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4:35: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精选10篇

  《你因灵魂被爱》是一本由闫红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一):张爱玲最爱的是胡兰成还是桑弧?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将这句话写在照片上送给胡兰成,当时她23岁。

  1975年,55岁的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写下另一句为世人熟知的情话:“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你”,是导演桑弧,张爱玲在胡兰成后、赖雅之前的情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缠绵着青葱的山丘转眼变蚁丘,那些低眉浅笑的默契,终归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经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卖弄之后,传得非常久远。被胡兰成如此消费,不但张爱玲大怒,在写给宋淇的信中称其为“无赖人”,粉丝也义愤填膺,亦舒大笔一挥写了《胡兰成的下作》,大骂胡兰成“龌龊,老而不死是为贼,使人欲呕”,痛惜扼腕之情呼之欲出。不同于胡兰成处处抓着张爱玲不放往自己面上贴金,桑弧对昔日恋情始终三缄其口。上世纪九十年代,张爱玲大红大紫,连她的垃圾都被台湾记者翻出来大做文章,学者陈子善曾到桑弧老先生那里打探,对方却“很小心,很机警”,什么也不肯说。2004年,桑弧逝于上海。终其一生,他只在为《当代电影》写的稿件中,淡淡地提过张爱玲两次:

  “文华”的第一部作品是张爱玲编剧、我导演的《不了情》。

  继《不了情》之后,我又拍了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

  如果没有《你因灵魂被爱》,可能我们至今还在《小团圆》云山罩雾式的叙述中徜徉。写《小团圆》时,张爱玲已经不是处处要博人一声彩的天才少女,中年人去写一段少年爱,内心其实是凄楚荒凉的。是以《小团圆》中的爱有如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之上,几乎所有涉及桑弧的细节都如雪泥鸿爪,举重若轻,无迹可寻,读者莫名其妙,作者那边却已黯然神伤——说不出口的委屈,才是真委屈。

  幸有闫红,笔力遒劲,清雅庄重。她对张爱玲的文章和信件撒下大网,将所有一鳞半爪的故事打捞上岸,妥善收集,仔细拼凑,像拼图一样一点点还原了这段雨意阑珊的爱,将这一段无字书解说得天衣无缝。

  张爱玲写自己去电影公司谈剧本,忽然加一笔着装:“一件喇叭袖洋服本来是楚娣一条夹被的古董面料,很少见的象牙色薄绸印着黑凤凰,夹着着暗紫羽毛。肩上发梢缀着一朵旧式发髻上插的绒花,是个淡白色条纹大紫蝴蝶,像落花似的快要落下来。”

  闫红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细节,并指出“那是她与桑弧第一次见面”,“女人常常能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爱人的样子,就要被爱上的样子。”张爱玲万水千山去探访胡兰成前,也先做一件翠蓝棉袍,女为悦己者容。

  她点出张爱玲在桑弧面前有隐隐的自卑, 因为“他是这样青衫磊落的有成青年,家世清白,相貌英俊,在他面前,她自惭形秽。”两人一块去看电影,出来时,她感到他的脸色变得难看了,她照照粉盒里的镜子,发现是自己脸上出了油。——那粉盒,也是认识他之后才有的,她为他试着学习化妆。

  他不曾公开他们的关系,“出于自尊,她自觉地不去问他们的将来,却也在心中暗暗地拟想过与他一道生活的情景”。

  1947年5月,张爱玲寄出了那封著名的分手信,“我已经很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这封信被胡兰成录在《今生今世》里。闫红注意到,张爱玲曾将这封信拿给桑弧看,不愿意让桑弧认为她是因为吃醋才和胡兰成分开,她感慨:“这种表白笨拙可笑,但正是这种可笑的地方,才像爱情。相形之下,她写给胡兰成的那些如云似锦的情话,都像是一场折腰翘袖的表演,观众是她心中的自己,那个自己,要求自己在最好的年华里,责无旁贷地爱一场。”

  她对张爱玲的观照如此细致,连两人首次合作的电影《不了情》的剧情都仔细考证了一番。女作家的作品经常是自身经历的微妙投射,难说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不了情》中的虞家茵与夏宗豫“两情相悦,但不能在一起,他是有妇之夫,被他身后的秩序牵制;另一方面,也因她有个猥琐的父亲,年轻时是荡子,晚年是无赖,一次次去找夏宗豫借钱,他自认为有十八般武艺可以施展,却将虞家茵的爱情搅合得七零八落。”

  闫红指出:“这个故事的调子,很像张爱玲和桑弧的。张爱玲和桑弧认识时,桑弧尚未娶亲,但他出身孤寒,依傍作小商人的大哥成长……胡兰成给张爱玲带来的阴影,一如虞家茵的父亲带给虞家茵的阴影……她不想再带给深爱的人。”

  闫红对于张爱玲与胡兰成和桑弧的两段恋情,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从她对“低到尘埃里”这句话的评价可见一斑:

  貌似卑微的言语背后,正体现出张爱玲的彪悍和飞扬,真正自感卑微的人,是不会这么说的,因为太看重对方,不敢逾矩一点点,生怕对方觉得自己“贱”,敢于这样恣肆地传情达意的人,心里已经吃定对方。

  ……

  而张爱玲的低眉,更大程度上是对于爱情本身的谦卑,眼前的男人,也许没那么聪明,没那么伟大,但他是“爱情”的使者,“爱情”的形象代言人,她不由得恭顺起来,在“爱情”面前,再怎么谦卑也不丢人。

  那么是否可以确定张爱玲对桑弧的感情超越对胡兰成的感情呢?她说:

  当事人都说不清的问题,局外人自然没有置喙的余地,我只能说,早早爱上老男人的女人,有些后来是会回头爱上年轻幼稚的男人的。因为对老男人的爱,大多是主题先行,缺乏安全感,父爱饥渴,等把这段试完,才能像普通女孩那样,去很单纯地来一段‘初恋’,仅仅因为对方的可爱而去爱。只可惜到那个时候,未必就能为‘初恋’所接受。”

