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Flash Boys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Flash Boys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9 04: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Flash Boys的读后感10篇

  《Flash Boys》是一本由Michael Lewis著作,W. W. Norton & Company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95,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Flash Boys》读后感(一):活在刀口之上:高盛为何围剿一名程序员

  8月4日,周日。Liar"s Poker(《说谎者的扑克牌》)、The Big Short等(《大空头》)金融畅销书作家迈克尔-路易斯(Michael Lewis),不愧说故事的大行家,高频交易、黑池以至扑朔迷离的金融诉讼,在他笔下也变得传记精彩,洋洋万字,非但片刻读完,回味之处,更令人齿颊留甘。

  老毕说的,是发表于9月号《名利场》(Vanity Fair)的路易斯大作(题:Did Goldman Sachs Overstep in Criminally Charging It"s Ex-Programmer《在刑事起诉其前程序员一事上,高盛是否做过了头?》)。

  欲对华尔街有强权无公理多点了解,又或想学习如何去芜存菁,令诸般艰涩题材读来犹如流水行云,路易斯此文皆不容错过。老毕今天想谈的,是由该文引发的一些与金融监管法律公义相关的观察

  监管尴尬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针对经纪行中间剥削投资者,于2007年引入名为Reg NMS的法规要求股票经纪把买卖指令引向对客户有利的交易所。法规本身用心良若,但新例问世适逢证券市场酝酿巨变,纽交所与纳斯达克在交易所并购成风的环境中,寡头垄断已不复再。在Reg NMS 生效前,单新泽西州已出现不下十个新的股票交易平台;不出数年,由投行私人营运的黑池,数近半百。

  监管当局原为保障投资者推出的新法规,竟反其道而行,既助长中介投机多重剥削,在交易速度主宰一切、胜者全取的市场生态下,还滋生了“市场分割”这个当局立法时意想不到问题。投行透过金融中介,从客户身上赚取的“租金”,一年怕没有百亿美元?

  这个结果,跟监管机构订立Reg NMS的原意,不是背道而驰吗?

  香港人对黑池的兴趣未必很大,但汇丰两年前有意推出全港首个面向散户的黑池,证监会因担心此举加快“市场分割”,向2011年3月发予汇丰的黑池营运牌照施加新条件,首个散户黑池遂无疾而终。然而,近日市场盛传,“狮子钱庄”紧锣密鼓筹备针对专业投资者的黑池。由此可见,在新的经纪业竞争环境中,香港本地龙头如汇丰、过江之蛟如高盛,黑池都是必不可少服务。对监管机构而言,美国近年面对的挑战,香港避无可避。

  “不公平”的审判

  路易斯新作的主角,乃苏联解体后移居美国的电脑专才阿列尼科夫(Sergey Aleynikov)。由于在程序设计能力过人,阿列尼科夫2007年获高盛赏识罗致旗下,负责高频交易程序开发

  像故事主人翁一样成年后才在美国落地生根的俄国科技能人,据文中介绍,于华尔街顶尖程序开发员中占逾半数。路易斯对阿列尼科夫作了不少人性化的叙述,令读者对这个不喜说话、于电脑以外的人和事不闻不问的“科技痴”,增添了一些亲切感

  然而,路易斯撰写此文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由其一手安排的“二次审判”,试图在法庭以外,还阿列尼科夫一个清白(按照原判,他须服刑八年,其后上诉得直,于2012年2月重获自由)。

  长话短说,阿列尼科夫2007年获高盛聘用,专责提升该行HFT交易系统的速度,跟迅速冒起的大批高频交易对手,如Getco、Citadel、D.E.Shaw 等正面交锋。两年后,由著名俄裔高频炒手马雷舍夫(Misha Malyshev)创办的HFT投资公司Teza Technologies,对这位俄国乡里青眼有加,把他从高盛挖走。

  东家不打打西家,在职场犹如家常便饭,但阿列尼科夫临过档Teza前,把夹杂了开放源码与高盛声称“所有权”属该行的电脑编码的文件档,传送到自己的电脑,以便日后参考以至“怀念”之用。

