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2 03:3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是一本由郎咸平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01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一):郎咸平是“唱衰中国”的人吗?

  昨天写一篇文章的时候百度了一下“唱衰中国”这个词,却意外的发现这个词居然和一个名字相关度很高,这个名字,就是郎咸平。

  可见,郎咸平一不小心成为了“唱衰中国”的代表人物了。

  那么,郎咸平到底是不是在“唱衰中国”?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什么是“唱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释义,唱衰:1、不看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表负面的议论:众人~房价。2、〈方〉用言论使名声受损:提高服务质量,免被顾客~。

  如果“唱衰中国”的“唱衰”是指第二个意思,即“使名声受损”,那么郎咸平肯定没有“唱衰中国”,因为他的所有言论都没有抹黑中国的意思,恰恰相反,他的所有言论都是想让中国更好更强大,我个人丝毫不怀疑郎咸平的拳拳爱国心。

  而如果“唱衰中国”的“唱衰”是第一个意思,指“不看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表负面的议论”,那么郎咸平倒是没少干这事,当然,这里所说的“唱衰中国”后面一定还要再加一个词——“经济”。

  这些年来,郎咸平一直在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某些方面发表负面议论,用郎咸平自己的话说,他反对过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企高管以市场化名义侵吞国有资产;他反对过2008年中央政府出台的四万亿救市计划——在近两年的书里,郎咸平一直在为这四万亿痛心疾首。不过,国企高管以市场化名义侵吞国有资的案例最后还是发生了;而四万亿的救市计划导致的通货膨胀仍然在对我们的经济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以至于在这本新书《“新政”能否改变中国》的序言里,郎咸平无奈而痛心地说:“我多么希望我以前所说的都是错的。”

  在这篇序言里,郎咸平再次对自己的言论进行了澄清:“我不反对国企改革,但反对以市场化的名义侵吞国有资产”;“我不反对救市,但反对以救市的名义为权贵解套”;“我支持反腐败,但反对高薪养廉和运动式反腐”。所以从根本上说,郎咸平不是在“唱衰中国”,他只是在指出问题。

  郎咸平不断地在指出问题,对一个问题反复说反复讲,但那问题依然存在,所以郎咸平显得絮絮叨叨,像祥林嫂一样无奈。郎咸平说:“在这里,我想反问一句,我的建议有人在听吗?听了会实行吗?这就是在中国做一个学者的悲哀。所以,此时此刻,我多么希望我说的都是错的!”

  没人说,他还是要说,除了说些大的,他也把话说得越来越具体,在这本新书,他说了丁书苗,说了雾霾,说了下水井,说了奶粉,说了疫苗,说了养老院。“四万亿”这么大的事没人听他的,国企改革涉及了太多的权贵也没人听他的,但奶粉疫苗养老院这样的问题,要是有人能听听他的建议,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就好一点?养个孩子养个老是不是就能放心一点?可能就是出于这样一个良好愿望,出于一个学者的责任感,无奈的郎咸平仍然在说。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喜欢曲突移薪的人,觉得这种人就是在“唱衰”,但其实,这样的人才最有责任感,最值得我们敬佩。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二):新政,中国再出发

  新政,中国再出发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序幕,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全民受益和90年代的利益分化,再到本世纪的利益割据,中国的改革走过激情四射的年代之后,似乎日趋停滞了,所有的局部改革都已经无关痛痒,所有人们期待的改革好像都已无法推动。中国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郎咸平教授对原有的中国发展模式的“旧制度”颇有指摘,其核心问题是政府权力的急剧膨胀,改革遭到既得利益的全面阻击。2008年是经济改革史上的关键点,又一次“国进民退”将原本即将进行的改革全部打断,又一次落入了“放权-集权”的循环。中国的许多以问题不仅是市场问题,更有政府与市场双双失灵的问题。比如,“国进民退”以及四万亿的后遗症一再阻断了原本的改革进程,更加固化不合理的发展模式。以让这个时代中国最焦灼的房产问题为例,其根源之一是投资渠道的壅塞导致民营资本的外溢,无处安放的民资只能进入房产、金融等投机领域。

  2013年,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但是四海承平之内是暗流涌动。中国经济仍在旧道路上跛足前行,即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依然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存在问题。从内外部的形式看,我们都无法过分乐观。

  外部看,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前文所述,俄国革命、罗斯福新政深刻影响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就是抓住了全球化的机会窗口,即传统制造业从欧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中国利用廉价的土地、税收、环境和劳动力成本完成一次爆发性增长,最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环境并不宽松。美欧等国陷入深度的衰退,货币战、贸易战、债务危机使世界经济的复苏前进扑朔迷离,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开始走向终结。

