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3 05: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是一本由[美]克里斯汀·金柏尔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一):务农辛酸

  本书记载了扰乱作者人生轨迹的两段爱情,一段是与农耕这门肮脏与令人沉迷的艺术,另一段是与一个复杂而令人恼怒农夫。他们一起建造了一个可以说很古典,也可以说非常现代的农场。在我看来像是务农的辛酸史...但最终作者在耕食中学到了很多,找到了自己钟情的生活方式

  摘抄:

  有些人的愿望世界和平或者人人安居乐业,而我的愿望是每一个女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一节点遇见这样一个爱人,从不抽烟酗酒,从不因为滥交或看情色作品而精神不振,他健美肌肉来源脚踏实地的劳作而不是健身房中的锻炼,他不为人性中动物一面感到羞耻

  别傻了。这个男人会打猎,会耕种,高大魁梧体魄强健。他可以让你衣食无忧,他的基因许可改善矮小血统。爱他吧。

  问:为什么务农就像谈恋爱一样呢?

  答:因为你耕种不一定得到收获。这是在说谎。你如何去耕种、培土、施肥、收割、贮藏,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

  婚姻让你放弃很大一部分以前的你,这种放弃一定会令人伤悲。对于某件事、某个人选择,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很多东西,而这是一种很沉重的告别。

  选择自己钟情的生活方式,比选择自己钟情的男人更重要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二):想要的生活也许是偶然遇见,但遇见就无法再分开

  这本书是在某个博客上看到的,感觉书名就很钟意,加上副标题 --关于耕种、植物与爱情,还有就是书的封面展现场景。ok,我决定要读一读,购买之前我先搜了一下豆瓣读书的书评发现,哇,居然很少有人读过,好吧,那我来尝试读一读并写出书评吧。

  先说一下,我拿到书迫不及待的去阅读,想找寻我的期待,但是,事实上,书的内容跟我的期待有些距离,再我的想像中,这本书应该是农庄、花园美食、爱情交织的,幸福满满、其乐融融的欧洲庄园似的的生活;男女主人公拥有大片富饶的土地以及土地上丰富食物,拥有浪漫的爱情以及代表浪漫的各种花草装扮的花园,朋友成群、自由散漫的生活、不愁吃不愁喝,拥有若干劳作的员工,大家辛勤但不劳累~~~~

  哈哈,当你慢慢阅读之后,随着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从采访邂逅、彼此仰慕、到后来决定放弃纽约的都市生活而追随男主人公寻找属于自己的农庄以后,你满眼都是辛苦的劳作、各种麻烦不断、各种与大自然抗争、各种与牲畜家禽的搏斗,人困马乏,人仰马翻~~

  很欢乐,也很苦逼,但是,这里面有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理解,有对生活的不同渴望~~

  对于务农,我没什么概念,在如今中国的大地上,机械种植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相比之下,美国,有些受到高等教育年轻农民却还在坚守一些传统的、有机的耕种方式,确实让我们感到一丝敬畏,他们不为利益驱使,有自己的信仰原则,这也是我们国家很多年轻人学习的,太多人被利益绑架,怎么能快速挣钱怎么来,怎么能减轻劳动量怎么搞,大不了,自己吃的东西用传统耕种方式,其他的,用来卖钱的就不管了。呵呵,对比一下,我想这就是“自取灭亡”吧,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投入到有机农场的建设中去,通过这本书,我们也知道了一个有机农场的运作是多么不容易,就跟那些杂草以及害虫斗,就需要很多精力金钱呀~~

  尽管,跟我想象的农场生活不一样,我还是为作者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找寻自己理想家园勇气所叹服,就像标题中写到的一样,我们想要的生活可能就是偶然遇见,遇见了,打动你了,你想要了,那就努力去追求,幸福就在不远处等你~~

  共勉~~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三):生活的确定

  天气炎热温度持续攀升,终于在接近摄氏度40°时,天气预报变得小心翼翼,如同人一不小心活过了百岁,便不再去增加年龄,不再具备年龄。生活在追随什么呢?中午下班前,同事和我聊天,不觉拖延了下班时间,仅仅是为了继续分享我们的抱怨。生活正沿着惶恐轨道,就像我觉得乘坐的车终究会倾翻一样。

  大概这种必然走向深渊的感觉并不坏,如果它顺利抵消了你的下半生,却又不会让你在深夜里突然惊醒。我想,如何端正我的方向感,才能在某一天下午抵达某地?质地柔软令生活蒙羞,大片大片死去的枯枝是令林地丧失活力原因。我对照着自己写过的东西想,它们在迅速失效、已经失效,或从未生效,这并不是右下角的阅读量数字,正如并不是踏入它脚边的脚印,而是它的枝干很容易掰断,与它的外貌尺寸毫不相称密度抽去,轻盈如同泡沫

