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不死》读后感10篇
《摇滚不死》是一本由(加) 尼尔·杨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3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知道应该起一个什么像样的名字,索性就引用老杨好友大卫的一句名言吧。生活就像屎一样的三明治,要么饿死,要么吃下去。
认识尼尔杨就是因为那首my my,hey hey 摇滚不死就是出自这首歌。很好听。单曲循环了很久很久。然而这首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一句歌词once you gone,you can never come back 听这首歌的时候正遇上感情的分裂期,心很痛。感谢neil young 陪我度过了那段日子。再后来我就越来越想了解这个摇滚常青树,听了很多歌,不说每一个都有多么好听。不过还是无法自拔的爱上了这位放纵不羁的嬉皮士。
老杨以自己的方式谈论的自己经历的历程,没有渲染,也不浮夸,或许他的故事不需要太多的修辞手法就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他经历的那些痛苦和挣扎也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过程。他的爱情,对孩子的爱。对慈善的贡献,对音乐的努力,可能不需要更多的评价或者赞扬了。
书中最让我感到的就是老杨每次演唱会都极力把真正热爱摇滚热爱他的粉丝安排在前排,和观众一起享受演出的那过程。还有它的老友老黑
!希望能一直陪伴他。
希望老杨有生之年能看一场他的演唱会。
《摇滚不死》读后感(二):內容、書名和其他
內容,沒有安裝時間的順序寫
而是某輛車開始
書名,英文名 Waging Heavy Peace: A Hippie Dream
《沒有硝煙的戰爭》? 嬉皮夢
eil Young 對工作是個柯克的人,比如,他辦演唱會,要求,前排可以有真正的歌迷,先佔位,而不是高價票賣給有大把錢,但不太熱愛他音樂的人,有時候,演出快舉辦了,才發現主辦方沒有按照他的要求,Neil Young 寧願修改整個合同,來爲歌迷留站位。
eil Young 小時得過小兒麻痹症,成年後偶爾有癲癇。這些都影響到了他的作品。
eil Young 我聽得不多,但那首 Out on the Weekend 印象深刻
《摇滚不死》读后感(三):摇滚不死,每次回头他与青春都在。
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时间听歌,也去寝室好友一起去师大淘过打口CD,或许青春真是摇滚的好朋友吧,那些年听过的摇滚,后来终于在岁月中与我渐行渐远。只余模糊的背影了。 但是因为这本《摇滚不死》,我又开始听起了摇滚,也仿佛重拾了曾经的激情与感动,我想老杨也是用这本书来重拾自己的激情与感动吧,那些曾经与昔日好友并肩演唱的日子,那些开着老爷车飞速驶过的公路,那些年遇到的好姑娘,那些痛苦的快乐的过往,那些曾经借助大麻“飞”起的日子里与缪斯女神幸运的相遇都在这本书中一一重现,我想让所有人惊奇的原来老杨还有如许的文笔,用这样一种不按照时间顺序、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传记,竟然真的写的很好看、很美好。或许这要得益于他的作家老爸给他的优良基因吧。整本书如行云流水,看完竟然觉得意犹未尽,或许人的一生真的像老杨说的,既短暂又漫长吧,就如这本书展现的那样。 看完这本书,非常敬佩尼尔杨,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殿式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但依旧让人仰视的人,他那为音乐而生的乐感,他创造无穷尽的神奇,他沉溺于每一次现场演出与演唱的快乐,让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从音乐中得到的乐趣。而这些年来他不仅投身于摇滚乐,也涉足到很多其他领域,他一直热衷于节能,致力于研制电动汽车;他成立电影公司,也做过电影以及电影音乐;他关注生态环境,将大自然奉为他的宗教,所以发起“农场救援”慈善音乐会;他还参与研制玩具火车的电子系统;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推出了数字音乐播放器Pono,旨在为乐迷提供更鲜活、更真实的乐声,这不仅是出于一个摇滚歌星的本意,也是真正忠于乐声的爱乐者做出的伟大努力。他同时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幼年的时候他得过多种严重疾病,成年后受癫痫困扰,他的儿子得了脑瘫,父亲则患上老年痴呆症,他还曾一度被颅内动脉瘤所困扰,病痛一直陪伴着他,他的生活远不是一帆风顺,但这本书中老杨提到最多的字样却是“感谢”、“幸运”、“谢谢”,这些感恩的字眼充斥着每一节,看得出作者真心的感激自己遇到的一切。我想这就是岁月与痛苦在他身上磨出的痕迹吧,让他更乐于享受快乐并感恩快乐。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们更爱摇滚乐,因为那代表了一种对于生命本初的热爱和对于激情的追求向往,那些肆无忌惮的日子,那些想要发出的声音,那些能够体验到无尽激情的乐声,都让人沉迷不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自传,同样也是一趟美好的音乐之旅! 岁月流逝,老杨今年已经69岁了,却依然在路上,感动于他的坚持与执着,对于音乐的热爱,我想他与科特•柯本代表着摇滚乐的两极,一个纵情燃烧,一个屹立不倒,但是都是我们人生风景中最美的一道。他的存在就像那句“老兵不死,只是慢慢消失”一样,摇滚永远不死,每次回头,他和青春都在。 刊于20150310 唐山劳动日报 http://szb.huanbohainews.com.cn/tsldrb/html/2015-03/10/content_16185.htm
