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篇

2018-06-27 05: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篇

  《初夏荷花时期爱情》是一本由朱天心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2014-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一):谁杀死了你们的爱情

  很多人都是带着对爱情的憧憬步入婚姻的吧,甚至,有人很幸运的跟年少时就想与之厮守终生的人在一起了。 但生活不是电影,在一起并不是大结局,你们需要共同生活许多年。在柴米油盐真实生活中,你们的当初爱情,都还好吗? 你们有没有像我刚刚读完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那样,成为“一对没打算离婚,只因彼此互为习惯(瘾,恶习之类),感情淡漠如隔夜冷茶,如冰块化了的温吞好酒,如久洗不肯再回复原状的白T恤的婚姻男女。”? 噢噢,应该不会,你们彼此应该还有爱意吧。但会不会有那么一刻,他当初打动你的特质让你厌烦?会不会觉得他已不如恋爱时那般贴心?会不会在偶尔的争吵时恶语相向?会不会午夜梦回时觉得身边的人无比陌生?会不会在身心疲倦时候宁愿对着手机也不愿跟身边的人交流…… 已经不能列举更多了,相爱有多容易相守就有多难。女人多是敏感重情的,男人多是把感情视为无用之物的;很多女人老去后,却仍拥有一颗少女心,很多男人却在未老之时,就早早的把少年心丢掉了。 于是,大家其实都变得面目可憎。你觉得他不是当初的深情的翩翩少年,他觉得你变成了庸俗的中老年妇女。你们共同觉得,自己爱人被杀掉了,自己的爱情不知在何时已经死掉了。 也许,你们(或者只有你?)试图挽回。你回忆相爱的时光,那是现在和未来时光的所有支撑。但回忆救不了你们的爱情的,你们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年少女了。 该面对真相了。其实真相一直都在。 人类悲哀事情不过是,老去的速度太慢,过程漫长。两个人一起变老并不浪漫,你们会互相折磨,彼此忽略,性别特征消失,懒得说话,懒得牵手,甚至,懒得离开。 于是,你们就成了别人眼中相濡以沫一辈子的恩爱夫妻。其实你们一直知道,能让你们一直在一起的,并不是爱,而是习惯,甚至只是懒惰。 朱天心的这本书,其实比我说的更加冷酷,字字带刀,刀刀刻入人心,却不见血泪。 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什么都知道。 那么,该如何面对被杀死的爱情? 朱天心在书里说“所有的爱情到最后都是这样的,看到它的残酷才懂得如何相守。” 这是全书温暖句子了。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二):一篇读后感

  先前长辈见我在看《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误以为是本言情小说,我也没有否认。总不好告诉他说此书是写你们中年人死灰一般的爱情(也不知还能不能叫作爱情)。

  初读此书是在高中,那时买书主要看书的名字跟装帧是否合我胃口(其实到现在也是这样),正好此书全中。当年我没经历过感情,通篇读下来就只记得文中的中年夫妇为了重寻激情假装成彼此初恋情人而偷情的故事。想来我也真是恶趣味。如今重读,恶趣味还在,但更多的是被爱情的血淋淋给惊住了。作者朱天心用冷静克制的文笔写尽了爱情最后的模样

  年轻的时候,心上人风吹草动就是生活里的地震海啸。你爱他(她),你得到他(她)甚至会有劫后余生感觉。没办法,这都是心甘情愿作出来的轰轰烈烈。只是可惜曾经轰烈的感情起伏被时间流逝拉长至了水平线,你在这条线上找寻过去的美好得拿着放大镜找才行(但估计你已经懒得)。同时,另一半的变化开始让你不爱,你甚至开始憎恶他(她)。你开始憎恨他(她)杀死了你爱的那个少年(女),你开始厌恶他(她)日渐颓败的面庞肉身。你突然明白一件事:没有越来越喜欢跟越来越爱,只有越来越不喜欢跟越来越不爱。把你们绑在一起多年的是越来越多的依赖。舍不得离开与不敢放手的你们,都是怂货啊。

