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镜头的语法(插图第2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镜头的语法(插图第2版)》读后感10篇

2018-07-31 05: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镜头的语法(插图第2版)》读后感10篇

  《镜头语法插图第2版)》是一本由[英]罗伊·汤普森 / [美]克里斯托弗·J·鲍恩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镜头的语法(插图第2版)》读后感(一):读《镜头的语法》的感觉

  初拿到书,打开一看,全是摄影的相关术语,与想象的相差颇远。根据自个的想象,仅从书题,此书的结构应该是镜头专业知识介绍+某些电影镜头的剖析,或者,分析某些具体镜头中的形而上学美学功能之类的——专业的业余户喜欢的除了这些还有什么——他们,包括我,就是喜欢一些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交流东西

  于是,我将阅读此书当成了一种任务支撑信念是:你知道越多,享受到的就越多。若非如此,它将被处之高阁而后再也不见天日

  电影术语对于我来说是陌生而且是枯燥的。陌生的枯燥,是可怕的,它与好奇无关。因为要在一个成熟脑袋建立电影术语系统,无论难易,都是一种侵入。幸好,我将我的脑袋努力打开了一小半,接受了它。

  以上三段,可以用“我尝试去读一本我不喜欢绝对有用的书。”替代之。

  然后,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某些书的通俗易懂可能让人不可奈何。语言可以称得上彻底的通俗易懂,著者的逻辑译者李蕊的用语,都是像电影学院的一年级课本。阅读的过程中,你可能注意不到措辞,也不会注意到句读,享受不到语言上的美感,同样地,也不会有理解上的障碍,总之,这是一本语言形式绝对退居二线的书,如果阅读速度快的话,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细读完。另外,你要感谢恰到好处的插图,位置恰到好处,与文字相辅相成线条也恰到好处,简洁而能马上解决读者脑子里的问题,或者说,插图大大节约了读者的思考回忆理解成本——不愧是拍电影的人写的书!

  以上一段,可以用“语言通俗易懂,插图很到位。”替代之。

  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某些书通俗易懂会让人不可奈何。一,有时候,你并不想看到通俗易懂的文字,通俗易懂意味着丢失语言的其他东西;二,通俗易懂可能无法激起你思维热点;三,当你决定写此书的书评的时候,你会发现无字可写。也许最好的书评就是将全书内容缩成2000字的文章,直接将所谓的常识原则总结出来,但可能的情况是,如此做之后又可能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内容一点都不难。景别、构图中比如头顶留白、180°原则、九宫格定律,镜头焦点、景深、光线剪辑演员调度,动态镜头又如何保持稳定等,你可能对这些词语没有印象,但是相信我,其实你只是不知道你已经了解。这书就是将一些现象塞入到一个语言系统当中而已,所有观影人对这些镜头的“现象”都非常明了的;现在要做的是,你要学会用语言即术语去理解你常见的“现象”。你可能认为这是多余的。但是,掌握术语,在我看来,却是一个分水岭——专业的业余户VS入门的业余户。后者比前者好的地方是,可以跟专业人士对话,可以入门得更快,观影的过程中你学会了思考并且可以达到自问自答的领悟层次上去。这里,我还是想重复一句话:你知道的越多,享受到的就越多。

  以上一段,可以用“内容极其简单,但电影术语一箩筐”来替代之。

  此书的作者应该是实践学派的。任何有想过拍电影、准备着手拍电影、准备到拍摄现场参观的人士都应该读一读。立志一辈子当电影行外人、当专业业余户的不读它的损失不会很高。但是那些可能拿到摄影机甚至是摄像机的人,特别大学一年级或者电影入门一年级的学生,都值得一读。此书似乎就是专门为以上提到的人写的。作者还特意开辟第六章,其内容就是“实际操作指南”,将你进入现场之前的准备工作、注意要点,进入现场与演员沟通,该如何为后期剪辑的拍摄,或者在某些性质场景用什么工具、镜头的开头打板等等。

