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懂自己的脆弱》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看懂自己的脆弱》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17 09: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懂自己的脆弱》经典读后感有感

  《看懂自己的脆弱》是一本由冰千里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懂自己的脆弱》读后感(一):看懂自己的脆弱

  每个人都会有觉得脆弱的时候,都会有一些被压抑的情绪,接纳自己的脆弱,合理的去发现自己压抑的情绪,能够让我们活出真实的自己,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最近读了著名心理咨询师冰千里写的《看懂自己的脆弱》这本书,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多了解的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本书的重点是对于内在小孩的了解与治愈,内在小孩的概念最早由荣格提出的,后来经过心理学家不断发展。内在小孩,是自我的一部分,代表着我们对于童年创伤的记忆。

  一般来说,内在小孩往往是不安的、害怕的、焦虑的,需要照顾和抚慰的。它将创伤记忆储存起来,当我们成年后,形成身体与情绪的症状和问题。症状或问题的出现,是内在小孩正在表达自己渴望被看见、被治愈的需求。

  虽然内在小孩是一个虚构的存在,但从心理层面上来讲,它是存在的,正如我们会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一样。

  关于内在小孩,用三句话总结:首先,内在小孩指的是有创伤性经历的各种情绪体验的结合;其次,内在小孩是由于成长早期不恰当的养育关系形成的;最后,若一个人的内在小孩是受伤的状态,他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没办法活出自己最真实的状态。

  而想要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就需要先对内在小孩有觉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痛苦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绝大的机会,当我们有某些比较激烈的情绪产生的时候,比如愤怒,失望,焦虑,都可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

  一个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成,而他的某些失败则可以追溯到曾经的养育过程中。在觉察的过程中,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是怎样的状态。

  我们需要去倾听自己的内在小孩,需要去安抚他,允许他,支持他。人们常说的要懂得爱自己,要懂得自我关怀,其实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觉察自己的内在小孩有很多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梦来探索。在这本书中,对释梦有一些比较基础的介绍,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要非常重视自己的梦。你的梦其实就是内在小孩的指引。在很多情况下,梦并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而是在替内在小孩表达什么。

  能够讲出来的梦是谜面,解梦的结果才是谜底。尽管内在小孩是你的梦境的导演、是写信人,但被你记住的梦只是谜面,要通过解梦才能发现谜底——内在小孩真正的声音、真正的恐惧和渴望。

  我也经常会做一些梦,适当的留意自己做过的梦,可能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虽然每一次醒来之后对梦的记忆都会很模糊,但我也会试着去记下来一些。

  被滋养后的内在小孩,是平和的、从容的、坚定的,如同风尘仆仆归来的游子,于万家灯火处,一眼就瞥见了自家那盏温馨又明亮的灯,暖流瞬间涌上心头。

  当我们的内在小孩变得健康,强大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这本书告诉我们,了解自己,要先从了解自己的脆弱开始。

  《看懂自己的脆弱》读后感(二):假装坚强不如直面脆弱

  《欢乐颂》这部剧中,樊胜美这个角色令我印象深刻。剧中的樊胜美精明能干,工作努力。来上海打拼的她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这些外地女孩子,工作才是唯一的依靠,绝对不可以在没有出息的男人身上冒险”。

  她努力让自己变得坚强,变得精明。但是,她独立精明的的另一面,却是满身的疲惫脆弱的,她也常常自己偷偷地哭诉:“我只是希望能隐藏着我内心的脆弱,我每天假装自己很强大很坚强”,这句话使我感触颇深,原来再坚强的人,也会有着脆弱疲惫的一面。

  最近我读了冰千里老师的《看懂自己的脆弱》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小孩”,他是我们遇到的挫折,不愿面对的痛苦和负面的情绪和创伤的汇集,也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最为脆弱的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或者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我们常常习惯把这些困难和情绪隐藏在自己的心中,也就我们自己的内心的“内在小孩”,以为随着时间流逝就会逐渐淡忘,恰恰相反,我们内心的这个“内在的小孩”,对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了解他,认识他,治愈他,我们才能真正的认清楚另一个自己,只有真正的学会接纳自己藏起来的脆弱,我们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内在小孩”就像一张储存卡,记录了我们成长过程中所不愿面对的东西,这些东西大都是负面的,逃避的,是我们最不愿提及的东西,这张储存卡帮我们掩盖了我们的脆弱,但是终有饱和的一天,它会通过我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表现出来,这些问题和症状的出现,正是这个“内在小孩”在告诉我们,他需要被治愈,被发现。

