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9 04: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经典读后感10篇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是一本由朱云乔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读后感(一):一别就是一辈子,朱云乔写的张爱玲传记

  再一次,在祖国大地上,绚烂无比,比五十年前还耀眼

  但,韶华已逝,已无可留恋的了,她太累了,要走了,真的要走了。

  爱玲最后的日子,租住在西洛杉矶市一处极简单的无隔间公寓房间里几乎没有家俱,除一台电视收音机外,没有床,没有桌椅个人物品也极少。她已没有精力打扫房间,餐具只是纸碗、纸碟,零乱地放着。

  这是一位怎样孤寂的老妇人?多少个难眠的夜晚,辗转反侧,望着窗外那轮异乡明月,腮边也会流下一抹清泪吧。

  1995年9月8日,中秋节前夜。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所小公寓里,一位七十五岁的华裔老妇人躺在地毯上,身着一件磨破衣领的赫红色旗袍,盖着精致的毯子,默默地死去了,就像睡着了一样

  她早为自己写下遗嘱:一、所有私人物品留给香港的宋淇夫妇。二、不举行任何丧礼,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到任何空旷荒野

  像她母亲一样,最爱自由,最怕束缚

  9月30日,那天是她的生日,她的骨灰被洒向了太平洋。

  有一天,海水会把她的骨灰送回她魂牵梦萦的上海吗?

  就这样,这位上世纪中国最优秀、最惊恐不安,也最沉静女作家,为其传奇般的一生画下了句号

  “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这是《小团圆》里的一抹温暖亮色,张爱玲用这段话结尾,仿佛一个长梦,才苏醒。写完了,断断续续,颠倒时空,都不管了,放下笔,却心中一紧,一阵惆怅

  过去的亲人,活着的或未活着的,都静静地躺在她记忆血液里,她爱他们,却不曾想过去亲近,只是“她死的时候,那些已经死去的亲人,再随她死一次”。

  张爱玲这一生,到底想要个怎样的团圆?天伦之乐还是夫妻情深?怎样的都收不住吧。

  这个女人,在几十年的客居他乡,在生命的三分之二岁月里,孤独一人坐在窗前,在《小团圆》里轻轻地写着: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我的。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读后感(二):谈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

  对于张爱玲来说,即使爱情是杯毒酒,她也愿饮鸩止渴。面对胡兰成这个情场高手主动追击,情窦初开的她终究还是招架不住

  即便她是个情妇,她也愿与胡兰成厮守在一起,不顾及自己的声誉奋不顾身地和他在一起。当时在文学方面已经享有一定声誉的她,在胡兰成这个汉奸的面前却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读后感(三):别样朱云乔,别样张爱玲,最喜欢作品一别,如果永不相见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七十多年前,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这样写道。苍茫的人生一语中的

  她出身名门,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后裔,到了父亲辈,虽不复往日辉煌,但仍有家财万贯。锦衣玉食,以车代步,住洋房,念贵族学校…王公贵胄家的生活,她是尝过的。

  时代风云变幻曾经光亮黯淡了。天性懒散的父亲,时不顺意,遂而沉沦,自暴自弃。他变得保守刻板,乖戾暴虐,抽大烟,挥霍无度,喜怒无常。于家庭子女冷漠,甚而残酷

  母亲亦出身高贵,是个大家闺秀,家庭开明思想西化。与父亲就像世界的两个极端命运让他们结合在一起,对彼此均是不幸

  婚后的生活矛盾重重,争吵不断,终致离婚

  父亲很快续弦了,继母不良善,他们的关系极为紧张。有一次,在继母的挑拨下,父亲狠狠地打了张爱玲,“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之后,她被关进了一间空屋子,秋去冬来,她的人生仿佛也被冰冻了。

