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曹雪芹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曹雪芹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2 04: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曹雪芹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

  《曹雪芹的故事》是一本由周汝昌 / 周伦玲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7-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曹雪芹的故事》读后感(一):严谨细致丰富的曹雪芹实录

  《红楼梦》的文化内涵有多丰富,曹雪芹的一生经历就有多丰富,甚至我们可以用“说不尽的曹雪芹”这句话来形容他的一生。所以,曹雪芹的一生并不好解读,若不能对其透彻理解的话,是无法在千丝万缕社会历史个人生活中找到脉络、找到可以清晰呈现一个人一生的。

  《曹雪芹的故事》的整理者周伦玲深谙这一点,所以她在叙述时,并没有急于说曹雪芹的故事,而是从曹家奇特家世出发,对满汉文化进行精析,甚至对顺治和康熙等人的个性特征、为政思想等进行了独到描述。这对普通读者而言,是非有用的,比如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顺治的逝世真相;顺治、康熙的好学……这种看似和曹雪芹无关,实则却引导着曹家生活价值趋向的历史人物,是这本书中的亮点也就是说,《曹雪芹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一本清代历史、清代社会文化及曹家发展历史的科普书。值得一提的是,周伦玲没有人云亦云,在雍正即位一事上,她没有提及传统的雍正篡改“十”为“于”的故事,而是说雍正将“礽祯”改为“礽禛”,这就从另一个角度明了雍正即位的阴谋性。而这些统治者的思想与行为关系着曹家的兴衰存亡。

  曹家从包衣奴才达官贵人兴盛一时,最后衰亡的家族发展史,注定曹雪芹所接受家庭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充满了复杂性,即便曹雪芹用尽一生去思考这个问题,恐怕也未能全如他意。

  《曹雪芹的故事》再次讨论了《红楼梦》故事的真假问题,或者说是《红楼梦》所描述的故事到底是不是曹家的历史。在这一点的阐释上,周伦玲思路非常清晰,从曹雪芹出生时,所得名的由来以及当时场景的拟测,将《红楼梦》中具体人物和事件与曹雪芹一生细细对照,最终还原了文字世界中的丰满的曹雪芹。

  任何故事,一经文加工,就具有了修饰性,无论《红楼梦》中的故事有多少真实性,它都具有了现实所没有的艺术性,这也是我们要提及的,曹雪芹能够压抑自己痛苦,用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创造手法,将清代中后期的社会历史、家族史展现出来,留下一部后人研究不尽的《红楼梦》,再次说明满族入关后,清代统治者对汉文化的重视,并因此而影响到了所有的满族人

  《曹雪芹的故事》中所阐释的内容,犹如万花筒,读之,不仅仅能对曹雪芹及《红楼梦》又清晰的认识,甚至是对纳兰性德、纳兰明珠、索额图等都会有良好的认识。

  《曹雪芹的故事》读后感(二):不只是曹雪芹的故事

  《红楼梦》作为一部蛮声世界的文学巨著,其魅力历久常新,吸引了一代一代人阅读追捧,以及红学家们对它孜孜不倦的研究。而在众多红学研究者中,周汝昌先生作为当代红学泰斗,他的研究成果无疑是最令人期待的。

  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常常想,作者曹雪芹是如何做到把众多的人物形象刻画入木三分,各具特点形貌,以及小说内涵之丰富,场景之细致入微,令人仿如亲历了现场一般的?

  读罢周汝昌先生口述,其女儿周伦玲整理的《曹雪芹的故事》,让我消除了上述疑问。从这本书看来,《红楼梦》小说中无论是对大观园内众儿女的细致刻画,还是对当时社会典章制度世情风俗描写,实是都能在曹雪芹的生活里寻得一些蛛丝马迹。例如在文中周汝昌先生考证出,史湘云的原型就是为曹雪芹小说批注的脂砚,众女儿们不同性情状貌,曹雪芹也有受到北京东岳庙寝宫所见侍女群像的启发

  《曹雪芹的故事》作为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书系的其中一册,开本不大,但阅读起来却是满满的历史厚重感。引用周汝昌先生本人原话:“……这本小书册,便是我辛苦了四十五年的一点收获。”它是周先生四十五年研究红学的心血之作,在其中,他为我们梳理了清乾隆朝以前(包括乾隆朝)宫廷变幻莫测政治风云,进而一步步深入浅出地引出作为世代包衣的曹家,在政治风云的裹挟下,令人唏嘘的家庭变故。而从一出生就被裹挟在苦难中的曹雪芹,南京江宁织造府,这座承载着曹家家族辉煌历史的官宅,只能成为他路过仰望的深宅大院了。

  曹雪芹概括《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实是他借了小说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感叹自己身世飘零跌荡。如果不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我们也就无法理解其在整部小说中,刻画出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乖张,不合主流性格实际上是自己性情的缩影

