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庙堂往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庙堂往事》读后感10篇

2018-08-01 04: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庙堂往事》读后感10篇

  《庙堂往事》是一本由赵家三郎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庙堂往事》读后感(一):嬉笑怒骂官场

  “官场”两个字概括了所有时代特点,什么是官场,官场就是“一个时代所有官员的聚合场”,只有符合这个“场”需求人才能进入,不符合的则会被这个“场”排斥在外。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古到今很多有才的人不能被最高机构重用的原因。范仲淹发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然而这仅仅是文人一厢情愿,试想处于高位的人收到的信息都是被粉饰过了的,老百姓呼声基本到达不了天庭。剩下的只有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深入民间,洞悉了全部事实真相,替被蒙蔽的君王忧心。赵家三郎看到了历史上官场的真相,于是就有了《庙堂往事》。

  当年做学生时,我曾经打算报考公务员,但是怯于道听途说的官场的事情终究是作罢;工作后,作为一名普通职工,更是融不进官场,觉得那好像就是一座深潭,让人陷进去就丧失了自己。于是所有对官场的了解就是宫廷戏如《甄嬛传》中的勾心斗角新闻中关于官员的负面消息。更是不明白为什么大家挤破了脑袋去考公务员。因此对于讲官场、政治的书除了考试之外我是绝对不会去看的,因为我觉得官场及政治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玄之又玄东西。但是赵家三郎的这本《庙堂往事》则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观点。《庙堂往事》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官场,用生动的历史事实、诙谐幽默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有关官场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每个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是如此的真实,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人当官大致有科举、国子监、举荐及荫袭等四种方式。大多数人靠的还是科举,所以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一说。然而对大多数考上进士的家境一般的官员来言,京城消费水平过高,尤其在物价维护人际关系上面,而地方消费相对较低,生活环境很是单调人事关系没有那么复杂,而朝廷对去地方伤人的官员也有相关的政策,所以很多新科进士放弃中央挥泪下地方。然而这也是无奈之举。传统所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凤尾还是强似鸡头的。所以这就是很多人削尖了脑袋跑关系弄官的原因。

  赵家三郎的语言诙谐幽默,让人在逐渐了解历史上官场时,开心一笑,什么新兵蛋子、咬屎橛子给麻花儿不换的主儿,一条道走到黑等。反映作者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同时,其语言能力也是超强的。

  历史原本就已经是过去,过去的永不再回来,我们学习历史不需要总是一本正经地去学。就像这本书一样,亦庄亦谐,可谓是一道酷暑中的开胃菜。

  《庙堂往事》读后感(二):《庙堂往事》,职场哲学

  《庙堂往事》,职场哲学

  “庙堂”,借指官场。而什么是官场?“政府设立的交易市场”是也。国人素有庙堂情怀。范仲淹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一个“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时代,是忧其君,还是忧其领导,抑或是忧其民,是一个并不难择的多选题。从质问记者“替谁说话”开始,官场越来越像江湖。拨开历史迷雾,赵家三郎娓娓的讲述着官场的真相,这就是《庙堂往事》——一本语言幽默诙谐的官场历史解析读物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数千年历史的淘洗下来的治理之道却历久弥新,依然适用于这个波谲云诡的时代。历史,蕴藏着人类精奇思想精华,浓缩着人类聪明才智结晶。我们为何要读《庙堂往事》?正如赵家三郎所言,“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书籍必然有其穿透性,它的魅力就在历史的字里行间。贪恋权力的,贪恋富贵的,都积极的在现实中寻找门径,要看透他们,不得不借助历史。”《庙堂往事》就是这本“史书”,从“京官的诱惑”到“‘三把火’(入仕头三年)的陷阱”,从文人的若干毛病揭示出之所以难以平步青云乃至“丢官的逻辑”,从“领导(上级)的表演秀”到“二把手”与“一把手”的关系,作者以现代角度切入,诙谐中带着犀利剖析的笔法,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条分缕析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历史的智慧中去,呈现了行走社会圆融通达的做人哲学。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打开历史,就打开了通往智慧的大门。研读《庙堂往事》,可以廓清历史迷雾,把握历史大势。一个国家、一个机关、一个企业可能有两个行政中心,如何稳住自己的位置或平步青云,这是一门高深学问,《庙堂往事》以最简洁的语言、以最生动的例子、以最熟悉的历史人物在宦海的沉浮,以最浅显道理使读者对“昨天”(往事)有深刻了解,进而更加清醒地面对今天,自信走向明天。不然的话,“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世上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于历史的认识。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领悟其中的哲理,是读史的关键所在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 (1890-1969) 在抗日战争逃难之时,身边带着一本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沿途阅读,当读到汴京被围,沦城之日,谣言烽火同时流窜之际,陈寅恪以当日亲身经历与宋史对照、印证,不禁汗流浃背,觉得平生读史,从未有如此身临其境刻骨铭心之感。读史的意义就在于此,明鉴、明智、明理,通过史实不断的总结,为我等提供借鉴之用,单纯的讲故事,那不是真正的历史。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毛泽东曾一再让他的高级干部读史,学习古人的治理经验,透析历史中的治理聪明,给今人处理现实治理难题启示。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应该研读《庙堂往事》。《庙堂往事》里既有从政、管理用人、经商的学问,也有最经典、最实用人生哲学,更有为人之法、处世之道。对职场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读《庙堂往事》不仅仅是长智慧,而是让读者从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等先贤的嘉言懿行中获得精神鼓舞。当然,对领导者管理者来说,读《庙堂往事》有助于完善有效的管理。

