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相遇而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相遇而已》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7 04: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相遇而已》的读后感10篇

  《相遇而已》是一本由姚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相遇而已》读后感(一):我们总在故事遇见另一些人

  我们一直在行走

  其实

  我们只是站在原地遇见着一些人与事

  世界就像我们了解的那么大

  时间就像我们了解的那么短

  人类就像我们了解的那么多

  但是我们还是相遇了

  那么多人徘徊于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不知道为什么的忙于生活

  活着最大的牵系还是人

  我们不相遇还能做什么呢

  每个人的生活

  都是一部精彩故事片

  我们总在故事里遇见另一些人

  在世间走走停停

  遇遇见见

  遇见一些人

  聆听他们的故事

  成为我们的故事

  然后

  认识主观世界以外的世界

  《相遇而已》读后感(二):你将如何回忆我 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不知道几点的星期天,从在沙发上睡了过去,醒来后,发现手上的还有几页没有看完。一股热浪袭来,一切都安静不得了,静也只能听到外面的蝉叫声了。亦然醒来,却还是有不想动的想法,似乎睡了好久,做了好久的梦,梦到好多曾经相识而又远离的人。

  在迷糊中,竟然忘记读过的这本书的名字。正想起身,啪啦一声,书从手上滑落在地上。书名《相遇而已》赫然出现在眼前,看到这几个字时,人也清醒了许多。想着刚才是看着这本书睡着的吧。

  看着它睡着,倒不是因为这本书无聊而无吸引人的地方。恰恰相反,是因为这本书的言语细腻情节轻柔、起收之间都带着尊敬深深地爱。在一个炎热夏日午后,读这样一本书,实属一种享受,如一阵清风吹拂脸面,一股清泉滋润心田。这种感觉就想听他写的歌一样感受,有人 说,他比女人更了解女人,所以写出来东西都能钻进女人的内心深处,对此,我也深信不疑

  这种风格被称之为“姚式风格”,写这本书的人就叫姚谦。

  最早知道他时候,当然只是从那一首首唱遍大江南北情歌说起。从《我愿意》到《情书》到《味道》,每首歌的字字句句都是一个女人内心戏,曾一度在想,一个男人,是如何做到这么懂女人的呢?他像林夕一样,歌词里充满着对女人的理解关爱。而他也有跟林夕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的温柔怜悯之心。直到今天,我看到这本《相遇而已》,才终于找到答案

  他在书中的前几章写着大家耳熟能详名人的故事:赵薇、张信哲、袁泉、袁惟仁等等,而这些描写里,他都没有写他们的风光,没有写这些光鲜人们在某些时候的声名煊赫,热闹喧哗,却是很认真记录着他们都是如何相识,如何相遇的朴素过去,像是在说着老朋友的事,既 真实,又现实。记得他在写赵薇那一篇的时候说:当我第一次见到赵薇时,在我眼里她既不活泼也不俏皮,大部分的时间仿佛都处于放空的状态。在我们初期工作交流里,她最吸引我的,就是她沟通时的语言,我当时觉得她像一个接近诗人哲学家

  这些的与一个人又一个人的相遇,被一一的记录,而只记录这些能打动人心的部分,我想,这才是相遇的价值所在。而做为一个已到知天命年纪的且有着丰富内心与经历的人来说,这些过往的经历与相遇就不仅仅是人与人的情分了,还有人与物,人与城市,以及人与自己的相遇。

  在书的后面几章里,他说着这些年他从台北到北京不断来回转变,台北的冬天常常没有阳光阴冷有些压抑,北京的冬天却时常太阳高照,尽管气温在零下,依然能有敞亮的感觉。以至于让他两个地方来回走动时下也的《脚趾星光》有着压抑与阳光的两部分,全是两个城市的特色。他没说这些年的奔波和辛劳,却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传达着这其中的滋味, 这样的豁达也一直保持到了他的中年。