  高盛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通知联邦调查局(FBI),阿列尼科夫于2009年4月在居住地新泽西的机场被捕,经审讯后被判监八年。被告的行为,是否严重至要以八年自由“赎罪”,在下不懂置评,但可以肯定的是,阿列尼科夫并没有得到真正公平的审讯,不论盘问他的联邦探员、掌“生杀大权”的陪审团,还是出席聆讯的证人,对电脑程序几乎都一无所知,遑论专为高频交易而设的复杂程序。

  面对只上了几堂HFT速成课的探员,以及在聆讯过程中“钓鱼”多于听证的陪审员,阿列尼科夫和其辩方律师对牛弹琴有口难辩,是可以想象的。

  为了判断执法司法机关是否但求结案草草了事,路易斯于阿列尼科夫上诉得直重获自由年半后,邀请了六位熟知高盛运作、高频交易和电脑程序的专家,当面听取他的自辩,就盗窃高盛编码指控,进行了一次非正式审讯。

  不难想象,在“行家”眼中,阿列尼科夫纵非“比白更白”,转投新雇主前的行径,于行内十分普遍;若非高盛惊动FBI、阿列尼科夫锒铛入狱效力投行的程序开发员,恐怕仍未察觉自己活在刀口之上。

  从“二次审讯”的结果可见,阿列尼科夫对高盛HFT的交易策略(trading strategies,即行内人称为strats 的“秘密配方”)不感兴趣,把高盛认为属于该行的东西“盗”走,情况犹如盖新房却用旧料,远不如从零建立起来的交易系统管用

  高盛借执法/司法机关之手,将一个极可能胸无城府与世无争的旧雇员“置之死地”,其真正用意,不是更令人起疑吗?金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单靠“快”已不足制胜,投行之争迅速转向“大数据”的分析能力。程序开发员今后蝉过别枝,记紧做好预防措施,免遭无妄之灾!(本文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

  《Flash Boys》读后感(二):算法、光纤与服务器

  Michael Lewis 年初新书 《Flash Boy》,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中文名字。台湾译作 《闪电大作战》,有网友译作 《闪击者》;在笔者看来,或许可以称作《算法、光纤与服务器》。本书虽然并非小说,但作者笔触仿佛是以小说的方式描述一个真实世界。相比情节迭起,书中最本质内容在于描述了高频交易、暗池 (dark pool) 的存在,以及 RBC (Royal Bank of Canada) 雇员 Brad Katsuyama 如何发现其中奥秘,继而自建交易平台,试图形成秩序、阻击高频交易给大型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故事的发生始于2007年。在华尔街的众多 banker 中,一位名叫 Brad Katsuyama 的加拿大小伙 (RBC雇员) 发现总是有些事情不对劲。他打算以每股 $22 的当前市场出价 (显示在他屏幕上的价格) 购买10000股英特尔股票,当他按下"买"的按钮时,该股票已经涨价了。这就好象你去超市牛奶,牛奶标价是 $5 每升。当你拿起1升牛奶去结账,交钱时发现牛奶已经涨价成 $10 每升。于此同时,你已经不能收回给出的 $5,于是此次交易的成果是你用 $5 买了0.5升牛奶。这种事情天天发生,以至于嗅觉灵敏的你深刻怀疑这背后一定有什么阴谋

  上述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呢?

  在2002年, 85%的美国股票交易发生在纽交所,其余在纳斯达克。到2008年,共有13家股票交易所,大部分为位于新泽西、保镖重重的服务器。当你买了1000股微软股票,经纪人 (broker) 负责执行,这笔"订单"会逐一"询问" (ping) 各个交易所,从每个交易所买一点儿,直至完成全部交易。但是由于一帮高频交易商的存在,当你的订单到达第一个交易所时,高频交易操作者嗅到了你的意图,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其他信息还没传到的交易所低价买入,然后再以相对高价卖给你,一切皆在几个毫秒之间。每股的差价可能甚微,但每日巨大的交易量,给高频交易商 (Getco、Citadel 等) 带来巨额利润。在2005年,SEC修改了一项规则,要求经纪人以"最佳市场价格"来完成其客户的交易,而这"最佳市场价格"由SEC的系统扫描各个交易所的买入报价及卖出报价而得出。然而交易商 (traders) 可以做同样的事情,只是用更快的传输速度与系统:收到订单后,交易商用他们自己的系统扫描各个交易所,以相对低价买入,然后再以SEC给出的"最佳市场价格"执行交易。由于交易商的系统速度更快,差价买卖的机会依然存在。

