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婚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婚外》读后感10篇

2018-06-24 20: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婚外》读后感10篇

  《婚外》是一本由伊丽莎白·阿伯特 (Elizabeth Abbott)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婚外》读后感(一):另类女人历史

  据说这本《婚外》原名叫《情妇史》,而说到情妇,很多人都是不耻的。因为这个词破坏了一个人们所公认的具有法律保障责任的词--婚姻。所以不管是古代的情妇还是现代的情妇,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即便她们一直都有,她们却始终是一个“低人一等”的存在。她们大多是低调的,她们大多是不幸的,而有信,本书就为读者讲诉了她们那些不为人知故事以及她们背后的时代故事。

  《婚外》中的情妇的男主角可谓各行各业都存在,有教皇、有贵族、有诗人,有哲学家等,他们与他们的情妇们纷纷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有人说情妇生活是与婚姻并行并对婚姻做出补充的一种机制,而个人觉得它是一个男性性欲认可的出口。探求婚姻之外女人和男人关系上,情妇生活折射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婚姻的本质男女关系。情妇生活有着特有的不安全感,因为在当她们的情人去世时,大部分情妇就失去了她们设法从其情人哪里获得的任何地位。她的存在,是建立在男人对婚姻不忠的基础之上,构成了婚姻之外的补充和支撑。由于情妇的这种特有的不安全感所产生自卑焦虑,促使了她们冲动地购物和赌博,并且尽可能使用情人的金钱。甚至好多情妇都试图自杀,比如玛丽莲*梦露,珍妮*赫布特。前者被救了回来,而后者这个一贫如洗画家莫迪里阿尼的情妇则自杀成功了。她们是情妇,也是女人,同样的渴望和情人结果,享有社会给予妻子的那种安全感和尊重,但是大多却并未有好的结果。如果同用现代的言情的话来说,就是彼此在错误时间遇上的对的人,自己晚了一步,以至于步步都错了。

  现代社会情妇已经演变成了另一个词--小三。其实何止是小三,小四小五也并不乏事实证据。如果说一个男人因为家族或者社会因素不得不和另一个不爱的人结婚,后来自己找到了真爱,产生了情妇,那么虽然法律不允许但是情感上可以理解。就如古代的包办婚姻一样,都是牺牲品而已。但是在中国古代却有着三妻四妾的产生,这也算是另一种的情妇的表现形式吧,更别说皇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了。演变到如今的一夫一妻,便有着情妇角色产生。不管是古罗马还是各国的贵族,当看到拜伦也有情妇的时候,我想可能那已经可能是当时的”风气”了。没有敢于挑战旧的价值观思想,也不会有大胆大的勇气感受情妇的悲情。不管是纯属偶然还是遭到强制,她们的故事都在历史中汇成了丰盛大餐,供人乐道。

  《婚外》读后感(二):男人与女人的“战争

  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美丽心灵永恒阳光》,讲述的是一对男女分分合合的故事,也同时了解了电影片名背后隐喻的故事。那个时候单纯的以为爱洛伊斯与阿贝拉尔之间的爱情悲伤,但是看完这本《婚外》之后,却有不同的想法

  这本《婚外》介绍了古往今来各个时代以及各个不同社会形态社会关系中,男人与他们不在婚姻关系中的女人之间的故事,编辑曾经说过这本书曾经想定名《情妇史》,却根本审批不下来,但是我却觉得“婚外”这个词格外贴切而准确的描述作者从无数个这样的女性中挑选出的最独特的一些女人的最真实境况,那就是被排除于婚姻之外,不论她是甘愿,还是被迫,不论她仅仅是为了谋生、为了虚荣,还是为了爱情。她们都是一群被排除在婚姻之外的人,虽然外在表现不同,她们都是一些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可能以往很多让我沉迷爱情感觉事件,我都在其中看到了简单的渴望生存的气息可怜的被抛弃的夏甲,日本的艺伎以及以弗吉尼亚•希尔为代表的大多数黑帮情妇们。

  但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最大短板地方就是对于历史中情妇事件大块且细致文字描述,之后也仅是做出简短深刻评语,会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忠于描述事实但却甚少做出分析总结的书,这一点见仁见智,书中80位情妇的故事确实占据了几乎全部的篇幅,但是我想作者是在做了大量的分析汇总查阅工作之后,从社会以及时代的各个层面,精心选取了这80位最具有时代以及个人特色的女性故事来进行描述,这些人物的选取已经代表了作者的态度以及立场,而对于每个精彩人物的着墨不多但精要的描述中,我们已经能从中攫取我们想要的东西。其实也正是这些描述,让我们看到作为情妇的这些女人不同环境、不同境遇中的不同反应,而让我们了解到婚外关系的复杂性。从这一点上,这本书还是介绍并选取的非常全面而概括的。

