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民需要放鞭炮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民需要放鞭炮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民需要放鞭炮经典读后感10篇

  《人民需要放鞭炮》是一本由高昱(《周永康的红与黑》策划人)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民需要放鞭炮》读后感(一):刮骨之后,何以疗伤

  一般而言,写论文都有个套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我看来,社会问题也可以按照这个“三段式”进行研究,记者发现问题、学者分析问题、改革者解决问题。而高昱在这本《人民需要放鞭炮》社论结集,则承担了观察和分析的双重身份,应该说是对过去十年的中国社会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层的扫描检查。我们值得庆幸,因为高昱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外科医师,以文字为手术刀,触角遍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人性的方方面面,遣词造句的严谨和流畅,恰如刀锋划开肌肤,切中要害。但我们也同样值得悲哀,满身伤痕的中国在屡创新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光环下,已不知是“疾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还是在骨髓”了。眼见十年后的今天,社会弊端和矛盾不仅未见缓解,反而随着人们的“精明”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愈加凸显。高昱的文字,犹如新时代的扁鹊振臂高呼“不治将恐深”,触目惊心,却无可奈何。

  如果说,鲁迅时代批判的是“沉默的大多数”,那么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似乎到处可见充满热血、高昂愤慨的年轻人,然而这些“热闹的大多数”,究竟是否只是人云亦云彰显个性,从有多少人有耐心阅读长微博就可见一斑。而记者,这份带有理想主义情操的职业,则往往是“在沉默中爆发”的一员。他们带有敏锐的新闻嗅觉、独特的观察视角,加之职业的便利性,能够较为深入的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敢于发出公平正义的呼喊,即使称不上公知,也算是民众的意见领袖了。然而,我近来阅读了多本记者针砭时事的评论集或杂文集,发觉有个共同的问题,即在揭露现象挖掘问题以后,对如何解决问题往往只是轻描淡写的擦肩而过。高昱的这本书同样给我这种感觉。以最后一篇《降房价,终结“土地财政”才是纲举目张》为例。文中从房价越调控越上涨的现象,发现住房市场的价格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土地市场的供给环节具有“中国行政特色”。接着剖析深层问题,“作为土地市场的唯一卖家,各地方政府是房价飞涨的最大经济受益者,他们从所有权虚置的农村集体和旧城改造、危改工程中低价拿到土地,高价卖给地产商,地产商再加价卖给购房者,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利润——这就是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土地财政。”当我正准备和作者一同探究中国制度这颗“核心毒瘤”时,作者却已提笔收尾,“真正的强者敢于正视问题,并勇于刮骨疗伤。具体到中国的房地产困局,那就是尽快终结‘土地财政’。”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骨已刮开,但是否刮的够深,难以判断,如何疗伤,更无具体建议,颇令我失望。也许有人会说,你要求的太多了,你自己也提到,记者的职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交给改革者来提出建议。也许是我太贪婪了吧,贪婪到我希望在今日读到依然新鲜如昨的十年前的症结能够得到解决,贪婪到希望笔者都能奋不顾身自我牺牲的飞蛾扑火。

  对于个体而言,质疑、阅读、思考和实践并非串行的步骤,而是或并行、或循环、或交叉的行为,带着质疑去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并再次质疑,然后继续通过阅读和思考寻找答案。犹如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不断循环上升,直至得到自由的新生。而在改良外界环境方面,则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人是政治的动物”,不仅仅指的是要求每个人都参与政治,更是希望公民能够通过参与政治相关的公共生活以谋求自身的道德升华。当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提升以后,就不再是被统治者驯服的奴隶,而是拥有公民思想的自由人。唯有思想、言论、行动得到自由,知行合一,人民和国家才有可能真正抵达彼此渴望的彼岸。

  人民需要放鞭炮,愿高昱的这挂饱含改革呼声的鞭炮,震响苍穹,碎红满地。

  文/卢育涛 2014.06.29

  《人民需要放鞭炮》读后感(二):急民之所需

  当人民抛弃“人民”医院、“人民”铁路,当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自己的家园和房子,当人民的人身安全和权利处处受到威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如何去满足人民的需要,一个国家只有真正考虑到人民所需,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才是一个好国家,而我相信中国能做到!特别是现在的“中国梦”以及全面深化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明日之光。我们在物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迷失了方面,以为只要有金钱就能办好所有的事情,须不知,对于艾滋病人来说,有钱但没有药是致命的,更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是,那些贪污的官吏藏了那么多钱堆积在家里究竟有何作用。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人民需要放鞭炮》读后感(三):请赴一场让你醍醐灌顶的思想盛宴

