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蚂蚁帝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蚂蚁帝国》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6 04: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蚂蚁帝国》读后感精选10篇

  《蚂蚁帝国》是一本由(法)贝尔纳·韦伯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蚂蚁帝国》读后感(一):小小的蚂蚁,大大地文明

  你会想到吗?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生物,他的质量人类的质量不相上下,他的文明堪比于人类文明,这种生物就叫——蚂蚁。

  最近读完了蚂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蚂蚁帝国》深深被蚂蚁的智慧以及文明给震撼了。这本书有两条线,一条线在描述蚂蚁世界(准确讲是贝洛岗蚂蚁王国的兴衰),另一条讲述的是乔纳森一家接受埃德蒙舅舅遗产以后,在这个开始恐惧吓人,最后神奇地道中探险的故事。最终,这两条线交织于埃德蒙舅舅留下的房子的地道中。

  现在回过头去看开头介绍部分简介,才发现知识满满。刚开始阅读时候,觉得记不住,也分不清,不过此刻看到这里的简介,发现故事中的暮暮皆是这么清晰,不明白地方理解了。

  在这本书中一直在强调一个问题“如何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等边三角形”,从我的脑海一闪而过的就是三角锥嘛!但是书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作为一个谜题,一直在让探险者们思考?或者作者也是在告诉我们,看这本书需要一种特殊思维以及思考方式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56号在新的地方繁衍出她的王国的那段描述,那段,她靠吃自己的卵来完成整个蚂蚁王国的兴建的过程,相当精彩以及形象

  摘录出来:

  56号雌蚁饿极了。不仅仅是一个单独个体,而是整城的蚁口在要求自己的一份口粮。该如何养活深藏在体内的整个族群呢? 最后它决定走出产卵的洞穴费力地拖着身子爬了大约100颅的距离,带回3片针叶,贪婪地舔食嚼碎。这些还不够。最好能找些猎物,但它欲振乏力,而且附近有上千个掠夺者。在强敌虎视眈眈的环伺之下,它自己都面临着被猎杀的危险。因

  此,它蹲在洞穴里安静等待死神降临。 相反地,一颗卵排出。她的第一个希丽普岗子民!它几乎没感觉到它的到来。 它动动麻木的脚使尽气力挤压肠子。必须成功,否则就完了。蚁卵滚出。小小的,深灰色几乎接近黑色, 如果它任由这颗卵孵化,出生的幼蚁也活不久,甚至……它还不知道能不能供给足够养分直到孵化。所以它张口吃掉它的第一个孩子。 马上获得一股额外的热能。它的腹部少了1颗卵,胃里却多了1颗。第1颗卵的牺牲换来第2颗的出世。它觉得有力气生出第2颗,小小的,灰灰的卵,和第1颗一模一样。它细细品尝。觉得精神好些。第3颗卵色泽也好不到哪里去。它依旧吞入腹中。 一直到第10颗后,蚁后改变策略。它产下的卵变成正常灰色,大小与它的眼球差不多。希丽·普·妮产下3颗这样的卵,吃掉1颗保留2颗,并把它们放在身体保暖。 它持续不断地孵育,2颗年纪稍长的卵蜕变为长形的幼蛆,但头上却是一张挥之不去的苦脸。它们开始呻吟哭叫着要吃东西计算变得确些复杂。它若产下3颗卵,它自己要1颗,另外2颗用来喂幼蛆。 就这样,在密闭循环状态从无到有,其中一只幼蛆比较大时,较小的那只就变成另一只的食物。这是获得成长必须的蛋白质,让它长成蚂蚁的唯一方法

  但是仅存的幼蛆还是直嚷饿。它卷曲身体,哭嚎。姐妹身躯盛宴无法满足它。最后,希丽·普·妮自己吃掉了第一个即将长成的孩子, “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要成功。”它反复地告诉自己。它想到327号,然后一下子排出5颗颜色较亮的卵。它狼吞虎咽吃掉2颗,让剩下的3颗继续成长。 如此这般,杀死孩子喂养孩1. 生命更迭接续。前进3步,退后2步,惨酷的生活锻炼,终于造就出第一个完整的成蚁。 蚂蚁外形瘦弱,并因营养不足关系似乎有些弱智。无论如何,终于成功地养出它的第一位希丽普岗子民!为了域邦的存续,残杀同类的血腥历程终于跑完一半,今后,这只先天不良的工蚁能够到附近带些食物回来:昆虫尸体、谷粒、树叶蘑菇……它做到了。 希丽·普·妮终于能够获得正常充分饮食,产下的卵颜色晶亮,也结实多了,卵壳厚实足以抵挡严寒。幼蛆的身材恢复到一般标准,新一代新生儿既高大健壮。它们将是希丽普岗蚁口的基干。 至于第一只弱智蚂蚁,提供食物给繁殖者的任务完成,没多久便死亡,尸体已被姐妹们分享。自此,城邦建立前的所有杀戮、苦痛都已被遗忘。 希丽普岗诞生

  《蚂蚁帝国》读后感(二):一厢情愿说教浪费成熟新颖技巧——读《蚂蚁帝国三部曲》

  #一

  读这套书还有一个漫长而又莫名其妙的过去。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读这套书最初的版本。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已经想不起任何原因,就将这套书放下了。而心里却始终还是割舍不下,想知道故事的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的结尾蚂蚁的命运怎么样,人类的命运又怎么样呢?虽说一直念念不忘,可在书架上总是看着它,看着它慢慢积灰,慢慢发黄,却始终不要去捧起来再去读。

  另外一个奇怪的地方,最初看这套书的时候,我居然是从最后一本《蚂蚁革命》开始读起。隐约记得当时的情况,很多内容还是似懂非懂,但还是饶有兴趣的顺着往下看。在课堂上,在被窝里,夜以继日的读。而其中《相对且绝对知识百科全书》的小知识,自己也曾用心的做了摘抄。在今天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非常偏颇,经不起深入的反驳,但是对中二时期的我来说,确实如果至宝,说出了内心所有的冲动与反叛。**人类世界早晚得毁灭,所有人都得去死。**

  当我最近再将这套书从头到尾翻过一遍之后,只能感慨一点,岁月提高人的认知水平

  #二

  从第三本《蚂蚁革命》说起。毕竟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一本书,而恰恰也是我最感到不耐烦的一本书。

  内容很简单:一个少女得到了《相对且绝对知识百科全书》第三卷,之后发动了一场小小的社会冲动;森林里面出现一个金字塔,接近他的人类无一幸免,调查此案的警探陷入了疯狂;蚂蚁方面则是,103号成为蚁后,继续活下去,最后在法庭表达了“蚁族崛起”的类似发言。多重线索的写法,与前两本如出一辙,但是在复杂度方面则是有了全面超越。第一部《蚂蚁帝国》中只有两条线索,第二部《蚂蚁时代》同样如此。

