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字旁》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字旁》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5: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字旁》经典读后感10篇

  《人字旁》是一本由默音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字旁》读后感(一):非走不可的弯路 ——评《人字旁》

  我向来对奇幻小说无感。脱离现实东西总让我感到不踏实,再多的奇巧、再多的魔幻也只不过存在于小说的文字里罢了。我阅读它们既不能获得实际的“知识”,也无法感到真实的“愉悦”,那么我为什么要阅读呢?看了《人字旁》,我想,有一种书大概就是为了让你游离到现实之外来看待现实的吧。

  书中收录了五篇小说,几乎每一篇描写的都是“不太普通”的人。相同的是那些身份各异的主人公们因为各种因缘际会,都进入了现实世界,像普通人一样生存、生活,还有了丰富情感体验。他们存在于我们最熟悉的世界里,他们又是我们所极为不熟悉的。也许因为作者默音是云南大理人,她的文字里总充斥着一些独特民族感和异域风情。现实中带上点民族的、宗教意味,让我们与剧中人物距离一下子远了。我想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不会有“赶海”的经历,或者会认识小鱼、老乔这样的人物。可是小说中人物的经历又让我们与他们的距离近了。通过她的文字,我想起了世界上原来有“海女”的存在;基因改造可能造成的结果是那么的可怖,而时空转换,人物变化,不变的是这个世界里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我印象深刻的是最短的那篇《犹在梦中》。就像它的名字,整部小说差不多是由一个一个的梦衔连起来的。随着女主人公蒲苗的梦境,过去像一幅画卷一点一点地展开。一切仿佛都是未知的,又好像都是早已注定的。直到看到最后,才明白,有的选择改变一生。在故事里,女主人公有惶惑,有挣扎,有愧悔。而即使到最后,我都不敢确定,整个故事是真实事件的倒叙,还是一个预知未来的梦。或许两者皆有?果真是看完之后,犹在梦中。

  蒲苗的倒数第二个梦显示了她如果向右走跟随从上海来的摄影师霍征离开,那么她会经历人世的种种悲欢离合。她的最后一个梦告知了她正确走出山洞路径。两相权衡,她遵从了自己的心,义无反顾地向右走去。即使知道在将来,将会一个人孤独地留在尘世,她也没有转身,只是为了那段“别样人生”,为了亲身经历、咀嚼个中滋味

  这让我想到了张爱玲的一篇短文——《非走不可的弯路》。张爱玲说:“在青春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我”没有听从母亲劝告,选择了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就算是弯路也不怕。多年后等“我”磕磕绊绊终于从那条路走了过来,看到另一个女孩也将走上那条弯路,在劝告后对她表示祝福。因为明白了“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我想小说里的蒲苗也是如此吧,就算已预知前路坎坷,也要自己亲身去体会一番,即使头破血流,毕竟还有回忆留下。每一条路都是一种选择。选择本无好坏,只是在这个转折点,你选择的路让你拥有不同结局。而这个结局,将由你自己承担。

  每个人看书都是在看自己已经知道或者认可的东西。而《人字旁》则是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在默音心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世界。关于爱,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种种隐喻,需要我们自己来体会。书中的故事是现实的,又是虚幻的;是梦境,亦是幻想。但是在比较清醒的时候看看这些,至少以后遇到,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吧。

  《人字旁》读后感(二):一切源于你的心

  一切源于你的心

  早就听说过默音,读她的小说还是第一次。很特别的阅读体验,个人比较喜欢读这样的短篇小说,尤其是比起一般的爱情小说,此类读来有些费脑子、需要琢磨一下,甚至有点害怕刺激感的小说着实吸引我。

  书和作者的介绍都提到“科幻”二字,而我几乎没有读过科幻小说,于是我更愿意称这本小说为“心理悬疑小说”,就像之前读过的何袜皮的《有病的情诗》。因为一切皆源于你自己的内心

