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民说·野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新民说·野渡》读后感10篇

2018-07-19 05: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民说·野渡》读后感10篇

  《新民说·野渡》是一本由严彬、马培杰 /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页数:2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新民说·野渡》读后感(一):从孤独走向丰盈旅程

  如果说写作者意在对生命表达,借文字渡人渡己,那么阅读者便是在他人用精神构筑的多维世界里,重新赋予作品灵魂精灵。书写者和读者是互相关照、镜像的两端,正如作家天文所言“我像海底里的金鱼”,金鱼在海里孤独的歌唱,便是希望千里以外的另外一只金鱼能够听到。不论是书写者、还是阅读者,隐忍孤独都是为了体验之后的辽阔丰盈,而这种辽阔丰盈,必是在对彼此的感知理解中获得。

  由凤凰网读书栏目组织编撰出版的《野渡》一书,是一本旨在渡人渡己关于书写、阅读、品味的书藉。书中结集了包括朱天文、骆以军、严歌苓、莫言、洛夫、李敬泽在内的一批知名作家,在凤凰网读书会与读者互动交流精彩对话录。除了固定的书友会交流范式以外,各位作家不同人生阅历写作视角见解主张,以及面对诸多读者及社会质疑时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共同构成了该书开阔、多元的大视野、大格局

  书中的各位作者,借与读者的见面交流,实现自己在作品之外的又一次精彩绽放,或许读者无法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也无法完全赞同作家间的相互肯定,甚至对他们予以读者的回答不满意,但阅读这样的书藉,在不同作家不同的思维世界里辗转腾挪,本身就是一切精彩的探险。

  凡有过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次有质量的阅读便如同一次灵魂的探险,被书中内容牵引着走向一个个未知共鸣、质疑、思索、寻找出路、昭示明天,这是一个完整的阅读体验循环,而唯其如此,书的生命、作者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在某一点达到共鸣融合。我从不认为对于一本书的阅读,需要手不释卷口气读完,好的作品必然能引起读者的精神游历,手捧书页神思千里,而后再向作者的精神深处漫游。

  跨越文化、打破思想藩篱的阅读是艰难的,深度的阅读绝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般风平浪静,为了真正读懂书中内容而进行知识补习,为了深入理解而进行的头脑风暴,为了体味感知对自己灵魂的反醒剖析,这样的旅程惊心动魄,甚至是痛苦的,而唯有用心体验才知其中的美险奇绝。阅读可以添满人生所有的缝隙,用一次阅读领味一次跨越时空的生命旅行,这样的极致体验,恐怕唯有文字可以带我们渡彼岸

  原载于/《城市经济导报》

  原作者/胡艳丽

  《新民说·野渡》读后感(二):无人舟自横

  看到《野渡》这书名,想起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正如介绍所云:《野渡》汇聚了活跃于当代文坛的内地及港台众多知名作家的对话与访谈。朱天文、苏伟贞、骆以军、严歌苓、梁文道、莫言、李洱、洛夫、安妮宝贝、白先勇、林夕、九把刀、罗永浩、冯唐、李银河……话题人世百态,语言趣味横生,见解精彩独到

  因为我个人偏爱文艺,因此这个系列有3本,我独独选了这本关于作家的来读,觉得文艺并没有历史那般沉重,也没有思想那么伤身,只是一段生活中的休闲放松

  不怎么读港台的书,只知道朱天文为《悲情城市》编剧;后来通过台湾知名编辑周浩正先生知道了吴兴文曾任远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做过畅销书;林佩芬写过一些辽金明清历史小说。因此这本书收录的谈话给了管中窥豹机会,也算比较真实地通过谈话而不是作品了解了这些作家,了解了港台文学现状

  该书同样收录了一些内地很火的文化名人的谈话,比如高晓松、罗永浩、柴静、李银河等。一般会在网络上看关于他们的访谈,而纸上的访谈又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比如很多视频中看来很犀利的访谈,一放到书上就显得比较拖沓,不那么流畅。高晓松和罗永浩是感觉明显的,还有港台的林夕、白先勇、九把刀,也让我一再思考谈话和写作之间的距离和不同。所以有些地方我觉得编辑能处理一下也许会清爽很多,但是那又不是实录了。——但是,我看朱天文、苏伟贞、吴兴文、蔡素芬、林佩芬这几个港台作家的,就没有这种感觉,大概这几位更专业从事写字的作家说话会更书面化一点?这点比较有意思

  最后谈一下读书这个事。该书前言说到读书意味着知识、力量自由智慧幸福等各种正面字眼,也说到这个网络、娱乐至死的年代,网络夺走大家的闲暇人人时代裹挟、随波逐流,可以对抗这些浮躁、纠结的静心读书的日子很少。其实网络和读书并非对立面,该书收录的不少谈话一开始就在网络渠道传播过,书只是把它们集中记录下来,网络渠道获取的知识同样有那些正面字眼,没必要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更没必要对立网络与书。

  高棅曾评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宽闲之野,寂寞之滨,必有济世之才,如孤舟之横野渡者,特君相之不能用耳。”读书——尤其是纸质书——终究是一个人的孤独心灵之旅,是一种生活闲散需求,也和这句诗的宽闲意味接近,因此才取了这句诗做书目?