  张爱玲之于胡兰成,像一件豪华的裘皮大衣落到一个穷女孩手中,也许不合身、不舒服,穿上去捉襟见肘,但她也舍不得脱下,因为它是华贵的,可以炫耀的。就她而言,这是最有分量的一件了。胡兰成并非有意欺瞒,他是真心实意地希望自己爱张爱玲,因为爱一个有才华的贵族后裔是有品位的,跟主流社会合拍的。

  原谅我大段大段引用原文,实在不能讲得更好。

  读红楼,时常紫鹃上身,替黛玉捏一把汗;读《你因灵魂被爱》,也有类似的难过,恨不能伸出手去扶她一把:

  她猜到这故事的结局,在他面前流泪。燕山说,你这样流泪我实在难受。她哭着说:“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喜欢你的。”

  他说:“我知道。”

  他只说他知道,他知道你喜欢他,他也知道他喜欢你。但他不是大开大合敢爱敢恨的江湖儿女,他是土著,他有一个做小商人的哥哥,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背后的脚印规定了他未来的方向,这个方向与你无关。

  现实与作品纠缠不清,难分彼此——孤儿,有一个做小商人的哥哥,一步一个脚印苦捱出头的,不是小说中的燕山,而是现实中的桑弧。他出身孤寒,得周信芳青眼才侥幸进入演艺界,一生谨慎小心,不曾多行一步路,不曾多说一句话。

  她从未怪过他,虽然他比她大五岁,她却对他一直有种心疼。一度他参与的三部电影同时上映,占了六家戏院,他的宣传者在报头写:请看今日之上海,竟为XX之天下。说起来是风云一时,却独有她说:你一得意便又惨又幼稚,永远是那十三岁孤儿。

  她不觉得那样的荣耀,能拯救他宿命的凄苦。在《小团圆》里,她写燕山回忆父爱:“我只记得我爸爸抱着我坐在黄包车上,风大,他把我的围巾拉过来替我捂着嘴,说‘嘴闭紧了!嘴闭紧了!”这回忆让人泪下。

  对一个孤儿,你还能要求什么?何况他是如此安然。

  桑弧安然帮她做些拾遗补缺的事,帮她写书评,大张旗鼓地推荐,带她去朋友家,想帮她谋点事体,还为她的新长篇拟一个笔名叫做梁京,取“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意境。与此同时,他订婚。

  小报上登出他新婚的消息,他担心她看了受刺激,托人去报社说,不要再登关于他私生活的事。他知道她的心碎。

  然后,没有然后了。

  韩松落评价闫红“不是用文字去写张爱玲,而是用文字去演张爱玲。这种理到、情到、灵到的演,像3D打印,不但精细还原出张爱玲生平里那些广为人知的部分,也精确推演出那些残损的部分,例如她和桑弧的爱恋。也是这种技术,让她借助时间深渊里的一道闪电,把些许残片,若干DNA,还原成一个氤氲的时代,和时代里的人影憧憧。”

  这或许是对闫红写作的最好概括。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二):我想你但又不敢哭时,便借下雨表达

  这本书拿到手时,便被封面吸引了,因为符合张爱玲高冷性格,翻开阅读后就对其爱不释手。我挑选一本书,通常情况是先看书名,再看目录,最后看作者。阅读与名声无关,只要能从书中找到慰藉自己的情愫,便是好的。

  关于书名《你因灵魂被爱》是极文艺,极温婉,轻轻朗读,不同停顿的划分,读出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像是有一个人在你耳畔对你说着深情呓语,你不自觉的眉头紧蹙,忽觉哀婉。当然,这只是书名,与张爱玲的脾性以及作者的文风略有差别。细细想来,每一个写作者,无论犀利还是细腻,写作的目的都是出于记录稍纵即逝的时光,故而选择书写,好对时光,对所忆之人,所念之事有所凭证、怀缅。

  写张爱玲的图书在市场上俯拾即是,但无论是写张爱玲的传记图书,还是其他民国时期比较著名的人物,我都知之甚少。所幸的是,在闫红老师这本《你因灵魂被爱》中,我了解到一个感性、多情而又隐忍、孤冷、哀恸的张爱玲。

  闫红老师写的这本《你因灵魂被爱》,摒弃了传统写作手法,不像其他传记类图书,作者们通常从人物出生到死亡叙写。闫红老师的这本书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从女性角度出发,经由与张爱玲有过关联的人物,从胡兰成、桑弧、赖雅、母亲黄素琼、父亲张志沂、姑姑张茂渊、弟弟、张佩纶,以及张爱玲笔下人物王佳芝、佟振保,此外还有亦舒、傅雷、柯灵眼中的张爱玲,一一铺展开张爱玲的一生,不仅仅是单纯写她的感情成长。

  关于张爱玲,她是一个传奇,又或者是众人造势出来的热闹。但不管怎样,我仍是欣赏张爱玲的孤傲、敏锐,她有她独自摇曳尘世的资本。遗憾的是,张爱玲的书我也只是走马观花阅读过她的《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当然,印象深刻的是《半生缘》,因为被拍成了电视剧,而且最最令我觉得肝肠寸断的,当然是曼桢对世钧说的那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能写出这样平实却有直戳人心底的句子,作者必定也经历过类似事件,如若不然,怎能让世间太么多痴男怨女为此潸然落泪。张爱玲的笔墨可悲凉、长情,亦可锋利冷静,但她不会争闹。

  彼时,初读《半生缘》,已觉张爱玲的笔触沾染着轻微的幽婉与隐忍,并且写出来的句子不留余地。张爱玲字里行间的“不留余地”兴许暗喻的,既有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情暖凉,亦有时代之下饮食男女们的爱恨情仇。是了,在那个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战火纷飞年代,谁敢轰轰烈烈孜孜求爱?无非都是寻个自身安宁,能谋取生计活路便是好的,一生一世的爱情,奢望不起。关于《半生缘》这部作品或许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长情、冷静,为爱疯狂,但最后落得个爱到飞蛾扑火,两败俱伤。这一点,又好似影射张爱玲本人,颠沛流离,命途多舛。之于爱情,张爱玲自己最最了解得透彻,因为她比其他人想得多、细。她曾经日思夜想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到头来,无非是梦幻泡影。

