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县委书记的榜样》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县委书记的榜样》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4 05: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县委书记的榜样》读后感精选10篇

  《县委书记榜样》是一本由穆青 / 冯健 / 周原著作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0.00,页数:4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县委书记的榜样》读后感(一):信仰得救

  “你想想,当一个不坚强战士,当一个忘记了群众利益共产党员,多危险,多可耻呵”焦裕禄在对一位犯了错的公社副书记如是说。

  在初读这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那满篇的“同志”“《毛泽东选集》”“阶级兄弟”让我们感到可笑。在我们这群没有经历战乱饥荒贫穷政治运动等等特殊时期的90后来说,我们对那个年代所有的认知都是从别人嘴里听过来的。有人说,那个年代是中国人淳朴的年代,每一个人都有一腔建设祖国热情,那是一个有信仰的年代,所以像钱学森这样的人会纷纷抛弃在美国拥有的一切,奋不顾身回到祖国。但是另一种声音也同样甚嚣尘上,那是一个被洗脑洗的极为严重年代,那个年代里大家都只有阶级斗争,连亲生父亲都可以出卖。那些信仰也只不过是对某些人盲目崇拜人们单纯可怕。现在的现实好像默认了后一种说法改革开放之后的37年,我们的经济就像乘上了东风,一路直冲云霄,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比以前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当然我们的思想自觉好像上升了无数层次,再回首那30多年之前,我们会觉得当年真是愚昧。搞经济怎么能那样呢,靠政治动员发动群众,违背自然规律新闻稿怎么能写成这样呢,大篇大篇全是赞歌,这哪里还是人民喉舌,简直就是党自己的喉舌。人们的思想也真是绝了,民间流传一句玩笑,那时候每天起床先背一下《毛泽东语录》。而我们现在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嘲笑他们的唯一资本就是,我们物质生活过得比他好,而恰恰大家都默认,就这样一个资本我们就可以对那个年代的人的所有行为嗤之以鼻

  外国人喜欢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他们觉得只有中国人在祝福别人的时候说,恭喜发财,简直就是公开自己对金钱的信仰。而现在很多国人也会跟个风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们只信仰金钱。这是一个很奇特现象,我们视为很牛的国家嘲笑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们自己却嘲笑有信仰的先辈。像这篇文章里的焦裕禄,他是一个共产党员,面对兰考土地上的大难题,他没有退缩,在这片土地上鞠躬尽瘁,直至穷尽生命。他为的是什么,是为了自己做出功绩,好升职吗?当然不是,那样的环境里这种可能性是不成立的。因为他是党员,党要求永远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更因为他是有信仰的人。他相信先辈可以打下兰考这片土地,自己就有可能治服兰考的灾难,自己可以用自己的努力让人民、国家变得更好。因为有信仰,所以我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们会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们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一生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生命的长度纵然不能拉长,但是我们拓宽了生命的宽度。而且我们也不会被外人嘲笑我们是信奉金钱的民族

  说实话,每次听到自己“被代表”成没有信仰的人的时候,我其实颇有微词。我们哪里没有信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信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信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是信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信仰,“君子慎独”是信仰,而焦裕禄的“不能忘记群众利益”更是信仰。中国从来不缺少信仰,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之中,是我们不愿意去信仰。一场文化大革命,我们的文化被深深破坏,可是在匆匆擦拭过自己的伤口之后,我们走上经济变革之路,在物质满足之后,我们变得迷茫。但是心灵上的缺口迅速被金钱填满,久而久之,我们心里眼里只剩钱。

  焦裕禄对那位副书记说当一个不坚强的战士,当一个忘记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员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我想说,当一个忘记信仰,忘记自己根的人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我们在被金钱埋没的时候,却还对一群有着一腔为国为民热情的人暗中猜度,嗤之以鼻,我们才是危险的人,该反思的人。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我不会奢求像一些浪漫主义的人说,让国家放慢前进的步伐,等等我们的灵魂。我希望我们重拾自己的文化,重拾自己的信仰,这样我们才不是别国口中“危险”的民族。

