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1401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读库1401读后感10篇

2018-07-15 05: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1401读后感10篇

  《读库1401》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31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401》读后感(一):祖父的新屋和社会新闻内部版

  《祖父的新屋》宛如去了江南一带亲见。说来奇怪,虽然真实生活里,我并没有机会了解江南一带的风土人情,但是似乎又没来由的熟悉亲切。我看到了有如大宅门里,厚道殷实的一家人。真是好生羡慕出生在这样家庭作者

  《社会新闻内部版》是我喜欢的纪实性作品,讲过去几年的媒体介入的一些故事,看到了各方各面,有助于了解这个社会。其中讲陈易那篇,似乎早年在天涯看到过。多怀念那时的天涯和网络,为我打开了多大一扇门。象我这样无根基名师的小蒲公英,只能靠自己补课,感谢伟大的网络时代。尤其是昨天听到说中国现在有2亿人生活在非常赤贫的状况对比之下,我已经有了很多改变的机会了。怎么能不努力珍惜

  《读库1401》读后感(二):记读库1401

  赶上打折,连忙入手14年的,看看自己还能适应,就把15年的也买了。

  之所以要“看看适应不”,因为上一本,已是快十年前看的了。是哪一期都记不得,反正在小书柜里,没丢。

  后来去了成都,一直处于担心温饱状态,舍不得买点书啊杂志。辗转回到家,虽没了工作,自己好歹有点底子,家里也让依靠,算是有点小钱有点闲的阶段,用来读书太好了。

  算是给自己一段Gap time,可能撑不了一年,也不打算四处游历,不能叫做gap year。

  1-45 祖父的新屋 法殷洁

  46-130 刘祥武相亲记 马宏杰

  131-165 社会新闻内部版 阿狐哥哥

  166-175 古巴行记 何塞•曼努埃尔•普雷托

  176-295 塔窟东来 王 南

  296-317 舌染红尘 荆 方

  1401

  祖父的新屋,细细碎碎的,每个方位都讲遍,似乎还不够,没说通透过瘾一般。这么细碎的文字,边看边回想自己小时候,没院落街市,就在几平方的屋子的躁腾,翻出各种东西都是好一阵的玩乐。

  不喜欢社会新闻,电视台的各类社会新闻全部回避。社会如何阴暗明媚,自己身在其中,也不用别人的故事来提醒。不过刘祥武的故事大致看下去了,到客厅喝茶时,正好父亲在看央视倪萍的那个节目,有些不解,还用这个故事和他聊了几句。

  阿狐哥哥的行文充满了成都本地味儿~也是翻翻几页过,钓鱼执法什么的,我有闲暇关注周遭的时候,已经没有这类事情了。

  古巴行记倒是增长见识,对那个国家,只限于革命家那几段故事,现状如何似乎无从了解,上面贴了完整版,有心再看看。

  塔窟这个可真长,把塔部分细细读了,记住了大小雁塔是两种结构。后面就无力再详读,翻翻图片先。那天不知道和爹看什么电视,他说了一句,印度是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我疑了一下,倒是没查证,不过那是个给人多复杂国度啊!上份工作就和他们有密切关系,被领导不说,时刻感受人家”追超替代“的威胁,质优廉价不怕苦,回来后再看《世界是平的》,章章泣血。但同时他们家的宗教,佛教也好印度教也好,又是那么美妙吸引人,如果没有专门文字记载,宗教典籍也能传承他们家悠悠久久的历史啦~

  最后那个是讲吃的吗?记不太清了。

  《读库1401》读后感(三):1401琐记

  1、祖父的新屋:读库甄选稿件偏好于“小”,此文就是典型完全私人化的记述,小至一张八仙桌抽屉里的物品事无巨细。作者娓娓道来家中房屋格局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家人的日常生活,满满的亲情回忆,可能同是南方人的关系,我对这种江南味的家族房屋、人情世故都很熟悉,看到很多处都会心一笑。文中有段话:祖宗祖宗,隔代便终,最后太公太婆所遗,不过两三幅遗像些许事迹,人生也到底空枉。一如以后的祖父母,将来的父母,还有再将来的我们,说来再空,不尽欷歔。所以父母在世时多关心,多了解,这也算一种传承吧。

