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拉格之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布拉格之夜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8 04: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拉格之夜的读后感10篇

  《布拉格之夜》是一本由韩晗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014-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布拉格之夜》读后感(一):從布拉格出發:青春旅行的瘢痕

  我之所以買下這本書,乃是因為多年前我在布拉格生活過,布市是一個有情趣味道城市美女如雲,傳統文化深厚,這點香港根本不具備,所以讓我這個外來客總能找到新鮮感。

  所以我特別關注與布市有關的書。《布拉格之夜》的臺灣版我有聽講,但在澳洲工作兩年之後,回到香港就已經在各大書店找不到了,所幸在廣州機場看到了簡體版的精裝本,價格還便宜幾十元,於是果斷買下。讀完之後就一個感覺:青春旅行的瘢痕。

  人一生有許多次旅行,蜜月是最重要的一次,是青春與后青春的分界線。在蜜月之後,人進入到了家庭時代,不再是小孩子。因此,布拉格之於韓晗而言,是他的成人禮,是他對於人生的獨特思考

  這趟蜜月之行是韓晗青春旅行中的瘢痕,一輩子也抹不去。所以他會用一本書的形式來紀念,而這本書,也成爲了他心中的瘢痕,一直被懷念,被牢記。

  《布拉格之夜》读后感(二):梦中的布拉格《布拉格之夜》

  梦中的布拉格《布拉格之夜》

  布拉格熟悉而又遥远名字,你肯定听说过,可是你应该和我一样,没有去过,甚至不知道布拉格具体在那个国家,在欧洲的那个方位上。不过能够向作者这样,这么向往布拉格的人,可就少见了。作者从小就和布拉格结缘,那还源自小时候家中的一个老台历,台历的最后一张,十二月份正好是布拉格的夜景。那美丽的夜景超过了排在前面的十一座比布拉格都有名国际都市,从此作者知道了布拉格,并且开始留心布拉格的一切,甚至把自己网名都称为“布拉格之夜”。

  故事很夸张吗?一张台历怎么能那么吸引人呢?没经历过的肯定不知道,在我们那个没有广告包装时代,彩色印刷品绝对稀缺资源,一张风景照片都可以拿出去卖钱,好看的糖纸都被收藏起来,一张台历上的图片当然让我们记忆犹新,在我的印象还有一套文物明信片,长大以后才知道那十件文物都是国宝级的珍品,这就是那个年代留给童年无法磨灭的记忆

  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捷克和我最近的接触是以前从抚顺到沈阳必须经过中捷友谊厂和老龙口酒厂,从此捷克变得一种可以触碰真实,可是后来中捷友谊厂倒闭了,现在在那个位置上修建了一座巨型商业中心——龙之梦。里面不仅是商场还是交通中心,还有各种商场游乐场,甚至还有一座海洋馆,只是捷克从此变得更加遥远了。

  捷克是个小国,布拉格也不大,算起来还没有辽宁大,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出现了卡夫卡、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等,百度一下才发现,《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也是捷克人,还有教育家夸美纽斯,遗传学家孟德尔,不知道辽宁能够拿出这样重量世界级的人物来吗?还有布拉格之春这样的政治事件,《鼹鼠的故事》《好兵帅克》也来自捷克。

  作者梦想了多年以后,终于来到了梦中的布拉格,并且是蜜月旅行。这本书也是一个纪念吧,精装的小书做得和布拉格之夜一样美,深蓝色封面上,明黄色线条勾勒出布拉格的夜景,里面还有很多作者拍摄的照片。

  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布拉格旅行攻略,作者去之前可是用了多少年去做这次旅行的攻略,所以在这本书里面,你读到的是整个捷克的历史和文化,读到的是作者多年的梦想,和近距离接触以后看到的真正的捷克。

