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10篇

2018-06-20 20: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10篇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是一本由(日)冈田武彦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9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一):牢骚

  圣人之学之所以难,除天赋之外很大一定程度是因为生命起点导师太低,有这两个土壤之后还得要有后天的时势造化和心无旁骛内心笃定去摸索探寻。前段时间王阳明的心学席卷而来,我也就顺势入了门想要从中套取一部分行为准则为我所用,到今天我又发觉,如果真心想要了解阳明心学,似乎还得从传统的孺释道入门进而全面的了解其思想系统性纲领,从中引入心学才能得到无往不破的思维逻辑……听起来好像成功就在眼前,但事实完全背道,因为那些古人穷极一生都未能了然的孺释道我在当今纷乱看似忙碌生活节奏根本安排不了时间去伏枥,由此也就参悟不了阳明心学的精神世界。于是我觉得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在部分章句上下功夫追求在“知行合一”、“为善去恶”这样的代表性词句上的解释和机悟,一段时间之后我却还是没能在这上面发现建树甚至进展,更别说自圆其说理论和放之于身的行为操守

  是到今天我自己也很为难,我该怎么办,就此放手从此不往来?

  或者是我选错了书入错了门?

  还是,其实就是我丫太笨了,这天姿应该多关心关心粮食蔬菜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二):有深度大师之作

  了解阳明经历,思想,著述最全面、经典、有深度的大师之作,大众读者认知阳明最好的读本,没有之一。叙述经历不老生常谈介绍思想不哗众取宠讲解著述不矫揉造作,终于盼到学习阳明的最好读本,极力推荐

  这几年陆续读了一些阳明学传记和专著,冈田先生的《大传》出版适逢其时个人感觉,此传有两大优点,一、从学术发展脉络角度描述阳明悟道的心灵轨迹,对阳明的主要思想进行了贯通讲解;二、避免了一般传记的浅层表述和个人附会之见。此书中集纳了日本阳明学的精髓,东正堂的点评令人耳目一新

  冈田先生的著作读得不多,此书的出版,确能推动国人对冈田先生的认知。在阳明学的研究实践上,冈田这样的日本学者,包括安冈正笃的很多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三):阳明精神虔诚行者

  我的恩师冈田武彦先生,是国际享有盛誉的当代日本著名阳明学家。以他为首的九州学术圈,在为学方法、致思理路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以致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有别于东京、京都等地学术圈的学派雏形,我将其称之为“九州学派”。冈田先生是自幕末维新时期由楠本端山、楠本硕水兄弟开始的,到端山之孙楠本正继承续的九州地区新儒教运动的主要推手,也是九州学派的主要代表。但冈田先生却谦虚地将此学术思潮用其恩师楠本正继的名字命名,称之为“楠门学”。后来冈田先生的学生又在“楠门学”之后加上了“冈田学”,想用“楠门学”和“冈田学”来概括和统称九州学派。

  以楠本正继为代表的“楠门学”的基本特征,九州大学出身的难波征男、柴田笃、荒木龙太郎等先生已有详述。而以冈田先生为代表的“冈田学”的基本特征,以笔者之见,则是在虔诚践行阳明精神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儒学尤其是阳明学中的“体认”精神加以充实完善,并结合日本传统的神道教而使之进一步体系化和理论化,进而创设了以“体认之学”为核心的“东洋之道”的致思趣向和为学宗旨

  我与冈田先生相识,实亦缘自阳明学。记得二十六年前的早春,一封并不太起眼的国际信函引起了当时兼任浙江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秘书的我的注意:以九州大学学者为主的日本学术代表团来浙江进行王阳明遗迹探访活动,希望我方给予协助。那时我刚开始研习阳明学,在渴望拜读的有限的日文资料中,就有冈田先生等九州大学学者们有关阳明学方面的力作。所以见信后,我喜出望外。几个月后,我怀着忐忑不安心情,随时任浙江省社科院院长的王凤贤先生去杭州笕桥机场迎接冈田先生一行。当时冈田先生虽年已古稀,但神采奕奕,精神矍铄,给人留下了和蔼可亲慈祥宽厚的第一印象

  访问团在杭州期间,我院提出进行两地青年学者交流建议设想,冈田先生欣然同意,并表示将尽快制订出具体的交流计划。在绍兴期间,当日本学术代表团一行探寻到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阳明墓时,冈田先生的心情很是沉重流露出欲资助修复阳明墓的意向。不到一年时间,这两件事便都有了着落。翌年4月,我与吴光先生便应冈田先生之邀访问了九州及日本其他地区。这是我第一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对我之后的学术发展和人生旅途产生影响可想而知

  1989年3月,由冈田先生发起,在日本全国筹集三百万日元资助绍兴县修复王阳明墓的工程顺利竣工。同年4月,冈田先生亲率三十三人的“王阳明遗迹探访团”再次来华访问。在考察完贵州的王阳明遗迹后,他们又专程赶往绍兴出席“王阳明墓修复揭碑仪式”,并参加了浙江省社科院和余姚县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阳明学学术研讨会”。在总共十五天的日子里,我随同冈田先生探访遗迹、参拜陵墓、讲学研讨,并以酒会友,虽言语不通,但先生的人格力量渊博学识令我受益匪浅

  1992年4月9日至5月19日,由日本斯人会与浙江省社科院组织的“日中联合王阳明遗迹学术考察团”,对广西、广东、江西三省的王阳明遗迹以及宋明思想文化遗址作了实地考察。尽管当时这些地区的各方面条件比较落后,但冈田先生不顾八十四岁高龄,与两国团员跋山涉水同甘共苦,以践行和传布阳明精神及其“体认之学”的理念

  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难以忘怀。1992年4月30日上午,晴朗了半个多月的天空突然变得阴沉沉的,冈田先生一行伫立在江西大余县青龙镇的章江岸边,面朝南,口吟诗,洒酒问苍天,吊慰阳明灵。看到冈田先生泪流满面样子,我的眼睛湿润了。事后,大余县政府提出要在青龙铺修建纪念碑亭,冈田先生非常赞同,回国后立即发出倡议,两百八十名日本友人民间团体慷慨出资,由浙江省社科院协力修建纪念碑亭的事很快得到落实,于是就有了1994年4月28日至5月8日的“第五回王阳明遗迹考察”暨“王阳明先生落星之处”纪念碑亭的落成仪式。

  后来,当冈田先生得知浙江省余姚市的王阳明故居瑞云楼修复工程在资金上尚有较多困难,又再次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在日本募集资金的重任,并于1996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亲自携捐款,率二十一人的代表团赴余姚出席瑞云楼的修复落成典礼。参加完典礼后,冈田先生又与京都将来世代国际财团理事长矢崎胜彦一起赶赴贵州修文县,出席由矢崎胜彦捐赠的王阳明铜像落成式和由蒋庆先生开办的阳明精舍奠基式。

  从1986年至1996年,在冈田先生的亲自指导和感召下,中日两国学者和民间人士共组织了六次规模较大的王阳明遗迹考察。在这持续十年,横跨八个省市自治区八十余个市县,行程两万余里,有一百多人次参加的“思想考古”活动中,冈田先生自始至终都是其中的灵魂。他以自己的执着和义无反顾的精神感染了中日两国的学者,并以对中国文化的真挚情感和对中国人民友好情谊,向被考察地区的人们传播阳明学的真谛。他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不仅吸引着他周围的日本人,而且影响了跟随他一路走来的中国人。

  十余年时间,六次考察,三次募捐,无数次地来华讲学和访问,倾注了冈田先生晚年的巨大精力财力,也牵动了无数日本学者和友人的心。这份情谊,使每个与冈田先生有过接触交往的中国学人和朋友都无不为之动容特别作为六次考察的直接参与者、三次捐款的中方联络人、数次讲学访问的陪伴者之一的我,作为受冈田先生教诲关爱最多的大陆弟子,对冈田先生的远大情怀高尚人格有更真切深刻感受体会

  正是在冈田先生所发起的“阳明之旅”的推动下,当时中国各地的文化复兴事业得到了莫大鼓舞启示。以余姚市为例,在短短十余年间完成了以下事项:1993年,原新建中学更名为“阳明中学”;2002年,原管家弄居委会、山后新村居委会、候青门居委会合并,被命名为“阳明社区”;2006年1月,原余姚西北街道更名为“阳明街道”;2006年,余姚市政府出资八千万元,搬迁了寿山堂内的居民,修复了“王阳明故居”,故居被列入全国文保单位,于2007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2010年,余姚市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并于2011年10月举办了首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此后每年举办一次,形成惯例。在此以前,王阳明的讲学场所——龙泉山“中天阁”也按王阳明讲学时的原貌修复开放;一条横贯阳明故居门前的东西长街被命名为“阳明东路”、“阳明西路”;其他用王阳明命名的各类场所,更是数不胜数。所有这一切,我想冈田先生若九泉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

