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31 05: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经典读后感10篇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8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一):卷四 摘录

  西边的太阳升起来

  2017-11-21 14:55:20

  国家制度辛亥革命前只变了一次,时间在战国到秦汉。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则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清,这就是“以小农经济基础的宗法制度”和“以纲常伦理核心的礼乐制度”。正是它们,决定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周,是中华文明的“定音鼓”。

  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嫡长子

  2017-11-21 17:02:46

  为什么叫“宗法”?因为族的第一代叫祖,第二代叫宗。决定谁是第二代(宗)的礼法,当然叫“宗法”。

  2017-11-21 17:03:22

  宗法三要素——

  一、父家长制;

  二、一夫一妻多妾制;三、嫡长子继承制。

  爱国

  2017-11-21 17:31:45

  礼,只认秩序,不管是非

  2017-11-21 17:32:04

  因为是非讲不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操作

  讲得清并可操作的,只有秩序。

  便宜了谁

  2017-11-21 17:36:58

  家庭伦理,最重要的是什么?

  和谐家和万事兴

  怎样才能和谐?

  讲名分,重称谓,守规矩,尽孝心

  天字一号乐团

  2017-11-21 17:38:42

  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

  2017-11-21 17:39:20

  礼辨异,乐统同。礼,就是让人遵守秩序的。乐,则是让人体验和谐的。

  文化内核

  2017-11-21 17:49:33

  希腊人有两只翅膀科学艺术;罗马人也有两只翅膀:法律宗教。它们都是“互补结构”,也都体现了“个体意识”。因为这两只翅膀就像十字架,以自我为中心向外伸展,又回到自己实际上,当希腊人体现科学精神时,他们面对的是自然界;体现艺术气质时,他们面对的是人自己。这就正如罗马人面对法律,看见的是“物”;面对上帝,看见的是“心

  无神的世界

  2017-11-21 17:55:16

  中华文明的第一种精神产生了。

  这就是“人本精神”。

  中华文明也有“人本精神”吗?有,但与西方不同。西方在古希腊时就是“人本”,却又在中世纪变成了“神本”,这才需要文艺复兴”。我们的人本精神则是相对于商的。商“神本”,周“人本”,如此而已。

  2017-11-21 17:50:56

  西人是个体的、独立的、自由的,华人则是群体的、家国的、伦理的。维系群体,靠的是宗法制度、礼乐教化血缘关系

  空头支票你要不要

  2017-11-21 17:54:58

  中华文明的第二种精神。

  这就是“现实精神”。

  所谓“现实精神”,也就是不承认“彼岸世界”。既没有宗教的彼岸,也没有哲学的彼岸,甚至没有科学的彼岸。杞人忧天一直传为笑柄,清谈则被认为会误国。总之,所有一切抽象的、玄远的、非世俗的、不能兑现的,都不在视线范围之内。什么天堂,什么来世,什么末日审判,什么极乐世界,这些空头支票才没人当真感兴趣,只能哄骗愚夫愚妇。我们感兴趣的,是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哥们义气天地良心。这些都不是信仰,但是管用

  我们真想要的,是世俗的生活

  2017-11-21 17:55:28

  中华文明的第三种精神,这就是“艺术精神”。

  2017-11-21 17:55:39

  这样的艺术,不可能是“纯艺术”,只能是“泛艺术”。因此在我们民族这里,几乎任何事情都能变成艺术,比如领导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它的境界是达成和谐,底线是糊住面子。有这样一层脉脉温情面纱遮掩,哪怕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枪暗箭专制独裁,都不至于太难看

  至于小民,则可以苦中取乐,忙里偷闲,舒展眉头日子过下去。

  大盘

  2017-11-21 17:57:21

  艺术就是“以最独特形式,传达最共同的情感”。形式独特,就引人入胜;情感共同,就引起共鸣

  2017-11-21 17:58:51

  周人的遗产,是他们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产物:一个内核(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乐观),三大精神(人本、现实、艺术),四种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

