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家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百家姓》读后感10篇

2022-05-19 02:08: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家姓》读后感10篇

  《百家姓》是一本由杨葵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家姓》读后感(一):小书记凡人

  《百家姓》与《坐久落花多》同时收到的。读了几页《百家姓》,便是开篇里的两位老师“宁老师”和“乌老师”,很容易感受到杨葵对他们的真情,同时也油然萌生同情和怜悯,不免开始预测后面应该有不少感性文章,之后,就去读翻开后来我越读越有兴趣的《坐久落花多》了。读完《坐久落花多》的一段日子里,不经意会去看一些与杨葵有关的信息,发现《百家姓》竟然是他目前最有争议的一本书。于是,重新打开了这本精装的小书。

  宁老师和乌老师自然很熟悉,慢慢读下去便渐渐地发现,竟然不是自己料想的那般篇篇煽情。书中凡是比杨葵年长的,他大多数写得让人读来别有一番苍凉滋味上心头;年纪与他相仿的,则多了许多亲密式的调侃和善意旁观者的谐戏,特别呈现出北方人独有的那种朋友情、同学谊;然则到了“小字辈”的,读来则更有无限的别样情怀,而这种情怀针对每一个年轻人竟然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对年长者来说,杨葵更多的是带着悲悯去写的,如“老秦”、“老林”、“杨大姐”、“老钟”等;对同龄人则是带着关切去写的,如“茶人大林”、大学同学“小毅”、校园名摇歌手“老狼”、七零后“小魏”;而对于年轻的来说,杨葵更多的是审视甚至探究,如此种种近似理性的描写比比皆是,因而怪不得他笔下的小字辈中,会有人知道自己被写了之后与他闹翻了脸。

  当初读《坐久落花多》的时候,就知道杨葵并不是个容易动情的聪明人,而且他对笔下人情世故的表达都收得比较紧。然而,在《百家姓》中有依然有不少篇都写得颇具感情,特别是写长者。至于剩下的篇目,他便将自己的感情藏在一篇篇平淡文字和波折故事里,你不想透过文字,不看透故事,你就看不见这些情感;或者你若没有敏感的心,你就难以感受到他的这些努力在隐藏的意绪。

  于是,我告诉推荐杨葵给我的朋友说,杨葵在《百家姓》里是个正在一步步隐藏自己的作家,而且他将纪实和文学结合得蛮不错的,看上去深具味道的文章都有多多少的夹叙夹议的表述,即使里面看得见那个“我”,他依然能营造出小说式曲折迂回的情节,颇具艺术性,同时那些略显夸张的结尾,正好让这些当时作为专栏文章的文字能给读者一些强烈的感受,可以说,杨葵的文学创作成分和生活感受同在《百家姓》之中,同时,杨葵平素待人接物的态度也隐约可见。倘若人生经历浅薄,便也写不到如此“波澜起伏”之境,倘若人生经历过于丰富,恐怕就写不出“姹紫嫣红”的画面了。同样,若是读者初涉尘世,必定从中感受良多,若读者阅尽沧桑,则只能掩卷含笑或看云淡风轻了。以当下的文学环境来说,《百家姓》在我眼里属于写得“刚刚好”的那种,特别适合闲坐一读,放下,则不想念,忘记,便可重读,不会打搅读者思绪,却能带动读者思绪。这样答复朋友的时候,朋友报我以莞尔,彼此心照而已。

  记得当年读张中行《负暄琐话》系列的时候,恍如走进一个“大人物”的大观园,每一篇阅读中,都带着深深沉沉的羡慕,也带着丝丝缕缕的遗憾;现在,读《百家姓》不过是让我重回了一次当代北京城罢了,那些一个个绝大多数属于“小人物”的书中人物,不过是目前可能与我擦身而过的百姓之中的人,有缘便可相识,无缘便明日天涯。他们所交集的仅仅是杨葵的笔,而杨葵,同样也不过是我手中这本书上的一个作者名字罢了,全书不会带给人羡慕,同样不带来遗憾,淡淡的,惘然身边可能发生过的,平静而来,平静而去,足以。

  《百家姓》将要回到我的书架上,准备放上去的时候,准备去海南的婆婆看见了,问我,我调侃说是短篇小说,她就拿去看了,不一会小书就翻了个五分之一了,于是她说我带去看,我点头。杨葵现在有了五十年代的大学生、七十岁以上的读者,而且她似乎没觉得杨葵的文字枯燥无趣,看来一直喜欢读小说的婆婆这会在旅途上还真的多了本轻松的书,至于是不是小说,我就不给她更正了,她自然明白的。

  2014年12月30日星期二 上海

  此稿已发纸媒。

  【网络地址】

  《百家姓》读后感(二):像一团棉花的书

  小小一本,记录一些周边人的小事,理发师、保姆,还有保安室的大爷,是每个人身边都会有的一群人。

  书的内容谈不上多丰富,就觉得舒服。昨天睡前读了几篇,今早起来读完大半,公交车上摇摇晃晃也读,看到有趣又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物,觉得特别亲切。