  在理念上,故事也将蚂蚁社会的“优势发挥到了最大处。上面所说的少女,成为了少男少女们革命的发起者,而他们革命的理论来源是那本百科全书;而百科全书的政治理念则是一种“蚂蚁社会”的仿生学。

  人类对于蚂蚁社会的模仿,是随着革命的兴起达到了高潮,成为可以观察的,人类社会与蚂蚁社会最为紧密的实验。前两部漫长的铺垫,则只是为了让这次革命显得顺理成章

  在前两本书中,作者在不同角度明了蚂蚁社会的优越性:

  gt;蚂蚁之间的沟通是绝对沟通——触须与触须直接接触,一个大脑中枢神经与另一个大脑中枢神经之间无障碍的直接连通。

  gt;蚁后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在蚁群中,任何决定都是集体协商的结果。蚂蚁们自由选择任务,并围绕所选任务自由的组成活动小组

  gt;蚂蚁是唯一一种设有进攻部队的社会化昆虫。

  gt;蚂蚁是绝佳的研究对象,透过他们我们能够了解一个由几百万之个体构成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就好比观察一个世界。

  ……

  在第二部甚至出现了蚂蚁为人治疗癌症情节。而第三部里面,蚂蚁们在法庭上甚至面对着记者法官政治家侃侃而谈直抒胸臆声明了蚂蚁与人类的平等,强调了蚂蚁社会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三

  在读到第二部的时候,已经有一个非常强烈感觉。这部书是法国版的《狼图腾》。当人类社会面临着困境危机的时候,就试图以一种一劳永逸方案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所有状况中国人如此,看来法国人也不外乎是。

  上文说到,作者在不同的地方潜移默化的告诉读者蚂蚁的强大之处,蚂蚁社会的迷人之处。在第三部里面,则是用少女所发动的小小革命试图模拟蚂蚁的社会。如果简单的说来,就是一种“巴黎公社”式的无政府组织。当然,其中的核心还是可以清晰辨识。甚至警方也是认定了其中的分子哪些是首犯,哪些是从犯。但在自我的认知上面,他们仅仅将自己视为普通的一员。这种认知的错位,就已经展示出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会面临的问题。没有一个明确领导的组织,也就是失去了为此负责人物。而在作者一心希望人们效仿的蚂蚁社会中,却是有着明确的职位分工,这种分工甚至是从诞生之日就已经确定的。蚁后、工蚁、雄蚁,各司其命,各安其职。在所处的一个个蚁穴里面担任自己的角色,千万不会轻举妄动越俎代庖。

  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员,毫无疑问,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比起蚂蚁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组织成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人可以作为一个个体存在,而蚂蚁则是一种强社会性的生物。两者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理基础,有着不可逾越鸿沟。仅仅是先天的生理分工这一点,就已经决定了人类不可能类同与蚂蚁社会。

  当然,随着基因技术发达,或者会出现《千钧一发》《极乐空间》这种在出生时候进行筛选的社会。但是那种社会,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恰恰是力图避免,是着力批判的一种社会形态,而不是向往追求的。在这点上,《蚂蚁帝国三部曲》的这种错置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说不出是作者的见识太过深远,已经指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是始终用反讽的态度表达,仅仅是我眼拙没有看得出来。

  #四

  在幻想其他社会中的小说,有非常非常多的优秀作品贡献了“乌托邦”一词的,托马斯·摩尔爵士的《乌托邦》一书就是此中的翘楚。而随之的《太阳城》《新大西国》无不是在空间上为我们贡献了一种异质的社会现象

  而现在反复被提及的“敌托邦”小说,则是在空间上为人们提供了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抵抗。暂且不说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除此之外的《发条橙》《蝇王》也是给人对于未来的无限恐惧。而扩展到其他的的艺术门类,电影漫画当中的就更加庞杂。最近流行的《疯狂的麦克斯》,就是为我们创建了一个废土式的未来。这也直接启发了《北斗神拳》,而它的海上版本则是《未来水世界》。在漫画方面,最著名的恐怕就是《V字仇杀队》了。

  对于空间和时间上异质社会的想象,会为我们当下提供参照物,可以反映出当下社会的种种的问题与各样的弊端。而在这类作品中,有两点极为重要。首先,异质社会的呈现必须到位;其次,提供的解决方案有意义,最起码有思考的价值。尤其是第一点,能够利用作品深刻的反映社会,对人们熟视无睹的日常给予强烈深刻的分析,就已经是成功了一半。这就是科幻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异质现实主义”。而如果它能够提供一种在文章自圆其说的解决方案,则会将这本书本身的价值由文学作品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像是《怎么办》,对列宁产生巨大影响;而列宁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则是众所周知的了。

  回到本书,用上面提出的两条标准来考核,它都是很勉强能够达到平均水准。作者笔下的人类社会,与现在的日常生活没有二致。对于现代生活,可以从各种角度各种方面去批判,去挖掘,但是作者确实更愿意将其中的与众不同人士挑选出来,让他们担当大任,成为沟通蚂蚁与人类的先行者,成为社会变革先锋。如果能给予这些人充分的刻画,表达现代社会对于这类人群的挤出,或者他们的出走才显得更加有意义,更有代表性。他们不过是作者笔下的牵线木偶,尤其是第一部中,寻找失踪者的警察一拍即合的就与失踪者一起成为崇拜蚂蚁的信徒

  在第三部中,这种现象被扩大了。反复的说道,第三部中的革命行动是作者用来比拟蚂蚁社会的华彩乐章,其中的人物也是像上文说的有些许的过人之处。但是最致命的在于他们的身份。他们仅仅是学生——这并非说学生就一定是幼稚——在社会上并没有代表性。他们没有踏上社会,他们没有参与劳动,他们最大的苦恼就是老师指责分数的低劣与同学们的排挤。如果他们的革命能够成功,真的就是蚂蚁社会的成功么?显然,完全是不能的。而更加令人怀疑描写,在于第三部中的警探,当他察觉到了蚂蚁社会的危机之后,根本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而是采用极端手段攻击蚁群蚁穴。这个警察的反应,才是正常人的反应。通过这段补丁,也看出作者对于自己主张的保留与不自信。从哪个角度来说,三部曲始终非常别扭展现着人类社会的优势与缺陷

  #五

  因为书中异质社会的参考对象是”蚂蚁社会“,就在生理这个根本上有所限制。这一点已经说过。所以在书中,作者给予了蚂蚁无数的特权无数的特异功能。它们可以无视寿命的局限,能号令其他昆虫,它们的智力与人类相仿,能够理解人类社会的现象……凡此种种罗列,更加的展示了这本书根基的薄弱。正是因为作者已经偏向蚂蚁太多,已经奉蚂蚁社会为根本,所以无视故事内在的逻辑,断裂了作品与现实的联系,将全部的精力用在宣说自己的主张上。而忽视了合理论证这种主张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当故事的主角并非人类的时候,当然应该尽量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如果这是一种来自外星的生物,自然怎么写怎么编都行。像是《恐龙时代》,说的就是恐龙和人类的互动。对于恐龙是不是拥有那样的智力,没有人可以保证,而且基本可以认定不可能。但是毕竟有陌生感,其中不现实反常识的地方就可以原谅。

  蚂蚁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果用纪实的手法描写它们的伟大,那么为什么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有见证蚂蚁帝国的崛起呢?

