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4 05: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经典读后感10篇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是一本由蒋方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一):沧桑究竟意味着什么?

  蒋方舟承认她不曾历经沧桑,我想这对于她来说是极需要勇气的。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沧桑是一把鱼肠剑,刀刀见骨,手上没有这把剑,天才少女也只能落入凡尘

  蒋方舟89年生人,勉强可归入90后,我是91年的,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按部就班的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我们没有经历九死一生战争舍生忘死革命,没有经历大众癫狂的文化运动,尝糠咽菜的饥饿岁月,我们都只是有点磕磕绊绊的长大。青春岁月里忧伤的不过是暗恋的隔壁班的校草喜欢我班的女神。长大些了,谈论最多的是房价又涨了,谁谁谁赚大钱了。社会前所未有速度发展变化着,互联网大数据知识爆炸,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追求幸福生活权利,好像美好生活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过,可对写作者来说,俗世的幸福于艺术致命毒药,诚如木心所言:“现在人的失败,就在于不肯牺牲,不肯牺牲世俗虚荣心,和生活的实利心。既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算盘打得太精,高雅低俗两不误,艺术、人生双丰收。生活没有这么便宜的。”孤独痛苦才是艺术最好的养分快乐时会忘乎所以心绪不佳时才有所意识,唯孤独和痛苦,你才会把刀对准自己,一刀刺进腹部,疼的死去活来才能窥测到人性中的一切罪与恶,好与善。

  后记中蒋方舟说:“回答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艰难。写作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相反,生活是它最大的敌人,生活的富足贫瘠,都会让创作失去动力。生活过于平淡,让人没有写作热情;生活过于跌宕,则让人无暇平静地坐在书桌前。生活过于跌宕,则让人无暇平静地坐在书桌前。只有让生活服务于创作——而不是相反,才能让人长期恪守写作者的身份,一天天地写下去。 ”看到这里我松了一口气,蒋方舟终于和我们一样,不再是天才少女,想来年少成名,虽有些万众期盼压力日子也是过的顺风顺水的,加之变漂亮了,众多多金才子的追求连虚荣心都大大满足了。写作的原动力自然不足了,所以她才会说只有让生活服务于创作,才能让人长期恪守写作者的身份,一天天地写下去。 真正的写作者是身不由己的,有很多的东西他必须要写,一定要写,不写他会死。

  蒋方舟原来只是个普通人,我想她明白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所以她的书名是我承认自己不曾历经沧桑,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可以慢慢的走下来。正因如此,她的书反而可以看一看,可当一个同龄的朋友,找一个下午,好好聊聊天,这会是很尽兴的事。我因为工作的缘故,并没有这么一个完整的下午,所以跟她聊的陆陆续续,蒋方舟阅读量远超大部分同龄人的,她也有坦诚态度,我想我还是很喜欢她的。沧桑对于普通人其实并没有太多深远意义,孤独和痛苦也并不值得歌颂。普通人最幸运的还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我想我只是个普通人,希望自己不用历经沧桑。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二):作为一名70后——读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

  四十不惑,不惑什么?怎么不惑?

  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所以,孔子要克己复礼。几千年来,以孔子为代表儒家,以及道家/佛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我们觉得很多都挺有道理。这么来说,我们变化不大。以人类诞生来说,也不过是宇宙爆炸后的一瞬间,太短。

  上学时,听一个语文老师讲,现在的人啊,简直是令人发指。写个小说吧,叫《丰乳肥臀》,伤风败俗。自此以后,我看见莫言就绕着走。还有一次问一主持人是否读过韩寒,她笑笑说,为什么要读韩寒呢?我有更重要的书要读。

  多年过去后,莫言和韩寒我都读了一些,觉得挺好啊。才觉得这个语文老师和主持人是不负责任的。你们没读过,凭什么否定别人呢?这为语文老师要是知道莫言获诺奖,又不知道会做何感想

  变化太快,过山车一样!那一套,早就过气了,又有了新的一套。最明显的是,网络。

  骑马舞疯狂了多久?土豪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人艰不拆,普大喜奔,高大上……太多,太多。