  她被关了好几个月,由巡警看管着,生了严重的痢疾,父亲也不给请医生,一直病了半年,差点死了。就这样被禁闭着,心也渐渐冷了,每天听着嗡嗡的日军飞机,就想,“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后来,她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早早嫁人,用衣装打扮自己;要么去读书,用学费装扮自己。毫无犹豫,她选择了后者。

  她是爱漂亮的,只是,她不想葬送自己的前途

  母亲在拮据生活费里,拿出一部分为她请了外籍教师。这时母亲已有了外国男友。张爱玲明白,母亲为她牺牲了很多,但渐渐地,觉得母亲距自己遥远了。

  她开始怀疑人间是否有完全纯真感情,为什么连最亲密的人也有难以沟通距离?“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后来,她又投靠了姑姑张茂渊,这个与母亲有着同样抱负的新式女子,终生未嫁。

  “人是最靠不住的”,这是她从青春磨难总结出来的人生信条。话说得让人心疼。

  她一直过着动荡流离的生活,情感没有归依,家亦是一个住所而已,毫无温情可言。早年的生活,使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她在心里筑起了一道屏障,将自己与世界隔开,自己却总站在远处,冷眼观望着这浮世里的一切。

  缺少爱的家庭,在她的心里种下了一只阴郁的“虱子”,成了她一生都摆脱不掉的“咬啮性的小烦恼”。

  冷酷沉闷的家庭生就了张爱玲一生的情绪基调,而时代的车轮同样是无情,她的梦一次次地被碾碎。

  中学时期,她已表现出过人才华,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考试,可,战争爆发了,她只好弃伦敦而选择了香港。在港大的日子,凭借着聪敏慧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亦是最有希望被保送留学的,可命运弄人,就在毕业前夕,香港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对于这件事,她只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痛,透着的满是绝望和无力。

  后来她去了上海,在这里,成了她一生最绚丽的日子。作品风靡大上海,一时间,她成了最知名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也是在她如日中天的时候,邂逅了可以让她“低到尘埃里”的男人

  张爱玲似乎一直都没有政治观念,她的作品从不牵涉政治,而对胡兰成,也只是将其视为一个懂她的男人,而非汪伪政府的汉奸。

  这个男人,成了她生命里的一抹光亮。

  新婚之夜,他亲自写下,“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只是,短不过善变

  他是有妻室的,但她好似不在乎,“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她曾在一封信里这样写。

  后来,她还是受不了了。“民国时期的临水照花人”终敌不过浪子的“博爱”。她让他在自己和那些个情人之间作选择,他不肯,她渐渐地死心了。

  自始自终,她没有半句怨言,更没有大吵大闹。他来找过她,试图挽留,但女人心已冷,世上最决绝之事不过如此

  她在他一切都安定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并附上了30万稿费,后来这笔钱救了他。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此后,她很少再去谈这段感情,她说,“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大陆解放后,她定居了美国。在美国的日子是相当艰难的,那里的出版商不认识她,甚至她费尽辛苦,用英文写的书稿被退回,使得张爱玲大哭一场。

  在那里,她结识了赖雅,两人的生活常常捉襟见肘、飘泊不定。后赖雅中风卧床不起,她始终不离不弃,这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名门闺秀,充当了护士保姆,甚至连心爱的写作也一度中断。但,这确是她认定的一段婚姻

  爱、理解关怀,是张爱玲生命里的罕有之物,她如此珍惜,以至甘愿湮没其中。

  1967年,赖雅离世,从此张爱玲深居简出。一过数十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975年,沉默了良久的张爱玲开始重新拿起笔,写《小团圆》。

  “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这是《小团圆》里的一抹温暖亮色,她用这段话结尾,仿佛一个长梦,才苏醒。写完了,断断续续,颠倒时空,都不管了,放下笔,却心中一紧,一阵惆怅。

  过去的亲人,活着的或未活着的,都静静地躺在她记忆的血液里。对他们,也许她是爱的,却不曾想过去亲近,只是“她死的时候,那些已经死去的亲人,再随她死一次”。

  这个女人,在几十年的客居他乡,在生命的三分之二岁月里,孤独一人坐在窗前,在《小团圆》里轻轻写着:

  “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我的”。

  张爱玲这一生,到底想要个怎样的团圆?天伦之乐还是夫妻情深?怎样的都收不住吧。

  伊人已逝,爱她的人,懂她沁人的冷、隐忍的痛、深埋的爱;在爱她的人眼里,她是永远的海上花。

  就这样,遇见了她,走近,倾听,并懂得。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读后感(四):朱云乔写的张爱玲传是我看到的迄今为止最唯美的张爱玲,最真实的张爱玲

  繁华谢幕荒凉便蔓延到了骨子里。岁月的暮鼓晨钟,叩响新的朝阳,却再也唤不回上海滩的那个才情女子。

  张爱玲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这是张爱玲眼中的幸福。然而幸福之于她,却太过短暂,如同流星飒沓,如同烟云过眼。

  最痛苦的,莫过于你爱一个人一如从前,而对方却已经移情别恋。

  亘古的风,吹拂着旧上海铺满青石板小巷。鞠一捧细雨,煎一碗岁月的苦茶,虽然浓香扑鼻,啜饮时却是苦入心脾。

  张爱玲的苦,只有自己知道。那些萦绕周身光环,曾让多少人羡慕甚至嫉妒。她在战火纷飞的光年里傲世独立,如同一朵与世无争兰花,独自盛放在寂寞山谷。纵使战火烧到眼睫,她的世界依然可以波澜不惊

  她的笔下,曾经有过无数的婚礼,各种热闹场景,各种温暖的祝福。然而当她终于成了新娘,除了证婚人炎樱外,竟是没有一个宾客。一场冷冷清清的婚礼,一张满载着美好愿望的婚书,已经让这个才情女子分外满足

  当爱情来临,孤傲如她竟也会奋不顾身地选择飞蛾扑火

  那张小小的婚书上这样写着:“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在后来的日子里,这几句话中竟没有一句兑现。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原来是她永远的奢望

  张爱玲没有做错什么,只能怪她在恰当时间里却遇见了错的人。胡兰成本是荡子,纵使他爱她,纵使他在所有的女人中最爱她,那又有什么用呢?张爱玲要的,是一份完整干净的爱。而她也曾天真地以为自己是唯一,最后却痛苦地发现,原来自己只是其一。

  他逼着她看自己写给另一个女人甜言蜜语,一字字,一句句,都像一把利剑一般深深地刺伤了她的心。泪水与血水汩汩流出,终于淹没了最初的痴迷

  她淡然凝眸,从容转身。没有迟疑,也没有留恋。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读后感(五):朱云乔:我很用心地在写张爱玲

  搁笔之时,已写尽了爱玲一生故事,然而,心中对她的情感,始终在汨汨流淌,难以停息。并非笔者执着,而是这样一个极致的女子,是一个让人无可抗拒的吸引。

  她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值得玩味的传奇。她有显赫家世,在时代的动荡中看见了繁华转向衰颓的故事,她听得到那繁华落地的悲伤回响之声。一双冷眼,睥睨苍生。就如她所感受到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总是能一语雕刻生命的本质

  她从小缺少来自于父母的温暖,却在孤寂中,学会享受生命的欢悦。她说出名要趁早,所以,她便早早地在自己的人生里,开始了传奇。她一路奔向梦想,在追逐的路上,散发着天才般得光芒。命运种种曲折,最终没有到达她年少渴望地方。然而,她以笔墨,另辟了另一个天堂

  墨色的故事里,尽是她主宰的人生沉浮。那些爱恨痴缠,那些繁华忧伤,是她心底情感的流淌。她的笔下,流淌着冷艳漠然的话语,总是轻易地,撕开人们心中血粼粼的伤口。那么痛,又让人欲罢不能。这是从她的灵性里透出的魅惑。