  与作者想法不同的是,我认为处在婚外关系的大部分男女是将经济利益排在第一位的,多少女选择作为情妇都是因为为了得足够生存的钱,又有多少是为了博取到更多物质以及关爱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甚至神职人员单身以及他们的秘密配偶被迫害都与经济原因脱不了干系。而排在第二位的,男人多是为了性选择情妇,而女人多是为了爱而选择成为情妇。当然作者也为我们精心挑选了很多如真正夫妻般生活、或者真正精神完满伴侣关系来做为补充,这些不仅完美折射了各种社会形态中对于男女关系的态度转变,而且所有这些也都如实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中最贴近人性的那一面残酷而又美丽。

  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合上书页,却难以平静,这本书虽然选取的都是女人关于婚外的故事,其实展现的都是男人、女人的战争角力,同时也是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于女人历史的描写,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一个个美丽的女子上下求索,骄傲或者卑微,然后迅速凋零谢幕,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于男女关系逐渐有了新的改变认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及很长一段时间,女人还将处于弱势地位中,且会不断的与男人在爱情、性、经济、家庭尊严方面继续“战斗”下去。

  《婚外》读后感(三):远超富人名人床帏秘史

  远超富人名人床帏秘史

  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傅玄(217-278年)曾哀叹:“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从古代到现代,从一个朝代到另一个朝代,对妇女的压制始终不变。而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妾(或情妇)的康乐和幸福通常要依赖于她的房中秘术,也就是她的性技巧。加拿大作家、历史学家伊丽莎白·阿伯特(Elizabeth Abbott)的新作《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Mistresses: A History of the Other Women),关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女人沦为情妇的人生历程

  《婚外》谱写出一部跌宕起伏而又催人泪下的另类女人记录。作者认为,“风流韵事本身——浪漫激情欲望被唤起以及得到疯狂的满足——才是真正要紧事情……所以,许多的情妇,还有妾,就有着许多的故事!”不同时代的德·蓬巴多夫人、埃洛伊丝、玛丽莲·梦露、简·爱以及卡米拉等人为什么会变成他人的情妇?抑或成为男人的附庸。这些非主流社会的另类女人——从中国的妾,到欧洲皇室的情妇,再到黑帮大佬玩偶,乃至商贾巨富的花瓶,要么纯属偶然,要么遭到强制,要么出于自我选择,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她们来自不同的时代和地方,来自不同的阶级等级,有着不同的肤色和生活条件。但是,她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际遇见证了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其中,个人的人生际遇令人唏嘘,堪称一部不堪回首辛酸史。

  她们被贴上了标签,俗称“情妇”或“外室”,委婉点儿叫“被包养的女人”,粗俗点儿叫“风骚女人”,作者称之为“另类女人”。真实的她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历史上另类女人的迷人记录,不管措辞上怎么修饰,把几十位被称为情妇的女性的故事串连起来,就是历史的再现。历史上,在合法家庭之外找情妇已成为人传统高官巨宦个个有粉黛佳人红颜知己自不待言,文士骚客也屡屡偷尝禁果。其中,文坛才子雨果最是风流,耄耋之年依然不断拈花惹草,几十年里公开与其固定“小室”朱丽叶·德鲁埃(Juliette Drouet,1806-1883)漫游欧洲;而雨果的妻子阿黛尔(Adele,1830-1915)则成了雨果的挚友圣佩韦(Sainte-Beuve)的情妇。在《婚外》中,沦为情妇的女主角们跨越了各行各业,教皇、牧师、贵族、奴隶主、王室成员、极权者、征服者、黑社会老大哲学家、作家……一个个或拜倒在她们的石榴裙下,或以暴力权力的威慑收服于胯下,她们与他们共同书写着人类的进化史。

  这个“历史”从纳妾开始,妾在许多方面是情妇的前世今生,也是社会对男性不忠几乎普遍宽容的衍生物。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男人们可以用这些‘另外的’女人作为声望财富象征来炫耀,也可以让她们像妻子一样操持家务”;而事实上,妾经常“要服从妻子的意志”。像埃及女佣夏甲那样,妾经常是其情人或情人妻子的奴隶。她们所享有的权利和安全保障十分有限。她们有权利给主人生下儿子,给主人提供合法化的继承人。但是,能“登堂入室”的情妇少之又少。所以,“借来的子宫”是对情妇最文雅、最贴切、最真实的功能表达。或因此,“大多数情妇既不爱她们的男性伴侣,也不期望爱她们,即使在今天,在崇拜鼓励浪漫爱情的文化中……对这些女人来说,做情妇是为了得到其他回报。”当然,也有一些情妇要死要活地爱着她们的情人,但这种情况只是个例外