  蒋方舟,1989年出生。年轻的令我害怕。7岁写作,2012年清华大学毕业,现为《新周刊》主编。出版10部作品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封面有这么一句话。这让我想起余杰,许知远等来。多年前,读过余杰的《香草山》,后来,在旧书店买过余杰的《火与冰 》《铁屋中的呐喊》《尴尬时代》《铁磨铁》等;觉得那些文章激情澎湃,青春热血,但实在也过于片面粗糙比较来说,蒋方舟虽然也反抗,但是,温和多了,也聪明多了。

  《天才的出走》写最后出家的柳智宇,附记引用了黑塞的《悉达多》中的一段话:世界并非是完美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是完美的,一切罪孽本身就已经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已经蕴含着老人,所有婴儿都蕴含着死亡,所以濒死者都蕴含着永恒生命……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与一种我凭空臆造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写得多好!

  所以,我想:

  其实,反抗,是另外一种爱的方式,只是不要你死我活,不要非此即彼

  其实,背叛,是另外一种融合的方式,只是不要镣铐与枷锁,不要把一时当永世!

  书中还有《中产阶级孩子》小文和《那些参选人大代表的大学生》小金和小叶……这些篇章,都是令我佩服的。

  “凌晨3点,很多寝室还透出光来,他们还在学习,学习……”

  “我残存的全部的内心世界,就是放在课桌左上角不锈钢杯子上贴的励志话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小城的街道一路尖利地喊,X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

  这些场景,70后,可似曾相识

  我的感觉是,别说三岁一代沟,即便是10岁,20岁,100岁,1000岁,也不应该有什么沟。70后,80后,90后,有那么大的差别吗?

  多一些宽容理解,多一些责任感不是更好吗?

  梁漱溟有本书,叫《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倒觉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虽然,苦难必将伴随。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三):思想不够凝聚

  1吊书袋一枚

  2写的东西杂七杂八,让人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主题

  3她其实需要一个男人

  4语言还需要凝练。

  5精彩的几句。就像云雾缭绕的大山,不知道来龙去脉

  封建社会的沉珂,热血革命的废墟

  6我ri ,写到这还嫌短啊,再短就懒得评论

  你就得像个乞丐样,给多少都得接着。哪有叫花子嫌钱少的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四):确实不沧桑

  草读,读不下去,未读完。

  读完林达后才看刘喻的书,觉得她的文章思路见识不值得那么多文青追捧,抱着娃娃读蒋方舟,对她刻意装老成文字不适应,如同吃一碗夹生的米饭,偶尔遇见几句不符合他年龄语句,多说时候还是脱不了未经沧桑的稚嫩,文字是,见识也是。没有看过她之前的作品,仅仅凭此书我无法明白它能少年成名的原因,是少年成名的光环?还是某个年纪标本

  虽然希望我家娃娃多读书,但还是完全不希望是她这样的模式,文字文章还是需要时间阅历的淬炼,少年成名不过是过早的老去,特别是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你蹲在小学门口,看那些带三道杠的小学生,总有那么一点超过同龄的老成,小时出色,大未必佳,这样的例子见过许多。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五):《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是蒋方舟。这本书收集了作者过去写的一些散文。蒋方舟的背景故事有趣的。她从小就喜欢写作,7岁就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11,12岁时创作了小说<<正在发育>>,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在这本文集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作为本书标题的散文,《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在这篇文章里蒋方舟试图描述她这一代人的共同情感心理认同。从1999年到2009年这十年是作者进入青春期的十年,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这十年也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十年 。 她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网络在中国开始变得流行起来,她的同桌男孩为了打游戏而逃课,家长和老师对于这些孩子表现出了焦虑无奈。这十年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富二代, 追求品牌第一次出现在校园。他们这一代被称为冷漠的一代,对一切显得无所谓,一切传统的在他们眼里变得不那么重要。 蒋方舟青春期的十年正好比我早十年,我们这代年轻人更是每天都在网络上,不是在电脑上就是在手机上,网络已经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日用品。我们没有网络没法生活和学习。蒋方舟描写的她在高中时的经历也很吸引我。虽然她的高中生活和我的高中生活有着很多差别,但是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蒋方舟讲到他们为了高考,晚上三点钟还在学习,而我们很多同学为了GPA半夜两三点还在做作业。他们为了应付高考,像个机器人一样天天考试做题, 高中枯燥压抑气氛和我们的高中也差不多,为了能去一个好大学,大家也是在默默地努力