  你哪里会相信婚姻真的就是爱情的坟墓。当初庄严许下结婚誓言,可都是奔着幸福长相厮守去的。但很可惜,生活会给你很多巴掌冷水。你以为爱他(她),所以要有爱的结晶。殊不知,繁殖只是人的本能,跟爱与伟大并没有什么关系。爱情结晶吗?也许是结石女儿幼时是贴心柔软的小棉袄,长大后却只知道觊觎你的名牌包包,拉着你逛街也只是为了让你帮忙买她平日舍不得买的昂贵衣物儿子幼时天真烂漫,那时你带着他坐夜晚的航班,他指着窗外的星星说要摘给你(兴许是你听过的最美情话),长大后却成了个死宅男(跟你那中年丈夫一般讨厌)。原来开花结果并不一定是爱情的美好结局啊。

  你知道你的生活与家庭在跌入深渊,你努力拯救,妄图让一切重燃生机。但你最终也知道爱没了,穷尽所能想要重燃激情都是徒劳。

  说好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呢?初夏去了哪里?荷花又在何处?爱情呢?连个影子都见不到。怎么一切都变成了寒冬腊月里头的萧索?

  想不到吧,你我想不到的事情太多了。但我们自以为是的事情倒是很多,因为我们对事物往往会有一个前提假设:我是独特的。我们以为自己遇见的人最特别,以为自己会拥有最美的爱情与最长久的婚姻,以为激情消退后产生亲情也能让我们享受极大幸福。那就再说个事实吧:作为凡夫俗子,终究难逃这个大数据时代的大概率事件(例如,初恋大多走不到最后,离婚率年年涨,已婚中年男人部分都有出轨经历(女人估计也差不多))。

  都自以为是独特的你我啊,真是一点也不特别呢。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三):人要老好久才死,你要亲自目睹

  没有走入婚姻的我,还没有婚后生活的真实体会

  但是通过观察我的父母,也渐渐明白了很多无奈的事情。

  当我们趁着彼此之间的激情,开始与另一个人组成家庭,生儿育女,生活的细微繁琐处处需要操心,激情荡然无存,年少的志得意满早已消耗殆尽,彼此被鸡毛蒜皮打磨的毫无棱角。那个曾经让你为之疯狂的人,现在你连正眼都懒得看他,他对你亦然无感。你们彼此间并不至于厌恶,可对双方而言,你之于他,他之于你,如同鸡肋

  你们看着对方曾经鲜活美丽与俊朗被摧毁全无,你们的身体再无令对方心驰神荡的曲线丑陋松弛褶皱的性器官

  如果面对岁月,你遵从它,你们会互称对方为老伴,也许你们会比曾经更敞开心扉,你已是他至亲,他也早融入你骨血里,你们聪明的在时光的推杯换盏中更换了另一种情感对待彼此。

  而如果你们不遵从呢,你仍然感念你曾经的魅力,你觉得他无法体会,他也觉得你不可理喻。你们交织着责任恨意,你们把眼光都放在所谓外面的世界里,你们在别人的身上找回了曾经的自己,对责任和道德的鞭策毫无悔意,你们竭力抓住那激情的尾巴义无反顾

  你们要进入老年了吗?像医药保健安慰鼓励银发夫妻的,不一定要器官的接触,牵牵手、拥抱都很好,但你很想丈夫用肉体证明那个他不肯说的字的存在,你才不要像你看过的那动物频道中动物的一生那样,没头没脑疯狂执拗的求偶、交配,然后性命亦可不要的喂养、保护下一代,最终皮毛残败的守着空巢穴......但好歹,动物的老衰和死亡之间距离极短,再认真荒野记录者也难捕捉到一头失群老衰公狮的死,该说幸还是不幸,人类的公狮要老衰好久,你得亲自目睹。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四):隔岸观火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和《古都》中看到的朱天心给我很惊艳的感觉,所以内心是崇敬她的,对她的敬佩主要是感觉她笔下人物丰富的内心,她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别人看到的东西他是不写的,就像这本书,出版后她看到米兰昆德拉的一篇文章,认为她写的内容有点多此一举了,所以,她的起点是很高于普通作家的,而且,她的产量也很低,十年磨一剑,我们看到她的用心