  但凡是冷静的读者看过三部曲,恐怕都会对作者的说辞一笑了之。恐怕只有我这样的憨人,才会奋笔疾书,敲打下这么多无用的啰嗦文字。

  #六

  虽然在理念上有种种的问题。但是必须要承认,作者真是会写,是非常好的作家。上面说过,三本书都是有多条线索。既有人类、又有蚂蚁。多条线索在不同位置的结合,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剧情走向,就会有引人入省的互动。

  在人类线索方面,三本书都还设置了“谋杀案”作为动力,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而蚂蚁方面更是精彩,其中就包括了蚂蚁与其他生物的几场对战。有别的蚂蚁,有白蚁,有黄蜂,甚至还有人类。因为战争的主体是前所未有的昆虫,所以作者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蚂蚁的主角光环彻彻底底的发扬光大。

  本书另外的一个特点,是迅速的在不同线索之间切换。往往写了两三行人类世界发生的事情。下一节就开始写蚂蚁世界。如果用电影来比方,就好像是平行剪辑一样。一般的作品往往是一场戏才换场一次。但在这本书里,最快的时候,一个镜头就切换了,节奏感非常爽快。所以,当脑补书中的画面的时候,就有了格外的速度感与投入感。不过奇怪的是,这么好的题材,竟然至今没有被拍成电影,难以置信。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本书中有了**自我指涉**。文中是由蚂蚁的角度出发,要写一部关于人类的三部曲。内容分别是两个种族的**接触、冲突、合作**。这也是《蚂蚁帝国三部曲》每一部的主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蚂蚁的角度审视,人类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作者不是蚂蚁,自然无法了解真相;但是它所揣摩的从蚂蚁角度对人类社会的评价,却也有点意思。比起一味的说教,真的是要有趣得太多。

  #七

  总之,作为消遣,这套书看看还是将就的。但是万万别把里面的主张当真,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还是中二。

  《蚂蚁帝国》读后感(三):哲思与科幻交织——专访贝尔纳•韦伯(在巴黎“直捣蚂蚁窝”)

  “蚂蚁王”贝尔纳•韦伯

  哲思与科幻交织

  文/李乃清

  幸运地,我们“直捣蚂蚁窝”——法国当红作家贝尔纳•韦伯(Bernard Werber)的住所——“您是第一位来我家的中国记者。”

  自1991年问世以来,韦伯的代表作《蚂蚁帝国》三部曲全球畅销千万册,被国际书评界誉为“幻想文学的巅峰之作”、“伟大的史诗小说”、“改变读者世界观的天才作品”。

  蚂蚁这种老幼皆知而无人重视的微小生命,在韦伯的作品中被塑造成地球上两大社会文明之一,与人类文明相互竞争又相互影响。凭借惊人想象力和对昆虫世界的观察积累,韦伯构建了一个先进发达而又惊心动魄的“蚁族内部世界”,几乎颠覆人们的思维和常识规范。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用手指去蹍死那些小生命,或者揭开蚂蚁窝等等,对我来说,这就是两种文明碰撞的开始。小时候我把蚂蚁放进罐子里,想观察它们,甚至培育它们,然后我就想,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把我们人类关进罐子,那会发生什么呢?”

  立足地球生态平衡的高度,韦伯在《蚂蚁帝国》《蚂蚁时代》《蚂蚁革命》三本书中展现了蚂蚁和人类两大文明从接触、对抗到合作的雄伟历程,吸引全球数亿读者持续而热切的关注。该系列作品先后获得《纽约时报》畅销书奖、《出版者周刊》读者奖、法国教育协会特别荣誉奖等多项殊荣,法国和欧洲多所学校还将《蚂蚁帝国》内容纳入生物课教学大纲。韦伯以法、英、俄、韩四国文字设立的官方网站受到各国“蚁粉”追捧,其中英文网站访问人数已超过500万,韦伯也因此成为拥有全世界最广泛读者群的法国作家之一。

  “其实不只是蚂蚁,当我们碰到陌生族群时,通常都这样:首先观察了解,接着互相攻击,到最后走向联盟;我认为对于人性、对于其他生物的性质及本质做出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韦伯1961年生于法国的图卢兹省,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7岁时就写过虱子在人身上爬行的奇遇,16岁在中学发表了关于蚂蚁的短篇小说。“我从16岁开始写,28岁出版《蚂蚁帝国》,一共用了12年,这部作品最初版本是现在这个字数的四倍。”

  小说出版的前7年时间,韦伯曾担任法国《新观察者》的科技记者,但他坦言,媒体工作并不愉快。“小说出版时,正逢我被杂志社解聘,面临失业困境。我被开除是因为我报名参加了最佳记者比赛,后来还被选上了,遭到同事们的嫉恨,因为当时我是所有记者中最年轻的,而其他年长记者都没被选上,我可能是唯一一个被《新观察者》开除的记者。”

  “因为失业,我当时已身无分文,甚至买吃的都很困难,也交不起房租,幸好小说得以出版,因此我对我的出版人充满感激;我相信中文版将会给我带来巨大财富,你知道,法国的税非常高,交税交得我们已无法生活了,所以我想去中国生活。”

  事实上,这位法国科幻奇才是个十足的东方迷。走进他的巴黎大宅子,这里既充满未来感,又不乏东方哲学“空”之意境。“我每天早上都打太极拳,你瞧!我的房间也足够大。”

  韦伯的客厅空荡荡的,也因此有了灵气:浅紫墙壁,粉色窗帘,颇有奇幻之美。“我很喜欢紫色和玫红,紫色是我的最爱,红色太活泼,蓝色太安静,紫色正好。”

  韦伯从架上取出几本“古”书。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初版,这是他荣获“凡尔纳大奖”时收到的礼物,“当我还是个孩子,我就读完了凡尔纳的所有作品,他是科幻小说的鼻祖,也是我写作上的老师。”接着,他拿出一部法文版《易经》,“我经常读你们的古书,西方人译作‘变化之书’,很大的变化啊,我试图体会中国的五行和阴阳,我非常喜欢这个系统,整个宇宙都包涵在里面。”他又指了指对面墙上一幅神秘的画作,“这是宇宙大爆炸时刻的象征,你看,这是一个婴儿。”

  画上的婴儿抽象而难以辨认,但你绝不会忽视门廊上那只巨大的“蚂蚁”模型,拍照时,韦伯兴奋地摆弄着它的触须和四肢。“我们应该向蚂蚁学习,实际上蚂蚁有一亿多年历史,人类历史才多少年?它们有这么长时间去了解很多事物,建起有500万居民的城邦,里面非常和谐,并且城邦与地球和平相处,如果它们要搬家会把整个城邦全搬走,这样不会留下任何污染物,就好像我们觉得北京污染太重,就得把北京整个搬走,然后重新建起来,可能在一、两千万年以后,人类也会这么做?”