  高昱是从业近20年的资深媒体人,对社会热点、思想深处的探究比一般人更进一步——来自第一手新闻采访以及饱读诗书后的沉淀。这本书是作者呕心沥血记忆、记载、纪念过去10年中国社会变迁的力作,读之如醍醐灌顶,让很多无法理解的人物、时事在事实层面和思想内里变得丰满。我不会夸人,以下照搬几位知名人士的推荐语:

  高昱的文字秉心直言,这本《人民需要放鞭炮》犀利之中又有几分反讽。如何尊重、保障乃至强化民众的表达权,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必要解答的问题。

  ——胡舒立 财新传媒总编辑

  “高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带领的《商务周刊》杂志团队是中国市场经济启蒙与破晓的啼血子规,不屈不挠地鼓与呼。这本书的许多文字都給我们留下了时代的记忆,重温便是体会社会的进步,或是心痛。”

  ——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这本书告诉我们,国人苦‘体制’二字久矣,而当体制成为挡箭牌的时候, 媒体就是对丑恶的终极约束。”

  ——刘军宁 著名政治学者,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高昱对公共话题的反思性分析,构成了这些社会问题的一种历史备案。”

  ——赵汀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有洞察力的社会观察,节制而坚定的公共批评,本书是一个典范。”

  ——赵楚 当代政论家

  《人民需要放鞭炮》读后感(四):不要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

  “不要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

  ------莎士比亚

  作者在自序里提到了公信力危机,不由令人联想到了近年来不少公知帐号遭网友抨击的事。然而重建公信力一事,我倒并不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一个公知的品性本身就反应在了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公信力一词太笼统,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聊一聊公知的信服力,也就谈不上“重建”了。说到底,媒体工作者的信誉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站在前端的人,更要珍惜自己在公众心中的信服力。

  当然,在面对各个事件上的不同观点理应自由心证,但过于标新立异或者出于一些其他目的的考量完全站在公众的对立面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作为公知的信誉出现危机,其次就是公知本身的个人素养问题。

  单从篇章来看,就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非常有层次的、理性的人。从国家与人民到教育与居住,无疑是从大到小的顺序,从国家大事再到个人的民生问题,每一篇皆是以一个当年闻名的新闻事件起头,从而引申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首先提到的就是人治与法治的问题。从艾滋事件到推迟退休,表面上全是体制惹的祸,一切都可以归咎于体制不完善。然而体制背后是什么?是人,是官僚在设计、掌控这一切。当大多数管理者本身的素质不够时,就需要法律的强制力去控制、去弥补人的随意性。

  在香港回归10周年一篇中,作者谈到了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尽管他的样本对象非常少,但这确实是个新鲜的话题,不仅是对10岁的香港来说,对大陆本土的人来说也是可以思考的问题。其实“我就是我”,如无一些外界因素的侵扰,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没有身份切换的问题,语言的不同只是一个简单的表达形式,并非说英语的时候就更高级一些。但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不知从哪儿来的思想与信息,竟不知不觉有了这么些奇怪的想法。

  在本书中,有一些观点或有避重就轻之嫌,也有不合我意的。但总的来说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不仅仅是近年来一些大事件的回顾和总结,作者也有一些新颖又合理的观点展示,可以帮助开启一些新的思路,可以一读。

  《人民需要放鞭炮》读后感(五):一本开启民智的书

  作为一本时事评论文集,从书的名字《人民需要放鞭炮》,到自序的名字《众声喧哗,却无可相信》,再到引言的名字《当体制成为挡箭牌》,无不向读者传达出本书所收文章的批评性。

  书中所收文章是作者十年来的作品,虽然时间跨度长,但它们没有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穿越了十年的历史时空,依然生机勃发、生机盎然。然而,这却无可愉悦。因为这说明作者十年来所评论的一些社会现象,尤其是我们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或试图得到)解决。因此,这些文章,本身也是我们改革到了深水区、攻坚期的映像。

  十年中,作者始终站在中国经济时事报道的第一线,与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同呼吸、共命运”,喜悦、愤怒、期盼、忧虑。

  贯穿十年文章的,是作者始终保持不人云亦云的独立精神。作者通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是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自由思想、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十年来,伴随这些文章的,有喝采,有斥骂。面对现实的重重压力,作者忧国忧民的济世理想却从未动摇过。