  本书后面骆以军的书评我是很不喜欢的,我毫不掩饰对那篇书评的厌恶,那不是书评,那是炫技,名义上是写这本书的,实际旁征博引了一大通其他小说,看似是为验证被小说的一些思想而不得不做的对比,但我认为更多的是炫技,书评本来是解读的作用,是让其他读者更了解这本书的工具,也是用来交流的,可是骆以军空洞的书评让我无所适从,看完之后不光对本小说没有丝毫深入认识,对骆以军想表达什么也不甚了了

  目录本身也很有代表性:《日记》《偷情》《神隐I》《男人与女人I》《别吵我》《神隐Ⅱ》《女人与男人I》《男人与女人Ⅱ》《男人与女人Ⅲ》《不存在的篇章I》《不存在的篇章Ⅱ》《不存在的篇章Ⅲ、Ⅳ、Ⅴ》《彼岸世界》。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行宇宙,在同等现状的前提下做两个假设,这两个假设通向两个不同的结局,形成一种对比。

  一位五十八岁的中产阶级女性,由于丈夫爱意难觅而寂寞恍惚(这可谓是中年婚姻女性的普遍精神状态)。小说由此开始,这一对"没打算离婚,只因彼此护卫习惯,感情薄淡如隔夜冷茶如冰块化了的温吞好酒如久洗不肯再回复原状的白T恤的婚姻男女"可能有的出路。其中一条是《日记》,近四十光年外飞来的当时那个少年的日记,女人一页一页翻读,对照,爱着当年那爱自己的少年……少年早已被如今的丈夫杀死,于是设计一次旅程,在"有良人并立"的桥上,将他推落……另一条《偷情》,米兰·昆德拉《搭车游戏》在这里上演,在女人的要求之下,夫妻一前一后出门,远赴偷情的场地现实与做戏纠缠不清,终于弄假成真,最终以男人杀死女人收场……所有的可能,敌不过现实。老男人老女人在"不行了还是不要了"的纠结之后,连拐带骗加付钱,带一对年轻男女异地一游,可是,新时代的年轻人,什么都没有发生……依然是老男人老女人琐碎平常的午后……这里的什么都没发生向读者展示了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代沟,他们本以为应该发生什么的,并热切盼望它发生,实际上,年轻人世界中的情欲和老年人世界中的情欲不是一码事青春气息带着爱情的味道,不单单是肉体,而老年人肉体的衰老使得性能力减退,这却更加使得双方对它苛求起来了,这里涉及更年期的心里变化,应该由心理学者来做解释

  这一对夫妻原本恋人演化成的,可是后来的生活平淡如水,繁琐无味,一点爱情的影子也没有,那么爱情消磨到哪里了?女性视角对情感的要求比较多,所以一再想要回到当初的状态,想念那个深情的男孩,这当然不可能实现,于是,妻子认为现在的丈夫杀死了过去那个深爱自己的男孩,这是很深的委屈不甘。另一种设想,假装偷情,就是基于相爱的双方最后没能在一起,而在若干年后重新找回当年的感觉,这里面包含着冒险和刺激,多年不见的两人在性格方面肯定会有变化,他们最初会审视,像刚认识这个人一样,但是这到底是演戏用的,双方情感在真与演之间徘徊,比如“我”一边希望他热情一点,一边可怕地认为丈夫这样老练是不是真的偷过情,丈夫是否真的会为了外面的女人而抛弃家中的妻子儿女?两人走在癫狂的边缘。这两种设想没有一种是愉快的体验。男人,作者比喻起了原始氏族中的男性,或者雄狮,他们追求的是狩猎,谈论政治,女人只需在家为其繁衍,男人在外不会谈论女人,因为他们有更多要谈论的东西,雌性怀胎前后,雄性会守在身边,以确定后代纯正······

