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重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三重门》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2 05: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重门》的读后感10篇

  《三重门》是一本由韩寒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重门》读后感(一):少年时光剪影

  故事的最后谁知道后面发生了些什么呢。

  或许最后林雨翔成为了好少年,又或许因此就退学了。没人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也许这并不重要,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要有结局,只不过大多的故事都有一个像结局的结局。

  《三重门》或许更多的只是一个少年的一段生活罢了。我们不必太较真,到底是什么结局。

  欣喜相逢,书里少年经历的,也正是大多少年经历的东西。在不恰当年纪遇到了恰好的姑娘,有一个不恰当,故事都不会是圆满的。少年的生活不止姑娘,还有周遭的生活环境。用勾心斗角或许有些夸张了,那就用耍耍心计好了。在校园里,谁不是为了那个地位面子尊严,耍耍心计。

  这个社会,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也许年纪小些,就无法理解这书中的有些情节了。

  但是好歹也大三了,见了些许场面,也终是对耍耍心计有了理解。既然耍心计成了人之常情,也就没有了对错

  读什么书和什么书相遇,是讲究缘分的。有些书,遇到的不是时候,你可能读不懂,无法理解的透彻。有些书,恰是时候,你就觉得那是好书了。书里的内容或多或少的能与你产生共鸣,所以你在书里读到了另一个相似世界,心中的一些情绪也许就得到了宣泄,这就成了好书。 书之好坏,全凭自己喜好罢了,不必太较真。

  《三重门》究竟要怎么去定义这本小说呢?我的答案是就当做一个少年的时光剪影。那个少年,他的故事还可以继续,他的故事也可以戛然而止。就把那个少年当做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只是一起走了一段路,后来走散了。

  他,渺无音讯了。也不知他和他的姑娘最后怎么样了。

  《三重门》读后感(二):算是青涩时代

  作为一个上海80后,韩寒本人的背景让我有种理解上的天然便利。三重门其实是如实、风趣富有感情的还原了80-85这批人的初高中生活,为了出风头进行各种学生活动暗恋生产生的各种笑话校方的古板和墨守成规、好学生面对小混混恐惧和面对体育生的优越感等等。但是文字上我觉得那时刚满18岁的韩寒还停留在堆砌文学名词和故意展现涉世未深的“老练”和“不经意”。但不得不说我是以30多岁的阅历评论稍显不公,还原到一个高三大一学生的作品,还是很大的高度,难怪以司马南为首的一派力量强烈质疑韩寒作品的代笔实质。还有三重门这样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必须是以文笔和抽样的阅读为佳,因为没有华丽画面紧凑的故事情节或者其他适合搬上屏幕因素

  《三重门》读后感(三):《三重门》思绪

  关于《三重门》的回忆感受

  起源

  我与这本书的遇见是我在高中,高二的逃课中(应该是这样),是上午第四节课逃课。我好想在街上转悠半天,然后去了新华书店,我想追寻潮流,便站在流行小说那一块。站在炽手可热的作家书籍前,很茫然,不知道该看什么小说,不知道哪部作品是作家写出来最好作品,我便凭感觉书名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会凭感觉做事。),看看有没有对眼的名字

  结果,“这(《三重门》)名字什么意思?”我好生奇怪,又觉得“会有深意”拿起书,翻开,没看到前言后记部分没有说明名字的含义停顿好一会儿,放下书,想着下午回学校问问同桌(我觉得他可能会知道。)。

  下午回学校,第一件事,问书名的意思。

  我欣喜我的直觉,同桌果然知道!在他的一番介绍中,我对这本小说,越来越感到有兴趣

  就这样,我买下了这本小说。

  那时候我没有买书的习惯,一方面出于对这本书的兴趣,第二我不想“空活着”,我不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什么潮流都不懂的人!让我除了看上学的课本以外,有看课外书的经历!

  我并不是富有的人,家里人也没有给我零用钱的习惯,我便省下早餐钱,去买这本书。

  当时走过那些早点铺,嘴巴非常馋!真想买几个包子吃(我特喜欢吃有一家的包子!他家的梅干菜包是我的最爱!味道没的说,而且菜很足!每次吃我都张大嘴巴,一个包子两口吃完,早上我能吃4,5个包子!)