  《县委书记的榜样》读后感(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问世前后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6年2月6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室内气氛异常。长篇通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正在录音。稿子还没念到一半,播音员齐越已经泣不成声了……终于,齐越念到最后一句:“焦裕禄……你没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那苍劲有力、饱含激情的声音传遍了千家万户震撼了亿万人民的心灵。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由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配发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至此,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熟悉名字,焦裕禄精神成为鼓励一代一代人宝贵精神财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今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纪念日。3月和5月,***总书记两赴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这篇半世纪来一直在中国大地回响的悲壮诗篇,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咱们的县委书记是累死的! ”

  1964年5月14日,中共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年仅42岁。一个多月后,悲痛未消的兰考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给 《河南日报》“党的生活”专栏写了一篇《兰考人民满怀信心迎丰收》的稿件,这是焦书记向他布置的最后一篇报道题目,他要完成焦裕禄的嘱托,将兰考人民除“三害”(指内涝、风沙、盐碱)的经历进行一次全面总结。但《河南日报》却提出:七一快要到了,选个典型,宣传一位党的好干部吧!

  选个典型,选谁呢?回到兰考,刘俊生找到了县委办公室分管通讯报道的副主任卓兴隆。卓兴隆说:“咱焦书记不就是打灯笼也难找到的好干部吗? ”卓兴隆脱口而出一句话,说得刘俊生热血沸腾。此前,他就有过多次写焦裕禄的念头,但每次都被焦裕禄阻止了。

  刘俊生文思如涌,很快就写成《一个党的好干部》并送至《河南日报》。谁知,7月份都过了,稿子仍未见报。

  这期间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对宣传焦裕禄有了转机

  此时,河南省在豫东民权县召开全省沙区造林会议,时任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代表兰考县作典型发言,除了介绍兰考县的造林成绩经验外,还介绍了已故县委书记焦裕禄对兰考县除“三害”(风沙、盐碱、内涝)作出的重大贡献和许多感人事迹,着重介绍了焦裕禄同志全身心地实践党的宗旨,与兰考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特别是提到,焦裕禄临终时痛惜地对张钦礼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张钦礼激动得已是泣不成声。会场上,不少同志流了热泪,整个会场产生强烈共鸣。主持会议的副省长王维群也被感染了,他提出应该很好地学习、宣传焦裕禄同志。

  在全省沙区造林会议结束后不久,河南省委便作出了向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学习的决定

  9月,新华社河南分社便派记者赴兰考采访并写成长篇报道,引起了新华社领导重视。11月20日,《人民日报》二版发表了题为《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忠心耿耿》报道。这一年的11月22日,《河南日报》全文转载了该报道,同时配发社论 《学习焦裕禄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焦裕禄这个名字还是陌生的。

  1965年4月初,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向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布置了一项去河南的重灾区豫东采访的任务,以了解当地农民在3年困难时期是如何摆脱穷困的。

  周原选择了兰考县。

  在县委办公室,待周原说明来意,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没有寒暄,张口就说:“兰考除 ‘三害’,咱们的县委书记是被活活累死的! ”

  周原心头一震问道,“谁? ”“我们的老书记焦裕禄同志啊! ”谈起已经过世的焦书记,刘俊生声泪俱下

  尽管《河南日报》和新华社河南分社都宣传报道过焦裕禄,但周原还是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这个名字。

  “焦裕禄能打动总社的副社长穆青吗? ”

  在兰考呆了12天,周原被焦裕禄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

  在县委的一间办公室里,周原看到在一张桌子玻璃板下,压放着刘俊生拍摄的焦裕禄跟群众一起锄地、拔草的照片。 “群众栽树他培土,群众挖河他挥锨,群众能干活儿,他样样都能干,群众裤腿上沾着多少泥巴,他裤腿上同样沾着多少泥巴……”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是刘俊生亲历焦裕禄挥洒血汗的点点滴滴