  蒋方舟在这篇文章里也提到了她和同学们虽然总是抱怨,内心充满了不满忧愁,但是他们其实都没有真正经历过沧桑或痛苦。青春期的孩子们正如李青照的诗词所描写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做愁“。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画像,我们也老是抱怨有太多作业,也担心考试成绩,但跟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相比,这些都是小事儿。蒋方舟写到了一些经历让她深切感觉到他们的沧桑都不是什么,而她三年级的同桌的家庭悲剧和她在高三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才是人间的沧桑。 在这个网络无处不在科技高度发达财富不断增长的时代下的青少年的共同记忆是什么呢?正如蒋方舟说的,我们的时代不像过去有一个特别大的事件,你无法提炼出一代人的共同情感,发现青春只是散落的个人回忆

  我觉得蒋方舟的文笔大胆,她描写的她那一代人的心理,记忆,让我产生了许多共鸣,看她的青春十年,我也对自己的青春开始思考总结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六):看不好的作品可以反省自己

  今天阅读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阅读的时候,总觉得我和她的写作有些相似——写一个人仿佛是抓住几个仿佛贴在身上的特征。这个人是个富二代,那个人心怀天下。但是总觉得哪儿不对。心里想着福楼拜和契科夫的作品,做着对比,终于发现了为什么我会觉得我们在写杂文方面很像了。她所写的内容,都不太具有情感;她所描述的人物,都仿佛是来自于别人口中的转述以及她与那个人数面之谈。也许我们在写作态度和方法上面事实上不同的,但是我反思了一下自己。

  我总以为,既然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我就应该努力地活好每一天。仔细想想,我的完美生活的图景,大概跟很多中产阶级文艺青年的图景一样:在下雪的一天,坐在一个宽敞书房沙发上,让自己的身体陷入沙发,读着自己最喜欢的书。这一幕不知道是出自于电影还是广告,也许是来自于孙燕姿的《完美的一天》。

  她在歌儿里唱着:“ 我要一所大房子,有很多的落地窗户。我要一所大房子,有很多很多的 房间,一个房间有最快的网络,一个房间有很多的吉他,一个房间有我漂亮的衣服,一个房间住着 朋友和他的爱人,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我也不知道该放些什么, 我们晚上不睡觉,白天在床上思考,小狗在屋里奔跑,度过完美的一天。”

  于是,我开始试图努力地过好每一天。我想让我的生活变得就像是杂志上的成功人物一样精彩。我希望我自己每天能有固定的写作时间;我希望我可以阅读很多的书;我希望我可以保持一个精简但是精致衣橱;我希望我每年都能出去旅行或是度假;我希望我有一套大房子;我希望我能有个对于我来说完美的男朋友…… 我们的欲望,都是被精致地塑造出来的,如同我们的文明一样。人们甚至发明热爱财宝的巨龙这种生物来宣布“并不是只有人类才贪婪”。贪婪的我,最开始只是想充分地活好每一天。可是即使初衷看似是好的,我也走上了歧路。我试图很快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也不是真正的去观察体会

  看起来,蒋方舟也犯了跟我一样的错误。不管她的动机和初衷是什么,结果看起来,不过是一些粗略的而流于表面的描写。在她的文章中,我看不到她对于这个人的“共情”(empathy),只看到了她试图像一个有智慧的神一样,在命运簿上用判官笔给这个人的人生性格命运都写一个评判。可是我甚至看不到她从“人际关系”这一个层面跳出来,跳到社会学、历史潮流(socio-historical)的层面上来看。