  现在呈现在中文世界读者面前的这部《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可以说是冈田先生晚年花费心血最多的著作,也是他组织和领导王阳明遗迹考察、践行阳明精神的心血结晶。在冈田先生呕心沥血地埋首撰写此书期间,我正好在九州大学做访问研究,基本上每周都要去先生府上拜访,聆听先生的教诲,偶尔先生也会向我询问有关阳明遗迹、世家、交游等方面的情况,所以说我对此书的整个撰写过程还是比较清楚的。然而遗憾的是,当此书于2002年12月开始出版时,冈田先生已重病在身,几乎无力对书稿进行仔细校对,而我又身在国内,帮不上先生任何忙。等到2005年10月此书最后一卷出版时,冈田先生已仙逝,没有看到这部倾注了其晚年大部分心力的大作的全部出版。因此,此书中出现个别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这位学生的“失职”。对此,在全书翻译过程中,大多已作了直接改正而未出校记。

  冈田先生曾在《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前言中说过:阳明学是体认之学,是培根之学,是身心相即、事上磨炼之学。而“冈田学”的实质概而言之,也就是“体认之学”和“培根之学”。冈田先生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践行阳明精神,其目的就是要尝试和再现这种“体认之学”和“事上磨炼之学”。从冈田先生极力倡导的“体认之学”和“事上磨炼之学”中,不仅可以看出先生的为学为人风范,而且“可以看出宋明理学的现代日本式的开展”。而在冈田先生的所有学术著作中,我以为最能代表其“体认之学”的就是这部《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冈田武彦全集》的编辑者特地把《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作为《冈田武彦全集》之开篇,其深意似乎就在于此。

  有鉴于此,我认为要解读冈田先生的思想体系及其传承道统的心路历程,仅仅凭借理论思考学问辨析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主要依靠其所倡导的“体认”或“追体认”的方法和路径,去亲身实践和体悟其中的真谛。这是因为冈田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独到的思想见解,不仅是理论思辨的产物,也是其从自身数十年的人生磨炼和社会体验中逐渐领悟到的生命之道。这也许就是冈田先生常说的治学过程与体道历程的统一吧!而正是本着这种理念,冈田先生对我的教诲基本上采用了身体力行、寓智于情、行胜于言式的体验教学法,即使是在日常讲学中,先生也并不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是更多地教我如何做人,怎样与古代圣哲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在“追体认”中领悟先哲的情思和感怀。通过近二十年的交往,我从冈田先生身上,不仅感受到一位思想大师的睿智胸怀,更体察到这位几乎与二十世纪同步的日本儒者的高风亮节

  因此,我坚信《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中文版的出版,不仅会有助于国人对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了解和认知,也会有助于国人对日本当代儒学家冈田武彦的了解和认知。这也是我向中文世界的读者推荐此书的初衷

  钱明

  2014年11月谨序于杭州心闲斋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四):读冈田武彦之《王阳明大传》3册

