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藏漂十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藏漂十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5 05: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藏漂十年读后感精选10篇

  《藏漂十年》是一本由张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藏漂十年》读后感(一):供养我的灵魂肉身同样重要

  张苹是个病人,是个重度思乡症患者同时也是一个生命苟且症患者,或许,还是一个絮叨症患者,只给你讲述生命真实质感的,掷地有声的,硬硬的比虚拟逼真的真实。诺,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佛家言,诺,这是一个轮回。我们在其间,努力活着,努力筑梦。

  这看似她十余年藏地“漂流”的“传奇”,却不是传记,她只是写下了那里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只是写下了一个从南方出发的北漂,在高海拔慢下来的生活,写下了那些在外流浪久了,或者累了,想歇歇的,寻找着精神故乡孩子们,写下了那些藏地的日常,写下甜茶馆,写下酥油茶,写下那里的八卦谣言,写下那些的家长里短,写下唐拉公主故事,写下纳木错的山湖纠结,写下朋友Anne,写下孩子勇猛风筝游戏……

  “我是个不停漂泊的异乡人,有着敏感骄傲,一路走,要对着心唱个长调,供养我的灵魂和肉身同样重要。”

  张苹是挑剔的,与北京这个偌大的都市钢筋混凝土水泥深林里的“正常人”相比,张苹是个病人,是个精神洁癖者,一个一直寻找精神故乡的孩子。

  “对于一棵卑微野草而言,它太多情了。”在后记里,张苹如是说。

  《藏漂十年》读后感(二):还天还地,还诸神佛

  我从来都没有梦到过西藏。

  作为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我对所有被人塑造特别美好圣洁地方都持有怀疑态度。在认识两个从西藏来的人之前,西藏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空无的概念。皑皑的白雪,巍峨的群山宏伟圣洁的布达拉宫都只停留在文字空间,只有“磕长头拥抱尘埃”有一点画面感,还有对异民族陌生脸孔莫名恐惧

  我唯一的一个藏族朋友是大学里的一个师姐。藏族学生学校里互相抱团,每次我去找她,都看到她们好几个藏族女孩子在一起,说着叽叽喳喳的藏语,打打闹闹。看到我,她笑嘻嘻地跑过来,一下子又熟练地说起汉语。她是个懒散贪玩的姑娘,却也细腻敏感。她写,对那些高呼深爱西藏来了却失望了的人,“我觉得你说的爱,其实也就是YY。”

  无独有偶,在我认识的第二个从西藏来的人,也就是张苹,她的书里这样写着:“20世纪80年代后,西藏是一个符号。……它成为了城市进程感觉不爽的人们白日梦。梦的内容是关于自我的清明,从庸俗生活中救赎回归原始单纯的生活。……人们渴望奇迹,这是无可救药的。”

  我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生于80末90初的我,一直觉得和50年代生人父母有着难以言喻的巨大鸿沟,而这个鸿沟所在,或许就是张苹这一代人所经历的。80年代的中国个性解放、怀疑意识苏醒,以及现代化进程开始和加剧,这一代人精神上的迷茫和阵痛,并不亚于美国“垮掉的一代”。而极有勇气、对艺术又有着天赋敏感和极高追求的她,就去了当时他们心中的圣地西藏,漂泊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年。

  我不愿称这是她的选择,况且她也在书中明白地写到了这一点——一定程度上,她是为了爱情去的。这对于像我现在一般大的当时的她,或许和西藏的符号意义一样,带着令人迷醉的致命吸引力。此心安处即吾乡,心灵上的互相依靠,消解了许多形式上的流浪意味。在最初相识的时候,她也曾问过我,为什么要来北京,是为了爱情吗?可是彼时的我,连一次正式的恋爱都未曾谈过。相对于她,没有遇到一个让我愿意追随到天涯海角不离不弃的人,对我来说,不知是不幸,还是幸运