  2、刘祥武相亲记:看这样的文字,体验刘祥武的生活,这个生活在底层的人,有着自己的价值观,有善心有利用、有偏激、有平和,我说不准有着这样特点的人是其无法选择的家庭背景还是当今社会的纷乱世影响了他。反观自己,如果处于刘祥武式的生活困境我会和他一样成为社会的异类抑或同流合污者?

  3、社会新闻内部版:几个新闻事件背后的世态百相,川地多故事。

  4、古巴行记:古巴、越南就好像远房亲戚,看着他们的变化,有着另一种感觉,也许是我们走过同样的道路。有的还在挣扎,有的迈开大步,你总能在他们的变化中找到我们的影子。文中最后说到:人民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待政府允许他们像一个成年人那样生活。正在撤退的承担着保护角色的国家,在教育指导人民的同时,也让人民养成了对国家的依赖,整个国民长期被束缚在一个童年时期。作者又期待时间会逐渐让他们成长起来的。我们呢,这个不断挥舞叫喊着“深化改革”的孩子,还有足够的时间吗?

  5、塔窟东来:王南的这几个系列娓娓道来,都非常好看,希望能集结成书。佛塔、石窟、飞天让人心驰神往,尤其是敦煌石窟内的极乐世界,“方太室内,化尽十方,一窟之内,宛然三界”。

  6、舌染红尘:食物背后的故事,带着个人独有的回忆。要不孔子说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读库1401》读后感(四):《读库1401》读书笔记

  原本只打算简单记录一下,没想到记完竟也有这么多内容

  目录

  1-45 祖父的新屋 法殷洁

  46-130 刘祥武相亲记 马宏杰

  131-165 社会新闻内部版 阿狐哥哥

  166-175 古巴行记 何塞•曼努埃尔•普雷托

  176-295 塔窟东来 王 南

  296-317 舌染红尘 荆 方

  1 纪实类

  最好看的是阿狐哥哥的《社会新闻内部版》,作者身为媒体从业人员,在一些新闻变成旧闻多年之后,再从另一个角度写出当年不曾曝光的事件角度。几个事件,或离奇惊险人心百态,都好看。

  然后是《刘祥武相亲记》。同样是真实事件记录,时间跨度很长。刘祥武矛盾复杂的人物个性非常真实。片段摘录——

  他就是没有举行婚礼。要是公开办了婚礼,那女子也走不了。在乡村,一个隆重的婚礼远比一张结婚证重要得多。

  怎么说是你的事,怎么播是电视台的事情,你有什么权力审查人家的节目啊?

  你一方面看到的是社会的黑暗,一方面看到的又是社会的阳光;一方面你自己又恶,一方面你自己又善;你一方面在同情这些人,一方面还在泯灭这些人。这就是你的善和恶。

  这个社会没有人欠你的债,如果说谁帮助过你,你就要学会感恩于人家,而不是把别人对你的帮助看成一条生财之路。任何一个记者都不会靠报道你的贫困赚钱,你这样说话是不道德的。

  2 研究

  《祖父的新屋》不算研究类,则是笼统归在这里。

  古老房子构造,各个细节,配上图纸,一一记述。穿插其间的童年往事,竟和我的童年诸多相似

  比如冬天不方便洗澡,就用盆子洗,顺序为:脸→PP→脚。

  比如还烧煤,碎的煤渣可以做成煤球,不浪费

  比如小孩子偷吃年节开饭前的鸡肉,再左右匀一点看起来好像没动过。

  比如很小就开始独自睡,夜里怕,好像是最初的人生负面体验。

  比如卫生手册人体图片,对小孩子很惊心动魄

  比如偷摘家后院早熟的葡萄。(某次我站在阳台边缘,透过铁丝网偷摘时,楼上有个声音还一直指点我,左一点,再向前一点,好了,就是那颗。至今我都不知那位楼上的邻居是谁,甚至都不记得是男是女了。)