  后记 时间开始

  2017-11-21 18:01:13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天人合一归于人,知行合一践于行,礼乐合一成于乐”。这样说,才能完整表述我们民族的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iOS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二):周公制礼,千秋不违,华夏一族,万世同根

  易中天老师的书看了很多了,从《品三国》开始到《帝国惆怅》到《先秦诸子百家》再到现在的《中华史》系列,全是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但虽是科普,但是博览群书作者通过厚积薄发式的论述讲解,把自己对历史理解表现成一篇篇诙谐幽默意味深长短文。每一章节都有其明确的主题同时所有的章节又围绕一个非常明确中心思想来展开。所以看易老师的书给人的感觉就像看漫画书,轻松愉悦,但是过目之后又难以忘怀其中的关键情节

  但轻松闲适是其优点,但同时也是其软肋。也许是作者刻意把中华史系列写成大众读物,在一些点上的推理便显得不够严谨。比如周公制礼乐的核心动力我便未能从本书了解到。周公之礼乐伦理,能够跟随我华夏一族数千年绵绵不绝深入每一个中国儿女骨髓,如此严密华丽的制度建设绝对不会是出于一人之手!(纯理性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民族灵魂式的制度诞生?孕育这种文化的背景是什么?作者没有回答。作者总是从以今视古,推己及人的角度去论述自己的观点。但是没有从根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断地强调中华魂是什么,我总觉不够具有说服力

  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适合作为饭后茶歇读物,即能放松心情,还能增长现在已经谈论的越来越少的伦理道德知识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三):祖宗不足

  这本书照旧是跟着思路按部就班地看。写到这一册,作者的针对性逐渐增强,开始集中精力讲述西周,但是讲述得有些繁琐无味,总让我感觉像是在看历史教科书,例如”礼的作用是维持秩序,乐的作用是安定人心。人心安定,秩序就能维持;秩序井然社会就会稳定;社会稳定,政权就能巩固。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工程。“很是饶舌啊,就好像高中时学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给我的感觉一样…因此初开始时,颇觉无味。

  然而此书读了三分之二时,我突然有些恍然大悟。之前跟着作者七绕八绕,从君权天授到以人为本,从宗法制到井田制,再到我认为最复杂的礼乐,没有七荤八素也头昏脑涨了。可是如果追溯本源,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对,寻找原因。这般,也就很容易有新发现了。在学校学了那么些年历史,在中国文化中浸淫了那么久,我一直只把伦理纲常、人法自然、以人为本当做最最寻常不过的事。中华文化五千年嘛,就是如此,就该如此的。从不问为什么,那么结果必然是不动脑筋接受理所当然执行

  只有当作者把原因一一揭示时,我才发觉,哦,原来不是这样的。这些今天还存在的秩序、观念,并非无本之木更有甚者,它们的产生意图并非十分单纯,它们也是有其原因、有其时代性的。那么有些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做挡箭牌的观点,又有何价值呢?祖宗不足法,其意就在此吧。

  其次非常佩服作者的治史态度,其言”反对以论带史,不能因噎废食到不要史观。“其行便是崇尚逻辑,不仅求是,更会多问为什么。我想凡事都应如此,多多寻找原因,就不会被带着走了。

  下面将作者的基本论述思路摘抄于此。

  首先是忧患,忧患“天命无常”而“不易为王”,这才有了“君权天授”。然而就连周人自己也认为,他们的领导权和代表权,名为“天授”,实为“民授”,这就必须“以人为本”,也就有了“人本精神”。而且,这种精神还可以也应该这样表述—— 天人合一归于人。

  群体至上,就只能“以德治国”。

  基础,是井田制的小农经济;纽带,是宗法制的血缘关系。对于这样的群体,德与礼,显然比法律更合适,也更管用。 德治的结果是人治,以德治国也必然变成圣人治国。

  以圣人代神祇,以礼乐代宗教,势必将人们目光引向世俗社会,引向一个个可以落到实处的道德规范。忠不忠,看行动。“现实精神”产生了,它可以也应该这样表述—— 知行合一践于行。

