: 人们不再崇尚画家这一职业. 背后是这一行的哲学高度, 跟不上科学的哲学基本已经是一门死去的学科, 不进则退已经不能引领人的思维.

  然后, 作者反对这一点(以及随之而来的"如果你懂了量子力学, 那就是没懂"之类学院中的扯淡). 作者给的替代就是多重宇宙理论.

  ### 精确度(至少是估计的精确度)

  quot;..事实上, 你报告的结果如果不包含精确度评估, 报告就毫无意义. 但是, 除非你有一个对所研究事物的解释性理论, 否则就没法得出精确度评估."

  quot;..科学理论的实质是解释, 任何不同寻常的科学实验, 其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就是对错误的解释.. 你出的错越大, 结果就越激动人心, 如果他们属实"

  -----

  ## 第13章: 选择

  决策不是根据固定公式在现有的选项中做选择, 决策中重要的是价值衡量的部分: 你看重什么, 对于各种价值/利益, 你分别给出什么样的权重?

  各个解释之间是不兼容的(因为两个解释本质上不一样, 否则就是同一个了), 对两个解释进行折衷, 其结果可能比任何一个都差. 兼容两个解释需要额外的创造性行动.

  波普尔的民主: 民众可以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改变政府决策, 即使在政府不情愿的情况下. 作者认同这一点, 并且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允许对这样的思想观念进行改造, 检验, 修改和舍弃", 选举只是其中的形式之一. 同时, 选举本身是有不自治的地方的, 这方面美国已经遇到过了, 其国家科学院的数学家表示, 没有不产生悖论的名额分配方式.

  -----

  ## 第14章: 花儿为什么美丽

  论证了"通用"美的存在("美分为两种类型 .. 另一种是通用的, 像物理规律一样客观"). 这种通用的美是人与人之间达成认同的介质("人类艺术家是在跨越人与人之间的鸿沟, 这种鸿沟与花朵和昆虫之间的物种鸿沟有着同样大的尺度." 论证的过程用了花的例子: "花在人眼里总是美的, 而它们的设计是为一个显然与人类无关的目的进化而来, 这一事实显示美是客观的."

  quot;理查德·费因曼说过, 理论物理学家需要的设备只是一叠纸, 一支铅笔和一个废纸篓, 有些艺术家工作时的样子酷似这一画面. 在打字机发明前, 小说家用的是遇着完全相同的设备."

  quot;我们天生厌恶待在很高的地方或者跌落下来, 然而人们会去玩跳伞: 并非不顾这种感觉, 而正是因为这种感觉. 对这种天生的厌恶感, 人们可以把它重新诠释成一幅更大的, 有吸引力的图景 .. 人们可以学着去把许多东西看成美的或丑的."

  -----

  ## 第15章: 文化的进化

  gt; 我们最好记住, 我们试图去做的事情: 持续创造知识, 是此前从来没有成功过的.

  阐释 "The Selfish Gene" 里 meme 的概念. 和基因不同的地方在于, 基因的传递不需要表达, 而 meme 一定要表现出来才会传递.

  meme 的另一个特点是无法完美复制, 它比基因更容易处变化, 或者差错. 那么, 以一个静态社会的视角来看, 维持现在的 meme 只能是一个辅助手段(因为很难维持), 主要的手段还是消灭人的创造力, 阻止新的 meme.

  在不包容的静态社会里,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那套东西确实存在. "静态社会倾向于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确实倾向于为社会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福祉." 在这种社会状态下, 创新的风险和自然界中变异的风险一样大(也就是很大), 因此这样的社会难以诞生新的思想. 和自己以及本朝的思想风气比较了一下, 重合度还蛮高的. 这点要注意, 不能陷入狭隘.

  静态社会主要的坏处显现在创造性: "在静态社会中, 大多数变化是进化而来, 没有哪个参与者发挥了高度的创造性. 但在动态社会里, 科学和技术创新通常是创造性地产生的." 服从权威, 反对怀疑的亚文化属于静态社会. 因此, 静态社会发生变化的尺度很大(在人的一生中不会发生太明显的变化), 而由理性 meme 主导的动态社会能快速演进.