  作为年轻人看这本书作者有什么期许呢?朱天心在附录的采访中表明了,就是要打破年轻人的偏见,不要认为他们的父母一直是迂腐代表,他们也有过放肆的青春,并且,他们的中老年也在反思,甚至在窥探子女,就像《几度夕阳红》里的两代人,那是合情合理的,曾经热恋的父母对子女恋情干扰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始终隔着一层,这不代表他们迂腐。

  很自然地,阅读过程中不自觉的把“我”当成了朱天心,不过也没什么,因为这里面有她阵势生活的一部分。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五):前半部分的体悟与书摘

  荐读by我的良师益友,蔡蔡。仅听名字,觉得清新文艺,一定很美好,遍寻图书馆而不得,登某宝终购入,甚是欣喜决定用来当调剂,每次只许读一章。

  之前看到有人做读书、观剧笔记是按章节来做,觉得不解,现在终于发现随着年龄阅历、阅读进程的不同,感受与体验也不同,遂也首次按章做笔记。分享之,虽不华丽,但贵在真诚

  第一章

  书摘:“我们已入中年,三月桃花李花开过了,我们是像初夏的荷花。”

  “她们不分胖瘦一致失去腰线,瘦的人像蛙类,胖的像米其林轮胎标识的橡皮人……她们通常绝口不对外人提更年期三个字,害怕尤其公狮们闻声纷纷走避,包括自己的丈夫或伴侣。”

  “你发现,原来珠光宝气不为吸引人,而是躲避人(是防御的盾牌),不为炫耀,而是转移焦点的作用。”

  感想:第二人称书写,有新意,想起语文的答题套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不知朱天心写作时年龄多大,对更年期妇女的外貌、心理各种描写细致入微,犀利而真实。可是天心可曾想过书的那端是一个二十来岁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

  与书的名字给人的第一感不同,它在描述一个不吸引人的年龄的女性的“爱情”(如果还有的话)故事,不浪漫而充满烟火世俗气息,这样的故事是我所未曾想看的,但是既然开始了,那就读下去吧。

  第二章

  “于是一对没打算离婚,只因为彼此互为习惯(瘾、恶习之类),感情薄淡如隔夜冷茶如冰块化了的温吞好酒如久洗不肯再恢复原状的白T恤的婚姻男女,一本近四十光年外飞来的日记,故事不得不开始。”

  “你迟疑该不该打开日记、侵入他人的隐私,好多年了,你仍不知该把丈夫归类为他人或自己……但他在意极了你翻出他的色情光盘读物,他说,他还愿意说的时候,“你上厕所抠脚皮时愿意让人看到让人分享吗?”

  “让你在我怀中睡去,让我低吟童谣,再给你一只大狗熊、一只长颈鹿,如果真令你开怀,但愿那不是梦,不会是梦。”

  “茫茫时空中,你仍找不到那少年”。

  “你和我一样,不喜欢这个发展和结局?那,让我们回到《日记》处,探险另一种可能吧。”

  感想:“你”偶然闯入少年玫瑰色的精神世界,现在你想在黄昏紧紧拥抱他,像当年他在每一天的日记中所期望的。但是大气中,“你”觉得失去了那少年。结局是纪念结婚二十周年的旅行,不欢而散。

  想起龙应台的话,大概是,或许爱情真的存在,只是像融入水中的冰块,当爱情转变为亲情,还是原来的那种东西吗?