  内部看,中国经济的宏观问题就是内外部的失衡。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与消费的失衡,中国投资率中,政府投资占了大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50%,而这些投资主要是政府行政指令驱动,畸形的投资导致回报率下降,挤压消费,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增加,企业财产状况恶化,蕴藏着系统性风险。在各类经济问题中,我认为地方债务、资产泡沫、通货膨胀乃是会随时引爆中国经济的三颗定时炸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收支盈余成为躺在中央银行内的大量外汇,大量收购外汇造成货币超发,股票、房产、收藏品价格飙升(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

  对于让中国民众亢奋的运动式反腐,郎咸平保持了一定的警醒。运动式反腐让弥漫社会的腐败有所收敛,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为经济学家,他给出的药方是强化预算制度、公布政府审批清单以及给市场放权。给市场放权,是预防、治理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把市场和政府的界限划清楚,市场自己能做的事,政府就不要多插手,自然从源头上铲除了窳败的土壤。

  历史已经一再表明,激进主义的改革方案一剂毒药,我们相信,在“日拱一卒”中,新政能改变中国,“中国梦”也能落地生根。蓝图已就,但施工艰难。面对旁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利益集团的尾大不掉,新政能否向国家与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即依靠执政者的铁腕与勇气,也需要社会的努力与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奇迹将有更精彩的第二季。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三):与问题“面对面”

  闲余饭后,我们谈论的话题从家长里短,到工作琐事,从找不到飞机到文章出轨。但是到了最后,往往会探讨同一个话题,那就是我们的国家。

  从2012年十八大顺利完成领导班子交接,到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刚结束不久的2014年全国“两会”,我们看到了国家最新的发展动态,也看到了希望。

  那么“新政”能否改变中国呢?我觉得新政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的国家,但是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无可厚非的是,改变的方向会朝着我们理想化的目标越来越近。在这个改变过程中,新政如何提出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政府做了很多事,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他的优点和不足,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如成一个人,那么它也不会是完美的。我们需要针对“不足”去制订新政,而敢于直视问题就已经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一书中,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谈到了“审批制的腐败源泉”,从雾霾的治理问题谈到地下建设才是根。从政府的公信力问题,谈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总之字字一阵见血,段段毫不留情地直视我们伟大祖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为一名北京市民,书里面谈到“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的特大暴雨事件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那场大雨不仅毁坏了我们的家园,破坏了山林里的植被和用电设施,还造成了几十人丢掉性命,无家可归。事后,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发现当时一共有29个积水点,其中22个是立交桥。如果,我们政府把修建立交桥的精力和费用,分出来一点点用来完善立交桥下水道的排水功能的话,也许在面临这场特大暴雨的时候,就不至于这么狼狈不堪,损失严重了。

  很多时候,考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是靠那些GDP指标,而是看在突发灾难面前,我们的政府是如何应对的,是否将灾难降低到最小?事后,我们的政府又是如何更新防御措施,来预防下一次灾难来袭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把问题交给政府和时间。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平,我更愿意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祖国,去等待它更加成熟,更张壮大。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四):“新政”引领中国进一步发展

  这本书是郎咸平教授与东方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又一部力作。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的很多重要的政策举措,这次三中全会后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诸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等)中提出的一些政策,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些政策称之为“新政”。在这本书中郎先生继续他有以前一贯的“为数据说话”、“为百姓代言”的风格,对“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开宗明义,郎先生在序言中首先声明,他不反对改革,但主张反思改革路径,他把自己定位为“改革反思派”。他把自己近来年出版的好几本书籍看作是他对过去几年改革经验教训的反思。粗粗梳理一下,就我比较认真阅读过,并写过书评的他的专著就有《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等,当然在一些合著中,也选有他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反思和发现,他认为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很多问题之间存在了关联性与内在逻辑,这是有见地的,我是认同的。这本新著《“新政”能否改变中国》也是延续了作者以前观察、分析经济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思路。

  对这本书中的不少观点,我是比较认同,作者提出的一些改革思路和措施,我觉得是有参考价值的。国企高管以市场化名义侵吞国有资产,我是反对的。国企改革要探索,但简单得实施IPO更是问题多多。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在当时起到了拉动GDP的作用,但是后遗症不少,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在重新审视这个投资计划了。现在这届政府更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动不动就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郎先生是支持反腐败的,但他反对高薪养廉和运动式反腐。这我是赞同的。给市场放权,把市场和政府的界限划清楚,这才是预防、治理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很有道理!给市场放权,首先需要政府公布行政审批的权力清单,凡是清单之外的,都应该由企业或社会组织自行解决,政府无需,也不能再去以审批名义谋取部门利益。应该说郎先生的这个反腐思路和本届政府的做法是合拍的,中国政府现在正在加紧做这件事情。