  如果你没有找到发动机、传动杆与受力之处,没有看到生活运行原理,你会误以为你的薪水来自银行,而活着的目的只是继续活着。这种继续连绵不绝成了你最大的担忧和陶醉之处,你望着这运转的机器,一切都是完美的,失败之处也许在于这机器以外的地方。于是,你唯恐这机器有一天会停下来,虚无伴随失业侵蚀你的卧室。这便是一种生活的惯性,带着我不断向前,那力量超出了我的控制,我终于开始失去目的,所有的一切只是不断向前(而这种向前并不具备实质含义,只是景物在后退,表明你在运动之中),我在维持着这种状态,唯恐停下来摔倒。这是一种惯性原理,但遗憾的是,我的生活并不因其被比喻而变得易于理解,只是更易被把握,如同驯养的猫更易被捉住。生活的确定感不因我的比喻而使我向它前进半步,它仍旧如此,我在寻找它令我踏实之处。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我羡慕这种对生活的确定感,这种确定性仿佛你的生活正好与某个齿轮咬合。你在咬合的瞬间,突然发现自己符合了更高的设计目的,又仿佛某人称赞你的行为,但那赞扬又高高扬起、超越了你所估计的范围,你终于顿悟:你所拥有的比知道的更多。我从来没有底气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我写了很多年,才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生活,但我的作品大概只是对生活的偏离,是在焦虑不安中想起衰老死亡、徒劳的结局和无法摆脱的被欺骗感在等着我。我相信倾慕美好的生活至少是一种开始,克里斯汀·金柏尔的确定感,让我在读完这本书的晚上激动不已。我想在此重提一段叶芝的诗并不算多余,好的作品在任何时候提到都不会不妥,至少不会令人尴尬

  “站在马路上,或踏著人行道灰色

  我都能听见那水声萦回在我深心。”(叶芝《茵纳斯弗利岛》)

  (文/玟涛,2014年7月30日)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四):说说很容易,那么做不做

  说说很容易,那么做不做

  ——从《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来对照我们的迫切需要

  文:曹九歌

  我至今都不认为克里斯汀·金柏尔是一位优秀作家,正如书的题目那样,《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那么就从书中的生活来进行切入,作为作者的她只是一位具体生活的记录者,甚至记录也不是最重要的,更至关的是身体力行实践。她是一位在作家意义之上的生活家,她和马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他喜欢搭乘出租车,因为多数司机都来自于农村,世界上某个时光缓慢流淌角落。”农村、时光缓慢、角落,是的,这些看似落后笨拙词语呈现出的内涵就是,一种不被人轻易理解的无奈,她和马克都要去改变这固有的对无奈生活的定义,他们要用行动去向周遭的人们进行图解和释义。“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杜尚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想他是拒绝解释的。而金柏尔和马克,他们比杜尚更多了一份亲切的接纳众人平和

  泥泞风雪、劳累、资金,这些外在的恶劣也时常侵袭他们,犬类咬伤奶牛,小动物们的干扰,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很可能是心理上的极大灾难,当然面对动物的排泄物和屠宰牲口的血腥,这些很快就不是太难抗拒的了。马克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作胆怯,也没有隐藏的企图,一旦出发就不走回头路。这样的决绝,来源于信任,信任他人,也是更信任自己,信任成了两个人之间的干草。这就是农夫的爱情,漫长冬夜,关起门来吃喝拉撒睡的爱情。而她和马克的关系,用爱情和婚约来形容,仿佛有点不够。构建一座农场,一所家园,呆在和大城市便利格格不入的有很大差异物理空间里,意义又何在。家,或许是所有应对困难马力全开的动力焦点

  他们的食谱其实并不丰富,如果用中国人浩瀚的美食菜单来对比,可以轻易地将之形容为单调。枪声一响,四只鸽子,几片培根,就能成就庆祝枫糖收获的晚餐。去餐厅吃一顿,让别人服务,几乎就是奢侈想法了。手工、劳作、亲力亲为、可能失败的尝试,这些带有冒险性质的劳动,往往会让人缺乏安全感,用中国人的话就是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但他们更信奉的是自由比安全感更值得拥有。梭罗的诗意,在貌似单调的农场里也得到了现实的反照。金柏尔会在某个章节中想到梭罗,那么你我会否在未来的某篇文字里,在记录我们的心灵农场的时候,想到金柏尔呢。

  木匠、马夫、农人、屠宰者、厨子,工具双手巧妙组合让农场成为了很多家庭纽带,农场是马克的艺术,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金柏尔越来越喜欢周日待在农场里,跟马克在牧场散步,与他们信任的三个老朋友待在一起——床、火炉桌子。今天的我们,更多的是沉浸在手机电脑电视里,我们走得太快了。农场和田园生活是有区别的,很多人能够习惯于中国式山水田园的情怀,但承受不了长久荒凉磨砺现代人更适合的是日式枯山水的模式,或者是鼓浪屿、西湖、苏州园林那般的舒适格调太阳升起之前的户外劳动,让惯常赖床的城市生活拥趸们无所适从