  韦伯崇尚自然,他把家安在巴黎西郊16区,那里有绵延的布洛涅森林,昔日皇家狩猎场改造的公园。“这里没有车,有真正的自然,你就在森林里,还有两个湖,我经常去慢跑。”

  这是一位酷爱运动的作家,他的书房里,除了两台电脑和书架,最醒目的就是健身器材。“我每天在这里骑50分钟自行车,边骑边看美剧。”他把书房墙壁刻意漆成肉色,“因为它和人的肤色相近,我喜欢呆在一个有生命的房间里,运动并写作,我认为作家每天都要规律地写作,就像运动员每天训练一样。”

  想象必须符合真实

  你读中学的时候制作过香水,是吗?

  我去工厂研究过香水是怎么制成的,我曾想做一本带香味的书。我想调动起人的五官。高中的时候,我在自己办的报纸上写过香水,包括香水的制造过程。

  你有特别喜欢的香味吗?有没有什么气味能特别地唤起你的想象力?

  木头的香味。所有和森林和绿意相关的味道、海的味道。当我闻到海的味道,我会想要乘船去旅行,带着我的人物。

  您小时候第一次观察蚂蚁是怎样一种情况?有何感触?

  我小时候和我祖父母住在一起,我们有一座附带花园的别墅,所有我观察过的动物慢慢地都走了,能被我观察的动物只剩下蚂蚁。一只蚂蚁爬到我的手指上,一点都不害羞。我近距离观察它,我想,蚂蚁的文明和人的文明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

  自从我有过这样的观察经历,后来再与小朋友一起玩,当他们要用脚踩死蚂蚁的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们,其实你们不懂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懂蚂蚁有一种什么样的文明。

  从14岁开始,我在家里有了一个很大的养蚂蚁的水缸。我每天一边观察蚂蚁一边写作,大概蚂蚁是唯一一种可供边观察边写作的动物了,我还给它们拍照、摄像,观察蚂蚁之间是怎么争斗的。从14岁到28岁,我都在写蚂蚁,每天很规律地写作4个小时,从8点到12点。

  我认为所谓作家,每天都要规律地写作,就像运动员每天训练、钢琴家每天练手指一样,作家也要每天保持训练的节奏,训练出写作故事的能力。写得越多,写的过程就越开心、越顺利,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

  您当科技记者时曾去非洲观察食人蚁和食兽蚁,那段经历是怎样的?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那是在哥特迪瓦,我去的那个研究中心在一片森林当中,一队人沿着一个蚂蚁城邦一样的地方前进,这条路像一条黑色的河。只有一位蚁后,有这么大(比划)。那边的蚂蚁都是比较大的,大约有五六千万只,中间有一些分隔。我能观察那些蚂蚁,但不能拍照。我全身都爬满了蚂蚁,蚂蚁会咬我,但是不会出血。危险在于我的听觉,我的耳朵和鼻子。因为蚂蚁会进去,在皮肤表面就还好,需要用刀把蚂蚁刮下来。其实并不是非常危险,因为蚂蚁爬行的速度很慢,但不能让蚂蚁在身上停留太长时间。

  在写作蚂蚁族群的时候,您是怎么走进蚂蚁的内心世界的?

  想象。就像刚才说的,作家的工作就是不断地锻炼想象力。写得越多,想象力越丰富。但是我有个原则,想象的内容必须符合真实。我不会创造或发明一些完全不存在的东西。我想让读者觉得这是真的,而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比如,在《蚂蚁帝国》中,蚂蚁长时间的战斗是真实的。爱情和友谊也是真实的。蚂蚁的胃,我认为是一种社会型的胃。通过这个胃,两只蚂蚁可以交换所吃的食物,它们也可以用触角传递各种信息。

  福克纳认为,作家要具备三个条件:经验、观察、想象。对您来说,哪一个最重要?

  不是“最重要”,而是“最难获得的”,是想象。想象不是没有源头的,我们只能就我们所知道的东西进行想象,就像要扎一束花,花已经存在了,没有的东西不能凭空去想,作家要从一堆花中选出几朵,扎成一束好看的花。然后,通过自己的方式,把想象呈现出来。我想,很多作家都观察过蚂蚁,想根据蚂蚁创作出一些故事,但他们创作的故事会和我的故事不一样,这就是想象。

  前世我一定是个东方人

  您读过哪些中国作家的作品?

  《易经》、《道德经》,我喜欢古老的书,可以从中找到文化的起源,通过这些阅读,我看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特别是诺曼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冲突。我对中国历史也很感兴趣,比如三国。我在书中有时会提到与中国有关的东西,在《绝对与相对的知识百科全书》中,我也提到过,以前有个中国国王,为了人类第一次去月球旅行可以成功,他尝试自己制造火箭,可以发射出去。

  印象中,您在不同的书中都提到了“轮回”的概念,作为西方人,您对这些是怎样看的?

  我写过另一本书《生死轮回者》,讲的是死去的人重新回到活着的人的世界当中。我写的是,一些对生的世界的探索者,探索死去的人如何回到活人的世界。前世我一定是个东方人,所以会有这些记忆,但我记不清我住在中国哪个城市了。读小学时,老师问我,你为什么总会想到东方的哲学?我的回答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一个很大的差异,这就是东方哲学中有一种对身体本身的体验。比如,打太极拳有各种不同的姿势和动作,这些都是关于身体本身的,不像西方哲学完全停留在意识层面,没有身与心的结合。西方哲学中没有“气”的概念,我很难让西方人理解,如何有“气”存在于宇宙之间;但对中国人就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西方可能有类似的观念?比如《圣经》里说“圣父、圣子与圣灵”,“灵”(spirit)在《创世记》里也是气体?这是我一个东方人对于西方的理解。

  希伯来人也有“生命之气”的观念,可能现在法国人不一定知道这个东西。在《圣经》一开始确实存在“气”的观念,但慢慢地,有的人在阐释和阅读过程中遗忘了它。所以,现在的法国人不太懂得这一点。

  我很好奇,您相信神灵的存在吗?