  即使我并没有深刻地体会到,可是有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社会跟以前的社会一样风云变幻,人与人之间也还是一样的相互倾轧。可是由于一方面绝大多数人生活还相对平淡,另一方面很多影视剧让我们对于普通的“黑暗”已经习以为常,才让我们有了社会很平稳的错觉。想想《纸牌屋》中木下先生把女记者推下铁轨;《蝙蝠侠》中的正义的暴力等等。蒋方舟还仍旧活在世俗的世界中——她的生活观,价值观都是由这个世俗社会,也就是她身边的人所决定的。但是,可喜的是,她自己也隐约得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总之,她的文章给我的感觉,就是永远流于表面,没有太多的深度(做做research其实很有帮助提高深度)。希望我能够走出这个流于表面、太过急切的困境——通过不断努力观察和做research以及写作。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七):嫉妒

  昨晚上看完《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悲伤》第一反应是嫉妒,看别的畅销书之类的都没有。

  她看过了那么多书,她遇见了那么多人,她对自己足够诚实(在文章里体现的)。在写关于独立参选人,她可以找到五个这样的例子,而这个也是我在那时候关注的,自己是一个沉浸期间假狂欢者,没有跳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以至于结局是必然(依然需要问为什么),但也没有记录和思考。她写母亲,可以找到十个曾经读过或者看过的故事来,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何以能从一些几乎是冷僻的梳理找到一段合适的话。她对自己童年、青春、当下有更多的反省,而非金色的,无忧无虑的,孩子纤弱敏感很容易就被打上烙印,影响一生

  z给我看过她的日记,真的有惊诧,一个人剖析自己到此需要强大的心来面对自己的丑恶绝望当然还有美好的那些。

  多读书,多思考,遇见更多美好的东西。

  幸好写字不是我的工作,要不然多残酷。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八):走向沧桑的路上

  前阵子买了几本书,一天翻两页终于也看完一本。蒋方舟《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内容就是她的杂文集,能看的出来她能年纪轻轻就当上《新周刊》的副主编,不是靠儿时的名气的。不过看到最后,发现最喜欢的是书名。所以这篇评论完全没有剧透,纯粹是读书名有感,连读后感都不算。

  前段时间表妹上高中了,突然变得极其伤春悲秋起来,一下子想到同龄的朋友们,好像都是上了高中以后,开始想要表现自己成熟,经历过很多事的样子。

  大学后更是变本加厉,记得有个同学编自己经历编的离奇古怪好似在世超人隐世高人,还有的把自己的感情加上人生故事3分真实7分编纂的来跟任何一个愿意或不愿听的人讲。自己好像也是这样,跟朋友表现一副看透人事的样子,给人家做心理辅导还要“谦虚”:不过是世事看的比较透比较准啦。

  可是,20几岁的世事能透到哪去呢?唬唬同龄人或许还兜的住。可是现在我也不喜欢自己一副处变不惊的嘴脸了。

  仔细想了想原因,归根究底,我还是想自己有年轻的热情,不止是在现在真正不曾历经常桑的时候,还有在有过沧桑磨砺的将来。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九):那一刻,多少痛楚涌上心来

  闻蒋方舟其名很早,特别是她读大学和大学毕业后出任某杂志副总编时,新闻报道较多,只知她小学时就出了书,高中毕业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印象中应该是属于极有天赋的顺风顺水长大的一代,预感她的书可能会与我的喜好有代沟,故一直未看过她的书。

  这本《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同样也是我在图书馆借其他书时顺便看到后便借的。基于多次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经验,我现在每次去图书馆借书时,除了快速寻找我已在网上预先记录下书架号的目标书,都会计划留出一部分时间让我无目的地浏览书架,借一些计划外的书。

  此书出版当时也有媒介宣传,但基于上述原因一直未买来读,但肯定对此书名还是颇有印象,所以也就在快速浏览众多书名中单单发现了它。终于在此书出版3年后才第一次读,结果,真得惊叹24岁的作者写出如此沧桑的故事,关于高三学生,关于竞赛生,关于木心和白先勇的故事,关于孩子的养育……她看得见许多人的特别是幼儿的痛苦。