  众筹模式、社群经济生态农业现金流、会员制,这些阶段性的新鲜名词在今日中国正被年轻人们所崇尚和使用,它们在马克对农场的规划运作中,早就深刻地进行了植入。声誉客户群、关系链,就在他们的农场生活中自然而然建立起来,并维持了良好运营。物物交换般的替代,劳动力与时间的相互渗透,淳朴友情馈赠简单直来直去商业利益,这些,都毫无矛盾地组合在一起。维系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理念,串联这些性格脾气各自迥异的人群依靠的是什么?除了马克的单线条思维,他对既定目标固定步伐,其实还有一个环节不容忽视,那就是被理解、被允许、被尊重。当所有人都觉得你在完成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不给你使上一绊子,这其实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

  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一座农场,不管契约是如何规定,也无关所有制。因为事实上,人世间的一切都只是临时托付给我们保管而已,在持有这一切的时候,爱它们吧,爱这些人与物。如同面对情感需要回应一样,理想中的生活也很注重这一信条,“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说说很容易,那么做不做,你看着办。

  2015.5.12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五):关于耕种、食物和爱情

  The Dirty Life: A Memoir of Farming, Food, and Love

  y Kristin Kimball 2010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于马克的描述和她字里行间对这个执拗、高大、直接的农夫的爱。很多地方马克和天鹅有着相似气味。当然他们实际上是两个全然不同的人。在作者的脾性和言行中也折射出一些我自己的影子全书就像是一部教育片,友善提醒着我在感情的各个阶段如何听懂自己,隐忍惯性和欲望而不是匆忙地摧毁两个人之间的尊敬和信任。婚礼后,恰恰是她和马克从开始打造农场即将满一年收获的时候,也是关系和肉体都最疲惫的时候,作者Kimball得到了去夏威夷岛的采访机会。她逃走了。但也正是这次出逃让她明白,自己深深恋上的其实是这种扎实在泥土里的农场生活。以前所怀念的那些购物橱窗和假期里人们鲜艳衣服就像一阵风一样轻飘飘和不实在。所以在书在封底,她写着:选择自己钟情的生活方式,比选择自己钟情的男人更重要。

  当然遇到对的人很难。她虽然很少用篇幅来直接描写马克的爱,但是言语之间山外之人看得非常真切。就拿两个人为了结婚后改姓的讨论来看,结局真是让我轻松大笑。她说,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改自己的姓。而马克认为改姓意味着承诺,在语言学上确立了他们成为一家人的事实。就当Kimball 感觉头发竖立,准备战斗,为捍卫她的姓氏而继续斗争,马克耸耸肩道:所以我就改成你的姓吧。“这种解决方法就像我们做的那顿饭一样,简单而慷慨。”(P208)

  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为了描写爱情而存在的,从题目上来看这个主题也被排在最后。很爽快地读到非常多有机农场耕种的场景。选奶牛、第一次挤奶、买马、与马建立像朋友一样的感情、乡村拍卖、奶牛生仔、各种动物的屠杀、打猎和食用他们的内脏等等;包括农耕器械的描述和介绍、农耕方法的描述、CSA的介绍、Foodshed新词儿的引入;甚至还有那么多本农耕书籍与食谱书籍的引用。这些都成为真正的干货,也是读到心身爽朗的关键。印象很深的是她描写在农场第一年遇见的所有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堆肥热分解时的强度和持久度让人惊奇。她在冬天发现了堆肥上冒出的一缕缕蒸汽,“就像迪斯科舞厅中的烟雾一般”,好奇的Kimball把手伸进堆肥感受,就这样被上个夏天储存的阳光灼伤。(P199)

  与农耕生活一样吸引和感动我的还有她描写的很多精致而原始的菜宴。《纽约时报》的书评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多么有趣的自传啊,真是读者的幸运!Kimball不仅是在歌颂耕种,更是在歌颂食物!” 食物在他们的生活里得到最体面的待遇,那是对耕种的礼赞,也是对食物最高的赞誉。文章的开篇写马克为她做菜,“他用这些相克的东西作为食材,本土的根和外来的水果,但他从中看到的是和谐而不是冲突。” 如果你有足够的容忍度和好奇心,可以看看马克和她第一次打猎并且为她制作鹿肝的那一场。描绘很真实:对庞大、美丽、自由、野性的动物的敬畏之情和自己兴奋、激动、强烈的嗜血欲望构成了她打猎时复杂的情绪。(P017) 作者吃素食十三年,第一次采访马克就穿着崭新的名牌白色衬衣帮他杀猪。到后来食用公牛的睾丸,“味道很有意思,和新鲜的扇贝差不太多”,形容它为“草原的海胆”;尝试用猪血做血肠,“血肠质地细嫩,像慕斯一般,令人垂涎不已”。(P169) 当然,也有很多平和一些的例子,比如你可以试着用他们的方法腌制黄瓜。(P205)

