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雪域长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雪域长歌》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4:3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雪域长歌》的读后感10篇

  《雪域长歌》是一本由张小康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域长歌》读后感(一):共叙藏汉民族一家情

  “杨星火带回来一个藏族儿子”---这是小康新作《雪域长歌》里的一个故事。星火阿姨是我熟悉、尊敬的长辈;带回军营的阿旺次仁是我亲爱的兄弟。当年,不少象星火阿姨一样的汉族妈妈满怀深情、义不容辞地收养了一个又一个藏族孤儿。小康,你在书中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但我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养育一个孩子是多么的困难。今天,读的这篇故事的时候,我们的这些藏族兄弟已经先后成长为故乡建设的有用人才。阿旺啦,你在樟木口岸还好吗?等着我,重返西藏与你同喝一杯青稞酒,共叙藏汉民族一家情。

  原十八军后代杨齐康

  《雪域长歌》读后感(二):永恒的记忆

  忘不了“西藏”在我生命中的重要位置,她是嵌刻在心底不可磨灭的烙印。小康姐用八年的心血卷写得《雪域长歌》,真实记载了十八军、老西藏们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光辉篇章,再现了父辈们用生命、鲜血、忠贞、刚强、毅力走过的那段岁月......!

  那是一段轰轰烈烈、开天辟地的历史,那是一段超越极限、舍身忘我的历史,那是一段艰辛艰难、斗志昂扬的历史,那是一段可歌可泣、英雄辈出的历史!

  书中故事真实,事迹催人泪下,写出了我们的共同心声,愿这本书能永远传承后人。十八军万岁!替父母、替姊妹谢谢小康姐!

  《雪域长歌》读后感(三):敢叫日月换新天

  现在的文艺青年,如果不去一趟西藏“朝圣”,一个“伪”字放在文青前面是免不了的。于是乎,有钱的飞机铁路来回住五星,有志的骑车上下搭帐篷,啥也没有的也要穷游一趟发朋友圈。只是,当他们去往西藏“净化”心灵的时候,是否能够知道就在六十年前,这片占全国八分之一的土地上,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震撼人心的故事。不知道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在西藏走的再远再久,想在心灵上有所收获,只是徒劳罢了。

  当然,文艺青年们可能也不会阅读这本书,因为从文笔上看,本书可以说是平淡无奇甚至缺乏文学功力,全书都是流水账式的讲故事,抒发感情的片段非常多而且有些生硬,读起来是不可口的。然而,这是真情流露,这是真实,它读起来是温暖的。

  英雄的十八军官兵,一举克服了这三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物质条件以及匮乏的群众基础。

  西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世界屋脊”的称号就是这么得来的。我到过海拔4000米左右的青海可可西里,在那儿不哭不闹安静的待了不到三个小时,当地的同事们纷纷就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后来我心有不甘,在3997米的扶着扶手缓慢的上了三层楼,居然心跳加速,感觉心脏要跳出来一般。再回头看着车上准备的氧气袋和当地人一副我一出什么状况就马上送我下去抢救的样子,我就知道这个地方不好惹。想想平均4000米以上的西藏,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十八军的功劳,他们用实际行动和伟大的牺牲,为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永远记得这些动人的故事。

  二、为有牺牲多壮志

  朴实平淡的文字,流水账式的记录手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精神力量,给予我如此大的震撼?仔细想想,就是这些文字之中,包含着“牺牲”。

  牺牲本来就很伟大,一个人愿意牺牲,就是极高的境界了。但是我还是要说,牺牲也分层次。这层次的区分就在于为谁牺牲,牺牲多少。

  第一个层次,是为亲近的人牺牲,可能是因为感恩,也可能是为了亲情。这个层次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父母为儿女牺牲,因为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二个层次,是为陌生人牺牲,可能是因为怜悯,也可能是因为触动。丛飞算是这个层次杰出的代表,自己作为一个名人,用尽所有去资助失学儿童,就算在病重之中,也毫无保留。

  第三个层次,应该是为理想牺牲了。理想之所以称之为理想,就是因为很难实现。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能够毫不犹豫的付出自己的青春、健康、生命和子孙后代,这就是最伟大的牺牲。进藏官兵当然属于这一列,他们为的是中国的统一和西藏的未来: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他们也知道,别说牺牲在建设西藏的过程中,有极大的可能会牺牲在进藏的路途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毫不犹豫的踏上征程,勇于牺牲,这样的军队这样的人,超脱了自身的一切利益,完全为了理想,值得上最伟大牺牲。

  为了孩子牺牲,为了父母亲人牺牲,那是印刻在骨头里的血缘;为了弱势群体牺牲,那是自己的善良的闪现,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为了理想,就会常常问自己,何必呢?值得么?摸不着抓不到,也不一定有回报,就不牺牲了吧。

  为了理想牺牲,需要有长远的眼光,至少要看到百年以后。要说进藏的官兵眼光长远,我想也不尽然,只是当时全国都在牺牲,所以他们也无怨无悔。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急功近利,这样的牺牲往往不可理解。所以我们看到进藏官兵的事迹常常热泪盈眶,是因为我们确实缺少这样的勇气与气魄,他们在我的心里,就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