  初读这本书时,我还担心这本书会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图书一样,读起来枯燥乏味,但读到第二章胡兰成与张爱玲的关系时,从章节名“谁不曾爱过个把人渣”便消除了我的疑虑。闫红还是曾经的闫红,她的文字好似写在玫瑰花上,你可赏看,但不能去摘,得小心碰“刺”。这根“刺”,便是闫红老师的语言文字风格和站在旁观者角度的叙事能力。

  说实话,比起之前风行一时文艺抒情的张爱玲传记来说,这本《你因灵魂被爱》并不是风花雪月华丽浓艳的抒情,读起来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作者在用词方面,没有铺陈华丽辞藻的妆点,也没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只是从一个女人读另外一个女人的岁月,给你娓娓道来文艺女青年张爱玲的二三往事,用细腻但又俏皮的言语描写张爱玲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闫红老师尽量避开个人感性观念,力求从张爱玲的成长、爱情、亲情、友情之处还原一个真实、独特的张爱玲。

  有太多文学作品分析张爱玲,但都偏于感性,用字华丽、抒情,而闫红老师却从一个女子敏锐的角度分析张爱玲及其文学作品。市场上不缺张爱玲的图书,缺的是对她走心了解。闫红老师笔下还原张爱玲的性格与爱情,因为她们都是女子,都知道彼此内心真实地想法。况且,书中也会见闫红老师一贯的写作语言风格,便是在峰回路转之处用几句时下流行的网络语,比如作者写“但那种薄嗔更像闺蜜之间‘晒友情’”、“这句台词要有多LOW有多LOW”,大胆亦俏皮,把人物写得鲜活而富有特色。

  此外,书中也会偶尔冒出一两句“文艺腔”给“读醉”了的读者们“醒醒酒”,譬如这样一段话:“和张爱玲的爱情,于他,也许就像一场遇仙记,美好,神奇,但极不真实,一回头,楼台亭阁俱已化作空无,他回到人间。安心地过他脚踏实地的生活,只是不知道是否会有些夜晚,想起往昔,亦觉惆怅旧欢如梦?”

  闫红老师写的这本《你因灵魂被爱》,没有从张爱玲的出生开篇,至死亡结尾,而是从张爱玲生命中遇见过的那些之有过深刻交集的人物本身出发,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你说一说张爱玲与他们的故事。就像是张爱玲坐在火车上,人来人往,但能够在身旁坐下促膝交谈的,没几个。而本书作者恰恰抓住张爱玲身边最重要的人物关系角度入手,从中带出张爱玲的情史,以及她的一生。

  这书中史料剪切得当,内容详实,脉络清晰,既有客观的文字为佐证,也有作者感性的妙语解答,或有趣,或犀利,或平实,或深情。我之所以把这篇书评的标题取为“我想你但又不敢哭时,便借下雨表达”,是觉得比较贴切张爱玲的隐忍,这也是我阅读“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这句话后得到的感受。此外,这本《你因灵魂被爱》也是一本极具收藏价值的图书,随书附赠张爱玲、胡兰成、桑弧、赖雅独家全彩手绘印刷版肖像,装帧好,目录简洁。

  因为闫红老师写过多部传记作品,所以,对于这一本写张爱玲的传记,我放心。为什么?因为她擅长写传记,不会因为写太多其他类型的作品而杂乱。但是,说一句实话,书中那些兵荒马乱的背景交代以及其他人物的爱恨情仇,我都是一扫而过,我细细阅读的,只是张爱玲的爱情。因为自己也是写作者,所以关注点在感情这一块。

  关于张爱玲的长情,作者这样写“张爱玲写桑弧,比写胡兰成时更为慎重,更为‘小心轻放’。”想必张爱玲的那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什么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原来你也在这里?’”成了太多孤独之人痴痴的冀盼。是呵,之于爱情,当我们还没到无能为力的哪一步,可以试着边等边找,与自己想要的而碰头。很多时候,你以为没有的,可能在来的路上。

  她,张爱玲,行之趔趄,爱之苍凉,宛如一树花开,应季盛放时繁艳美丽,待时光老去,世事变迁后,她孤独、苍凉,成为风中摇摇欲坠的残花。

  文/沈善书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三):她只是她,一支飘零的花

  她只是她,一支飘零的花

  ——评《你因灵魂被爱:张爱玲传》

  文|molly_小清

  张爱玲,是一个让人无从下笔的人物。在《你因灵魂被爱》这本书中,根据时间的远近讲述张爱玲生活中的诸多爱人、亲人、友人。可能是张爱玲的爱情小说太有名,所以让人们对她的感情生活也十分好奇。

  细数张爱玲的几个男朋友,从胡兰成到桑弧再到赖雅,无非也是寻找自己笔下的爱情。可是爱情小说写得在娴熟,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洪流和背叛。都说凤凰浴火淬炼,涅槃而生才是升华。一开始就经历人世冷暖的张爱玲就是这凤凰,一直期待的爱情就是火炼,张爱玲欲火淬炼后,涅槃的她在晚年看清、看透、看淡,变成那个不再需要找人倾诉的少女,而是一个“深居简出,很少见客”的神秘女人。

  学者评张爱玲说“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说实话,我并没有看过张爱玲的作品,就连前几年大热的《色戒》也因为看不下开场的床戏而作罢。但同时也因为这些不知,在看《你因灵魂被爱》时,让我能撇开张爱玲的文学成就,看到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是如何造就张爱玲。

  张爱玲也属望族之后,祖父张佩纶出身二甲进士,入翰林院,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张佩纶因其学识、才能得到李鸿章的喜欢,让一直待字闺中的女儿嫁给刚刚流放回来的张佩纶,可见李鸿章对张佩纶的喜欢。朋友曾经开玩笑说金庸笔下的英雄看似草根,其实都是大有来头。就拿《天龙八部》里的小和尚虚竹来说,巧合之下破了珍珑棋局,得无崖子30年内功真传,让观众看到了草根变英雄的戏码,殊不知在最后才发现,其父乃少林寺方丈,其母乃四大恶人中排行老二,连南海鳄神和云中鹤都称其为叶二娘,名副其实的“武二代”,最后统领逍遥派也实至名归。老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也不是不无道理。这句话用在张爱玲身上我觉得到也合适。