  捷克真的没有那种让全世界人都知道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可是却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从哈维尔到百威啤酒,从人骨教堂到卡夫卡故居,那么多博物馆,那么多书店,可是却不像大陆有那么多的游客。自助游去布拉格的确是一个好选择,不过前提是你必须懂得捷克,必须了解捷克,如果你还不了解,那么抓紧时间看看关于捷克关于布拉格的书吧,看什么书呢?估计你别无选择

  《布拉格之夜》读后感(三):凤凰周刊:从布拉格管窥未来中国

  我对捷克,一直抱有好感,在我看来,捷克是与卡夫卡、哈维尔与昆德拉有关国度,是一个从苏联专制模式下浴火重生的欧洲新国家。哈维尔是我所敬佩的政治家作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界对于哈维尔的研究、译介都不太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始终认为,以哈维尔为代表的布拉格精神,对于未来中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他有着宽阔的国际主义胸怀,且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以对民族、国家负责任的精神与态度,勇于自我奉献且生活简朴,并对未来、对生活有着强烈热爱之情。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国家元首,才能使得捷克走出苏东剧变之后的寒冬期。尽管哈维尔在政见上有其文人偏激之处,但哈维尔带给全世界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财富,值得所有中国人思考。

  因此,我对中国作家写捷克的著作特别兴趣,总想知道中国作家笔下的哈维尔与布拉格精神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曾与一些中国作家攀谈,在他们看来,捷克只有波西米亚长裙,或是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至于其他的信息,基本上就不甚了然。

  这大概反映了哈维尔在中国知识分子界中的接受程度事实上,这种过于主观判断确实是一件不太合适事情,它会让中国以一个极不准确的眼光关注布拉格。因此,近几年来我一直仍在尽量搜集中国作家论述哈维尔或布拉格的只言片语,希望能够捕捉到当代中华文明与波西米亚文化之间真正的精神桥梁

  年初,有幸读到青年作家韩晗的《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作者利用妻子去布拉格度蜜月的机会,对布拉格的文化、历史、政治、艺术、风景做了一个非常全面描述,还顺带着将布拉格周边的几座城市也做了讲述。与其说是“蜜月札记”,倒不如说是“思想笔记”。但我认为,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并非与布拉格有关,而是对于中国问题探索与研究,从这点来看,作者自有其人文关怀人间情怀

  在书中,作者比较了原来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捷克与中国在文化、历史、政治上的差距,对于当下捷克与中国所选择的不同发展道路,各自做出了自己的阐释。一方面,他认为哈维尔对捷克的改革是符合捷克国家现实的,也是及时的,所以才有了今天作为发达国家与欧盟申根国的捷克,而中国近30年的发展也是相对比成功的,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捷克的发展道路,如果死搬硬挪到中国来,非但不能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相反还会适得其反。同样,中国的发展道路,对于捷克来说,也只能作为经验参考,而不能照搬照抄。当年捷克和中国都照搬了苏联的道路,结果两国都一落千丈并陷入政治动荡,成为世界上的穷国之一。

  《布拉格之夜》也认为,哈维尔是一位伟人,他的政治精神财富属于全人类,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的转型期的思想结晶。譬如他对于国际主义的呼吁,对于全球化趋势的判断,对民族、国家的深厚感情与历史责任感,以及与生俱来的政治精英主义意识等等,都是中国社会在改革期可以吸收借鉴的财富。但哈维尔也非完人,他的政治纲领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特别是他对于欧美政治理念的过度推崇,一度为世人批评。书中也提到,在哈维尔健在时,他的政治盟友克劳斯曾揶揄其为“捷克的知名品牌”,甚至中国作家贝岭都称其为“更像是一个住在捷克的外国人”。

  因此,《布拉格之夜》反映了作家对于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哈维尔及其所代表的布拉格精神究竟该在当下中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从布拉格管窥未来中国的发展前途?这些都在《布拉格之夜》里有了深入浅出体现