  (笑)作为作者,存在的意义就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确定答案,也不是说明自己确信一些什么东西。我不信宗教。但我对于神话学、哲学和灵性都非常热衷。

  您有个小短篇提到了克隆和转基因技术,您在科技方面很有研究,想听听您对此的看法?

  我做过7年科技记者,期间我对所有科技前沿的东西都比较熟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认为,能够改变人类的并不是任何一种新的科技,而是精神世界里的东西。通过科技手段,我们或许可以认识蚂蚁,但是,只有通过人的意识,精神上的东西,我们才能理解蚂蚁的世界是怎样的,文学创作是精神的冒险,而不是科学的冒险。

  您对高科技持什么样的态度?

  高科技只是工具,没有太大意义。最好的进化不是别的,是内心的进化。人类不能靠转基因、克隆、火箭和电脑来进行对自己的拯救,唯一自救的方式是融合到自然中去,而不是毁坏自然。这部作品也有谈到生态方面: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融合其中,而不是破坏它。

  法国的科幻小说是有传统的

  说说欧美神话、童话和奇幻文学对您的影响?

  我小时候读过儒勒•凡尔纳所有的书,他是我写作上的老师,我还喜欢另一个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勒(Pierre Boulle),很多现代人只知道美国人和英国人热衷科幻小说,然而,在法国,科幻小说的写作是一种传统,也一直非常活跃。我也读中国的科幻小说,比如《猫城》。

  凡尔纳的作品您最喜欢哪一部,为什么?

  《神秘岛》。我小时候常想,如果我要在神秘岛上生活,应该拿什么东西去。

  您对于《魔戒三部曲》怎么看?

  我本也想跟你提起这本书,但是比起来,我更喜欢《神秘岛》。《魔戒》中有一点与我的《蚂蚁帝国》很像,主人公都是出门寻找一件东西,然后把它带回来。

  有没有读过《纳尼亚传奇》?

  我喜欢这本书,我喜欢大型的冒险传奇故事,包括《哈利•波特》,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故事,不过不及《魔戒》哲学化。《魔戒》第一部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在这部书中,人们都生活在沙漠里,而且不太愿意讲话,因为讲话会使水汽蒸发掉,这让我们重新思考水汽的问题,以及人如何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生存。《蚂蚁帝国》中的103号也面临同样问题,它应该如何在一个艰难的环境——也就是人类环境——当中生存。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国度旅行,这个国度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看法。

  马克•波罗的旅行是朝向东方的旅行,我在比利时见过他的后人。他对我讲了不同版本的马可•波罗之行,与一般认知非常不一样。有个细节,他到土耳其时被抓作人质,问威尼斯要钱,然而威尼斯方面完全搞不清楚马可•波罗是谁。这个故事是马克•波罗后来在监狱中的一个伙伴描述的,他从监狱里逃了出来。

  马可•波罗和103号很相似,扮演着两种文明之间的桥梁角色。《蚂蚁帝国》中,蚂蚁的文明是一种小人国的文明;人类是大人国的文明。103号介于两者之间,让它们可以交流、融合。从历史的角度说,东西方的接触本该发生得更早。一直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两地中间隔了很多山,又有很多好战的人。《蚂蚁帝国》中我也描写了很多战争,蚂蚁一直在进行军事训练。这是为了表明,两种文明的交流之中存在很多困难。想要突破这些困难,可能就会发生战争。

  相对论是反集权的思想

  小说中“绝对且相对知识百科全书”是一条重要的线索,您怎么想到要把一部百科全书放进小说中去的?

  我想把一些生物学和历史知识融入到小说中,让不太了解的人有些了解,就像餐前的开胃酒和小点心。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一边吃正餐,一边吃些小点心。另一方面,也要给读者更多选择。有些读者对“百科全书”特别感兴趣,他们可以跳着来读。有些读者对故事的发展更感兴趣,他们可以读故事那部分。我的书中,三条线索分别是蚂蚁、人和“百科全书”,彼此都是清晰且独立的,“百科全书”在人和蚂蚁的两条线索之间穿梭。

  “百科全书”的名字也很好玩,“绝对且相对知识”,您是如何想出这一书名的?

  这是我开的一个玩笑:如果假设所有东西都是相对的,连相对性也是相对的;那么,就可以推出绝对的存在。在这个世上,我们说,一件事要么确定、要么不确定;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总有“是”和“否”的分别。从这个角度来讲,“绝对”和“相对”可以解释世上一切现象。

  有些采访中,您提到非常喜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多说几句吗?

  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这是神性最重要的表达。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事情都不一样。读过《道德经》之后,我明白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东西存在。另一方面,所有东西都是相对的,这也表达了一种宽容的态度。如果一个人肯定自己是对的,自己相信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他相对来说会变得暴力,有进攻性。如果我们告诉他,你相信的东西可能不是真的,你所相信的神不一定存在的时候,可能他会变得更宽容。我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反集权的思想。

  您也提到过蚂蚁的社会是非常民主的社会,可否具体解释一下?

  在蚂蚁的社会中,即使是蚁后也并非是一种等级身份,不意味着权力,它只是提供卵。事实就是这样,然而我们人看待蚁群,称呼它蚁后是以为它有权力。在蚂蚁城邦中,每只蚂蚁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愿,为城邦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无论它们的出身和年龄。它们之间没有上下等级之分。对人类来说,我们已经丢失了很多东西,我们总是用外表、出身、经历等等来评判一个人;对我来说,评判一个人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看他的想法是怎样的。所以,蚂蚁的世界会变得很简单,一只蚂蚁表达它的想法;同意它的想法的蚂蚁当然会认为这想法是好的,不同意的蚂蚁认为这想法是不好的。蚂蚁的远征也是根据一种好的意愿。

  阴阳对话

  您的作品特别有镜头感,您电影看得多吗?

  我很喜欢电影的导演工作,也常去看电影。我导过一部电影叫《地球朋友》。我想多做几部电影,但需要资金和各方配合。有时候,我和朋友会做一些短片。我喜欢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使用形象,镜头感很强。我也制作一些戏剧。

  什么样的戏剧?已经上演了吗?

  在法国和俄国都上演过,希望也可以在中国上演。我写过两部戏剧,一部是《人类的朋友》;另一部是《天堂》,几个月前正在俄罗斯上演。

  通常,您写一部小说的原初点是什么?是一个形象,还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情节?

  我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开始我的小说的。如果我有个想法,我会拿它与别人交流,看看别人对此有没有兴趣。如果这个想法别人感兴趣,我会进行构思;如果他们特别感兴趣,我就对此进行创作。我特别需要跟女性交流。从小我就喜欢跟女性交流,而不是跟男性。也许是出于技巧上的互补。我觉得女性更愿意倾听。这与异性之间的吸引也有关系,所有的艺术创作者都希望能吸引别人。鸟叫是为了吸引异性。我创作的源头,也是为了与女性交流。

  马尔克斯认为,历史是由男性建构的,但是男性总是运用破坏性的方式,而女性是在维持秩序。您怎么看两性对历史的作用?