  此等高频交易影响圈子里的其他大佬。包括高盛在内的大佬们建立了黑池 (dark pool),直接在机构之间进行对盘交易,对盘完成才呈递给交易所。黑池中交易量及交易价格不用公开,交易费用低,同时避开了交易所监管。“这些安排让我们能够与值得信赖行业参与者合作,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他们所期望的保密水平” (Andrew Silverman)。于此同时,证券交易所也涉嫌与高频交易商从事着某种深度勾兑。

  在这种情境下,RBC 小伙 Brad,为了搞清楚"谁动了他的牛奶",召集起一个由各路怪杰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套系统,使得订单可以同时到达所有交易所,根本上堵住了由于"信息不均等"造成的"投机"行为。继而,他本人,连同众多先前被蒙在鼓里的对冲基金以及银行,开设了一个名叫 IEX 的交易平台,倡导 "所见即所得",确保交易可以在价格不受高频交易干扰的情况下进行。

  这本书从本质上讲,陈述情况的成分,大于抨击或褒扬某一方的倾向,尽管作者的笔触犀利构思颇具戏剧效果。该书出版后,获得强烈反响。虽然声称与本书无关,但 FBI 开始对高频交易进行调查,主要针对可能存在的抢先交易、市场操纵,以及内幕交易。也有高频交易的从业人员抨击本书歪曲事实;然而因该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高度低调,或许实情不为人知。于此同时,高频交易商 Virtu Financial 在2014年3月透露,在过去5年中,该公司在1278天中的1277天都赢利。Virtu Financial 本打算IPO,但上市计划由于本书引发的关于高频交易的广泛讨论而搁置。

  《Flash Boys》读后感(三):Too Fast to Fail

  Michael Lewis这本新作的主题是华尔街上的高频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或者更确切一些,是高频交易员们的主要营生手段之一——捕食交易(predatory trading)。

  本书的绝对主角Brad Katsuyama这样形容捕食交易的牟利手法:就好像整个赌场只有一个赌徒知道NFL的全部比赛结果,他在每个局中都下了注,等待对手方的出现。其他赌徒并不一定会压他的对手方,但一旦有人下注,他就赢定了。

  全书由一条主线贯穿,伴以两条副线。主线围绕着一个名叫Brad Katsuyama的日本裔加拿大人展开,乃智商情商道德底线皆高的“三高”交易员,他一路做到Royal Bank of Canada的head of equity trading,顺风顺水,年轻有为。直到2007年,他发现有高频交易公司利用一般投资者交易数据抵达美国不同exchange的微小时间差来牟利。他的应对方式是招兵买马开发了一款名为Thor的交易工具,确保RBC的交易指令会同时抵达各大exchange从而不被利用。而后,Katsuyama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症结是美国的金融体系(确切说是SEC在2005年通过的Reg NMS),从监管部门到交易所再到各大投行都罔顾投资者的利益任由高频交易公司取利。于是Katsuyama带着他在RBC的“亲信”杀出来创建了新的exchange:IEX。这个exchange旨在通过技术手段规避一切可能出现的对投资者的不公。IEX诞生之初,华尔街对这样一个alternative trading platform充满敌意,但随着高盛在2013年底开始将大量交易分流至此,它的交易量和市场重要性猛增。

  副线说的则分别是:一家公司铺设上千公里的光缆就为了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到NASDAQ的数据传输速度快几个毫秒(不过在全书尾声处作者又引出了更新更快的数据传输途径);和一个俄裔程序员因为离职前从高盛的系统里带走与高频交易相关的源代码而坐牢的故事。

  没有人否认科技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华尔街,科技也造就了一种市场无效率。“It’s an entire industry that overglorifies data, because data is so easy to game, and the true data is so hard to obtain.”