  为什么?因为文化积淀,血液里流淌着家族基因。张佩纶二甲进士是实打实考来的,相信李鸿章对女儿李菊藕的培养从其一直未出嫁也能看出。作为他们唯一的儿子、张爱玲的爸爸张志沂在张爱玲小时候也是能给张爱玲一些文学启蒙,以及张茂渊的先进思想大都来自家庭。世事难料,张志沂不肯随社会前进,张爱玲跳出就得枷锁,奔向她想要的生活。

  黄素琼,张爱玲的母亲,从小就是张爱玲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同时也是造就张爱玲性格和文化成就重要人物之一。张爱玲由于父亲和继母关禁,逃脱后找到了母亲黄素琼收留,而此时的黄素琼通过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单单感情用事,包括之后张子静也想要母亲收留后,黄素琼一句“我的费用只能承担姐姐一个人的花销,在没有多了”理性站在感性之上,这从张爱玲之后与胡兰成断交,与赖雅交往等可以看出,理性也贯穿张爱玲的一生。

  “有些人虽然未曾谋面,但是他们睡在她的血液里,有些人只能和她共青春,但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样一个张爱玲,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终成她灵魂的养分”。这就是张爱玲,一个民国的传奇女子,也是文学界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四):今夕何夕,得与王子同舟

  第一次读闫红的文章是在大二那年,在天涯论坛,看她谈红楼,谈张爱玲。也是魔怔了,熬了个通宵,从夜半坐到天明。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人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理解。”十八岁前你不是人,你是应付高考的工具,十八岁后你知道其实自己也没有那么多观众,焦灼不安的青春,抑郁,孤独,你独自生活在南极圈里对抗着漫长的极夜,小心翼翼戴着面具,生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不同,全世界的人都与你有时差,隔岸观火的世界里,人群是那么像羊群。

  这时遇到闫红,真像一场隐秘而盛大的神迹。

  只有她和你身处同一个经纬,只有她明白你在说些什么。孤独的白鲸在深海中低徊几十年,终于听到同类幽咽长鸣,才知世间有同类,真是黄金万两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少年人的喜欢狂热无理性,晚自习整晚只读闫红的文章,第二天黎明即起,狂抄线性代数作业,被导师痛骂,也认了,不后悔。矩阵和数列虽然严谨精密,终归不敌闫红旁逸斜出潇洒流丽的美,你如何对这样的文字说不?如何说?嗯?

  我把她的文章粘贴到WORD里,拿到学院打印室打印、装订,按照毕业论文格式做了一本粗糙的文集,后来想,那应该算是我编辑史上的处女作。

  算到如今恰恰十年。十年过去了,终于夙愿达成,有机会为她服务。

  今夕何夕,得与王子同舟。

  立刻死了也不冤了。

  一定不止我一人在她的文字中读到了诚恳和悲悯。张爱玲的堂弟在报上读到她写张爱玲与父亲关系的文章,特地来电向闫红致谢,说“谢谢你为我十一叔说了句公道话,我看过的关于十一叔的文字里,没有谁提到他是爱张爱玲的,谢谢你看出这一点。”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陈思呈老师这样评价她:“我觉得闫红对张爱玲的态度,不是粉丝对偶像的态度,也不是读者对作者的态度,甚至也不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态度。而是一种朋友对朋友的态度,或者说,知己的态度。……她把她的写作对象在内心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把对方的种种情状和故事将心比心地在内心里过一遍,这‘过一遍’,便是以一种真实,遇到了另一种真实。 ”我以为这是对闫红写作方式的精当概括。像一朵云去触碰另一朵云,她以敏感的心灵去触摸另一颗敏感的心灵。

  众生皆苦。

  《你因灵魂被爱》一书中,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张爱玲与桑弧一段如冷泉幽咽如雨意阑珊的爱恋。不同于胡兰成分分钟抓住张爱玲不放为自己贴金,桑弧始终对这段恋情守口如瓶。《小团圆》中这段云山罩雾、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故事,在《你因灵魂被爱》中得到系统地梳理、还原,像散落的珍珠被穿了起来。

  他和张爱玲,一个在大陆,一个在美国,继续着自己谨慎艰辛的人生。

  这一段情在闫红笔下还原,看得人肝肠寸断。张爱玲一生聪明,一生好做惊人语,一生喜欢拿捏身段唱花腔女高音,唯独这一次,她像个小女孩一样清冽刚强,因此那一言不发的离别,也格外令人心痛。

  喜欢和爱是不同的。喜欢,就会想吸引对方,哪怕因此显得有点可笑;爱,就会想保护对方,哪怕因此显得有点可悲。

  我觉得她真心爱桑弧。

  胡兰成与桑弧,谁是张爱玲一生至爱?闫红没有武断结论,只说“当事人都说不清的问题,局外人自然没有置喙的余地,我只能说,早早爱上老男人的女人,有些后来是会回头爱上年轻幼稚的男人的。因为对老男人的爱,大多是主题先行,缺乏安全感,父爱饥渴,等把这段试完,才能像普通女孩那样,去很单纯地来一段‘初恋’,仅仅因为对方的可爱而去爱。只可惜到那个时候,未必就能为‘初恋’所接受。”

  我深以为然。

  写作这种事,天分、技巧、情感、毅力,缺一不可,而闫红也真如宝玉递给平儿的那玉簪花棒盛的紫茉莉粉,轻白红香,四样俱美。她考证严谨,而通篇都是灵气,分寸感极佳,举重若轻。作者这厢低眉信手续续弹,读者那边已涕泪滂沱,因被道尽心中无限事。太聪明的作者有时会流于炫技,而她郑重、诚挚,文字美而朴素,如湖边的中式庭院,内中有湿润的青苔,氤氲雾气。木心诗作里说: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闫红的笔下就有这样的诚意。

  她又极肯下苦功,精益求精。张爱玲的一生,与母亲、父亲、姑姑、弟弟、爱人的种种繁琐考证,她一一列下。《你因灵魂被爱》校对的时间大约是其他书的两倍还多,因为涉及的参考文献多,需要逐字逐句核对。做营销资料时,编辑也深感棘手——精彩段落比比皆是,书摘不好做,因为哪一段都割舍不下。方知“入宝山空手而归”这种事,原是有的。