  作者说,耕食生活中学到最难的就是,“你如何通过农耕改变这片土地,农耕也会如何改变你”。农场的主角、爱的核心并非是她和马克之间小小的男女之爱,而是整个社区、邻居、远方的朋友他们“更广阔的善良”和让土地丰收的神秘力量。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六):努力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作品

  很难想象一个女大学生会嫁给一个农夫,过上做农妇的生活。看着女主费尽心力为农场忙活,我竟说不出是何种心情。

  仿佛带有归园田居的潇洒隐逸,但是,当繁重的农活赤裸裸的展现在你眼前时,除了辛苦,其他什么都没有。

  挤奶、喂马、喂猪、耕种、除草、采摘,没有一件事是轻松、省事、浪漫的。实实在在的体力活让那些期冀隐居的文艺青年们望而却步。其实,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真实的生活,作者所自豪的生活。所谓接地气,也许就是这个样子,没有虚无的设想和感慨,只着手处理眼前的实际问题。挤奶的时间到了就要去挤奶,播种的时间到了就要去播种,野草长起来了就要赶紧去除草,没有春花秋月,没有多愁善感。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入睡,每天在黎明之前醒来。吃自己种出来的食物,用自己修好的农具,简单踏实。对自己的生活尽心尽力,这就是作者最好的作品。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七):选择自己钟情的生活方式,比选择自己钟情的男人更重要!

  土地是以颜色标示的时钟,农庄的一年四季,正是以土地标示的时钟。作者致力于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更加真实的美式田园生活,并非是那些简洁明快的装潢,式样厚重的家具,温馨柔软的布艺,而应该是马匹身上皮革的浓烈、是新割草场的清新、是深翻土地后泥土的湿润的味道……

  我们都看过描绘田园风格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那些都是看起来很美的描述,这本书大概要比那些更为写实一些,因为时代背景的关系读的时候也更易带入。不过,就该书的实用性而言,除非你有志于也要亲身去开办个有机食物农场之类的,否则基本上这书里相关知识在城市里可是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的。可能有些人更关注于该书中所提到的各种繁重的耕种生活,或者是仅作为点缀的美食烹饪,但个人来看,纯粹是在把这本书当做是本外国言情来打发时间。

  “在务农的第一年以前,我的头脑档案中,‘农业’与‘自然’是归于一大类的。就像在许多事情上一样,我大错特错了。我发现务农是一场伟大而持续的战争。农夫坚持不懈地战斗,将自然挡在篱笆之外,而自然也在不停斗争,想要将农田归为己有。而城墙里是农作物,柔软脆弱,出身高贵,文明优雅,难以战斗。杂草是大自然的盟友,这些脚步坚定的士兵加入了这场战斗。……一波接着一波,无休无止。”(P.170)

  自然从不等于自由,老实说,在看这本书之前可能我们一直都有一个误区,总感觉自然的就是自由的。但是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本书为人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想一想,我们这些城市里的人对于农场是个什么看法,不是不惮最坏的用几十年前的老眼光去揣测那里的脏乱差,就是罗曼蒂克的认为和广告里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差不多吧。但是,真实的农场生活是非常艰辛的,要严格的按照节令而行(当然大棚蔬菜之类的反季种植不同)。

  越是自然的,其实真的很难说得上是自由的,该书中没有过分渲染田园牧歌的情调,而是突显了现实劳作中的种种艰辛。“农场是一个控制欲强的东西。没有可以称作结束的事情,工作接踵而至,没有尽头。只有现在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可以一会儿再做的事情。农场在不断威胁你,让你在能和不能之间疲于奔命:现在就要做这件事,否则某种生物即将枯萎或受损或死亡。这真是赤裸裸的胁迫。”(P.125)

  “自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我在耕食生活中学到了很多。……我学到的这些东西中最难的就是,你如何通过农耕改变这片土地,农耕也会如何改变你。它渗透到你的血液中,一如尘土栖居在你粗厚的手的皱纹和指甲里。它对你的身体要求很高,让你耗尽心力,在你五十岁的时候摧毁你,当你醒来时会发现自己膝盖破损,肩膀失灵,耳朵因长期机器的轰鸣而听不见了,而且一贫如洗。但是农耕扎根在你的生命里,排挤掉其他的活动,让他们看起来微不足道。你的土地成为一个世界。”(P.005)