  她们,一直被人们想象猜测,又一直被人们指点评判;她们,既是小说扑朔迷离虚构人物,也是现实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像过去一样,今天的总统王子们也会屈服于他们的欲望而包养情妇……”“多年的研究之后,我感兴趣的是,男人和他们的情妇之间关系的结构和共同特性是什么,尤其是情妇生活如何折射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婚姻的本质和男女关系……”一如作者在书的“引言”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部“就她们那个社会认为情妇是什么,以及其中男人和女人是如何生活在一起的问题得出结论”的学术专著。

  《华夏时报》9月24日

  http://www.chinatimes.cc/hxsb/news/wenhua/140924/1409242024-137721.html

  另类女人,一部催人泪下的辛酸史

  加拿大作家、历史学家伊丽莎白·阿伯特的新作《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关注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女人沦为情妇的人生历程。当然,作者的着力点并不局限在风流韵事之中,而是透过历史上一些最声名狼藉和最使人着迷的女人之所以沦为情妇的动机,通过对她们个人的精心描绘,揭开历史和想象的谜底,让隐秘真相成为一个个好读的故事。

  《婚外》,谱写出一部跌宕起伏而又催人泪下的另类女人的迷人记录。不同时代的德·蓬巴多夫人、埃洛伊丝、玛丽莲·梦露、简·爱以及卡米拉等人为什么会变成他人的情妇?抑或成为男人的附庸。这些非主流社会的另类女人——从中国的妾,到欧洲皇室的情妇,再到黑帮大佬的玩偶,乃至商贾巨富的花瓶,要么纯属偶然,要么遭到强制,要么出于自我选择,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每一个人的人生际遇都见证了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

  这个“历史”从纳妾开始,妾在许多方面是情妇的前世今生,也是社会对男性不忠几乎普遍宽容的衍生物。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男人们可以用这些‘另外的’女人作为声望和财富的象征来炫耀,也可以让她们像妻子一样操持家务”;而事实上,妾经常“要服从妻子的意志”。像埃及女佣夏甲那样,妾经常是其情人或情人妻子的奴隶。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和安全保障十分有限。她们有权利给主人生下儿子,给主人提供合法化的继承人。但是,能“登堂入室”的情妇少之又少。所以,“借来的子宫”是对情妇最贴切、最真实的功能表达。或因此,“大多数情妇既不爱她们的男性伴侣,也不期望爱他们,即使在今天,在崇拜和鼓励浪漫爱情的文化中……对这些女人来说,做情妇是为了得到其他回报。”当然,也有一些情妇要死要活地爱着她的情人,但这种情况只是个例外。

  尽管在这部书中,有几十位风韵各异的情妇与读者相遇,但想从中寻找一些“刺激”或“荤腥”的人恐怕要失望了。因为,作者伊丽莎白·阿伯特在《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中所揭示的要远远超出富人和名人的床帏癖好。

  《广州日报》2014年12月2日>>B8版博议·书评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12/02/content_2810137.htm

  《婚外》读后感(四):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可能跟审批有关,也可能是为了更宽泛的理解,情妇影响婚姻的概念。《情妇史》三个字,没有印到书封上。而是用含蓄的“另类女人的历史”,来描述婚姻之外的情史。在我看来,这样的改动,掩盖了阿伯特的初衷,本该是直接点出叙述中心,却因为“婚外”二字的改动,显得中心框架,模糊不清。

  对男人来讲,情妇如同一件藏匿的艺术品,珍罕备至,只有男人自己,可以占有她,可以欣赏她,任何人都不能分享她,她是一件独属于自己的“宝贝”。占有,独自占有是男人对情妇的理解。对情妇而言,这个给予她安逸、舒适、快乐、享受的男人,不过是情感列车上的一位旅客,情妇知道,她不可能成为男人牵手终身的伴侣,却很想用身体去尝试,去触碰那看不见,摸不到的情爱归宿。

  情妇最吸引男人的是美色的型体,感官上最直接的吸引。情妇也毫不避讳老天的赐予。这是换取安逸享受的资本,是追求舒适感的门径。不用挥汗如雨,不用辛苦的劳动,只需要陪着心爱的男人,整天让他开开心心,就是情妇们的工作。富甲商人,更希望让情妇完成“借来的子宫”待产工具,完成根脉的延续。情妇们不以为然,感觉这是牵爱的纽带,是拴住男人的筹码,但实际看,男人不过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情妇们不过是产子工具。一旦完成任务,情妇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要满足对一个伴侣的优点的渴望,那他自己必须得首先是最好的伴侣,虽然色情是男人和女人相互表达爱意的方式,但魅力当中的关键因素还是美德。P20”