  随后,刘俊生颤抖着双手,从箱底取出一个纸包,打开一层一层旧报纸,里面包着一双破旧的棉鞋和两只打满补丁袜子:“穿这样的鞋袜劳动起来踏实,和群众贴得近。 ”焦裕禄生前说过的话言犹在耳、两人小心地将鞋袜包好,眼泪从周原的脸上扑哧扑哧地滴在旧报纸上……

  “你再看这儿”,周原的目光随着刘俊生的双手移到了文件柜顶上。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拿下一把已蒙上些许灰尘的藤椅,一边细细擦拭,一边缓缓地说:“兰考除‘三害’斗争高潮时,正是焦书记肝病最严重的时候,他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带病工作的,肝区疼得厉害时,他就用一根棍子,一头顶住肝部,一头顶住椅帮,日子久了,椅子被顶出个大窟窿。 ”周原坐在焦裕禄曾经坐过的那把藤椅上,微微颤抖的右手本子上急速地记着、写着,任凭泪水在脸上流淌……

  刘俊生还带着周原去见了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同志。张钦礼当时主抓兰考除“三害”工作,跟焦裕禄配合密切。他与周原的交谈从下午一直延续到后半夜,除了不时被两人难以抑制的抽泣打断以外,十几个小时的谈话片刻未停。随后,张钦礼又把周原带到了张庄,这里是九曲黄河的最后一弯,也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沙口。焦裕禄到兰考之后提出“贴膏药加扎针”治理风沙的方案。所谓“贴膏药”是指翻淤泥压沙丘,而“扎针”就是大规模栽种泡桐树。这个方案正是在这里打响了“第一炮”。

  离开兰考时,周原信心十足地嘱咐刘俊生:“一个多好的县委书记啊!等穆社长来了,你要好好介绍,争取用最典型最生动的故事打动他! ”

  返回郑州,周原的心情仍无法平静,但同事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说他“发现”焦裕禄已经晚了,《河南日报》和《人民日报》此前已经有了报道。

  是啊,新闻最忌一个“晚”字。周原心里犯起了嘀咕:难道焦裕禄真的已经失去了“新闻”价值?焦裕禄打动了我一个分社记者,那么,他能打动总社的副社长穆青吗?

  记者们哭得实在受不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复苏时期。这时,作为负责国内报道的新华社副社长穆青脑子思考的,是如何发掘出蕴含在人民群众之中的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播撒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

  周原回到郑州,一见面,穆青就从周原的眼睛猜测到:灾区有金。

  1965年12月17日上午,穆青一行走进兰考县委大院

  张钦礼、刘俊生,还有焦裕禄的秘书李忠修有些紧张,兰考这个穷县很少有记者来,可今天……他们把周原悄悄拉到一边,问:“没想到来了这么多北京的大记者,这该咋个讲法啊? ”

  周原说:“你们怎么跟我讲的,就怎么跟他们讲。有啥说啥。 ”

  时光在这一刻开始倒流……

  窗外肆虐寒风使刘俊生想起了雪天,焦裕禄大清早挨个叫醒县委干部的声音似乎又在窗外响起:“大雪封门的日子,我们不能坐在屋里烤火,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应该出现在他们面前! ”

  他想起了焦裕禄临终时的念叨:“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老韩陵的泡桐栽了多少?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让我看看……”

  刘俊生回忆,焦书记得病的消息传开后,四乡八村的不少老百姓涌到县委,都来问焦书记住在哪家医院,非要去看看他。县里干部劝也不听,东村刚走,西庄的又来了。后来焦书记的遗体运回兰考,老百姓扑在他的墓上,手抠进坟头黄土里,哭天哭地地喊“回来呀回来……”有个叫靳梅英的老大娘,听说焦书记去世了,大黑天摸到县城,看见宣传栏里有焦书记的遗像就不走了,一直就坐在马路上,呆呆地看着遗像一动不动……