  不过,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很暴力的女性,武则天,她对西方人进行过战争。当然,女性更有生命力,她们可以生产。在蚂蚁城邦之中,大部分蚂蚁都是雌性的。不过,对于女性来说,她们总希望存在一个报复的过程,因为在过去,她们总是被虐待和轻视。现在,在许多国家,女性依旧处于不利的地位,甚至受到非人性化的对待。“阴阳”之间的对立还是不平衡,阳性的力量占绝对优势,这样才会有这么多的暴力和战争。所以,如果让更多女性加入政权,战争也许会少一些。武则天是一个非常大的例外,她成为皇帝,统治整个国家,在法国历史中,也有许多非常残酷的女性统治者。

  英国历史上也有。

  英国的女王们一般比较温柔友善,但法国历史上有一位发起过清除新教徒运动。英法之间的战争也是源于一位女王同时拥有对英国和法国的统治权,这些都是例外。即使让女性掌握政权,也要确保她们确实是善良的。

  许多作家都会提到女性这个话题,您心目中完美的女性是什么样的?

  中国女性的样子。(大笑)这是开玩笑的。我需要一个能够容忍我的女性。她充满爱,脾气好;她要有幽默感,这样我们相处的时候会有很多笑声,生活会变得很和谐,夫妻之间相处时,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把所有事都想得很糟糕,而另一个把一切都当作玩笑来看待。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这样幽默感就来了。我很喜欢弥勒佛,家里就有。真正的神,我认为该是这样的,他笑看一切,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而不是绷着脸的。

  能透露一下未来的创作计划吗?

  我写小说已有20年,最近一直在想下一部小说要写什么,已经想了很长时间了。突然今天吃早饭的时候,知道了怎样把头脑中不同要素拼接起来,就像我刚才说的,像扎花束一样。我就像一个马上要出发的运动员,快要起跑,但还没有冲出起跑线。

  这部小说是关于什么的?

  我现在还不能告诉你,既然还没开始写,主题也就还没确定,我不能告诉你还没有确定的东西。有的小说我已经完成了,但也没有公开出版,因为写到后来我不太满意,所以我把它放到冰箱里面,也许某一天会把它再拿出来。现在,我觉得关于开头构思非常好,很兴奋;但也有可能,写着写着发现没那么好,于是就不出版了。就像谈恋爱,一开始都非常兴奋,慢慢地激情淡化了,可能它就不存在了。

  但小说可以起起伏伏,不断加入新的东西,或许可以让这种关系维持得长久。

  你成家了吗?(没有)我成家了,所以我可以不断加入新的东西,你还不能。夫妻之间也是阴和阳的关系,达成平衡不容易,不过,根据这种不平衡,可以创造出很好的故事。

  《蚂蚁帝国》读后感(四):蚂蚁大冒险只是伏笔

  作者巧妙的双线展开,伏笔埋的相当深。一方面对于微观世界,对蚂蚁的动作、对话、感情,对蚂蚁各族群的生活习性、社会分工、战争、交配,都描写的细致入微,精彩绝伦;另一方面又不断以人类的角度在故弄玄虚,试图发掘出一个大阴谋。最终,这个大阴谋终于浮出水面,原来是熊孩子惹的祸!两个文明间的梁子终于结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拭目以待!

  《蚂蚁帝国》读后感(五):换个视角看世界

  1、一部奇书。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为我们展现了最前沿的技术、科学;

  这是一部昆虫史诗,为我们幻想了昆虫世界的精彩、壮阔;

  这是一部历史讲稿,为我们梳理了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这是一部未来画卷,为我们描绘了通往自由、平等、和谐、自然、充满创造和活力的未来之路;

  这是一部哲学宝典,通过不同视角,来观察、审视、思考人类,还有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这是一部杂学百科,社会学、生物学、数学、化学、语言学、信息技术、宗教、菜谱、乌托邦、进化论、天文、星象……五花八门,无所不有!

  这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大片,惊险、悬疑、灾难、爱情、战争、科幻……溶于一体,需要我们调动所有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脑细胞来承受这纷呈的精彩!

  ……

  这,是一部奇书!

  读完整部《蚂蚁三部曲》后,想要写点评论时,突然发现无从下笔,一阵茫然;这种茫然不是心中空洞的感觉,而是大脑和心中被塞得满满,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兴奋和感动:这套书,俺真的好稀罕!

  此刻的我就像站在高山脚下,高山仰止,我只能不住赞叹:好高!也像是站在大海之滨,一望无际,我只能望洋兴叹:好大!——我不得不承认,我被《蚂蚁三部曲》的超多信息、超大场面、超级幻想、超强思维震慑住了。

  2、蚂蚁的世界

  我们习惯于仰望星空,赞叹浩瀚宇宙之无穷,然而,却忘记俯视脚下,观察那些脆弱渺小的、时常被我们忽视的生灵。那些渺小生物也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冒险的行动。他们的世界看起来很小,但是从微观角度来说可能比我们的世界广阔许多。因而,它们应该比宇宙银河更能引发我们的想象,甚至,它们的“文明”也可能为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时光倒流,在我们还是儿童的时候,你是否曾蹲在树下很久,认真地注视着成群结队的“黑色军团”在草叶和树枝间穿梭忙碌?你是否匍匐在墙角处,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过它们嘴里叼着各种食物匆忙地奔跑着?——蚂蚁,个头不大、其貌不扬,却总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我猜大多数人都会有一段“迷恋”蚂蚁的时期,那时我们还是“好奇宝宝”,只是不知何时,我们慢慢把这些童年的“朋友”忘记了,于是,成人的世界只剩下“讨厌的蚂蚁”这个定论被纳入我们的常识里。

  让我们现在重新认识蚂蚁吧,顺便也重新认识自己。

  ——人类:哺乳类动物。身高:1致2米。体重:30至100公斤不等。妊娠期:9个月。食物类型:杂食。

  ——蚂蚁:昆虫类动物。身长:0.01至3厘米。体重:1至150毫克。产卵期:根据精子存量可随时产卵。食物类型:杂食。

  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于300万年前,而蚂蚁诞生于1亿年前。人类此刻在地球上的总数约60亿,而蚂蚁的数量已经超过亿兆。人类今后还将可能在地球上存在一千万年,而蚂蚁还会存在数亿年。若说起地球的主人翁,蚂蚁比人类更实至名归;若提名与外星球智慧生物谈判的代表,蚂蚁则比人类更加当之无愧。如此看来,人类是地球上的过客,蚂蚁才是它的主人。

  什么?你说蚂蚁没有智慧?——首先“智慧”是人类的词汇,是我们主观的定义;再者,蚂蚁的很多行为和“成就”证明:在群体智慧方面,蚂蚁完全可以和人类匹敌。人类才讲智慧,蚂蚁只讲效率。