  读冈田武彦之《王阳明大传》3册   副标题《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2016年读的第31本到第39本】   【兼读《王阳明传奇》(董平著);《明朝十六帝》;《明朝十六臣》;《知行合一王阳明》3册(度阴山)。】   后世评价王阳明,英明豪迈文武双全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是旷世罕见的大圣人、大豪杰、大儒学家。   之前读了好几本有关王阳明的书,有中华书局的《王阳明与阳明文化》、董平著述的《王阳明传奇》,还有通俗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前两册太简易,后一本呢又太妖魔化,典型明代诸葛亮的味道,都不能让人发自内心的去体认王阳明的圣人之意味。   非常遗憾,真正研究王阳明最深入最透彻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这个人就是冈田武彦。非常幸运的是有人为研究王阳明穷毕生精力,亲访八省区八十余县,行程两万里,并且为恢复王阳明遗迹【墓碑、故居、书院】亲自捐款而且募捐,这个人也是冈田武彦。   冈田先生倾毕生精力研究阳明学,终为阳明学之一代儒宗。自1977年以68岁高龄始,到2002年93岁止,历时25年,完成了88万字的《王阳明大传》,2004年以95岁高龄辞世。这个人、这本书、还有这个人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应该让我们中国人惭愧。   这并不是一本出色的文学书籍,但应该是目前为止我看到的研究王阳明方面最好的著述。比较详细记述了王阳明的历代先祖,非常详细记述了阳明心学发展史,不惜浓墨重彩叙述儒学的历代沿革,详细记述了其足智多谋、赫赫军功,而从前的有关书籍关于王阳明的军功描写,或者让你觉得那是王阳明运气好,无非就是三次剿灭土匪、一次平定宁王的乌合之众暴乱而已;或者让你觉得不可信,类似妖魔化的能掐会算的诸葛亮;而本书关于王阳明的军功描述让你我觉得可信。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角度,这书给出的答复是让人信服的,作为王阳明的传记,这书是成功的。我个人感觉要讲这三不朽的话,孔子也不及之,孔子仅仅是立德立言而没有立功。读这本书,与读曾国藩时感受完全不同,感觉曾国藩高出我们常人的地方不是智而是韧,而王阳明高出常人的地方数不胜数,高度也无法丈量,唯有用高山仰止来表述。   王阳明之后的有明一代,心学代替朱子学成了学术主流。但至有清一代,心学在中国渐入式微,反而在东瀛日本兴旺起来。原因是,清军大举入关时,大批心学传人自愿投入到反清复明当中,失败后他们不愿降清,只得流亡海外,其中以朱舜水为代表的心学传人到了日本,心学在日本逐渐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很大影响。据说日本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有块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但该书没有提及,未知真假。这也就难怪,研究王阳明最权威的居然是日本人而不是我们中国人了。“故处今之世,孔孟之外,当首推阳明;而欲借他山之石攻吾之玉,阳明学失于我国而求诸异邦,舍冈田武彦又何者哉?”   为了读这套书,通过天宇读书,听了14集的《王阳明大传》讲解好几遍,听且看了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看了《明朝十六帝》、《明朝十六臣》;看了度阴山的三卷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启发颇多,其中天宇先生关于知行合一的理解,的确高明,非常非常的透彻,而度阴山对王阳明的理解也很独到,他的书可作为普及书读物。   谈谈这本书的几点印象与看点。   一、作者显然发自内心的敬佩王阳明,喜爱阳明心学,以致于爱屋及乌,王阳明祖上从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东晋名相王导,书圣王羲之,到明代王阳明的前六世祖,都有详细的介绍。而且奇了怪了,这一系列的祖先,个个都是道德完人,这,应该是不太可能的,明显有作者的爱屋及乌之心在起作用。而且王阳明对他的先祖之一的王导的品性就很表示怀疑,认为王导是个伪君子。   二、在述及王阳明的方方面面时,作者不厌其烦的把方方面面特别是是儒学发展的来龙去脉都表述的异常清晰,这样的表述,经常让人难免有跑题的感觉,但省却了你去翻阅其他资料的闹心。譬如讲王阳明心学的领悟历程,先是讲五溺时代: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任侠精神,精通骑射兵法,演习辞章书法并有大成,精研佛道,最终确认了儒学为圣学。   对儒学思想的发展,从两宋的程颐程颢、朱熹,到元明时期的各个阶段的发展沿革,都有详细的表述,中间还经常穿插着孔子、颜回的论述,最后顺理成章,发展到阳明心学。   这样的表述,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圣人之成圣也就理所当然了。   思想成功转型的王阳明,转而批判佛学、老庄思想,认为佛道弃绝人伦,追求个人的得道超度其实是一种自私自利。这个结论很有味道,的确是佛道的软肋吧。   书中有一个关于王阳明批判佛教的故事,充分显示了王阳明的才智。具体附录二《王阳明虎跑寺妙劝禅僧还俗》。   但是,对于这种砸人家场子的做法,我是不赞同的。大千世界,信仰自由,你儒学就是绝对真理吗?天底下没有绝对的真理。   三、由于书中大量引用了王阳明的诗文,这些古诗文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这书读不下去。每次遇到大段大段的古文时,我也是需要两遍以上才能领会。所以,我断定这书绝对难以畅销。但若是研究王阳明,倒是省了不少心,因为这书包罗万象,比较全。   四、引用有关王阳明的神奇传说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在引用时也专门做了说明,并不会引起误解,同时增加了书的可读性。   五、大哲学家王阳明与他的先祖不一样,不是愚忠愚孝的书呆子,他可绝对不会干卧冰求鲤的呆事。书中专门有一段与不贤的继母斗智的故事,很精彩,详情见附录一《巧用智谋惩戒继母》。但类似的事情也给了儒学中的书呆子们攻击王阳明的口实,说王阳明善权谋计策,阳明心学充满了权术和霸术。但单从最终促使继母悔悟从善的事实看,比他的愚不可及的先祖王祥高明何止万千倍,后世的伪儒学书呆子们根本没资格对王阳明横加指责、说三道四。   六、王阳明对科举的态度   王阳明对科举的态度,与当时其他的某些洁身自好的大隐不一样。圣人之学为己,重在完善自己的人格,而科举之学则重在出仕,但王阳明并不排斥科举,把举业比做臣子向君主进献的贡品,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如果不考取进士,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经世济民的理想;同时批评通过科举考试沽名钓誉的行为。   他说:仕非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认为贫困的人,做不到孝养之责,就应该参加科举。   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二次会试失败后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心动为耻。并且他还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违其所乐而投之于其所不欲。   同时他还说:通过科举学习与考试,最终级的目标是修德,“德业外无事功,不由天德而求聘事功,则希高务外,非业也。”   从这里我们看出,王阳明之所以成为圣人,不仅仅是学问、人品、事功,关键的是他对世间事物正确的既灵活又原则的态度,书呆子是成不了圣人的。   但令人纳闷的是,王阳明这样经天纬地的大豪杰,居然特别特别欣赏孔子的弟子颜回和曾点,而不怎么喜欢有事功的子贡、子路。就是因为颜回、曾点的德行好?这两个人一生无成,何得大名于千秋万代呢?   七、王阳明的诗文与书法成就   首先阳明先生是个大书法家,其书法骨挺神骏,有鹰击长空之态,继承了远祖王羲之,融合了李北海、黄庭坚和文徵明等人的书风,与同时代的文徵明比,情有余而巧不足。这方面我没有欣赏的水平,只能抄袭前人的结论。   其次阳明先生是个诗人,书中介绍了阳明先生大量的诗与文。我个人感觉,阳明先生的诗歌,龙场悟道之前期,生活优哉游哉顺风顺水,对人生的体悟不深,整体感觉一般,是在明代也就中上游水平,当然也不乏佳句,如,山行风雨瘦能当,再如,乡心草色春同远;后期佳作多多,可能与生活的磨难有关。从这个角度看,对人生的历练与磨难,你如果挺过来更类似于财富。后来读到钱谦益的评价,居然一致,甚是得意了一把。钱谦益说,阳明的诗歌以龙场前后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刻意为文,后一阶段,龙场悟道,不复在意工拙,为文反多俊爽之气。总之阳明的诗文洋溢着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气质。   再次,是个古文大家,古文绝对超一流,纳入《古文观止》的文章不过222篇,而阳明先生独占3篇,可以想象其文的水平,其中《瘗旅文》读来涕下,《象祠记》富有哲理,《尊经阁记》大气磅礴,其他的文章也是行云流水般美文,甚至给皇帝上疏的《边务八策》读来也是鞭辟入里、荡气回肠。这个人就是一个中华历史上可遇不可求的大天才。但读古文很辛苦,第一遍基本如同嚼蜡,第二遍才看出味道,想享受要等第三遍之后,如果不读第三遍,就真的白白辛苦一番。   八、王阳明的哲学成就   阳明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阳明的心学发展并非坦途,年轻时笃信朱子学,格竹子失败且身体留下病根,转而五溺(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最后得罪宦官刘瑾发配贵州龙场,经过生生死死的波折后,终于了悟生死之道,最终实现龙场悟道。   王阳明觉悟到,原来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一直以来沿用的朱熹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是错误的,应该向自己的心内求理,这就是所谓的龙场悟道。是年王阳明36岁,此后心学诞生、快速的成熟、蓬勃发展起来。   心学的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先生主张求道于心,故曰心学。   这书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阳明心学与朱熹学说的异同以及发展、成熟的详细过程,这也是这书的看点,或者这书时时让人感到枯燥的原因。但如果你想研究阳明心学,那这应该是最好的读物而没有之一。   九、王阳明的教育成就   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凡是有志之士,必求助于师友;无师友之助者,志之弗立弗求也。”   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推动儒学发展。收门徒,门人弟子遍天下,包括朝廷大员【阳明的上级及上级的上级】、朝中同道同事、在野名仕大儒;办书院,与阳明有直接关系的书院就有七所;授课传业,心学得以风行于天下。可以说王阳明之所以名扬天下,与门徒、书院、授课有绝大的关系。这点与孔子类似。   十、王阳明的军事成就。   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一个儒生,不仅仅懂得计谋,而且对排兵布阵的细枝末节都了如指掌,其能耐真的无法想象。   关于剿匪,一般人的感觉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是大大的了不起。当时王阳明授命为赣南巡抚的时候,这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烫手山芋,人人畏惧,前任文森宁可拒绝赴任而获罪,也坚决不到任。阳明先生一生四次较大的军事行动,基本上的策略,十家牌法掐断土匪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不请狼兵避免劳民伤财,自己选拔训练乡勇组成精干的部队,然后以极少精兵对土匪,战而胜之。第一次漳州剿匪,以杀伐为主,几千精兵,不到俩月,斩杀匪徒7600人。第二次赣南剿匪,以招抚为主,基本上一个月多点不战而胜,这两次战役清除了明朝50多年的匪患。第三次对宁王之乱,仓促之间,拼凑队伍,诸般计谋连环出台,搞得宁王七晕八素,一个月用3万军队全歼宁王10万大军,活捉宁王,而自己的损失仅仅68人,让人叹为观止。晚年受命追讨南方诸族的时候,不仅仅使用武力,更多的是通过抚慰让对方驯服。   总结王阳明的军事战略战术,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是,知己知彼,不打无把握之战;第二是孤立敌人;第三是麻痹敌人;第四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第五是严惩首恶,不在多所杀伤;第六是强调军队纪律。   王阳明的很多军事实践,给予后人启发多多。仔细看看王阳明的战略战术,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何其相似。这样的军事天才,只能让人高山仰止。   十一、王阳明为什么不受重用?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王阳明,历经明孝宗弘治皇帝、武宗正德皇帝、世宗嘉靖皇帝,尽管有非凡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原因何在呢?世宗说,王守仁放言恣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世宗认为,王阳明肆意传播自己的学说所造成的后果,远不是他的军功所能抵消的。王阳明以中等官吏的身份,门生多为朝廷大员【阳明的上级及上级的上级】、朝中同道同事、在野名仕大儒,如果得到重用,那他的影响还了得?皇帝怎么能够不忌惮?   其他朝中大臣如一心为国、清正耿直的大学士杨一清辈也是竭力反对重用王阳明,这书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坚守朱子学的儒生,坚定的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异端邪说。杨一清也不例外。   通读了全书,仔细思考,阳明心学的问题在于包容性不够,阳明心学既反对老庄与佛教,也反对朱子学说。这就为他的学说树立了太多太多的敌人。刚愎自用、不学无术的嘉靖皇帝排斥阳明心学,陷于教条的朱子学儒生也排斥阳明心学,佛道更是排斥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及阳明先生更应该多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原因。   这才是朝廷对王阳明始终不得不用,但绝不重用的原因啊。   十二、孝宗托孤,所托非人。   史书说,明孝宗算是有明一代屈指可数的贤君,但对边防毫无建树,对王阳明的《边务八策》也是无动于衷。临终托付的顾命大臣刘健、谢迁等人,也只是一些忠诚义愤有余、智慧谋略不足之士,武宗即位伊始,刘瑾大打感情牌,轻松打垮了这些所谓的顾命大臣,导致刘瑾八虎擅权。   儒家口口声声讲“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那么谏君呢,就可以苦逼与威胁吗?后世儒生居然嘲笑阳明先生的智慧谓诈,可悲。   孝宗皇帝的贤字也值得推敲。   十三、圣人述而不作?   阳明重在龙场期间,曾写过一部《五经臆说》,没有出版,反而晚年一把火烧了。此后再没有什么专著,若无弟子们编篡的《传习录》,阳明可能就真的只能是个普通的文人了。   孔子如此,阳明亦如此,圣人都述而不作吗?这种智慧的浪费殊为可惜。古人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哪里是没有英雄,盖英雄不发声耳。   十四、道德完人   因夫人诸氏不能生育,王阳明一直到52岁仍然无子无女。直到52岁时,主夫人去世,王阳明续弦张氏生子正忆。那个年代的人,即使普通人,这样的情况也是不能想象的,何况类似王阳明这样的高官大员。佩服王阳明的道德情操,圣人就是圣人。   史上关于王阳明的负面记载一丁点儿也没有。但可爱的度阴山同学依据王阳明的新建伯府第工程浩大,猜测阳明可能在平定宁王之乱时,发了横财,认为这是伟大王阳明的另一面。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试想在宁王之乱后,武宗身边的佞臣一直在找王阳明的麻烦,如果真有贪占巨额财宝的事,那不是自寻死路?而且当时,王阳明的政敌那么多,阳明心学也从来没有在朝廷占据主导,这样的事怎么会没有一点点蛛丝马迹呢?所以对王阳明的道德财产不靠谱。史书记载,嘉靖皇帝刚上台时,赐王阳明新建伯府第,这庞大的府第应是嘉靖同学为拉拢朝臣为之。   十五、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如果没有兵部尚书王琼的慧眼识英、鼎力举荐、竭力放权,绝不会有王阳明的盖世军功。当然,如果没有这盖世军功,王阳明仍然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但应该不会让后世之人那么高山仰止吧。   韩愈说的好:世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书摘】   1、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不逾矩。   2、儒生四书修习次序   首先学习《大学》,以明白儒学的学习方法和做学问的方向;其次学习《孟子》,以激起自己的道义精神;再次学习《论语》,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最后学习《中庸》,以了解儒学思想的终极世界。   3、胡居仁认为:老子灭绝道德,佛教灭绝心性。   道教和佛教的最大缺点就是都没有以人为本,没有顾及人的本性;而儒学以人为本,直接从现实出发去求道。   4、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黄宗羲说陈献章】   5、陈献章的心学主静,王阳明的心学主动。   6、用人之仁,去其贪;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一句话,用人之长,避其之短。   使功不如使过。   7、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于心性之学,以颜闵为期,非第一等德业乎?   吾儒自有神仙之道,颜子三十二而卒,至今未亡也。   8、天籁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声音,肉眼凡胎听不见。   9、王阳明说: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谓之大道。二氏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0、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   11、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   附录一、王阳明巧用智谋惩戒继母   王阳明十三岁时,母亲郑氏去世,他悲痛异常,但是与朱熹相比,王阳明要幸福得多。朱熹十四岁丧父,由父亲的好友抚养成人,而王阳明至少还有父亲和祖父,而且父亲的地位还非常显赫。父亲龙山公有一爱妾,在郑氏去世之后升为正室。但这位继母却对王阳明不太好,王阳明心中也一直很不舒服。   一天,王阳明去街上游玩,见到一个卖鸮鸟的,就立刻出钱买了下来,然后来到巫婆的住处,给了她五钱银子,告诉巫婆过会儿见到继母要如此这般说。叮嘱完毕,王阳明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家了。他偷偷走进继母的卧室,把鸮鸟藏在被子底下。继母回到卧室,一掀被子,鸮鸟突然从中飞出,在屋子里乱转,还发出阵阵怪声。这下可把继母给吓坏了,她赶紧打开窗子,把鸮鸟赶了出去。在民间,野鸟入室是不祥的征兆,更何况还是一只发出怪声的鸮鸟,那真的是太不吉利了。继母寻思,这只鸮鸟是怎么进到自己的被子里的?屋里挂着窗帘,锦被也非常厚重,鸮鸟根本不可能钻进去。继母越想越觉得害怕。王阳明听到继母发出惊叫声后,佯装什么都不知道,进屋询问原因。继母向他详述了这一怪事,阳明听罢说:“何不召巫者询之?” 继母立刻派人找来巫婆。巫婆一进门就嚷嚷道:“家有怪气。”然后又盯着继母看了一会儿,说:“夫人气色不佳,当有大灾晦至矣。” 继母将被子中飞出鸮鸟一事告知巫婆。巫婆听后对她说:“老妇当问诸家神。”于是点好香烛,让继母跪拜诸神。仪式结束后,巫婆又假托王阳明生母的亡灵附体,警告继母说:“汝待我儿无礼。吾诉于天曹,将取汝命。适怪鸟即我所化也。”继母信以为真,跪拜无数,认罪忏悔,并且表示:“此后再不敢。”过了好长时间,王阳明生母的亡灵才离去。巫婆苏醒后又说:“适见先夫人,意色甚怒,将托怪鸟啄尔生魂,幸夫人许以改过,方才升屋檐而去。”此事过后,继母对王阳明的态度大有好转,不敢再无礼。   附录二:王阳明虎跑寺妙劝禅僧还俗   王阳明弘治十五年癸亥在杭州养病时,一日往虎跑泉游玩,闻有禅僧坐关三年,终日闭目静坐,不发一语,不视一物。   先生往访,以禅机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其僧惊起作礼,谓先生曰:小僧不言不视,已三年于兹,檀越却道口巴巴说甚么,眼睁睁看甚么,此何说也?”   先生曰:“汝何处人,离家几年了?”   僧答曰:“某河南人,离家十余年矣。”   先生曰:“汝家中亲族还有何人?”   僧答曰:“止有一老母,未知存亡。”   先生曰:“还起念否?”   僧答曰:”不能不起念也。”   先生曰:“汝既不能不起念,虽终日不言,心中已自说着;终日不视,心中已自看着了。”   僧猛省,合掌曰:“檀越妙论,更望开示。”   先生曰:“父母天性,岂能断灭?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发现。虽终日呆坐,徒乱心曲。俗语云: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甚人?”   言之未毕,僧不觉大哭起来,曰:“檀越说得极是,小僧明早便归家省吾老母”。   因为对儒学坚定的信心和深刻的理解,王阳明才够使一个坐关三年多的禅僧心悦诚服。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五):王阳明大传有感