  美德在情妇和男人那里,都是浮云,根本不值一提。挥霍男人给予的财富,情妇理所应当,但在古代帝王、奴役制度下的情妇来讲,所谓的财富,就是尽可能的活下去。可以这么理解,情妇最早的雏形,应该是被奴役的女人,奴隶是没有基本生存权的产物,被奉为君王的玩物,是可以随意买卖的物件。妾室的寡众与否,体现了一个帝王的权势能力,雄厚的男权魅力。美德呢?从哪儿看出来,能让女奴服侍、侍奉帝王之尊,已经是一种极为厚重的恩泽。女奴怎么敢奢求更多的赏赐,奴性从侍奉之初就已经建立,对男尊女卑的信仰,助长帝王霸气的升级。美德建立在赏赐与恩宠之上,女权和男权根本就不在一个平台上。这种感情伊始,就是一种剥削压迫。妾室之间为了站稳恩宠厚泽,为了寻求更稳定的庇护,子嗣继承王位,成为后宫争斗的最终目标。

  从东方王室,走到西方王室,情妇的含义更加深厚,情妇们的思想更加直白简单,没有过多的奢望苛求,只是单纯的想做王族情人。但她们往往遭到民众的唾弃指责。卡米拉就是其中之一,英国民众始终忘不掉戴安娜的慈眉善目,雍容华贵。作为第三者的卡米拉,始终是被动的一方,直到英国王室接纳她的存在,小三上位,成为正室。这段风波才算勉强过去。想要当王室的情妇,除了能有高超的忍耐力和毅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不要脸作风。坚持和等待的背后,是杀身成仁的贵气。

  作为贵族、神职、作家的情妇,通病就是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情妇们可以为其,付出所有,渴求神仙眷侣,双宿双飞,但越是抓的紧,就越容易扯断纤细的情爱线。贵族,具有极其敏感的情爱观点,没有任何一个情妇是贵族的唯一,是贵族的归宿。神职人员为了体验泄欲游戏的快感,带着信仰救赎的观念,与情妇保持秘密的私通,但毕竟神明的祷告,会让他们忏悔,惶恐不安,遭遇背叛和惩罚,是神职情妇的罪恶下场。作家的情妇,带有强烈的崇拜眼光投入到作家的怀抱,作家的寡淡和孤僻,让作家分不清爱情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作家把情妇当成工作助理,帮助自己完成一项项工作,然后给他们甜蜜的许诺和爱情宣言,当死亡掩盖一切,当走到不欢而散的尽头,泪水、无奈、卑怯都无法掩饰内心的荒凉,情妇们的下场很可怜。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对于情妇们而言,不用踏入婚姻的围城,不用去纠缠繁杂琐碎的家庭纠纷,不用照顾孩子和双亲,更不用担心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情妇们只需要快乐,微笑、享受的分享每天的拥有与收获,每天都是新鲜的,每天都有很多期待等着她们分享。逃避现实中的遭厄,远离烦恼和凌乱的纷争,情妇们的世界,永远是彩色世界,但她们也在失去家庭中最敏感的爱情外衣,情感枢纽,情妇们不在乎与人分享同一个男人,男人只需要给予她们足够的金钱、性爱和缠绵的语言,足够腐化她们的心智与寄托。

  从现代情妇的角度看,没有真爱,感情都是虚伪的,只有真金白银才是靠谱的。婚外情,不用浇筑太多的情感投入,性与爱,完全是分开看,分开做的。情妇们在用更加明朗的情爱哲学,拆分爱与被爱,情爱与爱情的关系。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源于网络上的十二个字,充分体现了当下的爱情观点,回头细看,有些帝王之相的奴性包含其中。爱从来就不是平等的,而情爱可以达成共识,可以用换取和补偿来完成交易。享受彼此欢愉的同时,彼此都保持着清者自清的姿态,欺骗和伪善,自圆其说的诡诈遗作。

  《婚外》读后感(五):另类女性的历史

  把这本原来书名为Mistresses (情妇们)翻译为《婚外》,也许为了显得更高雅、更书卷气些,不会被当作是低俗之作。不过我私下想,如果翻译为《情妇》或是《情妇的历史》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不过这本书的副标题还是表明了这本书写作的主旨。当然现在《婚外》的这种译法也是相当有可取之处的。这样的译法显得更中性一些,也少了对女性的侮辱,情妇,这个词眼,总能让人感觉到对女性含有某种意义的瞧不起或是侮辱。而且这样译法也更符合这本书里写到的一些女性的实际情况。比如,把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女性伴侣波伏娃等女性称为情妇,其实也是不合适的。用另类女性来称谓她们是比较妥当的。

  这位书的作者伊丽莎白•阿伯特是一位加拿大的女性历史学家。她对女性问题有特殊的研究兴趣,出版过关于人类关系三部曲:《独身史》和《情妇史》和《婚姻史》。这本书就是其中的一本。作者在这本书中,把目光集中于情妇的历史,她感兴趣的是男人和他们情妇之间关系的结构和共同特性是什么,关注是情妇的生活是如何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婚姻的本质和男女关系。