  在这本书中,郎先生还就中国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城镇化、反腐、雾霾治理、金融改革、楼市、食品安全、教育改革等领域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值得参考借鉴。

  对中国“新政”的前景,我和郎先生一样,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新政”会引领中国进一步发展!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五):在中国,当官成了快速致富的方法,都是儒家封建思想、传统遗毒侵害的结果。

  在中国,当官成了快速致富的方法。与收受贿赂完全不同,更加“高级”的三种腐败形式:支出式的腐败、审批式的腐败和卖官鬻爵的腐败。

  这都是儒家封建思想、传统遗毒侵害的结果。

  中国人不读书也是好事,因为很多书有害甚至有毒,比如说儒家书,宣扬的都是封建思想、传统的遗毒。

  儒家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培养更多的阿Q,更多的范进,更多的孔乙己,更多的闰土,更多的杨二嫂,更多的假洋鬼子,更多的脑 … 残,更多的侏 … 儒,更多的抑 郁 症 患者,更多的冷…血…动物,更多的药 ……家… 鑫式的暴 徒……培养出来这么多相互残害的货色,对人民百害无一利,对封建统治者最好,这一些货色不会造…反!

  说来说去都是老问题,儒毒不除,国难不己,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为什么只要一旦陷入到“尊孔反孔”的这个周期律中,必然也就要陷入到兴衰更替时间极短的另一个周期律中。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由于儒家学说的本质才造成的。  

  孔子尽管被儒家传人尊为是鼻祖,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又被后世的许多人美誉为是平民教育的首创者,但是儒家学说的源头与核心内容却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而《周礼》的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维护王朝统治的纲常制度。所以,不管孔子为其增添了“成仁”,孟子为其增添了“取义”,还是后世那些名儒、耆宿为之增添了多少诸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容,然而儒家学说都始终没有跳出为统治阶级效命的范畴,其根本的性质仍然是一种依附于皇权加官权的文化,所宣扬的仍然是一种极端的实用主义加机会主义的人生哲学。  

  任何依附于皇权加官权的文化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全心全意地为皇权加官权服务。在阶级社会里,文化为皇权加官权服务的根本途径,就只能是愚昧和麻醉被统治者,通过对被统治者进行思想麻醉和精神控制以及性格上的弱化,以达到接受、甚至是顺从地接受统治者的统治的目的。  

  儒家就是儒犬,是为了皇帝服务的虚伪君子的代名词!满嘴满篇仁义道德,全心全意吃喝嫖赌,天天呼唤礼义廉耻,时时不忘坑蒙拐骗

  一两句说不清楚,有些词发不上来,详情可百度 新浪博客 文有第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f4c430102e0yx.html

  透过虚伪看本质,儒家能代表先进文化吗?儒家能给中华民族带来富裕繁荣吗?儒家能在世界文明的竞赛中成功、胜利吗?纵观历史,答案都是否定的。

  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于用“礼”来模糊人权,糟蹋人权。将社会分成严密的有利于封建专制的等级奴隶式思想制度。 将法律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乃至边缘化,让生存在等级社会中 最底层的人沦为“礼教的奴隶”。

  儒家礼法治理下的社会,法律性同虚设,司法依附行政,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腐朽和无序,动乱一触即发,可万历十五年,一切都显得盛世安详,丝毫意识不到三十年后即将发生的一切。开朝的筚路蓝缕励精图治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向陈腐没落积重难返,如何避开这个被诅咒的历史怪圈?只在于我们是否有尝试的信念。只在于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尝试的勇气。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六):“新政”能否改变中国

  都说梦是美的,但总是需要面对现实。我们的新政也是一样,看起来是那么美好,但是能否真的改变中国,真的变成美梦成真,就需要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了。

  真理越辩越明,新政也需要我们正确解读和推敲。被誉为平民经济学家的郎咸平教授,总是用犀利的语言批判的态度站在老百姓的力场说一些“别人”不爱听的话,这一次依旧如此。这本《“新政”能否改变中国》对中国目前的反腐、治霾、高房价、房产税、以房养老、金融变局、中国奶源、国产疫苗、中国式教育等进行深入剖析。