  这种书就像一道门。

  结束一天工作,心绪还未定,翻几页很快就可以进入安静状态。起床后也是,快速进入忙碌状态前,需要一点缓冲。

  这类“没用”的小书为什么吸引我,非要概括,唯“温柔”二字。

  不故弄玄虚,也没有强烈的褒贬,但成长所包含的失误、暴躁穿插其中,你能看到,长到如今的从容谦和,并没那么容易。

  再看作者出生年代,就更清楚了。60年代出生,现在也50岁了。该骂的也都骂过了吧。

  反观自己,就差了很多。藏不住的高高在上,好像别人都等着我去评论。

  也写过温柔的东西,写完内心澄净,真诚且喜悦,想祝福所有认识的人。但不论为工作,还是私下自己消遣,这种时刻都太少太难得。

  近来尤其是,想法多且乱。

  前两天出差,第一天结束大家去日料店聚餐。

  平常自己也喝酒,但那天假装不会喝的样子,强推不过也就抿了一口。我们10个人,7个女生,席间两位男士是我们的甲方,轮番恭维,这个年轻,那个漂亮,附带一些鸡肋职场哲学,逗大家一直笑。

  其中一个就坐在对面,到我时,我没接茬,慢悠悠吃东西,那些内容在我看来俗气的要死。

  回程在车上,同事说,他们已经算是收敛的。

  大家都知道俗,但还是会应和,私下再嫌弃两句。我连应和都没有。很多东西都明白,但无法忍受。知道他们也很辛苦,依然觉得不必要。

  临睡前和同事聊起这茬,同事说我刚烈。

  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温柔的缘故,温柔在我这,是夸人的最高级词汇。和温柔相比,刚烈其实是一种脆弱,舒适区太小,容易撞着墙。

  而温柔,像极了冬天的棉花,软软的,暖暖的,打过去一拳,被包住,谁也不会受伤。

  《百家姓》读后感(三):梁文道:怎样写好一个平凡人的故事

  我们每天都会遭遇到各式各样的人,遭遇到这些的人也许只是点头之交,也许随便聊几句就算了,那些人可能是每天我们坐车开车的师傅,比如一个大巴的师傅等等,但这些人我们从来很少深究,他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哪怕不要讲他背后的故事,能不能去关心下我跟他的故事,或者每天就这么看着他,我们中间有没有故事可言?其实是有的,问题只在于你能不能够把这个经历,这种相遇,这样的相逢、相知,变成一个故事写出来,而且要写得好。

  我们给大家介绍一本书《百家姓》,这本书的作者杨葵,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编辑,在圈子里面很多人都认识他,他写的文章也相当好,尤其到了这本《百家姓》,我觉得他的文字已经精炼到相当不错的地步了,比他过去的文字都要好看,而且这也是他极力追求的一个目标。《百家姓》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要写一些日常生活里面,40多年来他的人生中,曾经见过遭遇过的一些人,这些人未必是很紧要的人,未必是他熟悉的人,但是他有兴趣把他们记一记。

  比方说这里面有一个人叫小罗,他提到了“前两天路过琉璃厂,才知道那条路早已被拓宽,原来路口有座敦实笨重的过街天桥,要算标志性建筑,不知什么时候也被拆了。”他这么一写,我才想起来,以前是有这么一座桥,原来已经被拆了,我太久没去琉璃厂了,也不知道。他就想到的,十几年前他去这个地方看到的小罗。小罗是谁呢?其实是琉璃厂一家店里面的一个售货员,“分管笔墨纸砚,还有画册书籍三个柜台。我那会儿住虎坊桥,离得近,又正在跟一个老先生学写字,所以常从他那买东西。第二次从他手上买东西的时候,他一脸诚恳地笑着问:您真勤快,上回那卷毛编纸,这也就十来天吧,都写完啦?我当时一愣,心想他怎么知道?过后感叹这小哥记性好,天天手下几百单买卖,对客人居然过目不忘。”但这明显就是个老派的琉璃厂风格,“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得了琉璃厂老店温文尔雅,尽心尽责好风气的真传。”