  文/刘英团

  《庙堂往事》读后感(三):官场有机会更有陷阱 当官是技术更是学问

  ◎木木勺

  在很著名的《岳阳楼记》里,范仲淹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里的“庙堂”应理解为朝廷,官场,《庙堂往事》书名中的“庙堂”也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本写官场的书,不同于现实背景虚构小说,《庙堂往事》中,作者把目光集中在历史上的宋朝。作者以众多相关史料中的记载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古今对比,把一位位帝王将相的平生说成了一个个段子轻松幽默,诙谐流畅,却不流于单纯搞笑。

  赵家三郎的段子有根据出处,有见识有论调,往往让读者在轻松笑过之后点头称是——嗯,很有道理,进而沉思总结——原来是这样啊。

  比如,在“文人做官的瓶颈”一章里,作者列举了“文人”在官场上的通病浮躁炫露——太爱得瑟。初唐四杰文学造诣享有盛名,却都没能在政治上施展才华,除杨炯做到小县令,其余三位都不得善终。赵家三郎又列举了祢衡、杨修、陶渊明、谢灵运、李商隐等好几位著名的“文人”,总免不了一副天才、狂士的派头,甚至看不起“领导”,怎么会有好下场呢。

  书中引用《罗织经》上的话:上无不智,臣无至贤。没有不聪明的领导,没有完美下属。如果觉得自己了不起要质疑领导的能力,触及上司的禁区,只会有出局一个结果

  “二把手怪圈”一章主要说了“中兴四将”,其中的岳飞大家耳熟能详。一直以来,我们把岳飞当成收复失地的名族英雄杰出军事家,被奸臣秦桧害死的大忠臣,忽视了他悲剧命运的原因。岳飞一心直捣黄龙,赢回二圣,但到那时候,现在的皇帝怎么办呢?他耿耿一片忠心,就是没考虑到领导的感受自然难逃凄凉收场。

  相比之下,四将中的韩世忠似乎就更具官场智慧。这位将军年间是个泼皮,自己是文盲,并且轻视读书人,管文人叫“子曰”。后来他意识到,皇帝也是文人,看不起读书人等于连皇帝一起看不起了。韩世忠发奋学习,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他消防秦时的大将王翦置办天地,解除了皇家对他的猜忌,晚年清闲,纵情山水,保全了自己和整个家族

  此外还有,替领导背黑锅啊,为领导争面子啊,同僚之间帮派之争站队问题啊,利用道德制造舆论啊,在这些主题里,我们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欧阳修,范仲淹,寇准,包拯。

  官场充满了机会,也布满了陷阱,如果不懂这些“庙堂往事”中蕴含的“道理”很可能不明不白就被打入黑名单,没有了翻身的机会。做官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大学问,如果读了这些“庙堂往事”中的故事,一定能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来,指导此后的仕途前程

  其实也不止官场,在企业里不也是一样吗,照样上边有领导,周围有同僚,关系复杂,政治无处不在。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这本《庙堂往事》就应该推荐所有的人读一读了。