  Michael Lewis说the market is rigged,引来很多争议。知乎上也有多条讨论,包括HFT业内人士的声音(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255810)。撇开作者的观点是否客观,这本书延续了Michael Lewis一贯的“写报告文学写出悬疑小说感”的风格,好读,而且值得一读。

  享受完悬疑感还想回味一下IEX的理论结构的同学请移步这篇文章,总结得精简到位。

  http://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active-trading/042114/how-iex-combating-predatory-types-highfrequency-traders.asp

  另外,据说Aaron Sorkin已经拿下这本书的改编权,可以期待一部“社交网络”+“点球成金”的电影诞生了。

  《Flash Boys》读后感(四):一场令人失望的演出

  本书延续了作者不断严格下滑的写作水准,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自"Liar's Poker"以来,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是故事会,大多以人物为主要线索,作者似乎一直没有兴趣去讲述产品或者市场的深度思考。毫无疑问,作者是一位评书高手,故事曲折蜿蜒,悬念迭起,关键时刻还有很多冷笑话和高级黑,不得不说这些故事都是非常有趣和令人旅途中爱不释手的。与以前的作品不同的是,这一次作者不光是一位说书人,而且还试图成为一名政客,高举反对高频交易的大旗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一边。在CNBC的60分钟专题采访中他宣称:

  [He alleges] that the stock market is "rigged" by a cabal of high frequency traders, stock exchanges, and Wall Street firms.

  作者有一整套令人难以辩驳的证据链:不透明的交易过程、高频交易者支付高额费用获取信息传递的速度优势、不断爆出的高频交易公司的暴利、交易所收取大量交易费用,最后作者总结说高频交易是如何偷钱的:在你买之前买入,然后高价卖给你。该模式清晰,简单,明了,具有所有广泛传播的论调的共同特点,不论是真理还是阴谋论。

  本书除了作者一贯的特点以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一部教科书般的“偏见”作品。作者试图证明高频交易对于人民群众百害而无一益,似乎有材料未动,结论先行的嫌疑。以类似于“华尔街每一处毛孔都是罪恶的”等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论断为纲,去罗织罪证,非常符合激进的左翼社会运动的特点。暂且不论作者关于高频交易的坏处的说明是否恰当,作者明显遗漏了两个重大的观点:

  1. 高频交易对于金融市场稳定性增加了风险,例如2010年美国股市flash crash, 2013年816光大乌龙指,2013年8月22日高盛期权乌龙等等。

  2. 高频交易对于金融市场的积极作用是减少了bid-ask spread, 或者说某种程度上的平均交易费用,和增加了流动性。

  其次,作者关于高频交易究竟动了谁的奶酪指控模糊(甚至可以说自己没有搞明白),以偏概全。作者所用的例子说明高频交易如何合法地从散户偷钱-- front running:普通散户在网页上点购买以后,经纪公司根据NMS的要求去向各个交易所寻找最佳价格,在这过程中高频交易者看到一个交易所的报价后,迅速在其他交易所上抬价最后造成购买价格偏高。这只是众多高频交易策略中的一种,而且,这只适用于大额交易(block trading), 普通用户如果下market order购买几百股,直接就在最好的交易所成交了,不会出现在quote book上,高频交易者不会有机会来偷看。

  还有众多类似谬误,恕不一一列举。

  我最感兴趣的,反而是媒体和读者的反应。它们的表现恰好印证了一个定律:给读者他们想看的就能保持收视率,至于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

  结合最近沸沸扬扬的文章姚笛事件,我想对作者说,讲故事容易,不偏颇不易,且行且珍惜。

  《Flash Boys》读后感(五):简评《FLASH BOYS》

  迈克尔刘易斯最新的一本金融方面的书,主要讲的是“HFT高频对冲基金”(high frequency trading ) 的故事,至今还没有简体中文版出来,呵呵,这个时候就体现出“language arbitrage”的优势来了。