  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秉笔直言。这些文章的语言风格始终如一,犀利中不乏反讽。对社会问题尤其是体制的分析、反思,对如何尊重、保障、强化民众的表达权等,皆为披肝沥胆的真知灼见。文如其人,通过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民众、为弱势群体鼓与呼的,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

  《人民需要放鞭炮》,实为开启民智一本书。高昱,实为推进中国民主进程的一个鼓手。

  建议:如果书的开本再大一些更好。

  文字指瑕:

  1.第059页,第二段第五行“更不去以百万计的人因此而对政府的卫生防疫工作失去信任”中,“更不去”后疑脱一“想”字。

  2.第100页,末段第二行有“请大家再次聆听刚刚去世的杨小凯教授一片赤子之心的告诫”,“教授”后应加“生前”。

  《人民需要放鞭炮》读后感(六):《人民需要放鞭炮》乱象点评,直击要害

  作者:高昱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时间:2014.4

  定价:38.00

  虽然书市新书频出,但真正用心之作似乎不多,读书如果不那么功利的话,应该是知晓天下大事,怡情怡性,增长见识。而这本《人民需要放鞭炮》诚意十足,嘲讽辛辣,而又击中要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却是我们不那么通透明白的现状。作者文章短小精悍,遣词造句精辟,让人易读,更容易引发沉思。忙碌工作的大众,疲于应付繁琐的世事,忘了我们为什么被生活的压力所困,却不知道原因为何?杨连宁的《我们为什么活得累》直揭累症,而《人民需要放鞭炮》更是针对各种社会不良现象抨击,让人顿悟原来如此。

  《人民需要放鞭炮》这篇短文被作者划分到全书五大篇中的国家与人民章节,写于2002年,尽管时间已经飞逝十二年,但一样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由中国传统大节除夕不准放鞭炮的制度,到民众冲破禁锢放鞭炮的行为看国家制度实施存在的弊端。从煤矿事故说到股市制度,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发号施令的行政部门仍然希望巩固甚至强化自己的权威地位。有些制度没有与时俱进更新换代,有些制度犹如贴在墙上的广告,上有政策小有对策,不是民众不服,而是体现出最根本的一点是,制度是不是为维护更多人的权利和利益而定,人治如何向法治的转变,这似乎依然是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最近惩治腐败现象很给力,政府部门转变工作作风,但具体落实到点上,有些部门仍然对上敷衍了事,对下横眉冷对,比如税务部门,他们工作作风的转变,似乎还是个持久的问题。

  在第三篇改革没有浪漫曲中收集的一篇《“母猪补贴”与政府改革》中提到政府承诺稳定猪价或降低猪价的官方承诺并没有凑效,而猪价不断走高,得到的解释却是各种猪价高涨的各种理由。养母猪的补贴并没有落到实处,而是被基层政府虚以应付,靠假数据欺上瞒下,最终很多政府体恤民生的好政策,都在制度设计和具体执行上谬以千里。同样这是一个深化改革中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但似乎却是一种技术枝节的变,实质并没有得到改善。作者认为如何从根本上辨识及规范权力与能力的关系,向上负责与向下负责的关系,恐怕是政府改革中比“三定方案”更核心的关键。该章节作者同样对政府换届与疯狂投资、私人侵吞国有资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官员寻租与找租的腐败行为等改革中存在的诸多诟病行为进行深度剖析,目的还是希望这些现象引起官方注意,加以规范定制,这样的露丑邀人赏之,目的都是希望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感,为自己的祖国真正意义上的强大富裕而自豪。

  本书第五篇是教育与居住,说到了中国教育看人下菜碟的弊端现象,以及北大的传统被视为北大自由开放魂的三角地和自由旁听被制度化的扫进了垃圾堆,还有几所高校校长对毕业生的讲话引发的教育本质的反思,以及一些社会精英的再教育问题。当然大家关心的居住问题同样是作者的焦点研讨所在,一切问题最终归结到土地政策的变与不变。保障住房不是解决面粉比面包贵的唯一途径,如何遏制各地政府从所有权虚置的农村集体和旧城改造、危改工程中低价拿到土地,高价卖给地产商,从中获得最大利润导致房价高涨的行为才是股骨疗伤的关键。其实民众是最后的食物链,如此重负不利于地产的发展,更不利于百姓的安身立命。