  我曾有幸见过闫红老师一面,是在北京,她来参加腾讯大家栏目的会议。读高中时我们有位校花学姐,是位明艳照人的学霸,永远年级前十,后来被南京大学录取,在当时我们的眼中那也就是神,每次见到学姐都小心翼翼,呼吸都要停滞。我自诩人间美色见惯,看到闫红那一刻,还是觉得震撼,“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当下变回笨拙的高一女生,呆若木鸡地对学姐女神行注目礼。以前读她书,觉得温存可亲,有邻家姐姐式的柔软和俏皮,今日知道邻家住的不是一般的姐姐,是神仙姐姐。得亏我不是男生,不然也是死定了。——当然,读书不是选美,作者长得美,好比去菜市场买莲藕,摊主又加送你一支娉娉婷婷的莲花。但我们天秤座的人生准则便是“看脸”二字,你们懂的——所以也是醉了。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五):如此直逼人的本性好么

  先前在毫无防备的前提下读了三毛的书,学会了些多愁善感和浪漫情怀,后来就不碰了,觉得乏了,如今打算先了解一下张爱玲的书,才读了此书。

  没想到如此触动人性,看完莫名地产生一种恐惧感,感觉似乎触碰到了自己鄙陋自私的一面,忽对人的情感产生幻灭的感觉。

  刚学会柔软,却又要被逼得坚毅冷酷的感觉。对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对于男女间的情欲及情感纠葛,对于爱与被爱的残酷,我真的承受不起如此繁复深重的情谊。

  觉得好累人,如今后遇不到同自己情谊同等深重的人,自己独自活得该有多孤单。

  想来何苦去变成多情的人,何苦看透人世间的纷扰,何苦这么不世俗地抽离出来。

  不过估摸着可能今后真会去读张的书,谁不没有做过王佳芝,只要能再回归自己内心的安逸就好了。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六):文艺大叔为何不善待文艺的你

  他比你大十几岁,甚至更多。

  他的阅历、经历、资历、权力,无一不代表魅力。

  他们名叫大叔,最关键还有文艺的外壳。

  他们看起来还很懂你,一度对你极尽溢美之词、溢美之爱,可为何,最终没有善待夺目的你?

  文艺大叔为何不善待文艺的你

  文/林特特

  他读过几年书,做一份平常工作,因不甘平庸而出走,一路北上,做了北漂。

  他在文章中写自己的父母:在南方农村老家,他们闲时对饮、举案齐眉,“若

  一对不老的金童玉女”。

  但细心人考证:“他的祖上曾‘阔’过,到他父亲这里开始潦倒”,一个茶叶店的帮工、一个寻常村妇,组合成的家庭经年欠债。

  他的“成功”显然与家人、家世无关。

  靠人缘、人脉、时势、时机。

  为此,他追随过闪闪发光的同学,像赶时髦一样表示过要刺杀目光所及最大的

  军阀——他想成为人物。

  他也确实成为人物,过程中,他忍过冷眼、受过嗟来之食。

  他有才华,也唯有才华,终于,才华被更广阔视野里更大的官赏识(且不论性质),他就上“高位”,一洗常年为经济所累,甚至妻子相继而亡的窘境。

  轮到他开始讨还这世界欠他的。

  落实到男女问题上,自然是更好的妻、更多的妻。

  在拼命摆脱出身的路上,他见风使舵,过河拆桥,否则怎么会短时间发迹?

  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还锻炼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自有一套逻辑:凡事

  必有一个“不得不”“不得已”的理由;再落实到男女问题上,他看起来多情又无情,自卑又自负,破绽百出又每次都能自圆其说、化险为夷。

  这时,他已有些岁数,阅历、经历、资历、权力……

  总有一款俗名叫魅力。

  更何况他在江湖上练就的高超交际术,回到男女问题上,他擅玩暧昧,好点高级赞,也堪折马谈方略,又会做陶看野花。

  完美情人呵,未必,但在有限山水里,逢山过山,逢水过水,尤其对涉世之初的年轻女。

  果然,当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夺目的名字,随后便成功地俘获了她。

  夺目者是个著名的才女,此刻像战利品,证明他的高度,他再用不忠、随意、日后屡次提及的待之以“妾”的身份彰显他本应被命运匹配如此、还能更高。

  “同仙女恋爱过”,才女传记的作者如是定义他的招摇与窃喜。

  连伤害仙女,与其藕断丝连(不过一封借书的信),熟知仙女的作息、写作习惯,都能让他的后半生不断起涟漪,他甚至忍不住拿它们做谈资对其他女人提起——其他女人,更适合他的女人,或妻,或妾,或姘头,或学生……

  她们有的如白纸,仰视他的现在;有的是同类,因为懂得“奋斗”的艰辛,所以慈悲他那些“不得已”的“不要脸”,不以为意他“皮袍下的小”,能平视他的“低”。

  而仙女本尊,则平视他的高,俯视他的低,有时甚至连他的高也俯视……因此,他们不适合,及至分手多年后,态度仍相反,他的低让她汗颜,一段情如耻辱,她的高却是他的最高峰,终其一生,津津乐道。

  以上是一段著名的情事,当事人是著名的胡兰成与张爱玲。

  我在读《你因灵魂被爱:张爱玲传》时,仔细研究了男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情感纠葛,感觉很熟悉,只因周遭类似的人、情从未绝迹。

  文艺大叔才华横溢,站在多少文艺女渴望的世界里,是既得利益者。

  他曾千方百计接近你,也曾对才华横溢的你极尽横溢之赞美、呈现横溢之爱,但骨子里,他并不需要你,也不会善待你。

  他或挣扎,或奋斗,总之走到今天费了番力气,他雄心勃勃,在男女问题上不会淡然、不会专一,他正开始讨还世人欠他的,享受花花世界,怎么会选择只要灵魂伴侣的你。

  胡兰成从不孤单,他的身影至今仍在各式圈子、沙龙里。

  你要小心——

  你很好,他也很欣赏。

  但只是作为猎物、谈资,和奇遇。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七):“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

  2017/4/2

  听到张爱玲的名字是十七八岁。

  那时同学中间流行她的一篇小文《爱》,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那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文字清清淡淡,别有一番滋味。记在笔记本,熟记于心。以为她是个浪漫一身的人。

  之后,断断续续读过她的小说。她笔下旧时的爱恨情仇,有的读懂,大部分不懂。

  她的生平也是断续地了解:与胡兰成的爱情,显赫出身,清冷人生。

  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便是读这本书的初衷吧。

  再者,因为书的作者闫红。读过她的一些文章,在其中了解到她的经历。尤其是对她所在的合肥的描述,让我觉得那是一个适宜生活的迷人小城。

  她对张爱玲的探索会是怎样呢?