  杨葵就开始写到,他天天见这个人,大家也没办法深谈,比如过年的时节写签售,他居然也不回家,他认为是跟家里的关系不好,但是也没跟他多说,后来终于忍不住也跟他谈话起来了。“小罗说:爹妈早不在世了。小罗这样说时,仍是笑着,但我一时语塞,心里明白那笑全是为我,只为我是他的顾客。在小罗这样的年轻老派讲究人心底,对顾客只能有一种态度,就是伺候。这样的小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不相信他有朝一日会骂人,而且骂的就是顾客。”说到原来有个阔太太,当时操着台湾国语腔跑进来,无论小罗拿什么纸出来,“都碎嘴唠叨尽情抒发不满,嗓门很大”,后来甚至把一批纸,往地下一摔,口中还说“这东西是擦屁股纸,太烂了嘛,还要来骗我说有多好……全店的人连店员带顾客,清清楚楚听到了阔太太的吵嚷,老板赶紧过来一脸堆笑询问出来什么事儿,此时的小罗,忽略过老板,双眼严厉地盯着阔太太不放,腰却弯了下去,把地上的那卷纸拾起来,拍拍上边的土,一字一顿地对阔太太说:我在这店里,阅人无数,纸是有灵性的,它会记住你这张臭嘴!小罗虽没上过几年学,可‘阅人无数’这样的文气的话,平常在他口中也是时时迸出,颇有古风。而在如此古风的衬托下,‘臭嘴’这样的话,就算小罗最恶毒的骂人的话了。”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小罗。这就是你身边遭遇过的,一个店铺的售货员,也许天天跟他打交道,他会不会有故事,其实你是可以把它写好,写出来的。

  他又想起了他的一个高中同学叫东子,这个东子长得还颇有古风,是一个怪人,老不上学,老不上课。学校到他家里问,他家里也说不知道他上哪,可见习以为常,反正无可奈何。这人是相当怪,有一回杨葵在一个书店也是旷课,正在翻书看书的时候,东子也在他旁边看书,本来两个人是互不相搭话的,但是东子突然跑到他旁边,拿了一本书哗哗地翻,越翻越不耐烦,“很生气地对我说全错,全是错的,全是错的,书放回架子上,我瞥了一眼,是本《西游记》。”更怪,这人怎么搞的,后来说道原来有一阵子,东子还对他热情起来,有过小一短交往,但交往也是古灵精怪的。“中学毕业后再没见过东子,有年冬天我在公车里缩手缩脚坐着,忽然看到街边马路上,一个穿着黑棉袄的汉子,举着把塑料的青龙偃月刀,呵呵傻笑地呼啸跑过,旁若无人。那个人很像东子。”那个人到底是不是东子不重要,而是你生命中总会遭遇过这样的一些人,你就对他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你也许会想,他到底到哪里去了?而你在街上看到一个人,拿着塑料的青龙偃月刀傻笑跑步,你也许就会把这些印象结合起来。

  关于这些小人物,或者常常遭遇平凡人的描写,杨葵会稍微拉一点距离,有一点像在写一篇短篇小说一样,去记述一个人的故事,有时候就把“我”很直接地放进去,相比之下我会喜欢后者的写法,为什么呢?一般来讲写这种文章,作者太进入有时候反而不好,好像太乱情,太多感慨,太多浮夸。但是我觉得杨葵很厉害的地方是,他把自己放进去写的时候,却写得相当节制,而且他有一种温情,这个温情也是恰到好处。例如说他写他的同学麻雷子,讲到大家怎么多年不见,回想起年少的时候,一起在四合院里,看着北京城屋顶的状况。他说道,“我高兴的只拍他的肩,却也没什么话说,他憨憨的乐,也不知从何说起似的,那一刻两个少年在房顶看天安门城楼的情景在眼前重现。”

  《百家姓》读后感(四):【2018·阅读记14《百家姓》】

  “很多相熟的朋友, 以为全面了解, 其实经不起细想, 越想越不把稳。 我们彼此真的很熟么? 经常也只是一种习惯而已, 习惯了当作熟人相处、相敬、相亲,甚至相爱。 而实情是, 人人孤苦熬世, 所见所处, 也无不零碎片面, 哪有什么全盘知晓。” “年轻时, 不太理解, 原本密切来往的亲朋好友, 怎就会突然消失、断了信息, 总觉得其中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 现在渐渐明白, 人的一生, 种种缘分看似神秘, 其实再平常不过, 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 四五十岁才摸索到人生正道的, 大有人在…… 走新路, 自然就有新旅伴, 冷落了旧同行。” ——杨葵《百家姓》 这是阅读杨葵老师的第二本书, 用干净朴实的白描, 讲诉生命中遇到的甲乙丙丁…… 每一篇都很短, 每一篇文字都非常干净, 结构平缓, 读起来如饮甘泉, 沁人心脾…… 年轻时喜欢繁华浓烈的文风, 词绝色艳才觉得够味…… 不知怎的, 现在的自己喜欢文字干净的作品。 干净不代表不创意, 如木心的文字, 干净到无一个废字, 字字珠玑得又奇绝意诧, 如喝一盅千年古树生普, 看起来平淡如白水, 一入喉细品, 便是茶气冲顶的舒爽。 而杨葵老师的文字属于醇厚熟普, 醇美舒缓…… 小小一本书册, 可以三小时快速看完的阅读量, 被我分成三天, 细细品味, 然总有读完之时, 甚觉不舍, 心绪漂浮了一段时间才回神! 比起前天阅读的舒国治先生的《流浪集》 我和杨葵老师的文字更有缘分! 舒国治先生的境界实在太高寡了, 杨葵老师在红尘中修炼的视角, 我更加能意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