  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艺术精神”。实际上,艺术就是“以最独特的形式,传达最共同的情感”。形式独特,就引人入胜;情感共同,就引起共鸣。共鸣,就心心相印,就息息相通,就团结友爱,就同心同德。总之,艺术的功能之一就是“群”。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群体意识”,则是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我们民族的“艺术精神”可以也应该这样表述。

  这就是周人的遗产,是他们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产物:一个内核(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乐观),三大精神(人本、现实、艺术),四种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

  实际上,从“君权天授”,到“以人为本”,到“以德治国”;到“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周人创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自洽、互补、稳定的系统,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多方面。中华文明超级稳定毫不奇怪,展翅盘旋就更是当然。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四):忧是起点,乐是终点

  商与周,就像阴和阳,是性格相反的一对兄弟

  商与周,又像生命孩提青年两个阶段。孩提时,冲动任性,也天真懵懂,会“担心”但不会”忧患“,因为忧患是更高级、更有前瞻性的思虑。所以周,明显成熟、长大了许多。

  《奠基者》是”中华史“系列的第三本,线索更加清晰。从周的始祖说起,从建立基业后周公的忧患起步,一步步讲述”井田、封建、宗法、礼乐“四大制度的成型,这是华夏走出蒙昧,对鬼神保持一定距离所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奏出的第一曲,原文称之为”定音鼓“。

  和前两本相比,本书内容更为精练,对最关键地四大制度讲得很细,也很清楚,让我知道周公”制礼作乐“,为华夏民族开启了”人伦“”等次“”经济“”文化“的新大门,是谓披荆斩棘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五):看看源头坎儿

  追《易中天中华史》追到了《奠基者》这本,风格特点已无需再提。简单直观合理有趣,加上他这个明星学着的身份,似乎算得上推动文化潮流一股力量

  文化是什么?书中所言,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方式,而这种方式的内核确立于书中所提的周朝时期。从技术层面切入,夏的优势在于水利、商的优势在于青铜器、周的优势在于农耕,最终成为奠基中华农耕文明的周有其合理性——毕竟农耕稳定太平方便积累,更注重生产人力也更平和宽容。这种厚积薄发的技术在周的时期成为了中华主导,而为了论证成为主导的合理性,周尝试了一种绵延至今的解释方案——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德”通“得”,说到底就是大家都得到、找到平衡点。于是有了制度上的封建制、生产上的井田制、身份上的父子君臣嫡庶长幼、文化上的道德礼仪……很多人从此有了姓,从此有了祖宗,明白了家国天下区别延伸……这些奠基的内容深深刻进了中华文明的灵魂里,或许由此开始,中国便进入了如梁启超所言的:只知有朝,不知有国,国朝不分的盘旋时光。梁任公是在几千年后眼见中华文明难以自保的悲愤之言,可放在当时却是一大创举。从周开始,中华文明早早建立起了一种金字塔型的大组织结构,每个部分都精密镶嵌、层层支持、相互搭配、不可僭越。再辅以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才使得这种文化能够绵延至今而又包容一切,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一支。

  从这里,值得思考的或许已不是历史或者各种表述方式。所谓读史使人明志,又有以史为鉴的说法,大概就是希望我们延伸出更多不同的思考。比如设计一种能满足大多数的制度,就必须让这种制度互补,同时又符合现实利益,还得不断修正改进——从文明的大环境来看,之后王朝的更迭变换就是另一种自发改进的模式,内核未曾动摇。又或者,可以想想道德是什么道、什么德,顺道有何利,背德有何损……基于中华文明传统的现实精神是怎么绵延下来的,这永远值得思考,也总能得出有益的收获。我们没有上帝,却能感应上苍;我们不信先知,却在乎祖宗;我们讲究礼法,却满口道德……这是我们这一支文明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按易中天教授的说法,中华文明是个早熟的文明,从这本《奠基者》中似乎已能管窥一二,那么,回到当下,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又和古人一样着急了一些?或者,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为什么早熟之后总是长不大呢?