《摇滚不死》读后感(四):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
就像标题一样,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这句话。当时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发,好多人以为这句话是gala歌里的,然后被嘲笑了。很不幸的是,我也一直以为这是《追梦赤子心》里的歌词,我被自己的无知打败了。关注了译者的微博,这本书的种种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于是下单,收货。
其实这本书看起来挺快的,诙谐幽默的语言,就像听着老杨在给你讲故事,但是拖拖拉拉地看了很久。当我看到最后一行的时候,觉得他不该就这么结束了,一定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还在继续发生着。看这本书之前,对老杨只是一知半解。起初是被他的一首《heart of gold》所打动,听过他的都是一些比较众为人知的歌。旋律和情感是他歌里吸引我的地方,尤其是很多歌里都有悠扬的口琴声。然而书中展现给我们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安静唱歌的老杨。
“永远不要对你未知的事物失去欲望。”这是曾经哥哥告诉我的一句话,如今记忆犹新。我觉得老杨就是这样一个人,涉足诸多领域,并且都能做的不错。应了大卫·布里格斯那句话:不伟大毋宁死。
他做音乐,提升音乐的品质,为了能让今天的年轻人听到真正的音乐去研发更优质的音乐系统。如他所说:“今天,音乐成了一种娱乐媒介,就像一款音质糟糕的游戏。它是一种很酷的消遣,或是一种有趣的玩具,而不再是捎往灵魂的口信。”曾经一度,我对音乐就是这样的感觉,它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品,有了它会让滋味更鲜美,而没有它生活也还是在继续,对品质我不是很在乎。想起学生时代,因为零花钱不多,又想听到最新的专辑,就去买盗版磁带。那时候觉得只要我听到那些令人兴奋的旋律和歌词就好,音质、版权,这些都跟我关系不大。后来,当音乐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才发现那时候的想法是多么错误。不管音乐还是生活,永远都不要放弃对品质的追求。还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声音非常复杂。能听出是哪首歌,或只是听听旋律远远不够。音乐远不止于吃。我年轻时聆听到的东西,今日的许多年轻人从未触及。在科技的时代,他们已习惯于唾手可得。他们成长与便利快捷的年代。视频可以随意上传,所有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看到,音乐亦然,就像一个文件一般,唯一的问题是,音乐不同于其他。他是感官的风暴狂潮、灵魂的阴晴云雨,更为深邃,更加宽广。它不只是你所看到的或听到的。它是你心里的感受。今天的科技能让你便利快捷地触摸到音乐,却无法让你的心灵从音乐中得道真切的感受。形形色色的玩意儿层出不穷,徒劳地试图掩盖内核的缺失。”已经多久没有过那种买到一盘磁带、一张CD可以兴奋好久的感觉了,如今的方式确实是方便了,但却再也没有那种珍贵的味道和至高的品质。我们的国家里,曾经版权也是那么模糊不清的东西,所以做音乐的人大部分都比较穷,很多人坚持不下去。今天虽然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但慢慢看到它在走向正规化,制度还是会日渐完善的吧。
除了音乐,老杨还热衷于汽车。他收藏车,研发车。他总能把自己置身于自己热爱的事物里,他是一个想到什么立刻去做的人。不要等,也许也算得上是一种人性的有点。我自己是个拖延症严重的人,很多事情等着等着就没了下文。在点燃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地添加汽油,这是老杨讲给我们的道理。其实我很想知道那种为了梦想奋不顾身是什么感觉,可是现在我还没有体会过。
在听老杨的歌的时候,总有一种温暖平静的感觉。他也曾组建过诸多的乐队,以前以为他只是个自弹自唱的民谣歌者。乐队能长久发展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能作为听众,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乐队解散。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往往是很难控制的东西,也像老杨说的,“音乐对我来说,关键是感觉。人也一样。”所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知音难觅这句老话不无其道理。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和很多厉害的人合作,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不断的提升自己,才有可能与更加厉害的人合作吧。我们个人的眼界始终存在局限性,多与别人交换想法,可能会催化出更好的点子。