  而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可因家里每顿饭都够吃,所以我觉得我的家庭不算差。但我的妈妈对我买早点的习惯有些意见,很不希望我买早点,可因有时候我要更早去学校,所以只能……而早点费,没有读者你们想象那么的多。

  我家这里物价很低,晚上那些推着车卖面条、炒面、炒饭价格都很便宜,面条3元(这是初中时候以前,现在4元)(那些面条都很简单,仅仅是面。我在某城市买面条10元起价,里面除了面条还有几片西红柿,有青菜。刚到那里我很不习惯!我真心只想要面条,没错就是觉得贵!)炒面4元,5元不等。早餐费,妈妈给我5元,一般情况下买一碗面条加两个包子。可就是这5元钱,我的妈妈有时候会抱怨。我当时很有怨言“不就5元嘛,你们买菜都不止5元,以后我少吃点饭!”这些话我没当着家人面说过,我知道我说出后会后悔的…

  那些时间,那些剩早餐费的早上,真心不好受。我为了上学时不看见他家包子店,我便先不过马路(他家店在十字路口,并且我上学要从那条边走),当远远地走远他家店,我在横穿马路,到对面那条边。

  就这样一天挨一天,钱终于攒够了。(现在回观多年前的自己,我自己都觉得我有些不易,看似生活简单却让当时的我没有发觉的“难”…

  昨天,还是前天,在一场梦后,我想到,我找家人要零花钱是我小时候恐怖的事情之一。我曾经与家人对峙过,强烈表达我能向其他同学一样,每个月有零花钱,可是家人不允许,说“你给吃,给你喝 你还不知足?”……很久、很久,但因以前的自己可能不是爱计较的人,一顿饭之后这些的冲突便没有了,下一次的冲突可能就到了明年。

  直到高三的时候吧,我的奶奶每个月给我100元零花钱,当时我乐得要发疯!这件事情是在买这本书之后。

  我没有算过那时自己饿了多少个早上,多少次从他家早点铺路过,强行无视、快速走过,才将这本小说买回家(我不想看电子书,有将它当做装饰念头证明自己也曾追过潮流~),虽然现在回忆起来,弹指一挥间,可想着那些早晨要忍住非常馋的嘴,我肚子饥饿还是会有不好受

  当我买下《三重门》实体小说,我一行行一页页仔细的翻看,我一边感叹着终于不用在省钱能够买早餐,能够吃他家的包子而高兴!另一边,我被剧情、文字吸引,我感叹“竟然有这样的表达方式!”,“竟然能这样写”我完完全全的被一个个的文字,文字组成的语句惊讶到!

  竟然可以那么的讽刺

  我没有专门读过鲁迅的文章,读过的只是语文课本中的收录的文章。人们总说鲁迅是讽刺高手,可我没有感受到,后来我觉得是鲁迅写的文章太隐晦了,过于隐晦便将许多人排斥在门口(这是我的见解),就像有些logo,只有专业设计的人,学识渊博人才能看懂标志,一般的人很难理解logo的含义,排斥太多的人了……

  这本书的讽刺,我觉得似乎就是一层没捅破现实的纱窗。

  我惊叹韩寒的表达方式,惊讶竟然这本书可以出版,更惊叹我同桌说“这本书是韩寒的成名作”这个事实

  “这本书都能出版,那么,那么说教育不好,批判教育制度的人,不都……”

  在书中的另一方面写到了学生生活,写道同学之间的争风头,显摆……一瞬间我觉得好贴心!就像生活中同学之间的事迹翻译成文字的一面!太真实了,内心的小九九写得微妙微翘!

  可是看到后面,我觉得有些引申部分有些多,干扰故事发展。我便加快速度看,我知道这些语句是有心的人才能写出来,没有心的人是不会将这些话语写下的!

  问

  当看到这本书最要紧的时候,我看书的仔细比开始更加仔细;到了我终于贴身的感受到林宇翔世界,我的情感完全注入到小说中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还剩下几张纸结束”,我马不停蹄跟踪,焦急的想知道接下来的发展。

  当我翻到故事的最后一页,我有点不相信“仅仅两面纸就能将所有的结局安排好?”我冲动的仔细的看着一行接一行的文字。

  越看到最后一行,我越焦急。一方面,我担心故事没有结局,另一方面,我似乎肯定了“故事不会出现结局”,两种情感交杂乱战。

  可随着现实的逼近,后者胜利了。

  虽然被自己猜中,可这是没有结局的故事啊!我怎甘心!