  《庙堂往事》读后感(四):穿到古代去当官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由有些犹豫,不知道要怎么往下读,官场——一听就是相当没兴趣的主题。甚至觉得白费了这样一个感觉很有意境清新的书名。浏览了目录之后才觉得这书有点意思,那些章节的名字起的很是有趣,如:三把火与泼冷水、得瑟是文人的通病、物以稀为贵以假乱真、祸从口出与一言得道的官场秀等等。这本书好像没有“官场”这两个字那么的无趣。

  我随意的翻看,竟然不知不觉的被吸引了,不由的想这本书可是穿越到古代当官的圣经啊。不由的竟然很有代入感的把其中的一些官场技巧带入其中,想像着一场颠倒官场、游刃有余的官场穿越记。着实有趣的紧。

  如果真要穿越到了古代,以现代人的知识参加古代的科举考试可能着实有些难度,如书中所说,据说考试的当天会被要求一天内写二十首诗,光这一点就把我们都打败了。 虽然我们会背那么多古人的诗句,可是在科举考试里如果被发现抄袭,那后果不堪设想,这样想来我还真不敢保证我会背的那些诗在当朝没有出现过,不由心虚

  另外一种途径是国子监,初去古代人生地不熟的,应该也不会成为国子监的监生了,就算成为了,参加了锁厅试,如果考不上的话,还要罚铜二十斤。落第之后还不准再参加进士科考试。多么悲剧。

  剩下的混进官场的方式,我们就只剩下举荐和荫袭了。做为穿越人士,如果不是魂穿的话,应该就不可能有什么为国做出重大贡献老爸了,自然也无法以父荫为官。看来我只能找人举荐了。

  举荐自是不难,随便搞点小动作贵族所好,收入门下,再顺势出一两条诡计,让贵人升官,贵人得道,鸡犬升天,于是乎我们便能进入那古代官场,开始我们穿越之后的官场幸福生活啦。

  当然当了官之后,不能太过得瑟。书中自然有对新官的教诲俗语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貌似都理解的有些歪曲,在古代官场的三把火,不但要烧出水平,还要规避陷阱,旧吏们随时准备着一盆或多盆冷水,等着你燃烧正旺时给你浇下去。可谓不得不防。这官斗生涯从此开始,虽然劳神劳心,但是古代京官的福利待遇却也值得你付出这些。

  比如众所周知的包拯(开封府事,相当于首都市长)年收入大米2180石、小麦180石、绫10匹、绢34匹、罗两匹、绵一百两、木炭15秤(每秤15斤)、柴禾240捆、干草480捆。这些实物折算成钱,包拯年薪约为21878贯铜钱,相当于人民币大概1000多万元。这收益响当当的,费点心机,谨慎行事,保命为先,为了一千万而努力打拼,这应该是付出相当于回报啦,而且如果够圆滑,成为皇上身边的人,那随便的一个封赏都能让你赚的满满当当。

  当然官场如战场,自然没有说的那么轻松,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圆滑,不得罪人,站好队,适时糊涂、还要保证官德,不能做“不如回家卖红薯”之徒,这各中平衡其实也很难掌握。于是我们需要练好口才,因为很多的官斗大部分发生在嘴皮子上,说话的艺术要好好掌握、还要时刻把握官场信息,建立自己的关系网,明处反复设计,暗处多多设防,注意每一言每一辞。这才能把这古代的官做的风生水起。

  到最后要注意给自己的金库多存些银子,这样退官后回到地方上,也是受万人瞩目的一方贵族,才能养的起门客,才能花天酒地无忧无虑

  这样想来,穿越到古代去当官,着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毕竟还是有场人与人的游戏,官场里各色官等形色各一,皇帝一人之心都难以猜测,何况是这官场众人之心。那肠子拐的弯都不知道能绕地球多少圈了。这小心翼翼的生活,着实是不适合我吧。

  我还是等那官退了之后,荣归故里,或者归隐山林之时,再魂穿到他的身上,好好享几年福吧。

  《庙堂往事》读后感(五):历史普及读物

  书的最后,给这本书的定义是:这是一本探究古代仕途的历史普及读物,古今纵横,略重于古。作者以当代读者关心的话题切入,以古代皇家将相故事分析仕途的事,诙谐的笔法里待着犀利剖析,臧否的人物包括赵匡胤、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等,总结历史同时,呈现了圆融通达的做人哲学。