  压泵的水井让我想起初到长沙时住在中南大学附近,一位网名叫做冰点的女孩家里,那个院落中央也是有一口井。洗脸刷牙前,手洗衣服前都要先抽出水来。

  比如小孩子每天没事干就看着外面的人来人往。比如老鼠笼,比如外公外婆分床睡。都跟我的童年非常类似

  其他一些有趣的内容随手记如下——

  人坐在锅里洗澡,屁股底下是烧火的锅底,怕烫,就隔个乌龟板。做成乌龟形状的椭圆木垫板。

  那时少有人家可以在自己家洗澡,逢年过节人家就会排队上门来借洗浴。来时带上几捆柴火,烧完剩下的就作为谢礼留下。

  母亲津津乐道,某年锡剧名角来演戏,剧团也都是跑到我们家里洗澡。

  祖父造屋时,设了隔墙,动荡年月藏人藏物避难。

  好几重门,利用视线死角隐秘不示外人,这是传统建筑一向有意识遵循的法则

  开药店规矩,也沿用到家里,备零钱防乞讨,不管是否救人急难,多少给个意思

  父母无神论,党员,不拜神。后来社会变动,淡化了政治信仰,母亲才开始给祖宗祭拜磕头。

  祖父对防火防贼,永远谨慎。某次街上救火民兵队员,把事情当笑话说:火着了,那家老婆蒙了,抱个枕头往外奔,孩子留下被烧坏了。

  匠人铺砖工艺差别,旧时即便有断裂,几十年依旧平整。新砖高低不平

  杨柳的根有一版没入河水,那里絮絮绵绵会藏鱼虾

  小鸡掉入露天粪缸,祖母看到央人掏出,没发现的就活溺其中了。

  寄爹风俗,小孩生下来要寻个寄名的父母,好养。

  新任校长下令拆了怀德桥,过后不久生癌死了,乡人都说那是现报。

  家中规矩,敬老不敬小,最老的祖父有好葡萄吃,小孩子就拣剩落的散葡萄酸葡萄。作者最小,只能落剩中再挑落剩。

  家中规矩,本能就是要对女生好,不许不好,没理由不好,所以家中将来,基本各个孩子的夫妻关系都很好。

  家中祖训,不碰政治,再变故都不受影响。某年苏州读书的长子要做三青团小组长,祖父连夜赶去给弄回家,后来再重新考上南京医学院。1937年日本人来,要当地有名望的祖父做伪乡长,祖父连夜逃避外出。后来他的朋友顶了位,之后因着政治吃了半辈子苦,知道文革后政治摘帽,来报喜。祖父笑嘻嘻,你头上帽子摘落了,觉得冷否?两老对视仰头大笑。

  四个儿子各自学医、学生意,严父用心良苦,执意每人所学不同,为只为儿女经济不蛋碎于一筐。

  祖父年轻时好酒,酒席吃到一半,就到屋外河边将满腹酒水一呕而去,然后重新上桌。

  流氓茶馆闹事,手枪直接拍到桌上,老板求助祖父,祖父不慌不忙,托着个茶壶就去了,茶壶往桌上一放,人往角落一坐,流氓就知惹不起了,收起手枪,不声不响走了。

  年老后祖父二十几年不再出门,因为什么都看过了。临离世那几年,又天天想出门。孙子怕他走丢就一路跟着。人们都跟他打招呼,他已不记得对方了。偶尔去看看自己年轻时开的药铺,“全不认识了,全不认识了。”

  以下为摘录——

  认识不认识,药店还是药店,还叫作“大吉春”,便是一个世事轮回,最后空余一些名目吧……集体经营又再改回私人所有,换了私人招牌。只是不复最早的主人,不复最早的经济,失传了中药规制,丧亡了中医家学,存余一个医药的虚壳。