  -----

  ## 第16章: 创造力进化

  人类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的能力通过 meme 传递, 而动物依靠基因. 依靠 meme 的方式更不稳定, 然而其保留新能力的速度比基因提升了千百倍, 这才使人类积累的文化大大超过动物.

  meme 具有模糊性, 需要"隐性知识"来理解, 这包括对社会体制, 人性, 对错, 时空, 意图, 因果, 自由, 必要性的假设. 我们并不是从书本和条文上得到这些隐性知识, 而是通过事先拥有相关的*隐性理论*来处理 => 基因"知道"这些理论.

  学波普尔说话的鹦鹉并不拥有波普尔学说的 meme, 因为 meme 需要被*理解*, 同时包含了理解之后的多种呈现. meme 传播的核心是理解, 而不是重复(学生可能通过一堂课掌握了一个 meme, 但无法重复教师的每一句话). "理解"背后的原因是, 人类不是单纯*模仿*, 而是试图*解释*, 创造解释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 波普尔: 我们并不是模仿-归纳, 而是试验并消除错误.

  => 1) 试验-除错-归纳 是学习的过程. 俗话说学以致用, 实际上"用"了才能"学"; 而不是死读书把东西"印"在脑子里. 后者更多的是"模仿"而不是"解释", 不能真正复制 meme(考虑中学时期靠抄板书学数理化的做法, 这就是模仿大于解释).

  => 2) "归纳"也不是简单机械性的过程. 实际上是"重新(在心里)创造(meme 的内涵)". 因为我们的输入是声光味的片段, 定理和知识通过 解析输入->试错->重新发现(定理, etc) 得到, 学习归纳是一个创造力的过程!

  -----

  ## 第17章 不可维持: 世界本质是不可持续的

  quot;气候比亚热带的复活节岛恶劣得多的不列颠岛, 现有的文明维持的人口密度比复活节岛巅峰时期的三倍还多, 生活水平也高得多." 这是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力量. 现在也是如此! 现代社会是不可"维持原状"的, 我们面对比复活节岛原住民曾面对的艰巨得多的挑战; 如果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复活节岛的悲剧就会更加惨烈地重演.

  作者是乐观的: 我们已经通晓了 1) 创造性, 2) 易谬主义; 同时, "自然规律不可能对进步施加任何约束(否则就是超自然)", 因此: "他们的文明由于缺乏一些我们早就发现的东西而毁灭了, 这个事实不能成为对我们未来的警示". 我没有这么乐观: 易谬主义和创造力存在于我们的社会, 但并不是第一推动力, 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 甚至都没有足够多的人听说过它); 因此, 我们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

  我怀疑当前社会的能力, 但赞赏作者的乐观精神: "要实现任何不被物理规律禁止的物理转变, 都只是一个知道怎样去做的问题". 作者反驳"枪炮, 细菌与钢铁"中的地理决定论: 为什么美洲没有在欧洲人来之前发展出技术文明? -> 美洲缺乏适合驯养成驮畜的生物 -> 南美洲有羊驼, 但在地理上有隔离 -> 商人其实可以发挥能动性把羊驼运过来, 问题就解决了 -> 真正的原因在于大脑中有没有这个想法. 仅当岛民没有掌握远距离航海时, 复活节岛才是"与世隔绝"的; 仅当岛民的生存技巧至少强过我们时, 复活节岛才是"适宜居住"的.

  可持续的静态社会和不可持续的动态社会: "悲观主义者看来, 人是浪费者, 他们取得珍贵的资源, 疯狂地将它们转换成没有用的彩色图像; 在乐观主义的观点看来, 人类是问题的解决者, 能创造出不可维持的解决方法, 并带来新的问题." 我们追求的不是仅仅"可持续发展", 根据"问题总是不可避免"的铁律, 我们需要直面"不可持续", 发挥创造力和纠错能力, 投入到这无穷的开始之中.

  同时, 由于不可持续带来的不可预见性(70年代对人口灾难的预言, 对彩色电视机与稀有元素的预言都失败了), 重要的不是"预防", 因为问题根本上不可预见也就没法预防; 而是事后的"对策". 这里的一个例子是全球变暖: 世界讨论着不计代价地减排, 而实际上应该讨论的是减低温度/在高温下繁荣的方法: 世界本质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应该抛弃那永远留在温暖子宫里的幻想.