  在看书的时候,我就把这段标上,他把这本书总结的很好,很到位。言之有物,风趣幽默,是本普及历史知识的好读物。首先说,这不是一本教人做官的文章,作者用幽默的表达方式,把历史上的重要官场事件、人物调侃笔伐。在搞笑的表述中,也写出了做人的哲学。从统计数据、引用的文章、注释等方面来看,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研究了很多文献写出这本书。光看P11页的那个表格,我就吓一跳,在北京住这么多年,我都没注意过,当个京官能赚这么多钱,能花这么多钱。

  里面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用很幽默的表述,介绍的很详细。我还是第一次了解诗圣杜甫的家庭背景和坎坷身世。而李白、杜甫、孟浩然献给皇帝的不同试,竟然决定了他们各自的不同命运。

  ”发脾气也要有资本“里,举了很多,”小姐身子丫鬟命“的各路英雄如何黯然失意的,从来没发现,过去和现在一样,什么时候,都有活在自己”小宇宙“的”大爷“。

  评价岳飞的时候,作者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把问题归咎到剑晨昏君,而是更多的分析岳飞本身的问题,这让我很欣赏,看问题很客观,客观就不容易偏激,我喜欢客观的人。

  扣的那一星,是注释的问题,引用了很多好书,有的是古籍,有的可以找到,其实都可以加上注释。

  《庙堂往事》读后感(六):中国古代官场百态图

  中国古代官场百态图

  ——评赵家三郎《庙堂往事》

  向敬之

  这两年来,黄晓阳的小说《二号首长》超级畅销,不仅书城书市的迎门、醒目位置,都摆放着此书,而且街头巷尾茶肆饭局谈的也是该话题。姑且不说其文笔描述如何,只论书中话题直指,似有几分现实影射,弄得读者欲窥真谛、当局责令查实,一时洛阳纸贵,大众咸问。

  我偶尔翻翻,但不细读,也不购买。自王跃文的《国画》问世至今,官场说事的图书屡见不鲜,各种领域,各个级别,各有反映,接连不断,群与争锋。此类题材,吸人眼球,惹人心迷,作者和出版社,包括层出不穷、参差不齐的网站、论坛,都抓住读者好奇、窥秘、探私的心理,挖空心思,不惜成本,大肆推出。曾见某写市长的长篇小说,作者为一名普通乡村教师,煞有其事,让我怀疑。

  怀疑归怀疑,不读归不读,官场题材的著作并非近年来的创造,也非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在古人的笔记中,亦不时看到官场中人的蛛丝马迹、骇人俗事。《二号首长》的副题取得好,“当官是一门技术活”。确实,打架、骂人、跑步要技术,穿衣、吃饭、做爱,也少不了技巧。何况当官,成千上万甚至更多双眼睛都盯着你,如履薄冰,如无技术,若少技巧,定是举步维艰、步步涉险。

  赵家三郎没有赶时髦,没有平铺直叙地叙述当代官场的是非善恶、风云变化、千奇百怪,但也带着追风的劲头、使用时效的诙谐话语,将古时马料钱称为车补、油补,将“历史上的京官与地方大员”的林林总总:仕途得失、薪水补贴、明抢暗夺、上位贬谪、资本技巧、道德操守、狎妓宴客……串起了一卷有情有景、夹叙夹议、且评且论的《庙堂往事》,给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古代官场风情图。

  称“历史上”不如说是宋朝,赵家三郎主要写有宋一代的帝王将相、大官小吏,甚至考试三十余年未中仍屡败屡战的落第老儒。作者写以赵为国姓的宋朝故事,又署名赵家三郎,其中可有深意?我不知道,但知道其轻松走笔,并非纯粹杜撰,而是翻了不少旧书,如《宋史》,如《涑水纪闻》,如《枫窗小牍》,如《玉壶清话》,如《玉林燕语》……剔抉而论,综合而谈,足见其为展现宋代官场风云、官家喜乐、官员起落、官势兴衰及官史变迁,花费了心思,下足了功夫,绝非那站在杏坛上臆测、虚构、捏造官事刺激的作家们所能望项背。