  这本书探讨是情妇的历史,或者更准确说是另类女性的历史,当然少不了过去几百年中,甚至上千年前的有记载的著名的情妇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具体细腻,描述详细。中国的妾的话题也有所涉及。可见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从西方写到东西,从古写到今。在具体的一个个情妇的事例上,作者进行了分门别类的阐述。既有欧洲王室的情妇,又有神职人员的秘密配偶这样比较敏感的话题,又谈到了性伴侣和犹太人的问题,还涉及文学中的情妇话题。可以说,这本《婚外》对另类女性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细腻的介绍、分析和讨论。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婚姻的本质和男女关系大有裨益。

  也许婚姻的本质和男女关系没有一个统一划一的结论,但我们通过阅读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男女关系,这为我们更理性地处理男女关系提供了启示。

  《婚外》读后感(六):情妇史,一段争夺安全感的历史

  文/李小丢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一句特别冷酷的话:“安全感多半是迷信罢了,它本不存在也不曾有人感知过。”这句话能够令所有一心想从稳定的恋爱关系或者婚姻关系中寻求安全感的女性感到毛骨悚然,虽然明知道郎心如铁,人心善变,但是自人类社会开始缔结“婚姻”这种契约关系开始,女人们之间就为了获得虚无缥缈的安全感而无休止的争斗。“婚外史”,或者更直白地称为“情妇史”、“小三史”正是这一延绵不绝的历史怪象的缩影。

  对于情妇这一存在,我片面地同意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所有人类文明史上的毒瘤:纳妾、蓄奴、种族灭绝、种族隔离等等违反人性的现象之所以存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法律制度和民众意识的缺席或迟缓,而是人类的劣根性,也就是不考虑他人权益而只为维护自己权利的欲望在作祟。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西方文明都在这些陋习上表现出了空前的默契——许多国家的法度甚至明文保障这些不合理事实的存在和延续。

  一种肤色压迫另一种肤色、一种性别压迫另一种性别、一种民族压迫另一种民族……这些压迫与被压迫的历史都体现出了人性中自私卑劣的一面,不管它们起初是打着多么正义凛然无懈可击的旗号,压迫就是压迫,是社会关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而这也正是《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一书作者伊丽莎白•阿伯特写作的初衷,在这本长达五百多页的大开本著作里,她分门别类地列举了历史上各个时期有代表的情妇实例,自然不是为了编写一本情妇轶事大全这么简单。

  作为其人类关系三部曲之一,《婚外》是《婚姻史》和《独身史》的重要补充部分,婚姻、独身、情妇这三种女人命运的走向基本涵盖了女性史的方方面面,“我感兴趣的是,男人和他们情妇之间关系的结构和共同特征是什么,尤其是情妇生活是如何反映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婚姻的本质和男女关系的。”作者如是说。根据作者在书中使用的定义,情妇是“与通常娶了另一个女人的男人自愿或者被迫形成相对长期的性关系的女人。”妾也包含在内,也就是说,许多历史上闪闪发亮的名字:埃及女王克莱奥帕特拉、慈禧太后、玛丽莲•梦露、查尔斯王子再婚迎娶的卡米拉等等,都是情妇。

  无论历史上有多少动人的关于情妇的传奇,情妇生活无法摆脱与人类最基本的机制——婚姻的联系,而且几乎自动地意味着有时是丈夫有时是妻子对婚姻的不忠。然而此种带有绝对的道德负罪感的关系,却一直未曾在两性关系中消亡,这说明不仅在个人生理和心理上还无法做到对伴侣的绝对忠诚之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习俗的力量在作祟。

  对男性来说,除了在情妇身上能够寻找到婚姻关系中已经消弭或者从来没存在过的爱情和激情以外,也是在医疗条件落后导致的新生儿低出生率和低存活率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后代繁衍而形成的陋习。表示妾的一个非常常见的词叫“mekake”,意思即为“借来的子宫。”这从侧面反映了情妇关系的实质,即用物质生活条件购买女性的身体及其生育权。很多情况下拥有情妇也是出于社会地位和宗法关系的考虑。例如中国古代纳妾数量的多少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而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中夫妇俩各有情夫情妇则是一种约定俗成。

  对女性来说,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向更强悍、更杰出、更有地位的异性寻求安全感是一种生存本能,尤其是在漫长的女性没有独立生存权的古代,除了依附于男性、与别的女人争夺更多的地位来保障生活以外,她们基本上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她们不得不相互间残酷地玩弄花招来赢得自己的地位,以至于每个人都不得不对她的对手使坏。外貌、性技巧、生育能力和心机都是她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有一定家庭地位和财政权力的正室相比,她们被物化的更为严重。

  在伊丽莎白•阿伯特看来,进入当代社会的女人们有了独立的自由,理应从情妇这种从属的关系中脱身,然而如今的情妇并没有比以往有明显的减少。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情妇的态度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三个人的关系中变成了两个女人的争斗而男性作壁上观坐收渔利。究其本质还是虚幻的安全感和同类之间的竞争心理在作祟。读毕掩卷,不由得感叹,如果这些聪明的女子们把争夺安全感的劲头放在自己创造安全感上,人类社会想必要比如今进步得多。

