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互联网金融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互联网金融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5 05: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互联网金融经典读后感10篇

  《互联网金融》是一本由姚文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3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金融》读后感(一):影响很大,但不深刻

  影响很大,但不深刻

  ——对互联网金融是这样,对这本书而言,选择了这个题目,也就无法写出什么有深度内容,更多的就是堆砌,对金融业主要领域涉及互联网事件的堆砌......

  有些论断不错,摘抄如下

  1.网络可以使我们在虚拟空间拉近距离,但是并不能缩短现实物理空间的距离;

  2.网络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但还无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

  3.未来的金融就是数据。金融产品本质上就是数据,数据的网上移动包含一切,然后还原到各种金融产品,将数量期限匹配进行风险定价。

  4.金融并不是比谁快,更重要的是谁能活下来,并且活得长久

  5.银行业发展,与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分割线

  -----------------------------------------------------------------------------------------------

  是信息技术改变了金融,还是金融主动拥抱了新的技术?

  思考中...............

  《互联网金融》读后感(二):梳理互联网金融的趋势

  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在过去的2013年开始火起来,从当下乃至未来的趋势来看应该会更火。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金融,更应该被看作一个全新的所在,这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结合的新兴领域。那么,姚文平的这本《互联网金融》可以算是一本由金融行业老兵视角梳理互联网金融的著作,顺着作者所梳理的内容,或许能够看到互联网金融将会带来的趋势和可能

  如何定义互联网金融?书中进行了一次概念重叠——互联网金融带有互联网和金融的双重属性,但两者却有不同的行业精神。互联网精神主张开放平等、协作、分享”,金融精神则主张“稳健责任”,也就是说,如何在创新中规避风险、在开放中发掘规律形成规则应该就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中最大的挑战

  基于这样的定义,那就得看看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点在那里。互联网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依次颠覆了众多行业和商业模式广告传媒商务方式软件服务……这种改变终于来到了金融行业。金融的本质是跨时间、跨地域价值交换,而互联网带来的是跨时间、跨地域的信息交换,都是跨时间跨区域的交换,形成理念大相径庭——金融为了确保价值而尤其注重稳健,互联网为了确保效率特别强调速度,这两者最终被拉到了一起并延伸出了互联网金融,不得不提的背景是技术和理念的发展进步。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大数据作用,在原来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是信息流、资金流的集中交汇处,是结构化数据集成的完美样板。但互联网公司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对信息的集成要比银行更敏感、更宽泛、更快捷。足够广度、多年的数据积累以及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公司也能建立起一套价值交换体系,这套价值认证与交换的体系由于和金融体系拥有了一定的契合度,才使得互联网和金融结合成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通过信息透明化,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信用恰恰是金融的本质与核心,有了相互契合的本质核心,那么合二为一创造变革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这一核心概念梳理清楚之后,便是相应的延伸。书中依次提到了互联网在金融行业中带来的具体变革——互联网融资、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互联网理财、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互联网精神通过技术和理念的变革对金融行业各个层面进行着颠覆和再造。通过大量具体的企业案例展示以及相应典型特征分析,论证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普惠、通俗便捷、强调体验个性化、注重长尾……而在这趋势之中也点出了最可能的问题——比如金融机构容易将金融互联网当成了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是将金融产品或服务搬上互联网,还是遵循传统金融机构强调控制管理方式,以自我和赢利为导向,将已有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强塞”给客户自己有什么就“推销”什么,基本上不考虑这些产品或服务是否适合客户。这种不符合互联网精神的模式注定是会被淘汰的,但却依旧还是主流,背后其实是遵循层级制,强调管理与控制、偏重督促、注重短期利益、以财务指标绩效考核核心、倾向标准化和稳定组织架构所造成的结果。这方面,想要跟上互联网金融的趋势,首先需要从理念和组织层面开始改造,建立“开放、透明、分享、责任、协同、互动”的理念以及与之顺应的组织模型与管理模式,尤其需要探索如何“做得不同”而不仅仅是“做得更好”,这样才能够拥有未来环境下的竞争力。这对一贯秉持传统的金融机构而言无疑是一场涅槃,涅槃之后全面的互联网化将会是下一阶段最大的看点,整个社会都将感受到这种改变带来的福利,但谁能获得先机呢?而对互联网企业的问题,主要在于过度追求速度而低估了风险,这方面作者也通过一些案例进行了分析,但相对金融机构的问题,互联网企业的问题更像是阶段性的问题,随着时间车轮的滚动终将被解决,需要注意的只是每个具体的公司有没有等到那一天的能力。互联网金融大势所趋,面对大势准备是必须的。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延伸,是一个搅局者,却让原本高大上的金融行业不得不直视大众,不得不像大众妥协,去改造自身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加入推动社会进步的队伍。这是互联网魔力的又一次体现,那么下一步呢?对于金融机构,有没有做好走下一步的准备?对于互联网企业,能不能等到下一步的机会?对于每一个大众,是不是感到了进步的节奏享受了进步的福利?这便是趋势。这本《互联网金融》,梳理的便是这种趋势。

  《互联网金融》读后感(三):熟悉陌生人——读《互联网金融》

  2012年6月,余额横空出世;2014年1月,资金规模超过基金龙头老大——华夏基金;2014年2月,客户数突破8000万,超过沪深市场股民数。短短9个月时间,互联网又一次展示其大爆炸式的指数增长速度。“互联网金融”瞬间成了个时髦新词