  古代史书、笔记,难免虚实掩映,或代表官家正统主旋律,或属于个别感慨臧否。而认真细读,总有几分真实丰富、有凭有据。如《庙堂往事》所转述包拯年薪:大米2180石、小麦180石、绫10匹、绢34匹、罗2匹、锦100匹、木炭225斤、柴禾240捆、干草480捆,折算成钱约21878贯钱。如此高薪,相当于今日之千万元年薪,难怪其有了足够清廉、大公无私的资本。赵家三郎并未止步欣赏黑包公的巨薪收入,也未涉笔大众熟知的包氏神断水平,而是进一步揭秘其身兼数职为带来丰厚年薪的原委,同时也揭短了其有些打压下属的阴暗。

  人们似乎忘了寇准在澶渊之盟上的出力,偶尔发现其请客的高标准,引发小老婆写诗以示不满。一桌饭500贯钱,相当二三十户平常人家的年收入。更有甚者,蔡京动不动摆一桌价值万贯的宴席,真是大手笔。无怪乎,权力在手则享受常有,岂不快哉。这种快哉的官场,很快成了北宋君王高管自掘的奴隶场。

  欧阳修领袖文坛的名气和包氏影响有得一拼,优美的文字,巨大的文名,带给他高官厚禄,做了副宰相。殊不知,政治的变迁,人性的倾轧,亲情的败坏,友谊的蜕变,使之晚年不得势、不如意、不尽欢,被对手打造的道德利器狙击得不能还击。外甥女嫁给了侄儿,却被小妾拖下水,同与跑船的通奸,还称早年和舅舅欧阳修有一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故人设计欧阳醉翁,拖进了扒灰的陷阱,权势炙热的欧阳先生陡然名誉扫地、防守无法、反击乏力。当时,官德至为重要,失德之过远甚于杀人放火,皇权在道德面前也得退让三分。近日有报道,年近花甲的京官豪养了一群豆蔻年华的二奶、小三,花枝招展的妙龄少妇将上十位地方大员悉数圈进了石榴裙……何为官场,何为官事,古今对照,慑人心魂。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通过武力、兵权和阴谋,从后周小皇帝那里夺过皇位不久,又对当初为其黄袍加身的部将下手,采取酒、钱、虚职、殊荣等种种伎俩,抹着眼泪威逼将军们交出兵权。从此,重文轻武,崇文抑武,进士成了最好的政治出身,天下成了进士的天下,勾心斗角,盘根错节,金钱关系、师承关系、朋党关系、裙带关系、恩荫关系等等,使进士官场这张大网纲举目张、锦上添花。

  今日之官场,不乏削尖脑袋钻营、使尽解数往上爬的案例,找关系,攀交情,造噱头。我有一商人朋友,常言道中央某号人物的姐夫是其老师,开口闭口都称自己是某老师的弟子,很有派头。近日一共同朋友来访,谈起某老师,得知那位神气商人一直想着法子去见某老师,机遇屡屡不得,言下之意,那商人根本就没见过某老师,只是听朋友谈起就扯来做糊弄他人的一根稻草。如此失态,演足了朝中有人好做官、官家有人好办事的活剧。在宋代,京官未必比地方好,薪资低,消费高,一桌小聚动辄几十上百贯钱,如上青楼、跑茶楼、登酒楼,万金粪土。王安石高中殿试第四名,自知财力不济、收入不多,恳求外放,在地方一干就是三十余载,艰难养家,几乎不去京城高管家中拜码头、弄师承。日后因皇帝赏识,重返京都,拜相变法,却四处掣肘,少有帮助,一旦失利,群起攻之。

  京官不一定是穷官,不一定待在翰林院只拿菲薄的工资,不少京官尤其是上朝奏事的升朝官,过着幸福殷实的生活。除有类似包拯的待遇外,或如蔡京那样的有地方孝敬外,说不定哪日龙颜大悦,赏金赐银,加官授禄。赵匡胤喜好在园中射鸟,正好有臣子进来奏事,惊了赵大官人的雅兴和飞鸟,这还了得,龙霆震怒,命人打坏了奏臣的腿,坏了,赵皇帝担心史官记事,马上改颜恩赐几匹布。

