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黄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黄鸟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6 05: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黄鸟的读后感10篇

  《黄鸟》是一本由[美] 凯文·鲍尔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黄鸟》读后感(一):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有只黄鸟 长着黄喙 轻轻落到 我的窗台 我用面包 哄它进来 狠狠敲爆 它的脑袋—旧时美军进行

  两个即将奔赴伊拉克战场年轻士兵,其中一个背负着保护另外一个平安回家的承诺,可在那鲜血尸体遍布的战场上,脆弱的承诺终变成一个绝望抉择和一个无奈的谎言作者凯文鲍尔斯用他敏锐的触觉和亲身的战争经历,铸就了一部充满诗意杰作。他看到了成堆的尸体也看到了尸体下面绿油油的草地;他听到将死之人凄厉地哭嚎也听到了阿訇向安拉虔诚祷告;他感觉到全副武装军备的沉重感觉到被风刮起的黄沙划过脸颊疼痛;他看到如流成河的鲜血也看到石子落入水面荡漾开来的如同琴弦涟漪。对自然景色的描摹和人物状态尖锐对立中,令小说无与伦比的诗意和震撼人心力量,正是这份诗意让作者举重若轻,戳穿了政治的谎言,摘掉宗教面具,还原战争可怖的真相—人与人之间的同类相残;也成功触碰到了所有艺术家梦寐以求想要触碰到的事物—最真实人性,和另一部惊艳世界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样,这部小说拥有了不朽的分量

  这部小说让我想了另一部将战争赋予如此伟大诗意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在那首古老的《采薇》中,那位征战归来的老兵悲伤地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争的创伤如此巨大,令人有敲心蚀骨的绝望感,人已归,心已老,活着便是为了一次又一次地极力抗争黑暗记忆吞噬。回家的路,由此变得格外漫长。战争如毒品般令人上瘾,黑暗的力量亦由此潜入人心

  quot;阿訇的歌声又响了起来。地平线上,残阳如血。火焰从正在倒塌的教堂蔓延开来,点燃了那丛怪柳。到处散落着余火未尽的木块,好像一盏盏路灯,照亮我脚下的路。"——《黄鸟》凯文鲍尔斯

  《黄鸟》读后感(二):战争没有赢家

  看完以后觉得很……一种很难形容的感觉。我一直坚持,在某种意义上讲,战争其实是没有赢家的,不管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战争的哪一方都会失去很多。

  这本书从美军角度故事,在伊拉克,即使地形熟悉也没有人民战争的海洋理论上说,美军也占有优势。一个强大国家的配备完整训练有素军队,一切都应该尽在掌握中。

  可惜,没有。

  经历了实战的士兵们,耳闻目睹种种惨烈,早已无法平静

  和平年代,我们了解的战争,都是书本中、影视作品中的。《黄鸟》的作者是退伍军人,他真实地记录了那块土地上的那些战斗,也给从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展现了战争最真实的一面

  作品有两条线,一条是作者在伊拉克参战,一条是退伍后回家,两种心态、两种生活对比强烈,最后竟有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翻译特别好。都知道翻译是二次创作,本书的译者语言能力强,又肯下苦功文本译得非常感人

  “阿訇的歌声又响了起来。地平线上,残阳如血。火焰从正在倒塌的教堂蔓延开来,点燃了那丛柽柳。到处散落着余火未尽的木块,好像一盏盏路灯,照亮我脚下的路。”

  这样的译文,真的很好吧?

  《黄鸟》读后感(三):交交黄鸟,止于棘

  作者用柔情来记录残酷的战争,用冷静叙述疯狂的战争。他告诉我们人性本善。斯特林跟巴特尔、默夫说“你们俩是我的人了”,我愿意相信这个时候斯特尔在心底用了百分百的承诺,对他们会做尽可能的保护;巴特尔一直羞于自己的不敢承担,但被突如其来的炮弹波冲击间歇喊出口地却是“默夫”;默夫迷恋女医务员的哭泣,因为那是他目之所及仅有的善良,女医务员死了,默夫也随之崩溃了;美国士兵给塔法城的孩子们分发糖果,即使想象着若干年后这些孩子会成为街边的角落里向他们射来的一颗子弹。他将我们领进流血,杀戮的战场。也时不时带我们感受一阵微风清凉,一阵歌声的抚慰,一块鲜花的土地,一条河流的记忆,一片叶,一粒沙,一只鸟…所有显得微小而更加美好的事物。

  战争是当权者实施野心的途经,那么战斗中的人,你蔑视他是心狠手辣地杀死对方,还是夸他纯真温厚地想对方存活。他杀死了一个人,他放过了一个不久会杀死自己或同伴的人。孰对孰错,这是战场啊。恨只恨朱门只嗅酒肉香,哪闻路有冻死骨。即使最后存活了性命的士兵,回到原本的生活,那曾几何时丢弃一旁的人性呢,战争中支离破碎灵魂呢,该如何捡拾?