  关于高三学生,她写了她当时的努力,我确实一直认为有写作天赋的她应该是提前进入大学门槛的,不用再像一般高考生那么拼命,结果,她仍然是很拼命的。

  关于竞赛生,以前我可能对此内容不感兴趣,结果因为孩子刚好在读高中,他的初中同学有些是属于竞赛生群体的,由于一般人对这个群体了解较少,所以对此内容很感兴趣。她列举的一个师兄的事,确实天赋极高,一路辉煌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为自己叩开了理想大学的校门。但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意外,他信佛了。原因主要是他一直未找寻到生命的意义,可能觉得信佛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意义吧。“一直未找寻到生命的意义”,这也是现经许多学生正经历的,至少现在的初高中生都因学业过重几乎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去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都在跟着指挥棒在走。但这个问题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必须面临的,他只有找到他自己的人生的意义,他才会真心面对生活。所以,我一直希望现在的学生们能有些发呆的时间,这样才有机会时不时地无意地开始思索这类问题,当一旦形成后,他才会有目标开始积极的生活。

  其中,关于这位竞赛生眼疾的内容也让我感叹,他的眼疾那么严重,为什么都没有人让他好好休息,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只为了各自的名誉而无视他人的健康,而这些名誉都需要他来挣给他们。为什么那么多人鼓励别人时用“集体荣誉强于个人得失”、“舍小家 为大家”,但一个人若不为自己而活,终究会因缺少持续的内在动力源泉而逐渐失去生命的活力。

  关于她对儿童的养育的描述让我确实感到她的天赋,对感情的敏感觉知和极强的记忆力,虽然她这方面的描述体验全来源于她自己童年的经历,但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童年的经验能记住多少呢?从中又有多少人能总结出哪些是不良的教育经验,以不再恶性循环地用于我们下一代的教育中呢?以下是从书中摘抄的内容:

  “我们抱怨孩子总是吵闹和哭泣,而当我们蹲下,和孩子同一个视线,看到的都是大人密密麻麻的腿,看不到路也看不到人的表情,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孩子们的恐惧从何而来。我想回到那个低的视线。“

  “保姆,是第一个把孩子引为同类的人……保姆,因为寂寞,会把她们全部的世界,分享给儿童床里唯一的观众。保姆对孩子一生的巨大影响,不是能简单叙述的……“(真的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全交给保姆带,特别是3岁以前的幼儿,一定要竭尽全力地自己带!)

  “我总有这么个印象:只有百般无奈,或者是父母不负责任到了极点,才会把孩子放在一个只有老人的屋子……他们拥有的天地如此的小,只剩下贫瘠干瘪的怀抱……对那段日子,我几乎没有任何回忆,因为在那个家里,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幼童生存过的痕迹……大部分时间我都独自坐在藤椅上,抠椅子的把手,然后抠出一个洞来……“

  读到这里,你才知道也许你在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他人带、感觉自己终于可以轻松一下时,带给孩子的却将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孩子不会理解你是因为工作忙,也不会理解你有其他原因,交给老人带这个事实只会让她感觉到她不被父母爱,尽管父母日后百般证明或补偿。那一刻,多少痛楚涌上心来。

  撰文 刘萍

  详情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19985948244763&mod=zwenzhang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十):阳光照进现实

  蒋方舟:

  你好!

  在微博上得之你终于要出新书了,很是兴奋。之前从微博或者博客看过你诸多文章,虽然记于脑中,但是恨无实物珍藏回味。料到新书只是新了书,而内容新的却不多,收到书翻阅一番,印证了我的猜测。但是却不妨碍我购买,一是算作阅读你诸多文章的知识产权而付费,二自然就是支持与收藏。晓得一本书不足以影响出版量,也无以让其跃升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位置,但人人如此思量,书倒是卖不动了。

  今日收到书,很是激动,无为其他,因为购买为你限量签名版。端详再三,有人打击我说此签名似有打印之嫌,而非亲笔签上。我消沉片刻,然后觉得只要是你的签名就好。俗话说:见字如见人,签名很是艺术,除第一个蒋字还能够认识,其他二字不知道和方舟有何种关系。字大而潇洒,想你也算是女中豪杰了。不知道你是出名之后而作此改变还是开始写自己名字就是如此。如若是前者,颇觉得没有人是世外高人,年纪大了,社会改变的我们越多。为了迎合这世遭,连名字也要多加练习而要写的艺术,写的不为世人辨识,以体现是作家。