  总之,土地是最慷慨的回报者,这句话是不会有错的。“也许你意识到在这片土地之外,在你遥远的过去,在声光世界和钢筋水泥中,有外卖食物和中央空调,所有的不便都已消失,在这样的世界中,你实际上是被剥夺了,剥夺了渴望的喜悦、努力、艰辛和有意义的成就。农场会向你索取,如果你不做出足够的努力,死亡和野性的原始力量会将你吞没。所以你自然而然地给予,然后给予得更多,几乎接近极限,这时,也仅仅是在这时,它给你丰厚的回报,不仅填满你的地窖,也滋润了你干涸而杂草丛生的灵魂土地。”(P.006)

  整日里奔忙于工作家庭,生活繁忙枯燥的都市人的干涸心灵,是很容易在田野中被感染的。像是城市里长大的人,不就是喜欢去一些乡下地方游山玩水吗?连农家院这种地方都让他们趋之若鹜,何况农场了。精神上有所追求的人,在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之前,都是很难心中安然的。多奇怪,繁重的农活,巨大的压力,反倒令人的心安定了下来。像作者这样的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都说现代都市人的心灵空虚,要我说,根本就是外在的自由多了起来,内在无从选择的烦恼就开始了。基本上,这都属于吃饱太闲得慌,才自我折腾出来的病——

  “我曾经在什么地方读到,动荡不安的时候,人们会回归土地。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战事连绵不断,我们目睹着夏季的义工不断增加,都是高中生和大学生,想要学习如何种植,如何除草,如何挽马,如何储备成箱的番茄。……从这一点我可以看出,正是这种动荡不安将我推向现在这种生活,推到马克身边。在个人和整体的混乱中,在欢乐青春的悬崖边缘,抓住某种已知的东西。我那时候在想,这种困境一定是接收量太多的症状。向一个小地方迁徙,这里的一切你都可以知道。”(P.232)

  怎么说呢,类似作者这样因为处于对陌生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然后轻率的付出,随着付出的增多而不可自拔的沉沦,自我催眠自己过得很好很快乐,这正是她所真正需要的……,呵呵,想想我们身边这样的故事还少么?大概唯一有所不同的就是,作者聪明的抓准了当下读者的口味,并没有将烂俗的情感纠葛作为重点,更多的将笔墨用在了描摹了那种本该作为不甚重要的背景出现,并非如童话般田园牧歌的更加真实的农耕生活方式上了。

  如果不是在鲜活的农场艰辛劳作背景下,错误的爱情是糟糕的点缀,索性作者巧妙的掩盖了书中由于具体感情方面的缘故带来的瑕疵,更多的突显了所选择的‘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同。我无意中在套封的下面,发现了豁然印在裸书封底的这句话——“选择自己钟情的生活方式,比选择自己钟情的男人更重要!”虽然不知道这话是谁加上去的,但也可见这位对作者在书中所描绘的这段感情,究竟是个什么态度了。

  说白了,这就是个普通的穷小子逆袭白富美的童话故事。只要置换一下两人的性别,再把故事的背景换做了国内,显然我们将会看到的是土俗白烂的无聊爱情故事(﹁”﹁)一位中产阶级出身世界顶级名校大学毕业的城市男下乡采访“绿色农场”,农场的主人竟是个年轻女孩,而且姿色颇佳,很快的两人两情相悦了。但是现实是双方各有事业,谁也不愿放下自己的事业。终于,在现实的条件面前,更加渴求爱情和家庭的男方选择了退让。哎呦,既然不能让对方放弃好容易做起来的事业,那么工作更自由的我就牺牲一下吧o(≧⌒≦)o

  于是,俊男美女的爱情、清新的田园生活、和各色的美食,汇聚成了这本书。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在我而言,如果书中能少了这位除了擅长烹饪,依旧是大男子主义的马克先生碍事,这本来将会是一个如此美好的故事——女主角选择放弃生活繁忙枯燥的都市人的身份,来到乡村过上一种更加恬静安逸的质朴生活,终于可以放下所有的负担去追寻最朴素的爱与温暖,在不安的世界安静从容地生活……

  但现在这位这么一搅合,根本就是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就算作者把这种艰辛劳作的生活写的再适合自己不过,但旁人来看多少都会有种为了一时的迷恋冲晕了头的“被牺牲”感觉。本该是单纯地出于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多了个男人,多了份爱情,反倒让这一切都变味了。说真的,作者和那位马克之间的感情,真的只能让人越看越怀疑,话说她遇到的真的是一份好的爱情吗?