  或许正如书背面的话,“所有的爱情到最后都是这样的,看到它的残酷,才懂得如何相守。”

  这个怅然若失的结局,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无限逼近一种无奈的、苍凉的、平凡的真实。

  第三章

  “你叮他“就当我们背着各自的家庭偷偷相约在国外,不是很多名人躲狗仔都这样吗?”

  “不开灯,任旅馆窗外黄昏上灯的街灯市招广告霓虹灯透窗落在身上。”

  感想:想到《摩登家庭》里查克和布莱尔庆祝结婚周年纪念日的方式——扮作偷情的男女,不同的是美剧里面自然bug横生好不搞笑,而书中的中年夫妇最终选择了回到现实,尴尬结局。可惜我还没有经历过婚姻生活,否则感触会更深吧。

  记得早前,看到一则这样的评价:“《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男人看过了说:写得挺真实。女人看了说:不敢看,不敢看!(还要看……)年轻男人看了说:不就是结婚那点事儿么,穷紧张!年轻女孩看了说:我不要结婚了!(但,也许还是要试试?……)”

  至此,至少书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已经清晰——这本书描述中年夫妻如何“将爱进行到底”。主角是一位五十八岁的中产阶级女性,由于丈夫的情味不再而寂寞、恍惚,甚至怀疑。作家旨在为这对“感情淡薄像冰块融化后的温吞好酒或者隔夜冷茶”的夫妻,探寻可能的路。也在为你,为她探寻一条可能的出路。冷静但犀利地分析,到底哪里有了问题呢?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六):四十岁的爱情与婚姻

  年轻的我们,对于爱情仍有着无限的憧憬。

  然而当我们结婚生子,我们的爱情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本书最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大概是:当你如火的青春激情褪去后,你该如何和你的丈夫相处?

  你还在执着于寻找那个曾经深爱的你的少年时期的丈夫吗?

  当然,朱天心给了主角无数次的重来机会,探讨生活的种种可能。

  看完,觉得荒凉而悲戚。四十岁的女人大概不像曹七巧(《金锁记》)那样变态扭曲,但是亦有她的寂寞与荒凉。

  我内心抗拒,想要活得潇潇洒洒,又清楚地明白这才是我们平庸的日常。我们眼中的父母不就是这样枯燥无味?我们的爷爷奶奶在我们的父母眼中大概也是如此。朱天心的厉害在于她捕捉到了生活最细微的地方,让真实无处可逃,让人无法不代入。

  青春不复,大概是我们年轻一代人应该重视而珍惜的。如何让自己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大概是每个人都要修炼的一门课。怎样让自己的青春过得精彩,怎样让自己的婚后的生活不那么琐碎猥琐,值得我们深思。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七):想要的生活美满,不再闪闪发光

  到了初夏荷花时期我们是否还有那颗想要爱的心。我们之间所有的爱都变成了婚后的各种平常,想要的生活美满,也都不再闪闪发光。

  生命中我们想要的美好,都渐渐被安静的浪费。想要与你的交流,也都被无言的空过去,我的生活好像只剩下猜疑,胡思乱想和家庭。我想抛开这一切,去做疯狂的事,让生活不再是一潭死水,然而,也就只是想想,可能这就是女人,想的与做的从来都是两码事,他们总被束缚,束缚着那些想法,然后在现实中依然过活。这个世界为难你们了。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是一个女人在中年,隐存于心中的最后慰藉,可能也是生活的救命稻草吧。不然呢。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八):为仓皇老去寻找另一种可能

  “——你忽然想死了,那人就脱下彩衣来盖你。天地多大,能包容的也就是这些。”

  文/云山摛锦

  lt; 1 >

  初听本书的名字——《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后文简称作《初夏》)——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只以为是一本青春校园小言。倒不是我就不看小言,而是作为一个在我校“台湾女性作家研究”课程中榜上有名的知名女作家,怎的最后让我看小言?因这落差,所以内心抗拒。不得不承认或许这也是一种刻板印象?然而《初夏》并不是一本言情小说。