  自互联网1986年诞生以来,这个完全人类大脑创造的事物迅速改造、影响了众多行业。金融业应该是和其结缘最早的行业之一。中国的互联网证券交易从1997年就开始了,银行业应用信息技术更是早于互联网的诞生。但为什么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词”,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呢。窃以为,从前互联网只是金融业的一个干活的工具,这个行业的基本规则从没受到大的挑战,金融市场的玩家只会也只能是银行家。而如今,西装革履的银行家们突然发现,互联网这些穿牛仔裤的马仔们突然有能力和他们坐在牌桌上一起玩梭哈了。这种愕然难以言表,必须创造一个新词以资纪念

  金融,顾名思义意是指融通资金、使资金融洽通达。我理解,一个简单的金融活动模型需要三个玩家,即资金提供方、金融家和资金需求方,其中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求方都是金融家的客户。上文所述金融与互联网结缘甚早,是指金融家在内部管理以及和客户的资金结算上,早已应用互联网技术。但金融家们很少会通过互联网去寻找、发现和服务客户。为什么呢?是因为金融家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吗?不,不是,是因为金融家没有这个必要根据传说中的“二八定律”,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早在互联网技术流行之前,这20%的人早已成为了金融家们的客户。剩下的20%财富获取的边际成本太高了,谁爱要谁要吧。金融家怎么可能为了那20%的财富,而改变原来一直运转好好地既有游戏规则呢。

  余额宝就是发现了那80%的人拥有的20%财富,因为互联网技术的边际成本极低,所以滴水成河积土为山,造就了现在的奇迹。当然这个20%财富也不是谁都能拿到的,还得益于阿里巴巴创造了网上商品市场的业态和庞大的客户基数。

  庞大的客户基数是互联网公司的命根,在互联网公司上市估值时,PE基本无用,投资银行家们紧盯着的就是活跃客户数。目前,阿里巴巴依赖淘宝,腾讯依赖QQ拥有了中国最大的客户数。小米的“米聊”起步早于“微信”三个月,为什么最后微信胜出了,原有QQ用户的庞大基数功不可没

  而目前网上商品市场的份额,第一是阿里系,第二是京东。而阿里系(淘宝、天猫)的市场份额又是京东的数倍。

  阿里巴巴携这两大法宝,所以造就了余额宝。腾讯的网上市场是块短板,所以它正在谋求入股京东。

  余额宝解决了资金提供方的问题,那么阿里巴巴是打算怎么打通资金需求方的呢。其实从阿里小贷的模式可以看出了。相信如果将来阿里银行成立,也将会是类似操作模式。阿里很长一段时间必然不会和传统银行争夺那20%的VIP客户,而是主攻依赖阿里系网上商品市场生存的小微企业。因为阿里巴巴掌握了这些小微企业的历史交易数据,即相当于阿里巴巴拥有资金需求方的全套财务报表,且是基本真实的;同时还通过支付宝把控其现金流。有此两大法宝,阿里巴巴基本完美解决了传统金融模式下最头疼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互联网对于金融来说,是个熟悉的陌生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陌生人的到来,对于金融业来说应该是个好事。不管如何,对于那80%的客户绝对是好事。

  《互联网金融》读后感(四):给互联网金融把把脉

  给互联网金融把把脉

  文/王传言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的这句话曾让整个传统银行界为之震动,对阿里人来说,更深刻的变革永远是正在发生,正如其推出的余额宝一下子就带来了一场连接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营销革命一样,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进行成为一个现实又迫切的问题,摆在新金融时代十字路口上。而姚文平的这本《互联网金融》无疑可以称之为应运而生。对于余额宝争议风口浪尖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其实就是对待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国家监管态度,“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对互联金融的最佳形容,如果政府总是从“利益”的角度分析问题,那么互联网金融的道路就会蒙上一层阴影,而以“市场”的角度分析就会获得柳暗花明一面

  互联网金融贵在实践,而本书的作者姚文平就是这场金融大潮的实践者和观察者,作为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融资、互联网销售平台、互联网证券、互联网理财以及互联网金融未来的角度,全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突破性进展,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系统化梳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记录、分析超过100个企业案例及9个细分领域的典型特征及趋势,深入分析了极具价值的商业模式,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细致入微描述。可以说,这已经将互联网金融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而未来的新金融时代注定是离不开互联网的。

  从现状看,“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提出、“众安在线”的获批,尤其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互联网金融”、“余额宝”、“众筹”等成了“时髦词”。但是,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答。金融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传统银行如何应对?新一轮的金融革命即将展开,金融业是否面临重新洗牌?探索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机遇与挑战预测互联网金融趋势把脉金融产业布局互联网金融强势来袭,新一轮的金融革命即将开始,我们该如何应对?因为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互联网和银行业的事情,更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

  在网络时代,有效的信息、人性化的渠道以及现实的信任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历史的原因,在这些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凭借这些优势,银行可以把自己的信任媒介、支付媒介、渠道媒介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另一方面,网络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就存在于现实世界,网络越发达,特别是第三方支付越发达,相当于助力银行的支付、媒介的职能,从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因为他们最终还是银行的客户,他们还是要把钱存放在银行。而这样的关系构架无疑就是最佳的模式,因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存在主要根基在于“双赢”模式之上的改进

  当互联网金融落脚到最后的时候,就只剩下市场准入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与金融政策息息相关。作者指出了国外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而对于国内市场来说仍旧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到底如何让市场发挥基础效应,让政府仅仅是裁判员。这样的难题摆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之路上,符合全球的大趋势就必须放松监管,让互联网和银行业在新金融时代的大潮中历练。这样,才能看到互联网金融的明天会更好。

  注:该书评已经刊发2014年3月31日《南方日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