  作为外事人员笔者世纪90年代初在捷克生活了三年,这三年又正是捷克改弦更张的三年,因此,我深知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捷克自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群体心理,而哈维尔恰是这独特文化所孕育出的思想者、政治家,他离开了捷克,将会一无所成。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道路,也是历史对中国的决定,亦是中国在历史的发展中的自我选择。两者虽可相互借鉴,但不可混为一谈

  《布拉格之夜》是一本有着思想性的好书,作者从布拉格出发,管窥到了未来中国的发展前途,对民族、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关注的热情与冷峻的判断,这是一本好书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品格

  《布拉格之夜》读后感(四):门乃婷与布拉格的相遇

  我听说,门乃婷去年秋天,去了一趟布拉格。没想到,回国后,她设计了《布拉格之夜》的封面。真是让人感动,这是拿生命在设计,这是布拉格的荣幸,这是《布拉格之夜》的荣幸,这是韩晗的荣幸。

  我买到这本书,心心念念捧在手上,甚至不忍心阅读。这是门乃婷眼中的布拉格,这是中国最杰出的图书装帧设计师眼里的波西米亚风景,最美的文字与最好的封面装帧相契合,真是完美到让人流鼻血。

  我注册了豆瓣,只为写下对门乃婷的欣赏,同样是设计师,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另类的波西米亚风格女孩,因为我也喜欢布拉格。我是多么期待门乃婷能够以她的形式能实现一次与布拉格的邂逅,今天,我看到了。

  因为乃婷,布拉格之夜,臻于至美。

  《布拉格之夜》读后感(五):评《布拉格之夜》:“道路自信”的文学诠释

  《博览群书》2014.2

  •韦照周

  读“80后”散文家韩晗的新著《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九州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下文简称《布拉格之夜》),令人有移步换景之感。在这本被命名为“蜜月札记”的书里,作者用明白晓畅、洗炼自如语言与文化散文的创作方式,站在时代的高度,描绘了捷克的文化、历史、艺术、政治等独特的人文风景,并从大文化视角客观分析了捷克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发展的启示,认为不同的国家应该拥有不同的发展方式,“道路自信”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

  与时下的文化散文相比,这部散文自有其创新之处。在体裁上,它突破传统的短篇散文创作方式,首创“长篇散文”的创作形式;在内容上,它丰富而又完整地阐述了“布拉格精神”,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从德沃夏克到查理大桥的街边乐队,将作者在捷克的所见娓娓道来;而且,作者敏锐而又独到反思了捷克自解体以后二十年多来发展进程中的得失,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无法僭越其宗教、文化、历史甚至地理决定性原因,无论是中国还是捷克,都不例外。作者对“道路自信”的文学诠释,构成了这部散文最为出彩的一面

  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式模式”,最后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并各自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布拉格之夜》认为,捷克今日的成功,归功于欧洲大陆特别是古罗马帝国深厚的启蒙传统与天主教传统对捷克的影响,以及捷克国父马萨里克对捷克现代政治的贡献——其中包括以卡夫卡、塔克与熊彼得等现代捷克文化巨擘对启蒙思想的推动与传播,当然还有工业革命时期捷克的经济积累,这一切使得捷克能够在全球化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中顺风顺水、游刃有余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捷克因为迷信苏联模式,使国家经济险些跌入崩溃的深渊,导致学校没有蜡烛市民猪肉都无法供应,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世界第四的工业强国沦为物资短缺的穷国,结果激起民愤,造成了“布拉格之春”的爆发。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捷克人民不断在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经历了二十余年艰辛的探索之后,捷克终于寻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之路,并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成为世界上“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作者认为,这一切皆归功于捷克在发展中的“道路自信”。