  以上一段,可以用“实践性极强”来替代之。

  以上全部,可以用“我坚持读完了一本关于电影的镜头的常识或原则的书,深觉有用,并且写完了书评。”替代之。

  《镜头的语法(插图第2版)》读后感(二):眼中的艺术— —书评·《镜头的语法》

  用眼睛观察跃然于屏幕的艺术魅力用心感受艺术背后的真实生活

  从小就很喜欢恐怖片,从最早的美式恐怖,到飞速崛起的日韩恐怖,再到近几年越来越掌握恐怖片套路的泰国恐怖,每一部欣赏过的作品情节历历在目

  如果说最早痴迷恐怖片只是兴趣所致,那么近几年对恐怖片,确切的说,是对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初步研究完全是建立在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影视编剧基础之上的。

  目标,或者是梦想确立之后,买了许多编剧相关书籍来看。起步之初,认为编剧只是一个“作者”的角色,唯一要做的,只是转换小说写作”的思路,将故事植入剧本结构框架中,其他的事情,只需交给导演摄影师以及其他剧组的工作人员,但事实却是作为掌控“一剧之本”的人,编剧必须具备全面综合素质,除了好的故事,超群的逻辑性以外,必须还要有好的统筹、协调以及最重要的镜头感-“镜头,是电影中拍摄人物动作事件的最小单位。如何用最佳的镜头表现最好的剧本、故事,使剧情视觉呈现完美融合,值得深思。

  永远都不会忘记看的第一部恐怖片-《午夜凶铃》。在那个因为贞子从自己电视机中爬出来而连续做噩梦岁月,对恐怖片的认知非常肤浅,甚至说是没有,只知道明明害怕,却忍不住要去一遍遍地重温这些世界闻名的经典恐怖,说不清楚是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胆大,还是恐怖片真的像是一盅毒药爱好者们都被蛊惑了。

  多年后,再一次重温经典,熟悉的灰暗、晃动的光线,黑白灰三色交叉的录像画面深邃幽暗的深井,一切的一切,依旧如初。而这次,看的人却多了一些新的见解。贞子从电视机中爬出来的时候,那只只是充斥着眼白的眼睛,很容易就使人联想到了《镜头的语法》中列明的其中一个景别:极特写。一个画面,被一只令人背后发凉的眼睛以及一些粘连的碎发填满,非常到位的表现了贞子永远无法散去的怨气,也在影片的最后让观众幡然醒悟,之前的那些人为什么会相继死去?究竟是什么可怕的东西能让一个人被活活吓死。

  极特写镜头是特写镜头的拓展家族成员之一,与中景、大远景、特写以及他们衍生出的“兄弟姐妹“,组成了镜头的”景别家族“,每一个景别,都有各自不同表达点,比如环境,比如人物的行为动作,又比如人物的表情开心难过忧郁,或者愤怒。也许许多朋友都可以分清特写与远景的区别,但各个近似景别之间的区别常常使得他们头痛不已,比如远景、大远景、全远景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其实不用担心,《镜头的语法》用一目了然的简笔画与最贴近生活的案例,为大家勾勒出一个个最直观易懂的答案。景别只是书中的一个知识点,但无论是哪个知识点:比如镜头的简单法则-九宫格定律、视线留白、头顶留白、摄影角度等;比如画面的构图;比如双人镜头如何拍摄才显得画面最协调好看,等等等等,都用图片结合案例的方式为读者进行了专业却又通俗易懂的解答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需要整个依靠团队合作,从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说,导演、编剧、摄影师、化妆、灯光服装、场记等所有部门缺一不可。那么,换一个角度来说,镜头的确是组成影视剧段落的最小单位,但如果只是用一台摄影机对着前方机械的拍摄,就会显得非常枯燥乏味,让观众失去看下去的兴趣与耐心。虽然在制作过程中极力避免,但这样角度不好不必要的人物或物体在画面的喧宾夺主的镜头依旧存在,常常就改变了观众原本应该注意的重点