  -----

  ## 第18章: 开始: 未来不可想象

  quot;我们的世界比埃拉托塞尼的世界更大, 更统一, 更复杂, 更美丽,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控制程度, 对他来说就像神明一般. 然而, 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与对他而言同样的神秘和开放."

  科学并没有终结, 相反, 它其实刚刚开始: "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包含了大量深刻的根本性问题, 数量之多在历史上罕见. 我们所指甚少并且及其无知 .. 我们最好的理论显示, 它们自身与它们要解释的事实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四):人类的结局是什么?

  钱丢丢《每天听本书》D42-《无穷的开始》-戴维·多伊奇2017.8.21

  今天听的这本书《无穷的开始》,作者戴维·多伊奇,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量子物理学家,他喜欢用现代科学的思维解释整个世界的运转,在本书中他解释了人类进步的根源,并描绘了一个文明无限发展的未来。(具体如图,图片来源:得到)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五):给“丧”人格的糖

  严格意义上,这也不是一篇针对本书的书评,但这本书确实可以串联起一系列的阅读经验,姑且放在这里了。

  在我有限的阅读半径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跃迁,改变我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路径。

  第一次是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在我即将从学校跨入社会,小心翼翼地吸纳所有现象和方法论的时候面对一次长时间的混沌和焦虑,抓不到任何一条线索把众多繁复的认知梳理成结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让我归纳现象的方法——当我们迷恋权力和政治的力量、贸易与经济的推动、技术与创新的沿革造就成为的眼前这个美妙时代并为此手足无措的时候,别忘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溯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的缘由。它让我回归生物和地理,从这些现代文明中往往被忽视的朴素学科中理解人类社会。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六):物理学家解释世界的伟大抱负

  非常精彩,体现了物理学家解释无穷宇宙的终极雄心。多伊奇高举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的大旗,论证了人类通过创造知识,在并不宜居的地球上生存。他比较了生物的适应性进化和人类知识的创造,其差异在于人类的知识是解释性的,可以无限延伸。他对谜米的进化做出了精彩的论述。

  在我看来,人类自有史以来,文化演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远超生物进化的影响了,文化演化的速度也远超进化的速度,这一点多伊奇也做出了信服的论证。

  他在批评贾雷德戴蒙德关于自然崩溃的观点时,指责戴蒙德归因于自然环境条件是一种狭隘的观点,在我看来,他所认为的文明崩溃是因为我们缺乏应对的足够知识——只是一句正确而空洞的废话。

  量子理论那部分的确艰深了一点,不过反正没人懂嘛,是不是。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七):猜想与怀疑

  1.所谓“知识”,是指对一个事件很好的解读视角。 2.知识的源头是猜想,所谓“知识”,也可以解读为通过证明保留下来的猜想。 3.知识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怀疑猜想的能力。始终怀有“根据事实调整观念”的思维倾向是很好的批判能力。 4.创造力与批判力也符合“用进废退”原理,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持续锻造创造力与批判力。 5.以后看问题要增加一个“猜想与怀疑”的维度。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八):量子物理学家的哲学思考

  基本的想法是说人类的进步从启蒙运动开始,速度越来越快。基本的原因是科学的进步(作者解释为人类寻求“好解释”的本能)。比较深奥,我又是在过年老家中和回来的路上看的,环境不够安静,很多地方没看懂。

  基本确定没看懂是因为我水平不够,而不是作者写的不好。因为涉及到不少量子物理学、哲学、西方历史等的内容是我不了解的。而且有@土摩托 这样的人在力推。三星是对我而言。

  有一个比较好玩的细节是关于阿拉伯数字的:这个发明是了不起的抽象,价值非常大,连阿基米德这样的牛人都没能发明出来。以前在另外一本书中看到过,不懂阿拉伯数字的原始部落,计算能力非常差,10来个以上的物品就是非常多了。

  还有一个细节是首次听说: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巴贝奇说服了政府投资来制造差分机,成功的话计算机可以提前100年问世。1991年有人用巴贝奇时代的技术实现了差分机(这个首次听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