  张皇失措的林宇翔最后选择的是什么?在那样的情况下,他做出了什么举动?这就像,在电影院电影,看到最要紧的时候,突然放映机坏了,观众绝对的不爽!肯定要叫骂!就像小时候看动画片,每天更新一级,要急死人的感觉!而这里不只是等待那么煎熬,而是永不更新!

  (再后来,我知道这本小说拍成了电视剧,我没有看。今年我看到这部小说将制作成电影的消息,电影我想我是会看的,电视剧太长了。)

  恍惚,有失措的状态,我怀疑自己不在现实中。

  我出神的往后翻,看见后面是后记。

  “难道小说就这样结束了?”我呆住的发问。对故事的意味浓烈烈在心头上,这使我悬浮在空洞的世界中。

  当我意识到故事真的没有结局,“抱怨”冲了上来,“没有写完就不写,这是什么作家啊!”

  “你干嘛不把林宇翔的结局写上?”、“不告诉读者,林宇翔最后选择的是逃走,还是回去?”、“你让读者怎么看啊!要是告诉正在看的人‘没有结局’,肯定有一堆人是不会看的!”……

  等等的抱怨,万分的不理解,让我特别觉得奇怪,为什么不把结局写上?在那么多年中,每次想到这部小说,我会琢磨为什么韩寒不把结局写上!

  直到那多年后的今年,2017年的春季,我在现实的压力中,似乎体会到,“没有结局”类似的情感。

  ①我们都知道,作家没成名前,努力的程度是百分之百,写自己的情感,写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因为强烈的表达,在很多程度上促使他们成功

  ②未成名的作家,多多少少会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够成功。但在现实中,没有规定某人一定会成功,这些的漂泊、游离,引出自己对自我生命、对未来无助、困窘(这是我的看法,感觉。)不同的人对这些“无助、困窘”有的多,有的少,这因为从心底生长出来,所以多多少少在作品中呈现。

  故事最后的结局,我想,韩寒写的是自己的迷茫(这样解释,如有雷同不胜荣幸。我没有搜索过,不知道这样的观点没有没被提出。我也没搜索过,韩寒自己对这部小说最后结局的看法。我没有关明星的习惯。),将自己的情感,移接到林宇翔身上。林宇翔最后的张皇失措写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慌张,作者不在是像构造故事那样用大脑虚幻设计,而是实打实的写情感!

  在我思索出来的那一刻,我被自己震惊了!我既惊喜又感到悲伤

  这么多年,我将一直没思考出的思考出,是在现实的压力中思考出来。我深刻怀疑的想“如果没有现实中的压力,难道我一直都思考不出结局的意义!”暴躁血液中升起。

  我感受着围绕我世界的激流,集中意念看着瞬间冲破头脑还未散去的意识。

  我似乎感受到韩寒写话生活中的压力。(如果我猜想是正确的话)

  韩寒一定对当时的生活感到压力巨大,感到非常不知所措!那些难受堵堵在心头,无法下咽,无法发泄在生活中……没有办法的最后,只好将真实的情感注入到作品中,与虚幻的作品汇聚。

  当我认识到这些点,我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不是写“命运的安置”,写的是情感!

  发现到这里,我对故事的结局没有抱怨。并且我看到文章结局的另外的形式,表达的不是命运归于何处。

  我发现了自己眼中的答案后,在很多程度上我感到高兴、兴奋,可因实际中的压力,我欢悦不起来……

  在前几个月,以及去年,我在心里是不是的盘算着,写小说的读后感。当我完全整理好最新思路,我感谢当时没有写!

  因为最后的结局,当时还没思考出来,如果当时去写的话,说不定我会瞎写,强行思考,最后‘瞎写’。上面的解释虽然也是自己的思索,但这比瞎写、临时赶工的成果,我相信上面思考的含金量比强行思考的要多得多!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这“没有结局的结尾”布置用意,尽管这是我自己个人判断,但我对我判断的相信程度还是有一些的。当我回过头再看题目“三重门”,我变得释然了。

  在我看到这本书的那天下午,我很自然的问同桌“‘三重门’这是什么意思?”他的解释好像是“‘三重门’指的是三个抽象概念”同桌应该提到了“社会、家庭、……”(还有一个我记不清了,后来我搜索的结果与同桌说的一样。)

  我不在苦心追问“答案究竟是什么”,我找到对我来说,更有影响力问题的答案!