  我在英国的时候,曾经上过一门研究传记的课,其核心大概是告诉我们,自传真实性存在,本身是个悖论。对于一个人,其不畏暴露和刻意隐藏的部分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自己。而这本类似自传的文字,亦是如此。不必追问感情经历,该告诉我们的,在那些类似自我对话独白里,在那些错落通感的诗句里,在那些假语村言的故事里,都可寻得。十年里,她在西藏所识的每一个人,所见的每一处风景,所历的每一件坎坷,构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张苹。唯一可惜的是,我们只能看到这本记载了十年心路历程的书,看不到时光中那个迷茫挣扎,又勇敢地不断修正自我的她。

  因着熟悉缘故,我常常从书中所述这些经历里找寻她之所以为她的理由。我们曾经一起饲养过一只猫和一只狗,从小没接触动物的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而她却已经完全熟谙了和动物的交流之道,其原因自书中写到的诸般经历中可见一斑。她多次写到动物之间,还有人与动物的交流与对峙,动物在她笔下不是玩具,不是宠物,更像是生命和孩子。她把它们当成老师,当成自我的投射。然而我还记得,当我对她说,那小母猫比我还像个女人的时候,她只是看看我,说了句“你太敏感了”。事实上,她也许早就想到过这些。

  还有很多片段是存在于我对她的记忆里的。比如“拉萨日常”里写到的那种新鲜的、又脆又甜的小黄瓜,我就是在她家第一次吃到;比如她曾跟我谈论佛教,无论是藏传还是汉传,都免不了轮回之苦;比如她的儿子,我俩对坐吃饭时看到旁边一家人小男孩坚强如她也掉下泪来。她说,这都是报应,她欠父母太多。而在书的最后,她写,“我给父母的罪,孩子也会给我,但愿都和解了吧。”

  会和解的。希望我们登上彼岸的那一刻,这一轮回中所有的苦痛,都可还天还地,还诸神佛。

  《藏漂十年》读后感(三):转:这是一个天才文本

  我不知道怎么去表达阅读《藏漂十年》的这种感受,但我有种冲动急于想把它与所有可能与《藏漂十年》相遇的每一个和我一样的”你“分享:看完后,我一度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性,因为关于西藏的“文本”,这些年来的写作,一度是沉寂的,潦草的,和过于粗放,甚至有点”粗暴“的,浮光掠影的,如此细腻的,深入的,文字如此迷人的……我只能说,关于西藏,《藏漂十年》在这些年的西藏书写中,它可能是最棒的。其实,这不是游记,这是真正的纯文学意义上的写作,它不止是写了西藏,写了作者在那里遭遇的人,遭遇的事儿,而是描摹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灵:我们从城市里的逃离,从肉体里的逃离,精神上的不愿面对与逃避,我们祈求在生存的“疲惫”中找到“呼吸”,我们日日怀念已然久远的“自由伸展”,日日假想我们有一天会“一切都很美好”,我们在日复一日忙碌平庸中,渐渐忘却对于生命的简单叩问:“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往何处而去”?

  《藏漂十年》或许是一个响亮提醒,不是“治愈系”,而是“生命的共鸣”。就说说这些文字吧,我相信很多作家小伙伴们”看了都会“惊呆”了——如此干净纯粹,有一种从灵魂深处出来的“颤栗感”,仿佛小心翼翼学着说话的孩子,但每一句,那么真实真挚,时不时地”无心“地”敲击着你,还有一种纯粹因而冷静因而有点可怕的对于生命的旁观感,那种看似浅浅的却异常成熟的文字表达,很多年未遇见了:

  “清晨,站在娘热乡半山腰的格里空巴的金顶往下望,拉萨正在晨曦闪光……”,真是神级的开篇

  “对一棵卑微的野草而言,它太多情了,既想唱唱阳光恩赐多么温暖,又还记得牛羊踏过身体疼痛。”多么深情的自述与收尾。

  我衷心感谢这个“横空出世"的不知名的作者张苹,感谢这个”横空出世“的《藏漂十年》的文本。

  这个春天,有《藏漂十年》,仿若希望与梦想亮丽起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