  《初夏》作为朱天心成熟时期的作品,包含了诸多(我以为)她所热衷的主题:老去、人性、婚姻、爱情、梦境、男女、偷情,还有死亡。而这诸多内容在朱天心的笔下竟隐隐有种惊心动魄的力量,震撼人心,由此可见朱天心的功力。

  如题目所言,如封面所写,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籍,但在我心里却更倾向这是一本关于“老去”的书籍:

  “所有的爱情到最后都是这样的,看到它的残酷,才懂如何相守。

  一对没打算离婚。只因彼此互为习惯,感情薄淡如隔夜冷茶,如冰块化了的温吞好酒,如久洗不肯再回复原状的白T恤的婚姻男女。

  一本近四十年外飞来的日记。

  故事不得不开始。”

  lt; 2 >

  “当你老了 / 头发花白 / 睡意沉沉 / 慢慢读着 /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叶芝的一首诗多少人耳熟能详,而一首同名歌曲又唱进了多少人的心里,艳羡了多少人,如今朱天心笔下“老去”的真相便能让多少人心生惊惶。优雅老去毕竟是少数。安然自若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更多的人面对岁月的侵蚀更多的仍是惶恐、是不安,是与自己较劲、与旁人较劲。

  “即使是白发苍苍的晚年,这句话仍是有效的,一切的欢乐系于你。我会等,用整个生命的日子,直到我的生命落了幕。

  世界上没有第二件事能够让我觉得可喜,如果没有你,没有你浅浅的笑,没有你提灯的手。”

  年轻时那般炽烈真挚的爱情火花,那样天真而又无畏地这些情话,还有极有可能被自己打脸却在彼时真诚万分的誓言,诉说着少时期望的晚年。而多年后老去的自己却激情不再,甚至会对主动示好着、诱惑着、试探着的妻子视而不见。

  大概因着朱天心本是个文人,故而出自她手的“年轻时期的丈夫”的情书般的日记会这样热烈而又充满哲学,那样动人,默念出来,唇齿缠绵。

  lt; 3 >

  《初夏》的每一章节都为那个老年妻子安排了不同的选择,而内里的挣扎与悲悯、叹息与不甘却始终如一。每一个章节稍作整理便可成为一个独立篇章来阅读,哪怕只读一个章节,便能让我的心沉静下来,同时心情也down到一个低谷——心惊,难过,恐惧——一本非惊悚小说的书籍,却给了我这样的阅读体验。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难过是沉甸甸的,绝非无病呻吟。不同于当代许多青春小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卖惨而卖惨的空洞,《初夏》带给人的沉重却是满当当的真实。盖因每个人都会老去——或依然老去,或在老去的路上。而即便正值黄金年纪的人,也或多或少见过一些“老人”,老去的姿态或有不同,但“老去”这个词汇终究不能归属于陌生词汇中。你甚至觉得书中的少男少女就是你,热烈、好奇、充满干劲却时常不耐,对老年的设想大概不外乎“优雅”、“平和”或更接地气的“不要像自己知道的某某一样”,然而你却极少思考当初的某某是否也曾如你一般有过这样那样的设想,却最终活成了现如今你看到的样子。大概你也未曾想过此时的某某内心是否也时常挣扎着和自己较着劲,却最终表现出其他人看到的、所以为的“他/她就是这样”样子。

  “你自然已比卅九、四十大上许多,事实上,你偶尔回忆起那个年纪的用词是“年轻时候”,与十五二十岁联成一块,或该说,都归为生机、欲望勃郁的状态。你一点也不习惯自己的年龄状态,只得频频依赖同类来确认。”

  而朱天心笔下的婚姻,同样平凡,甚至她没有特意花大量的笔墨去刻画许多生活场景,仅仅将笔力注重于某几个画面,更多的则是被庞大的内心独白所占据,但读者仍能从寥寥的场景里感受到生活的普通。比如逛街,比如吃饭看早报。

  lt; 4 >

  仅就《日记》、《偷情》与《神隐Ⅰ》三章说来,《日记》的挣扎在于年轻与年老的对比:

  “如何少年像在悼亡那个女孩似的,莫非,如同丈夫杀掉了那少年一样,你也把少年所有梦中的情人、牵动他笑、愁、忧的女孩,给偷换、偷宰了?”