  下午在陋室中终于读完三本阳明传,专门去当当的历史记录里看了购书时间,15年10月15日。已经整整七个月。半年多的时间里,王阳明成为了我多少次的谈资,传记却今日才读完,实在惭愧。读书、修身本不该被各种杂事所偏废,闲则一两本、数十页,忙则三五页、十分钟。书犹药也,“药不能停”,书也是一样。

  王守仁一生经历太多,思想也着实深邃。如今的我,只看了一些生平和著述,连门都没入。故不作详述,只谈感想。

  王明阳此生不易。虽有远祖盛名,但是近几代来家道衰落,幸而父亲王华高中状元、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应该说王阳明的成长环境优渥,后又中进士、入兵部,算是子承父业。但是因为刚正不阿被宦官刘瑾贬谪荒蛮之地,几加暗杀,险些丧命。后来平定宸濠之乱、立下不世之功,但却被奸人中伤,未能得到重用,虽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但终究没有进入权力核心,一展鸿图,退而讲学,恐怕也难免有不平之气。人至晚年,又拖久病之躯平寇报国,但又因病重返乡未获恩准,客死归途不说,又被褫夺爵位、定为伪学,家道中落,四十年后方得平反。圣人不易,阳明不易。

  可以说,如此“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千古万人,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和痛苦,我们这点曲折又算的了什么?我们又真的经历过什么?诚当以古为鉴,自勉,自勉。

  遗宝着实可惜。现在我们困惑的、迷茫的、不平的、心神不定、不知所措的,已经有太多经历过,思考过,解释过,甚至已经给出了答案。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长大的我和我们,居然基本一无所知,甚是遗憾,可惜!人究竟该追求什么?功利二字究竟是动力还是毒药?怎样才能“此心光明”,求得片刻和永久的宁静?这些问题很多人都问过,问师长,问主义,问佛陀,问基督……可惜,理想太远,现实太硬,国外的各种又是水土不服,终究走不进内心。所有的困惑无处可解。最终发现还是要靠儒学,求诸心而不必求诸外,"人人皆可以为圣人"。