  《镜头的语法》读到了一些影视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心中的不安,将与镜头相关的各个方面都收纳到了书中,跟演员的交流,注意头顶留白,永远有一个聚焦点、在作品中注意颜色选择、了解自然的和人工的灯光的灯光状况、用于移动摄影机的设备……从镜头中的演员调度、角度到场景的灯光到摄影器材设备的使用再到景别、镜头简单法则的应用,各个板块,尽显详尽全面。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抱着死去的lily的镜头,感动了多少少女以及哈利波特的影迷,从特写到中景再到全景镜头的利用,将教授内心挣扎矛盾,以及对最心爱的女人死去的事实的不愿接受的崩溃与极度悲伤表现的淋漓尽致。《金陵十三钗》,用拥挤、光线幽暗的镜头画面表现了在战乱年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内心的无奈,镜头扑捉了晃动的灯光,暗示着整个社会动荡与飘摇。《北京遇上西雅图》,弗兰克带着因妊高症儿昏迷的文佳佳,飞驰与前妻婚礼现场与医院之间的大桥,镜头通过高处俯拍的角度,通过与周边汽车快慢对比,表现了弗兰克内心的焦急,也为影片后期一系列温情情节买下了伏笔

  而这些,无一不是镜头的魅力,所有的镜头,都捕捉到了表现真实情绪的画面,或温馨,或伤感,或愉悦,又或愤慨

  平日,我们用眼睛感受身边的人与事物,影片拍摄中,我们用摄影机镜头代替人眼,用镜头展现眼中的艺术。《镜头的语法》,让眼中的艺术,更为完美!

  《镜头的语法(插图第2版)》读后感(三):镜头如何取景

  首先,你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镜头的语法,包括了镜头、景别、构图、摄影布光、焦距、摄影角度、光圈,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景别中特写、半身全身、远景,不同焦距的镜头所表现的景别有所不同,相对应则是广角镜头、标准镜头,中焦镜头,远焦镜头,焦距不同,加上光圈的不同所表现的不同意境

  最基础的构图,九宫格、黄金分割、三分法、水平线、垂直线、斜线、S线、三角形、矩形、L形、框景、中央对称式、散点、引导平衡、视线留白可以给观众无线的想象空间

  机位角度不同,仰视、平视、俯视,现在又流行航拍。平视畸形小,给人一种真真实实的感觉。仰拍用低角度则显示主体高大。俯拍由上往下拍摄主体,则表现一些大场景的风景

  人物脸部的拍摄又分1/5/、3/4、正侧面,背景,当然不同导演,拍摄的电影所采用不同视角,不同的画面,展示意义不同。有时学习好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多听音乐,多看书,多看电影。

  摄影中大都会学到景深这个词汇,首先两眼望向远处,两条边缘线交汇到一处,交叉点为地平线的消失点,以此为基础,利用前景、中景、远景,所表现的三维空间。景深与光圈、焦距、物距有着关联,物距的大小则表现小景深与大景深的区别,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而焦距反之。光的性质又分硬光和软光,硬光多在晴天,软光多在阴天和多云的天气

  摄影中光的温度不同,体现的颜色不同,而通常叫做色温,数字表示暖,数字高表示冷。3200K则是钨丝灯、6500K太阳光。光的强度以感光度和曝光的两种形式,光线不足,则曝光不足,提高光线和感光度,可以达到正确的曝光。

  摄影中会用到主光、辅助光、背景光,表现形式又分顺光、测光、轮廓光、顶光、底光预剪影等。

  对比度又分低调高调,低调运用前中后景的光与景所表达的三维空间。而高调画面颜色整体一致

  镜头的语法,例如钢的琴电影中所采用的不同镜头,所带给观众的不同视角,故事所传递含义也包括在其中,每一个画面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表现手法的不同,给你带来不同的美感。

  镜头的语法,其中广角镜头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比标准镜头带来的震撼,近距离拍摄带来扭曲的透视关系,所以要严格的对待