  本书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感动和激励,尤其是一首《战友的手》,写给在进藏途中遭遇暴风雪,侥幸生存下来却冻掉三根手指的战友,令我久久不能释怀,摘抄一段,以此为念:

  有的人用十个指头,在暗中掐算着个人利益,完整却残缺,洁净却肮脏。而你是人民的红蜡烛,你的手指是灯芯,不论插到哪里,都燃烧、跳荡、放光。

  让我再握你的手吧,像握住西藏的山,像握住优质的钢。

  《雪域长歌》读后感(四):没有老西藏的英勇牺牲,艰苦奋斗,怎么能有今天西藏这个全世界最有魅力、最美的地方

  一个国家要有骨气,一个民族要有志气,一个军队要有士气,这个国家就是永远不可战胜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雪域长歌》讴歌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军队。《雪域长歌》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十八军这支英雄的部队能在举世公认的生命禁区进军打仗,修公筑路,创造了人间奇迹。《雪域长歌》告诉了后人,没有老西藏的英勇牺牲,艰苦奋斗,怎么能有今天西藏这个全世界最有魅力、最美的地方……在雪域上迎着风霜怒放的雪莲,就是子弟兵的化身,鲜艳的格桑花,代表着对藏族同胞无限的深情。巍巍的珠穆朗玛峰是他们不朽的丰碑,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不停地呼唤着张国华、张经武、谭冠三,呼唤着十八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老西藏们,你们都是英雄,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勋!”

  转建藏援藏者协会副会长刘念远题为“老西藏们永远彪炳青史”的发言

  《雪域长歌》读后感(五):《雪域长歌》:长使读者泪满襟

  捧读《雪域长歌》,书中的情节将我深深感染和打动。

  “有的战士饿得甚至把棉衣里的棉花扯出来吃,肚子胀得像鼓一样,疼得在地上打滚。有的战士捡牦牛骨和牛角,用火烧,再用石头砸成粉末吃下去,吃得上吐下泻。”(P96)

  身高不足1.5米、体重七十来斤的瘦小女兵赵邦玲,背上的“小山包”高过头顶,穿最小号的胶鞋脚都在鞋子里来回晃荡。“脱袜子时,连皮带肉撕下来,血淋淋一片……”(P148)

  “转眼间,泥石流过去了,只剩下泥土的腥味,四周是可怕的寂静。当大家从惊恐中清醒过来,互相招呼时发现,一个叫陈德昶的男演员不见了。‘大家一起喊他的名字,喊了一遍又一遍,始终没有听到他的回答。’”一个20岁的年轻生命,就这么消失了……(P227)

  抢渡通天河,兽医刘益民等“十三勇士”身涂凡士林油,喝了御寒的白酒,驱赶骡马过河,结果8名官兵,150头牲畜,被急流卷得无影无踪。(P145)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长眠在四、五千米严重缺氧的雪山上,飘逝在冰河湍急的恶浪中,献身于修桥筑路的悬崖边,牺牲在叛乱分子的枪弹下。

  ......

  这一个个故事,令我多次泪牛满面,掩卷长泣。我真的觉得,这就是一首献给这群为西藏和平解放付出青春、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们的颂歌和祭文。谢谢你,张小康大姐!

  《雪域长歌》读后感(六):转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少将,《〈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读后感》。

  罗援写道:十八军是在我心目中高高飘扬的一面战旗。今天张国华将军的女儿张小康把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以纪实文学的笔触再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不仅是对“老西藏人”的褒奖和缅怀,更是对新一代人的教育和激励。当我看到卷首作者自序中讲述她年仅三岁的小姐姐——小难,成为十八军进藏牺牲的第一个生命时,眼泪夺眶而出。小小年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何以受此磨难,诞生在敌人包围的驴圈中,“瞎灯灭火,冷风习习”,真是难啊。在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中,父母却要带她到“世界屋脊”,经受高原缺氧的磨难。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向祖国表达“背女出征”,义无反顾的坚定决心。可是,女儿毕竟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啊,当作者的母亲在弥留之际,那撕心裂肺的一声呼唤,“小难,小难,我的女儿……”我想所有良心未泯的人都会为之动容。这是一位母亲压抑在心头多年母爱的总爆发,这是一位革命者在“家”“国”两难时锥心剜肉般的抉择,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闻此,“有泪不轻弹”者,非男儿!十八军和张国华将军正是把这种大爱洒满了人间,洒满了雪域高原。

  《雪域长歌》读后感(七):作者 罗援 闻此,“有泪不轻弹”者,非男儿!——向英雄的十八军致敬!读《雪域长歌》有感

  十八军在我心目中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战旗。在童年时,我就听过“歌唱二郎山”的歌曲,听过和平解放西藏,西藏平乱,中印自卫反击战争的故事,而这些无一不与英雄的18军相联系,无一不与张国华将军的英名相联系。今天张国华将军的女儿张小康把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以纪实文学的笔触再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不仅是对“老西藏人”的褒奖和缅怀,更是对新一代人的教育和激励。