  她曾在旧上海熏风的夜空低声吟咏如水的文字,写民国风云里的爱情,于是,我们再也忘不掉那香港的繁华,上海的风烟……

  一段一段的时光故事,组成了她生命成长轨迹,她以笔墨闻名世上,而爱情,却惊艳了她的生命,让她低到尘埃里去,又在尘埃里开出了灵魂之花。

  胡兰成,她的挚爱,却成了她的永劫。她在爱情里感受欢愉,在爱情里感受失落,又在爱情中感受深刻……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会感受到她曾经关于爱的一切。她的生命,也许就是一朵昙花,所有累积,都是为了那爱情短暂的绚烂,而后,繁华落尽,留下的是永远苍凉的回声。

  爱玲的那个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但是她留给了我们不灭的梦。那个才华横溢的,穿着旗袍的女子,永远在人们的记忆中盛放。

  民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时代,那些关于爱玲的动人的故事,都淹没在了时光里,氤氲出一种独特的民国的韵味。爱玲,终将成为民国时代一个永恒而华丽的传奇,在那个烟雨迷蒙的时代熠熠生辉。

  张爱玲,一个华贵迤逦的民国梦境。她有着显赫的家世,在镀金的背景下开始传奇人生。生命辗转,她见识了繁华,也体会了繁华逝去后的颓唐。思想与磨难碰撞出花火,所有情绪在笔下生发出闪光的灵魂。她将心绪泼墨于纸上,晕染开来,成了一段段爱恨交织人生故事。所有的文字,在她的笔下,都赋予了独特的生命,钻进你的心里去,揭开伤疤,惹出滚滚热泪。

  她是傲然于世的海上花,才华横溢,惊艳文坛,却在遇见爱人时低到了尘埃,卑微地绽放着幸福之花。然而,在这滚滚红尘中,她满腔的痴情终是被辜负。当情缘散尽,她一纸信笺,了却情缘。可纵然是笔落书成,她绝望的心,始终还是爱着。因为,爱是她的信仰,她的生命。

  百转千回的人生路上,她就是这样,在世俗中精致地活着、爱着、痛着、执着着、悲伤着……这一篇文字流淌的,便是她最真实的生命。当你见证她的传奇,亦会聆听到自己灵魂的歌舞之声。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读后感(六):企业高管朱云乔业余爱好出书竟然深受好评

  她的人生,打从一开始,便已绝望了。那之后长长的岁月,也只是擅自背负着那份绝望,踽踽独行罢了。

  她长得很美,但对她来说确是不幸,没人会在意在那秀美的容颜下所隐藏的空虚。

  她的文字,透着末世的寂寥与狂欢,正如她在今生今世,且行且珍惜。

  她这一辈子,即使到了终结的那一刻,也是孤身一人的。

  她还活着,就已死去。

  说到底,她也只是一个张爱玲,如此而已。

  (一)

  张爱玲第一次被那个名为“父亲”的人毒打,是在几岁?这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这种殴打已经是家常便饭,她应该已经习惯了。不知道怎么的,谩骂、侮辱、拳打脚踢,这些东西在经历过一次之后,就能够平常看待了,加在一起,也无非是名为“恶意“罢了。

  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是人生的必修。看着那个人手中的皮鞭,一下一下的挥舞,然后将痛楚施加在自己身上,她忽然觉得那是如此强大的不能反抗的力量。旁边站着那个叫做“继母“的女人,一脸的得意神色,好像赢了,成为冠军一般。她想,这就是女人,这就是女人的人生。她忽然发现,她不再讨厌这样的女人了。

  亲生母亲早就离开这个家了,在外流浪。她生下后爱玲后就把她扔给了丈夫,弃如敝履,毫无不舍之意,好像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只是自己一场意外的捡拾。母爱,那种东西早被她埋藏到了最深的心底。