  因为通篇下来,我只是看到那位充满了理想的现代农夫在那不断的为了他的梦想而“我想”“我要”,他从没有问过自己的爱人“你想”“你要”什么,也不曾不曾想过照顾下自己爱人的颜面,出于体谅的去付出过什么。我想,这样的一份令人被被肆意控制驯化的爱情,可是称不上是一份好的爱情的。毕竟,被爱情绑架改造后的她,离开了这个环境,离开了那个地方,她到底还能剩下些什么。诚然她收获了一些经验,但是这些现在来看是有益的经验,在她脱离了那个环境后,还能给她的生活多少帮助,都是值得人怀疑的。

  她一直自以为自己是值得的,但是这种值得并非建立在她本人对土地,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衷爱上,仅仅是出于她对那个男人爱。虽然书里写的好像是这些都是作者的自愿付出,只是因为身边的亲朋好友无法理解她的感情,实在是现在的人活得太现实,而她、她的爱人还是有梦想的人。但是若是真的剥离掉罗曼蒂克的爱情带来的美好幻象之外,血淋淋的真相很可能是不足为人道的。

  “幸好我们有马克在,毕竟他仅仅运用自己信念的力量,就说服我放弃熟悉的一切,追索着他来到农场。他相信我们创建的农场,就像他相信我们的感情一样,而他相信某种东西的时候,这种信念有传染性、感染力强,这也是所有优秀推销员的天赋。”(P.136)写下这段话时已经是作者结婚几年之后的事了,不知是否是我过于敏感了,总感觉这话中带着点微妙的讽刺意味,不过,看了之后我们对马克先生至少有了个最基本的认识了。

  这位马克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在我来看,这不过是一个掌控欲强烈但是很有手段来摆布别人的人,一个擅长用好听的话来催眠别人的人,一个从不费心去为别人着想的人,甚至某些书中的描述令人不得不为他的心理健康与否而深感忧虑!“没有持续的艰苦的体力劳动,他比没有羊群可赶的边境柯利牧羊犬更为紧张。他强迫性的那一面毫无束缚地蓬勃发展。他想要过没有电的生活。但是因为这是他父母的房子,他不能随意扯开电线,所以他决定我们干脆就不用它好了。他买了十几根蜡烛,如果我习惯性地打开了电灯开关,他就会大为光火。他用装满泥煤苔的水桶做了一个堆肥马桶,一个马桶座和一个板条箱,安装在客厅中央……”(P.027)

  总之,因为与对方相处时,对方想方设法的“来强调他为我做出的牺牲”,所以她总是莫名的感觉自己的不足,对对方报有种亏欠心理,稀里糊涂的就屈服了。这是一种糟糕的妥协!或许是因为她不想再在感情上失败了,于是一退再退,可是正是她的这种退让,让他觉得一切都是应当的,一切都该她来退让;而她只是不断的在努力压下自己的愤懑,去试着理解对方,接受对方那都是迫不得已的言论。甚至只是在她答应了他的求婚之后,他便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有权利支配她的所有。就像是野蛮人的习俗,他自以为婚后的自己就已经拥有了她的所有权。

  “他要给我的东西——家——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深深的波澜。他一直在向我描述,……直到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甚至能够触摸到它。”看完这段话,特别想推荐作者先去读读那本《毒型人格》,抱着这种心态的作者和那个得寸进尺的农夫想要天长地久,真的有点难~没错,如果没有马克反复为我描述的构想,我真怀疑她还能去为了一份前景未卜的爱情去不顾一切。这样一个能够说晕对方的嘴炮,一个有着强烈控制欲望的巧妙的操控者,对上一个总是自以为成熟的叛逆期女性,可不是一击即中嘛!

  事实上,这就是个好上手的女人,那些与众不同的追求方式很轻易的就能勾到她心中的痒处,连她自己都直言不讳的坦诚:如果仅仅是像其他男人那样带她出去吃饭,是打动不了她的。于是,我们聪明的马克先生,很好的抓住了都市人心理,他在夜晚带着这小妞出去打猎,射杀了一头活鹿,然后在火堆旁亲手为她烹调了美味的鹿肝做主菜,让她享受到了充满叛逆(违逆了她从小受到的生活准则)快感的另类晚餐。再然后,他们就在一起了*罒▽罒*

  不知为何,这位作者总会令不怎么美妙的我联想到《泰坦尼克号》中的萝丝小姐,一样的叛逆心重,或许还有点自以为是,却又只能被残酷的现实所摆布。让人只能是一声叹息罢了。“詹姆斯和我是同道中人,我们都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都把它的习俗、规则和品位抛之脑后。我们为自己的创造的生活究竟是我们眼中的探险,还是他们眼中的灾难而困扰,我觉得我们都在这两种看法中徘徊,并且在对方的存在中找到安慰。当我告诉他我要走了的时候,他并不相信我。”(P.022)

