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塑造孩子消费习惯的第一本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塑造孩子消费习惯的第一本书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5 05: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塑造孩子消费习惯的第一本书的读后感10篇

  《塑造孩子消费习惯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由[英]大卫 柏金翰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4-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塑造孩子消费习惯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一):讲的不仅仅是消费

  这本书虽然名字里说的是塑造孩子消费习惯,其实内容里包含的不仅仅消费理念,如果说让孩子收十元存五元就是消费,那就错了——这顶多能算得上是理财。消费是一项非常复杂人类活动,里面包含的动机喜好因人而异,所以从一个人的消费中,可以一窥他的品位教养追求,这本书正是这样扩展开来写。家长处处卡着孩子是不行的,要什么买什么也是不行的。其实最近在各种渠道看到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都觉得比较片面严厉一点的观念,认为要吃苦,要虎爸狼妈,我是绝不认同的,但是如果说要一味满足(有这么一篇文章,讲到别让父母匮乏影响孩子一生),我也不能认同,毕竟活生生例子和血的教训都太多了。教育学家要是一味按自己想象来勾勒场景必然是有问题的。父母有匮乏感就一定会延续一代方式吗,我怎么觉得恰恰相反呢,现在的多数年轻父母反而是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说到底,里面最值得借鉴观点就是,别拿孩子当孩子,再小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判断,你要是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根本不要想引导他。另外就是同侪压力,这个概念说白了就是来自同学伙伴的压力,如果孩子永远觉得在群体中矮人一头,他的心理是会受影响的,父母很有必须让他至少在同龄人群体中达到一个平均水平可能会有人说怎么可能,我就这点点收入,不要让孩子学会攀比。我告诉您那都是托辞,假如您小时候也在这种情况下,您心里很顺畅吗?教育不能以忽略人的天性前提。我个人理解,如果您的经济实力有限,请在孩子呆在一个与您对等的家庭的孩子组成的群体中。还有就是孩子穿着成人化问题,社会和父母们在控诉罪恶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多想想背后的因素。除了家长监护不力,孩子穿着成人化也是引发性犯罪的重要原因,这一点恐怕在中国没有太高的认知度。想客观冷静地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妨看一看这本书。

  《塑造孩子消费习惯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二):别让孩子成为“物质儿童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受到消费文化冲击,而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物质化”。这不仅局限于成人,连本应天真无邪的孩子也正受到这种浪潮侵袭童年在慢慢缩短、变质。这种影响使得孩子们显得“物欲泛滥”、早熟,而且对其将来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意识到这种影响的严重性,国外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的健康成长。而这本《塑造孩子消费习惯的第一本书》正是在这种环境应运而生的。

  本书围绕目前孩子身上常见的问题,也是父母最为头疼的一些问题展开,书中的每一章节都是针对一种现象、问题,采用的是最常见的由现象到分析的方式。比较特别的是,作者在分析的时候通常先把问题相关的一些理论列举出来,加以比对,再作分析讨论,这样不仅能纠正一些以前的错误观念,而且还能对这方面问题有更加全面认识。此外,本书更加偏向于小家庭的环境背景,侧重于孩子从小接受更多的长辈宠爱而缺少兄弟姐妹分享条件性格特点的分析,这也更适合中国的父母们来阅读

  在小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中国孩子本来就更受宠爱,再由于父母们仅仅注重其身体学习成绩,对其品格培养较为忽视,所以消费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必然变得“物质化”,进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对其将来产生难以预计的影响。因而中国的父母应重视者方面的问题,塑造孩子好的消费习惯,别让孩子成为“物质儿童”。

  《塑造孩子消费习惯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三):“小家庭”的育儿指南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家庭的规模在逐渐变小,“4+2+1”的模式渐成主流。与此同时,“小家庭”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尤以育儿问题最受瞩目。于是,各类针对小家庭的育儿书籍层出不穷,但大多人云亦云,很少具有见地。而这本由英国教育专家撰写的育儿书却立足详尽调查对比各种理论,从而得出可靠结论,为小家庭的父母育儿提供了切实可行建议