  当我看到卷首作者自序中讲述她年仅3岁的小姐姐——小难,成为十八军进藏牺牲的第一个生命时,眼泪夺眶而出。小小年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何以受此磨难,诞生在敌人包围的驴圈中,“瞎灯灭火,冷风习习”,真是难啊。在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时,父母却要带她到“世界屋脊”,经受高原缺氧的磨难。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向祖国表达“背女出征”,义无反顾的坚定决心。可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征前,小难就夭折了。父母强忍着悲痛踏上了征程。但是,女儿毕竟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啊,当作者的母亲在弥留之际,那撕心裂肺的一声呼唤,“小难,小难,我的女儿……”我想所有良心未泯的人都会为之动容。这是一位母亲压抑在心头多年母爱的总爆发,这是一位革命者在“家”“国”两难时锥心剜肉般的抉择,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闻此,“有泪不轻弹”者,非男儿!

  十八军和张国华将军正是把这种大爱洒满了人间,洒满了雪域高原。

  为了祖国的统一,为了领土的完整,他们抛家舍口,挺进西藏,挑战极限。我曾经去过西藏,深知缺氧的滋味,而我们现在进藏是乘飞机和汽车抵达的,18军却是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靠着两条腿,超负荷行进三千公里,创造了人类高原行军史的奇迹。

  书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折多山海拔四千三百多米,空气稀薄,山顶寸草不生,军人们真正领教到了雪山的厉害:感到明显的缺氧,气喘不上来,胸闷得厉害,脸都憋得乌紫乌紫的。”“后面的人离得越来越远,只好改为一二公里一歇,快到山顶时,每隔五十米或一百米就要歇一歇,喘喘气。”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之中,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硬是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雪域高原。

  十八军的将士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

  在攻打纳金山的战斗中,四零二团的一个主攻排,打得只剩下三个人。其中一个战士端起冲锋枪想向俘虏兵扫射,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副排长立即制止,高声喊道:“同志啊,不能忘掉党的政策呀!”而在这时,一颗从叛匪枪中发出的罪恶子弹击中了这位副排长的头部,他壮烈牺牲。在清理遗物时,看到这位副排长在日记中写了这么一段话,“藏族人民不解放,永远不脱黄军装。英勇牺牲为人民,艰苦奋斗守边疆。”这应该是所有18军将士们的心声。

  《雪域长歌》读后感(八):终身铭记,时代弘扬!

  作者贵为将军之女,却聚焦于中低将士、倾情于基层草根;殚精竭虑、费时八年,终成这部史书般的纪实。全书真人采访,毫无杜撰编造。实乃作者有良、作品有料、人事有据、开卷有益!可读、可鉴、可藏!

  《雪域长歌》读后感(九):——读《雪域长歌》(三)

  读张小康序言

  与西藏割舍不断的不仅是关系,更重要的是情感。何止是张小康,我和我的同学们也同样对西藏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和情感。不是吗?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QQ群就叫做“西藏工委小学”群。我们这个群体中有着和张小康相同或相似的那样一段生活经历,我们是新中国最早的留守儿童。当然,我们的留守和今天的留守截然不同,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幼小的我们几乎可以说从未出生时起,就和我们的父辈们一道,不仅承担了雪域高原的那一份艰难险阻,也承担了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那一份思念和分离之苦。对于牺牲,对于付出,除了对西藏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民族同胞欢聚一堂的欣喜,他们没有怨言,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聚在了一起,成为了坚不可摧,无往不胜的一个整体,他们撇下家乡,撇下父母儿女,义无返顾地为西藏的新生而付出。他们是理想高尚,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大爱满心的一代人。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功勋,但他们却从不吹嘘自己,从不炫耀,只是勇敢地战斗着,认真地工作着,默默地奉献着。还记得多少年前,当普天下的人们隆重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的时候,我的父母得到的纪念品仅仅是一支刻着纪念文字的钢笔和一本刊载着父亲为自治区二十周年庆写的一篇西藏财贸工作经历文章的书。我曾经以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向父亲提出请求,希望他能够在退休后的日子里提笔记下那些难忘的岁月,可父亲却以一句淡淡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就不用写了吧”的话婉言谢绝了我。我知道我的父亲的能力和文笔,他是能够写出来的,但他却淡言相拒,他认为那一切都是他们那一代人应该做的,没有必要为自己吹嘘和炫耀,就一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切的艰难,一生的奋斗,所有的情感都深深地埋在心底了,而留给我的除了惋惜,就只有崇敬了。

  后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在那段艰苦的历程中,最先付出牺牲的竟会是一个年仅三岁的小小生命。“小难”,听听这个名字,就像是“小难”姐姐本身就是为了承担这份牺牲而来的,为了这份牺牲,半个多世纪了,亲人们好不心痛,心结难去,岁月如河,所有的人唏嘘不已,已至永远。我想,“小难”姐姐就像一个天使,永远是那样地活泼可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一直伴随这“老西藏”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在这样的队伍中,在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中,千千万万的付出和牺牲铸就了伟大的灵魂,铸就了历史长河中的丰碑长存。

  《雪域长歌》读后感(十):转热地副委员长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