  在旅行的过程中,作者敏锐地发现,捷克的这种“道路自信”与其国民深厚的爱国情怀有着密不可分联系。因此,作者也时常被捷克国民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几乎每一位他遇到的捷克路人,都会热情地向他介绍捷克的历史与名胜古迹,作者甚至认为“每个捷克人都是捷克的宣传大使”。捷克人对于民族英雄的热爱更是让作者深受鼓舞,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作者发现,捷克民众最欣赏的作家是卡夫卡,并不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流亡国外的昆德拉,此外,他们最青睐画家则是穆夏,因为在二战爆发时,这位画家从美国回到国内,成为了一名积极参与国家救亡的反法西斯战士

  在全书最后,作者以比较文化学视野深入地探讨了中国与捷克在发展的道路中的“四个不同”。进而总结,今日中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政府、人民对于发展道路的自信心不无关系,而这又与长期以来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后中国的发展,势必也离不开“道路自信”与“爱国情怀”这两大“软实力”。对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而言,其发展的道路都离不开自身的国情,因此没有必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去“师法他国”或是照搬别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只要认准了正确的路,就应该自信地走下去。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作者以其亲身经历,认识到了“道路自信”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文学化,这是一件尤为难能可贵的事情。纵观当下文化界,谈“道路自信”的文章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从文学的角度诠释“道路自信”,无疑是《布拉格之夜》的一大创建。从本质上讲,这既反映了作者的时代责任感,也映射出了“80后”一代人思想的成熟与稳健。

  《布拉格之夜》读后感(六):布拉格之夜,一部可以写进文学史的散文

  从余秋雨开始,中国的旅游随笔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即文化散文,笔者认为,这是中国旅游随笔自“五四”以来从“黄海”向“红海”的过渡。因为从文体的角度来讲,文化散文是旅游随笔的一种,但它却比先前传统的旅游随笔更有历史感与文化韵味,因此显得更加厚重、有韵味。

  但自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之后,大约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旅游随笔长期处于“百花齐放,难寻一处香”的无序状态。一方面,旅游随笔汗牛充栋,各类写手无论是导游、记者、商人、学生、背包客还是自由撰稿人,一拥而上,每年各大出版社关于印度、美国、东南亚、西藏的旅游随笔不胜枚举;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大多数鱼龙混杂,多半为内涵不足的即兴之作或内容浅显的旅游贴士,缺乏应有的审美品位与文化价值,因此,余秋雨虽然开创了旅游随笔的新时代,但却杳杳无来者,殊为惋惜之至。

  但是,这本《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下文简称《布拉格之夜》,九州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却让我眼前一亮,对中国旅游随笔产生了新的期许,甚至不揣浅陋地认为,《布拉格之夜》继承了余秋雨《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等系列著述的文化精神,因而将中国旅游随笔从“红海”向“蓝海”进行了新的开拓,为中国旅游随笔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乃是基于《布拉格之夜》的“三新”之处。详细说来,就是方式新、路数新与视野新。而这三个新亮点,不但使得此书的可读性、审美性大大提高,更使得该著在中国旅游随笔领域内拥有历史性的文化地位,甚至可以开一时之文风,引领中国旅游随笔走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首先是方式新。长期以来,旅游随笔多半是短小精悍的文化散文类型,或是系列文章所组成,而从未有过“长篇散文”这样一种题材。《布拉格之夜》开辟了文化散文的写作新方式,将长篇小说、系统专著的创作方式与散文创作相结合,使得散文不再拘泥于字数的限制当中,变成了系统性的长篇之作,精彩之处亦不再受篇幅的约束,使得作者十余万字得以一气呵成。这一文体上的方式创新,直接决定了《布拉格之夜》在旅游随笔领域内的文化地位。

  文体的创新是一部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创新,既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创作积淀,也显示出了作者的胆识与眼力,《布拉格之夜》就是一个这样的样板。作者不落窠臼,以旅游随笔的形态,构建了一个十几万字的文本,每篇每章连贯延续,既像长篇小说一般自成系统,又显示出了旅游随笔的文化性、趣味性特征,堪称当下旅游随笔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其次是路数新。就目前而言,虽然“旅游随笔”年年有出版,岁岁无减少,但坦率地说,绝大多数作者所集中的多半是丽江、西藏、北美或东南亚一带,欧洲也仅限于英法德意等“旅行团标配”,对于捷克这个关注度高、到访者少的国家而言,大陆作家的旅游随笔几乎为空白。

