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0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是一本由明恩溥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一):中国会再有范儿吗?

  “美国罗斯福总统喜欢的枕边书。”,本书的封面上这样写着,然后当我把全书翻完,这句话反倒成为一种讽刺

  读过一部分《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以记录历史事件为主,但也多次提到中国人虚伪, 这种虚伪体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为人处事之道,也体现在当时的高层政治斗争,彼时就多少有被刺痛的感觉,如今,再读明恩溥的《大国与小民》,更像是被扇两巴掌了,火辣辣地疼。

  明恩溥的这本书,最初的名字是《中国人的气质》,凭借对中国国情了解,对中国民生状况熟悉,本书真算得上是中国国人特征面面观,甚至得到鲁迅先生隆重推荐。如今,近一百年过去,再来看作者当初的定义,不得不很悲哀发现,他所提及的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并未有所改观,或者是已经有改变走向另一个极端

  明恩溥在中国传教30年,对普通民众生活非常熟悉,书中列举大量实际案例。他说中国人节俭便宜,为了省几个铜板的早饭钱能饿着肚子跑几公里,吃剩的饭菜舍不得倒要留到下顿再吃。之所以这样,关键还是因为贫穷。其实贫穷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贫穷导致的愚昧无知。今天的中国,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却又面临铺张浪费难题个人以为归根结底是缺少对财富的驾驭能力,多少与之前底层会长期贫穷有关

  诚信问题,今天的中国仍然存在,尤其是商业竞争中,追逐利益舍弃信誉之事也屡见不鲜,值得庆幸的是,社会对于规则信用已日益看重,违约成本也越来越高,一切终归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缺公共意识”却是让作为中国人的我深深感觉羞耻的。中国大妈们在自家跳广场舞不说,还跳到国外去了,这真不是什么行为艺术。去医院听听电话声、吵闹声就知道国人对“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是完全概念的,更别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之类的事情。作者在书中提及的“公物私用”更是有变本加厉的趋势,那些能在家里藏2亿现金官员们,何尝不是在吞噬整个社会的公共财富。

  一个民族的特征或者说气质,与长期以来主流文化价值观有关,20世纪初的中国,可能算得上是最糟糕年代,明恩博恰恰看到了最糟糕年代里最低层的民众,在贫穷面前人性的缺点会被放大,这可能也是本书读起来如此尖锐缘故,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的观点判断比较客观公正的,虽然文字里带着一种明显优越感

  一个国家尊严是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争来的,曾经,我们把她弄丢了,并因此成为他人眼里的笑柄,如今需要付出努力再找回来。

  明恩溥的这本书,即使过去再长时间,也仍然有被记着的必要,他是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需要做得更好,虽然这种好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明恩溥所认为的,但是显然,目前的国人在很多方面远远不够合格。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二):书名很应时

  外国人写的书,总是充满例子,读来流畅易懂。这些例子就在身边,它可能发生在他、你、我的身上,很能感同身受,并且因为太习惯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等被人如此准确的指出,只觉后背一凉,似被人看穿的无地自容,以及无处躲藏的不安全感

  开始明白,明明2014年出的第一版,可是为什么援引的内容竟是“邸报”?还自称是“近期的邸报”?看完评论,解了我的大惑:原来原著是在清末完成,这本是译本并增添了相关内容。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三):一个了解民国真实风貌途径

  这本书的作者明恩傅在中国农村生活很多年,得到的都是第一手资料,很多对民国时中国人的生活细节描写都很生动有趣

  比如捡柴火、纳鞋底、坐轿子、拉纤、给孩子洗澡、说话含糊孝顺、恋家、名字问题等等,读来都生动有趣。

  quot;和基督不同,儒教要求丈夫婚后依然要守卫父母,并迫使他的妻子也那样做。"

  quot;到送子菩萨庙的妇女。会把寺庙里泥做的小男孩性别器官掰下来吃下去,据说这样可以保佑她们生出男孩。”

  “讲究孝顺的中国人,一定要有儿子来后继香灯。所以,中国人就把生儿子当做生活的重要部分。"

  “无论什么时候,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身背竹筐、手拿粪叉的捡粪人,当无事可做的时候,捡粪便成了一个可以持续劳作的事情。”

  “妇女们没事做时也绝不会闲着,她们总是在纳鞋底,即使聚在村口聊天,手中也是不停地穿针引线。”

  作者当然也有一些偏见,但是从别人的口中听到对自己描述,会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审视自己。

  读完这本有趣的书之后,却又忍不住思考:究竟古时候中国人身上的那些个特点,在我们这些现代人的身上有哪些已经改变,又有哪些还保留着呢?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四):绕不开的“劣根性”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都必须要和别人扯几句“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似乎成为划分自己与那些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光着膀子走在大街上的低素质人群的重要标准。