  本书的每一章均是针对当今儿童成长中所面对的问题,从现象到分析,逐步展开。虽然文中调查的例子、数据都是基于英国的情况,但是由于在育儿方面小家庭所面对的问题大同小异,诸多方面是共通的,所以这方面的影响非常小。比如,肥胖,磨人,早熟等问题在大多数孩子身上都有体现,也是父母非常关注的问题;而给孩子报兴趣班更是中国的父母们尤为关注的问题。除了详尽的例子,书中还把每个问题相关的著名理论一一列举,对照分析,更是指出了一些错误之处,纠正了传统观念中的谬误。比如在儿童肥胖问题上家长才是问题的关键

  英国人严谨作风在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有理有据,论证严密,并涵盖小家庭育儿方面的诸多重点问题,给新时代的父母在育儿方面提供了指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小家庭育儿指南。

  《塑造孩子消费习惯的第一本书》读后感(四):“先了解,再引导”

  无疑,这是一本功夫做得很扎实的书籍。整体的行文方式类似于一本论著的表达作为一名专业从事教育领域研究学者,大卫•柏金翰在撰写这本书时,一定做了大量的功课。所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宛如一路分花拂柳。我们看到的绝不是作者的一孔之见,恰恰相反,作者本人的观点阐述,篇幅倒并不是很多,他人之前的大量的相关研究反而占有了绝大份额。这样有趣的行文比例,不知是作者有意的尊重,还是为了抛出足够的反证来推出自己的论点。最起码,如此科学的严密的治学态度,是值得推崇的。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触及不同的并且有着一定依据支撑的多方论点。仅此,已是丰盛收获

  由此反观当下儿童教育领域的图书,各色理念、观点、口号五光十色,各种专家铺天盖地,但真正经得起推敲的、论证的,又有几个?很多的书籍不过是在自己的个体经验之上,或推想或夸大,闭门造车也罢以偏概全也罢,抓住一个卖点大肆渲染。偏生这些气势汹汹的口号和名头唬住了不少的家长,且不论搞得人理性消散,更要命的是,不少偏执的概念直接造成了对孩子教育的误导,为祸不浅。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塑造孩子消费习惯的第一本书》就更显得理性和客观。当然,我们也要能够接纳它的理论和专业,读起来并不轻松相信从事教育学社会学乃至营销学的专业人士应该更加对胃。但是,细读其中的观点,广大家长仍会受益。

  与之前相关的书籍不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儿童的消费。作者首先消解了对消费引发“有毒童年综合征”的恐慌与对“儿童力量”的过分夸大,主张用一种新的框架超越两极化的论调,超越非此即彼选择。在这个根本的基础之上,作者提出了“孩子用消费表达自己的想法”,消费既有物质作用工具性作用),也有文化作用(表达性作用),消费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

  “先了解,再引导”,先知道孩子是什么,需要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才会有有效的引导。这一点,我认为可以视作本书的核心观点。正如作者所言:“儿童既不像许多社会活动家所想象的那样无助,也不是营销者口中自主且见多识广消费者。”更为形象说法是:“儿童消费是一个营销者、家长和儿童之间持续协商、竞逐权力的过程。”

  作者随之提出的诸如购买玩具不是关键,更多的亲子时间——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才是关键。还有小胖墩的养成、孩子穿着过于成熟带来的隐忧,以及“缠功”引发的家庭冲突、孩子之间的“面子经济”等等这些具体问题的分析,无不从“社会文化”的意义上展开。

  正如作者所言:“我们不能仅从个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消费(和成年人的消费)。而应该把儿童的消费放在他们和家长、同龄人、社会的关系进行理解。”

  由此可见,“先了解,再引导”,不仅立足于孩子这一个“点”,更是从一个“面”上的、“蛛网”上的了解与引导,我认为,这样一种在实际环境中的对问题的认知方式,抛却了真空与臆想,是对儿童脚踏实地的理解与关照。将之推演开来看待儿童教育问题甚至人的一系列问题,应该会有更多的启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