  本书对于美国的HFT主要持批判态度,刘易斯认为HFT并没有为市场增加所谓的liquidity流动性,而这种交易在他眼中是一种tax on investors,持否定态度。

  在看本书的过程中,还是被迈克尔刘易斯高超的story-telling技巧所吸引。但是在看到75%左右时,到知乎里阅读了HFT的有关话题,看到了有些从业人士批驳刘易斯此书的回答,让自己可以更加中性&客观的看待HFT。

  我个人觉得,仅仅从交易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是一个趋势操作者,类似于巴菲特那种,其实这种HFT对你的交易是没有太大影响的,最多是稍微增加交易成本。但是,如果你是短线投机,那么你就得小心了,HFT就会从你头上进行大量盘剥。此外,我国2013年8月16日,杨剑波的乌龙基本就是HFT一个很坏的影响,还好我国的HFT还没有成其气候,如果像美国那种成熟金融市场,这种乌龙异动就产生连锁反应,会引起类似于美国2010年5月6日的千点闪电崩盘事件。

  《Flash Boys》读后感(六):Notes

  We are solely responsible for our ability to succeed, so dream big!

  In effect, the HFTs were scamming investors by charging them a little additional tax on their trades. This would have been bad enough on its own, but HFTs were also making the market more volatile and unpredictable through their lighting-fast, algorithm-driven trades.

  igger volumes have more priorities ?

  The HFTs began trading big volumes on the new exchanges, and so the older ones began losing market share, which ultimately convinced them to let the HFTs in, too.

  《Flash Boys》读后感(七):“无法理解”的技术

  不知道多少有炒股经历的人,像我一样,在按下“回车”键的时候,曾经想象过那个指令的电流信号,沿着宽带光缆,到底去了哪里?是进入了某种类似拍卖的系统,而那系统能保证最快最好的价格胜出吗?坐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人难道不会因为更近更快而更有优势吗?

  这些“朴素”的担忧,对于零星小散当然,当然没什么意义。但Michael Lewis的新书Flash Boys: Cracking the Money Code向人们展示了即使在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以“光速”传递的今天, “更快”在华尔街意味着什么,大多数人对“更快”的极少数人毫无所知又意味着什么。

  关于High-Frequency-Trading (高频交易)的辩论一直在学界业内进行,这本书以后,突然使之成为舆论焦点。该书三月份面世后,不少投资者哗然,美国司法部、FBI和纽约总检查长先后宣布开始相关调查,媒体马不停蹄地提问“市场被操纵了吗?”,同时,该书在美国一周销量达13万本,据说已在改编成电影。

  作者Michael Lewis被(Malcolm Gladwell)誉为财经作者界的Tiger Woods,之前已经出版过数本佳作。Liar’s Poker成为三部关于80年代华尔街的经典之一;改编成电影的The Blind Side票房优异,让桑德拉·布洛克获奥斯卡最佳女主;关于21世纪经济危机的The Big Short一直保持该作者销量的最高纪录,直到Flash Boy问世。

  这位普林斯顿艺术史专业的毕业生,在80年代中期,读了LSE的经济学硕士,转行金融,在所罗门兄弟做债券销售。第一部书Liar’s Poke就基于那段经历。爆红之后,财记天分就一发不可收拾。

  作者既懂那群华尔街那群聪明绝顶的家伙在干什么,又是少有的讲故事天才,两个优势合一,鲜有匹敌。这种双剑合璧的厉害在调查报道Flash Boys中充分展示。

  故事有三条线索。一是连接纽约证券交易机构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机构的一条光缆,二是前高盛程序员Sergey Aleynikov因“偷窃”交易代码入狱,三是加拿大皇家银行交易员加拿大人Brad Katsuyama突然意识到市场上的报价会突然消失,在好奇心或正义感的驱使下,放弃年薪N百万的稳定工作,笼络江湖各类奇材怪人高手,从头创业替天行道,经历了官商不容,黑白皆恨,终于在成败千钧一发之际,“名门正派”内有识之士出手相助,度过难关。第一条线还留下了悬念,让读者自己去调查一个微波传输塔的主人,而微波可以比光纤还要快。