  那些故事、那些现象,如梦似幻,真假难辨,其实并非是所谓的科幻作祟,而是内心的感觉。《人字旁》中的小鱼游离于“他”“她”甚至“它”的角色之间,或许本没有雌雄同体,只是一种人格分裂;疑惑于自己《真实的模样》,红薯或林素,令她重生的不是基因与幻觉,而是王晓让她重新找到自我,即使快乐稍纵即逝;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电影《盗梦空间》的《犹在梦中》,蒲苗亦是在连环套般的梦境中不停穿梭,尽管梦境预言未来是古老民俗,但前方道路方向依然是自己内心选择的结果;《魄绘》,赋予图画上的女孩魂魄,仿佛下了诅咒般——内心没有妒忌背叛才能救赎自己和爱人;《昨日玫瑰》盛开,如今青春不再,就算依靠幻恋胶囊,再多的手段心机满足不了她的虚荣

  在科幻的外壳之下,这些有点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所揭示的是现代都市人群隐秘心理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开掘了丰富多面的人性。每个故事都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开头后,慢慢揭开神秘面纱。读第一篇《人字旁》,上阕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爱情故事惊人秘密却早已暗潮涌动,直到下阕的彻底颠覆谜底揭开。在这些小说中,他和她、人与兽、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城市乡村、民俗与科技真相谎言、真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全都形成独特而鲜明的对照关系。这些丰富的元素显然融合着作者的个人经历,无论是上海、大理等地域,还是翻译工作。除了时空的转换,小说叙述者也在变化着,经常一篇小说中出现两个或多个叙述者,让读者直接聆听人物内心的声音,从不同角度逐层揭示出事情的真相。比较特别的是,足够的悬疑设置令我猜不到故事的发展,而其中的主要人物却总会走在我的前面,即使叙述者向读者传达出更多线索。作者精心巧妙安排令这样的阅读体验新鲜有趣。默音的文字也相当细腻优美细节描写真实自然而具有画面感,令人感同身受

  我喜欢在深夜,独自翻开默音的这本书,细细品读其中的一篇,走进故事中主角们的超现实世界。这样,才能静静面对自己的内心,思考其中的奥秘,体味人与人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也重新审视自我。

  没有故弄玄虚,不必惊慌失措,只要忠实于你自己的心。

  另外,这本书开本不大,纸张手感也很好,整本书拿在手里很舒服,书中与内容相符的几张插画也增色不少。还附赠了明信片,当然它的第一个用途是这本书的书签。不过书内文字字号偏小,看惯了市面大字号的书,有点不适应。

  《人字旁》读后感(三):开出怎样的花朵

  【近半年来家庭琐事缠身,几乎未曾提笔。一口气读完默音新书,自然是要写点什么的,只是提笔方觉遣词造句不能达意,力有不逮。默音文笔细腻,细节之处见功夫,这些都不提了,只说一点感想。】

  《人字旁》是我的朋友默音在大陆出版的第二本书,这本小说集包含五个故事《人字旁》《真实的模样》《犹在梦中》《魄绘》《昨日玫瑰》。

  就像扉页的那行文字所说,“这是另一个真实的世界”。《人字旁》中的五篇小说,主人公都生活在一个不同于我们所在的世界,《人字旁》中来自于异世界的雌雄同体的生物;《真实的模样》中跟我们相同的人类经过改造成为异种;《犹在梦中》那个荒僻的大山中的苗寨,对我们而言全然是另外一个空间,更别提那个有预言能力少女,一个梦连接一个梦,梦中嵌梦,因即是果,果即是因;《魄绘》中每有背叛发生就会发生异变的油画;《昨日玫瑰》中诡异的时空旋涡

  《昨日玫瑰》发表于《科幻世界》2011年增刊,是一篇科幻小说;《真实的模样》涉及基因改造;其他三篇,即便不能套进“科幻”的模板里面,但称之为“幻想小说”并无不妥——由此可以说,《人字旁》是默音的幻想小说集。但在我看来,科幻或者说大幻想,只是一种表达方式,默音的幻想小说,归根结底是为了表达她的情感服务的,是另一种披着幻想外衣言情