  他在《没有答案的旅程》的开篇说:进入中年以后,开始关注阅读有关哲学宗教信仰书籍,以前总以为关注宗教 信仰是一种对俗世困惑与对生命的流连所产生需要事实上年轻时我只猜对了一半,经过了许多你无法抗拒和不能掌握的事之后,无论是满意或是不满意,会有更多的动机想让自己了解存在意义,以及在不可知的未来里如何安身立命

  无论他的活到中处,还是我现在的年轻时代日日夜夜的与世间万物的相遇总有到头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不知道在这个未知的世界里会遇到谁,下一站会在哪,但一旦遇到,却可以选择以怎样的方式相处,以及以后以怎样的方式回忆。像姚先生在书中记录的哪些故事一样,要记得美好的一部分,记得感动的一瞬间。

  《相遇而已》读后感(三):关于姚谦,和记录

  遇见姚谦,是意外。

  那个时候是在机场,等飞机等得百无聊赖

  于是去机场书店试图选一本书。

  你知道,机场书店是选不出来书的。

  所以我最后矮子里面拔高子的好歹挑出了姚谦的《品味》(听听这个杀伤力巨大的名字!按照以前的我,光看见这两个字就足够pass所有了*-*)。

  坐在飞机上,两个多小时的航程,

  竟然看得津津有味

  因为这本书,我发现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人物

  我很喜欢姚谦,也许甚于这本书本身。

  他这个人呀,即使是写“品味”这么很容易媚俗掉了的题目

  也写得那么,怎么说?有品味。

  是谦虚的,真诚的,平和的,同时却在每一个细节

  有着自己独立审美

  从不掉书袋,但却是足够的阅历和经人事之后才会有的宽和从容

  当然,他一直自有坚持

  就像《相遇而已》的编辑在试图跟姚谦讨论更改书名的时候哈哈笑着说姚谦的,

  “一位温文有礼,但又固执的人”。

  {PS:《相遇而已》的书名竟然差一点被改成了《世间的相遇》,又是一个多么宏大主题!而且因了这本书,我才刚刚知道,原来《品味》本来是叫《一个人的品味》的,后者大概比较符合原书的本意吧?)

  quot;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总之,因为《品味》这本书,

  再提起姚谦,我总想起这16个字来。

  他如果听见,当然必然不喜欢的,也是过誉了,拔得太高了,宏大立异。

  但好在,反正他是听不见的,且让我自己暂时这样想着吧。

  所以在曦潮的书台上看见他的新书《相遇而已》的时候,

  我几乎是没有思考地,惊喜地直接拿起奔了收银台。

  然后我发现,虽然是新书,但是这本书里的文章

  其实时间跨度非常的大。

  最早的一篇文,写于1995年10月18日的北京。

  在这篇文里,他写一个背着吉他专门来给他唱歌的北京年轻人

  他写,

  “我安静地听着,也不停地在曲子和曲子间微笑点赞美他的创作。看着他用手抄写的一叠歌词,大都是有些感伤青春感想,其实有些歌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那么虚无感伤,我还是最喜欢那首《露天电影院》”

  他写,

  “我俯身看着窗外楼下刚入夜的车灯移动的长安街,我忽然感觉北京就像一个放大无数倍的大眷村。”

  现在的我,也在北京,也在长安街边。

  我在想,那时候的姚谦看到的,1995年的北京,(那是秋天吧?)是怎样的北京?

  那时候的姚谦,他会不会想到,10年后他将要过着北京台湾两地为家的生活?

  那时候的姚谦,20年前,他又会不会想到,他将要经历的,

  华语乐坛的由方兴而极兴,而渐渐衰落,不复所有往昔繁华,又渐渐开始似有新新气象

  其实1995年的10月18日,也不是一个特别日子

  那一天发生事情,也没有什么特别,

  如果没有记录的习惯

  那个时候的心情

  过去了,就过去了,不会再回来,也不会再被想起。

  然后我们变成现在的我们,不再相同的我们,继续身处于这个不再相同的时代。

  记录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但如果失却记录,我们也将无知无觉地生老病死

  如同我们这个无知无觉,滚滚向前的时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