不知道为什么,在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明知道是老杨,可是脑海里浮现出的却是鲍勃·迪伦的脸。后来他也在书中提到,他确实受过迪伦的影响。老杨这一生,可谓是艰险不断。从儿童时期就开始遭受病痛的折磨,但是在书里老杨并没有将这些放大,让人觉得痛苦可怕,而是把它们当作人生的历练,是这些苦难造就了他。
很庆幸能看到这样一本书,应该是我看的第一本自传。感觉像是在一个未知的世界里遨游了一番,获益良多。老杨的故事还在继续,继续燃烧。
相册里是书中的一些章节,后续还会添加。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52913622/
《摇滚不死》读后感(五):老去的是时间,不老的是一颗永远有所希冀的心(《摇滚不死》Neil Young自传·读后感)
老去的是时间,不老的是一颗永远有所希冀的心(《摇滚不死》Neil Young自传·读后感)
我认识几位姓“Young”的音乐大咖:爵士世界里的次中音萨克斯演奏家——“总统”Lester Young;1970与1980年代活跃于摇滚重金属音乐舞台的澳洲摇滚乐团AC/DC“Young”氏兄弟——Malcolm Young(节奏吉他)与其弟Angus Young(主音吉他)。
最近品读了一本韧劲十足的传记,关于一个总能折射出奇异光芒的人物,他也姓“Young”,他的音乐充满“Young”的生命气息。他是Neil Young,一位值得同行与不同年代的歌迷永远尊敬的现代音乐史上的巅峰级人物。
在这部自传里,Neil Young使用了完全平实的记述手法,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回忆了自己所经历的每一步音乐历程,回忆了自己与家人携手走过的痛并快乐着的岁月,回忆了自己与战友并肩前行的那段年日…
一、“也许我有点较真,但最根本的是:我玩得很开心。”(P278)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沉浸在Neil Young的音乐世界里。有意思的是,在欣赏音乐之余,我(读者)还可以慢慢地摸清了他的“底细”——他到底拥有几个基地,那几个不同的基地都是用来干什么的;他手头上到底握有多少个离奇的项目,而那几个离奇的项目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变为现实;如果我的阅读理解没有问题的话,我还能得知,他在美国的两处不同的峡谷里都安置了两个很有品味的家,并附有两个重要的排练基地…
啊…Neil Young就是这样一个兴趣爱好广泛到泛滥的人!在他的人生进行时中,他做到了将自己所有的兴趣爱好、思维想法全部投入并促成其运转,在此过程中,他曾经历过彻头彻尾的失败,也经历过莫名其妙的成功,更享受到眼见理想不断向现实迈进的那份可贵的喜悦。
eil Young还是一个习惯了不按常规出牌的家伙,他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及其恐怖的一种聪明——那一系列常人所感到幼稚不堪的可笑想法,那些颠覆“三观”的异常构想,Neil Young却能用双手和大脑一步步地实现想法转变为现实的所有可能性。
这部自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灾多难,却也好运相随的Neil Young筒子!在人生的几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处,他总是能够幸运到令人感到奇妙,奇迹到令人惊呼此乃神迹也!如,偷渡美国历险记;吸食并携带大麻的经历;多次无证驾驶(且是非法滞留状态)被交警叔叔拦截后却总能有惊无险地顺利通关(似乎仅栽过一次大跟头)。不得不感叹,奇迹与幸运总是伴随着他——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点。
二、“疯马”的前世今生——“这个世界错过了一支伟大的乐队”(P109)
我时常会边听音乐边发感慨——从1960年代至今,摇滚音乐史上真的只有一位Neil Young——无论是音乐创作上的深度、格局,还是音乐理念的那种超凡的眼界,至今依然是无人能及的。
一直以来,Neil Young在音乐的道路上,得到过许多同行与战友的真心辅佐。他与他的每一支乐队都曾告示这个世界——摇滚乐是一种“正直、本质”的音乐!是的,摇滚乐的唱片销量可以不高,但它永远不会等同于流行音乐的无脑复制。摇滚乐手们因为热爱音乐而组团,进而创作出了最激动人心的摇滚乐!
因为质朴,所以喜欢“疯马”。个人觉得,“疯马”是一支可以令听众处于极度投入状态的朴实的劲旅。他们不改变生活,而仅改变你此时此刻所处的聆听状态。那些并不矫揉造作的歌词与旋律,时而博爱,时而又召唤自由。Neil Young说,“他们(‘疯马’)定义了一种不经思考的音乐。”虽然有时,我听不懂他们要向怯懦证明什么,我也不太能明白他们所表述的那种简单、纯粹的爱情观,我亦无法很好地理解歌词背后那些时隐时现的黑色幽默…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这支乐队,因为我们之间没有语言、地域、年代和观念上的差异,这或许就是另一种“摇滚不死”的释义吧!