  想要治愈自己内心的“内在小孩”,就要先发现他,“内在小孩”的隐秘性很强,我们平时很难找到,但是,我们可以抓住生活中的每一次重大的挫折、每一次激烈的情绪波动或者自己晚上做过的梦,这些都可能是我们内心“内在小孩”对我们的一次反馈,一次提示,我们可以尝试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冰千里老师在书中对治愈“内在小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首先是,让错位的家庭成员回到各自的位置;第二,找到“自己说了算的空间”;第三,与四种真实生命建立深度关系;第四,用第三只眼睛观察和记录自己;最后,放空自己: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做。在阅读这部分的时候,我感受尤为深刻,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也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内在小孩”,是的我对自己的另一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冰千里老师对人的内心分析和洞察之深。我们常说:“先学会爱自己,再学会爱别人”,但是,这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很困难的,要学会真正的爱自己,就要学会真正的成长和成熟,真正的认清自己,但是很多人并不能真正认清自己,他们认识的自己只不过是摒弃了“内在小孩”的自己,是人前的虚伪和内心的痛苦,并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比如,我们害怕孤独,害怕自己被遗弃,因此就会过度的努力,过度的讨好他人,甚至委曲求全,这并不是“真我”,既然从未体验过真真正正的自己,我们如何认清自己,又如何去爱自己,爱别人呢?

  我们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在外在世界寻找满足感,始终都在“外求”,但很多人不愿意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害怕面对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内心的“脆弱部分”,尽管它有我们内心的“内在小孩”保护着,但是却很容易使我们陷入到各种情绪旋涡中,我们不需要假装自己坚强,也不需要去逃避,让自己的“内在小孩”展现出来,让它去愈合,去成长。

  《看懂自己的脆弱》读后感(三):你了解内心的内在小孩吗?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住着一个孩子。它不只是指我们仍保有的某种纯真童心,也不只是指我们不够成熟的一面,而是指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着的那些脆弱与创伤。

  这些脆弱与创伤往往是我们在早年成长过程中形成并留存下来的某些创伤体验,会时不时会被重新激发,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也影响着现在甚至是将来的行为反应

  知名心理咨询师冰千里老师的新书《看懂自己的脆弱》带领我们探索藏在内心的这个内在小孩,了解它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样的表现,如何去安抚它、关爱它、疗愈它,与它和解,从过往的创伤经历中走出,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关怀。

  书中论述了冰老师的内在小孩理论,从如何认识内在小孩,到识别内在小孩的类型,再到如何重塑和滋养内在小孩,都进行了条理清晰的梳理和阐述,并配合相关的作业练习,帮助我们进行自我觉察和改变。

  我们常说要做到人格成熟、心智成熟,其实就是能够知行合一。但是因为内在小孩的影响,很多人却难以做到这一点,并没有真正地成长和成熟,而是一边内心痛苦纠结,一边对他人表现虚假,无法言行一致,活出真实的自我。

  我们的内在小孩是如何形成的?除了个体的先天特质、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认为主要是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造成的影响,特别是个体和早年养育者之间、养育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客体关系的状态所决定。

  当我们小时候还没有自理能力时,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要依靠养育者的抚养。如果养育者长期对我们的需要没有及时回应和满足,就会留下创伤,形成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有着很强的隐秘性,总喜欢藏起来不让我们轻易找到。我们可以通过关系、情绪、梦境、念头的产生、身体反应来探索内在小孩,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绪和感受。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身处于各种关系中,伴侣、子女、父母、朋友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也产生许多痛苦纠缠。

  我们当下跟身边人的关系模式,往往是复制早年时期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关系模式,我们对关系的态度和体验也会不自觉地重复着过去的方式。所以,我们只能鼓起勇气走进关系,在关系互动中进行觉察,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行为反应。

  书中提出从五个方面来疗愈和滋养内在小孩:

  冰老师对内在小孩进行了洞察人心的分析,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隐藏在内心的种种根源,也碰触到某些伤痛体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随着他的叙述和分析进行思考和自我觉察,向内觉察自己的内心,也体味到某些之前一直没有觉察到或是被自己忽视、抑制的情绪和伤痛,因此偶尔会冒出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的淡淡的疼痛感,或是“我终于被看到了”的感动。

  如果你在阅读本书时也被碰触到心底那些被无意识地压抑下去的负面体验而引发负面感受,不要害怕慌乱,也不要因此而停止阅读和探索。

  直面痛苦是疗愈和改变的开始。正如冰老师所说,要想疗愈创伤,要想你的内在小孩能挣脱过往的痛苦束缚,首先就要看到它、直面它,然后才能打破内心的恐惧,重新掌控它而不是被它控制。

  《看懂自己的脆弱》读后感(四):看见即是疗愈

  曾经在一个团体中聊到梦,很奇妙的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会梦见过自己或者被追杀,或者从悬崖掉落,或者曾经在迷宫中找不到出口······可以说那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内在小孩”,在通过梦的方式与我们对话,你心中的内在小孩是什么样的?

  你的内在小孩是什么模样?

