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鲤·旅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鲤·旅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1 04: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鲤·旅馆读后感精选10篇

  《鲤·旅馆》是一本由张悦然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鲤·旅馆》读后感(一):《迷城》很迷人

  第一篇看的是韩松落老师的《迷城》,其实整本书差不多也是冲着韩老师买的。

  《迷城》很迷人,因为三天内我看了三遍。这并不是说故事情节很特殊,而是叙述方式特别,韩老师自己觉得这样写很俗套,但我却觉得迷人。特别是到结尾,像是可以无限循环下去、没有结尾的故事:侯墨看到报纸上李彩霞事故报道青年旅社的老板明天将看到侯墨的事故报道,谁说过几天不会有另一个认识青年旅社老板的人看到青年老板的事故报道呢。就像韩老师自己说的“是啊,你知道的,在大城市里,人们随时有可能登上报纸,变成新闻人物。”

  1:韩老师怎么没去当民生记者呢?报道写得客观冷静。哈。

  2:“捏着报名表,看着桌子上给报名的人用的碳素笔,侯墨有种奇怪的回到了现场的感觉,似乎阿英刚填过表,丢下笔,站起来,从他身边走过去,像猫一样悄无声息。他似乎和她遗留的东西接通了,恍恍惚惚地知道了她为什么留个详细真实地址,为什么要离开酒店搬到新的地方,包括她为什么学起了英语。”这段写得很有影像错觉感,如果拍出来肯定是会出现阿英走过他身边的场景吧。只是,我没懂侯墨为什么知道了阿英消失的缘由。有看懂的可否解释下?多谢。

  《鲤·旅馆》读后感(二):旅馆

  今天清晨出门的时候,风更加大了,气温又下降了一个台阶。我想着这也许是最后一个冬天,不免觉得有些感触。关上车棚门的时候,被一阵风反锁在里面,尝试了几次似乎都开不了。于是在黑暗中想了想, 到底是什么值得眷恋。最后一个夏天的气温达到40多度,我呆在没有空调房间里,半夜被汗水醒来,看看你盖着薄薄的棉被,似乎很安心矛盾总是时刻发生,也许,被满足任性也是一种不想舍弃的故意。想来,情感总是能替补各种缺失不满,可以吃着不恰当食物,可以一天不说一句话,只是为了换取所谓任性的空间,可见多么任性。

  这期鲤的主题是旅馆。旅馆有时候无法满足你想要的许多,可有时候又很让人安心,这种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伴随了整个少女时代。这期有新晋诺贝尔奖文学得主门罗的一篇《杰克兰达旅馆》女主跑出来和男主私奔,结果男主离去,女主意发现男主在和一个远方表姐通信,而表姐早已死去,女主于是开始冒充表姐通信。有一天,女主终于在回来时,看到了桌上,我知道是你的纸条。女主开始出逃。那个原先准备打包要寄往男主的包裹是否还要寄出?真正的作家也许就是在幽微之中不断开掘人心的细缝。就像我看到你的名字时,也计划着是否要打包出逃。而终于,我是会离开这个“旅馆”的,无论甘心与不甘心,附带了抹去所有与这旅馆相依存的记忆和各种原先的可能。而你,大概也早已在心里收到了同样“我知道就是你’的纸条吧。每个三年,都变了一个摸样。不是最初的任性莽撞,也不是独立过度,漫游在大世界的挖掘机。换一个旅馆换一套装备必备技能

  我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矛盾与纠结。大抵珍惜被虐是一种很荒唐行为。只不过人心从来不能从正义角度私自定义。世界那么大,就是希望每一种情绪都有合适的出口。看黑人主持的时候,我想我能理解他每次回台湾都要吃一碗牛肉面的情绪。即使你离开了旅馆,那么剩下的各种旅馆也是不同于那个旅馆的旅馆了。人生拥有的旅馆又能有几个呢?