  结束

  好了,我想结束这篇读后感。就像韩寒在这部小说的后记中,说为了追求字数而写出很多没有用的文字。

  热衷于韩寒的读者,如果翻看我以前的读后感,会发现《幻城》的读后感。当他们点开后,会觉得那篇文章的字数比这篇多一些。

  可能有人觉得,我偏爱于,读后感字数多的那篇,小说的作者。

  我们的生活是由一个个事件,搭建而来的,我们不能用看似有理论的“比值关系”来判定每个占据着生活部分的分量。如果这一比下去,我们每个人生活部分占据的比值中,最大的占据那一项都是一样的——“心跳”。

  如此功于心计,不能让人自由、浪漫的表达自己的心意,这带来的是痛苦。

  谢谢大家,能听完我最后的一点废话。

  最后附上这本书的图片

  《三重门》读后感(四):《三重门》里的精彩与平淡

  近日读了长篇小说《三重门》,这是韩寒的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作。在撰写这篇小说的时候,韩寒只有十七八岁。我今已经超过二十七八岁,读起这篇“小兄弟”写的小说,有着很多感触与体会。

  精 彩

  这篇小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总的概括,我感觉其中的语言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比喻贴切。书中自始至终,充斥着各类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对所描述的内容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感受。比如“追一个女孩子好比一个不善射的人放箭,一般来说第一箭都会脱靶”、“不想Susan这笑的惯性太大,要停住这笑好比要刹住火车,需耗时许多”、“文学这东西好比一个美女,往往人第一眼看见就顿生崇敬向往。搞文字工作的好比是这个美女的老公,既已到手,不必再苦苦追求,甚至可以摧残。”二是讽刺辛辣。作者通过主人公之所见所想,对其嗤之以鼻的事物进行鞭挞和讽刺。比如对于家庭教师要价很高,作者这般讽刺:“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三是幽默曲解。对一些经常使用的词句,作者通过曲解达到了另一种境界,让人看了忍俊不禁。比如对“蹉跎”一词的曲解:“该镇镇长赵志良,是林母的中学同学,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蹉跎岁月嘛,总离不开一个‘蹉’字,‘文革’下乡时搓麻绳,后来混上镇长了搓麻将,搓麻将搓得都驼了背,乃是真正的蹉跎意义的体现。”

  诸如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有的是单独出现,有的则抱团出现,让文字充满了灵性,读起来轻松欢快,又引发思考。这样游戏式的文字处理方式,颇像钱钟书的手法。不得不承认,好的文字处理技巧,是一个好作家必不可少的功底。因为如果你要讲述的故事再好,若文字让人读起来艰涩难懂、诘屈聱牙,或死气沉沉、毫无生趣,无疑会让作品的传播大打折扣的。那么,这样的文字处理方式如何取得呢?通过实例分析,我感觉应同时具备三个要件:一是广博的知识,比喻是否贴切、描述能否生动,考察了作者的知识面和词汇量,没有博大的知识容量是绝做不到的;二是深入的思考,对于一件事物,要比作他物,就要对本体了解透彻,并通过反复思考来寻得恰当的喻体;三是恰当的布局,使文字变得轻松的方式有很多,需要对各类技巧恰当布局,切忌为了幽默而影响主题,也忌盲目堆彻幽默。

  平 淡

  与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语言相比,仅从内容上看,《三重门》所讲的故事并不精彩。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无论从时间跨度、人物数量,还是故事的曲折程度来说,都逊色不少。这本小说主要写的是中学生林雨翔眼中的中学教育、老师、同学和家长,用日记式的方法讲述了雨翔的中学生活,这种生活里不仅涉及不到金戈铁马、云诡波谲,甚至连生离死别、世态炎凉也涉及甚少。但是,若就此论断,此书为一本完完全全的校园小说,则又很不恰当。一般的校园小说,大多将少男少女的青春懵懂作为最大“看点”,详细描述他们在恋爱过程中的成长和反思。《三重门》也涉及到了这些内容,但与它们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探讨了更为深刻的主题——反思中国中学教育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对社会的影响。这种不同,就注定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更高、思想性更强、传播时间更长。

  难得的是,这部作品对主题的表达,不是通过正面议论,而是坚持“平平淡淡才是真”,将林雨翔作为一个案例,将初三、高一两年为切片,用白描的方法写下了这本中学生活“流水账”。通过这本账,算出了微妙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男女同学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各类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这些关系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以及这些矛盾背后所隐藏的制度因素和惯性思维逻辑。