  的确,有点像小说。那种让读者一坐下就无法起身的故事。穿插有911亲历者的描述,令人动容,如“跑到半路,天空开始飘落便签纸,能看到上面的地址是WTC”。

  该书的核心词是“速度”。这也是为什么书名叫“flash boys”, 一个聪明人的小圈子在拼速度。银行、经纪人、交易员被蒙在鼓里,更不用说投资者。速度快,就可以得知别人的意图后跑在前面牟利,就可以插队,也可以在不同交易市场之间打时间差,套利。主人公的解决办法,不是彻底消除HFT,也不可能,因为总有人更快,而是消除“猎食性”的高频交易。让“每一块美元,都获得相同的机会”。

  该书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技术”,既包括软件、硬件和网络等物理技术,也包括“金融工具”这样的机制设计。技术带来的“复杂性”会导致漏洞产生,当大多数人“无法理解”、一部分人忽视、少数人利用此类漏洞的时候,公平就无法保证。CDS(Credit Default Swap)如此,HFT亦然。

  可能该书里把HFT说的有些“耸人听闻”,但想到我们的社会日益依赖诸多“无法理解”的技术,的确让人不寒而栗。

  如果说2014年只读两本书,此书绝对有一席之地。另一本,当然是The Capital in XXI Cenury。

  《Flash Boys》读后感(八):活在刀口之上:高盛为何围剿一名程序员

  8月4日,周日。Liar"s Poker(《说谎者的扑克牌》)、The Big Short等(《大空头》)金融畅销书作家迈克尔-路易斯(Michael Lewis),不愧说故事的大行家,高频交易、黑池以至扑朔迷离的金融诉讼,在他笔下也变得传记般精彩,洋洋万字,非但片刻读完,回味之处,更令人齿颊留甘。

  老毕说的,是发表于9月号《名利场》(Vanity Fair)的路易斯大作(题:Did Goldman Sachs Overstep in Criminally Charging It"s Ex-Programmer《在刑事起诉其前程序员一事上,高盛是否做过了头?》)。

  欲对华尔街有强权无公理多点了解,又或想学习如何去芜存菁,令诸般艰涩题材读来犹如流水行云,路易斯此文皆不容错过。老毕今天想谈的,是由该文引发的一些与金融监管和法律公义相关的观察。

  监管尴尬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针对经纪行中间剥削投资者,于2007年引入名为Reg NMS的法规,要求股票经纪把买卖指令引向对客户最有利的交易所。法规本身用心良若,但新例问世适逢证券市场酝酿巨变,纽交所与纳斯达克在交易所并购成风的环境中,寡头垄断已不复再。在Reg NMS 生效前,单新泽西州已出现不下十个新的股票交易平台;不出数年,由投行私人营运的黑池,数近半百。

  监管当局原为保障投资者推出的新法规,竟反其道而行,既助长中介投机多重剥削,在交易速度主宰一切、胜者全取的市场生态下,还滋生了“市场分割”这个当局立法时意想不到的问题。投行透过金融中介,从客户身上赚取的“租金”,一年怕没有百亿美元?

  这个结果,跟监管机构订立Reg NMS的原意,不是背道而驰吗?

  香港人对黑池的兴趣未必很大,但汇丰两年前有意推出全港首个面向散户的黑池,证监会因担心此举加快“市场分割”,向2011年3月发予汇丰的黑池营运牌照施加新条件,首个散户黑池遂无疾而终。然而,近日市场盛传,“狮子钱庄”紧锣密鼓筹备针对专业投资者的黑池。由此可见,在新的经纪业竞争环境中,香港本地龙头如汇丰、过江之蛟如高盛,黑池都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对监管机构而言,美国近年面对的挑战,香港避无可避。

  “不公平”的审判

  路易斯新作的主角,乃苏联解体后移居美国的电脑专才阿列尼科夫(Sergey Aleynikov)。由于在程序设计上能力过人,阿列尼科夫2007年获高盛赏识罗致旗下,负责高频交易程序开发。