  《人字旁》里,最喜欢的是《魄绘》。前面三篇,总有意犹未尽之感,当然我亦明白,默音已经说完了自己想要说的,但在我,总会觉得还有话没有说出,还有情感尚未表达,还有……但《魄绘》不一样,全须全尾,有波折,有悬疑,有交代。每个人的性格思想倾向在其中一目了然善恶难分,但爱自己更多还是爱人更多,一目了然。

  四对情侣,陷入感情纠葛的却是4×(2+1),十二个人,阿果和董平以及陈晓玲,老乔的父母以及阿海,方涛和小和以及我,老乔和肖扬以及徐昔。感情纠葛自阿果始,被老乔的父亲所作的阿果的画像牵成一条线,却不会随着老乔的失踪而终结。永不终结。

  四对(?)情侣,或者说十二个陷入三角恋爱的人,选取得十分具有典型性。

  前两对的纠葛是大环境推动的,所谓缘分纵然是上天注定,也是史无前例以及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催生,个人在其中,必然身不由己,但到底是爱情重要还是现实更重要,董平在阿果掉进河里之后那纵身一跳,他到底是出于何种想法,只能任由读者猜测

  方涛和“我”以及小和,不过是现实社会中陷入芸芸众生便再无辨识的普通人等。方涛这个人,可以说他道德败坏,也可以说他性格软弱,毫无上进心,是整部小说中最为面目模糊且几无亮点的人物。在前后两任女友的眼中,他体贴,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但他遇到挫折(失业)便愤世嫉俗、只能逃避喜新厌旧可怕,可怕的是靠“我”养活度日在先,谎言欺瞒、拿着“我”的钱去看望新女友在后,毫无交代毫无歉意,这样一个人,其实是具有普适性的,可能是大城市中每日繁忙如工蜂的任何一个男青年。端看你运气不好。在读者看来,“我”为这样一个男人劳心劳力放不下未免可笑,但这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选择南下深圳,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普通姑娘试图抓住已经逝去的感情的徒劳一举。

  最后一对恋人则挟带时代印记同性恋,以及同妻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三对恋人中的一方发生人身意外之时,都是三个人同时在场的,阿果、老乔的父亲以及“我”都是感情变化的被动一方,除去阿果本人当然并未见证自己画像的变换,后两者对于画像的某种潜意识依赖,或者说对于恋人感情的变化其实心知肚明,以至无法阻止自己继续观察画像,最后变故陡生,但在恋人真的发生意外时,他们最终都选择了救助,以及原谅,哪怕那个在水底拖着人下水的其实就是另外一个自己。他们在遭到背叛时想要报复,在报复时选择原谅,这都是一个普通但不失良善的人的正常反应。但肖扬不。

  是作者没有给他在现场救助老乔的机会?还是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离开在先,却不能忍受曾经的爱人离开自己?

  每个人都曾经被背叛的情人愤怒控制,散发出难以阻挡的黑色嫉妒,然而,哪怕是恶毒种子,也会开放出从此海阔天空的花朵;结局并不在一念间,在乎心之善恶。

  《人字旁》读后感(四):女子梦幻世界很真实

  拿到这本《人字旁》,先看了目录了解了这是一本由几个短篇组成的集子。我先看的是《魄绘》,再看的是《人字旁》,……依次看完。《犹在梦中》这个题目最好,最能概括弥漫于这本书中的梦幻气氛。《魄绘》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卫斯理的《蛊惑》,不同的是,卫斯理的故事说的是苗族,而《魄绘》中的阿果是彝族。107页画中的人在作者转身瞬间有了变化,这样的魔幻场景十分逼真

  这本书不单是魔幻,作者在背后也倾注着感情的表达。书的语言风格严谨飘移,对故事场景的描写尤为见功底。比如《真实的模样》里:

