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念桃花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念桃花源》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7 04: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念桃花源》的读后感10篇

  《一念桃花源》是一本由[美] 比尔·波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念桃花源》读后感(一):穿越时光的旅行

  《一念桃花源》一听这个名字,就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应该是所有读过《桃花源记》的读者内心深处向往地方了。

  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星,或是歌星,或者影星。作者比尔先生也是一个“追星族”,不过他追的既不是歌手,也不是演员,而是文学家,还是两位大名鼎鼎文学家——陶渊明和苏轼。和现在的“追星族”相比,比尔先生也算是“脑残粉”了,因为他不仅了解偶像的一切一切,还不远万里追寻着陶渊明和苏轼的脚步,来了次穿越时光的旅行。

  这本《一念桃花源》应该属于一本游记了,比尔先生沿着陶渊明和苏轼的生活轨迹一路前进,每到一地都会留下属自己痕迹,有时候会学着古人样子做出某些举动,有时候又读几首当时陶渊明、苏轼在这里创作诗词,属于真正的一场心灵对话式的旅行,不是附庸风雅的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写个“某某某到此一游”。

  书说是游记,但又和传统意义上的游记有所不同,不是单纯记录自己旅行的地点风景感受,而是穿插了很多历史知识。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有关于这个地方的人文典故描写,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很多以前在学校、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跟着旅行的途中还能学习相关知识,而且还不觉得枯燥,简直是一举两得

  一直觉得,一本游记的好坏,不在于作者去过的风景的美丽与否,而是取决于作者对所到之处是不是喜欢。如果是喜欢这个地方,眼睛里看见的就都是这个地方的好,风景也美人善良,甚至连路边的垃圾都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藏。“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是真理。比尔先生正是怀着对陶渊明、苏轼的喜欢和崇敬,才踏上了这条“朝圣”之路,才在各种突发状况发生时,依然处变不惊,怡然自乐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如果你只行路,而不读书的话,只能算是个邮差,行得万里路也就意义不大了。只有这样的读书与行路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最后想说一个我自己发现的小小的问题:在书的第104页写到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感情的时候,用到了这个词“情同手足”,但是我查了一下,这个词是形容人关系好得像亲兄弟一样,但是苏轼苏辙本来就是亲兄弟,用这个词好像有点不妥。不过这个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可能这个词可以这样用,只是我不知道罢了。

  虽然有这个小小的缺憾,但是瑕不掩瑜,是本好书,给比尔老先生点个赞,谢谢他这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一念桃花源》读后感(二):樊登:带一点诗情上路

  我是比尔·波特的重度粉丝。读他的第一本书是《禅的行囊》,然后一发而不可收地读了《空谷幽兰》《黄河之旅》《寻人不遇》《彩云之南》,还有现在这本《一念桃花源》。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并不是书里的文化常识,而是一个旅行者态度。如何旅行,其实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学问修养。在这一点上,比尔·波特堪称知行合一的禅者。

  老头儿年纪不小了,那时候旅行舟车劳顿,也没人照顾,每到一处经常腰酸背疼。比尔·波特最喜欢的两件事:盲人按摩和泡热水澡。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舒适感觉追求。每每遇到一个好的盲人按摩店,文字中就透漏出非常的喜悦,有一种夫复何求的感觉。一个人不远万里从美国飞到中国的穷乡僻壤,不为了追求文化上的震撼,而为一趟舒适的盲人按摩欢喜赞叹。这就是沉浸式生活的状态。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那些需要不断照顾的腰椎颈椎背部肌肉,就是生活的真意所在。如果一个旅行者忽略了这些,专门写名山大川人物感慨,就失却了感受当下的真诚禅意

  比尔·波特游记中出现的人也都颇有趣味。有时候在中国的旅游景点行走,难免会遇到些颇有心机的小设计。比如临时涨价的出租车或者态度不好的守门人。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难免动气争执。比尔·波特化解这一切最有

  效的方式幽默感和文字。当他把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变成幽默的文字时,不但自己不会生气,连读者都会忍不住莞尔一笑。真可谓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比尔·波特的幽默不是马克·吐温式的讽刺和挖苦,而是总有一种看透人生人性的慈悲态度在。从美国到中国,哪个升斗小民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尽心竭力呢?苏东坡、陶渊明也是因为有了人间烟火气,才能被大家喜欢了这么多年。

  原以为比尔·波特年纪大了,应该能在美国踏踏实实收中国稿费养老过日子了。没想到这个老了皮囊的“ 年轻人”又上路了!他离不开中国,因为只有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山水哲学,才能治愈他的内心。每一个漂泊者都有一个漂泊的理由,比尔·波特的理由,是和解。

  

比尔波特倒酒苏公祠纪念东坡孤舟一夜许相依能修方丈书苏东坡和陶诗《饮酒》三苏墓诗酒祭陶渊明苏东坡寒食帖西林寺与出家人遥望湖面

  《一念桃花源》读后感(三):寻桃源记

  我一直非常喜欢火车这一交通工具,虽然不如高铁飞机迅捷,火车杂也似乎更混乱,但是却是带着烟火气的。窗外是小雨车厢嘈杂喧闹,恰是旅行的第一步。来自美国的比尔·波特老先生正是以这样的开端沿千年前东坡的南下之路寻找他存在的痕迹。但是我到广东也已经两年,因为工作缘故,也常去惠州和雷州两地出差,虽然对着粤式美食念着苏轼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却从没有想到他曾贬官至此而去拜访旧居,反而是读了美国老先生的这本书才意识到,惭愧无知