  像故事主人翁一样,成年后才在美国落地生根的俄国科技能人,据文中介绍,于华尔街顶尖程序开发员中占逾半数。路易斯对阿列尼科夫作了不少人性化的叙述,令读者对这个不喜说话、于电脑以外的人和事不闻不问的“科技痴”,增添了一些亲切感。

  然而,路易斯撰写此文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由其一手安排的“二次审判”,试图在法庭以外,还阿列尼科夫一个清白(按照原判,他须服刑八年,其后上诉得直,于2012年2月重获自由)。

  长话短说,阿列尼科夫2007年获高盛聘用,专责提升该行HFT交易系统的速度,跟迅速冒起的大批高频交易对手,如Getco、Citadel、D.E.Shaw 等正面交锋。两年后,由著名俄裔高频炒手马雷舍夫(Misha Malyshev)创办的HFT投资公司Teza Technologies,对这位俄国乡里青眼有加,把他从高盛挖走。

  东家不打打西家,在职场犹如家常便饭,但阿列尼科夫临过档Teza前,把夹杂了开放源码与高盛声称“所有权”属该行的电脑编码的文件档,传送到自己的电脑,以便日后参考以至“怀念”之用。

  高盛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通知联邦调查局(FBI),阿列尼科夫于2009年4月在居住地新泽西的机场被捕,经审讯后被判监八年。被告的行为,是否严重至要以八年自由“赎罪”,在下不懂置评,但可以肯定的是,阿列尼科夫并没有得到真正公平的审讯,不论盘问他的联邦探员、掌“生杀大权”的陪审团,还是出席聆讯的证人,对电脑程序几乎都一无所知,遑论专为高频交易而设的复杂程序。

  面对只上了几堂HFT速成课的探员,以及在聆讯过程中“钓鱼”多于听证的陪审员,阿列尼科夫和其辩方律师对牛弹琴有口难辩,是可以想象的。

  为了判断执法和司法机关是否但求结案草草了事,路易斯于阿列尼科夫上诉得直重获自由年半后,邀请了六位熟知高盛运作、高频交易和电脑程序的专家,当面听取他的自辩,就盗窃高盛编码指控,进行了一次非正式审讯。

  不难想象,在“行家”眼中,阿列尼科夫纵非“比白更白”,转投新雇主前的行径,于行内十分普遍;若非高盛惊动FBI、阿列尼科夫锒铛入狱,效力投行的程序开发员,恐怕仍未察觉自己活在刀口之上。

  从“二次审讯”的结果可见,阿列尼科夫对高盛HFT的交易策略(trading strategies,即行内人称为strats 的“秘密配方”)不感兴趣,把高盛认为属于该行的东西“盗”走,情况犹如盖新房却用旧料,远不如从零建立起来的交易系统管用。

  高盛借执法/司法机关之手,将一个极可能胸无城府与世无争的旧雇员“置之死地”,其真正用意,不是更令人起疑吗?金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单靠“快”已不足制胜,投行之争迅速转向“大数据”的分析能力。程序开发员今后蝉过别枝,记紧做好预防措施,免遭无妄之灾!(本文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

  《Flash Boys》读后感(九):HFT:野蛮生长的低科技

  之前在不同场合听人谈起过 HFT (High Frequency Trading)。当时的印象是HFT可以在金融市场里取得暴利,背后一定是不为人知的高科技以及精通数学和算法的天才。由于这种神秘感,当Amazon上看到这本炫目的红色畅销书,就毫不犹豫地买来看了。

  我的体会可以总结成两点:

  1. HFT不是hi-tech,而是野蛮生长的低科技

  2. 已经有人建立基于新交易规则的市场来对抗HFT的不公平竞争(想入这行的还是想想吧)

  下面说说自己感觉HFT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很简单)。由于我不是学金融的,有不准确的地方请指正。

  一句话说,HFT就是打时间差,而且时间差在毫秒(millisecond,千分之一秒)的量级。这么短的时间人显然干不了,需要计算机完全自动化的交易。

  这个时间差其实就是信息从你的电脑传递到各个交易市场之间的时间差。美国的股票交易市场有不少,除了public exchange以外还有dark pool。比如说,你想买5000股的google,首先会查询各个市场上的报价,然后从每个市场买一定数量报价最低的股票,加在一起凑成5000股。由于距离的差异,这条交易指令到达各个市场的时间会有毫秒计的微小差异,而这个差异就可以让你成为HFT玩家们的“猎物”。