  然而,读着王阳明传记,发现自己连《四书五经》都没有系统读过,《四书集注》早已不知所踪,王阳明批判朱子的“枝叶之学”,提到的“朱陆之争”,只知皮毛,谈何理解,谈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在这个只顾“智育”、不顾“德育”的时代,这内心的焦渴,只有靠自己来解;这夜路里的灯,只有靠我自己找回了。

  学问仍当再读。再读阳明大传、修习《传习录》、读全集,学四书五经,道不可因术废,心不可由惰弛。但求能“致良知”,能解此心之苦,得万年之乐。

  末了,抄诗一首,以记圣人。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山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六):用一生演绎阳明心学

  (吕 峥)

  余生也晚,无缘面谒泰山,聆听冈田先生之教。早年读先生所著《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只觉力透纸背,酣畅淋漓,深感古人“《汉书》可以下酒”之说不谬。

  先生乃一代儒宗,认为阳明心学之精髓在体认,当于经验与磨炼中领悟,并以数十年身体力行践履这一同生命融为一体的“信仰哲学”,令我等后辈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16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外在的制度、牧师乃至教皇来得救——王阳明对儒学的贡献,与此类似。儒家的最高价值是让自己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人人皆可成圣,意即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神圣的意义。而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体制,无人能替你看顾自己的内心。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因此,即便说“一生的结果皆出于心”,亦不为过。

  直面当下,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极权主义的回潮带来的是阶层固化、共识破裂、道德沦丧、法度陵夷。物质文明的繁荣并没有赋予人生更具价值的意义,相反,欲望日渐膨胀,幸福感却每况愈下。多少人迷失在成功学编织的所谓“梦想”之中不能自拔,蹉跎了青春,荒芜了精神,在循环的自我否定中走向消沉,走向封闭。放眼望之,许多国家都在疯狂地追求经济发展,却忽视了国民的幸福指数;许多人都在竭尽全力地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事实上,一个人成不成功,人们多以权力大小和财富多寡来衡量,但幸不幸福,却无法以外部指标来判定,只能借由内心去感受。毕竟,若仅剩物质,则会害怕;若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就不用去害怕。因此,最好的救赎之道便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不是谁去教化谁,而是“人要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从这个角度看,阳明心学就是要人敞开来检视自己,认识生命,从虚假信息和不良情绪搭建的自我意识中跳出来,站在心体的层面审视、监督意识,用正确务实的观念指导行动,用对人心深刻的体察来打破他人的心墙,树立起“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的生活态度,达到“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的境界,使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心安自得,始终保持内心的强大。

  同时,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区分,只需在自己的内心里辨别。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而当人厘清了生命的意义,把全部的意念都放在实践生命意义的斗志里,那种酣畅纯粹的美,就是心学。以冈田先生为例,身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定期在福冈、东京等地开设讲座,赢得了公众的爱戴和敬重。著作等身的他还多次来华考察,行程两万余里,为赞助修复阳明故居和阳明墓在日本发起了广泛的募捐活动,用坚持不懈的努力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真谛。因此,即使先生的亲戚中出了不少企业家,即使先生的收入比兄弟们的低得多,但“冈田武彦”这四个字在家族里的分量却无人能及。

  四十五岁那年,先生顿悟“体认为本”,明白了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人,不应当活在概念里。就像歌德曾让他的弟子去参加贵族的聚会,年轻的弟子说:“我不愿意去,不喜欢他们。”歌德批评说:“你要想成为一个写作者,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这样才可以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一切特点,而且不要向他们寻求同情与共鸣,这样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

  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对真理的探寻,注定道阻且长,注定需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摧毁、不断重建,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激发理性,在持续的“格物”与“诚意”中构建起思维图谱,日臻明觉良知之化境。

  正如凡•高所说:“没有什么事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用一生演绎、再现了阳明心学的冈田先生,为我们树立起了一座山高水长的丰碑。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七):唯一不朽的,是作品所传递出来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梵高说:“没有什么事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作品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王阳明先生被誉为圣哲,是明朝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其作品流传至今,海内外学者研究甚多;其思想影响了一代代人,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这本《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上卷)是我第一次接触系统研究王阳明先生生平事迹和哲学思想的书籍,自知才疏学浅,不敢妄为谈论,以新学姿态,将书中有感一一标出,望通过不断学习,能有深刻之体会。争取做到冈田武彦先生所希望的,“读者能够了解阳明思想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精神的一部分”。

  上卷由序章和八个章节共同组成,分别由圣哲王阳明,阳明降世,阳明先祖,不羁少年,五溺时代,圣学之道,倡导圣学,龙场悟道,龙场教化组成。

  序章“圣哲王阳明”由四篇文章构成,从第一篇《文武双全的圣人》中我们可知,阳明先生,因病而逝的年份是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先生生前最后一句话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的见证者是弟子周积。“‘光明’指的就是良知的光辉。阳明先生在晚年才开始提倡‘致良知’说,这也可以说是他历经千难万险之后才悟出的智慧结晶。”第二篇《行动哲学阳明学》强调阳明学是行动哲学,之所以被如此定义,是和王阳明先生独创的“知行合一”有紧密关联。先生曾言:“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可见先生所理解的行的范围之广。

  第一章“阳明降世”,开篇《中国的文艺复兴》中,作者提到中国真正的文艺复兴应该始于王阳明先生。先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在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出生,十五世纪下半叶恰好是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因出生地原因,阳明学又称“余姚之学”、“姚江之学”。《“守仁”之名由来》中谈到,相传郑氏妊娠十四个月才生下王阳明先生,以此来证明圣贤伟人出生时总伴随着传说。五岁时王阳明不会说话,家人很着急,后在高人的指点下,改名“守仁”,便立刻会说话了。

  第二章“阳明先祖”,《王家始祖》中,认为王家的始祖到底是王览还是王羲之,至今仍无定论,但更多的资料显示认为是王羲之。在这一章节中,逐一讲述了王阳明先祖的事迹,除了王羲之,还有忠诚六祖王纲,遁世五祖王与准,洒脱曾祖王杰,祖父竹轩先生王伦,父亲龙山先生王华。其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写王华的故事。“王阳明系出名门,或多或少受到祖先遗德的影响,尤其是祖父和父亲的亲自教养,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

  第三章“不羁少年”,分别讲诉了王阳明五岁显神童潜质;十岁众人面前露诗才;十三岁用计谋惩戒继母;十四岁学弓马之术,研读《六韬》《三略》;十五岁和父亲同游居庸关的故事,十七岁开始潜心于神仙养生之道,与诸氏完婚(第四章中提到的)。第四章“五溺时代”,“五溺”即任侠、骑射、辞章、神仙和佛氏,是湛甘泉在王阳明先生死后给他写的墓志铭上提到的,最后“始归正于圣贤”。年少时的王阳明善感多变,心无定性,后来受王寅之和刘景素的勉励,及龙山公的训诫,开始专心致志的读书。

  第五章“圣学之道”中,对“格物”说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在《大学》中便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是儒学的根本。另外,这一章节中,作者对新儒学的兴起,元明朱子学,明初心学的传承,都一一进行了说明。同时系统讲述了王阳明先生求圣学之道的历程和故事。第六章“倡导圣学”,介绍了阳明先生笃信儒学的经过,让我们理解区别王阳明儒学和朱熹儒学的不同立场。

  第七章“龙场悟道”,讲阳明先生入狱后,于正德二年(1507年)春天离开北京,前往被贬谪之地贵州龙场。在正德三年(1508年),抵达龙场,龙场生活艰辛,阳明先生却感觉这里如同黄帝和尧帝所处的太古时代的“理想乡”,并在此地顿悟,通过“澄默精一”的修习而超脱了生死之念,同时悟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创作《五经臆说》。第八章“龙场教化”,讲诉了阳明先生的品德感化了龙场的百姓,与当地的百姓渐渐亲近起来,强调了德化的作用,人性本善,世间任何人都可以被感化,在《象祠记》中也有强调。王阳明先生在龙场开设书院,并在此教授诸生。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上卷),让我们对王阳明先生生平经历有了大致了解,冈田武彦先生立足于史料,真实再现了故事,言语考究,很值得细细品读。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八):读书笔记《王阳明大传》