  书是有味道的,沁人心脾的书香味。我花了钱物而购买的此书,也有味道,一种无以言明的味道,无论怎样都不是书香味。大抵只能安慰自己文字里是有香味的。实在不知,网站上书的封面是蓝色,为何到我手中变成绿色,难道这是额外的限量?我以往不晓得平版跟精装版的区别,现在倒是顿悟,此书就是平版,不够精致。每本书都是作者的心血,如同孩子,不论美丑,都倍加喜欢。我全然没有诋毁之意,从尊敬你的角度来说,不论怎样,我都会仔细阅读,然后收藏。但从一个读者,追求完美的读者来说,我希望你书做的更好。

  知晓你书出版,每天必做一件事情就是上网查询是否有实体书售卖,过了些时日才看到网站有售。本第一时间购买,但是心中有小算盘,想索取你的签名。知晓你定不会在我现在城市宣传新书,只能写信给你,以期你在邮件中能够发现。写完之后很是期待,奈何还是石沉大海。心有不甘,又在私信中再次跟你言及亲笔签名一事,可叹也是无果。幸好网站有售限量版亲笔签名书,以此算是你通过另一种途径完成我的请求。

  不论怎样,书有了,签名也有了。

  如若问我为何如此渴求此本书,因为从你文章觉观点相似,对于人性理解更为深刻,对于我是莫大启发。其二是年纪相仿,你之经历为我熟知并敬佩。说白了,是一种认同。无道理可讲,只一种感觉。感觉这东西最为奇妙,即使世人皆厌恶,你喜欢还是喜欢,并不去分析。前几日是你24周岁,过几日也是我生日。今年颇为戏谑,不偏不倚的在光棍节前一日。想前一天天堂,待安睡醒来就是地狱了。如若何种事情可以铭记生日,莫过于生日礼物了。实物在旁,回忆在脑海。本想如我邮件所写给我一生日礼物,但如今也算是生日礼物,弥足珍贵。

  知晓你是因为高中老师给我们读了一篇你写的文章,是你自主招生进入清华之事,那时只有尊崇。一是清华不拘一格降人才,二是你努力的不易和所能抵住非此年纪该承受的巨大压力。记得那篇文章叫做《高三,不相信传说》,题目很是励志,虽然我没有从中激励考取更好的学校,但也不至于名落孙山。文章大致还记得,可也日渐模糊,但你的名字,我倒是记住了。因为敬佩,日后时有了解。知晓你少年作家的美誉和过往经历。

  在注册新浪微博的时候,弹出你的名字,也弹出了过往的回忆。毫不犹豫的粉了你,因为你的微博写的不多,被那些刷频微博占据而淹没,故此每天都是特意进入你主页去看看,有时候因你好几天没写有些失落,有时候因为你发了长微博而迫不及待的读着你写的文章,咀嚼再三。或者自己因同一话题而随笔一篇,或者摘录全文,待月明星稀时候静静回味。记得去年你来过海口,因为恰好在海南读书,如此之近,多想有个机会跟你见面,可惜不知道你具体行程,也只能作罢,为此失落了几日。

  因迷恋江南而知晓乌镇,知晓木心,感叹世风日下之时,怀恋木心《从前慢》的世界。看你写的《回到乌镇》,想必你也是喜欢宁静祥和,奋斗进取的世界。在你写给宫崎骏的一份信里,你谈及一代大师渴望回到匠人精神奋斗的年代,大概这也是你的心声。江南应是小桥流水,黛瓦白墙人家。早晨妇人洗衣做饭,不远处可听到衣物锤击和玩笑言语声,远处炊烟了了。夜晚对月饮茶诵诗于阁楼。

  这是慢的生活,慢才能反思,才会心平气和的做事做人。这时代太快,人一快,心就浮躁了。做事追名逐利,做人急功近利。钱财最为重要,读书倒是置于末尾,言及没有时间者为众。时日一久,束之高阁,书只是文化象征。君子爱财本应有道,可如今不加手段,只不晓得钱财多几个零有多少意义。当你觉得书无意义,总有一天会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书读多了,钱财自然有了,也能够守住钱财,更好教育子女,后代方能守住家业。