  那个人虽然是自己的父亲,但是是个烟鬼、恶棍、无良的小市民、无知的没落贵族,说得无情一点,简直没有为人的资格,只是恶鬼在人间的皮囊。还有那个继母,虽然长得很美,虽然在一开始连自己都抱着被爱的奢望,可是果然只是长得美而已,除此之外,她什么都没有。

  从襁褓中的稚嫩婴儿,到现在的青春期,她就在这样的家庭下长大。与其说是家庭,倒不如说是下等的旅馆,写作“家庭“,读作”旅馆“。自己在这里的生活,也只是以”女儿“的名号换取一日三餐、睡床住所,而且得到的还是最下等的”服务“,自己连投诉的地方都没有。

  一个脆弱的心灵不敢凝视美丽,因为她知道所有的美丽都会褪色,所有的生命都将逝去。被毒打,被咒骂,被诬陷,被侮辱,皮鞭、拳头、巴掌,嘲笑、蔑视、无视,从孤立无援,战战兢兢到见多不怪,习以为常,这是她第一次尝到绝望的感觉、绝望的味道。只那一瞬间,她就爱上了这种感觉、这种味道。

  没有尝过幸福滋味的人会纵情于绝望,只有经历过幸福的人才知道如何把握。她只是一个没见过母爱、父爱、家族爱,甚至连普通的人类之爱也没尝过的小姑娘,她唯一接触过的、唯一熟悉的,就是那名为“绝望”的美酒,这是让她沉醉的东西。

  她见到亲生母亲的那一刻,心中竟莫名其妙的平静如水,没有一丝感情的悸动。她只觉得,这个跟自己长得很像的女人,只是一场血统的恶作剧。虽然十多年没见,但现在的两个人,也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曾经的美好都是想象,一切都被现实击垮。

  母亲冷冰冰地给了她两个选项:要么嫁人,用钱来打扮自己;要么用钱去读书。母亲真是聪明人,早早的就洞察了女人的悲哀。生活在时代巨轮下的女人,要想活着,也只有这两个选择。虽然很可笑、很悲哀,但是事实如此,绝非人力所以撼动。张爱玲选择了后者。

  入学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原名“张瑛”叫起来不顺口,不够响亮。想改一个,但一时又想不起来,于是就把自己的英文名译成谐音,将就着吧。于是“ailing”就成了“爱玲”。名字这种东西,本就无所谓,人生在世,名字无非是被人叫的,叫什么都无所谓。自己改名字,也只是想改便改了。

  爱玲跟母亲的关系非常奇怪。本来应当亲近的两人,却感觉相当疏远。母亲常年流浪在外,根本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有亲人来到身边;另一边的爱玲则是根本不会与人相处,尤其是亲人,她所记忆的也只有皮鞭下的亲情。这样的两个人,若即若离,好像很亲近,实际却难以相处。唯一的母爱,也变得时有时无了。

  她越来越难以忍受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那越来越成为一种煎熬。每次看到母亲,心中总会如刀绞般痛苦,但是却连一滴泪也掉不出。爱,那种东西,十分里只有一分,剩下的九分,只是绝望与淡漠。

  她很快就和母亲分别,去香港读书。这时期的她,开始学着与人交往,学着接触世界。但对她来说,这些只是她的试探,她只是把一只脚跨出绝望的深渊,踏上希望的土地尝试一下而已,随时都能够抽身而出,重新跳下那悬崖。这世界本没有那么美好,她经历过,她了解过,罪恶、丑陋、贪婪、邪淫,她看得清楚,却无能为力。

  香港沦陷后,她便移居上海,那是的上海虽早已是敌占区,但毕竟列强租界尚在,依旧是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张爱玲选择上海,也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在上海,她发现自己光是生活就已经是筋疲力尽了,没有钱的日子非常难过。对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女人来说,要想生活得好一点,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嫁一个好男人;要么傍一个好男人。总之,女人自己是得不到幸福的,只有靠男人。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读后感(七):看那骄傲又清高的女子