三、展开一幅“水牛春田”的画卷(P235)
不能解释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水牛春田”这个乐队的名字——喜欢这四个字!阅读水牛春田的成长史,是一次挑战歌迷所能容纳的极限经历。起初,因乐队的奇迹诞生而感动欢呼;期间,因他们投错“师门”而为其抱憾连连;最后,又因其过早亡团终苦叹不已…
这是一支与“疯马”截然不同的,为音乐而生的伟大的乐队!它拥有最坚固的节奏组,如同坚不可摧的堡垒一般;它气场强大,音乐根基多样且厚实;它的“摩城贝斯线”独一无二,更无可替代。但是,这支乐队却未能够走得更远,因乐队成员的年少不经事,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刻选错了经纪人,因顿失那位独一的天才贝斯手布鲁斯·帕尔默(曾两度被遣返离境),终使“水牛春田”过早夭折…
历史很残酷,因为,历史永远没有“假如”…
四、Bob Dylan之于Neil Young(P79)
在这部自传里,Neil Young曾坦言Bob Dylan对自己和自己的音乐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部分也是我一直很期望能够深入了解的内容。
在此做一个不负责任的串联,只想尝试说明问题而已——但丁之于歌德,莫扎特之于贝多芬,或许可以大胆地设论,就如同Bob Dylan之于Neil Young!
我们永远无法作出更出色的论断和对比。对歌德、贝多芬和Neil Young而言,但丁、莫扎特和Bob Dylan在他们人生的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永远是一座可瞭望到的温暖的“灯塔”!他们都是最杰出的诗人、大文豪和音乐家,乃至后来者从来未曾期待自己能够超越他们心中的那座“灯塔”。
当我体会到这一层面,我告诉自己——从此以后,再也不要去对比Bob Dylan与Neil Young了!
五、“追随自己的内心…做真实的自己”(P249)
读书笔记写到此处,我在想,科特·柯本在扣动扳机的那一刻是真正彻底地觉悟到了名利和商业化必定会“炒死”更多,更真实的摇滚乐!最终的那一声枪响,驱散的是一切原本颓废的平静…“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与之相对应的“下联”,我想应该也必须是大卫·布里格斯的那句豪言壮语——“不伟大,毋宁死”。这真是一种别样的活法!
“圆月(满月)”、“追寻”、“自由”、“我老了”、“永远年轻”、“活在爱中”…诸如此类的词组曾相对密集地出现在Neil Young在不同年代所创作的一些经典歌曲中。有时候,我们不免会抱怨时间过得实在太快了,自己似乎还没来得及做些什么,年华就已经老去…通过阅读这本书,让Neil Young的人生来告诉我们——老去的是时间,不老的是一颗永远有所希冀的心,不老的是永恒且不至失丧的盼望,不老的是永远的摇滚乐,如同他的那首歌曲《After the Gold Rush》一样。的确,我喜欢这样的体验——“追随自己的内心”听音乐,在音乐中放飞自己的心绪,给予自己的灵魂一点空间,让它去感受孤独,任它去自由翱翔(而不是堕落与颓废的自暴自弃)。
摇滚乐使你我的生活充满真实的活力,它是一种坚实的生活态度。
六、由这本书,畅谈自己的摇滚聆乐感受与可爱的构想
今年连续读了几本音乐人的传记,真的越发觉得——听摇滚乐,必须要在“对”的时间听到“对”的音乐。在生活中,我很少看到有人在年轻时不听摇滚乐,而当他(她)人至中年后会突然喜欢上摇滚乐——我认为这样的概率很低;同理,我也很少看到有人年轻时非常喜欢听摇滚乐,而当他(她)人至中年后会突然完全厌弃摇滚乐——我同样认为这样的概率也极低!因为,在年轻时,即在你我所认为的“对”的时间里,那颗喜欢摇滚乐的种子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当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因着兴趣,开放自己的耳朵,多多地接触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家与他们的音乐;迈入二十五岁后,基本上已能筛选出自己所喜欢的,“对”的音乐类型;三十岁以后(就是此时),我已开始坐等那些音乐家们陆续推出他们的个人传记,然后我会品读与赏乐双管齐下;而接下来的人生,如果可以按平顺的人生轨迹行走的话,我就要准备“指点江山”了——就是,引导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听音乐,给孩子讲述自己年轻时所喜欢的音乐家与他们的音乐,当然,还有他们的故事…
上述这一切,是我眼中最美好的一种人生的进行时…
最后,评价这本书的时候到了!