  她放弃了对这些纸片的探究,重新回到吧椅上。没过多久,她等待的人出现在视野之中。一辆黑色轿车校门前的横杆前停下,如同无声巨兽。一只手从车窗探出,把一枚扁平的物体帖在横杆旁的立柱上,横杆升起,车驶出。

  还有《犹在梦中》的开头:

  手机响起的时候,白昼天光透过厚丝绒窗帘缝隙,照在蒲苗的脸上。她躺在床上睡眼惺忪,黑底墙纸的卷草暗纹隐约泛金。这墙纸是霍征喜欢的,当只开一盏夜灯时,她浅褐色皮肤显得蛊惑。霍征说,光线不够拍照,我的眼睛记住了你的模样。

  主题表达方面,作者将深刻的主题隐喻到了似梦似幻的故事当中。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屡屡想起作者的身份。一位做日语翻译工作的女子。有句话说的好,女人天生爱做梦。把梦做成了梦幻很不简单。翻译家的身份使得这些作品充满了严谨性,多了凝重性,少了轻松活泼感。

  看似梦幻,实际很真实。女人的梦,总是有缘由的。

  《人字旁》读后感(五):你是读什么长大的孩子

  我有一个老友,她曾经做过一份调查,主题是“读**长大的孩子”。

  她说那些爱各种蝴蝶结、公主裙的姑娘是读安徒生童话故事长大的孩子;那些穿着普通没什么新意的姑娘,是读唐诗宋词三字经或者女戒长大的孩子;那些爱穿小西装小短裤戴鸭舌帽的是看唐老鸭长大的孩子;那些在社会上闲着,闲着也是闲着的是看故事会长大的孩子;还有一帮孩子,你看她觉得她神神叨叨、匪夷所思,无厘头,装深沉,莫名其妙!哦!那他们是看山海经聊斋志异长大的孩子!!

  当然,我曾反驳。还有什么都看的孩子呢。

  是以,她说永远看不懂你的品味。

  不管前面的调查总结是不是一次数据不足分析不够的无作用烂总结。

  总之,心目中看山海经看童话看故事会被唐诗宋词三字经的孩子必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大文艺型。比如,“默音”。

  我看《人字旁》,以为是个爱情故事,言情小说,结果原来他非他,她非她。是海的孩子,非男非女,是男是女。以为是科幻小说,结果,原来是书生恋上狐,变形记也是人鬼情未了。以为终于看懂,是伦理小说。结果,是小女孩的梦中梦中梦中梦。以为••••••。千万不要我以为。——是给要阅读这本小说集的读者的我的心声!!

  微博有红文,“你有没有想过,或许,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你。同样的外貌,同样的性格,同样的背景与经历。却在某一个转折点,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拥有了不同的结局。”

  我曾经真的信了这句话。

  并希望自己是两个我里面过得好的那一个!!

  最后,要评价这本书,就是:在穿越小说、不同空间小说、玄幻小说、科幻小说大行其道的年代里,有个叫“默音”的小姑娘相信这个世界上另一个空间的存在,构想出她的理想或不理想的国。

  阅读一个女生的遐想,摸索她成文的纹理脉络,体会她的奇思妙想,然后静静的发会呆。

  最后,问卷调查:你是读什么长大的孩子?现在正在过什么样的日子?

  《人字旁》读后感(六):人字旁,女字旁

  http://book.hexun.com/2013-09-12/157949364.html

  文/黄荭

  苦热的夏天收到默音新书《人字旁》:一个人鱼一样的姑娘抱膝而坐,埋着头,看不见她的表情。月夜,树林,水边。长长的黑发飘散开来,仿佛梦的触须,不知道肉体是会飞升,还是会坠落,或者只是这么静静地抱着自己,温暖着自己,默默想无人懂的心事,淡淡的,时不我待的忧伤。腰封是玫红色的,有一点“妖”,封面是黑白色的,也有一点“妖”,或许是头发的缘故。