  王阳明与《王阳明大传》

  今天这本书讲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王阳明,相对于古人对其的高度的评价,今人对他的了解还是相当的不够,

  v 他被称为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而其余两位则是妇孺皆知;

  v 他是公认的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

  v 他是公认的明代第一人,当年明月盛赞王阳明:“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卷差不多都是描述王阳明。

  v 他是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钱穆先生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v 他生后杰出的政治家徐阶、张居正、曾国藩、胡林翼、毛泽东、蒋介石等莫不以他为榜样,曾国藩学他的兵法打仗,蒋介石更堪称他的最铁的粉丝,曾言:“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并将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修建别墅,作为自己常去的官邸之一。

  v 他的思想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可以说是王学推动了日本近代崛起,日本的明治维新的诸位豪杰异士,皆由王学为其先导。在日俄海战大捷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王学在日本则是显学。本书《王阳明大传》的作者冈田武彦先生就是王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v 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杜维明曾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那么,为什么他的知名度与历史贡献严重不相符?一切出自他的学说——心学,因为与主流的唯物主义相悖,所以在我们学校教育中心学是作为唯心主义的反面教材出现的。

  不过,值得可喜的是习大大从从2009年至今,已经有六七次提到王阳明或引用王阳明的学说,他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鉴于此,读书会隆重推出了这本《王阳明大传》的解读。本书的作者冈田武彦先生,可谓是为王阳明先生而生,他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日本阳明学家,是日本九州地区新儒教运动的主要推手,九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冈田先生从1986年至1996年间,组织了6次由中日两国学者和民间人士共组成的规模较大的王阳明遗迹考察,横跨八个省市自治区80余个市县,行程两万余里,先后组织了3次保护王阳明故居和遗迹的募捐活动。他对阳明先生倾注了巨大的心血,这本书是其遗作,也堪称是大师写大师的一本大作,全书分3卷,最后一卷在2005年出版时,冈田先生已然仙逝。

  面对这样厚重的书,这样厚重的人物和作者,解读之误,在所难免,还请广大书友批评指正!

  阳明出生

  王阳明生于我国农历的1472年9月30日。他的祖上是著名的琅琊王氏,24孝里“卧冰求鱼”的王祥就是他的先祖,书圣王羲之是他先祖的旁支,王阳明在出生时,他的祖母梦到了一位仙人乘着祥云而来,抱着一个孩子送给他,然后王阳明就出生了,所以他的爷爷给他起名字叫王云,因为仙人乘云而来。

  但是王云生下来一直到5岁都不说话。后来一位云游和尚在到他们家门口碰到他,端详了半天,摸了摸他说:“好一个孩儿,可惜说破了。”这话就是说,天机被说破了,他的祖父一听就明白了,回家就改名为王守仁,结果马上就会说话了,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我国的历史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传说那就称不上伟大。

  王阳明无疑是一位神童,从小就会作诗。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年间的状元郎,世称龙山公,做官一路至南京史部尚书,为人正直,官声颇佳。王阳明13岁时,他的母亲郑氏去世,这让他异常悲痛,而且他父亲那位由爱妾升为正室的继母跟他先祖王祥的继母差不多,对幼时的王阳明很不好,可王阳明却并不像王祥一样愚孝,他找来了一个巫婆,给那巫婆一点银子,这般这般嘱咐了几句,又在集市上买了一只鸮鸟,然后把这只鸟藏到他后妈被窝里,他后妈回家一翻被子,被吓坏了,要知道在中国古代“野鸟入室”是不祥的预兆,忙问怎么办,王阳明就给她出主意说找个巫医来问问,于是那巫婆就被找来了,假装做法被王阳明的生母亲附体,吓唬他后妈说:“我知道你对我儿子不好,所以我就来找你了,你要再敢对我儿子不好的话,我就把你带走!”吓得那后妈连忙承诺。

  这件事虽是野史,却也表明王阳明自小就喜欢施展计谋,这也成了一些人诟病之处,有人说王阳明老爱搞耍计谋,不够光明正大,不讲信誉,包括他在后来打仗时,也是计谋百出,那些土匪、宁王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被他骗得团团转。

  但在信誉这件事,另一位完人——孔夫子曾有一件类似的事情,孔子在“绝粮于陈蔡”时,遭遇到了一股土匪,土匪要杀他们,孔子就跟匪表明了身份,匪徒们知道孔子是当时一位著名人物,就说:“行,我不杀你,但你得向我保证发誓,你不能举报我!”孔子答应了,但回头碰到魏国军队,孔子马上举报说那边有盗贼,孔子的学生傻眼了,心说夫子你怎么这么不讲信用呢,孔子就讲了一句名言:“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意思是“说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这并不是君子,这也是小人”,你跟盗贼要讲什么信用,可见王阳明是深得孔子真味的。

  五溺时期

  王阳明自幼聪慧过人,精力超常,异常好学,在他笃定于儒学之前,先后学了五样东西,即所谓的“阳明五溺”说,

  先是游侠,他想长做个大侠,经常练武耍剑,但后来想着当侠客闯荡江湖,没什么出息。后来就学骑射,骑马射箭,学兵法,当孩子王,指挥小朋友排兵布阵,这为他后来的百战百胜打下了基础。稍后又沉迷于辞章之学,学李白杜甫苏东坡作诗写词。写了一段时间,也觉得没意思,就开始学神仙之术,他跟很多道士交了朋友,最夸张的是他17岁结婚那天当了逃跑新郎,突然溜出去走到一个铁柱观的道观里,跟一个道士一起打坐到天明,他的岳父派人到处找,终于找着了。那道士还跟他说20年后再相见。

  后来又学佛教,参禅悟道,留下了一个很著名的典故,他在江西为官时,有一次到一个寺庙去,那寺庙有个房间关着门,不让人进,王阳明觉得很奇怪,有一种特别的熟悉亲切感,就想进去看,因为他是太守,就进去了,结果里面有一个坐化了的和尚骷髅,面前还有一首诗:“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这意味着他的前世是一位高僧,可见他跟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可见,即使聪明如王阳明,在其步入正途之前,也有过迷茫探索的时候。我们今天看到一些孩子玩摇滚,拍微电影,就强行干涉,真的应该反省一下,何不让他们作一尝试呢,只有不断地尝试、选择,才会成就他的经验和智慧,而你以为没用的东西,说不定正是将来在别的领域成就他的优势。王阳明能百战百胜、文采斐然、书法出众,他的“心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何尝不是他少时的杂学之功!

  18岁那年,王阳明去江西上饶,拜访了一个大儒叫娄谅,娄谅跟王阳明说了一句正聋发聩的话:“圣人必可学而至”,这句话一下击中了王阳明,从此让王阳明坚定了决心,他的目标是要成为圣人,要做孔孟那样的圣人!

  科举与仕途

  王阳明21岁乡试成功,考中举人,22岁参加会试失败。因他少有才名,再加上他爸爸是京城高官,于是很多人都来安慰他,包括当朝宰相李西涯,打趣他说:“汝今科不第,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也不推辞,拿笔一挥而就。众人皆叹服。但估计这帮官场老手会嘀咕,没中状元就这么牛,要是中了那还眼里有我们吗?

  果然,王阳明25岁那年参加会试时,别说状元了,连那金榜的边也没摸上,这次就糟了,流言蜚语四起,说什么还《来科状元赋》呢,这下丢大人了吧?但王阳明当时很淡定,他说了一句非常具有圣人气象的话:“世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各位,孔夫子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既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钱人的生活;他也可以享受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可以在绝粮于陈蔡时弹琴唱歌。所以他永远保证这颗心是中正平和的,这就是圣人的不动心。

  28岁重新参加科举考试,这次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了仕途。当时鞑靼屡犯边境,强大的明朝却不能一举拿下,因为中国的历史,自宋代以后就武力就不行了,因为文明的国家就是财政国家,不想打仗,怕死人,老想拿钱摆平,所以就打不过那些少数民族了。这时王阳明就给皇帝上了一道很有名《陈言边务疏》,内有边务八策,几乎条条都切中要害,充分展现了一个大战略家的视野。

  胡适曾有一句名言,他说什么叫堕落,堕落就是失去了学生时代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而王阳明就一直拥有这两样宝贵事物,他并没有因为每天忙于官场事务而丢掉了学习,他三十多岁时候突然想通了一件事,小时候他祖母非常疼他,而那会他祖母已经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身体一直不太好,王阳明就很焦虑,他就反思,为什么我对祖母这么牵挂,后来他突然明白这就是孝,是人在小时候就有了孝的念头。如果修佛老,连这个孝的念头也没有,就不去传宗接代,那么连人类自己都没有了。于是,王阳明决定放弃了对佛老的追求,专习儒家的圣学精神。