  捷克是一个备受中国文化人关注的国家。从当年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火爆一时的《变形记》,再到“小资一代”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均反映了这个国家文艺作品对中国社会深厚的影响。无论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捷克机械重工业,还是今日的“波西米亚”风,也都证明了捷克文化对中国影响是全方位的。但国内文坛对于捷克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这一切与布拉格地域偏远而“至者少”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与布拉格有关的随笔显得非常及时、有必要。这本《布拉格之夜》在海峡对岸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就足以证明,目前华语文坛非常迫切地需要一本这样的著作,来向大家介绍什么是布拉格,布拉格的文化究竟是什么?作为一名知名人文学者的著述,《布拉格之夜》明显具备别具一格的特征——毕竟取材于捷克、立意于布拉格就已然反映了作者创作的路数之新。

  最后是视野新。诚如笔者前文所言,在国内图书市场上,旅游随笔虽然为数众多,但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性:浅薄。与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相比,当下旅游随笔虽然热门,但却是一种视野上的倒退。“丽江有骑行,印度去算命,西藏多情诗,欧洲全血拼”几乎成为了当下诸多旅游随笔的主要特征。笔者有一位朋友在机场从事图书销售,他就坦诚地告诉我,其实这类书在机场书店很难出售。“谁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手捧‘在丽江寻找艳遇’之类的书,岂不是在昭告所有人自己的品味低下?”

  在同样有阅读性的前提下,有深度、有文化底蕴、有品味、有境界的“新视野”旅游随笔,自然成为了“抢手货”。这本《布拉格之夜》从历史文化出发,深入比较了波西米亚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异同。历史掌故、文化典故作者信手拈来,从卡夫卡到孔孟哲学,从德沃夏克到唐宋书法,在文化的天空中作者翱翔自如,这样的著述在当下旅游随笔中,能说不是一种异数?

  笔者看到,《布拉格之夜》繁体中文版出版后因其内容厚重、视野全新而受到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著名作家蔡智恒与词坛大师姚谦三位知名文化前辈的推荐与好评,并被两岸读书类媒体所共同推荐。这样的旅游随笔在大陆与台湾都是比较罕见的,由此可知,这本《布拉格之夜》在打造全新视野上的出神入化境界,足以推动中国的旅游随笔创作走向新的蓝海世界。

  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王勃的《滕王阁序》至今,旅游随笔一直是中国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题材。尤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旅游随笔的分量尤其更重。对这一写作题材的开拓创新实际上反映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布拉格之夜》名为旅游随笔,但它却吸收借鉴了散文、长篇小说、政论文、杂文等多种不同的文体精华,熔各种风格于一炉,可见其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扎实,决非一般旅游随笔作者所能企及。

  《布拉格之夜》读后感(七):中国民族报:当“中国红”邂逅“波西米亚红”

  “红色的屋顶、红色的邮筒、红色的车站牌、红色的电话亭、红色的电车,甚至红色的遮阳伞,我忽然想起来,飞机在降落前,从高空俯瞰这座城市,就是一抹亮丽的红,而你置身于城市当中时,你会发现,红只是点缀。”

  这段话所描写的城市,并不是以“中国红”闻名世界的北京,而是与北京相隔几千公里的另外一座充满“波西米亚红”的世界文化名城:布拉格。

  北京,布拉格,一个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一个是波西米亚民族的精神家园,但这两个不同的城市却共享一片灿烂的红色,这不得不用“心有灵犀”来形容。在作家韩晗笔下,捷克并不是“金色的布拉格”,也没有“黑色的布拉格之夜”,而是一片炫丽的红色,这在之前任何的文学描写中都没有过。《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绮丽的东欧文化长卷。