  我一直把写作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作虚构型,一类是散文书评型,我总觉得这两类人泾渭分明,就算偶尔越界,但语言的质感骗不了人,骨子里偏爱虚构还是非虚构,几个回合下来就现了原形。我没见过默音,印象中她写书评,也做翻译,我于是很自然就把她和自己归在一类,擅长的是“副文本”的写作,习惯在别人文字的起伏里展开自己的叙事和想象。所以打开《人字旁》这部枝枝蔓蔓的虚构作品时,我的脑子竟然有一点错乱。我丢下书,跑到书架前一通乱翻。果真,当指尖触到《月光花》那个幽冷的书脊时,我看到了她的名字。“爱成瘾,恨成瘾,记忆也成瘾。”我想,小说便是她戒不掉的瘾罢。

  默音是个有情结的人:云南、神话和日本。

  先说云南,云南是默音的故乡,一个类似桃花源的所在,而她终于选择了漂流在上海,所以在默音的故事里,常常会有两个相反的力量在拉扯,一个要逃离,另一个要回去,一个不肯相信宿命,另一个认定在劫难逃。在《月光花》里,“我”和何琴都来自大理,罂粟一样的月光花是默音的虚构,却和西南的水土风貌契合得天衣无缝,那是记忆(毋宁说是想象)中故乡的花朵,何琴把它描画在她所到之处的墙上、天花板上。月光花也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像寓言,让人联想到苗家传说中的“蛊”,还有书中名叫“喜梦”、“皎粉”的毒品。最后一次“我”看何琴画在咖啡馆天花板上的月光花:“花丛中有片我一直以为是枯叶的东西,在我这么仰着脖子使劲看的过程中变得清晰。那是她的手。植物中间是她枯叶模样的指尖。她正在变成植株。凋零颓败的。”

  《人字旁》的几个短篇应该是比《月光花》早前的作品,应该是写长篇前的练笔。默音写之前心里是先有构架的,《人字旁》谈性别,《真实的模样》谈真实和表象,《犹在梦中》和《魄绘》谈族群和潜意识,《昨日玫瑰》谈时间旅行。在最后这个故事里,“小妖”穿越回26年前何叔开的酒吧,他想看没疯前母亲的样子,查一查亲身父亲是谁。“喜梦”在这里有另外一个名字:“幻恋”。谁吃了小药丸,就会不由自主、全心全意地爱上眼前人,但药效过后,便只是游戏一场。《犹在梦中》原本要接替瑶婆在苗寨预言未来的蒲苗,在接神那天跟从上海来的摄影师霍征跑了,她以为“失落的远方”从此就可以不管不顾,但她却一直都没有真正走出她的“梦境”。《魄绘》里的阿果是彝族姑娘,如果你的潜意识动了,画像上的阿果就会动……

  再说“神话”。我想《山海经》、《西游记》、《镜花缘》、《聊斋》这类书应该是默音小时候的枕边书,后来她又迷上了科幻小说,所以她的文字一直弥散着一种奇幻的气息,《人字旁》里的海女、《真实的模样》中的狼人、《犹在梦中》会预言的梦、《魄绘》中会动的画像、《昨日玫瑰》中的时空穿梭,在作家眼里,那都是另一个世界的“真实”,仿佛魔法镜子,照出这个世界的魑魅魍魉。最远的,最近的,都是人心的距离。

  最后是日本。我想默音是喜欢京都、《枕草子》、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青山七惠的……我的理由很单纯,只是因为她的文字在某个瞬间会给我一种特别的感觉,有一点像清酒,像樱花,像刺身蘸上绿色的WASABI触到舌尖。比如《人字旁》里的“海女”让我想起2009年我第一次去日本,在仙台小旅馆看的一部纪录片:关西三重县鸟羽珍珠乡,相差町的海女都已上了年纪,欧巴桑穿着白色宽大的衣服,像一只只水母潜到海里去捞鲍鱼、海胆、海参、海蟹、珍珠贝。我想,是类似的日本风物、文学、游历沉淀在默音的脑海里吧,它们和云南、和《山海经》里的神话七荤八素地拌在一起,于是有了自己的颜色和味道。