这是一本“三分天下”的书,约1/3关于音乐事业;约1/3关于给予自己温暖与力量的家人;约1/3关于自己的各种兴趣和爱好。
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它可以使读者什么都能懂一点,什么都能更了解一点——关于各种著名的电吉他型号与各类音箱;关于乐队的构架与成员司职;关于现场演出的注意事项;关于录音技术;关于音质鉴赏;关于Neil Young专属的那些略带稚气却也很Man的各种兴趣爱好和个人收藏;关于不同厂家出产的各种古董车车型等等等等,都可以通过这部自传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应该被爱乐者给予最真诚的对待…
《摇滚不死》读后感(六):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些想法不断地从我的脑子里冒出来。如果我从喜欢音乐和乐器开始,就去学了,现在是不是也在唱歌的路上,如果我想要去流浪的时候,我就背起行囊出发了,我现在是不是在流浪的路上,如果我一直坚持自己的爱好,并努力去践行,我现在会不会真的不一样。
没办法,我在尼尔·杨的故事里中毒了,看着他把一个个梦想照进现实,看着他潇洒的走在人生的路上,看着他和朋友一次次疯狂的演出,看着他和家人点点滴滴的温暖,在老杨看来,人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埋头去做,拼命去争取,他有数不清的老爷车,他爱极了收藏一些东西,他说他是物质主义的,他没有办法舍弃自己对于物质的追求,谁不是呢?
我想着自己那可怜的收藏癖,是如何寸步难行,自己那可怜的梦想,是如何一直停留在想的阶段,自己那可怜的呼喊,如何卡在了喉咙,大约就是自己每天都在睡觉、做梦,而没有大声呼喊,大胆追梦,才会如此吧。
不知为何,这本书让我热血沸腾,我知道,不仅仅是因为我在阳光里阅读这本书,而是我内心的热血被老杨点燃,我再一次播放着老杨的《hey hey my my》,心里的许多想法,一点点膨胀,我知道,是时候,去做点什么了。
《摇滚不死》读后感(七):如何阅读一位摇滚老炮的自传 [猫]
2015年发在《外滩画报》纸版上的书评,现在他们已经没有纸板了。。。如有转载,请一定注明并告知本人。你们给这本书打四星五星的,一定是真爱!
-----------------------------------------------------------------
上世纪60、70年代的摇滚老英雄,若没有因酗酒、嗑药、车祸这些破事儿亡故,现在差不多都到了回顾人生的阶段。自2011年Eric Clapton出中文版自传《天堂十字路口》(陈震译)以来,这几年国内陆续引进了不少中文版自传,如Patti Smith的《只是孩子》(2012年),Keith Richards的《滚吧,生活》(董楠译,2013年),最新的Rod Stewart的《浪人情歌》(2015年),老一辈Miles Davis的《迈尔斯·戴维斯自传》(2014年),甚至更早的Woody Guthrie的《荣光之路》(2014年)……诚然,从传记文学的角度而言,撇开枪手加老炮自述这种不知是谁文笔好的模式不谈,有的自传还算生动有趣,比如Stewart幽默自如得引人入胜,Patti Smith的文字具有细腻朴素的诗意,Guthrie好似在写角色繁多的虚构小说……也有内容颇絮叨、不成体系的。
很遗憾,我手边这本Neil Young的《摇滚不死》(陈震译)就这样,尽管我对他近70岁还能写出《Storytone》这样动人又动听的双碟专辑心怀敬意和仰慕,对他近五十年不断推出不同风格的唱片并不停巡演的强大精力感到震惊,也恋慕他那堪称一件乐器的独特嗓音。被乐迷亲切称为老杨的Neil,写得一手好歌词,还有位身为体育作家的父亲,于是他对写作这本自传自信满满。他在书中如此描述自己写歌的过程:
“一旦脑海里有什么在盘旋,或是内心被什么击中后,我就会抓起吉他,漫不经心地弹起来。我的很多歌曲就是这么来的。你只管弹,不能想。思考是写歌之大忌。你只管弹,新动机会跳出来。……弹着弹着,和弦和旋律就自然而然地来了,如同天赐的礼物。”
但是,用这种歌曲创作方式来写回忆录就坏事了。回忆从老杨在妻儿陪伴下拆开莱昂纳尔牌调车机车模型开始,我们也从一开始就忍受老杨滔滔不绝、痴迷不已地讲述他那些火车模型和老爷车的来历、型号,再陪他坐在他的“好感觉”车库里继续讲述书中会屡屡出现的Pure Tone数字音乐播放器计划——此乃老英雄“从音质的退化中拯救音乐”的计划。到本书临近结束,Pure Tone已被迫改名为Pono,前途未卜却又不乏希望。
这也反映出老杨是位活在当下的老大爷,若不是脚趾意外骨折,令“永动机”不得不停演,他根本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写自传。但洋溢的生命热力不加控制——他拒绝影子写手模式——他容易任凭思绪在读者不感兴趣的细节上信马由缰,写得散乱,枯燥,琐碎,他的思绪是链接式的,“我不大能控制自己的思维。”同时,读者想理出一条老杨成长时间线的念头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将被迫放弃。此书是一本时序跳跃的散文集。