  宋徽宗玩得更炫,宫中三千佳丽不说,还经常着黑衣披风出外嫖妓。一次带着新橘想给李师师惊喜,怎料周邦彦正与那尤物鬼混。皇帝莅临,躲逃无门,周才子只好藏于床下听欢,编一曲新词。师师唱咏无心,徽宗听出玄机,动怒逐邦彦,而又听师师歌唱不舍,为博名妓一笑,连忙下旨让情敌回来执掌国家最高音乐机构。如此荒唐,如此搞怪,如此让人匪夷所思,足矣使天下官员士人竞相奔赴青楼画舫玩乐,足矣助长苏轼们狎妓起兴、娶妓成风而始乱终弃的所谓雅趣,足矣为北宋不日来一个靖康大耻、二圣皆俘、妃嫔尽辱的多重悲剧。金人对付赵宋官家的血腥手段,又何尝不是百余年前赵家欺凌南唐李氏的翻版呢?虽是偶然,似有因果,一切之根源皆在官场。南唐之亡,亡于官场之腐化。北宋之败,败在官场之沆瀣。后来的完颜大金,也没有走出官场兴衰的怪圈和规律。

  当官是一门技术、一门学问、一种智慧和胆识,稍有不慎,机会变陷阱,丢官也寻常。伴君有道,当官有术,掌握了当官的技术,不说是不倒翁,也属常青藤。其中道理,似赵家三郎所总结:智慧而稳,资本抓准,天分靠狠。是为不二法则,还是只言片语?只有聪明的官员才理解明枪易躲与暗箭难防,只有睿智的读者会感叹当官学问和《庙堂往事》,也只有清醒的后人看得清楚庙堂艺术流传千年的苍凉、无奈、惊恐、期待……期待官场多一些光明、民主、法治和干净。

  当官靠技术,靠机遇,靠能耐,也不乏无赖被腐儒改名宜禄,得高官厚待,泽及其他人。范仲淹在得意仕途上,左右逢源,长袖善舞,也不免进退失据、左右为难。岳飞精忠报国,只知将帅之道而不谙伴君之法,虽得到强大的对手金兀术的敬重与钦敬,却逼得宋皇帝与“二把手”秦桧痛下杀手。理学大家朱熹整治对手,不惜虚设对手与妓女通奸的罪证,弄权使诈,赶尽杀绝。这般有趣的故事,在《庙堂往事》中比比皆是。不论有多少真实、多少虚构,基本反映了北宋官场的是是非非、曲曲折折、方方面面,深刻剖析了当时官家的争斗较量、阴狠狡诈、沉浮变态。可做一面镜子,照见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整肃吏治而政改乏力的诸多闹剧,照见范仲淹吟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乐情怀,照见一幅千百年来貌似千了百当、实则千疮百孔又难免千丝万缕的中国古代官场百态图。这,可给现代官员理性从政有所警示,又对当下中国深入改革不无借鉴。

  (《庙堂往事》,赵家三郎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版,35.00元)

  《庙堂往事》读后感(七):长安居大不易

  读研究生的时候,同宿舍有一个学政治学的女生,老家是中部非发达省份的贫困农村。

  但是,穷归穷,隔三差五的,在老家务农的爸爸便会给这个女生打来长途,丝毫也不体谅不菲的长途话费。

  我没有偷听别人电话的故意,不过,很遗憾,他们的方言一点儿私密性也没有,而且这个女生接电话时也从不避开他人,甚至接完电话后还要发上一些牢骚。

  于是,我知道了:这个女生老家的甲家与乙家闹了矛盾,需要上法庭诉讼解决,她爸爸不辞辛苦地打电话的目的是让这个女生给他们当地的法院打个招呼;丙家受了冤屈,要上访,她爸爸义不容辞地告诉人家她女儿很牛X,于是让女生给前来京城上访的丙家介绍门路……

  如此种种。

  哦,my God!我当时心中真的是很不厚道地笑了,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个女生不过是个研究生——在帝都,研究生一抓一大把,压根儿一毛钱都不值!就算她是学政治学的,将来未必能进入政治领域,你以为吴仪的位置是那么容易就能坐上去的?恐怕她将来能否成为公务员都是未知之数——虽然后来她的确做了北京市公务员。我觉得她家中的人即便是以她为骄傲,但是未免将她看得也太VIP了,仿佛是可以呼风唤雨的政坛女强人。

  Why?