  说者不时哽咽,听者阵阵啜泣。此时的穆青不禁潸然泪下,他再也坐不住了。第二天上午座谈时,记者们哭得实在受不了,只好休会。时年44岁的穆青动情地说:“我参加工作28年,很少哭过,这次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流出了眼泪,焦裕禄的精神太感人了,虽然之前有过报道,但分量远远不够,要重新组织报道! ”

  窗外夜幕降临,北风呼呼作响。穆青站在一盆炭火前,望着蓝色的火焰,心里翻江倒海。

  周原推门进屋。穆青对他说“写!现在就写!一定要写出来! ”

  周原问:“怎么写? ”

  “就这样原原本本地写,群众这么热爱、怀念的县委书记是很少见的。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部的优秀品质。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他全做到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写出来!写不出来,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

  穆青暗暗地决定,要继续召开更大规模的座谈会,将焦裕禄的事迹转为专题报道。他说,“这样好的干部宣传不出去,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失职! ”

  兰考成为了穆青一行人情感无法承受之地,他们在这里吃不下、睡不着,开口就想哭,去哪儿都泪流。最终,穆青决定,离开兰考,去距此地最近的开封写稿。

  于是,他们来到了开封,穆青、冯健、周原三人各把一头,写通讯、配评论、赶社论,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

  在穆青看来,这篇稿件成功的关键之处,是要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以这个高度来表现焦裕禄的思想风貌,不能把焦裕禄简单地写成一部“好人好事录”。

  于是穆青决定,在周原等人的基础上,自己亲手对稿件进行修改。就这样一直改到了第九稿,穆青提炼出了整个报道的灵魂:“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这是周原起草稿中的一句话,也是穆青最为欣赏的一句话。

  “多么真实的一个形象啊! ”

  焦裕禄的报道是写出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几位作者心里不无担忧。于是,穆青首先向时任新华社社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作了汇报。

  吴冷西被焦裕禄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连声说道:“可以发表,可以发表! ”并对穆青提出的一要写自然灾害二不写阶级斗争的意见表示完全同意。同时,吴冷西建议穆青先在新华社内部作个报告。结果那场报告,台上的穆青泣不成声,台下的听众哭声一片。

  随后,吴冷西又请示了当时主持日常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同志。彭真静静听着吴冷西的意见,眼前浮现出了报道中描述的焦裕禄在兰考豁上命带领群众战“三害”的一个个动人场景,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焦裕禄既不是统率千军的将领,也不是运筹帷幄的高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一位为百姓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的“七品芝麻官”,但他博大的为民情怀、求实的工作作风、可贵的人格力量、高尚的思想境界足以使真正的共产党人,广大的人民群众深深为之动容,为之感奋。焦裕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名字!于是,他毅然挥笔,作出了同意发表的批示。

  再说河南那边,按照上级指示,刘俊生把焦裕禄的有关遗物和照片送到了郑州。新华社河南分社对刘俊生送去的这些照片均不满意。他们认为:照片上的焦裕禄不是低着脑袋,就是侧着脸,其实,这怨不得刘俊生。焦裕禄生前不让别人去写他,也不让人家为他拍照。刘俊生为焦裕禄拍下的仅有的几张照片,还是偷着拍的。

  后来被公认为留下焦裕禄不朽形象的那一张,曾被认定是最糟糕的。因为那上面的焦裕禄披着衣服,叉着腰,边上的一棵泡桐树也不壮实。有人说,“胡子拉碴的,这哪像一个县委书记? ”

  但是,这张照片送到北京新华社后,却被穆青一眼看中,他感叹道:“多么真实的一个形象啊! ”一个普通的县委书记,无论是思想上、感情上乃至衣着打扮上,都同人民群众是那样的贴近……焦裕禄在兰考虽然只有短短的475天,他虽然没能彻底根治“三害”,但兰考面貌的变革已经始于焦裕禄,焦裕禄的精神将永远存活在兰考人民心中。