也许最好的阅读方式,是把他当做在小酒馆邂逅的长辈,听他兴致勃勃地聊天,要是他讲了个完全不好笑的少年傻事,或者又扯到火车模型,你就微笑着翻到下一页……不过,每位摇滚乐迷都能找到感兴趣的故事片段。比如我这个涅槃死忠粉,会关心他如何看待把<My My, Hey Hey>中那句“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引入自杀遗书的Kurt Cobain。老杨不仅解释了这首歌从创作到演变的历史,还袒露了他对Cobain的尊敬和惋惜。当年,听闻儿时英雄猫王去世,老杨感叹摇滚明星的命运——“当你的生命在燃烧得最炽烈时化为灰烬,世人记住的就是你最纵情燃烧时的样子,你将永远停留在最鼎盛的时期、最巅峰的状态。”于是用木吉他写下最初的原声版本。他与涅槃的缘分,则始于Cobain老友、Sonic Youth的Thurston Moore向他大力推荐涅槃。在Cobain被批评缠身、状态低迷时,老杨甚至试图通过自己人带给他鼓励的话。“他不只是艺人,他是艺术家,是词曲作者。”这位后辈自尽后,老杨内心震撼,愤懑不已,“用音乐记录下这种情绪,完成了《Sleeps with Angels》。”这也是老杨多年战友大卫·布里格斯生前为他制作的最后一张专辑。“大卫也与天使共眠。”老杨如是说。
老杨缅怀了一个个逝去的老友,比如制片人拍档拉里·约翰逊。想不到老杨与电影如此有缘:贾木许为老杨和“疯马”的巡演拍过一部《马年》;老杨最爱的导演是让-吕克·戈达尔,“最爱用长镜头说故事”;老杨自导自演了仍在打磨中的《人性公路》,还拍了差评实验电影《穿越过去之旅》……
书中不乏真诚的艺人心声。老杨用五个排比句形容,演出若有半点差错,“你会上YouTube”。“我热爱演奏,如果以下三个要素齐备的话——对路的音效、投入的观众、确当的音乐。这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一个你就完蛋,你就是在慢性自杀。”他不喜欢演出时“前排那些打手机的阔佬分散我的注意力”,于是每场必设撤掉椅子的“站位区”,哪怕要失去“最贵的座位”收入。真乃有骨气的老艺术家。
袒露的还有私事。老杨不仅时不时赞美他携手36年的妻子佩吉(尽管成书不久后他便申请离婚),还写到他母亲离婚后一直无法原谅他父亲。所以再听到Low-Fi专辑《A Letter Home》开场中老杨请求妈妈去看爸爸,我们立刻看到他内心那个18岁小杨,正开着妈妈帮买的别名“莫特”的灵车,载满器材,去安大略的“火烈鸟”俱乐部第一次演出。
《摇滚不死》读后感(八):一张通往尼尔•杨复杂人生的精妙地图
《摇滚不死》让人不忍释卷。和尼尔•杨的专辑一样,这本书具有异乎寻常的魅力。活泼好玩又变幻莫测的描述,积极乐观又感人至深的情绪。有摇滚人生,更有家庭故事、音乐战友和自然世界……它跳出了传统摇滚传记的窠臼。与其说这是一部摇滚编年史,不如说它是一本自我鉴定书。
——《纽约时报》
《摇滚不死》是一张通往尼尔•杨复杂人生的精妙地图。它是不拘一格的日志、未来唱片全集上的说明文字、一个老嬉皮在后花园里的游记……它是纯粹的、如假包换的尼尔•杨式的。
——《纽约时报》
棒极了的摇滚书:内敛、诚实、巧妙、有趣、不断地感动到你。尼尔•杨带着我们在他的记忆宫殿里漫步。从许多方面来说,与之最为接近的也许是劳伦斯•斯特恩1760年的名著《项狄传》。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次诚实、动人、富有洞见的文学漫谈,我敢说,它也是趣味横生的。就像是在一家光线昏暗的酒吧里,自动点唱机悠悠传出令人陶醉的音乐,一位老友一边与你对酌啤酒和龙舌兰,一边对你讲述他那些离奇的故事。
——《休斯敦纪事报》
尼尔•杨在65岁时回首人生路。书中充满了随性所至的私语、不可预知的离题和开放式问题……令人捧腹、动人心扉。《摇滚不死》表明,尼尔•杨依旧倔强执拗、才华横溢且独一无二。
——《滚石》杂志
尼尔•杨的冥思中游移着预言、神话、隐喻和疯狂……这是本美好的摇滚书,有血有肉、厚重坚定。他的写法更意识流,而非叙事体。这让读者更觉亲切,阅读本书就如同搭乘尼尔•杨的巡演大巴,听他谈天说地、追忆往昔。
——《温尼伯自由报》
这个鼓舞人心的故事讲述了不幸、胜利和玩具火车等……在尼尔•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幽默感和对感受、声音、心灵和精神的专注……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他历经重重磨难和考验,但从未丧失幽默感和勇气,也从未停止与命运抗争,最终,他成了最真实也最有实力的艺术家之一。
——《泰晤士报》
生机勃勃、斗志昂扬、感情浓郁、引人思考……就像他大段大段富有创造力的即兴吉他弹奏一样,织起了水晶般的词句和歌颂友情的音符。
——《出版人周刊》
《摇滚不死》读后感(九):Old man , forever “Young”
Old man , forever “Young”
——评《摇滚不死》
文|杜子腾
“My my, hey hey
Rock and roll is here to stay
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
My my, hey hey.