  前两天先生发我一个笑话

  『昨天我去买票,一个小伙子直接插队站在我前面。我问他:“你这个人怎么不排队啊?”他却说:“因为我没素质!”一句话令我无言以对。』

  我们有时候自嘲,有时候反讽,可面对形形色色令人汗颜的一幕幕,更多的也是这种“无言以对”,似乎多说无益,还不如自己歇歇

  面对国人自己的抱怨,我们毫不在意,可是当外人(外国人甚至香港人或台湾人)开始“攻击”中国人素质低的时候,我们就有点儿“面儿上挂不住了”,绞尽脑汁要抢站在论战的鳌头。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末,美国人明恩溥就研究过了中国以及中国人。明恩溥是谁?他怎么就有资格评论中国人?明恩溥并不是多么高深学者,只不过是基督教的传教士,但他在中国待了三十多年,接触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见过达官显贵奢靡,也见过小农之家的不堪。他将自己的见闻感受付诸于文字,写下了多部研究中国国民性的经典著作,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资深“中国专家”。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我们才有了医疗教育突破性发展——成立协和医院和清华大学

  在明恩溥的著作中,最为人广泛品读评判的当属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haracteristic究竟应该怎么翻译?有的翻译成《中国人的性格》,有的翻译成《中国人的素质》,还有的翻译成《中国人的德性》似乎都讲得很明白,但又感觉少了点儿什么。最近版本的图书将它翻译成了《大国与小民》,一“大”一“小”,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了在广袤土地上中国人小情小调、小里小气的气质与生活。

  似乎生活在泱泱大国的国民理应带一点儿开阔胸襟宽广视野,可市井之中的日子却造就了截然不同一面

  《大国与小民》中生动地列举出了27个“小民的品行”:做戏爱面子、节俭求便宜、万事忍为上、知足天命、进庙就烧香……“小民”生活中物质层面精神层面都被明恩溥事无巨细一一道来。书里的人和事看上去都像是“西洋镜”一样可笑惊奇。那种对晚清生活的朴实描绘的确是难得的研究资料。原来在外国人眼中,我们的国民不过是这样的“小民”!

  也许当下的我们早已不是晚清的小民,不再睡木头枕头,不再目不识丁,可是我们却还是有着看热闹、缺信仰等问题。我们愿意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愿意当一掷千金土豪,让外国人惊叹中国人怎么会这么有钱!似乎我们刷卡购物的举手投足间都宣扬着我们的国家都么牛气。可是看着国内游客散去后的一地垃圾,你还能自豪地说我们的“神*”又上天了吗?看着人情冷漠道德失范的社会,你还能骄傲地说我们的GDP提高了百分之多少了吗?国在变大变强,民也要变杰变优,任何脱节的增长都会潜藏着致命的问题。

  读《大国与小民》不只是看个晚清小民的热闹,更要看到今日国人身上没有改掉的“劣根性”。评历史,思前路,别再让别人在我们背后指指点点、品头论足

  . 《大国与小民》这一版本的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生动地翻译了书名和章节名称,更在于编辑心地将鲁迅、胡适、梁启超、麦高温、柏杨等人的相关著作附于每章之后作为延伸阅读。所费苦心可见一斑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五):中国范儿,到底是个什么范儿

  但凡读过梁实秋先生关于批判国民性的文章的人,都不难从梁先生那淡定的笔调中读出那么一股子发自内心的不淡定。不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感受到梁先生的文章里提到的“中国人似乎就没有讲公德的天赋”的具体事例。比如前几天笔者就亲见一名路人将垃圾丢在环卫工人刚刚打扫干净路面上,虽有旁人指出其错误,但该名路人还是挺胸抬头、悠悠然地径自前行,一副无所谓的凛然表情

  在十九世纪,有一位叫明恩溥的在华传教士,他以自己在华生活三十多年的见闻感受和审慎研究为基础,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这便有了眼前的这部已湮没百年的社会学经典著作《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当然,这书名是后来人的翻译,它原来的书名叫做《Chinese Characteristics》,即《中国人的气质》。

  在这部著作中,明恩溥列举出大量事例来描述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气质”。这些事例、这些观点以及那犀利言辞,可能会引起相当一部分国人的不适应感,——因为书中所写的百年前的国民特性到了现在还是以一种“我就是我”的不羁面孔呈现于世人眼前,比如“死要面子”,比如在一整套繁琐礼节背后却缺少应有的诚信、比如缺乏时间观念,还有对抽自己嘴巴子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从容镇定,仿佛抽自己嘴巴子这种事情出现得太多,以至于到了全民麻木程度

  在这本书里,明恩溥描画出晚清小民所展现出的各种劣根性之事,但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却绝不应抱着“看一百多年前晚清小民的热闹”的心态去阅读。书中所说的这些国民劣根性,难道现今就不存在了吗?难道它们只存在于百多年前的小民身上,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就真的是不见丝毫了吗?