  在书的编排上也下了一些功夫,大篇幅的表述有时并不利于说明问题,本书在编排上最大的一个特色是一个重点问题,如当下最火的老百姓理财银行“余额宝”,先是有一段牧笛播报“草根余额宝逆袭高贵国有银行”的引子,来引入这篇的主题,余额宝是顺应何种形式而生,哪些人使用余额宝。接下来分析余额宝为什么会引起国有银行的恐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小散户会钟爱余额宝,余额宝的模式等等,为老百姓来解读老百姓心中的疑惑。之后有“三言堂”以嘉宾访谈、对话的形式展开对此问题的阐述,各自执有的观点、让读者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更多的理解这个话题。

  书中的很多话题绝对是老百姓最想知道的问题高官的腐败能否真正的解决,可以持续多久?雾霾已经笼罩了1/7国土,我们无处可躲,最为严重的北京雾霾到底是何时开始的,为什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如今我们要如何对待,政府要拿出什么力度举国治霾?房产税是不是越涨就能越抑制房价的上涨,两者之间到底有无关系?养老、单独问题,延时退休问题是否能真正解决养老?疫苗、牛奶的事件如何来看待,政府要如何监督和强化力度?中国的教育问题未来是否可以得到改变,孩子是否真的可以解脱。每当看完一个问题都会想要迫不及待的看下一个问题,问题各个都精彩,解答各个都入木三分。如何正确的看待“新政”,的确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如果没有这样的高度,不妨来看看《“新政”能否改变中国》。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七):往里走,向外看

  往里走,向外看

  偶然间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朗咸平著的《“新政”能否改变中国》。书里的内容基于一个电视谈话节目,“财经郎眼”,整理而来。书里面探讨了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腐败,雾霾,房地产,金融困局,养老,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等方面。大概是基于电视节目整理出来的缘故,文章浅显易懂,少有晦涩难懂的之处。整本书看下来,对社会某些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至少是了解了。

  我以前经常阅读的书籍种类是偏向文艺类,比较个人,比较精神层面。读多了个人精神层面的书籍,脑子就会胡思乱想一些东西。爱情,梦想,孤独,思考,人生,一些大的词语会在脑子里回荡,盘旋。整个人往心里走,越走越深,越走越窄。借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我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但是年轻人总是喜欢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有限的世界观去理解世界。只是片面往里走的结果是问题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堵,解决方法越来越少。我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怎样?成为一个抑郁症患者?幸好我还没有到那个程度。

  身边年轻朋友拿起我看的这本书,翻了两页就搁置一边,拿起一旁的故事书继续阅读。对于“政治”“改革”实在难有兴趣。我想说的是,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可以让自己跳出内心的小世界,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观察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看到问题,看到改变,看到思考。社会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当然也没有那么糟糕。你看着每天都能够听到的字眼,但是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中国现状。觉得自己内心的小情绪,小烦恼连芝麻大点的事情都算不上,不值一提,实在不值得为它花费那么多的心情。

  向外看,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至于太过于狭隘。内心纠结于个人的小情感中,总是容易钻入牛角尖,走进死胡同,感觉芝麻大点的事都比天大,伤春悲秋,感叹人生。我想,除了内心的小世界,还应该关注外面的大世界,把外面的大世界装进内心的小世界,心中的世界才会变得宽广。

  无论如何,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拥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八):关心社会,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新政”,是指从2012年十八大之后新一届政府上台,至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决定》及陆续出台的政策规定,两年内我国的改革从理念到政策层面出现的积极变化。

  郎咸平等学者专家反思我国过去十年改革的经验教训,发现在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本书中,选取了十六个话题,谈了他们的观察、反思及改革建议。可以说范围比较广,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话题一章。先是在章标题页简要介绍话题背景及本章内容要点,然后第二页的“牧笛播报”具体介绍生活中的案例。第三部分“郎咸平说”,是郎教授对该话题的分析,此亦为主体部分。最后是“‘三言’堂”,是郎咸平、王牧笛及一名嘉宾就这个话题的对话实录。意见有相互补充,甚至也有相左,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因此,本书每章的构成形式非常新颖,为我们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更宽广的视野,从而使我们对话题理解得更加深入。

  每章内容篇幅短小,读上去非常轻松。且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有趣。以此种形式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及社会重大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一条途径了。

  读书的过程中,郎咸平的一句“大学生当公务员‘争破头’,说明政府腐败问题严重”,可谓振聋发聩。新加坡大学生愿意当公务员的比例是2%,美国是3%,法国是5.3%,公务员在日本的求职意向中排在第52位,英国公务员被大学生选为二十大厌恶的职业之一。而中国,有76.4%的大学生愿意考公务员。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说过:“青年想当官的现象让我担心……是因为这是快速致富的方法,因此官员职业在俄罗斯受欢迎,说明俄罗斯的腐败现象严重。”应该说,俄罗斯总理能直面现实,揭露实质。

  都说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每年有多少在职教师舍弃这个“最光辉的职业”去投身“国考”,又有谁听说过在职公务员投身“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各级官员在给教师讲话的时候都是强调教师职业的高尚,可为什么他没们想到他自己当初就是从教师改行或考到公务员行列的呢?为什么他们自己“弃明投暗”,而不愿意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呢?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这种价值取向?