  和我相反,比尔先生正是怀着对苏东坡的热情去追溯他的,从扬州到广东,再到曾经荒蛮由苏东坡带去诗词教化的海南,他在每一处可怀念苏东坡的地方都留下酒和诗句,毕竟东坡一生唯酒与诗始终相伴。老先生在旅行中向我们介绍不同身份的苏东坡。他作为政治家的不得志,作为诗人豁达,以及作为一方官员的爱民,更是一位实干工程师。苏东坡被贬海南,发现此地饮水卫生,几乎都是咸水,他便号召友人为此地的百姓打了一口深井。如今这口古井仍在,墙外石碑上正刻着村民对他的纪念。尽管他在朝堂上因个性中正,特立独行,而被改革派和保守派排挤,无法取得政绩,一度因被贬而苦闷,但他无论官至何处,总对百姓怀有慈悲。也许他无法做一个出色左右逢源政治家,但他却同时是一位伟大慈善家。

  在被排挤被边缘化时,苏东坡通过和诗陶渊明来抒怀,从陶渊明潇洒从容的弃官生活中得到共鸣。但苏东坡和陶渊明不同在,他始终对仕途抱负,对政治有见解,他始终无法真正做到放下。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后,苏东坡得以北还,将苏轼贬到海南的故友章惇却同时被贬,然而苏东坡并没有借此报复,反而嘱咐其子照顾老父。此外,当年最初因政见不合而被排挤的王安石,他也在多年之后理解了他的政策,二人会面后得以冰释。苏东坡又有一种非凡的气度和修养,难得的宽厚

  苏东坡不得志的政治生涯中不断寻求与陶渊明的精神对话,比尔·波特先生也于老年踏上这片土地寻求与他的灵魂交流。这不能说是一本系统介绍苏东坡的作品,这是一本在旅途中与苏东坡相遇的作品。

  《一念桃花源》读后感(四):寻桃花源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看了这本书也是一样,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只是单纯的介绍一个地方,作者比尔波特以为的桃花源而已。可等到我翻开,我才知道我错的离谱

  来自美国的汉文化学者比尔波特在1970年因为偶然的机遇而选修了中文课,从此沉沦中国文化。他看了一本《陶渊明诗》,向往陶渊明当年的生活离开官场,一个人在乡间悠然自得。让我以为这本书写的会是陶渊明的故事结果竟然是他跟随苏东坡当年南贬的脚步,去寻找桃花源。

  其实之所以他跟着的不是陶渊明,而是苏东坡,也是因为他并不是真的去寻找桃花源,而是找寻那种悠然自得心态。看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你想要了解古代的一个文人雅士,不是你单纯的凭借读他的几首诗和几部书画就可以的,你需要去了解他的经历,去走他当年走过的路,看看他当年住过的房子,从那儿里去感受他当时写作心情,让自己成为他穿越时空朋友,这位朋友值得你不顾年纪,舟车劳顿,独自一人去旅行,去写下自己的旅行感悟

  书很有意思,它中间有很多插图和照片,包括有一张作者比尔波特的戴着斗笠的照片,看着就是一位很慈祥老爷爷大概大家都不会把他和旅行学者联系在一起。他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去寻找苏东坡当年走过的路,去看看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建立博物馆,东坡小学,其实从他一个人的旅行也可以看出来。他已经很习惯一个人在中国旅游去寻找他想要的东西,大部分的中国人也还是很友善的。在他的这几场旅行里经常也有朋友来接待他。让他能更方便地寻找他想走去的地方,正如中国的古话所言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所以广交好友还是很有意义的。其实苏东坡和陶渊明也很像,在官场上他们都不随波逐流,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苏东坡在官场上为官,哪怕家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也始终保持自己的节操。当你有了敬仰的对象,你就会向他看齐,想让自己也变得跟他一样。对每一个人都必须得要有自己的信仰或者偶像,让自己努力成为像偶像这样的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但是我相信在今天,比尔波特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也找到了他自己的信仰。

  《一念桃花源》读后感(五):此心安处是桃花源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多年前就已看过,喜欢作者寻幽探胜访古、叩问中国文化的心灵文字。

  《一念桃花源》是作者重走苏东坡的贬谪之路,试图还原苏轼和陶渊明诗歌这一文学事件时代背景、个人遭遇心路历程的又一部“在路上”的作品,书不长,一气呵成,一个晚上即可读完。

  苏东坡备受官场的倾轧,政敌的迫害,时代的冷眼,但他如弥勒佛一样,依然笑看风云安之若素闲暇之余写写诗、作作画,歌咏赤壁,放浪琼州,或者研究一下东坡肉如何烹制,整修一下水利造福于民,尽管“一肚子不合时宜”,但“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流放的路途回归心灵,找寻家园

  他追慕千年前大诗人陶潜的傲岸身姿,以和陶诗的方式向陶渊明致敬,向时代的不公时事风雨表示轻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平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