  这篇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长篇通讯一经播出,立即在全国引起了震动。一批批记者、作家、画家,成千上万的干部、工人、学生,都奔向了兰考。根据形势需要,新华社河南分社决定暂迁兰考,铁道部门决定,陇海线的列车一律在兰考站短时停靠……为报道一个典型,新闻机关搬到现场办公,铁路运行秩序作出调整,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焦裕禄的典型事迹所产生的巨大效应不仅在当时,更重要的是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人们心目中永垂不朽的典范。

  自从焦裕禄同志逝世后50年来,全国共出现三次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高潮。第一次,1964年11月20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公开报道焦裕禄事迹后的一段宣传、学习活动。第二次是从穆青等3人合写的、发表在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始,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刻的影响下开展的宣传、学习活动。第三次是在1989年后,我们党重新提出了要发扬延安精神,发扬雷锋精神,发扬焦裕禄精神。

  2009年4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同志赴河南调研,他专程赶往焦裕禄纪念园,瞻仰焦裕禄纪念碑,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向焦裕禄陵墓敬献花篮,并看望焦裕禄同志的亲属,与兰考县的干部群众进行座谈。在与焦裕禄的子女亲属围坐在一起时,他动情地回忆说,“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特别是讲到焦裕禄同志肝癌后期坚持工作,拿个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时,我深感震撼。焦裕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

  今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再次来到兰考,瞻仰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县委书记的榜样》读后感(三):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 王新军:学在深处 照在细处 干在实处

  我是在学习焦裕禄精神中成长起来的干部,党组织派我到兰考担任焦裕禄之后的第十四任县委书记,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总书记联系兰考并两次亲临调研指导,让兰考又一次站在全国的聚光灯下。如何落实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上走在前头,如何把兰考各项事业继续推上新的更高台阶,如何把焦裕禄精神传承好弘扬好,不辜负83万兰考人民的期盼,不愧对埋在沙丘上看着我们的焦裕禄书记,是我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始终萦绕于心、思考探索、孜孜以求的头等大事。

  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时代意义。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深学是前提、是基础,需要真正解决学习中的“浮、虚、浅、偏”问题,一点一滴学习焦裕禄事迹,一字一句学习焦裕禄言论,学深悟透,触及思想灵魂,打牢思想根基。学习焦裕禄精神,就要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带着问题学。作为县委书记,我告诉自己,必须做到带头深学、实学,特别是认真学习焦裕禄书记对待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种韧劲、干事业的那种拼劲,把焦裕禄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焦裕禄精神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立言立德、立行立身的一面“正衣明镜”。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细照是关键、是动力,真正解决照粗不照细、照表不照里、照别人不照自己的问题。在兰考工作,即使自己不跟焦裕禄书记相比,老百姓也都会拿焦裕禄作标杆跟我们量一量,拿焦裕禄作镜子给我们照一照。只有经常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自觉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从民意中看到自身的差距,从群众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群众期盼中增添奋勇前进的动力。以焦裕禄精神为镜,就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多想想,多照照,深挖细查自身思想境界还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素质能力还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作风形象还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工作业绩还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通过细照,照出问题、照出差距、照出动力。自己来兰考工作19个月了,与焦裕禄书记在兰考工作只有15个月就干出了感天动地的骄人业绩相比;与焦裕禄书记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完全彻底地为兰考人民服务相比;与焦裕禄书记抱着重病之躯,忍着肝病折磨,常年奔波在除“三害”第一线相比,自己不由地感到脸红心跳、“汗珠子”直冒,警醒自己必须时时处处以老书记为榜样,向老书记看齐,像老书记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笃行是根本、是检验,要真正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践行焦裕禄精神,必须实干、干实,唯有拿出焦裕禄书记那种“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勇气和魄力,提振起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勇往直前的精气神,才能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眼下,兰考还有9.76万贫困人口。解决好他们的脱贫问题,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我们已经制定了三年脱贫攻坚计划,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对包括我在内的兰考广大干部群众来说,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真正把总书记提出的“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新路子,让焦裕禄精神在兰考结出新的丰硕成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