  正如《布拉格之夜》所说的那样,波西米亚的主色调是红色。在这红色里,作者开始了他的文化之旅。在韩晗看来,中国与捷克虽然相隔千山万水,却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联系:在几百年前,一边是庞大的神圣罗马帝国,一边是中国的大明王朝;在19、20世纪之交,一边是对奥匈帝国的脱离,一边是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到了20世纪中叶,两个国家又不约而同地在“苏联模式”影响下,筚路蓝缕地摸索本国的发展道路,捷克曾因走了弯路而沦为世界的穷国之一并酿成“布拉格之春”事件,而中国也因“大跃进”与“文革”遭遇挫折。

  历史往往会峰回路转。到了21世纪,捷克发展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一,而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捷两国的经贸、文化往来攀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今天的布拉格大剧院,能欣赏到中国国家京剧院的《赤壁》,而在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时常也能看到捷克旅游局的广告。“中国红”与“波西米亚红”再度相遇了,这种相遇,无疑是一种令人期待的美好。

  《布拉格之夜》以“城市的颜色”为切入点,回顾了中华文化与波西米亚文化碰撞、交流的历史。所谓城市的颜色,实际上也是一个民族的色彩。与中华民族一样,波西米亚民族也是一个经历了各种磨难、苦痛而最终走向辉煌的民族。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与波西米亚民族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更多的交流,从而实现两个民族的共同复兴。

  捷克是一个对中国有着深远影响的国家。像伏契克、卡夫卡、昆德拉、里尔克等文人巨匠,在中国早已是耳熟能详,他们的部分作品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影响着几代中国人。在《布拉格之夜》中,这些熟悉的名字亦时常出现。但目前每年到捷克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约10万人次,这个数字与去往巴黎、伦敦的中国游客数字相比,明显要少很多。因此,在《布拉格之夜》里,作者也充满忧思地呼吁:“中国与捷克的相互了解、沟通,太不够了。”

  “中国红”与“波西米亚红”是两种并不相同的红色。笔者曾旅居捷克4年,对于捷克的“波西米亚红”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这是一种浅而偏黄的红色,它与鲜艳、炽热的“中国红”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历史证明,这两个都热爱红色的民族,却殊途同归地走向了繁荣与昌盛,奏响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时代强音。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红色是充满激情、催人奋进的颜色,可以帮人们实现美好的愿景与希望。

  《布拉格之夜》读后感(八):正在有情有味

  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修订版,九州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下文简称《布拉格之夜》),毫不过分。

  这本第一部由中国大陆作家完成的捷克游记,在台湾出版繁体中文版后,短短几个月内,冲上了金石堂文学类图书的首席。一时间,成为大陆各大出版社的“抢手货”。但是截至本书正式出版,在韩晗的微博上,笔者几乎看不到对这本书简体修订版一字一句的宣传。用韩晗自己的话讲“这书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连宣传都不忍心。”

  用一辈子只有一次的蜜月旅行,去了一趟遥远的布拉格,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心愿,写成了一本这样的书。可见这本书乃是作家用心写成的,在韩晗所创作的作品中,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通观全书,这本书的特点恰在“有情有味”之中。

  “有情有味”是台湾《民众日报》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笔者借用这两字,但却有着不同的观点。窃以为,“有情”乃是作者的写作态度,而“有味”则是作者的笔法功底。两者合璧,相辅相成,构成了《布拉格之夜》行云流水、灵动精细的写作风格,读来令人爱不释手,堪称散文中的精品之作。