  控制景深,焦距、拍摄距离、光圈都是影响因素,小景深适用于拍摄人物,大景深适用于拍摄大场景。

  场记板,在胶片时代声音和影响是由两台机器分别录制的,后期的制作时同步会用到。

  《镜头的语法(插图第2版)》读后感(四):入门级教材

  摄影教材和电影学入门的书都看过,专门讲镜头操作的书真的很少遇到,直到读到这一本。从取景、构图、角度选取、空间选择、镜头和光线使用等,既有专业描述又有具体到实用中的建议。从日常摄影的取景规则,到大型场景中所需的横摇仰俯摇摄的使用都分门别类做出了具体讲解。全书后四分之一转到对相机"后面",对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的构思、成片整体规划进行指导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细节全部无差别的给出配图以便于理解,涉及版权图片并没有批量选择电影中曾经出现过的画面,倒是好多看起来像是作者自己画的,非常有趣,并也可以很轻松的联想出以前看过的相似的电影画面,浅显易懂,对于像我这样一直吵着学习摄影,却一直迈不出第一步的门外汉来说真的非常有帮助。

  专门做了些功课,两位作者一位是前波士顿大学摄影与后期制作的大学讲师,一位是电影<Going Postal>的摄影师,自身都是电影方向摄影的大咖,对于技巧传授,用词精准自是不在话下,措辞却很平实,很像聊天,但又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如果(侧视图中)这个人说话的话,你还能从侧面看到她的嘴在一张一合。不过除非演员能像比目鱼一样把两只眼睛都移到头的一侧,否则关注不会有特权看出这个角色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导致接连几天,我所遇到的所有侧视面孔,不论生活中看到的还是电影中出现的画面,都难以避免的被想象成海绵宝宝中的比目鱼。

  二位大师给出的建议大多中肯,在摄影师与被拍摄者沟通和后期剪辑部分的论述跟不久前刚刚看的一位国内摄影师的专访中给出的建议不谋而合。一位好的摄影师,自身功底深厚,构思成熟,辅以适当的技巧,在拍摄过程中所下的功夫会直接福利后期剪辑和平面设计,节约出很多时间,也可以适当的避免"废片率"。

  译者为中传戏剧学讲师,翻译接地气但不俗气,全书看完之后并没有感到对技巧的炫耀,十分的诚恳。

  每章节末尾有回顾,全书还有总结,附录有非常实用专业释义词汇表,带着浓厚的"学院"派色彩,非常好奇是不是教学用的教材。

  《镜头的语法(插图第2版)》读后感(五):跟着电影学摄影

  文|苏诉

  喜欢摄影很久,但一直没有看过有关摄影类的书籍,只是在网上看了不少如何拍摄的技巧,虽然效果不错,但终归没有是没有摄影书来得系统。

  这段时间,仔细地阅读了罗伊·汤普森和克里斯托弗·J·鲍恩合著的《镜头的语法》,虽说传授的是拍摄电影的技巧,但其对摄影的理解对我们这些读者也有很不错的指导意义。

  要知道,一部优秀电影的截图,都可以说是优秀的摄影作品。

01 取景

  在准备拍摄一张照片之前,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想要拍摄的是什么,我们想要给观众展现些什么。

  是简简单单的风景人物,还是这些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不同的取景,也就会拍摄出不同的作品。

  也许你已经对特写、中景、远景这些术语很熟悉了,但是我还是想强调一下采用不同取景方法的结果。

  《镜头的语法(插图第2版)》读后感(六):借一书踏入摄影大门,俩大咖辅你轻松前行

  最喜欢这本书的是它不仅仅是抽象地讲解镜头的语法,也不是作者在向读者卖弄其在摄影领域所熟知的专业术语或语法,而是十分考虑读者的感受,冲着将你培养成一个专业且有职业素养的摄影师的目的而讲,用最最通俗的语言来讲,十分顾及初学者的心理。所以,一方面,在讲解镜头的语法细则时作者会拿具体的身边的例子来讲,而非用具体的影片举例,这样哪怕你一部电影也没看过,也可听得懂你在讲什么,比如他对景别的诠释:

  中景(medium shot ,MS)是几乎最接近人类观察周围环境方式的景别。想象一下你跟一个人待在同一间屋子里交谈,通常你们之间都会有几英尺的距离(除非你们是特别亲密的朋友,或者这个房间非常狭小),这时候你们看到的彼此就是中景的景别。再想象一下你正拿着摄影机拍摄另一个人,最后得到的取景很可能就是所谓的中景。

  另一方面,作者又会细心地介绍很多原理以及专业器材,而非随口说一个专业术语专业机器的名字让求知若渴的读者不知所云。当具体的器械及其工作原理被熟知后,再来理解所谓镜头的语法,读者就会轻松很多。比如:

  开氏度的值对电影拍摄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胶片感光乳剂被制造商平衡为要么遇到3200K光为“白色”,要么遇到5600K光为“白色”。接近3200K的平衡被称为钨丝灯平衡,寻求5600K光作为白光的胶片被称为日光平衡。大多数摄像机的电子感光元件(电荷耦合装CCD)也被校准过以录制钨丝灯(3200K)或日光(5600K),而且通常同时有这两种设置,这样你就可以根据需要来回切换。

  钨丝灯之所以被称为钨丝灯是因为钨是电灯泡里的金属灯丝的主要成分,它在通电之后发热发出“白光”。很多人像提到电影照明或石英灯照明一样提到这种光,它主要被特别使用在影视制作中。然而,要澄清一下,任何一种人造装置产生的光源都可以被称作人工光,即使它并不发射3200K的光波。比如霓虹灯、房子里的白炽灯或荧光灯、节能灯、电脑或电视屏幕、路灯、汽车头灯、闪光灯或手电筒等等。由于人工光产生光线的色温范围很广,所以在拍摄时应该尽量使用特殊的电影照明设备,或在多个装置上都使用同一种类的灯,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在场景中有连续一致的色彩输出。

  最最重要的是,除了具体语法细则的讲解之外,本书花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介绍十分实用的现场操作指南。两位现场经验丰富的作者如现场跟在你身边辅助你成才的老师傅一样,十分耐心地分享着他们独家的现场经验,那些鲜为人知的自己多年积攒的细节经验。比如考虑到所拍影片将来有可能在电视上放映时,作者就会提醒读者电视画幅比与电影画幅比的差异,以及这样的差异带来的影响:

  尽管科技在高速发展,传统的基于显像管技术的4 : 3电视机在许多家庭里仍然大受欢迎。作为一个图像信息的接收器和显示器,它已经做得很棒了,但它面临着一个称为家庭界限的特质。电视机实际上会“切掉”或不显示原始视频的外缘以及电影画面银幕的上下左右四边。这个丢失画面信息的区域大致占源素材边缘的10%。由于摄影师知道最终会出现这种“切割”,所以他们会在所谓的安全框(safe action line)以内取景。

  很多摄影机——但不是全部——会在取景器上有一条线或拐角标记,用来表示整个画幅真实的边缘向里10%的安全框,如图 6.4。所以在设计构图时,你必须记住,任何重要的信息和动作都不应该出现在安全框以外。你甚至需要给能在电视机或显示器上看到的画面补上合适的头顶留白和视线留白。如果是拍摄符号或其他书面材料的画面,也要确保它顺着镜头轴线放置的光源将有助于在拍下的画面中产生眼神光。

  总之,与其他同类书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其较强的可操作性以及较高的可读性,不管你是徘徊在摄影大门之前的影视爱好者、初学者,还是已然跨入摄影大门甚至偶尔小试牛刀的业内人士,本书都值得常备手中,值得反复阅读。而此种实用价值正来自两位作者举重若轻的专业讲述以及译者对原作文风的准确把握。有两位现场经验丰富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咖在身后辅佐,走进摄影的大门、成为一个职业且专业的摄影师又有何业障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