  查中国上千年历史,人心也并不一而惯之的淳朴,自古有自私,贪婪之事。但怎样令人错愕也无如今这地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年轻女性为钱财心甘情愿的做小三,路遇老人孩童摔倒不敢搀扶。光怪陆离,千奇百怪。如同木心所说:往过去看,一代比一代多情,往未来看,一代比一代无情。多情可以多到没际涯,无情则有限,无情而已。……以单个的人来看,没有从无情者变为多情者的,果子一烂,就此烂下去。

  无法理解,亦是痛心疾首。鲁迅本想医中国人之积弱身体,后觉无效,改医心。每篇文章呐喊,最终彷徨。虽成一代文匠,但是也无奈中国人心顽固,无法根治半分。小时候曾梦想改变,做一番大事业,如今长大却惊讶发现人微言轻,身单力薄之无奈。才知道什么叫现实,也慢慢被世界改变。如同你在《那些参选人大代表的大学生》一文所写,都愿为天下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无奈改变的人少,或者改变的人失败成为安于现状之人,不变的人就越来越多。在宿舍,看周围人沉溺网络,无心学习,感叹他们对得起曾经的奋斗岁月吗?曾试图劝解,人心难易,只能放弃,纵他人堕落沉沦。小金说,也许长大了,碰壁了,才会不一样一些。我也是如此安慰自己,可是事实却非如此,人心一旦懒了,就紧不起来了。出了社会,依然安于现状,即使碰壁失业,只会抱怨,而不自省以致变得更差。

  曾经想改变世界,回头看,正在被世界改变。漠然冷酷,无情无义。我跟很多人交流过,有人说我杞人忧天,叫我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有人只是嗤之以鼻,继续畅游网络。本想世界人都想改变,都想变得更好,就如那首歌所唱“如果人人献出一点爱,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可大了才晓得,如同没有两个相同的树叶,人也没有相同的。当你想改变世界的时候,更多人却在改变自己,来适应世界。我也曾想做先觉醒的一批人,可日渐感觉无力。人一旦无力,只会感叹理想的镜子起灰,需要多擦拭。

  没有以自己期待的方式改变世界,只祈求不要被世界改变太多。保持童心。穷则独善其身,等力量强大了,才去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梦想。如此厌世嫉俗,感叹活着如此之累。但读完《让我们和不能原谅人类的你一起活下去吧》,颇受启发。不敢与宫崎骏这般大师比较,但性格颇为相似。一面希望社会更好,惊讶世间美景,品尝人间美味的理想主义,一面是批评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以及道德沦陷。承认自己的不足,但是到如今只是厌恶他人,总觉得别人可以做的好点,不要过于自私,可以圆满些。当执于一念,那世界总是浑浊不堪。但是将注意力转移,那么世界任然在发展,不好不坏。但是如何转移了?心中痛苦万分,看不下去这世间冷漠,但是又无能为力。你的观点令我醒悟,没关系,让我们和不能原谅人类的你一起活下去吧。

  对的,没有什么比之活着更好,即使生活如此不幸,死了虽然一了百了,但是这是懦夫的行为。确实穷其一生也可能无法改变,但是一辈子在奋斗,在拼搏。这也是人生的意义。活着,才能看到希望。当我们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做好自己。当你成功而足够强大了,身边的人耳濡目染为之改变,如此世界才能改变。

  近日看到你的文章《记录什么 反抗什么》,沈从文写到:“横在我们面前的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社会还正在变化中,骤然而来的风风雨雨,说不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一语点醒梦中人,?绝望固然是一劳永逸的,可它有什么用呢?不满固然是可以调动起千万根神经与你共振的,可除此,是不是还应有些其他的东西呢?川端康成写过看到凌晨四点开着的海棠花,忍不住自言自语地对自己说:“要活下去。”不久后,还是选择了自杀。这是绝望的最终选择,虽然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但解决不了世界的问题,这不是榜样,而是负面教材。只有活下去,不论多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即使最后没有找到,也是一种途径,给人启发。