…………
Hey hey, my my
Rock and roll can never die
There's more to the picture
Than meets the eye.
Hey hey, my my.”
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都一直戴着耳机,听着尼尔•杨(NEIL YOUNG)淡然的唱着“Rock ’n’ roll can never die”。可以说,从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杨用他的演艺生涯诠释了真正的摇滚精神。即使现年已经69岁的他,俨然一个“old man”的做派,但“Young is forever young”。只要摇滚不死,他就会一直年轻下去。
霍华德•汉普顿(HOWARD HAMPTON)在为本书英文版所写的书评中用了111个单词才形容完毕这个才华横溢,精通数业的家伙。其中对杨的一段综合性评价十分贴切,在这里我拿来一用。他写道,“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音乐完美主义者,热情洋溢的宿命论者,高深莫测的梦想家和人群中的愤世嫉俗者”。(There’s Young the sloppy musical perfectionist, the ebullient fatalist, the inscrutable dreamer, the misanthropic man of the people.)一个发现母带有瑕疵后,将20万张黑胶全部买回并用步枪击毁的完美主义者;一个用音乐来对抗家族性癫痫病史的宿命论者;一个组建电影公司拍摄电影,收藏汽车研发新型电动车,热爱玩具火车参股行业巨擘的梦想家;一个与性、酗酒、吸毒以及反战站在一边的愤世嫉俗者,这些都是尼尔•杨,永不停歇的尼尔•杨。
对于一个有如此传奇经历的人来说,只要动笔就是一本厚实的书。然而,杨一直以来都对写自传这件事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拒。但当看到晚年在老年痴呆症中度过的父亲时,他竟戒掉大麻与酒,拿起了笔。没有出版商请的“影子写手”,他以他骄傲的家族写作传统开始总结自己的人生。
严格的说来,这本由杨自己执笔的自传没有统一的体系,结构上也不同于标准的传记书籍。这里没有严格的时间梳理,也没有开门见山的背景介绍,更没有按部就班的情节铺垫。有的是杨的信马由缰,不落窠臼以及纵横捭阖。似乎英美各大书评媒体都对此十分买账,《纽约时报》说“它是杨的自我鉴定书,不拘一格的日志、未来唱片全集上的说明文字、一个老嬉皮在后花园里的游记……它是纯粹的、如假包换的尼尔•杨式的。”《滚石》杂志则说,“书中充满了随性所至的私语、不可预知的离题和开放式问题……”《出版人周刊》说本书“就像他大段大段富有创造力的即兴吉他弹奏一样,织起了水晶般的词句和歌颂友情的音符。”
我自己的阅读感受亦是如此,杨自说自话,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就拿开篇第一章内容来讲,先不慌不忙的介绍着自己的玩具火车收藏,一瞬间就跳跃到对自己摇滚生涯中亲密伙伴的回忆,在你猝不及防之际一辆辆收藏轿车又从“好感觉”车库“奔驰而出”。但你盯着这个“老家伙”述说着自己对各种爱好的专注与一丝不苟,完全顾不上他的思维有多跳跃,也一点儿都不觉得他是在自说自话。
很难想象这个“老家伙”能扔掉一个招牌摇滚人的烟袋与酒瓶,安安分分地坐在书桌前写下这些尼尔•杨式的文字。写到这里,耳机里响起了老杨那经历沧桑的声音,“Old man look at my life, I'm a lot like you were”。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杨,除了不断的生理提示外完全看不出他渐渐老去的迹象。一直以来保持不变的高水准、创作不断的惊人耐力与多项事业上的开花让我们从不会留意他花白的头发和日渐松弛的皮肤。在我们心里,杨永远是“Young”,就像不死的摇滚一样,他是不老的尼尔•杨。
《摇滚不死》读后感(十):这只是开始
当Neil Young这样的人被称作“老杨”的时候,并不代表他已经向衰老倾斜,当然这个称呼是可爱的,就像全中国人都开始用“老崔”,似乎弄得和他很熟一样。
问题是,真的有人熟悉老杨吗?