  《庙堂往事》这本书倒给了我一些启示。

  无可否认,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在不发达的地方,人们的思想上仍然有一些蒙昧与无知。

  考上研究生、尤其是天子脚下的研究生、还是学政治的,可不就是牛叉闪闪的么!在外行人的眼中,这大概相当于《庙堂往事》中所说的入仕途径中的科举与国子监。

  《庙堂往事》中提及了四种入仕途径:科举、国子监、举荐和荫袭。而这四种途径又可以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良性”的连锁反应:寒门英才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入仕后荫庇后人,官二代就可以走国子监的途径入仕,当权后可以举荐他人,登高位者可以荫袭亲朋。如此,明晃晃、金灿灿的一条“将相有种”的百年富贵之路便铺就在脚下。

  当然,这样的好处通常都落在了京官的身上——天子脚下好乘凉嘛。

  想当官却又不曾读过书的游手好闲之人又该怎么办呢?赵家三郎举例说——你可以去学街头混混丁宜禄。本名于庆的市井泼皮为了攀附权贵特意去更了名改了姓,当了权贵丁谓家的一条看门狗。从此,正如俗话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宰相家奴七品官”。

  所以,那些恋栈的仕途外人员死活都要赖下来做“京漂”一族。

  当然,当京官的好处还有很多。

  比方说,高薪。《庙堂往事》中说包拯年薪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大概是1000多万元。靠!难怪包大人是清官,原来是高薪养廉的成果啊。1000多万呐,真的是要买就买两个LV,一个自己用,一个上坟时烧给奶奶用……

  《明朝的那些事儿》中说明代官吏的薪俸委实是少得可怜,不贪就没法活下去。可见,会投胎、投胎到一个正确的时代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当年白居易童鞋想在长安城中落脚扎根时,顾况老前辈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这并非长江前浪反过来打压后浪,而是长安的确不易居。

  社会发展了上千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才子佳人早就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京城米贵、房贵的现象却一直是不变的定律。

  所以,王安石成为了“逃离北上广”现象的先锋。《庙堂往事》中讲,王安石有着“弟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的无奈,不得不申请去当地方官。

  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帖子,说如今寒门再难出贵子,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给力的家庭拖住了原本可以成为贵子的那个人的后腿。

  这个说法套在王安石的身上倒也适用。

  《庙堂往事》中说王安石后来变法失败、在朝堂之上立不足的原因在于王安石一直在地方工作,中央根基不稳。But,为什么王安石会一直在地方工作呢?还不是因为“长安居大不易”的“家贫口众”的拖累吗?真是一个恶性循环。

  而且,官路十八弯。

  即使克服了京城物价高昂的问题,还有官场凶险的问题。

  如果你对官场凶险这个场景没有直接直观的印象,可参见各类宫斗剧。宫斗剧不过是后世作者意淫出来的宫廷女人之间的斗争,而男人之间的权力之争,无论是见血也好,还是不见血也罢,只有更加残酷与残忍。你不信?呵,可以去看美剧《纸牌屋》。

  所以,人们才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是非。何况,官场上的人都是百炼成精的人尖儿,他们玩的是非是腹黑型的,笑里藏刀,让你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庙堂往事》中说,官场处世之道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外圆内方,表面上八面玲珑,实际在内心深处有个不可逾越的底线。狡猾的官员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会放弃原则性,甚至不惜采取各种卑劣的手段,以实现政治抱负。当成功的那一刻,所有阴暗的行径都会成为权谋典范,而不会被人诟病。

  这话颇有些“成王败寇”的意思。但是,当世人记住了文彦博的政绩时,有谁还记得他当初走的是裙带关系?