  不论怎样,都要活下去。即使生活多么不幸,但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新书名《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我也承认。虽然经历了高考的艰辛,离家在外求学的不易,但是这般苦其实算不上苦。古人饭吃不饱,衣不能暖,才能吟诵出“粒粒皆辛苦”,才能感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战争的流离失所,交通书信不便。前辈们饱受百年屈辱,历经几十年革命岁月。长辈们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摧残。这些从身体到精神上才能称得上苦。我们是温室的花朵,即使再漂亮,也经不起风吹日晒。我们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不曾经历沧桑。这一代的年轻人很冷,“而且是一种不舒服的冷——缺乏热情,缺乏善意,对待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对待人,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冷漠。”每个年代都有其年代的标签,如若给新千年的十年一个标签,大概自私和冷漠最为恰当。

  你写到高三时候总是带着耳机,我也是如此。我不喜听这世间纷繁复杂的声音,怕乱了心性。这一代人觉难以停下脚步关心摔倒的人,倒是愿意听人八卦,不羡慕著作等身的作家,很是羡慕家财万贯的富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我才如此孤僻,令人捉摸不透。

  因为眼睛看不到目光不能及的地方。故此我专注于坏人恶事,而无法看到好人好事,看不到人的谦卑,自信,理想。总觉得学习好的人大概素质也差不多哪儿去,就总是去图书馆,去找些志同道合的人,退而求其次,发现善良有礼貌的人。倒是看过几次抢座位,打电话的。不过也有例外,一女生借书,动作优雅,说话从容。我对于人要求过高,他们没有要求自己是君子,为何一定要他们阳春白雪。世界正是如此不美好,才有改进的空间。一开始就美好,那进步这个词就不会产生了。

  从概率上说,美好毕竟是少数。但是从数量上说,却是很大数字。即时不够好的人也可能做到美好的事情。我们未曾经历沧桑,但不代表这日子过得没有意义,正是这般生活才会反思成长。当我们经历沧桑,我们会回忆没有经历的岁月,对比之下才知道路在何方。

  我们看不到每个人的每一秒,所以当我们看到其不好的时候就会指责,责骂。可是他有美好的时候。这世界变得无情,人变得自私冷漠,可是正是这样的不完美才有活着的必要。活着的时间就是改变的时间。

  书的封面写到:“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无法理解,但是你的解释却能够理解:“因为一个人短暂的一生,真正能够反抗、改变、推翻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甚至,倾其一生,可能连身边的某一个人的都无法去动摇。能做的,恐怕就在行过的地方都留下记录,如同阿拉斯加犬在雪上留下的痕迹,任何一点偏离、倒退和陷落都清清楚楚。

  有一天,看到这条留下痕迹的轨道,会提醒自己:不能偏离这么多。于是迅速摆回到正确的轨道。成长,本来就不那么顺理成章,是一件需要主动性的事情。”我愿意记录自己,不断调整。

  很感叹你看书之多,看书之快。大概这就是作家与普通的文字爱好者的区别吧。因课业原因,没有办法看完你推荐的所有书,可是我还是看了一些。我跟很多人说过你,因觉得你不会矫揉造作,不会只想写情和爱的作品,不会只为畅销而迎合大众,你写的都是思考的作品。

  思想大师卢梭都不无感概的说:十岁受诱于饼干,二十岁受诱于情人,三十岁受诱于快乐,四十岁受诱于野心,五十岁受诱于贪婪。人,到底何年何月才会只追求睿智?我倒是觉得你能够超脱一些,更愿意思考,而不只是追名逐利。

  很是遗憾,很多人都没了看书的雅致,即使看书,也只是看些玄幻,情爱的作品。前日看完木心的《温莎墓园日记》,《琼美卡随想录》。他的文风还是高雅,虽然遭遇不幸却因饱读诗书而带着古典含蓄,静静读,有豁达,有深知灼见,可还是有不满,失望。很受启发。

  人当思静。静下来,才能感受音乐的动听,万物的美丽,星辰大海的迷人。既然还有美好,那我无需悲伤。走下去,才知道有没有星辰大海,有没有春暖花开。即使没有,走过看过就是收获。

  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阳光照进梦想,照进现实。梦想会实现,现实会更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