  想想就是一场空。父母二三十年也奋斗出两套房子来,结果我们又是各投各处,父母要跟随儿女,那再好的房子还是空置发霉。都是无谓的奋争吧,人不少蜗牛,人在家在,人去屋就是一堆虚无,终要弃终要死,尽量想开。

  祖父再回家,就是一具遗体了。祖父再回家,就是一盒骨灰了。祖父一直在家,就是楼下小房间南墙他父母遗像底下他自己的那幅遗像,他就一直住在他的新屋里。

  空庭里自也春夏秋冬,乱开花乱结果。结了果也没人摘,果子落地又生根发芽,砖缝里生出不少新的枇杷树。

  不过祖宗祖宗,隔代便终,最后太公太婆所遗,不过两三幅遗像些许事迹流传,人生也到底空枉。一如以后的祖父母,将来的父母,还有再将来的我们,说来再空,不尽欷歔。

  -----------------------------------------------------------------------------

  《塔窟东来》篇幅最长,内容最扎实

  塔窟如何从印度传到中国,如何融入中国特色,如何转变

  研究类这两篇初读都有些难入文,但耐心读下来,都自有一份吸引力

  半球形桑奇大塔具有宇宙之卵的象征

  印度佛塔“有外无内”,窟寺有外无内。后中国将塔窟改造为内外兼备。

  加法建筑,木,自下而上,自内而外。减法建筑,负建筑,从山崖中凿出,雕凿过当则难补救。

  希腊人由于地中海气候只需披一块布,产生欣赏人体美的风尚。印度酷热天气也造就了不加修饰和遮掩的裸体习俗艺术。薄纱与湿衣的创造。

  希腊雕刻“有眼无珠”,中国“画龙点睛”。

  石窟之于魏晋南北朝,一如墓葬之于两汉。

  敦煌石质过硬,不适合像云冈般大规模精雕细琢,故发展为结合彩绘的精妙创造。

  佛塔该比恩了中国每座古代城镇的天际线,一如西方大教堂钟塔或穹顶对于城市天际线的意义。

  印度的艳情味,于艳情中见悲悯,于恋世中求解脱。“有意渲染情欲之迷人与世俗之可恋,用以反衬佛教徒出家与解脱之决心,这恐怕才是印度佛教艺术的深意所在。”“既虔信宗教又眷恋世俗,既寻求解脱又执着人生”。

  中国文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摈弃了印度佛教中的艳情部分。也就随之抛弃了“色即是空”一般的哲学意味。

  3 其他

  《古巴行记》读来最晦涩,其中一些句子和形容很有意思,但如果能对古巴的政治经济有更多了解的话,读来应会更有体会。

  《舌染红尘》以食物串联的生活片段,小小有趣,但不需再读第二次。

  《读库1401》读后感(五):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401》

  “祖宗祖宗,隔代便终,最后太公太婆所遗,不过两三幅遗像些许事迹流传,人生也到底空枉。一如以后的祖父母,将来的父母,还有再将来的我们,说来再空,不尽欷歔。”

  在《祖父的新屋》里,法殷洁以从容散淡而又细密的文笔,移步换景,追忆或重构了老派之家往昔堆满角角落落的日子与生活。毕竟,人乃家之魂,曾经的新屋已成如今的旧宅,只是自己过往岁月的一块印记,物是人非,宛若红楼遗梦。繁华散尽,并非全然是虚空吧,还有回忆,以及承载回忆的文字,隔代未终,超越时空。

  在甲午年春节返乡期间,我慢慢地阅读了法殷洁的文章。其文信息丰富,自需细细消化,间隙,我也不时环顾童年远逝的院落,神思恍惚。老家的院子狭长,一头是早已不再住人的五间浑砖瓦房。房子是父亲在三十六岁时筹资盖的,水泥门槛上,还有他刻的“1980”几个数字。在当年,这是全家的骄傲,因为在此之前,街坊邻居盖房子,都是用青砖垒好边角搭好框架,然后在其中填充土砖的。父亲说,没用红砖,是因为那时根本就不让烧制,毛主席曾有最高指示,“备战备荒为人民”,而红砖房子不利于战备。