  天气冷的那么快,飞沙走石

  我不禁也想收一收衣服,出去旅行。

  《鲤·旅馆》读后感(三):我就是随便写写的

  每次我都是冲着周嘉宁去的,当然每一次她都没让我失望忘记是从幻觉开始还是从武士开始感觉她的变化,是文章里面气质的变化,后来她写《夜晚》的时候自己提到翻译腔,才有种“啊就是这种感觉”的感觉。她有段时间总是频繁地提到托宾,那段时间她应该是住在柏林吧,言语中有一种清冷凛冽味道。我后来找来托宾的《母与子》读,有那么一点儿能理解她说的那种感觉。

  在她的文章里似乎每一次都走入了绝境,每一次都是在绝望边缘,但每一次也谈不上拯救,就这么生活下去了。好像都没有一个特别明朗结局,在主角身上发生的情节也不是救赎,就是很普通的很生活化的遇见生活里的每一件事,发生了结束了,绝望还是绝望幻觉还是幻觉,主角不会去死生活也不会变得好一点。那种教人透不过气的感觉,有一种快意,又非常地接地气,因为生活本来就不会变得更好一点。

  这次的《热带》读完我只感觉写的真好呀但哪好呢,就是好呀。

  行文流畅不必说,文章里的描写处处都是点题啊。我特别喜欢的是,在塑造人物方面不是粗糙地将人物性格简单地堆砌,而是通过事件环境以及情绪地烘托在塑造人物。特别是交代她和他的关系以及独自出来旅行原因的那一段,简单的几句对话就勾勒出了两人已显疲态的关系,真让人拍手叫绝啊。

  或许再往深层次里挖我也说不出所谓意识形态方面的深意,但好的小说就是让人看了拍手称绝就对了

  荞麦的《荒野和气质上和《热带》有些相似的,特别是在主角抒发情感的时候。在我看来这篇不那么好的原因是在于,塑造人物的时候相对较粗糙地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就好比一个人对着其他人说,我是怎么样怎么样的一个人。而“她和他”在文章情节中相处方面让我有些困惑

  在写这个东西之前看了一篇张悦然和霍艳的访谈,其中霍艳提到最近几年张的文章越来越接地气了(或者类似说法)。嗯是的,不得不说早起张的小说我翻过,不是说不好,只能说在个人口味方面我读不来。大概是从《湖》开始,我觉得她的文章好读了,虚幻意象少了,更多的是切近生活的东西。我是个俗人,太诗化的东西我读不来,也不敢去评判说好或者不好。但这次的《沼泽》还是很好读的。

  基本都读完了,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葛亮的《鹌鹑》。

  .S.给周嘉宁五颗星。

  《鲤·旅馆》读后感(四):尽是些没头没尾的故事

  没头没尾的故事就像是肚子咕噜咕噜,却没法排毒一样难过。而且我不喜欢这种伪装成小资情调作者在那里自怨自艾,以为只要手指夹着烟就能代表孤独愚蠢之极。

  张悦然的《沼泽》让我很失望,她再一次让我失望。唯有韩松落老师的《迷城》着实不错

  故事分分钟紧凑,就连上厕所都带着看,最后的收尾虽然坑,但耐人寻味

  @黎众生推荐周嘉宁的《热带》同样如此,娓娓道来

  我明白她的感受,因为曾几何时,我也有过这么一个和我想法不一样的男友

  我一直是个纠结的人,形式主义,专注细节,抓住一点小事不放,爱钻牛角尖,这是那时候的他说的,一点也没错。

  这时候,我所有的想法竟然只是,他是不会和我一起一分一分去积攒梦想,也不会和我一起为了生活毫不犹豫地去砸碎它的。

  无论我如何要求,他也不会去做,因为他不理解,这小小一罐子硬币能带来什么快乐呢?他不明白,重要的不是钱,是一起为梦想存钱这件事,往罐子里扔钱,看着它慢慢满起来,快乐便会溢出来,即使要砸开它,从碎片里洒出来的还是幸福的感觉。

  他没有那么可爱小心思,而我却那么向往这样的幸福,即使,仅仅是形式而已。

  这就是我们每天争执的原因,我们都不快乐的元凶,我们之间最根本的矛盾。我们是如此不同的两类人,即使面对着同一个方向,看到的也是不同次元的风景,又怎么可能会有共同的梦想?