  首先谈“有情”。作者不落俗套,将蜜月旅行变成一本书,这是尤为难能可贵的事情。显示出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作为作者独创的题材,“蜜月札记”可以说是开写作风气之先。作者将对文化的热爱之情、对妻子、对生活的眷恋之情、对文学创作的激情,全部融入到这本书中,使得《布拉格之夜》在行文措辞上都体现出了“雅”的一面,读来令人耳目留香,颇具玩味。尤其在论述瓦茨拉夫广场、昆特拉霍拉的教堂时,作者从历史中走出,又走入历史,以循环往复之笔,以充沛之情来滋润,体现出了作者卓异的文学才情。

  其次则是“有味”。一部经典的作品,“味”是关键所在。这里所说的“味”,是品味、气味,也是风味,用文学理论的话讲就是“风格”。笔者认为,文化散文在国内早已是热潮,从余秋雨开始,东施效颦者不在少数,但能继承、超越并形成自己风格的文化散文作品,可以说几乎遍寻不见。

  通关全书,笔者发现,对于捷克地区不同的风物,作者都能敏锐地找到与中华文化相同之处进行描述。在深夜的皮尔森街头,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华人作为“少数族裔”的勤勉之处;在昆特拉霍拉的人骨教堂,作者又从人生的生死出发,探讨生命的终极价值。这样信手拈来、具备人文关怀的风格,可以说就是《布拉格之夜》的独特韵味。

  因此,这本《布拉格之夜》可以说是一本自成一家风格的杰作或是佳作。作为作者而言,能有这样“举重若轻”(蔡智恒语)的写作水准,将历史、人文、伦理熔于文学一炉,我深觉钦佩、敬佩,但同时笔者也有一层悄然的隐忧:年轻的韩晗,能够在今后写出超越这部作品的“来者”吗?

  《布拉格之夜》读后感(九):青岛日报:来自布拉格

  说起捷克,不少人会想到布拉格之春、波西米亚、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人们正是从这些文化符号中构建起对捷克的最初想象。然而,这类宏大叙事最易遮蔽历史的细节,从而形成对捷克雷同、刻板的印象。

  韩晗的《布拉格之夜》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徜徉在捷克的大街小巷,如穿行于历史的迷宫,从一条河流、一条街道、一座石桥……去近距离感受这个神奇的国度,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作“心灵上的沟通”,一如他在台北、香港所做的那样。正因如此,他笔下的捷克更细致、更人性,更有血有肉。

  中国是一个盛产游记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游记写作传统。文人雅士或沉醉于山川风物,如《徐霞客游记》;或关注于历史文化。被王德威盛赞的《布拉格之夜》无疑是后者。韩晗并非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泛泛而游,而是“身游”与“神游”的完美结合。正如他自己所说:“带着问题远行,带着答案回家,是我一直以来的旅行法则”。那些在常人眼中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街道、雕像、建筑……正是触发韩晗思考灵感的“机关”、导向最终答案的路标。

  从小店里的一幅草图联想到捷克人对待德国和苏联的不同态度,进而发现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因素 (《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置身阴森的地牢,思考捷克人的民族性格(〈邂逅卡夫卡〉);从一座阳台出发,追寻捷克人争取民主和自由的足迹《广场上的阳台》……有时,触发思考的实体与思考的问题之间,跨度如此之大,以致常人想象不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但韩晗总能以不凡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剥开事物表面的层层包裹,直抵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如果说思考需要理性,反思则需要勇气,特别当这种反思由捷克这样一个“小国”引发。在《布拉格之夜》中,韩晗的反思无处不在。大到中国的科技为何落后,小到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教育理念、规则意识……涉及社会、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包罗万象。韩晗似乎是以捷克为师,找寻诊治“中国病”的“灵丹妙药”。在反思过程中,韩晗贡献了许多独特的思想,比如“人类历史循环往复,总是一边兜圈,一边进化”(《一座空城》)。这与“螺旋式上升”的进化观,似乎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显示了韩晗对人类社会的个性思考。