  交交黄鸟,止于棘。

  《黄鸟》读后感(四):战争悲梦里的安魂曲

  文/***

  从美国本土去伊拉克,如果走水路,要穿过大西洋经过好望角、马达加斯加、印度洋和波斯湾,路程超过一万公里。从2003年开始,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名字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直至2011年最后一批驻伊拉克美军撤离才宣告结束。然而,战争留在两国人民心里的阴郁也许永远盼不到天晴。

  一位美国母亲曾写信给小布什诘问:美国解救伊拉克人民于水火,为什么死的却是我的儿子?这位母亲表面上是在问责总统实际上她提出了更深刻问题:是谁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的生命将对谁负责?我们是否有权力主宰自己的生命?美国作家凯文•鲍尔斯的处女作《黄岛》就是将这种思考演绎成了一本小说。他17岁入伍,2004年至2005年在伊拉克战场服役,在摩苏尔和塔法担任机枪手。作为一个亲历这场战争的人,鲍尔斯有绝对的权力按照他的意图书写。

  本书讲述了21岁的巴特尔、18岁的默夫和略微年长的中尉斯特林在战前、战中和战后的不同生活状态,揭示了战争带给一个人乃至家庭生活的长久影响,以及对我们很难触及的内心折磨充分展现。在我们痛斥战争的同时,那些人类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身边美好事物的捕捉和对爱的坚强执着,也在鲍尔斯的笔端不经意地流淌出来。这书本里有冷酷、有迷茫、有悔恨,但是最可贵的是那份人性的温暖

  巴特尔为了向默夫的妈妈隐瞒他的死因,而进行了一系列欺骗行为,最终受到了军法的罚治。这不仅成为了本书的主线,让我们边读边关心这个秘密命运。同时也是一根我们攀援巴特尔内心世界的绳索,越到深处越感悲凉。对于参与战争的自责,在巴特尔的一生挥之不去。背负如此深重罪孽活下去的巴特尔,谈何容易

  “战争企图春天杀死我们……接着,战争又企图在夏天杀死我们”。小说伊始,读起来就像一个飘忽的梦,梦里充满悲情。战场的风景柔丽,可让人隐约觉出痛苦。我想鲍尔斯在动笔之初并未像传统写小说那样写个提纲,精选一种结构,而是顺势而为,急迫地将自己心里的感知写下来。他说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写小说,他只是觉得有义务将亲身经历写下来,否则就来不及了。整部小说就像一个梦中人的呓语,天马行空般述说战争里的生死,亦梦亦真。

  在本书里,我们读不到大场面的鲜血淋淋的人肉厮杀和现代高科技兵器对决。小说的落笔处都是那么狭小的点,比如一阵风、一片叶、一粒沙或者一只小鸟,可却反衬出纵然世界美好,可参与到战争中的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却无比沉重。他们将魂归何处,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他们其中不乏美国大兵,还有伊拉克的“暴民”,手捧圣经和手捧古兰经的人都在亲手夺取他人的生命。生命何用?信仰何用?被伊拉克反抗主义者杀害的默夫的尸体就是人性残忍极致证明

  鲍尔斯没去上大学,因为他成绩不好又交不起学费。然而,服役之后,政府即可以帮忙付学费还可以给予定期补贴。我们无法知晓在伊拉克战场上有多少像鲍尔斯一样用生命去赚取一个读大学的机会的人。可我们知道,一定有人无法返回美国南部家乡故土,永远抵达不了那个机会!在2003年,世界各地都爆发了反战游行示威,最深得美国人心的一句口号是:布什撒谎,人民伤亡”。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写道:“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诗、哲学等人类最文明东西呢?”从古至今,战争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然而,鲍尔斯就是用这本小说再次碰触了爱、诗和哲学的思考命题

  《黄鸟》是一个伊战幸存士兵的内心独白心灵的归家之路何其漫长。“有只黄鸟,长着黄喙,轻轻落到,我的窗台”,而这首旧时美军进行曲便是一首给无法归家军人的安魂曲,或许他们仍在黑色坟墓里低声吟唱。

  转载请告知

  《黄鸟》读后感(五):写作,便是一种救赎

  文不对题,无须在意

  作者用如梦呓般迷蒙语调,勾勒出残酷的战争画面,整个的伊拉克战场,像笼罩在厚重的浓雾里,压抑透不过气来,并且这种压抑在毫无知觉的时候一点点加深,等到反应过来时,早已陷入其中。

  就我而言,这部小说显然是让人不舒服的。因为它引起的不仅仅是对战争的反思,更是对自己内心、对人性冲突的巨大拷问。当作者回到美国,他所面对的世界是如此天真冷漠,这些人把他当作英雄感激他,尊敬他,而他却深知自己罪孽深重。连坦诚都变成一种罪恶,因为那会破坏其他人的美梦。他试图把自己藏在布满污垢房间里,把自己从周遭社会中抹杀掉,从而拒绝接触任何正常人目光,但这并不能削减他的痛苦。一个人逃得了全世界,也逃不开自己的内心,直到他用文字将其书写出来。这就好像是坐在过山车上,如果害怕,就要睁大眼睛,否则高度敏感身体将把你带入更强烈的恐惧

  因此,我情愿相信,这本书对于作者而言,是赎罪,也是解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黄鸟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