  似乎是翻覆之间,起初自豪的对象便遭遗弃,只是存放一些杂物,即便漏雨,也懒得修整了。为祖父守孝三年期满,年前请春联和门神时,父亲居然忘了计算故居的门框。腊月二十八,张贴过半时,我才发现了这个问题。母亲让父亲再买,父亲说,去年国兴从郑州带回来的几副,一直收着,现在可以派上用场。我哭笑不得,那可是蛇年的,而且内容也太商业化了。不料,家人异口同音,认定过年就是图个气氛,红红的就行了,没谁会认真地近前去看。最终,故居门框上贴上了旧春联,横批是“吉星高照”,上联是“金蛇献瑞喜迎春”,下联是“红枣飘香好想你”。

  转引几段话(已经编辑整理):

  在乡村,一个隆重的婚礼远比一张结婚证重要得多。(马宏杰《刘祥武相亲记》)

  重要的一点是,对像古巴这样一个国家使用的任何词语,你必须非常小心地进行审视。一个“失业”的人往往不是失业,一场“示威”不是示威,而是政府组织的一个活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正如维克多·克莱普勒解释的:首先是在语言层面上颠覆现实。

  人民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待政府允许他们像一个成年人那样生活。正在撤退的承担着保护者角色的国家,在教育和指导人民的同时,也让人民养成了对国家的依赖,整个国民长期被束缚在一个童年时期。时间会逐渐让他们成长起来的。(以上两段:何塞·曼努埃尔·普雷托《古巴行记》,徐龙华译)

  至今许多人尚不知晓石窟算是古建筑,其实石窟原本皆是石窟寺,不仅其洞窟之内属于特殊的建筑空间类型,并且中国石窟寺较印度原型的差异,更在于在窟外往往因崖构筑木构窟檐,并布置有地面附属建筑群,形成完整佛寺的格局,一改印度石窟有内无外的属性,变为“内石外木”的特殊佛教建筑形式,亦可谓石窟寺的中国化。

  石窟的开凿实为“负建筑”之建造, 比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费时费力无数。中国各大石窟的开凿,真是无数匠人以“情专穿石之殷,志切移山之重”的意志才得以完成的。且石窟之雕凿不是一般体力活,而需周密规划、精心施工,因为是“减法”的建筑,故稍有缺陷雕凿过当,则难以补救,不若土木结构的“加法”建筑,可以随时拆改、反复垒砌。地面“加法”建筑为由下而上建造,石窟“减法”建筑则恰恰是自上而下凿成。窟室前壁门洞的上方往往开有明窗,既是窟室采光的必要设计,更是施工的首要步骤之一:正是明窗的开凿使得整座窟室的开凿有了上部的起始点和工作面,自明窗洞口凿入,逐步将窟室上部空间凿出,废石由明窗及门洞渐次运出,一步步实现对整座窟室的凿岩工程。

  常有人称奉先寺巨像系依照武则天容貌镌刻,其实不论昙曜五佛象征北魏五帝为当世如来,或是武则天立龙门巨像象征自己是弥勒下凡,都仅仅是一种象征主义,而非写实主义,佛像之雕凿自有其程式化的艺术手法以及艺术家自己的创造,如刻意追求神似某个凡人,反而失去普遍的“神性”。洛阳龙门奉先寺巨像之精彩,不在于是否像武则天,而在于其宏伟的尺度、精妙的雕凿所反映出的庄严沉静、岿然天地之间的气度,尤其巨像与伊阙山水形胜的结合,使之更具气势,由河对岸遥望卢舍那大佛及两侧弟子、菩萨并金刚力士一众造像,宛如漂浮于天河之上,气势更胜云冈敦煌。(以上三段:王南《塔窟东来》)