  书名是《人字旁》,但默音的风格在我看来却是“女字旁”的,是女孩子的意乱情迷,是女孩子的心思缜密,是女孩子的洒脱和执念。

  《人字旁》读后感(七):看完了这本书

  就谈一下昨日玫瑰。

  开始读起来就觉得很易读,恰好的叙述,精彩。中间则出现许多疑问未解。最后则很吸引人,一口气读十几页。

  我喜欢这篇小说,因为她不是那么带着血味,还保留了一些清新,然而那巧思的架构又显得很纯熟,我没见过这样的小说。

  结局不可以说不好,听着曹方的《风吹过的下雨天》:

  只是一面之缘,让人心怀念。

  是不是像是开头在房间里的相遇。

  贴上这首歌的歌词

  《风吹过的下雨天》

  词曲:曹方

  我在七月的沙滩

  串起白色的贝壳项链

  我在七月的沙滩

  想念你

  风吹过的下雨天

  轻盈疯狂的舞旋

  有人在谈倾心一见

  还滔滔不绝

  他走过的下雨天

  也是轻盈的舞旋

  别提思念

  有人快疯颠

  只是一面之缘

  让人心怀念

  是怎样的人我都不了解

  爱的绚丽是张模糊的脸

  想象拼凑的完美

  也许这终将会是个情节

  解不开 任其纠结

  风吹过下雨天

  风吹着我的心深深浅浅

  多想再见你一面

  用心去怀念

  是怎样的人我都不了解

  爱的绚丽是张模糊的脸

  想象拼凑的完美

  也许这终将会是个情节

  解不开 任其纠结

  风吹过下雨天

  风吹着我的心

  深深浅浅

  《人字旁》读后感(八):从海里来的,一个略带幻想色彩的谜语

  读《人字旁》的时候,我想起今年春天在《外滩画报》上曾读到篇《“80”后群像》特写,周嘉宁在访谈中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找来抄在下面:

  我一直觉得上海是一个幻觉,它制造很多幻觉,整个城市跟这个国家是脱节的。莫言写的那部分中国其实是我所不了解的。所以我承认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幻觉当中,对于那个更加真实的国家,感觉离得有点远。

  以这种视角来读默音的《人字旁》,很有趣。

  从表面上来看,《人字旁》所写的是一个略带幻想色彩的谜语。来自于都市的女孩沈婷九岁那年去母亲的故乡渔村消夏,结识了渔家男孩海生,两人之间保持了长达整个青春期的漫长的通信与交流关系,并互生情愫。而故事的核心则是:九岁时候,沈婷和潘海生在海边救起了同样九岁不知来路的小鱼,潘家收养了小鱼,却发现他/她既是男孩,又是女孩,身份成谜。被置于故事核心的潘小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男或是女?人还是“鱼”?袁莜一在序言里提到作者默音长于驾驭对位结构。而在小说重重对位结构之中,有一重空间的对位关系显然最值得关注:童年的渔村与青春期的现代都市上海,无论是潘海生、沈婷还是潘小鱼,在这两端之间的成长过程都被省略了,即使出场,也仅仅在转述与回忆中破碎支离,无法圆融连贯。这是这个幻想故事最坚固而意蕴深长的底里。

  我们在开头曾经提到过,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周嘉宁在经历了青春期过后的一段漫游与写作之后,却将上海表述为“一个幻觉”;而有趣的是,在默音的《人字旁》中,童年的渔村似乎更具有幻想性特质,被海女的传说所包裹,是小鱼传奇故事的来源——上海却似乎成了幻想故事中更加具有实感的一部分。叙述者借女主人公沈婷之口写道:

  “我后来有种感觉,觉得小鱼当初是为了你,才接近我。这句话在她嘴边徘徊良久,像一个暗流汹涌的漩涡,最终打着圈吞噬了自己,深陷于心海。”