  作者曾经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编辑和主笔,《商务周刊》杂志主编,现任财新传媒副主编。该书收集的是作者2002年到2011年间所撰写的部分文字。作者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点覆面,深刻尖锐的指出社会发展变革这近十年所辐射出来的各种与民生相关的事件。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对国家制度了解甚深,透过现象看本质独具慧眼。虽然文章所提及的事件已经时过境迁,但作者这种看问题的稳准狠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关注,更何况文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并没有彻底根除,所以同样“与时俱进”。该书与龙应台的《野火集》相比,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麻辣的文风,都过之无不及。此书的意义,让我们对真正关心大众疾苦的公知没有失望,而是希望看到他们更为劲道针砭时弊的新书籍。(作者 温翔)

  《人民需要放鞭炮》读后感(七):高昱和他的鞭炮

  鞭炮,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多重功用,比如可以用来驱除邪祟 在过春节时驱走叫作“年”的瘟神;比如可以用来宣泄欢乐,在喜庆节日时壮壮声威;比如可以用来传达信息,比如古代军队出征时的鸣炮等等。还有,在我们这里如果一个官员的民愤极大,他调离的时候民众也会燃放鞭炮,这里不但有驱走瘟神之意,可能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情绪的宣泄——一切都在清脆的鞭炮声中。

  为什么要放鞭炮呢?民众表达的愿望和需要是一直存在的,但因为在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封闭的环境、独特的文化所造就的差序格局,以及统治阶层的刻意压制,使中国人对自己切身利益之外的一切事情,全者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漠然置之。久而久之,中国的民众就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不但默默地放弃了自己的表达权,而且由此习惯了受人驱使的地位,习惯了由“父母官”、“君父”来决定自己命运的这一安排。他们就不得不借助于用鞭炮的炸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实质上,随着我们不断向现代化目标跃进,传统社会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瓦解,加诸于个人身上的束缚越来越少,人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用依赖于任何人的赐予,可以自由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时,却发现自己要么无话可说,要么不知从何说起,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在一个热点事件发生之后,民众多数时候既看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也不会理性地发声,致使到处充斥着无知的叫嚣、情绪的宣泄和漫天飞舞的谣言。

  高昱在书中关注了这十多年来的大多数热点事件和公共话题,对每一个事件和话题他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使命极强的媒体人,他既不偏左,也不向右,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不但表达了对当权者的警示——民众需要表达的权力,民众的表达必须重视,而且有对下位者的提醒——普通民众不能再冷漠,只有发声才能维护自身权利,也有对民众善意的引导,促其尽快觉醒。可以算作是理性表达的典范。同时,他也以此串起了一段历史,勾起了我们共同的记忆——我愿意乐观的认为,期间的每一件事都是中国走向民主、自由、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次波折,而每一次的解决也都代表着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

  期待,高昱燃放更多的鞭炮来!

  《人民需要放鞭炮》读后感(八):人民为什么需要放鞭炮?

  人民为什么需要放鞭炮?

  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因为在这个年代,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手写我心。但是,为什么说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呢?因为没有品位的书太多了,不少书读起来还不如嚼蜡有味呢!

  高昱这本《人民需要放鞭炮》与时下流行的精装书比起来,简直是弱爆了。封面简洁的有点儿“土的掉渣”。但是,翻开这本书,不少读者的下巴恐怕就再也合不拢了。这书太精彩了。尽管作者说这本集子收录的是早些年所撰写的部分文字,但很多文章放到今天,依然观点独到,精辟入髓。

  作为一种文体,评论的特点很鲜明,即:一是重话题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追求思想的原创性;二是重视容纳民间的声音,追求题材的广泛性与社会性。但是,纵观不少评论文集,乃至媒体的评论版面,无不落入“媚俗话”的彀中,仿佛“伪思想的街边小贩似的吆喝和贩卖”。与之相反,《人民需要放鞭炮》就显得颇有深度和厚度。

  人民为什么需要放鞭炮?燃放鞭炮有木有坏处?作者一阵见血的指出:“当然有!就像开车也会出车祸、吃药也有副作用一样。”这既是民意,也是呼声。但是,民意被淹没,或被限制了。既然人民需要放鞭炮,但为什么被禁止了呢?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尤其是决策者要进一步思考。

  从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从2002年到2011年,是“不算勤奋的作者”最忧国忧民的年代,从国家与人民,从政府与市场,从商业与人性,从改革与发展,从……到……,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不但紧扣时代脉搏,还引人深思。