  这本传记以张爱玲生命中的关键人物贯穿。

  祖父母——祖父张佩纶是清末文官。李鸿章看重他,把爱女嫁给了他。

  父母亲、姑姑——姑姑张茂渊是当时的大龄未嫁女。

  她爱过的男人,胡兰成、桑弧、赖雅。

  年轻时的好友炎樱。

  还有与她创作有关的几位名人:亦舒、傅雷——看到这两个名字,很吃惊:原来他们也有交集!原本以为八竿子打不着的。类似的还有三毛与王洛宾。

  见过张爱玲不同时期的照片,印象深刻的有几张。

  34岁,施粉黛,细眉,大耳钉,窄身绸衣,脖颈细长,有傲视的目光。浓浓大上海气息。是她流传最广的照片,也是这本传记封面的照片。

  七十多岁,短发带着霜色,依然冷冽的目光。那篇文章的作者在说读书对人的影响,他写:张爱玲的眼里透着光亮。

  从书中得知,年老的张爱玲离群索居,住在小小公寓,不怎么与人接触。人生曲折,她已经历富贵繁华、时空辗转,得到平静日子也许是内心真正渴望。

  有篇文章写《张爱玲为什么不自杀》,依人看来,如此凄凉晚景,不似常人儿孙绕膝,该是孤独得要死吧。张爱玲已经离俗,她冷眼旁观世界,甚至自己,带一些残酷在里面。

  闫红在书中细致地剖析了张爱玲,她的天性、她从血液里面带出的性格——张爱玲的祖父年老时亦闭门谢客,鲜于外人接触。闫红的笔触像是心理医生的剖析。

  “完美的东西是让人紧张的,因为会让对方照出自己的不足,张爱玲多年来,正是生活中完美的紧张中,包括她母亲,包括她姑姑,都是那种不肯有破绽的人……破绽让人松弛”。

  张爱玲回忆父亲,则是恋恋的惆怅。

  “雾一样的阳光里,和父亲坐在堆满了小报的房间里,谈谈亲戚间的笑话的情景,那里的光阴永远是下午,坐久了便会沉下去,沉下去”。

  父亲对张爱玲的爱,父女二人的良好关系,停留在他再婚之前,之后“张爱玲用轻视将自己与他隔绝开来,装作根本不在乎他的感情,掩饰那一点点失落”。

  “而母亲的这一端,是冷冽的新天新地,光明,秩序俨然,即便有点凉,却像是在新房子里过年,是兴旺的,有指望的,很提神”。

  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闫红用了“哪一种爱不百孔千疮”。心下唏嘘。

  “百孔千疮也是爱啊,也能够温暖人心……作为资深张粉,我最不赞成的,就是她(张爱玲)感情上的完美主义”。

  话说回来,也许有些人,对感情就是带着理想主义。若不完美,情愿不要。如张爱玲,没有母女情深,她心心念念着还母亲的钱:还了,两人就不相干了。

  与母亲共度的几年时光便是因由。

  母亲带着未竟的梦想培养张爱玲,读名校,成名媛。“很不幸,张爱玲不是这块材料”。

  “张爱玲的表现,似乎配不上她的牺牲,她不由自主的,变得不耐烦了。张爱玲没有力量怀疑母亲,只能回头怀疑自己”。

  张爱玲在文章中写:

  “常常我一个人在公寓的屋顶阳台上转来转去,西班牙式的白墙在蓝天下割出断然的条与块。仰脸向着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

  看到这一段,在心里频频点头。

  闫红也深有感触,她写道:

  “对于一个孩子,父母就是全世界,她在父母那里受了伤,是无处叫屈,无法疗伤的。而和父母的关系,也决定着孩子将来和世界的关系,跟父母之间是轻松,还是紧张,是尖锐,还是柔和,将来和世界也是一样。

  ……童年的伤痕,大多来自父母老师……(这一句里的“老师”让我战兢)

  ……张爱玲习惯了收缩自己,抱紧双臂,无声地呼吸,有谁知道或者这姿态不是傲慢,而是少年时代,在母亲挑剔的目光中形成的一种习惯”。

  爱情亦是百转千回。

  闫红看不上胡兰成,她写:谁不曾爱过个把人渣。

  张爱玲在年纪渐长之后看胡兰成,该是同样的想法,她在自传性质的小说《小团圆》里用了“无赖人”三个字。

  其余二人,桑弧、赖雅,均有出现在《小团圆》的人物形象中。包括她年轻时的好友炎樱。

  是的,年轻时的,不是一生的好友。

  “像张爱玲和炎樱这种友谊,是只可以共青春,不可以共沧桑的。年轻的时候,元气沛然。而中年之后,沉重的肉身朝下拖。”

  这本传记很吸引我,几次舍不得放下来。读罢,深刻印象的两点:

  一是,人生实难。可能光环在外,但谁的人生都有他人看不到的“虱子”。不必四顾,且专心行路。

  二是,评价众说纷纭,孰是孰非?

  亦舒本是张粉,后来“粉转黑”。对张爱玲先是极致推崇,后来不断挑剔。

  傅雷,著名翻译家、音乐家。书中略述他的另一面。

  在我,这都是书中所述,还待一步步核实,得出自己的结论。

  同一事件、人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亦舒。

  香港评论家说她多产,是有写作天分。

  冯唐却调侃:有的作家写书,如女性月月之事……

  也是绝倒。

  无题

  张爱玲

  他的过去里没有我

  曲折的流年

  深深的庭院

  空房里晒着太阳

  已经成为古代的太阳了

  我要一直跑进去

  大喊:我在这儿!