  34岁的时候,王阳明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当时,明朝最昏庸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执政,历史上数得着的坏太监刘瑾专权营私,祸乱朝纲,那些正直不阿的大臣都被其排挤致仕,给事中戴铣因为劝谏皇帝杀刘瑾而被打入大牢,王阳明也因为其上疏求情而触怒刘瑾,被打入大牢后杖责四十,打得王阳明一度昏死过去,后又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说到龙场,估计大家会很兴奋,以为“龙场悟道”马上就要到了,而王阳明差点就死在去龙场的路上。坏太监刘瑾派出了两个大内杀手。这两个杀手在路上挟持了王阳明,准备要杀他,这时,来了两位仰慕王阳明的乡邻,跟那两杀手说,王主事是当今的大贤士,不要杀他,就是杀他,也给他留个全尸,让他投河自尽吧,你们的罪孽也小点,还给他们买了酒菜吃喝。喝完酒后这两杀手就带着王阳明就河里走,王阳明乘机快速走向河边,乘着天色昏暗,杀手醉眼惺忪,扔了一块大石头到河里,脱掉鞋子扔在河边,布置了一个投河现场就溜走了。为了防止追杀,后来就搭了一艘小船,突遇暴风,竟然漂流至福建。有一天竟然在一个破庙里碰到了新婚夜一起打坐的无为道长,这已足足过去了二十年。

  终于,王阳到了他该去、且属于他的贵州龙场。

  龙场悟道

  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就是一个县里的招待所所长。但那地儿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招待所,连房子都没有!龙场那会就是一当地土著山民居住的一个小村落,自古以来就是蛮夷之地,自明代开始才设置有行政区划。说的话都听不懂,“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就是能够听懂交流的人,都是些中原地带亡命之徒逃亡到那里的。没办法,王阳明就和那帮亡命之徒、当地的土人们生活在一起。刚开始,土人们还想把王阳明给杀了,后来这些人就梦到神仙的告诫,很快就同王阳明相处甚好。王阳明在这个地方找到了桃花源的感觉,盖了小茅草屋,教土人们学些基本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人认为圣人就是这个人走到哪儿周围的人就会变好,比如尧舜禹、孔子,包括近代的纳尔逊·曼德拉,连他蹲监狱时,那些些狱卒都能跟着变好。王阳明在当地就是圣人之为。不过龙场的生活环境还是很艰苦的,他仆人应该都得了抑郁症,反过来,王阳明还得伺候他的仆人,安慰他。

  如同那句歌词一样,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他总会觉得死亡的威胁会来临,他知道刘瑾不会放过他。王阳明发现自己还有怕死的心,就非常困惑,他就想自己为什么还怕死。于是,在屋后弄了一个石墩子,每天在石墩子上打坐参悟。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就手舞足蹈跳起来了,特别高兴,他顿悟了,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也就是每个人心中自住着一个圣人,何必从外面去苦苦寻道呢。这句话就代表龙场悟道精神。这个话其实和释迦摩尼在顿悟以后的话几乎一样,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突然顿悟 他说什么呢,他说:“咦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是说众生 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都跟如来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妄想执着遮蔽了它,所以不能证得。所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自在人心”,这个你可以把它对应为佛性。

  因为与佛祖顿悟之相似,古代的很多人批评王阳明就说,他那根本不是新创的,他说的就是佛性,要知道宋明理学年间,说谁是佛法是骂人,因为他们排斥佛老。王阳明说我不是佛老,我说的是良知,但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这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之后,他开始做龙场教化,开始正式收徒上课,四方的人听说此地出了一个大儒,纷纷涌来听他讲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问。他还建了一个小屋子叫“何陋轩”,古人听来这个名字不得了,因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论语》讲的,敢用“何陋轩”来起名字,是说你可以德配孔子,有点大逆不道。当然王阳明还遮掩了一下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用“何陋轩”以待来者,但实际上我们知道,他内心是希望成为孔子的,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玩易窝这四个王阳明的故居现在都有,当然都是后人所建。

  龙场顿悟后,王阳明建立了龙冈书院,1508年,贵州巡抚王怀来还特地跑来见王阳明,这时虽然刘瑾犹在,他已经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可见他的上层关系还是不错的。1510年刘瑾被杀,他就入京见皇帝,开始担任各种官职,在京师办学,每天结交朋友给人讲课。王阳明的学生跟孔子的学生不一样,孔子的学生三教九流,啥人都有;而王阳明的学生则基本上都是当官的,而且很多官当的比他大,省部级的高官一大堆。

  这个时候王阳明提出许多的有名的言论,比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到现在也广为引用。他还提出在世上磨炼这样的理念,古代儒生学习,一天到晚埋首书本,与社会脱节,而王阳明认为说什么叫知行合一,如果你知道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叫真知;如果你真的知道了,你就一定能做到;那么怎么代表你真的知道了,就是你真的做到了。这才叫知行合一。所以王阳明的教法让很多儒生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可以同样把圣人之学用在生活当中,用在政治当中,用在剿匪当中。

  后来真正锻炼王阳明的机会来了!

  百战百胜

  1517年的时候王阳明担任江西巡抚,他主要管着南赣、汀、漳这些地区,也就是现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地区,这些地方山高林密,匪患严重,派王阳明这么一个文官去剿灭这些匪患,按理说大家其实不太看好,但王阳明一去,也就几周时间全部剿灭。他的兵法总结如下:

  首先是宣传攻势。王阳明特别善于宣传,他到任何一个地打仗之前,一定先写一篇入情入理的檄文,这个文章发这个贼窝里去,就有匪徒说这王巡抚是好人,咱听他的,不当土匪了,就跑了一大片,他知道大量所谓的匪徒是被胁迫的良民。

  第二是情报先机。他认为剿匪不能成功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有内奸,所以非常重视情报工作,既给匪徒那边安插情报人员,抓住匪徒过来审讯,然后把他们作为情报人员管理,实施反间计。他发明了著名的十家牌法,就是每家每户的门上都要把你们家住得哪些人,全部都写下来,随时准备人们推门进去看,只要有人发现跟这家牌上不一样的人就要举报。举报就有功不举报就有罪。

  第三是军机森严。怎么让士兵打仗能玩命地冲呢,王阳明特别狠,他认为士兵不敢卖死命的往上打,唯一原因是怕死,怎么能让他不怕死呢,那就是往后退死得更快,所以王阳明打仗,后边永远是一排刀斧手,只要往后退格杀勿论。而且最狠的是如果你的士兵溃逃,就把这个队长杀掉,如果这个队长溃逃,就把那个中队长杀掉,中队长溃逃把将军杀掉。他甚至在平宁王之乱时差点把伍文定给杀了,而伍是他的左膀右臂。

  第四安抚百姓。他知道这些匪徒当中不可能全是坏人,所以给他们安排后路,让他们回来种地,所以大量匪徒一看说,人家当官的挺好的,人家没有赶尽杀绝。当然对那些真正为患的匪首从不客气。他其实杀了不少人,他认为杀是为了不杀,他学的是不杀兵法,兵法分杀人兵法和不杀兵法,杀人兵法是杀人越多越好,如白起残暴地坑杀了40万降卒。而不杀兵法是杀是为了不杀,曾国藩也是同样理念,杀带头匪贼,此地杀人以立威等。

  王阳明使用这些兵法先后平定了漳州、南赣、桶冈、浰头、横水、思恩、田洲的匪贼。其中鼎鼎大名的是宁王之乱了,这绝对是历史上最好听的故事,奸王、贤妃、阴谋、叛乱、才子、忠臣、勇将、三十六计、神出鬼没、傻叉皇帝、坏太监、好太监……,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有情有义,有悬念,有噱头,天生的一个好电影IP源。而我们的主角王阳明,施展他的人生绝学乾坤大挪移和王阳明兵法在40多天就让这个明朝数得上的大叛乱烟消云散,其中精彩,实在是小小推文难以胜任,还是请大家伙看看书、看看电影解馋吧。

  我心光明

  打完人生最后一仗时,王阳明已经57岁了,他的身体一直被肺疾所扰,从三十多岁就开始咳嗽咳血,他从三十多岁他就开始写奏折要求归乡,从三十多岁一直写到五十多岁,几乎年年给皇帝写奏折说你让我回家吧,但朝中达成知道他是国家栋梁,打仗全靠他,所以一直挽留不放。直到最后病重时,皇帝也没有恩准他返乡,万不得已,自己轻舟返乡。