  少时曾看过张爱玲先生的作品集,但还是因为年岁太小读不懂其中各种滋味。到现在脑海中剩下的,只有张先生关于“红白玫瑰”的经典阐述。也曾看过张先生年轻时的照片:高高仰起的头,纤细的脖子被拉的很长,双手插在腰后,双眸带着笑,又仿佛是冷漠的,只叫人看一眼就忍不住感叹“真是一个骄傲的女子!”再开始准备读张先生的作品集时,决定先看一看她的生平,好叫人更加了解她,才能读懂她的文字。

  她虽出生世家,却也只是个没落的世家。到了清末,中国很少能再有显赫的世家了。祖辈的丰功伟绩对于张先生的影响是非凡的,尤其是外曾祖父李鸿章。对于她的这个外曾祖父,历史上的声音贬多于褒,主要是对签订不平等条约一事的评价。但说来也是奇怪,只这一事,就可以否定李鸿章之前全部的功劳吗?张先生显然不这么认为。这样的一个家族,将张先生的父亲教育成了一个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受过西方文明的教育,奈何在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还是迂腐无成。而她的母亲却比她父亲“西方化”的更彻底一些。如果说张先生对于美,对于理想的追求来自母亲,那张先生的“薄情”就是来自父亲了。就如文中所说:“童年的故事会发芽,长成传奇小说;童年的阴影会开花,长大后就成了孤绝的果实。”

  张先生在所有时候都是清醒的,大多时候都是置身事外的态度,所以对人世间总是看的那么彻底。看到张先生写香港战乱时对百姓的描写:“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的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看到此处既是好笑又是痛心。笑的是张先生有趣的比喻,痛的是百姓的无能为力。

  再后来张先生与胡兰成的倾城之恋,看到张先生对胡兰成浪子风流的不在意,心中很是恼火,哪有这般傻女人!但是又庆幸,还好她不是那般在意,要不然指不定伤心成什么样子。爱是热,被爱是光。张先生永远在发热,却也招架不住胡兰成的变心。但是在张先生与赖雅不同,他们是互相温暖着对方,无论是在何等境遇之下,没有谁抛弃谁一说。年轻时有胡兰成轰轰烈烈的浪漫爱情,中年有和赖雅细水长流的温柔。没有更爱谁,只是在这一时期,谁更适合她。

  她在文坛的经历算的上坎坷,早些时有多耀眼,后来却多是落寞。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张先生的文章都引起了社会的反响,这也是她成功的原因。只希望在之后读张先生的文章时,能从字里行间看到那个骄傲又清高的民国女子。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读后感(八):因为喜欢朱云乔,而喜欢新书《把最好的自己留给对的人》

  岁月深处,花事从不重来。昨日还是芬芳绕指,繁花似锦,今日却可能已经倏然而去。所以,爱成为一种图腾,令人向往,也令人却步。

  是的,生命中的很多遇见,都成为了寂寞诗句,落在时间的褶皱里。一眨眼,青春就成了蝴蝶的尾巴,翩然飞走。可是,烟火一世,最暖心的,莫过于万家灯火中的一处微光。这应该是勇者一生的信仰,绝不因为失败而徘徊,因为心痛而转身。

  云乔的文字,并非手术刀,旨在剖开情感的脉络。如她所言,爱情没有公式可以套用。但是,若能于尘来尘往中坦然告别离情,翻过薄薄的一页劫难,或许,斯日繁花依旧漫途。

  愿本书能够唤醒更多沉睡的期待,愿更多人寻到永恒的爱,抵挡时间的流逝。但求日日岁月静好,但求人人无悔于时光。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读后感(九):张爱玲,一个女人传奇,朱云乔佳作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7]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读后感(十):朱云乔眼里的文笔华丽张爱玲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有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她是时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在无形中已被摈弃了。她再没有这资格,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虚,怅惘;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地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