  HFT怎么利用这个时间差的呢?首先,HFT会在各个市场上挂出小额低价的google作为“诱饵”。假设你的交易指令在到达B市场之前先到达A市场,在A市场买了HFT出售的100股,那么HFT玩家就知道你上钩了,知道你肯定还会在其他市场买入同样的股票。这时,HFT玩家在你的交易指令到达B市场之前,先以B的市场价购入google,等你的交易信号到了B市场以后,再以更高一些的价格卖给你,这样HFT就可以从你身上套走一笔钱。也就是说,HFT在信号传递的时间差里,迅速地买入卖出,改变了市场的价格,实现套利(arbitrage);于此同时,你只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点击鼠标的瞬间价格突然被提高了,你实际上以更高的价格完成了交易,仿佛市场预先知道你会买入5000股google一样!

  但是,唉不对啊,你会说你明明先于HFT发出到A、B的交易指令,HFT怎么比我还快呢?哈哈毕竟too young啊,因为HFT购买了专用线路,你的交易信号都是走一般光缆在城市里绕啊绕的,而HFT的专用线路几乎是一条直线!此外,运营交易市场的公司和HFT公司沆瀣一气,把紧靠自家服务器的一片地皮卖给HFT,这样HFT玩家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各个市场的价格信息,而一般玩家得到的市场报价总是落后的,虽然也不过是若干毫秒。

  HFT这么搞虽然每笔交易赚不了太多,但是几乎市场上每笔有规模的交易都可以赚一笔,乘上一个巨大的交易总量,就是一笔赤裸裸的暴利!同时,这笔钱赚得几乎没有风险!(高利还没有风险,还真tm有这种事)所以每个从事HFT的公司都对自家的运营讳莫如深。

  所以,HFT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可以想象,其中的算法也并不复杂,所需要的仅仅是“快”而已。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啊。

  在我看来,这分明是基于信号速度优势的不公平竞争啊。但美国的市场管理部门就是不管,一个是因为只要有规则就会有bug,引入新的规则虽然修复了HFT利用的bug,但很可能会引入其他的bug被人利用;另一个是HFT说自己对金融市场有好处,增加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liquidity)。个人觉得第二个理由实在有些牵强,空手套白狼套了很多狼,也算是贡献了?

  既然政府不管,于是就有人站出来说我们建立个新的市场吧,用规则设计和技术手段防止HFT的不公平竞争。这就是书中正义勇敢的主人公做的事情啦,他创立的IEX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美国金融市场的面貌。

  《Flash Boys》读后感(十):金融也有简单粗暴的一面

  之前看了些关于华尔街的书,《门口的野蛮人》、《金融炼金术》、<too big to fall>、《贼巢》、《说谎者的扑克》等,大同小异,说的都是次贷危机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狡诈的华尔街人利用各种杠杆、信息不对等,把钱从民众口袋转移到自己兜里。

  《高频交易员》讲的也是华尔街的“黑幕”,但并不是以上这种高级,对普通人来说有些生涩、高深的专业技术,而是简单粗暴的,利用直线距离缩短,减少信息传输时间,从而挣取差价的高频交易门道。

  0.5millisecond,比眨眼时间更短的单位,对高频交易员来说,却谬之千里,不惜花费百万年费租用1条直线距离更短的光纤,从而抓住这转瞬即逝的半微秒。

  普通人也许很难理解,但是对于手上有大票交易单据的,专业人士而言,他们每天下班不用冒着风险持有任何股票,仅仅利用这微弱的差价(可能仅仅是0.01美金),就能挣的盆满钵满。美国数十个交易所,所有操作都在每个券商的黑池中进行,客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钱被用在了哪个交易所中购买股票,而券商也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以及时间差,挣钱。

  中国股市被政府垄断监管的机制,从这点上说,还是有好处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