  人类有高楼、城市,蚂蚁有蚁穴、城邦;人类有法律、制度维持社会运行,蚂蚁有分工、协作来保持良好秩序;人类有语言文字用于交流,蚂蚁可以释放“费洛蒙”(气味分子)传递信息、用触角进行沟通……有些在人类看来需要很高的智商解决的问题,蚂蚁却通过本能的实践最终也搞定了。和蚂蚁相比,人类反而显得进化不够彻底,幸好有灵活的手指和善于想象的大脑,才使得人类在地球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样说并非贬低人类,只是要我们懂得,面对其他物种时最好保持些谦逊。

  不错,蚂蚁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精彩,让我们驰骋幻想跟随作者好好领略一番吧。

  3、走进《蚂蚁三部曲》。

  “法国当代著名的经典畅销作家贝尔纳.韦伯,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渊博的知识以及超凡的想象力创作了《蚂蚁三部曲》”(颜子悦)

  《蚂蚁三部曲》三本分别为:《蚂蚁帝国》《蚂蚁时代》《蚂蚁革命》。

  整套书一直通过两个方面同时展开:一面是微观的昆虫的世界,以蚂蚁面向人类的探知、远征、冒险、接近、学习、合作为线索;另一面是人类的世界,以一群信奉蚂蚁精神的人面向蚂蚁的研究、学习、宣传、沟通、革命、合作为线索。两个世界同一时空,同时发生的事情,开始看起来毫无关联,渐渐紧密交织,相互渗透,最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蚂蚁革命”和“手指革命”。

  a、悬疑:

  乔纳丹继承了舅舅的房子,遗嘱上明确警告:不要进入地下室!人往往对禁止的事物无比好奇。乔纳丹在最后一次进入地下室后再也没有出来,然后是他的妻子、儿子还有警察、消防队员相继走进地下室,他们也都没有出来。到底地下隐藏着什么秘密?(第一部《蚂蚁帝国》)

  在一段时间内,杀虫剂专家接二连三遭到谋杀,死者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和指纹,却都睁着惊恐的双眼。是谁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血案?(第二部《蚂蚁时代》)

  森林中凭空出现了一座金字塔,护林员莫名其妙遭到黄蜂袭击、死在金字塔旁。警长几次勘察现场,只听见金字塔里有人说话,却没发现金字塔有任何门窗和气孔。一切都是谜团,等待一一揭开。(第三部《蚂蚁革命》)

  《蚂蚁三部曲》的每一部都以一系列悬疑事件开篇,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好奇神经,只能跟着跟着作者一步步揭开谜团,然后陷入另一个谜团,简直欲罢不能。人类世界这条线索始终循着谜团的铺设和解密展开叙述,逐渐把我们引入和蚂蚁世界的交点。

  、战争:

  蚂蚁世界岂能平静。昆虫的世界无处不是危险,天敌、对手、灾害无时无刻不使蚂蚁面临灭顶之灾。为了获得生存权利和扩大生存范围,蚂蚁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战争。城邦保卫战、攻城战、遭遇战、联合作战、分兵作战……在作者的妙笔下,蚂蚁的每一场战斗都被写得精彩壮观,仿佛和人类的战争一样:步兵、炮兵、工兵、坦克部队、战舰、飞行战队……蚂蚁战争也是惊心动魄。每当阅读这些文字,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喊杀声、枪炮声和着雄壮悲凉的音乐,眼前也是一片浩荡威武的景象映着热血尘土的背景。只所以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作者没有以俯视的角度来描写蚂蚁的战斗,而是把视角调到和蚂蚁等高,处在蚂蚁的世界看待蚂蚁的一切。一旦我们缩起身量,世界就会变得宽广。

  蚂蚁世界的战争如果拍成电影,每一次战斗都可以称得上惊险、震撼、史诗大片!

  在漫长的蚂蚁族群战争中,褐蚁联邦成为蚂蚁世界的霸主,建立了宏大的蚂蚁帝国——贝萝岗,拥有无上至尊的地位。然而,一队探险蚁的离奇死亡,让他们看到了最为可怕的力量、最危险的敌人:手指。

  c、冒险:

  “手指”就是人类,因为蚂蚁的视力无法看清人类的全貌,只看见轻松左右它们生死的是五个一组的粉红色大肉球,所以称这从天而降的庞然大物叫做“手指”。在蚂蚁眼里“手指”具有超自然的无穷力量,以至于很多蚂蚁认定“手指”是能够掌握它们性命的神。然而,蚂蚁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还是使他们决定对“手指”一探究竟。

  褐蚁联邦一共组织了三次针对“手指”的冒险远征。三部曲的每一部讲述了蚂蚁的一次远征,也是人类文明和蚂蚁文明的一次交锋。三次相遇有着严密的逻辑, 体现了客体相遇的完整步骤。:接触、冲突、合作,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相遇,这是必经的三个阶段。

  第一次远征小队到达可蚂蚁世界的边界,翻滚着尘土的黑色死亡地带车轮滚滚,许多试图穿越的蚂蚁都被碾成肉泥。人类世界真是太可怕了!

  蚂蚁大军的第二次远征是打着“彻底消灭手指”的旗帜进行的。蚂蚁和其他各种昆虫组成的千万雄兵终于抵达“手指”的城市,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蚂蚁大军在洒水车的一阵喷洗下溃不成军,只能偃旗息鼓。人类世界真是太强大了。

  蚂蚁的第三次远征是为了向“手指”学习,并且寻求两种文明之间的合作。 两个世界遥遥相望,一个无限小,一个无限大。他们能够相互理解吗?

  d、浪漫:

  史丽布妮:妮王朝第333代蚁后。当她还是公主时和327号雄蚁、103号兵蚁共同发现了“手指”的秘密,因而身处险镜。在婚飞大典中成功逃过天敌而幸存,然后建立了自己的城邦,最后取代其母亲统一妮王朝。

  103号,费萝岗兵蚁,三次远征的领头。她的经历非常奇特,是三部曲中一直牵动读者内心的第一主角。她历经了蚂蚁的许多数战争,参加了每次的冒险,并且多次闯入人类的世界。甚至,她通过人类制造的机器和人类接通对话,通过微型电视了解了人类的生活和历史,她对人类的解读有时候比我们自己更有真知灼见。她向同类传播人类的知识,把人类文明带到蚂蚁中,又带领蚂蚁和昆虫大军踏上远征之路,寻求与人类的合作。兵蚁的寿命只有三年,蚁后的寿命有12年。103号第三次远征之前已经将近三岁,为了完成使命,她决心喝了蜂王浆把自己变为雌性蚂蚁,从而赢得更多时间。

  24号兵蚁,是个小糊涂、路痴。第二次远征时跟随103号左右,时常走丢。在途中蚂蚁军团路过一座长着高大金合欢树的小岛,它决心在这儿建立昆虫界的第一个“乌托邦”社会。为了延长寿命它也喝了蜂王浆,奇怪的是它却阴差阳错地变成了雄蚁。这只可爱的小蚂蚁还写了一部小说《手指三部曲》。他这样总结他的这部小说“第一部小说讲的是蚂蚁与手指两个文明的接触,第二部内容则是双方的冲突。最终谁也不能消灭谁,于是最后一部小说就讲两个种族之间的合作。一条线写手指,一条线写蚂蚁,第三条线则是对两个平行世界都有所了解的角色,比方说103号。 ”简直和我们正在看的这本《蚂蚁三部曲》遥相呼应。哈哈,太有才啦!