  这一句话暗示出潘小鱼在对位结构之中的特殊作用。身份暧昧不明,没有双亲、没有来路,甚至不明性别的潘小鱼,简直是由传统而迅速进入现代生活历程中,普通人所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的一个微妙的隐喻。如果没有潘小鱼,这只是一个平实又有点悲哀的故事:生长在渔村的男孩潘海生和都市长大的女孩沈婷之间“既不能嫁、又不能娶”的一场感伤而平淡的悲剧,而作者的一点巧心使得故事成为一个特别的寓言。小鱼是潘海生和沈婷之间关系不动声色的化身,沈婷没有去参加潘海生的婚礼,并把想法告诉了小鱼;小鱼在沈婷出国之前用身体(性别身份不明的身体)强行挽留她,但适得其反。小鱼在日记里写道:“如果我是他,才不会考什么中专,干脆就考高中,然后到上海去念书。我真不明白海生在想些什么。”

  除了渔村与上海这显明的二重空间对位,《人字旁》中还有现实空间与幻想空间的对位关系出现。在现实空间中,一切规整有序,彬彬有礼,遵循所有世俗社会的规则;而在幻想空间中,真实的情绪与情感表达被宣泄出来,带有显著的破坏性力量。沈婷和潘海生都稳妥地接受了现实,在两个中国的空间中各自行走,渐行渐远。只有潘小鱼,那个从海上来到陆地,跨越了海/陆两极的边缘游客,用自己的身体(带有幻想色彩的,然而具有精神性上的真实意味)在现实世界之中奔突冲撞,企图破坏规则,返归真实。在海生的眼中,“月光温柔地映照着小鱼的床头,像个褪色的旧梦”。两重世界的映照最后化成了一个美妙的传说:“海女在海里,既能嫁,也能娶。可海女要是来到人间,既不能嫁,也不能娶,作孽呦。”

  写到这里,想起2010年上映的《花水木》。那是一个更加漫长的故事,像大部分纯爱剧一样有情人终成眷属了:虽然有点俗套,不过结局亦有一份巧思。故事元素如此相似:渔村、渔家男孩,远行的少女、儿时的梦想。“现代”将传统之地划归为“旧”梦,分隔亦成时与空。不同的是,在原地守候着女主人公的渔家男孩最终还是乘坐远洋渔船来到了大洋彼岸,在女孩的梦想之地与她短暂地相遇了——这一幕简直太纯爱,让人有点受不了,这到底是不是我们这个时空还能够发生的故事呢?大概只有神知道。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在这些讲故事的人心里,大海到底象征着什么呢?是几近干涸的“河水”对于“海水”的整一性的向往?是对不可驯服的、来自于天地自然的野性的迷恋?还是对于沧桑与神秘传说的渴望?或者,只是对于已成旧梦的一份昔日自由和纯真的幻想?

  好的故事,果然还是应当从海里来。

  《人字旁》读后感(九):读后感

  以前也有看过默音写过的小说,非常的喜欢,感觉默音写的故事有清澈的文字,让我能沉迷于文章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随时都能记忆起初读《人字旁》的下午去给我带来的激动和撞击。

  读《人字旁》时,文章内散发出一种“心醉神秘的痛苦”,不是从故事本身所体现的也不是故事中人物的痛苦而是作者的痛苦也隐藏在故事之中,作品中真正的主人只是那加了引号的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那种能苦苦探寻属于自己的真相的所不得,那种必须直接面对选择的痛苦,那种像小鱼儿似的错来了一遭,人也之后不能仓皇的逃逸,我认为一定有许多人会熟悉这样的苦痛,不能肯定自己的人生只能一次再一次的去摸索,知道心中的理想消失,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不能确定的不光只是区区的性别,年龄而已,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人性在其中作怪,我也感觉到能够写出那么完美作品的作者默音也肯定是一个在文字世界里自由生活的人,因为文字的世界就是默音的世界是唯一可避开道德选择的世界,是唯一让我们能够体会的世界所以我没有任何理由的喜欢上了作者的作品,如果非要给自己一个理由那也许是在作品中所被感动的打败,我也喜欢作者将写作定义为类似捉迷藏的过程,某种以隐形状态所潜伏的东西被作者努力的按照自己事先绘制的路线所描述,但是越是接近这东西就是越是邪恶的悄无声息地逃逸到你的叙事视线之外,我也认为默音是一个真诚的作者,她所写的文章能够表现出来太多太多可贵的东西而《人字旁》之中我读到了那些真诚可贵的东西,而其中还有很多句子闪着幽光的灵气,这是我最为喜欢的。