  原载于/《珠海特区报》

  原作者/熊奇侠

  《新民说·野渡》读后感(三):寻回失去天际线

  由凤凰网读书栏目组织编撰出版的《野渡》一书,是一本旨在渡人渡己关于书写、阅读、品味的书籍。书中结集了包括朱天文、骆以军、严歌苓、莫言、洛夫、李敬泽、安妮宝贝在内的一批知名作家,在凤凰网读书会与读者互动交流的精彩对话录。除了固定的书友会交流范式以外,各位作家不同的人生阅历、写作视角及见解主张,以及面对诸多读者及社会质疑时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共同构成了该书开阔、多元的大视野、大格局。

  书中的访谈录多以某位作家的某部或某几部作品为主题,由作品内容为牵引,进而拉开时空的序幕,由作家亲口讲述作品的创作经历,以及作者对文学、社会、人生的看法我喜欢朱天心“我像海底的金鱼”这样的隐喻,认同她“外省第二代的乡愁是一个想象的乡愁”这样的认知赞赏她“常做最不擅长的事情”这样的挑战勇气,但对她“时间其实就是死亡”这样的表达不敢完全赞同。对于从生到死这样颠扑不破的旅程来讲,死亡终是未来时,而绽放才应是当下努力实践状态。作家严歌苓在回答读者关于《扶桑》一书中塑造的历经苦难和蹂躏仍然高贵美丽的扶桑形象,是否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情结,是否超现实问题时,则表达出了自己对美独到的理解。一个能够在苦难中超然、安然,不怨尤的女子是美丽的,当然这种美并非所有的眼睛欣赏得了,市侩的、功利粗暴的、野蛮的人看到的只能是悲践,高贵者只有在高贵者眼中才看得到尊严与美丽。

  书中的各位作者,借与读者的见面交流,实现了自己在作品之外的一次绽放,将自己对文学、艺术、生活、生命的理解予以坦白,或许读者无法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也无法完全赞同作家间的相互肯定,甚至对他们予以读者的回答并不满意,但阅读这样的书籍,在不同作家不同的思维世界里辗转腾挪,本身就是一切精彩的探险。

  凡有过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次有质量的阅读如同一次灵魂的探险,被书中内容牵引着走向一个个未知,共鸣、质疑、思索、寻找出路、昭示明天,这是一个完整的阅读体验循环,而唯其如此,书的生命、作者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在某一点达到共鸣融合。我从不认为对于一本书的阅读,需要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好的作品必然能引起读者的精神游历,手捧书页神思千里,而后再向作者的精神深处漫游。跨越文化、打破思想藩篱的阅读是艰难的,深度的阅读绝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般风平浪静,为了真正读懂书中内容而进行的知识补习,为了深入理解而进行的头脑风暴,为了体味感知对自己灵魂的反醒剖析,这样的旅程惊心动魄,甚至是痛苦的,而唯有用心体验才知其中的美险奇绝。阅读可以添满人生所有的缝隙,用一次阅读领味一次跨越时空的生命旅行,这样的极致体验,恐怕唯有文字可以带我们渡彼岸。

  原载于/《信息时报》

  原作者/胡艳丽

  《新民说·野渡》读后感(四):作品之外的一次绽放——读《野渡》

  读书和写作都是沉静事业,它们注定无法缤纷绚烂。不论是心中有激越情感奔涌,还是有千言万语感动,哪怕陷入思维的迷局,这段艰难的路程注定要一个人孤独走过。

  如果说写作者意在对生命的表达,借文字渡人渡己,那么阅读者便是在他人用精神构筑的多维世界里,重新赋予作品灵魂的精灵。书写者和读者是互相关照的两端,正如作家朱天文所言“我像海底里的金鱼”,金鱼在海里孤独地歌唱,便是希望千里以外的另外一只金鱼能够听到。不论是书写者、还是阅读者,隐忍孤独都是为了体验之后的辽阔丰盈,而这种辽阔丰盈,必是在对彼此的感知理解中获得。

  《野渡》是一本关于书写、阅读、品味的书籍。书中结集了朱天文、骆以军、严歌苓、莫言等一批知名作家,在读书会与读者互动交流的精彩对话录。各位作家不同的人生阅历、写作视角及见解主张,以及面对诸多读者及社会质疑时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共同构成了该书开阔、多元的大视野、大格局。