  现在,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公务员群体中感到干公务员意思不大的就大有人在了,为什么?

  希望我们的反腐不仅是一场风暴,如此,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希望!

  关心社会,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收到书的时候,书脊的上端破碎开裂了。装订这么结实的书,不知道怎么受了这样的伤害!看到受了“重伤”的书,爱书的我就感到心里疙疙瘩瘩的。

  文字指瑕:

  1.第034页,第二段首行“最后是第三种”中,据上文,“种”当为“类”;倒数第五行,“科技干部”中,据下文,“技”当为“级”;

  2.第094页,倒数第二行“内地实施的改革开放,不仅给香港带来,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中,第二个“,”似宜为“、”,即“内地实施的改革开放,不仅给香港带来、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3.第101页,段末“我请问你们,这些钱都干什么用了?三个字‘不知道!’”“不知道”前应加“:”,即“我请问你们,这些钱都干什么用了?三个字:‘不知道!’”;

  4.第117页,第一段末“这导致我们现在的地下建设成为一个,‘谁都在管,可是谁又都不管’的地带”中,“,”似宜删除;

  5.第119页,第三段“一个城市除了有蓝天、地面还要有地下,一个立体化的城市……”中,“地面”后宜加“,”,即“一个城市除了有蓝天、地面,还要有地下,一个立体化的城市……”。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九):大话“新政”,见解独到

  大话“新政”,见解独到

  “新型城镇化”将是谁的盛宴?

  我们能和高管腐败,说永别吗?

  治理雾霾要要举国之力-

  上海自贸区只是“看上去很美”

  涨价不是改革红利

  华人首富李嘉诚是在“撤资”吗?

  房产税是稻草:拯救楼市?还是压垮“房奴”?

  “地下世界”考验城市“良心”

  金融困局,百姓困惑-

  民营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

  马云的勇敢者游戏

  “余额宝”让金融界“地动山摇”

  老有所养,太难了!……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新政”能否改变中国》,收到这本书,翻开目录,从标题,就能看到关注的视野范围之广,涉及几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序言中,郎咸平指出:未来十年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打碎石头过河”从“乱局”走向“变局”的关键十年。,在序言中提出了独到深刻的见解,值得我们当前关注时事的人员阅读思考。同时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三言”堂,各类嘉宾,涉及各个行业的精英达人,谈对当前社会热点的问题看法,比如:愁死人的中国乳业等等。这种观点的碰撞给读者一种冲击思辨的思考空间。对于当前敏感的话题,比如大学生争取公务员。郎咸平观点是:法国大革命前的腐败类型,为何似曾相识?而且观点中还有韩寒关于该观点的精辟阐述。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时事的童鞋阅读。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读后感(十):“新政”时代,不进则退

  老郎的经济学水平没的说,早前在沃顿商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时,发表的学术论文好像是华人经济学家中引用率最高的,所以老郎的经济学水平自不必说,这一点还从他再版的学术文选《公司治理》可以佐证。再回到《新政能否改变中国》,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点大,但是从近一万字的序言已经看得出来他的基本观点和逻辑。我觉得郎教授认为“新政”的核心是给市场放权以及约束政府权力,而新政要想改变中国,则要克服中层官僚集团的阻力。因此,最后老郎提出,“未来十年,政府应该干什么”的一些建议。

  在这个大框架之下,老郎回顾了自己的改革观点(关于国企改革、反腐败等)和以往改革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政府不甘心退出市场)。在此基础上,正文里边解读了城镇化、雾霾、反腐败、楼市等诸多热点问题。整体保持了郎咸平以往的特点,但更加尖锐了。在中国,作为学者,提一个观点不难,但不断坚持,不畏权贵却不易。

  “新政”两个词ta自从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非常热,因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30年代那次改变了美国国运的罗斯福新政。除郎教授这本高大上的“新政”之外,最近还拜读了一本非常接地气的《新政如何改变生活》,则是一本用漫画的方式,让读者在1小时内读懂新政对每个人生活、生意和工作的改变。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了。不管是改变中国,还是改变生活,我们只希望新政不要停留在文件上,而是要能落到实处。毕竟,看完这两本“新政”之后,我们多少懂了一点新政,再不落实,你懂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