  在本书中,周汝昌先生用三十八章的篇幅,从曹家作为皇家世代包衣人的奇特家世讲起,到整个家族受了皇室纷争牵连而家败人亡,到最后曹雪芹于除夕夜孤清地死在自己的破庐中,整个过程就像阅读一部纷繁复杂的悲情小说,令人不胜唏嘘。

  曹雪芹在住无居所,衣不裹腹的苦难生命中,能够坚持写出这样一部伟大鸿篇巨制,其艰难与阻碍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他能够做到这样,需要对生活有多么乐观的心态,和对梦想多么坚定执着!他能诗能画能写的绝世才华令人叹服,他对待苦难的乐观精神和对梦想的执着坚持,更是成为我辈学习楷模

  细读《曹雪芹的故事》,我们“看见”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曹雪芹,借由周先生细致考证出的文字,也提升了我们对《红楼梦》阅读的理解。

  《曹雪芹的故事》读后感(三):要想读懂《红楼梦》,先要读懂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曲无比熟悉的《枉凝眉》响起,究竟会想到谁呢?是想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者之间的情与爱呢,还是想到了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呢,或者是想到了那个初进大观园看见什么都觉得好奇的刘姥姥了呢?一部起初名为《石头记》的《红楼梦》,常常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小说”之首,而且还形成声势更为浩大的“红学”。而在诸多的“红学”研究者中,作为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值得关注,他的《红楼梦新证》,堪称“红学”研究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重要著作。

  很多人觉得《红楼梦》在四大名著里边是不好读通、读懂的一部,这是有原因的。首先,《红楼梦》这部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单是梳理清楚这些关系就已经足够大费脑筋了;其次,《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完成,后四十回的作者存疑,历史上就存在诸多版本,而且还各有各的理由;第三,《红楼梦》内涵丰厚,小说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反映了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自有功力,读来确实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想迅速地切入《红楼梦》的世界里,一个方法是通过电视剧来先行了解事故概要、减少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了解曹雪芹本人及其家族历史,了解小说创作的历史、时代背景,来增强对小说中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的准确把握能力。而由周汝昌先生口述、其女儿周伦玲整理的《曹雪芹的故事》一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毕竟,作为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的人文精品丛书“大家小书”系列里的一员,《曹雪芹的故事》是周汝昌先生四十五年心血凝结之作,其价值确实非同一般

  在《曹雪芹的故事》这本书中,周汝昌先生通过三十八章的讲解,对曹雪芹的身世背景、成长环境人生经历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不同于枯燥无味的研究考证,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的故事》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曹雪芹。了解、熟悉曹雪芹的过程,仿佛就是在阅读另一部《红楼梦》。《红楼梦》虽然只是小说家所言,却不会是平地波澜,而是与作者本人有着各种密切的关系和联系。对这部小说,曹雪芹自己用一首诗进行了概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二十个字并不是在简单地发牢骚,而是在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小说中人物角色的身世浮沉的一种感慨、一种共鸣

  读《红楼梦》一定不能着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对于如何读《红楼梦》,周汝昌先生有自己的建议。他在《曹雪芹的故事》之“前言”中认为,如果对曹雪芹的家世的特殊与政治内幕根源不了解,自己的知识“极不完备”,却一味试图去强行阅读《红楼梦》,就迟早“还会回过头来,重新补上这一课”。而“化繁为简”的窍门,就在于需要更好地了解与《红楼梦》有关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生活习俗器物名词。这个“课前预习”是必须要进行的,千万不要觉得它很麻烦更何况,如《曹雪芹的故事》这样的一本书,是红学研究大师周汝昌的心血之作呢!

  所以,不妨静静地翻开这本一点也不薄的《曹雪芹的故事》,一章章地读下来,细心品味一个或许和印象中的曹雪芹不那么一样甚至还有些特别的曹雪芹吧,肯定会大有收获的。

  《曹雪芹的故事》读后感(四):如戏人生,不朽巨星

  童年看《红楼梦》,87版的,深深地被这电视剧给吸引了。那时候,只知道大观园里的老祖宗、宝玉、黛玉、还有众多的姑娘、丫环们,只是羡慕他们可以在那精雕细镂的大观园里观花赏月、吟诗作对。再长大些,读到了《红楼梦》连环画和原著,慢慢地对这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因些对作者曹雪芹油然起敬。

  《红楼梦》中近千人,曹公写得头头是道,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就连他们的相貌描述都十分生动形象,读着书中的文字,就仿佛那些人跃然纸上,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样的性格,读着读着便懂了。那曹公自己又是怎么样的人?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呢?我不由地分外好奇。

  资料记载的关于曹公的生平非常有限。而此番读到周汝昌老先生的《曹雪芹的故事》让我对曹公有了系统的认识。书中并不着急地单刀直入介绍曹公身世,而是从他有源可溯的祖上所处的清朝历史背景讲起,满清的历史以及曹家与满清宫廷之间的渊源决定了曹家的兴衰。那些诗文史料里“碎片”般的记载被周老复原成完整的曹家兴衰史。