  如果,我们还记得几天前那为了清扫垃圾而被撞身亡的清洁工,还有为了占一点儿便宜就在街头与小贩大打出手的路人,在插队之后还能洋洋自得地说“我就是这么没有素质”的加塞儿者,我想,我们便不会觉得明恩溥的这本书在言辞上有任何不妥。若真是激怒了某些人那脆弱敏感神经,那也只是戳痛了他们身上的劣根性,令他们感觉失了面子而已。

  但失了面子终究还是比较容易再次挽回尊严的,比如贪占便宜的人会觉得自己是“迫于生计”,那排队加塞儿的人则多半儿要说自己是“很有时间观念”。在找到这种心理平衡之后,他们难道就会改过自新了吗?如果明恩溥尚在人间,他绝对会说“未必”,因为他深知一个国家国民性的养成绝非几天之功,而一个国家国民劣根性的去除则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大国与小民》的书中,还静心编选出鲁迅、胡适、麦高温等人的文章附于相关章节之后,以作为扩展阅读。诚然,有些文章或许我们曾经读过且读了不止一遍,诸如鲁迅《说“面子”》、《一点比喻》以及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等文,但如今再次读来却并不会觉得厌倦,反而更觉国民性之可悲、可叹、可笑、可气,于是也更觉这本《大国与小民》所记录、剖析、批判之合理、合情,同时,也使我们对自身存在的缺陷弱点不断地自省自觉、自我领悟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六):建议看全本

  这本只有17章,全本的一个译本为《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共27章,更为全面:

  1死要面子

  2无处不在的节俭

  3勤劳又刻苦

  4东方人的礼貌

  5消磨时间

  6模糊不清

  7诚实误解

  8言不由衷

  9柔韧有余

  10智而不慧

  11无动于衷

  12傲慢与偏见

  13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14墨守成规

  15作茧自缚

  16顽强生命力

  17忍耐韧性

  18知足者常乐

  19孝道

  20善有仁报

  21无慈无悲

  22口角

  23社会义务与连带责任

  24疑心病

  25信口雌黄

  26择善而从

  27矛盾现象

  有能力的,或可看英文原著。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七):说你是“发旋”,承认不?

  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的声音多少年来不绝于耳,咱不说远的,就说说近一些的。无论是鲁迅、胡适、林语堂,还是柏杨、龙应台、三毛,当然,这都是明着说的。放在作品里说的就更多,金庸老先生从古代说,莫言从乡村说,钱钟书从知识分子身上说等等等等,但是,关起门来咱自家人说和让“外人”来品头论足,大家的感受估计还是多多少少有些不同。

  近年来,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渐显现,而在全球或扎根或游走的中国人也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觉中代表了中国的某种形象。我们对这样的形象爱也罢厌也罢,说穿了都是一边清醒地看别人一边糊涂地过自己,同根同源,骨子里流淌的血脉谁也割不断,都是近亲。

  但作为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自他眼中看来和笔下道来的中国人,和我们混沌于这个人群当中的视角迥然有别。《大国与小民》这本书里,明恩溥用二十七个章节给中国人贴了二十七个标签,在“潜伏”了三十多年的美国人眼中,我们究竟是什么样?举几个例子来瞅瞅——差不多就行、时间观念差、节俭求便宜、做戏爱面子、缺公共意识、进庙就烧香、行善有私心、撒谎无信用等等,如果不告诉你作者描述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人的样貌,相信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将这些标签与现下对位。跨越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的鸿沟,沧海桑田翻转之后,为什么我们的样貌仍和老祖宗如此贴近?细想其中关窍,悚然心惊之下,不知更多的人选择的是静默还是愤怒。且慢!“凭什么这么说”的质问暂缓出口。明恩溥可不是用“差不多”的逻辑在讲话的。

  出于西方人由来已久的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明恩溥在啪啪啪啪贴标签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田野作业”的方式,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找了很多鲜活的事例予以支撑。就拿“爱面子”来说,作者描述的是一个个中国人在犯了错的时候的表现,基本上是“即使铁证如山,也坚决不肯承认,否则就会大丢脸面”。一个苦力捡了一个球却拒不承认,还要走到远处,从地上“发现”这个球,其实就是从他的袖筒里掉出来的。一个侍女拿了主人的东西,当主人找寻的时候,一定是她“发现”了主人的疏忽。一个人想为自己辩解,明明眼前只有几个人,也一定要如同对着一帮人一样慷慨陈词。“在各种复杂的生活关系中,如果能恰当好处地做戏,就是有面子。如果做戏失败,无人关注,或者被人打断,就是丢面子。正确理解面子的涵义,是把握住中国人特性的关键。”看到此节,也真难怪有人说:“中国人要面子不要脸”了。