  时光遮挡了一切,往往会令苦涩的回忆,也显得温情脉脉了起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为人尚且如此,人与人的爱情不更是一样吗?但是感动不是永远的,现实才是。现实中渣男更多,能写出来的是故事,写不出的是现实。轻率的抛下一切,和马克一起寻找梦想和农场的结果,就是被束缚在了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那块地和有关土地的梦想实际上都是属于马克的,而傻乎乎的女孩为的只是追寻爱情而已,这不就跟以前的奴隶一样了么!只不过,以前的奴隶靠武力束缚,现在的她为的是感情束缚而已。

  试想一下,把两位主角换做是我们国产品种,一个是非典型的凤凰男(会哄人+自尊心超高),一个是心灵空虚的娇娇女(爱情至上+心气大),彼此会恋爱只是因为对陌生生活方式的好奇与懵懂的向往,而最终决定了她所以会如此爱他,或者只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然付出的太多太多了!我们最爱的,还是那些我们为之付出众多的。有时候明明知道应该离开一个人,却硬咬着牙别着那口气不愿意松手,这不是跟自己过意不去么┭┮﹏┭┮

  就像是沙子,抓的越紧,洒的越快;爱情也是一样。当你情浓的时候,可以不在乎未来;那么,当你清淡了,也请不要在乎过去。倾尽一切的付出,再不甘心也只是过去的事了,但是未来总还可以期待的,可如果你非得抓着不值得的回忆不肯撒手,那么也只会钻了死胡同而已。套用某位豆瓣红人的话讲,大意是一份好的爱情,让人成为自己,一份糟糕的爱情,才会令你失去自己。这话愿与作者共勉!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八):做一个幸福的人

  如果你的内心始终有个田园梦想又没有勇气去追求,那么读这本书是非常合适的。海子说过: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还有躬耕隐居,采菊东篱的陶渊明,很多质性天然的人都会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回归土地,在田园与自然中找到生命的慰藉与寄托。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尽管不能够象作者那样真的放弃一切去务农,但是至少在已有生活范囿里,寻找自己内心的田园,无论外在的世界充满多少浮华、复杂和不情愿,至少我们还拥有一个内在的诗意世界,纯净、平和和圆满。

  选择自己钟情的生活方式,其实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完美,但也不像我们所担心的那样恐惧,遵循本心,如果我们能获得幸福感,那么我们就是幸福的人。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九):是爱情,更是CSA

  一直以来,我的梦想就是能够回家包片山头,再包几块地,种种稻米、番薯,养养鸡鸭牛羊,做个自由的农民,自给自足,晴耕雨读。但一想到农业已然往承包大户、现代化农场的方向发展,小农经济式微已久,自然的、原始的农民劳作方式无法保证生活的质量和品质,我就认怂地把这个梦想的实现时间往后推了大概30年。毕竟,我不想现在就抛开所有,做个与世隔绝的苦修隐士,身处并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我已经无法挥挥手潇洒的告别。

  撇开国情不同这个万能的借口,这大概是“永远呆在原地只是想想的我”和“立即告别原有的生活方式投身(爱情和)农场的克里斯汀”之间的重大区别。克里斯汀就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一书的作者,但比起充满骄傲情绪的书名,我更加偏爱本书的副标题:关于耕种、食物与爱情。

  副标题中的“爱情”这一元素集中呈现在卷一《别离》中:一个现代都市的白领女子,去乡下农场进行一次对年轻农民的采访,以为是一场短途的旅行,却因为被农民男子吸引而将农场变成最后的归处,因为爱情接受自己成了一位农妇,夫唱妇随的过起了类似于牛郎织女般的农场生活。在这里,是“爱情”促成了“别离”,也是“爱情”促成了“新生”。艰辛的农场生活、现实的物质问题最能消磨以精神为食粮的爱情了,但克里斯汀却在劳作中日渐爱上不是“生活在大脑里”而是“生活在身体里”的丈夫及他主导的生活方式。在读者看来尤其有一种世外桃源、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好画面。

  但本书着墨更多的是“耕种”及“食物”。评论界给克里斯汀的头衔是“新生代农人作家”,她首先是一位经营农场的妇人,然后才是一位作家。“农人作家”这样的头衔,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是缺乏的,不知道写阿尔泰牧民生活的李娟算不算一个类似者?即使是在我们眼中开放民主充满梦想实现的美国,务农也是不被人看好的一种选择。更何况,克里斯汀及她丈夫所做的不是平常意义上大农场机器操作的现代农业,而是小众的、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CSA式农场经营模式。

  所谓CSA,即社区支持型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始于日本,经由欧洲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到美国,通过社区成员成为农场的合作者,在季初认购农场的产出,在收获后将食物分配给社区成员。这是一种土地友好的、有机的、有利于社区团结发展的生活方式,倍受那些反对商品经济、农业污染的环保主义者喜爱。