  将捷克和中国作一番比较,在作者眼中,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捷克重商,中国重农……正是这些不同,才使捷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诞生了一大批人文社科巨匠(《这些路和巷子,我们曾经走过》)。

  这些差别当然客观存在,无法否认。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有着自身发展逻辑的两个国家,中国和捷克都受过苏联根深蒂固的影响,如何保持现在的良好态势,进而推动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走向现代性?对此,韩晗也开出了“药方”,就是要以经济为支撑,人文、科技为两翼,迅速“缩小全国范围内的地域性经济、文化、政治与观念的差异”(《这些路和巷子,我们曾经走过》)。读者诸君,可见仁见智。

  《布拉格之夜》读后感(十):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笔下千钧,风韵自如

  ○肖可杰(书评人)

  该书中,作者展现出一位散文家的优雅、俊逸之风,宛如毛姆笔下的英式散文,让人想到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体现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

  当代中国是一个纯文学受旁落、优秀文学作品缺失的年代。之所以笔者会下此结论,乃是基于笔者自身的研究心得。作为浸淫现代文学研究多年的大学教师,多数时候不免自感悲哀。因此在拿到一些市面上出版的文学作品时,会因为这些作品的浅薄、敷衍而气愤、无奈。我常以托尔斯泰的一句话来自勉或劝告作家朋友们——“作家也应该如鸟儿爱惜羽毛一样来善待自己写的每一个字”。

  但当我读到《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时,先前的种种困惑、抑郁几乎被一扫而空。这样的一本书,真的让我有“如沐春风”的快乐,我几乎手不释卷地用一个通宵读完了整本书。我没有去过捷克,但读罢全书,卡罗维发利的温泉、布拉格的广场、人骨教堂与皮尔森的街头,种种风景,犹如我亲身经历一般,尽在眼前浮现。

  韩晗是我之前不太熟悉的一位作家。我知道他,乃是因他是一位杰出的青年批评家,他对于民国文学史的许多看法,让我受益匪浅,这位80后学人,以其严谨、犀利的治学眼光,让我刮目相看。今日有幸读罢其散文作品《布拉格之夜》,愈发让我惊叹不已:这样大气象的文字,唯有八字概括:笔下千钧,风韵自如。

  我始终有个观点,作家一定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经验与学识修养共同搭建了一位作家的精神系统。单靠一腔热情是不能成为作家的。《布拉格之夜》恰恰证明了我的这个观点。因此,这本书显示了作为作家的韩晗所具备的两个杰出特征:一是笔下有力,这皆因其有着渊博的学识,掌故历史信手拈来,可见其不负博士之头衔,二是有风韵自如,这得益于其异于常人的生活体验,使得他在面对同样的历史风景时,能够穿越纵横,谈笑有加。

  在《布拉格之夜》中,韩晗记叙了自己行走六七个捷克城市的见闻。但这又决非普通的游记所能代替。譬如他对于“布拉格之春”的评述,对于马萨里克政治观念的臧否,对于捷克民族根性的挖掘等等,都是下笔千钧的史家之笔,文字显得非常苍劲有力,单看年龄,很难想象这些文字是出自一位80后作家之手,甚至目前一般的散文家都很难做到,笔者认为,这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修养,才能做出公允的评述与对比,否则难免会顾此失彼,词不达意。

  《布拉格之夜》还反映出了“风韵自如”的写作姿态。“风韵自如”是清代散文家方苞对于“作文”最高境界的评价,我认为形容《布拉格之夜》一书,洵非过誉之词。在这本书中,作者展现出了一位散文家的优雅、俊逸之风,宛如毛姆笔下的英式散文,让人想到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体现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细节描述处犹如胶片机的微观拍摄,令人玩味许久。这样具备“风韵”姿态的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坛,可以说是很难遇见了。

  对于这样一本书,我当然还有许多话想讲,但仍就此打住。希望年轻的韩晗可以沿着这条道路一直写下去,今后其文风将会更令人期待,我坚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