  在《一届政府的“怕”和“爱”》中,作者“直言”“99.9%的中国人每人亲眼见过一位总理”。没错,我们能见到的只是大大小小的政府,在很多时候,我们连最基层的乡镇长都见不到。为什么我们在赞扬或讴歌某位国家领导人的劳苦、功绩和赤心时,不少地方政府却是失能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亟待反思的问题。

  尽管“在‘民众无权决定体制’——这个最根本的政治体制问题没有改变之前,对各个具体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的批评,都逐渐沦为既有体制中人推卸个体责任的借口;任何对具体体制的所谓改革,也都有为虎作伥的危险。”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媒体记者,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媒体记者,高昱忍受着“绝对正义”派别的攻击以及漫骂,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他的思考,他的喜悦,他的愤怒,他的期盼,他的忧虑。

  尽管《人民需要放鞭炮》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评论文集,但是,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所言,这本文集“对公共话题的反思性分析,构成了这些社会问题的一种历史备案”。

  《人民需要放鞭炮》读后感(九):《人民需要放鞭炮》:因为我爱,爱得深沉

  一群只知哭泣和伤痛的人,如果有一个能坚持他的欢笑,那么所有没瞎的就能看见星星。一千年的晚上,如果只有一个晚上出现星星,那么所有人就会相信天堂。——《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句来自《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台词,我是在高昱的这本《人民需要放鞭炮》中看到的。很惭愧,这部剧我没看下来。当时这部剧的宣传铺得很开,其主创团队也通过《士兵突击》积累了不错的人气,所以一开始追着看了两集。可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这部剧渐渐有些“脱线”——剧情越发繁复,台词也愈加话剧范。看得出是一部相当用心的作品,却并不“接地气”——黄金档的电视剧观众需要的其实只是晚饭、家务、唠家常时的背景而已。太精致反而不讨喜,毕竟精致的文艺作品总要带给受众思考,而我们其实并没有太多心情去思考,尤其对于“身外之物”。

  何为“身外之物”?字面的理解显然是无关切身利益的事物。升职加薪柴米油盐关乎到生计,自然要作为“头等大事”思考与解决,这其实无可厚非。没有人的真实生活可以永远高扬理想的旗帜,大谈国家、民主与法治。但过于专注“自己”而习惯于漠视他人,只会让生活走向如熊彼得所言的,“日常的黑暗深渊”。

  这本《人民需要放鞭炮》是河南信阳人、资深媒体人高昱在新闻行业从业时间近20年中的精彩文章合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国家与人民、政府与市场、改革没有浪漫曲、商业与人生、教育与居住,从不同侧面对中国近二十年的经济与民生发展进行剖析。由于文章皆是由当时报刊摘录而来,今日读来,又平添几多感慨,可谓是对现代史,“极好的脚注”。

  刘瑜老师在谈国人时写过一篇辛辣的文字,名曰《标签战》,她说国人“爱走捷径”成性,“近日观察各式网络论战”,“很多人在公共领域的辩论中也爱走捷径,那就是:贴标签。”贴标签实在是极具效率的讨论方式了,任何人的人和观点只消贴上标签即可结束论战。但这条捷径在高昱这里似乎行不通。在这本《人民需要放鞭炮》中,你或许会以为他在《致西方人的一封信》对西方歪曲自由民主的行径进行抨击而将他认作“五毛”,可接下来你又会在这本集子中看到《孟加拉人民给中国人民银行上的一课》这样反思中国金融制度的充满“带路”气息的文字。你会困惑,但解释其实很简单,这个世界并不能以简单的二元模式来解构,尽管今天许多掌握着公共空间话语权的“知名人士”,很适合在这样的模式下生存。

  在塔勒布的《反脆弱》一书中,他认为人们做错事的原因往往是对可能付出的代价没有概念。而公共空间的混乱或是根本不成形,“形同虚设”,往往是由于掌握话语权的人并没有承担自己应该担负的风险。他并不晓得自己的“风言风语”、“哗众取宠”会造成怎样的结果。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喜欢穿着“皇帝的新装”上街,也总会有许多说真话的小孩。可是“新装”依旧“横行”,只是因为小孩的声音被湮没了吧。

  在某种特定的状况下,理智会成为异端。成为异端总是得不偿失的选择,毕竟趋炎附势不需要太用力去生活。但有些人,却只能在“用力地生活”中找到自己。

  因为他们“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