  惨烈到认为是如今身为丈夫的这个男人,将年少时倾慕自己的少年杀死了、偷换了,甚至质疑自己也同样让丈夫深爱的少女消失了。如同受害者般痛心,又一如犯罪者般仓皇愧疚。如此残忍而矛盾。

  《偷情》则写老年女人的性与爱,对一成不变、没有波澜、死水一般家庭主妇生活的疲惫与厌倦,对满身岁月痕迹的自己的不甘与自恋——偷情的禁忌与刺激,出轨与家庭之间的对抗——隐藏着的却是对垂垂老矣、丧失激情的丈夫的失望与期待。

  而《神隐Ⅰ》中则是窥到了《漫游者》的影子——我认为可算是强烈的朱天心式的风格——有关死亡的、如同与梦境交织的意识流写法。连与儿女的代沟都能成为追逐死亡话题的索引,对现世的不留恋和不了解都化作为前往彼岸世界所作的准备。

  “你一直好奇她们(曾经的少女们,会因为一场演唱会激动不能自持落下热泪的少女们)后来都去哪儿了,无法想象她们会安于室、安于年龄增长、安于老去。”

  正如此时的大多数人,包括我,大概不太会相信未来的我们会安于老去,哪怕只有二十几岁却开始不断的玩笑着、调侃着称自己永远十八。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华。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十几岁时候的我们却有很多人急着长大。多么矛盾!

  在朱的笔下,本是并存于同一人身上的年少时期与年老时期仿佛截然不同的两人,年少时的丈夫被“你”称为“丈夫前世”,所以可以冷静到有些漠然的程度,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写文中“你”的丈夫、“你的儿女”,甚至“你自己”。

  lt; 5 >

  我惊讶于朱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字在她笔下仿佛随意挥洒却依然能开出诡谲却奇美的花。没错,诡谲——我认为诡谲。轻轻松松就能驾驭死亡、老去这样的话题,凌驾于梦境与现实之上,游刃有余,切换自如。那样轻易地就抓住我的神思,让我以为自己便是她笔下的“你”,偷情、神隐、漠然、挣扎、无力,以为自己也是那样一个女人,身体已垂垂老矣,内心却仍有不甘。在年少与年老交织的疑惑中,仿佛一丝游魂。

  朱的文字时常穿越时间空间,上一秒还在现代机场中购物、闲逛,下一秒便身处原始森林哺育孩子、摘果子,让人恍惚,思维跳跃。无论时间空间如何跳转,最终将自己抽离出来时却发现,讲的是同样的内核。

  而总观《初夏》一书,章与章之间的衔接也很有规律。类似于诗歌中的顶真手法,几乎每一章的末尾一句都与下一章的题目相关。例如《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第一章题目)最后是拿到日记,第二章便是《日记》;《日记》结尾是“探寻另一种可能”,而下一章便是“另一种可能”——《偷情》;再如《神隐Ⅰ》末尾是“男人与女人”,下一章便名为《男人与女人》,探索男女差异,直至末尾仿佛抱怨似的:“嘿,别吵我”,下一章果不其然,便是《别吵我》。这样有心的安排实则告诉“认为每一章皆可独立成篇的我”:这还是一部完整的书呐。单独品味固然可以,但不能忽视《初夏》作为整本书的价值。

  正如《偷情》结尾所说:找寻另一种可能。整本《初夏》又何尝不是在为“非优雅、非安然的仓皇老去”寻找另一种可能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