  读这本《曹雪芹的故事》有个很大的收获,不在于只知悉了曹公本人的生平故事,而是更明了地看到了当时的满清的历史脉落。皇位的争夺传承、宫斗、以及清代宫廷文化、满汉关系等刷新一遍,读这本书,视角开阔许多,也不乏历史花边新闻,不论是野史还是正史,多听多看总是无害的。而年少时的曹公,多少有些像大观园里的宝玉,家境优越聪慧过人,在严峻约束追寻自己的目标

  鲁迅曾说过:“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说到底,是曹雪芹敢说敢写,并且真实坦诚,所以才有我们如今看到的虽是小说但又恰恰是真实史记的《红楼梦》,他年少时的丰衣美食,不正是大观园里那些姑娘少爷们过的生活情景吗?曹家起落,与皇室继位者息息相关,而大观园里的荣华富贵也维系在贾元春的身上。曹雪芹一生的经历,也宛如一部《红楼梦》(石头记)。曹家被抄家,曹雪芹此后生清贫,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蔑视权贵,后幼子夭折,他过度忧伤、病重下世。大观园里家亡人散,与之暗合。

  从曹雪芹的故事里,我们仿佛又回顾了一遍红楼梦。一卷红楼,写尽人间繁华、辛酸。曹雪芹这一生是为红楼梦而来,他带着遗憾而去,留给世人的是不朽的红楼绝唱。红楼是戏,曹雪芹的故事亦如戏。而他,是不朽巨星,文学巨星。

  《曹雪芹的故事》读后感(五):另一个曹雪芹

  当初第一次看完《红楼梦》,感慨颇多。记忆最深便是那在书里活动跳跃的人物,但是对于作者曹雪芹便知之甚少。周汝昌先生便是在《曹雪芹的故事》此书中用文字将曹雪芹的形象描述的灵活灵现,看完后我还恍惚觉得是曹雪芹本人写的自传

  在末页,周先生提及曹雪芹史料极为稀缺,他所写入的,为了照顾“可读性”,有时运用一些细节上的推理和想象,或者可说是带上了点滴的“文学手法”,但其主要事迹,都有史实,或一定的文献依据线索,纯是虚构的大关目是没有的。这一点是周先生所重申的。正是由于周先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轻易地便将曹雪芹的一举一动跃然纸上,真实的令人久久沉浸其中为其最后的悲伤结局而痛哭。只因宝玉即雪芹,宝玉在书中的悲剧结束与雪芹在现实中悲惨离去让人不禁感慨“自古多才者多薄命”,不禁为之遗憾。

  书中给出了曹雪芹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大历史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再进一步逐渐展开雪芹的各个成长阶段。探究了在何种机缘氛围下,导致了雪芹动笔写这篇巨作。揭秘了在何等艰辛困苦中,雪芹以它为精神支柱坚持下来。更探讨了《石头记》或《红楼梦》这本巨作,主要表达了什么?在周先生看来,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至少提及了五项内容:

  1. “情”的问题;2.“人”和“我”的关系;3.对女子的估价;4.文学的流变与反对旧套的观点;5.作文必须不失“童心”的主张;如若你仅仅看成了“三角关系”的爱情,那便是你将情给狭隘化了。(周先生亦在书中提及,误导读者往“三角恋情”方向想去的是乾隆和和珅等人的一项政府阴谋。)

  “情”的本身也许讲来并不复杂难懂,就是人的感情。既然是人的感情,那必然就涉及“人”和“我”的关系这个大哲学问题。这就是如何对待人的社会大问题。再结合雪芹所处那个年代,对女子那是相当不公平的社会,于是变探讨了对女子估价的这一内涵。十几岁的雪芹便是在思索着这些人生的巨大问题,一一将它们付诸于纸本中,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便成为活着的精神动力,不可抛弃。

  看完此书最末一字,意犹未尽,不禁想此书能更长篇幅,从而跟随周先生回到那个时代,看着雪芹一步一步走来。通读全书,对书名《红楼梦》也有了个新了解,以下皆为周先生的解释:仅仅这三个字,便需要懂得一些有关的中国历史事物和风习、生活与感情:红,在中国式最美丽的颜色,它常常代表欢乐喜庆,代表花,代表美人,因为美女的打扮就也叫作“红妆”。然后须知道“红楼”是唐代诗人用来指称富家妇女的住处:红是建筑的颜色,楼是中国古式的两层精美的小楼-这“楼”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多层的内向封闭式的现代住所,它富于诗意的雕镂的门窗,楼当腰有精美的栏杆可以凭眺。有文化素养的中国读者看见“红楼”一词,立刻会引起一种至美的诗境之想象:“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立。”等等诗词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所特有的境界与氛围。

  《红楼梦》与曹雪芹的故事,我想周先生已为我们铺好一条道路,我们仅仅只需用心去体味便能尝出那里的丝丝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