  而对于克里斯汀及丈夫来说,这是一种远离现代化的、半农半X的生活方式,不仅自给自足,在食物上富足得像一个国王,更可以创建一个生产多样化的农场,取代超市,服务整个社群。所以,在接下来的篇幅中,从《冬天》,到《春天》,在到《夏天》,最后到《秋天》,他们在一片萧索荒芜的农场上,经历困苦迟疑,受到帮助鼓舞,努力劳作,乐于分享,终得收获。这是农场自然的四季,同时,对于农场所在的社群而言,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食物的分享加剧了情感的分享。所以,CSA不仅是一种农业的方式,更是一种社区发展的良好模式。

  因为专业及经历的关系,在通读全书的时候,我在克里斯汀的描述之中,更加注重提取涉及CSA的部分,权当30年以后回乡当个农民的经验累积吧。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读后感(十):写在《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关于耕种、食物、爱情》之后

  (一)

  结婚前国产先生买了一对自行车,我白色,他黑色。后来经历了怀孕,汪与漠出生,一直闲置到现在。

  今年找了出来,维修了两个破掉的轮胎,感觉日子又恢复了从前。

  有时候周末,骑着它穿过 几条街巷,可以抵达法国人开的小咖啡馆。这里的咖啡、糕点地道,价格也地道。

  Ride for a coffee in the morning让我感觉很好。很健康独立的样子,觉得自己像环保大使,同时又充满原始的觅食的快感。

  在K-Fay看完了《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是生活——关于耕种、食物与爱情》。其实这不是一本经典的书。我只是被书名和封面的那条狗吸引了。这是一个旅游作家写的关于她家农场四季耕种的流水帐。 如果要说高潮的话应该是婚礼的那部分。她从一个环游世界的作家正式变身为一个农夫的妻子的时刻。

  “我就知道,爱的核心并不只是我和马克之间小小的男女之爱,而是一种更大的爱,一种广阔的善良。”我喜欢“一种广阔的善良”。这种感悟。读到这一句的时候让我在她农场的鸡飞狗跳之间也瞬间也升华了不少。

  我读完书的时候Faycal端上来我的三明治。应该等候有一个小时了,由早餐变成了午餐。但是法式三明治很香,也漂亮,店里其实只有我一个客人,我知道他一直很用心在做我的三明治,就像在搞艺术一般。国产先生的经典名言:“美好的东西值得等待”。用在此是最恰当的。我还蛮享受这种被拉慢了的时光。

  我可以这么理解么?女主人公其实不是因为爱情而选择了一个男人。而是因为这个男人营造的一种生活方式吸引了她。我很欣赏这种因热情趋势,奋不顾身地投入的状态。在过程中去明辨自己的选择,最后在心里再做出二次选择,或者放弃,或者更加坚定。这是有别于中国保守思维的一种选择方式。更贴近生命体验至上的原则。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善于创造美,有些人善于寻找美。马克和国产先生是前者,我是后者。期待与女主人公一样可以完成由后者向前者进发的过程。创造美,让别人来找。

  Faycal站在门口在电话里跟送牛奶的大叔解释他店里的位置。他说不清楚,请我帮忙。他们是我的法语老师的朋友,刚开了这个店不久。两个大男孩认真地做着漂亮的法式蛋糕,还有三明治。每个笑容都非常真实。咖啡馆的名字是他们两个人名字的组合,很有友谊感。

  我喜欢这些勇敢的开创者,80%的经历用来体验过程中快乐。20%用来思前顾后。不像我们,颠倒了。然后就在遗憾中老了。

  (二)

  土地。

  真好的喜欢对象。

  有时候想,喜欢一个男人或女人都没安全感。

  爱上一块土地。多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

  我找不到纸,就借了根笔把这段文字写在书的封底上。现在不那么爱惜书了,爱惜的是心灵成长的小小印记。吃完姐姐微信转来黑马大叔过世的信息。她知道大叔送过我一个“君”字,一个小人偶,还有一本画册。我刷了一下大叔朋友圈里的最后一条微信,转给姐姐。“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见到这么多老朋友,谢谢大伙送偶。刚才晓燕狠体贴地给偶烧了女秘书,爱疯6手机、大宅什么的,偶很高兴,这里空气特么好,还提出裸泳~刚刚上岸,好舒服,用新爱6给大伙发给微信:偶们从来未分开过~永远在一起,爱你们~也V~”。是在追悼会那天晚上,他弟弟代他发了。

  张健在大叔工作室发来大叔的狗,也是画里的狗。站在白布边上,眼神是那种被留下的绝望的孤独。

  有时候我还会刷一下大叔的微信。是期待天堂里也有中国移动覆盖么?

  (四)

  活着很偶然。

  想做什么就去做。

  做到自己欢喜的,再苦,要笑。

  所有不足以让人行动的理想都不足以称为理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