  当我收到出版社发给我的书时,我被书中前几页的文字所吸引,“人字旁”你听过海女的故事吧?海女在海里既能嫁、也能娶,可海女要是来到人间既不能娶也不能嫁,作孽啊!那种连接记忆中痛苦的强烈喜欢,非常感谢出版社寄给我这本书。

  《人字旁》读后感(十):如幻如梦,如精神病

  我喜欢在不剧透的情况下给小说写书评。

  ——题外话

  《人字旁》,一个奇怪的名字,作为书名来说,算是能够略微吸引读者的。作为其中五篇小说中的一篇,以此为书名,相比其他几个小说名,还是比较好的。

  作为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本书一共集合了五篇小说,分别是《人字旁》、《真实的模样》、《犹在梦中》、《魄绘》、《昨日玫瑰》。五篇小说题材不同,故事内容不同,但是风格相同,使得它们看起来确实像一个系统的合集,很能体现作者的风格。

  那么,作者是什么风格呢?

  如幻如梦,如精神病!

  《人字旁》封面文案中写道:“最富巧思的科幻奇幻跨界作者”,以及“繁华几许,犹在梦中”,这都是对作者风格的一种定义和判断。

  科幻也好,奇幻也好,都是基于幻想的,在幻想的基础上进行科和奇的结合,让作者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既有貌似科学的合理性,又有惊心动魄的奇诡性,这两种特质结合之后产生的化学反应,使得每个故事都更加精彩,拥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以及更多不可期的可能性。同时,故事情节因为风格的增益效果进而影响了人物的塑造,在特定环境特定氛围下的人物塑造,相对来说更为简单也更为鲜明。“幻”的特质,让人物塑造可以不拘泥于现实世界,可以更好地发挥作者的想象力;而“科”则在人性层面的刻画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局限于所谓的“合理”,更突出了其内容的深度,比如《昨日玫瑰》中的“幻恋胶囊”,比如《真实的模样》中的“镇静剂”;“奇”则在科的基础上有了更多诡异的变化,给“幻”插上了可以切实飞翔的翅膀。“幻”+“科”+“奇”的组合,是作者独一无二的特色,而将这一特色组合好,发挥好,才是形成优秀故事文本的根本。从这一点上来说,作者在基于自己特色的基础上构筑故事体系的能力非常出色,把握节奏,塑造人物,以及传达其自身思想等方面,也是非常出色。

  这种出色,给人一种身处幻境、犹在梦中的感觉,这种出色,给人一种不真实但又真的很真是的违和感——就像精神病一样,貌似天才,貌似疯狂,貌似有理,貌似荒谬……交织到一起的这些感觉,使读者对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的感受都非常深刻,哪怕是明明知道故事是假的,也忍不住感同身受,哪怕明明知道情景是虚构的,也忍不住像身临其境。这就是作者卓尔不群的能力。

  不过,作者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人物刻画扁平化、脸谱化——当然,中短篇小说多少有点难以避免。又如情节设计中陷入某种“文艺青年范儿”的庸俗化——似乎为了追求某种味道而刻意营造某种味道,使人看了略有不爽。再有就是故事内核的雷同化——仔细去看的话,有的故事和有的故事其实都是在表达同样的东西。

  假如作者克服了作品中的某些瑕疵,并且在坚持自己的风格的基础上能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持续的爆发,那么作者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到此为止,希望作者更上层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