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第二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第二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0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第二版)读后感精选10篇

  《谁是中国土地拥有者(第二版)》是一本由何·皮特 著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第二版)》读后感(一):不错的书

  土地在中国自古至今都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民生,影响着国家发展,更影响着政权稳定。本书的突出之处在于使用了“可信度”和“空制度”两个概念。一种为社会群体信赖并确认为可信的制度,其创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群体根据其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所做出的选择安排。无视这一条件,不仅会导致对社会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作用甚微的空制度的产生,而且会导致社会不公加剧,低劣土地管理制度,甚至社会冲突的产生。本书认为要正确理解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其诀窍在于理解政府所采取的“放手”(hands-off)政策,及其所刻意坚持的“制度模糊”(institutional ambiguity)原则意义

  有的时候,外来的研究者更能选择客观视角对中国的政策进行研究,所以本书提供了一个思考中国土地问题更新思路,值得一读。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第二版)》读后感(二):本书作者观察,尤其是他的“费解”,是很有意义启发

  第一部分 整体感受

  我不懂法学,也不懂西方政治。我甚至不懂我国行政流程、行政事务。我只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觉到作者文字的潜台词,即他的逻辑出发点,或者说目的前提、因。我觉得这多少有些问题。

  我觉得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主要是这样的,将西方的法学体系往中国这几十年的情况上套。那么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西方人为什么关注中国?我以为答案是很明显的,他们想搞清楚中国何以立国,何以存在,何以延续,以及何以变得有钱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从法学入手,从西方法经验角度观察中国的土地权利问题?作者说土地是最为基本的、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事关重大。其实作者也没有把话说死,在前言或绪论(我记不清了)里他还是限定了一下这个视角的意义和局限性的。

  好,第三个问题,单从西方法学经验的角度看待我国的土地权利现象,也就是本书的主题,我觉得作者总是碰到一些难以逾越的困难,也就是他发现,这根本套不进去。但是他尊重事实,即我国法律缺失和我国的确在运转着甚至也发展了这两大事实。对此的结论,作者在前言或绪论(我记不清了)中已经讲了,即不得不承认西方的主流学说不适应于中国。仅此而已。因为这同时意味着他没法再总结出什么别的了。

  第二部分 我对整体感受的思考

  所以我不得不思考。作者满纸“费解”,甚至让他的阐述演变成了某种废话。他的徒劳和无力一定是因为整体方向而导致的。我已经说了,我不懂法学,也不懂西方政治,甚至不知道我们的政府每天都做着什么具体事情。我只想在整体上,在思考的方向和方法上提出如何解释解决本书作者的徒劳和无力。

  1 如果你观察一个地方,发现它用西方的法学事务解释不通,那就干脆承认这个地方没有法,或者说法在这个地方并不是最重要的。

  2 反问法的自身,是什么支持了法?难道只是大家养成习惯形成信念吗?何以养成这习惯呢?支持法的当然是暴力、死亡、痛苦。是强者胜利弱者失败。为什么西方人总是有意无意的忽略这一根基呢?理性根本不是生活的必须和依靠,理性是奢侈东西,是带着否定人类自身的倾向精神现象,是稀缺的、未能推广的。

  3 那么在承认前面两条之后,我们就可以推理,这个不重视法的地方假如能够长存,一定是因为它更看中暴力。所以这是一个赤裸裸的地方,能在这里生存繁衍的都是残酷、直露的行家里手,这就是这个地方的信念。

  第三部分 书中的某些局部的启发

  1 绝对平等,只能是一无所有,或者死亡。

  2 暴力是人际关系最底层,也是最有力的一层。

  3 我国的城市乡村如此不同

  4 我国的地域差异如此之大。

  5 西方学术专业化的弊端应该被重视。

  第四部分 我尝试提出一个粗略的建议

  比如书中提到的某地方改革试验,整件事的确很有启发。

  比如,一个观察者,观察一个事物,比如一个村子,他对自己观察到的事件推导出一个规律假设此规律可以表述为关于三个自变量的函数。那么他想要让这个事物向着自己预期的方向改变,比如让这个村子富起来,他出手调整了其中一个自变量,比如政府拨出一笔经费购买草种分发给村民,然后他看到自己的预期似乎发生了,比如村子在半年后收入有所增加。这个观察者即改革者,成功了吗?我认为没有。

  这整个过程的问题是,观察者在出手调整此系统的一个自变量时,这个系统就被打扰了,它不再是之前被他观察的那个系统。可以类比为,因为观察者的加入,无论他以任何方式加入,这个系统增加了一个自变量。而他在加入之前的推导和预测很可能因此而失效,因为此时的函数比原来的函数更复杂了。

  我的理念简单现实中不存在完全封闭的系统。如果根据模糊的判断,我们人为定出的各个大大小小的系统的轮廓,就如我们遵从自己一直以来的本能习惯和语言习惯所做的那样,观察系统A,一定比观察包含系统A的系统要困难一些。以此递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意的“改善”大多事与愿违原因

  所以我提议,取消好与坏在认识论、方法论中的地位。对于现实,我们不要再评价好与坏。取消了好与坏的判断,也就取消了任一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好或变坏的企图。然后,我们还要同时承认,在空间中的横向对比两个事物,我们可以谈论更好或更坏,但要谨记,这种判断必然是失真的、狭隘的、局部的。这种局面很像是相对论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的精确化。在宏观、低速情况里,我们可以认为时间是绝对的、均匀的,但我们知道这只是一种为了操作方便而做出的近似判断。

  我相信决定论,好与坏的判断在决定论中没有存在的必要。它纯是人的某种简化。

  第五部分 人类繁衍的路数

  人类繁衍的路数,也许已经十分明了了。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农民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因为城市可以容纳更加稠密的人口。人口永远在增加。因而城市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于是地球将难以承受运气好,人类登上月球火星……人口还在增加……人类将发射载满人口的巨大飞船,驶向太阳(也许为了获取能源),或驶出太阳系,即使还不知道彼岸吉凶

  第六部分 科技关键作用

  其实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好解决,至少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类的各种危机,把“末日”的期限远远地向后推。比如太阳能,比如热核发电。而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曾经看过一个报道,美国已经有人用培养藻类的方法提炼出汽油。石油本就是远古藻类生产的物质。这些物质的碳元素来自于藻类对二氧化碳的固定。那么如果人类只是用自己培养的藻类提炼石油类燃料,那么就不会再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虽然这样的想法纯粹,但我依然相信,某些科技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第二版)》读后感(三):个人感觉这一版的封面装帧不如第一版

  本书是在2008年9月出版的《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后出版的。当时,这本书的定价是39元,2014年10月出版的第二版,定价48元,我以36元买入,从价格上看,感觉时光倒流,物有所值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仅书名就很吸引人。作者何·皮特(Peter Ho)是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Delft,世界强大学之一)首席教授,博土生导师,自2004年起分别担任格罗宁根大学终身教授、博导、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荷兰莱顿大学终身教授、博导、校长办公室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2014年获得欧洲演化政治经济学Kapp Prize奖。其知识渊博,研究著作成果涉及制度变迁、可持续发展、技术风险环境保护以及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自然资源冲突等当今社会研究领域前沿问题。因有大量学术论文发表于SSCI 检索系统世界著名学术期刊,并在Routledge等世界权威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得到国际学术界的一致公认。本书指出,要正确理解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就必须理解政府所采取的放手政策及其所刻意坚持的制度模糊原则的意义,因为这两者促成了适合不同地方特性并具有可信度的制度的产生。美中不足的是,个人感觉这一版的封面装帧不如第一版,当然这只是个人之间,或许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