  从南宁回来路过广州,在广州休息了一下,从广州上船,走到了江西境内,王阳明就不行了,他的身体已经彻底被掏空了,他身边有一个学生叫周积,是江西南安府地方官。当船行到青龙铺,大概早上八点左右王阳明去世。逝世之前,周积问他:“说先生有什么交代的没有?”王阳明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或者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后就在这个舟上离世了……

  王阳明去世后,针对他的争论特别的多,差不多过了五六十年,王阳明才被从祀于孔庙,接受人们的祭奠。

  王阳明的这一生永远都在干一些和周围的人不一样的事,他敢于创新敢于去挑战,提出了创造性的心学,心学核心概念是致良知,这是王阳明在40多岁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致良知你要从禅宗的角度讲就是你心中的那个主人翁何在,禅宗让你寻找内心的主人翁,从心学来看就是让你寻找你是不是凭着自己心中的那点良知做事,或者用我们读书会的人都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你做事的时候有没有正念,你讲书的时候都在讲书,这样就能够把书讲好。所以王阳明在打仗的时候就是打仗,讲课的时候就是讲课。心学之所以能够获得那么多的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它不是一个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它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特别管用。

  建议大家多看看有关王阳明、心学的论著,包括最重要的《传习录》,而此文不足以表达我们对阳明先生景仰之万一。

  积分换书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九):如果我没记错,这是我读过最厚的一本书了

  目测这应该是我读过最厚的一本书了,为了不变成坑,老规矩,一节节来写读书笔记。

  “熊孩子”王阳明的少年时代(2016-09-18)

  王阳明是一枚不可不扣的“二代”。

  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余姚县。

  ● 儿童时代,父亲专心考“公务员”,他主要由祖父教导。

  ● 十岁,他的父亲王华在自己36岁这年考中了状元,随后进京任职。

  ● 十二岁,遵照父命,进京读书。

  ● 十三岁,母亲病逝,享年41岁。

  ● 十四岁,开始学习弓马之术,并研读兵法。

  ● 十七岁,去江西南昌,迎娶诸氏——父亲挚友之女。

  ● 十八岁,携新婚妻子返乡。

  从三件事看得出来,少年时代王阳明身上浓浓的熊孩子影子,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 在街上闲逛,看到人家卖麻雀,非常想要,又没带钱。但无论如何都想要,于是就和对方争吵起来。——人家不管嘛,就是要买,没钱也要买!

  ● 母亲去世之后,继母对他不好。于是他买通巫婆,装神弄鬼,把继母吓得半死,不敢再对他无礼。——继母摊上这“熊孩子”也是心累......虐童不成,反被吓傻。

  ● 新婚之日,路遇一道士,与他讨论道术,以至于忘记回家,第二天清晨才被岳父派来的衙役找到。——岳父表示内心受到一万点伤害,还能退婚吗?......

  ● 对继母和岳父是不留情面了,对自己的状元的爹也是毫不客气。一次王阳明问亲爹:读书有何用?爹说:可以做大官啊,像你爹我一样中状元,这是读书的功劳。王阳明说:你是状元,你的子孙后代也是状元吗?爹说:只我一代,你想中状元,得自己勤读。王阳明说:就只管一代啊,那中状元也不稀罕嘛。亲爹暴怒,把娃儿胖揍了一顿解气——亲爹内心OS: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缺心眼的儿子!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王阳明个性是豪放不羁的。

  而他的父亲王华,据描述是个挺一本正经的读书人。

  对王阳明的这种个性,父亲是表示担心的。而祖父则不以为然,觉得娃儿以后一定能成大人物。

  还好,王阳明的儿童时代,父亲专心考“公务员”,他主要被祖父带。

  不然还不知道怎么被他爹揍......

  五溺时代

  王阳明的少年时代,沉迷于任侠、骑射、辞章、神仙和佛氏,称五溺。

  其中,沉迷“神仙”,也就是道教养生之道,跟他个人健康情况不无关系。

  虽然他个性豪放,无奈少年时染上结核病,内心充满不安

  这种不安,促使他从外向型行为转变为探究人的内心世界。

  他最终成为心学大师,和这种转变有密切关系。

  阳明学的源头在陆九渊,他与王阳明一样,也患有结核病。

  因为健康状况的原因,他们不再执着于复杂的理性思辨,而是通过直观的办法来探究事物之理。

  看来,人生病的时候,会用不一样的观察角度去看待世界。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读后感(十):书友猪猪读书笔记:王阳明大传

  猪猪读书笔记|:王阳明大传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在我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前,王阳明给我留下的印象一直是高中课本里那个对着庭院里的竹子苦思冥想七天的二愣子。

  不曾想到他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还是一位军事家。其思想影响了一代代人,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认识东乡平八郎是看了《明朝这些事儿》这段不知来源的故事后,正是年轻气盛、民族正义感爆棚的时候,鬼子的海军大将竟然会“一生伏首拜阳明”,稀奇啊。

  后来看大河剧《坂上之云》(一部日本拍的关于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电视剧),在丰岛海战时,率领“浪速号”击沉清朝“高升号”运兵船的,正是东乡平八郎,时任日本海军巡洋舰“浪速号”舰长。“高升号”被击沉后,东乡平八郎竟丧心病狂的派出小艇向清兵落水士兵射击。

  习大大曾经在多个场合都曾提及“知行合一“,这里他强调更多的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并不涉及哲学层面。2014年1月,***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是全面认知王阳明之前零星储备的一些知识准备。

  在我翻开日本著名心学家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时,是带着复杂的现实世界与匮乏的书本知识之间巨大的矛盾,希冀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处事为人之道。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部88万字的巨作,类似于顾诚这样的治学大师一样,书写的很严谨,内容很详实,有一定的可读性,但由于引用的文言文较多,对于完全了解先生“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学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其实,这也跟传统教育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有很大关系。

  看看龙应台曾在《目送》序里,引用先生的那段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样主观的哲学,在唯物主义世界观里是要被批判的。

  而在了解萨摩藩的东乡平八郎后,更是对于阳明学有一种敬畏之感。

  “知行合一“,这里的“知”不是知识、理论,而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是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那么换言之,是不是一个人只要有了善良的初衷,就可以不择段手段的去践行呢?你看东乡平八郎不正是这样的人?或者说,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所展现的民族特性不也有这种特点。

  也难怪冈田先生在书里说,世人对阳明学多有误解,认为其思想学说是“权谋之学”。

  而在王阳明死后,其弟子门人根据各自不同理解,心学也被分化为几大派系,其中就有这一派。

  跟程朱理学“先知后行”这种认识世界方法不同,王阳明更强调回到本心,强调体认之学,心外无物。有人说,这种回到本心的修行门槛实在太低。

  如果人人都以本心为出发点,难免不会出现堕落。王阳明死后,王门也的确出现了堕落派。

  儒学到了宋代,达到了一个巅峰。程朱理学提出的时代背景,正是科举制度的僵硬,世人读书不再追求经世济民,而词章之学大行其道,圣人之学荒废久矣,儒学彻底沦为谋取功名的工具。有宋一代,重提圣人之学,读书不为做官,文章不为科举,始于周敦颐。

  程朱理学提出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先要葛万武得出一个理再遵照去行动。如《大学章句》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首先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才能谈得上治国平天下。这里的格物致知,不仅仅是认识这个物理世界,而是通过格万物去了解这个世界的理,在懂了这个理之后再去行动。而具体到人世间,则是礼。程朱理学这套理论一开始就是约束人的道德行为,万物服从一个理,人事也要服从理。对于读书人来讲,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有宋一代多少知识分子穷极一生在追求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南宋灭亡后多少知识分子死国难,也难怪史学界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评价。

  然而程朱理学认识世界太过于僵硬,尤其与统治者完美结合,更忽略了人性的自觉性。而王阳明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知而不行不算真知,只有真正身体力行的知才是真知。

  心学解放了思想,更解放了个人,将人从权威中解放出来,更强调自己内心的现实需要,遵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并在实践中执行,有种我思故我在的感觉。

  也难怪有人说,陆王“心学“的发展正是明朝灭亡的根本。

  你看崇祯帝死国难,可有人与其殉国。

  国家已亡,但天下并未亡。

  但是抗清事业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人们认为,给满清效力是在延续汉文明。

  记得在读《沧浪之水》时,有这么一句话,“人只能在自身之外而不能以自身为目标构建崇高,建构形而上的意义世界”。

  而王阳明临死前说,“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你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依然是在这两种矛盾中徘徊。

  我们一边追逐世俗的认可,又一边强调回归本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