  刊于上周五《文学报》

  (呐,各位转载的编辑大大们,我知道你看得到这行字的,你明明都复制到这里的说了哦!话说你们报纸要是真的没有稿费我也不介意的,有的话当然更好,这主要是个互相尊重的问题不是么?给我发个豆邮跟我说声不是很为难的事情吧,话说你不是有什么社交障碍吧?我又没有想要和你发生什么进一步的关系,所以,我不介意是你人生中第一封豆邮的收件人的,人总要迈出这一步的是不是,学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应该是幼儿园的老师就教过你的了,你现在这样老师会哭的,你确定真的要让她哭吗?好了我的意思就是个人的分享什么的大家请随意,报刊媒体的编辑们来复制的时候请征求我意见好么!)

  ====================================================

  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个读书类的微信公众平台:

  读书有疑(微信号doubtsinreading)

  每日推送一些有看头的书评(当然不只是我写的)、作品作家、精彩短篇等。编选的宗旨就是有趣、有品、有疑。欢迎喜爱读书的朋友们推荐、订阅。

  快!关注起来!关注一下不会怀孕的啦!(●'ω'●)丿♡

  《婚外》读后感(七):另类女人的历史

  另类女人,是指作为情人或者妓女的女人。他们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是为人所不齿的!是艰难的!是经过磨难后重生的!……不管怎么样,有一些她们可以说是很伟大的,我们不能不承认!

  能为这类女人写书,把她们的故事告诉读者,作家很了不起的。

  作者从各个国家中筛选出有特殊意义的女人,把她们的故事讲述出来,娓娓道来,你读着,会为这些女人所折服,她们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来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世上情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的,圣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可见,情妇成为我们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男人离不开情妇,情妇成为男人魂牵梦绕的神。她们不仅是男人的慰藉,很多时候她们还主宰着当时社会的命脉。但这些情妇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她们貌美如花,她们性技巧高超,让男人欲罢不能。情妇们,如果没有高于常女子的手段,他们是做不了情妇的。如我们古代的一些妓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们成为那些风流才子的红颜知己。

  《婚外》这本书讲述的都是国外各个国家,非常著名的一些情妇的故事。作者几经筛选,最终留下了难以割舍的这些情妇们。书很厚很厚,字很小,每一个故事都很打动人心。当然看起来也需要费一些时间。另类女人,她们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向她们致敬。

  读这本书,对情妇的看法有所改变,原本她们是红颜祸水,是破坏人家家庭的坏家伙的,可,当你从她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去理解她们的时候,你会发现,她们的不容易,她们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努力竟然比普通女子要高出许多倍。是啊,有谁愿意堕落成为情妇?当你无法选择的时候,你只能成为情妇的时候,你只能在情妇这条路上坚强地走下去,而且要走得风光。作者所选取的这些人可以说都是很了不起的女人。所以就让我们带着敬畏来读这本书吧。

  《婚外》读后感(八):情妇当如是

  对于婚外情,早期的我总是嗤之以鼻,认为背叛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严加谴责。第一次认真思考婚外情,应该是在我看完《廊桥遗梦》之后,我渐渐醒悟,出轨之所以被定义为罪恶,主要是源自随之而来的结果(分手、离婚、孩子抚养)等令人感到麻烦,却无人去追寻婚姻开始出现裂痕的原因。因此,当我在渡边淳一的《男人这东西》中再次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发现在男性社会中,婚外情似乎成为男性无法抵抗的性本能原驱力的产物,招摇的作为婚姻的附属品。而这一次,伊丽莎白•阿伯特的《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让我站在女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婚外情这个课题。

  兼具作家和历史学家的伊丽莎白•阿伯特,因其所作的人类关系三部曲《婚姻史》《情妇史》和《独身史》而备受称颂。《婚外》就是《情妇史》的中文译本。通过描述百位历史上或知名或被遗忘的情妇的经历,让读者见识到一个特殊女人世界的光怪陆离,在书中,有权利之巅的德•蓬巴多夫人,有充满哲思的汉娜•阿伦特,有文学大师乔治•艾略特,有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在爱与性、肉和灵、知同感之间,揭开男权世界背后女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的一生。《婚外》可以称之为情妇的历史书,它没有那些街头秘史的故作噱头,而是从客观的史学角度、从女性成长观点来描述女人的一生,作者也在每篇故事的末尾谈及自己对于那个时代及女人遭遇的看法。