  不过,这段理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是人人都能修炼到这种程度,又哪里会有什么政治斗争的失败可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就是甲在重复着乙曾经犯过的错误吗?甚至像寇准那样,一直在复制着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而寇准人生的大起大落,皆源于此。

  “以史为鉴”,对于少数聪慧者而言是防止重复错误;但是对于更多的人而言,不过是当你犯错时想起“哦,曾经谁谁谁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则是将历史当成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休闲读物看看而已,即便是犯错,事后也不会想起曾经有面镜子。

  《庙堂往事》主要讲的是宋代官场。而宋代官场上唱主角的主要是文人士大夫。

  但是,文人有其自身的通病。

  例如,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就像《庙堂往事》中所列举的,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原以为闹闹情绪会引起皇帝的重视,就好像小孩子淘气无非要吸引大人的注意”。但是,拜托,皇帝不是你娘亲,好么?只有你娘才会无限地包容你的任何情绪。而皇帝,那可是自称为“天之子”的人,他的心中更是唯我独尊的。那些需要作出爱才惜才容才姿态的皇帝or准皇帝,才会包容文人的任性、狂傲与不羁,譬如曹操之于祢衡。

  再例如,许多文人外在棱角分明,内在泾渭不分。李商隐就属于此类,他的人格如同他的诗作一般朦胧,让当权者觉得他没有原则,会在利益面前背叛自己。

  如此种种。

  作者赵家三郎甚至认为“文人通病除了以上几条外,还有很多,诸如眼高手低、好吃没够、内心阴暗、攀龙附凤抱大腿、见不得别人走红等,每一条皆是文人致命伤”。

  叹息!

  如此说来,文人简直就是一无是处。

  好不容易有那么几个没有文人通病的人,却又被种种牵扯拖住了后腿。

  法律上有个词语叫做“连带责任”。

  我觉得“连带责任”贯穿了宋代官场的成败。

  《庙堂往事》中认为,“宋代官场最大的地雷,即是道德问题。如果一名官员的道德上出现了问题,远比不作为、无政绩、贪污受贿更令人所不齿,它是强有力的进攻理由,大多官员也因为这个问题翻船落马。道德管制的社会里,幕后交易可以用道德去掩盖,诚然官员的把柄也可以通过道德找到突破口。”

  而“官场中亦有道德范围,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即后院失火、纵容子弟、诬陷诽谤、人品问题、生活作风。”

  一个宋代官员,即使能够管住自己,也难保亲朋子侄没有道德上的硬伤。

  如曾公亮的亲属强买民田,导致曾公亮被贬;陈执中因为小妾打死婢女而被人传出花边新闻,从而被罢去相位;宋痒因为侄子卖官被人批为“纵容子弟”,不得不引咎辞职……

  这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赵家三郎说,“与官员有裙带关系的人员的过错必须由官员本人埋单,通常埋单的风险概率与官位成正比。位置越高,责任越大。”

  总之,你要想在官场上混出个名堂来,你就必须放得下身段、拍得了马屁、抱得了大腿,还得颇有眼光地找对圈子,当然,你还得有真才实学、还会搞宣传,你行,还得让大家尤其是大Boss知道你行。

  但是,作者解读的历史只不过是他自己的看法,读者们仍然可以持有自己的观点。

  比方说,《庙堂往事》中认为,文彦博为宋仁宗背黑锅时,是因为文彦博“初来乍到,尚未摸清中央官场的大环境,于是吃了亏”。

  可是,你焉知不是文彦博故意所为?

  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文彦博不管背不背这个黑锅,他都与宋仁宗、张贵妃是一条绳子上的三只蚂蚱。如果他不背这个黑锅,他有被牵扯进去的可能,也有不被牵扯进去的可能,但是宋仁宗肯定觉得他不是与自己这个皇帝始终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以文彦博的智慧,他肯定懂得“两相其害取其轻”的道理,牺牲自己来换取终极大Boss的信任与内疚。

  这种解读历史的事情压根儿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而这也不过是我的一己之见罢了。

  “长安居大不易”,但是,能在天子脚下混得风生水起的也大有人在,如文彦博。

  不过,政治绝对是门技术活儿。玩得好,是光宗耀祖、青史留名、荫庇子孙的千古功臣;玩得不好,就是株连九族的罪魁祸首。

  而且,长袖善舞玩得好的、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的毕竟是少数,多少官场老油子都多多少少吃过闷亏,譬如范仲淹。IQ、EQ缺一不可。才智、情商、经济实力,哪一项稍有欠缺都有可能让自己成为炮灰,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所以,读者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看过几本厚黑学、论史书就可以指点江山。哦,my God!套用那句经典台词:本游戏有危险,请勿模仿,否则后果自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