  书中的访谈录多以某位作家的某部或几部作品为主题,由作品内容为牵引,进而拉开时空的序幕,由作家亲口讲述作品的创作经历,以及作者对文学、社会、人生的看法。我喜欢朱天文“我像海底的金鱼”这样的隐喻,认同她“外省第二代的乡愁是一个想象的乡愁”这样的认知,赞赏她“常做最不擅长的事情”的勇气,但对她“时间其实就是死亡”这样的表达不敢完全赞同。死亡终是未来时,而绽放才应是当下努力实践的状态。

  作家严歌苓在回答读者关于《扶桑》一书中塑造的历经苦难和蹂躏仍然高贵美丽的扶桑形象,是否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情结,是否超现实的问题时,则表达出了自己对美独到的理解。一个能够在苦难中超然、安然,不怨尤的女子是美丽的,当然这种美并非所有的眼睛都欣赏得了,市侩的、功利的、粗暴的、野蛮的人看到的只能是卑贱

  书中的各位作者,借与读者的见面交流,实现了自己在作品之外的一次绽放,将自己对文学、艺术、生活、生命的理解予以坦白,或许读者无法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但阅读这样的书籍,在不同作家不同的思维世界里辗转腾挪,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探险。

  凡有过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次有质量的阅读如同一次灵魂的探险,被书中内容牵引着走向一个个未知,共鸣、质疑、思索、寻找出路、昭示明天,这是一个完整的阅读体验循环,而唯其如此,书的生命、作者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在某一点达到共鸣。阅读可以填充人生的缝隙,用一次阅读引领一次跨越时空的生命旅行,这样的极致体验,恐怕唯有文字可以带我们渡彼岸。

  原载于/《中国文化报》

  原作者/胡艳丽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4/2014-05-19/204244.html

  《新民说·野渡》读后感(五):《新民说·野渡》:解构时光

  很喜欢《野渡》的封面绿色是时光的颜色,像一个醒不来的梦。

  有人说,“在无梦的时代,消费梦境并非出路。对这一点保持警醒,能让我们节省大量时间,用来体味眼前的现实生活。”看上去,抛弃梦想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似乎人们也只有这样,全力以赴去应付“生活”,我们才能出人头地,才能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物质欲求

  做梦是奢侈的,读书也是奢侈的,因为读书其实是做梦的一种途径:我们没办法立刻成为一名骑士,在中世纪阳光下解救美丽的公主,但一本书可以让我们到任何地方,成为任何人。而梦想存在于你的心里,比起来自外界的名与利的欲望,它似乎是更纯粹的真实。

  无梦可做的夜是漫长的,而无书可读时光亦是如此——你没有足够空间容纳自己真实的渴望,也无从解构时光。于是当你从日常的忙碌解脱出来时,你并不会感到惬意——甚至只会无所适从。也许对于大多数人,读书的意义仅仅如此:当你闲暇时,一本书可以让你拥有比他人更美妙的体验,甚至是“多几度的人生”。

  手上这本《新民说•野渡》是以“凤凰网读书会”精彩内容辑录为内容的“凤凰网读书文库”中的一本。比起同系列中的其他两本(《临渊》,与历史掌故有关;《盗火》,主打思想),这本《野渡》其实更关照心灵,因它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作为一本“与文学艺术有关”的对谈录,《野渡》中的谈话人大多是所谓“文人”,但正如骆以军所言,“每一个创作者都是一条孤立神秘河流”,一个笼统的词往往会在他们自身的局限上造成偏差。而一个文人,往往是不掩饰自己的“局限”的,因为那恰恰是制造“独一无二”的根本。优秀的创造无非是“灵与肉的切合”,当二者都被展现得淋淋尽致,所谓强大的感染力,才会呼之欲出。

  只是过于真实的“文人”们,总显得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现实生活其实还是需要“掩饰的艺术”,毕竟或多或少,我们还是需要进行博弈,获取生存的资本

  好在我们可以写作,可以阅读,可以在夜深人静时看一看真实的自己,体味不应该被遗失的美好。

  《野渡》中,我最喜欢的是朱天文的《从废墟到花园》。或许是由于接触了不少相关的文字,这篇对话的语境让我感觉分外亲切。一个书写者,尤其是一个公开书写者,抛开可以让自己受惠于真实,他其实还有一份责任。这里的责任,如朱天文所言,很像是“新天使”——画家保罗画的一幅画。“这幅画里,新天使眼睛张开着,嘴巴张大,翅膀张开,他的脸望向后方,他看到历史的灾难,像碎片一样落在他的前面,这个碎片越积越高,他好想把灾难的碎片变成一个整体。但是从天上刮来的风暴把他一步一步吹向他所背对的未来。这个风暴之名为‘进步’。”书写着的力量太有限,有限到在任何风暴前都显得单薄。但他却拥有不可割舍的使命,这个使命便是记录。极端一些如卡夫卡,“在生活中不能生气勃勃地对付生活的那种人需要用一只手把他的绝望稍稍挡在命运之上,用另一只手可以将他在废墟下之所见记录下来,因为他之所见异于并多于其他人,他毕竟在有生之年已是死了的啊,而同时又是幸存者。”这又显得,是十足的幸运。