  反思书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无论是因为生活所迫,还是留恋财富,无论是争名夺利,还是锁住心中所爱,最终都回归到“安全感”三个字。在这数千年的男权社会中,虽然女性的地位在逐渐提升,但是就连这种提升,都似乎是男性宽容与伟大的体现。作为自然属性弱势的女性,在情感上受道德约束,在职场上受地位局限,从生存到生活的选择都几乎所剩不多,也正因如此,那些在书中好不容易走出自己人生的女人,还被冠以“另类”二字。而要想超越这种束缚,最重要的是重新看待男女在思想观念和实际生活中的平等问题,尤其是女人,应该自我形成准确的认知,而非跟着世俗标准人云亦云,将美丽的紧箍咒心甘情愿的戴在自己的头上。

  书中我最喜欢的两位女性要数汉娜•阿伦特和西蒙•波伏娃,她们思想家的身份已经暗示着她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虽然以我作为哲学门外汉的立场,还无法区分身为被德国人迫害的犹太人阿伦特,最后为反犹太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辩护,恢复他的学术地位并照料着他,是因为她对爱情的忠贞,还是捍卫学术之旗,但她的智慧与思想,对正义的执着,都将这段看似滥俗的师生恋,演绎成美好的爱情经典。同样是与其情人萨特比肩的哲学家西蒙•波伏娃,作为现代妇女运动最早的权威理论家,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女性的追求独立和维护自由的勇气和精神。他们摆脱了婚姻的静止束缚,将爱情打造成自由、平等、相互信任、独立自主的超越传统意义的两性关系,最终成就一段传奇。这两位女性的不凡经历,都源自于她们内心对自我的认可和笃定,这需要清晰的头脑、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追求才能做到,虽然付出的代价很大,但是对她们而言,相信收获的是一辈子的幸福。

  文/卢育涛 2014.11.05

  《婚外》读后感(九):小三小四们的幸福生活

  加拿大女作家伊莉莎白•阿伯特的《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本来书名是《情妇史》,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改为现在的书名。与原书名相比,我更喜欢现在的书名,这不仅是因为现在的书名更中性、更不带对女性的污辱,还是因为它的内涵外延更广泛,更能涵盖书中的内容。除非把书中所提到的中国古代皇帝的后宫、中国古人的妾、波伏娃、汉娜•阿伦特都算作情妇,否则《情妇史》是永远不贴切的。伊莉莎白•阿伯特在书中所提及的女性,我宁愿称其为非主流女性(相对于婚姻),她们所过的生活称为非主流生活,但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估且借用之。

  情妇的历史可谓渊源流长,人类的婚姻历史有多长它的历史就有多长,而人类的婚姻却并不与人类的历史等长,据伊莉莎白•阿伯特的《婚姻史》的观点,婚姻也不过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权衡、折衷的结果,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带着它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无法给经历它的人带来持久的新鲜感与激情,而这恰恰是婚外恋能带给人们的。“情妇”现象如此遍及古今中外,但却鲜见关于它的专著,伊莉莎白•阿伯特的《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可谓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的。

  伊莉莎白•阿伯特曾出版《独身史》、《婚姻史》,有了这本《婚外》,她对人类两性关系的考察就算齐了。《婚外》可以看作是她的《婚姻史》的延续,很明显《婚外》弥补了《婚姻史》的许多缺陷,地点不再仅限于欧美而是拓展到了整个人类社会,时间也不在限于近代几百年,而是推及到了《创世纪》、古希腊时代,从也许是人类第一个妾夏甲一路说到黛安娜王妃的死敌卡米拉,关于写作《婚外》的动机她在引言中这样写道:

  “还是在我写《独身史》的时候,我就开始意识到,情妇生活就像独身生活一样,是一片透镜,透过它可以探求婚姻之外女人和男人的关系。事实上,情妇生活是与婚姻并行并对婚姻做出补充的一种机制……我感兴趣的是,男人和他们的情妇之间关系的结构和共同特性是什么,尤其是情妇生活如何折射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婚姻的本质和男女关系。”

  伊莉莎白•阿伯特其志也高,从她的志向往往会使人想象,《婚外》会是一本让人晕头转向的学术专著,但我通读全书后的感觉是,与其说它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它是情妇小传汇总,是一本风流八卦大全,在这本书里,你将与几十个人类历史著名不著名的情妇相遇,对于那些喜欢风流八卦的读者,《婚外》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婚外》中的情妇的男主角可谓跨越了各行各业,这些男主角有教皇、牧师、贵族、奴隶主、王室成员、极权者、征服者、黑社会老大、哲学家、作家等,他们与他们的情妇们纷纷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

  无论情妇们的男主人有何不同,无论情妇们经历了怎么各自不同的命运,按伊莉莎白•阿伯特的考察,情妇们还是有其共性,这些非主流女性自愿或者被迫走上了情妇的不归路,无非三种原因,活下去(想一想中国的宫廷剧)、活得更好、追求激情,但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她们一开始就会陷入残酷的夺床之战,而现实又往往对她们不利,她们为法律所不容,为道德所遣责,为亲人所抛弃,她们的结局往往是悲惨的,而死后还为人们唾弃。当然也不乏卡米拉那样修成正果的例子。伊莉莎白•阿伯特得出的结论是,情妇们所追求的现实好处或浪漫激情的动机并不比那些追求婚姻女性的动机更卑鄙或高尚,但付出的代价却更巨大,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伊莉莎白•阿伯特提到一名不幸的女性时,这样写道:

  “1879年,克莱尔在她八十岁的生日到来之前的一个月,在睡梦中死去。她为自己选择的墓志铭是这样说的: 她在受苦之中度过了一生, 不仅为她的过错接受惩罚 也为她的德行接受惩罚。”

  既然情妇生活是刀尖上的舞蹈,为什么非主流女性会前赴后继呢,伊莉莎白•阿伯特列举的众多情妇之一保拉可谓道出了姐妹们的心声:

  “我喜欢做情妇,我给予也得到了我想要的感情和性,但不需要为此负责,也没有被困在同居中的那种平淡的感觉。”

  《婚外》虽然是来探讨“婚外”这一严肃的人类现象的,但它也并不总是板着脸,并不排斥重口味,可以说,除了“性科普”读物,我还没有在任何一本书里见到出现“性交”、“性高潮”字眼的次数比这本书更多。而关于性的八卦在这本书里也可以说比比皆是,在这些八卦里我们可以知道古罗马情圣奥维德、大哲学家伏尔泰的不举、神职人员阿贝拉尔被割下的阳物、著名作家塞林格被少女阴道弹出的阴茎、快男肯尼迪总统以及女权主义者波伏娃情妇皆皮条客的混乱生活。情妇们的混乱而疯狂的生活试举一例如下:

  “卡罗琳(拜伦的情人之一)发起了猛烈的战役。她用她的阴毛做了一个发卷送给他,这个离奇古怪的礼物他一直保留到他去世为止。”

  伊莉莎白•阿伯特在《放荡的女人:文学中的情妇》一章最后写道:“他们(指文学作品作者)一方面强化对情妇们不恭敬的看法,一方面又提供理由为情妇们进行辩护。”

  这其实也是伊莉莎白•阿伯特的《婚外》对待情妇们的矛盾态度。

  《婚外》是一本精彩的书,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它长于列举短于理论疏理,并没有为读者提供一条婚外史的发展脉络,它没有也不可能为婚外的困局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婚外》读后感(十):如梦似火的关系

  《蜗居》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于2009年在电视台播出后,观众的反响非常强烈。而剧中宋思明和海藻的一段婚外恋,更让观众议论纷纷。

  从古至今,婚外恋的话题经久不衰,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里,只要出现婚外恋这条线索,读者和观众的眼睛是亮的,心里也是有期待的。如果婚外恋的事情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那么探究的,分析的,评论的人们的嘴脸和表情将是酒桌上,办公室内,闺房里,咖啡厅里一道道神秘的风景线。

  婚外恋有多神秘?是对是错?它和爱情真的有本质的区别吗?忽略不计那些所谓的道德因素和政治因素,我们单纯的只讲感情,婚外恋到底又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到底是那一股巨大的力量,驱使女人们抛弃一切,而甘愿当一个荡妇,一个小三,一个受众人唾骂的“坏”女人呢?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代表作《爱的流放地》中,描写了陷入困顿的作家村尾菊治与已婚少妇冬香之间的恋情。已是3个孩子母亲的冬香面临夫妻感情的困境,她也是菊治(男的崇拜者。冬香抛下了丈夫和孩子,得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快感。在冬香的哀求下,她以死得以解脱。

  大多数女人都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身边有一个男性在肯定自己,赞美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注自己。身为3个孩子母亲的冬香,在寻找安全感的过程中遇到了菊治,一个她非常崇拜的作家。这里不得不重点提到作家这个职业。作家这个职业有什么特点呢,除了在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比较宽裕以外,最重要的是男作家善于制造一种虚无缥缈的氛围,并且可以在精神上引领女性进入一个新天地,这个新天地的名字叫“爱情”。

  这么看来婚外恋和爱情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首先,婚外恋和爱情都是一种精神状态,虚无缥缈,却又触手可及。其次,婚外恋和爱情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对,没错,和性有关,它是一种灵与肉的结合。当灵与肉结合在一起,获得的就是类似于死亡的平静感,也就幸福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多元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让我们的心灵动荡不安,我们的身体虽然有个窝可以藏,但是我们的灵魂却依然孤苦无依,苦苦寻觅。孤独的灵魂在午夜游荡,饥渴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处。《蜗居》里提到栖身之处不仅仅是需要买一套房子,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心灵找到居所。

  婚外恋有错吗?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那些快乐与痛苦,黑夜与激情,疯狂与纠葛,当一切沉淀下去,时间终究会给出一个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婚外》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