老杨今年69岁,驰骋乐坛近50年,参与的专辑超过40张(手里还有一堆儿的老原创素材等着见光),其他还包括不少的电影原声创作,和影视作品制片。除了传奇摇滚音乐人这个称号,他还在环保、机械能、数字音乐媒体等领域穿梭。
这就是大多数人熟悉的老杨,反正,他很忙,且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但作为一个摇滚战士,老杨其实非常的土,长得也不酷,他不像众多书籍、访谈中被神化的那样,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嗜大麻如命,见了喜欢的人就紧张,一辈子倒霉且神神叨叨的江湖人士。
而在很多人眼中,老杨似乎永远是一个民谣歌手,不过,从1969年发行《Everybody Knows This Is Nowhere》以来他就不再是民谣歌手了,他也一度被误认为先锋斗士,其实也不是,他不过是跟唱片公司逗着玩。
当然,老杨是热爱噪音的,估计他是这个地球上,同年龄段里能制造出最激烈声响的老人了(为此他还把自己的听力弄成了永久性损伤)。不过,嚎叫并黯淡地抒情,是老杨的绝活,很明显,就算他演奏那些最重的歌,感觉还都是那么优雅,而不像西雅图那帮学徒那样上蹿下跳,张牙舞爪,乃至举抢吞弹。
很难想象,这个油箱永远满溢的重型老爷车,会被一个小脚趾给扳倒了,也因为脚趾骨折,我们才有了这本老杨亲笔撰写的自传。于是,你完全可以抛开以上的众多说法,亲耳听听老杨是怎么谈他自己的。
和神秘的Bob Dylan,以及超然的Leonard Cohen不同,老杨是一个没有秘密的人。生活中,他热爱大自然,热爱农庄田园,音乐创作上,老杨也最热衷原生态的直接演绎。他在现场表演不爱戴监听,在录音室里也不喜欢做叠录(虽然他很赞赏音墙录音等技术),而是喜欢和他“疯马”的老哥们一起玩长篇即兴。他告诉乐迷们,他一首歌“最好的版本永远是最开始练的那1,2次。”老杨之所以如此热爱生活和音乐,只因为他失去过,书中,老杨不断地追忆他那些老伙计,不断地用简单的“谢谢你”三个字来表达他内心复杂的情怀。记得我当年写Patti Smith的时候用过一句话:没有经历过创伤的人,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我觉得也适用于现在的老杨。
对自己的家人,和那些一起奋战了大半辈子的挚友,老杨在文字中显露出毫无保留的爱,他不会像其他摇滚艺人那样,抖露众多明星私下间的生活(吐槽Linda Ronstadt 爱吃花生酱,算是最隐私的一段了吧)。从这个角度反观,滚石乐队吉他手Keith Richard的那本传记可谓“精彩“,好料不断,另一位大师级吉他手Eric Clapton的自传,也有太多的”劣迹“展露,这些都要比老杨的这本“好看”。
老杨写的这本自传,中文书名很屌,也直接来自他那句著名歌词。不过,全书可没有什么激昂的老杨斗争史,老杨的文笔很朴实、真诚,偶尔还讲个冷笑话,我们就像在读他的私人日记一般。纵观《摇滚不死》全书,最紧张的一段,应该是老杨脑部手术后不久,那次大出血,“差点就挂了”,这次险情被他说起来好像玩儿似得。此外,在记述技巧上,看的出老杨的思路还是很“飞”的,他并没有按照传统传记体那样,从出生开始记述,然后按既定的时间线和年代一路展开。老杨自传中的年代是相互穿插的,一会儿是那个迷人的60年代,满眼的鲜花和美女,一会儿又回到当下,说着他自己最近的新计划、新项目,在回忆起某位老友时,笔锋又一下子回到了记忆中某一个珍藏的节点上。
关于自己热爱的老爷车和火车模型,老杨像一个迷恋玩具的孩子一样倾诉,谈到环保问题和当今流媒体起步以及数字音乐对音质的破坏,老杨又发自肺腑地感叹。对了,老杨最近又出新专辑了,说实话,近年的两张民谣味浓重的作品,于我来说是失望的,似乎从2012年的“Psychedelic Pill”开始,老杨就安于现状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戒了大麻再也写不出好歌来的缘故(没有大麻就写不出歌来,也是老杨在书中大方承认的)。
总归,老杨是一个生活刻板,且耐得住寂寞的人。对那些想看摇滚史八卦的人来说,《摇滚不死》是无法满足其的,书中的多数史料,相信只要是老杨的粉丝,都早已熟知。老杨着笔最多的,还是那些他真正热爱的人和事,特别是对那些他爱了一辈子的老爷车们,下笔都是非常私人化的记录。
而关于音乐上的更多细节记述,可能得期待他下一本书了,没错,老杨在自传中明确说明他已经爱上了写作,有太多的东西想要记录。这本自传,只是一个开头。
没错,这只是开始。
【文 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