  对于人类文明蚂蚁始终困惑的有三个名词:艺术、幽默、爱情。在最后一次远征过程中它们终于理解了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幽默、什么是爱情。和103号一起参加第三次远征的最初12名年轻队员

  《蚂蚁帝国》读后感(六):赞美作者的想象力。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部科普读物,因为刚开始不厌其烦地去讲蚂蚁们的生理构造、社会组成、交流方式、生活习俗。后来,我以为这是一部儿童小说,因为有儿童出现在了地面,似乎将成为主角。最后,我觉得,这更像一部悬疑小说。合上书的时候,这难道不是一部科幻小说?

  整本书阅读上,语言属于中等,有快有慢,有你寻思着一口气往下读的部分,也有你合上书很久都没兴趣翻开的地方,这是作者故事设计的问题,因为更像是前传,或者作者事先已经勾勒三部曲的框架,所以第一本有太多的基本要素解释,索然无味是当然的。两条主线的并进中,人类进入地下室的线索是更大悬疑的所在。而调查岩石味道还是比较弱的,新蚁后的成长加冕之路的环节,节奏比较紧凑。但是最后发现,原蚁后为何派人追杀调查岩石的蚂蚁呢?

  作者的脑洞非常大,最后对谜题的揭秘让人意外,而最终战争的导火线也是莫名其妙的存在,就那样战争开始了?

  如果不读这本书,就像是缺少一个世界,但这套书居然到今天才知道,读完第一本,对后面两本还是相当期待,后面的部分,不建议作者继续给出让人瞠目结舌的情节,我已经做好准备。

  《蚂蚁帝国》读后感(七):以为是科普,原来是科幻(谁说这是童书我跟谁急)

  写这篇评论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是一种怎样的复杂,你可以体会一下:你遇见一个女孩儿,她碰巧符合你对异性所有的要求:漂亮、大方、善解人意……最要命的是,她对你也有意思。你们交往的很顺利,然后开始谈婚论嫁。当你以为终于找到梦寐以求的另一半、做梦也会笑醒的时候,结婚当天,你发现,她、竟、然、是、个、人、妖……!!

  世上还有比这更悲催的事情么?

  好吧~我们还是从头说起。

  这本书有两条线索:称为“贝罗岗”的褐蚁帝国,和以乔纳森为代表的人类世界。双线交叉进行并且衔接的十分讲究。有时一边情节进入关键,镜头却突然一转,已经在另外的世界。这种感觉好似在看一出高潮迭起的时空穿梭剧。而且作者在节奏上也把握的不错,层层推进,看似不相干的两条线有条不紊的交织着,最后会于一处。是不是还蛮不错的?我们再说说其他的。

  蚂蚁世界的部分,作者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把不同于人类的生物思想写成人的样子似乎是愚蠢的,但读者是人,还要生动、易于被人理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本书从“327号”等几个褐蚁的视角,将蚁群的交流交配方式、组织分工、巢穴结构……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其中一些需要事前/事后了解的生物学知识点,作者将其打扮成“相对且绝对百科全书”的形式,穿插在两条主线间。这种有点“小贴士”效果的处理方式,让那些需要读者做足的功课可以显得不那么生硬和枯燥。

  同时难能可贵的,作者没有欧美“细腻且遍布逻辑”的绵密风格,人物关系点到即止,互相的交流也简单干脆,总之绝不做无用的累赘叙述。这种简练并没有使主人公的形象变得单薄,或者说,在撩人的悬念面前,一切人都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内容有趣,叙述又简洁生动,那绝对是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本想说这是我有生以来觉得最好读的科普读物之一,不过鉴于读过的科普书又太少,这种说法只单纯表达一下我对其的喜爱之情了。

  说到悬念,也是本书最值得称道的部分。

  威胁着褐蚁帝国安全的白蚁有什么秘密武器?身上散发岩石气味的同胞为什么对327号频下杀手?寻找世界的边缘会有结果吗?那个使宠物狗惨死的恐怖地下室里隐藏着什么,让乔纳丹不惜与妻子决裂也要一探究竟?6根火柴怎样拼出4个等边三角形,这又和其他的有什么联系么?什么!去地下室寻找乔纳丹的妻子、一名警察和八个消防员竟无一人回来?天哪~这该死的地下室到底有什么秘密啊,简直让人揪心!!所有这些谜题都是推动情节向前的强大动力,加上“毫无阻力”的叙述和读者渴望知晓谜底的心情,真要让人一页页不停翻下去,在这微小和巨大世界的交织中飞驰起来!

  到目前为止,一切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完美?这也是我读到四分之三处时的想法,激动地要将这“几近完美的书”列为最爱的几本书之一了。可现实再次教育了我,不到最后不要急着下结论——人妖就要登场了。

  作者最后揭示地下室秘密时,电脑、迷你原子反应堆、机器蚂蚁(这是最离谱的),甚至还有宗教、精神力量等神秘主义的内容,一股脑出现在你面前,让人瞠目结舌。真好似从原始文明突然穿越到了科技时代一般。这种超现实的部分与全书大部分的现实描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将之前营造的所有基于现实科学的科普氛围完全颠覆。鉴于地下室的秘密是贯穿全书始终的最主要线索,而如此荒谬的谜底让整本书在最后一刻简直变得可笑。也让我不得不面对现实:这哪里是什么科普,根本就是一本科学幻想小说了。

  也许是视其为科普的先入为主招致了最后的痛苦。人家书腰上明明打了“幻想小说”的标签,你都不好好看。所以追女孩,不要着急下判断,第一次见面人家的自报家门你一定要注意听,不然娶了人妖就只能怪自己了。

  最后要说的是这真的不是一本青少年读物,很多电商将其当做童书来卖我十分不解。虽然其内容对于未成年有更为积极的意义,但也不能因此让这部大小皆宜的作品因为类似[11-14岁]这样的偏见标签而错过本应属于它的读者。

  呜呼~!

  附第二部《蚂蚁时代》的书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60057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