  遗 憾

  学以致用,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生活更美好。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同时,通过审视书的主题,特别是阅读《后记》,结合韩寒的人生历程,让我陷入到了回忆和思考之中。我的中学时代是怎样的?与韩寒和他倡导的生活方式相比,我有哪些遗憾?渐渐地,我的头脑中有了较为清晰的答案。

  总的来说,我的遗憾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通过阅读作品,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的韩寒已经阅读了大量书籍,应该与书中的林雨翔“精通古文”相似,因为在书中多处引用了《史记》、《淮南子》、《战国策》、《三国演义》等古代典籍及古典诗词,我在中学时,全身心投入到对教科书的钻研当中,并没有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这些让人终身受用的“课外书”。记得自己阅读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已是高二之时。二是关于培养专长,韩寒认为“全面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所以“最终需要的人才是专长于一类的”。我对此虽然并不十分认同,但是也渐渐明白了有一项专长是多么可贵。我在中学时,爱练习写字、爱手绘地图、爱写作,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除了写作还坚持外,其他两项爱好已经散失殆尽。三是关于独立思考和勇气,对于一个像我一样在中学时代很乖很听话(就像小说里的谢景渊)的人来说,看了《后记》,是大呼过瘾的!韩寒果然是个狂人(如此推理,《三重门》俨然一本“狂人日记”)!但是,细细品来,这些狂妄之语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经过思考得出的,是再正常不过的疑问。可为什么只有他说了出来?因为我们在经过了十余年的标准化教育车间的锻造,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了发出不同声音的勇气。而这些,都是塑造独立人格、实现独立生存所必需的……

  (同步发布至微信公众号“涵泳轩闲话”)

  《三重门》读后感(五):《三重门》,你我精神的延续

  看韩寒的书让我仿佛回到了2003年在郑州八中的日子,和谢匹夫全K一起成立文学社成立扯淡部,用自觉无比新潮的语言去对抗一名年过花甲的语文老赵,并且最终被她在某些角度有所承认,也是我们当年津津乐道之事。《三重门》就像把我们当年的手账日记整理出书一样,做了我们不曾进击过的事情。 刚进入青春期的我总是想着去标新立异,在语言运作上极尽钻研之能事,我当时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看到韩寒说他在《三重门》的语言造诣上是一个今后无法逾越的顶峰,我才意识到当时我们的确很欠缺一些思想,所以只有利用语言的华丽及堆砌的词藻来弥补空洞。 但并不是在错怪什么,我觉得人的每个阶段都有属于当前的事情,初中的写作本不需要有太多深刻的东西,将一句话解构,添加一些有趣的形容词,然后重组输出,就就是最愉悦的体验。 《三重门》就是这样体验的极致,虽然林雨翔的情感无疾而终让人无法回味,虽然有些人设没有完全树起来,但是对于一名17岁的学生来说,这就够了,这已经很好了。 我羡慕韩寒在这个年龄能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开来,这是我们未曾竟的事业,所以我所敬佩,所向往。

  《三重门》读后感(六):三重门

  韩寒写《三重门》时是上高一的时候,18岁,与我同龄。笔下的林雨翔有着他的影子,骨子里的孤傲,现实里的不顺,总有种恨不逢时的感觉。从初中到高中,林雨翔一直浑浑噩噩,除却遇见Susan后发奋了一阵子考上了市南二中,高中生涯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得不说有时候美女的激励对一个中二少年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林雨翔高中以体育特长生进了市重点,韩寒也是如此,他们都迫切想证明自己不只是四肢发达的蠢材。不同的是,林雨翔浑浑噩噩最后失去了Susan,学业上也一无所有,韩寒至少写了《三重门》。 文章末尾,林雨翔想到了逃离,离家出走,可是看着窗外的夕阳,陷入深深的愁思,他没这个胆量。 写完《三重门》的韩寒,大火了一把,一个新时代的愤青,批判现代教育体制,可谓道出同龄人的苦水。2000年的序,他说,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随后,他选择了休学,靠稿费养活自己。 看网上很多人说《三重门》韩寒写的很烂,和钱钟书怎么可能相提并论。我不禁哑然,韩寒自己如今也说休学未必是件好事,但至少那年18岁的他是义无反顾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