  方便面对我来说,基本是失败的代名词:做人失败,没人缘的人才自己躲家里吃方便面;事业失败,没钱只能吃方便面;品位失败,居然用方便面搪塞自己胃口。所以我对方便面提不起热情,一看到它就想起失意的日子和败坏的胃口。豪华版的方便面呢?加肉加蛋加料的方便面呢?嗯,如果你想把方便面的凄凉和悲惨发展到自欺欺人的地步,那就去买这些豪华版和加料版的方便面吧!每次电视广告里看到这些极尽华丽包装的“美味”方便面,我都替人类感到由衷的悲凉。再有诚意的方便面,它也只是一碗方便面。它成不了一碗腊味煲仔饭,也成不了一碗鸡汤大馄饨。任它放了多少小虾仁调味,放了多少西红柿调色,也掩盖不住主料的简陋和寒碜,说到底它还是一个用色素和味精勾兑出来的速成食品。

  有史学家说臭味食物的产生是因为过去储存条件差,食物没有保存好变质而成的,意指那些臭不可闻的食物都是偶然、被迫形成的。史学家的说法固然有根据,但我觉得人类的味蕾除酸甜苦辣咸之外,本身也需要臭,对臭的欲望就像有人爱吃酸有人偏爱辣一样,是天生的、正常的需求。单凭偶然原因,逐臭的队伍不可能蓬勃发展到今天这么庞大。说到底,臭馔就是在钢丝上跳舞,在奇香与恶臭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边界。其实我们的人生哪一刻不是在钢丝上跳舞呢?激情与疯癫,情爱与淫欲,善良与昏聩,强悍与残忍,我们每时每刻都活在是与非的剃刀边沿。想明白了这些,不妨放养自己的欲望,把欲望的洪水猛兽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比死死拴住这只猛兽要安全得多。有了这种平常心,你才能在岁月下一个转弯处,淡然面对任何诱惑。(以上两段:荆方《舌染红尘》)

  《读库1401》读后感(六):人生百态,阶层差异

  这期的几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前四篇,看似无关,却都可归为一类:不同阶层的人生百态,太丰富,超越想象力,差异太大,有些事情可以体验,有些则只能间接了解。

  《祖父的新屋》通过介绍江南无锡城内祖父的“新屋”,顺道介绍了家族故事和无锡风俗。一间间屋子的功用和建造历史,牵出一桩桩人和事,无锡城内的世家和日常习惯风俗人情递次展开,娓娓道来。这是一个典型的无锡勤奋中产之家,鱼米之乡,白手起家,逐渐积累到家境殷实,社会变迁带来家族人事的起落变化,跌宕之间,仍不改从容,大事小事,接体现了典型的江南人勤奋而无争不强求的文化。

  《刘祥武相亲记》记录的则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湖北打工者刘祥武因为家庭的拖累,相亲之路崎岖坎坷,打工历程也是曲折动人,让人痛心让人惋惜,底层的生活,即使有心理准备,还是远超想象,也深知这绝非最底层。

  《社会新闻内部版》从都市报社编辑的视角披露了一些过去不变披露的故事,有奇闻巧遇,有惨烈案件,有社会与体制丑恶,虽说不上叹为观止,但也丰富了对人生百态的理解。

  《古巴行纪》虽然只是一片不长的译文,却说出了一些略有敏感的现实,古巴正不得不走在变化的路上,政府或者说执政的人,正在为撤退(或者说改变)做好准备,以便体面的保持完整推行安排撤退。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描述阶层的差异。

  “人民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待政府允许他们像一个成年人那样生活。正在撤退的承担着保护者角色的国家,在教育和指导人民的同时,也让人民养成了对国家的依赖,整个国民长期被束缚在一个童年时期。时间会逐渐让他们成长起来的。”

  《塔窟东来》是篇通俗的学术文章,讲述了印度塔窟到中国后的演变,没仔细看,不过是对敦煌和龙门的部门稍加关注了点。

  《舌染红尘》是个长在开封长大走四方吃货的回忆录,之前在读库发表《我是60后》,后单行出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读库1401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