  也许易中天教授之后的作品中能给出一些解释吧!不过,读书引发思考,答案自己寻找,每本书都是一个角度的钥匙而已。这部分符合咱们的实用传统,这样的传统让我们容易早熟,也让我们容易停滞,明白了这种局限,为的是多一点跳出去的力量,起码得试着跳过奠基者埋下的坎吧!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六):读易中天《奠基者》有感

  易中天《奠基者》主要从根上给我们呈现了我们文化的源头–西周,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奠基者。礼辨异,乐统同。有礼有乐,礼兴乐和,就能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周公的“制礼作乐”。也只有按照这个系统建设的,才是所谓的“中华礼乐文明”。天授是旗帜,人本是纲领,德治是“一个中心”,礼乐是“两个基本点”。从这样一整套思想体系出发,周人创立了四大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井田是经济制度,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井田“顾民生”,封建“从民意”,宗法“敦民俗”,礼乐“安民心”。也就是从“君权天授”,到“以人为本”,到“以德治国”,再到“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本身就是一个完整和自洽的系统。

  从立嫡不立庶,到封建制度(不是我们知道的封建迷信的封建)礼乐创立,几千年来依然周人的影子,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这本书最值得我们读的地方也就在这里。记得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现在我们社会上国学兴起,我一直不知道国学到底是什么?《三字经》?《弟子规》?我觉得这里面有可取之处亦有不可取的地方,真正的国学理应从最根本的最远头的地方开始。就如我们的中医一样不能总是对古代传统崇拜,如果不科学了解其深层次的道理,中医也必将淘汰。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七):奠基者

  易中天中华史 《奠基者》 这就是周人的遗产,是他们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产物:一个内核(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乐观),三大精神(人本、现实、艺术),四种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堪称体大思精、尽善尽美。 在作者观念中,人类普遍而永恒的三大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一般史学家为了防止出现以论代史的嫌疑,只描述是什么,却不说为什么。但作者认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史,也一定同时是她的观念史。而周,便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首先,是商与周的区别,商善经商,因此后人才称买卖人为商人。周善农业,因为耕种周期长,需要考虑方面较多,因此周较商而言更为谨慎。因此在周取代商之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萌生了一种忧患意识,也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确立了中华文明的基调。 而周为了维护统治,就必须要创建制度,这包括经济制度(井田制)和政治制度(封建制)。封建制中的封指划分势力范围,建指厘定君臣关系。也就是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井田制是将田分为九份,中间为公共所有,周围为私有。在建立秩序之后,为了维稳,又发展了社会制度(宗法)和文化制度(礼乐)。宗法指从上到下创建的天子、诸侯、大夫、士、父家长、家庭成员的等级关系,也奠定了家国一体的基调。而礼乐则是纲常伦理,包括五伦,君臣、父子、夫妻、朋友、兄弟。其主题是孝,孝往大了说便是忠,贯彻了这种基调,便可以维系统治。 但周为什么会灭亡,也因为这种封建制造成的邦国体制,导致周天子只有空壳子,权力在下边,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 书中还讲述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不同的是我们的文化内核是群体意识,而西方的则是个体意识,这也导致了西方的契约文明。其次是中华民族的现实精神导致我们注定没有宗教信仰,一直秉承信则灵的观念。 在读过本书后,感觉进一步了解了系统工程的概念,万物均有自己的框架和发展轨迹。沿着目标也就是专业所称的信息产品历史学所称的所拥有的价值观,来看待一个系统乃至整个历史的构成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官。 其次感觉受到了汉文字的科普。首先是社稷一词,社指土神,稷指谷神,有土有谷即可建国,因此后来社稷变成了国家的代称。其次,国家,以往的城市称之为国,城市周边的农村和城市统称为邦。国家一词在家国天下观念形成之后才诞生。革命一词原指革除天命。神祇原为天神和地神。牺牲最早均为名词,指祭祀物。 还有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认识吧。这个原来是周文化的产物。在周文化的等级体系中,首先是天下,即周天子,其下为各诸侯国,诸侯国下是大夫的家,大夫之下是士,士为了能够保持君子之称,就要修身磨练自己的品行。还有君子指君主之子,小人指小宗之人。为什么说士要修身才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士本身是游离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级,只有修身,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不至于轮到平民之列,即小人。 最后一点,西周是天子的时代,东周是诸侯的时代,春秋是大夫的时代,而战国是士的时代。在战国之后,士变成了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八):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补充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看初唐历史时不太明白为什么唐高宗李渊一定要在秦王李世民军功等各方面都比太子李建成占优势很多的情况下,还要努力维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现在才知道从周朝开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使都是嫡子,也唯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爵位,血统。这是源自于周朝。