  说到中国人的“灵活与古板”更具有现实意义。作者言道:“我们很容易看到规避政策与要求公正的相抵触的。”一个罪犯被判戴两个月沉重的枷锁,只有夜间才能取下。但只要在“最管用的地方”花上几个钱,就可以在走走过场之后私下里躲过去这个责罚,而官员心知肚明所以在判决的时候就将刑期翻了倍。上级命令下级做的事,往往不了了之。交代不了的时候就逐级向下施压,一层层转移,直到风头过去。而作者随之用“竹子”和“头发”来做的比喻,着实让人五味杂陈。竹子用途广泛柔韧中空,而头发拉得再长,手一松就回到原样,尤其是说到了“发旋”,按着自身方向生长的典范。“如果把我们所居住的星球看做一个脑袋,不同的民族就是这个脑袋上的头发,那么中华民族就是历史悠久的发旋,你可以梳理它,修剪它,甚至剃光它,但将来长出来的头发肯定还是老样子,绝不会改变它生长的方向。”对这样的理解,众位看官不知做正解还是反解?正着说呢,坚忍不拔。反着说,就是固执保守了吧。中国人的语言的丰富性在此可见一斑了。

  从客观性和真实性来讲,当然每个人的立场都有偏颇之处。但一路看下来,真觉得老祖宗的好处我们丢了不少,陋习偏生发扬光大。“辛勤任劳苦”的精神现在不多见了,“节俭”的习惯还需要用“光盘行动”去提倡了,“啥都能承受”放在现下的情形中更是走了调,占别人多少便宜都可以,让自己有一点点不爽瞬间就变刁民了。

  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在临终前十四天还发文希望人们看看这本书。“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中国人。”殷殷惦念让人感怀。要依我说,大可不必急着去证明,先低头想明白了、做好了,人家自会看到。别怪人家说什么,还是先看自己做什么罢!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八):昨日与今日

  有一天我们几个同事中午出去吃饭,因为有山东籍的,所以大家很自然地说起烟台的苹果。徐志摩不是说过嘛,什么东西都不行,只有烟台的苹果还不错。我突然想起手里的一本稿子,就说:“烟台的水果之所以这么出名,外国的传教士功不可没!”——“哎呀,原来是这样子的!”

  哎呀,原来是这样子的!原来《大国与小民》这本书的作者,那个叫明恩溥的美国传教士1906年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强烈建议,将清王朝支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用来在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这直接促成了后来清华大学和协和医院的建立。

  中国人是什么样?谁也不敢下定论。事实自有决断,所以明恩溥这本书里没有发表什么哗众取宠的高见,而讲的全部都是他亲眼看见的事实。他讲中国人会在墙上挖一个洞,洞里放上蜡烛,这样两个房间就都有光了;讲中国母亲会给男孩取个女孩的名字,让神佛误认为他是个女孩,这样就很好养了;讲人们以放生鱼儿鸟儿来积善行德,至于放生后的鱼儿鸟儿今后怎样生活,那全然不是他们关注的了;讲码头工人仅仅用大量可以回收利用的草席就打败了加利福利亚州花费巨资建造的精致粮仓……这些淋漓尽致、纤毫毕现的中国气质常常令我感动,也令我汗颜。一个外国人能以扎根中国最底层的身姿观察和了解我们,这份真诚令我感动。书里面的许多知识和事实是我编辑本书之前所不知道的,可我又确实在这些事实里看见了自己及周围人的影子,这令我汗颜!

  这本书英文原名叫《Chinese Characteristics》。我们几经讨论,最后决定中文书名叫作《大国与小民》。国家很大,生存其中的个体却很小。这些很小的个体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风云变幻里,生活、算计、勤奋、受挫、忍受、希望……数以百万计的,不同出生、不同面貌的中国人在同一片生存背景下,却表现出来惊人相似的性格和品德,从而塑造了一个国家的面貌,这是自然而然,但也是一种奇迹!而且这种奇迹被一位在中国农村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美国人如实记录下来,以供今天的中国人观看、自审和思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或是命运!

  有很多宝贵的历史真相湮没在滚滚的时间长河中,正如这本书的重要性被如今的人们忽略一样。我们不说这本书在当时怎样轰动一时,决定了西方人看中国的视角或者罗斯福总统、鲁迅、费正清等人对它的极力推崇等等,我们单说,在今天,面对这本记录、裸露、剖析最真实的中国筋骨与血肉的书,你是否会翻着看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