  记录者可以幸存,又要依赖于有人唤醒他们。詹宏志曾讲过金鱼唱歌的故事——金鱼在海底唱歌的频率,几千里以外的另外一只金鱼也可以听到。而唐诺也曾有过类似的比方——在《读者时代》中,他列举的是雪原上寻找同伴的狼。做一个读者同样意义重大,因为阅读同样可以看做“寻找同伴”,一种不计较时空、自由选择的传承。

  也许这便是“野渡”的含义吧,“野渡无人舟自横”,读书人是自由的,更是幸福的,因为人生终究需要“摆渡到对岸的精彩”。

  这本书的最后收录了“凤凰读书”主编严彬先生为丛书所写的跋文。“读书没有止境,我们还在路上”,或许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一段幸福的时光——需要的仅仅是一份宁静,以及一本你喜欢的书。你什么都不必做,只要让眼光在字里行间游移,等待心里发现自己真实的面貌,等待时光被尽管逝去却永远存在的时光解构。

  《新民说·野渡》读后感(六):乘一叶扁舟,观万千渔火

  的确,看到野渡这个名字的时候,会首先想到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可这本书却不是无人,而是多人,里面收录了多位作家的思想观点,包括朱天文、骆以军、严歌苓、蔡素芬、梁文道、莫言、洛夫、李敬泽、白先勇、林夕、高晓松、九把刀、罗永浩、冯唐等。思想的闪烁,灿如繁星,抬头望向这片星空,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最爱的那颗,也会受到整片氛围的影响,内心澄净。

  看完书的时候,对名字又有了另一个认识,野渡,抛却那首古诗先入为主的影响,是一个渡口,还是位于荒野的渡口。漫漫荒野,望向远处的天际线,眼睛所到之处除了荒凉依旧是荒凉,头顶是依旧湛蓝的天空,脚下是千年未变的土地,人孤独的立于天地之中,迷茫一如无边的旷野,但野渡却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我想编者之意大概如此。

  野渡这本书,就像我们遨游书海的一叶扁舟,如我所想,书海是黑暗的,每个写东西的人都驾着自己的小船在海面上穿梭,他们的智慧发出点点的光亮,如船上渔火,少时,一灯如豆,多时,灿烂非常。借由野渡这叶扁舟,我们会看到许多不一样的渔火。

  船刚行不久,就遇到一盏明亮的灯,那是朱天文的思想在发光。我听见朱天文说,我知道菩萨为什麽低眉,我见过不结伴的旅者。菩萨低眉只为自保,无有其他:旅途虽长,只是自己的路,自己必须要走,没有人能帮你。我听见他谈时间,谈死亡,告诉我何为作品的深度,陪他回忆胡兰成。

  拜谢之后,继续前行,灯光渐渐多了起来,嬉笑怒骂皆在其间,他们说着我不熟悉的港台腔,却仍能感受到他们对文字的热爱,他们讲自己遇到的事,讲经验,讲感悟,带我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世界,在那里,他们自由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或忧,或喜抑或悲。不须鼓掌叫好,只需静静地看即可,每一朵火焰都跳动着自己独特的舞蹈。

  我的小舟穿行其中,从这条船上借点光,又从那艘舟上捧回点亮,逐渐萌发光点。远处一点渔火轻轻晃动,温暖非常,表面与其他并无不同,我却独爱那一点。轻摇橹桨,徐徐靠近。我们够聪明了!李敬泽的声音传来,人有七窍,已是玲珑,凿孔太多便为筛子了,若一孔未凿,就又太实了。老实人与天真汉,现实中少有的存在,李敬泽如是说。语言并不华丽,可以说朴素,但就是平淡无奇的字句在他的描述下变了模样,我只是喜欢他表达的方式,他的态度,莫名的喜欢。看着轻轻跳动的火焰,内心也温暖起来了。

  船的后方还有洛夫那首因为风的缘故在回荡,随小舟漂流,看经过的不同的智慧火花,不觉已阅尽多盏,面前这是最后见到的那个,有点怪异的火焰,是冯唐!那点光亮似乎对我笑了笑,又远去了。

  已近彼岸,渡口渐渐远了,它将我送至此处,前路已不再迷茫,渔火之光已点燃了内心的明灯,照亮了脚下的路。

  最后,愿我们读过野渡之后,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盏灯,照亮前行的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