  周朝是奠基者,宗法制的核心是父系家长制,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继承制。

  封建指的是分封和建国,所以只有周朝才有这样的制度,以后说的什么封建统治都是没有太多科学依据的。周武王伐纣,周公建立的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其他儿子为诸侯,诸侯嫡长子继侯位,其他儿子为大夫,诸侯有封地,大夫有采邑,而大夫的其他儿子则为士,是贵族但是没有爵位。虽然这样的天下看起来固若金汤,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距离远了,时间久了,血缘关系就会淡,即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却也会诸侯叛乱,想争夺天下。

  夏姬。

  日本的株式会社,株指的是股份,一株就是一股份。所以日韩其实是股份制的资本主义成功典范,而不是中华儒家的成功。

  郑国和楚国人都很风流,有三月三的节日,青年男女在一起游玩互赠兰草,类似于现在的情人节。而且从宋儒开始,中国文化才失去了浪漫。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中东门其实就是类似于那个时候男女自由交往的地方。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九):中华史《奠基人》有感

  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础无疑是周人奠基的。的确从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探索;商则是我们民族少年时代、桀骜不驯;而周以后就成熟了,也变得沉稳了。而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那就要从周人创立了四大制度说起——井田、封建、宗法、礼乐。周人建立的国家联盟,是家国一体的家天下。基础是井田制的小农经济;而纽带是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更重要的则是礼乐、礼辨异,乐统同。礼维持秩序,乐安定人心,是啊人心安定,秩序就能维持;秩序井然,社会就会稳定。封建也是一种秩序。封建制,把世界分成三个层次,最高的叫天下,天下的首领是天子。次一点的叫国,也就是国君。更次一点的叫家,叫采邑、也叫大夫。它确定的君臣关系和效忠对象,也是有层极关系的。 是啊!周人以群体意识为内核,忧患和乐观为翅膀,人本,现实,艺术为精神,井田,封建,宗法,礼乐为制度,都因为周人是农业民族。也因此奠定了中华三千年的礼乐文明。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读后感(十):中华文明的渊远基调

  周人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与制度的基石,他们创造的产物包括:

  一个内核:群体意识

  两只翅膀:忧患与乐观

  三大精神:人本(群体的、家国的、伦理的人)、现实(没有宗教信仰)、艺术(不是艺术气质,而是领导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等)

  四种制度:井田(经济基础)、封建(巩固政权的手段)、宗法(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礼乐(礼就是让人遵守秩序,乐则是让人体验和谐。礼时伦理化的乐,乐是艺术化等礼。礼治社会就应该像音乐作品,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不同,就像社会成员一样有身份职业的不同,多样统一,才能和谐。)

  如此完整、自洽、互补的系统,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多方面,从此超级稳定的中华文明起航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