  我在这儿呀!

  .S. 这篇文,打开多次,写一点,无法继续……今日终得以完成。

  心里想着:也许该再读点张爱玲。

  应景地来一首写张爱玲的歌,不知她本人是否喜欢。我还是蛮喜欢的……

  “原来你也在这里”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八):看到一个更丰富的张爱玲

  一本评传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是能让看读者在司空见惯的那些结论、印象之中,有更新更深的获得。所以,材料固然重要,而我更看重的,是材料之后的见识,这才是一本评传的镭光水印。

  闫红新书面试,写的是张爱玲的一生。这本书的写作,我可以想见其难度,一来张爱玲研究者如此众多,读者也已经进入审美饱和,二来闫红自己已写作过一本张爱玲的评论集,如何能在这本新书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既有所新的发见又决不哗众取宠,既直指七寸又自成体系,是很考验写作者的事情。

  新书读完,很为闫红骄傲。忝列张迷,我在这本评传中看到了一个更丰富的张爱玲,她的卑微,原不是卑微,她的沉默却非傲慢。她的凉薄后面,自有热烈,而她在热烈的顶点降到冰点时,正如我们幼时常玩的游戏,把烧融的蜡倒进冰水,看它瞬间凝固,那些图像有惊心动魄的美丽,在这本书中,闫红正如复现了这种图像。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九):她不介意帮张爱玲“洗粉”

  她不介意帮张爱玲“洗粉”

  虽然与张爱玲有关的书已经浩如烟海,但闫红仍然写出了一个新的张爱玲。闫红不准备写一个传奇中的张爱玲,她写的是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真相才是一个人的本质。闫红所爱的,正是真实的张爱玲。闫红写出她光明的一面,也写出她内心的阴影——她的软弱和惊惧,她的凉薄和世故,她的洁癖和吝啬……并且,她以为这才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张爱玲。但凡粉丝都难免担心偶像“掉粉”,可闫红不在意张爱玲会不会“掉粉”。甚至,她不介意帮张爱玲“洗粉”。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她和从未谋面的张爱玲,在惺惺相惜之中有一种默契。唯有感受力、领悟力和理解力都在同一个段位上的人之间才会产生这种默契。从这个意义上讲,闫红是张爱玲的知己。

  闫红自称张粉,对张爱玲有由衷的欣赏和推崇。她所见的张爱玲,是真正的民国女子,是超越时代的。她扬眉,孤高,桀骜,清醒,审慎地、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爱情; 她有绝世才华,即使在最落魄的时候,也相信自己的文字是可以不朽的;她不被成说牵制,不急着跳进任何热潮,所有的想法都是自己心里长出来的。

  这还不是最惊人的。闫红自称张粉,在粉丝心里,偶像的一切自然“皆是好的”,何况,张爱玲确实是一个不出世的天才,闫红作为一个专业的读者和有鉴赏力的作家,看见另一个天才作家的高妙,是正常的。

  最惊人的,是她对张爱玲冷静的、不加遮掩的剖析。记得一次闫红在腾讯做访谈,我问她一个问题:张爱玲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她回答:让我做一个更诚实的人。显然,她将这诚实也用在了对张爱玲的态度上。我将这当做一种很高级的“向偶像致敬”。

  她写和胡兰成恋爱中的张爱玲:“从未有人那样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地观看她倾听她,张爱玲真是欢喜得欲仙欲死,要把自己整个世界秀给他看。”“张爱玲把胡兰成当成了一面可心的镜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越看自己越是美不胜收。”

  ——天才作家张爱玲,和所有寻常女子一样,知道爱情的美,却没有可以爱的人,她想要恋爱,于是便开始恋爱,想要在一个男人面前展示她作为女子的娇媚,于是便“忽略掉许许多多的bug”。

  她写张爱玲的风情:“张爱玲并不是不会发嗲撒娇”,但是,“那些娇媚,都有一招一式的讲究,是要观众看见的,还得有板有眼地叫上一声好”,而相比之下,胡兰成的小情人小周,“她的小女儿情态都是原生态的”。这种天真的情致,更能令胡兰成这样的老男人意乱情迷。

  ——天才作家张爱玲,并不是胡兰成以为的仙女,也和寻常女子一样,会有意识地展示风情,等着被庄重地欣赏和叫好。

  她写张爱玲对待爱情,是“想好了,要将这一场爱,变成生命里一场辉煌绽放,她大展其才,除了与胡兰成交流文艺方面的领悟见解,还用最华美的语言大抒其情。”

  ——张爱玲和胡兰成这场恋爱,是一场盛大的演出,她不止是主角,也是最重要的观众。

  她写张爱玲在和胡兰成感情出现问题时,“贪恋泥淖里的温暖,迟迟不肯决断”,“煞费苦心地装点这段渐渐走向尾声的爱情”。

  ——无数小资女作家心目中的女神,在爱情失败时,并不是决绝地转过身去,留下一个华丽而骄傲的背影,竟然也是软弱的。

  她不赞成张爱玲处理和母亲的感情的态度。张爱玲在谈及母亲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没有哪一种爱不是百孔千疮的”,可是闫红说,百孔千疮的爱也是爱啊,也能够温暖人心——请允许我在此抒一下情,这句话里有大智慧和大悲悯,以至于我初见时简直要流下泪来。她理解张爱玲不要孩子的决定,但也感叹张爱玲一生没有做过母亲,因此失去了体谅母亲、与母亲和解的契机。她甚至批评,张爱玲对于完美感情的追求,是一件太文艺腔的事,而这文艺腔恰恰是张爱玲自己最反对的。

  她也不避讳谈及张爱玲的凉薄。张爱玲遗忘了弟弟的信,短暂的不安之后便觉得“这样也好,省得看了”。张爱玲的存款足够在上海买十几套房子,却在弟弟买不起房子向她求助时说,没有能力帮忙。闫红说,张爱玲把自身的清洁看得比感情更重,因为感情里有他人不洁的气味,有“雾数”。然而,她又说,如果是真的爱,就不怕有“雾数”。