  如果我说内在小孩代表着每个人内心的脆弱,你可能不同意,那我们玩一个对号入座的游戏吧,请看下面的图片按图索骥衡量一下自己的内在小孩是否健康吧,如果没有受伤内在小孩的表现,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关掉这个页面了。

  健康的内在小孩vs受伤的内在小孩

  如果你还在,那说明图中某个表现戳中你了,你的内在小孩可能被好好地安放在内心的某个安全角落,可它时不时地会在某些时刻趁虚而入,让你忍不住落泪、感到委屈、孤独、沮丧、伤感······有时候会让你感到困扰,因为它总让你身不由己地做一些委屈求全的事,你感到自己被困住了又不知道如何脱困,那要如何认识它,试着好好照顾它,不再被它困住,给生活增添一点掌控感?如果这是你想的,那么《看懂自己的脆弱》就是为你而写。

  《看懂自己的脆弱》

  这本书作者冰千里是简书心理学大v、畅销心理学图书作家、知名心理咨询师,曾任壹心理等多家自媒体签约作者、文章影响力广泛,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解锁亲密关系:爱为何会伤人》《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心灵书写:让写作通往疗愈》。

  这本书中内在小孩的成长路径是这样的;认识内在小孩--重塑内在小孩--滋养内在小孩。

  也许,在这里你可以停下,给自己的内在小孩画一幅画像···

  看着这副画像,也许你会想,内在小孩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形成有四个影响因素:先天具有的特质(包括家族遗传什么的)、家族的人格表现(就是家族中传统的处世方式、待人接物的习惯等)、社会文化背景、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大家可以看出,前面三个因素都是无法选择和调整的,除了顺应,似乎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最后一个,可以通过认识它而寻求改变,获得成长。

  我必须要说,去认识原生家庭养育环境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在小孩,是为了帮助自己得到改变,从而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以说成是一种人生的意义吧,并不是为了要去怪罪原生家庭。我相信,每一对父母是爱孩子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尽力了,只是可能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

  那么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认识内在小孩呢?你可以通过亲密关系觉察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感受认识它,而文章开头提到的梦则是一个直接与内在小孩对话的方式,而有时候,飘过你脑海中的念头、想法,甚至身体的感觉都是你的内在小孩在与你交流,不要忽略它们。

  当你认识了内在小孩,要怎么重塑它呢?

  既然称为内在小孩,也就意味着,它的成长被卡在了某个地方,所以首先需要知道它被卡在什么地方了?然后才能将它解救出来,重新养育它,让它长大,直至成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内在小孩往往代表着内心脆弱的部分,通常它所引起的情绪感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想面对的,一般性的做法都是逃避,但当有一天,你发现逃避没有用的时候,也许就是疗愈的开始。因为内在小孩的伤痛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它时不时地会跑出来侵扰你,而你会陷入一种“强迫性重复”中,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趋于退缩,总是需要先顾虑他人的感受,不敢提出要求···,而解决的方式有且仅有一种---那就是面对它、认识它,进而反抗它,最终整合它,我知道这需要多么勇敢,也许你会说我现在还不能面对,好的,没关系,等你什么时候积蓄够了力量再来吧。

  打破-重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它值得,它能为你的生命插上自由的翅膀。

  经过艰难的重塑过程,破茧而出的内在小孩在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它还很稚嫩,需要细心的呵护,让它慢慢地茁壮成长,直至足以抵御狂风暴雨。

  那要如何滋养内在小孩呢?

  你有没有这样的一些时刻:面对现实,自己好象无法活出自己理想的状态,总是倍受打击而感到沮丧、失望、无力、无助···你的另一半给不了你期待的“无条件的爱”,即使有也很短暂,感到内心的某种需求无法被满足、总是感到孤独···

  这样的时刻出现的时候就表明,你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可以完全放松、自在的做自己,既现实又可以任意想象的空间,让情绪得以缓冲,让内心开始反思,去找到一个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而不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来回摆荡,让自己处于不安和焦虑中。

  没有什么比建立深度关系更能有效地照见、坦露、磨炼甚至滋养我们的内在小孩。

  人是关系的动物,从理论上说,所有的创伤都可以在关系中被疗愈,而前提是这段关系是真实的,什么是真实?套用一句电影《无问西东》中梅贻琦的台词:“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

  是不是听起来就很治愈?那么哪四种关系适宜建立深度关系呢:真实的人、虚拟但真实的人(比如某个可以信任的网友)、植物、动物。真实的关系带来放松、带来接纳、带来自如,在这样的关系中想不被治愈都难~

  自己可以给予自己最深的关照,观察自己、记录自己、进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满足自己,其实就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满足自己“被看见”的需求,看见即是疗愈。

  看看周围,焦虑弥漫着,人人都行色匆匆,总觉得停下来就意味着落后他人,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总得做点什么让自己安心,而这种停不下来的感觉让人更加焦虑,于是需要做得更多···于是恶性循环形成了。

  让自己慢下来,就是慢慢与焦虑相处的过程,慢慢地提高对焦虑的耐受度的过程,而你会发现,即使慢一点也并没有发生想象中可怕的情景,慢一点也是可以的。

  到这里,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以上的一切,你的内在小孩应该会是另一番模样了吧。

  愿你我都拥有一个自由自如真实的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