  即使不是张爱玲的粉丝,对张爱玲知之甚少,这本书也值得一读,书中时时能见作者对人性的洞若观火,以及洞察之后的理解和体谅——不止是对张爱玲,也包括对张爱玲生命里经过的那些人,她的祖父,她的父母,她的姑姑,弟弟,以及,她爱过的那些男人,甚至,她避之不及的柯灵。即使对胡兰成,闫红的态度也是将之当做一个“人”来研究和探讨,而不是情绪性地下定论。她对人性是悲悯的,对所写的人是诚实和公正的。诚实的写作比唯美的写作要艰难太多太多,但也更具有治愈的力量。阅读这本书,我一次次在闫红的文字中遇见被深深隐藏的真实的自己,这猝不及防的劈面相逢起初也令我惊悸到想要掩面而逃——真相常常是不够美的,甚至是凄凉的;但熬过这惊悸之后,我开始对自己产生真正的体谅。我想,这就叫做治愈。

  《你因灵魂被爱》读后感(十):绝世而独立

  昨晚看完这本张爱玲传,本来想今天上午写书评的。可是早上一到图书馆,还是跑去又借了另一位作者写的张爱玲传,本以为多看一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更加立体地了解到这位民国女性的一生。实则有点儿浪费时间,看了两个小时,似乎只是把昨天的内容回顾了一遍。等我恍惚意识到的时候,已接近晌午。开始后悔自己把宝贵的时间花得没有效率。也许是我读书的习惯还不太好,以后要渐渐改正。

  还记得初中时候买过一本《对照记》,这似乎是张爱玲出的最后一本书了。但书里有很多的插画和有关她身世的描述,我那时候看着觉得索然无趣,还没有看完就失却了兴趣,放在书架上很久都没有再打开过。好在现在对她多了些了解,下次回家应该再找出来看看了。

  这两本传记给我打开了一个有趣的窗户。从前只听过张爱玲的巨大的名声,却不了解她一生的爱恨情仇,不明白她的冷艳高贵从何而来。看过之后,在仰慕她才华的同时,也为她感到深深的同情。在文学上,她确实是个天才。但是在生活中,若要以平凡女子的标准来要求她,她过得并不算很快乐和幸福。

  长大之后我才逐渐明白和认同,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她骨子里透出的凉薄,来自于她所耳濡目染的环境。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她的父亲无用、懦弱而颓唐,是时代里“多余的一个人”,在整个社会弃旧从新的时刻,她的父亲依然固守于旧时代的规矩,将古文倒背如流、在饭后走趟儿、在大烟中麻醉自己被时代遗弃的悲哀。她的父亲身上有浓浓的旧时代气息,带着落魄贵族的坚硬,继母的冷漠也让张爱玲过早地懂得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她的母亲却是个崇尚新时代的女性,赴欧洲留学四年,给幼年时代的张爱玲带来对一个全新的、进步的、追求自由的、美丽的世界的向往。正如作者闫红所说——“张爱玲的父母,一个生得太晚,一个生得太早,一个过时得让人叹息,一个新锐得让人侧目。但是,正是有了这太旧的父亲和太新的母亲,正是触及灵魂地感受到两种思想的交融与碰撞,撕扯与挣扎,才会诞生如此绝世而独立的张爱玲”。

  书中说到,张爱玲是一个很孤僻的人,在港大读书的三年里,她拒绝参加任何社交活动,除了和好友炎樱,她总是独来独往,经济上也捉襟见肘。不难想象,生活的孤独在给予她痛苦(不过她说她并不在意这种孤独)的同时,也造就了她天才的敏感,给予了她写作上的诸多灵感。如果写作,必定得是孤独的、离群的,那我也害怕做一位作家。我只希望,能在生活的间隙,写下一些清浅美丽的散文,记录生活中淡雅的馨香。也许写作会是我一生的爱好,但也只是一个业余爱好,在这之外,我需要努力学习掌握谋生的知识和本领。

  我赞叹她的聪慧和通透。她明白自己不擅长言语,便懂得适当沉默和思忖再三的表达;她认定了目标和理想,便全力以赴地为目标努力;她在爱情之初便识破爱情的未来,不矫揉造作不妄图抓住和期待……可是,我也突然发现,太过聪明的女子是不是太容易不幸福,因为她们看透了太多,想得太多心会累,未来看得太清晰也会失却很多期待和快乐。想起曾经讨论过的傻和聪明,我当时以为当一个聪明的女孩子很好,现在却渐渐认同你说的傻一点才会更快乐。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女孩子要怎样才是真正的幸福。有的人追求成功和光鲜的履历,有的朋友告诉我她们愿意要一份清闲的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做饭持家,我在五光十色的看法中迷失了。最后才发现我只能用我自己内心的声音来回答我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答案只能靠我自己给自己。

  另外让我深刻的细节是,这样聪明的张爱玲,年轻的时候竟然是一个超级大学霸。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图书馆里,她虽然读书悟性不是很快,但是很善于揣摩老师的心思,门门功课都是优秀,还一次获得两项奖学金。她为了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达到像林语堂一样在西方世界里用英文作品一举成名的目标,停下了中文写作,一直用英语作文。这样的毅力,让我惊讶。母亲和姑姑的留学经历给她树立了清晰的榜样,她也想去英国读书,她是这样心高气傲的女孩子,一旦定下清晰的目标就要拼了命地争取机会去实现。她成绩很优秀,确实获得了报送英国伦敦大学的名额,但是时运不济,战乱的时代个人的理想总是会被搁浅,她单纯地想靠成绩优秀出国的梦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生活越是无情,她越是挣扎,这挣扎里却饱含无尽的无奈和苍凉。

  她是一名优秀杰出的作家,却不一定是位幸福的女子。读完她的故事,和朋友在夜色下的校园里散步聊天,才发现并不是成功才是幸福,真的幸福只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如果喜欢,平平凡凡的人生也可以是最大的幸福。世间关于幸福的定义有千千万万种,自己最喜欢的那种才是真正的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