  《鲤·旅馆》读后感(五):在旅馆里,我们还能干些什么

  文/***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坦白地说,之前节目介绍过的书杂志(MOOK)里,他忘记了很重要的一本:《鲤》。他觉得作为八零后的作家主编张悦然在纸质杂志日渐衰退的今天还能够坚持办纯文学杂志并且越办越好实属不易。他用英国的老版文学杂志《格兰塔》做了个类比:他们每期都会选择一个主题。

  如果梁文道了解《鲤》的运作流程,一定不愿意这样简单地与《格兰塔》做比较。几个年轻人,分居二地,利用SKYPE招开网络会议,商定每期主题。我们会以为这样的事只发生在小说或是电影里,可《鲤》就是用这种方式诞生的。有媒体称《鲤》是新媒体下的“文学的蛋”。

  《旅馆》,是《鲤》系列最新一期,里面都是与旅馆有关话题

  给你一把旅馆房间的钥匙,你在旅馆能干什么?睡觉、做爱、偷情、约炮……如果你的回答逃脱不了这些平庸桎梏,那我劝你找机会再住一次旅馆,随身携带这本《旅馆》。

  走进旅馆,就像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有太多真实与虚幻交织的故事,你能想多远故事就能走多远。若是想象力实在贫乏的话,那就按照书里的小说所骥,或许可遭遇一些惊悚、心动激情、幻梦,有时还能找回一点回忆

  只要提到旅馆,我脑海里会冲出两个画面。一个来自爱尔兰女作家吉根的短篇小说集《南极》:一个生活幸福的家庭妇女幻想一场甜蜜的出轨。当她在旅馆的大堂焦虑地给邂逅不久的男人电话商议私奔时,她完全不知道等待她的是温情还是厄运?另外一个是在科恩兄弟的西部大片《老无所依》里,老牛仔自在逃亡路上的小旅馆里边低头擦枪边侧耳静听隔壁房间的动静。他也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旅馆,成就了太多迷茫与梦想。

  沈从文的小说《旅店》开头写得最好:只有醒的人,去看睡着了的另一种人,才会觉到有意思的。读书的人与写作者,谁在醒着谁做梦?陈丹燕的《成为和平饭店》被称为“非虚构长篇小说”。真实存在的和平饭店和那些曾经住在里面的人有那么多故事可以写,但倘若如实记述,恐怕就写不出和平饭店的魂,何况传说饭店里是有鬼魂的。陈丹燕在《鲤》的访谈结尾说:所有的话都像故事一样,而不能当作史实,最后全都变成了传说。陈丹燕想写的就是那些睡着了的人,踏在梦与现实的边缘。

  不管是海明威在哈瓦那住的“两个世界”旅馆,还是后来他与菲茨杰拉德相遇的丽兹酒店对于我们来说都过于文艺与奢华。我更感兴趣的是门罗笔下的《杰克兰达宾馆》,那里住着一个隐姓埋名女人,躲在旅馆里梳理爱的心情。旅馆,是一个可以大大方方地伪装成别人的好地点。门罗写过好多种逃离,大多数都是打开房门冲出去,而这篇却是关闭房门逃出去。难怪她获得布克奖时的评语是:每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道生命中曾经忽略遗忘多事情。读了这则短篇,我们便增添了一份对于旅馆与逃离的意义认知。国内门罗的译作不多,这篇的精彩珍贵

  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这才是写作的态度。张悦然给每期的《鲤》都写篇文章,有时是随笔有时是小说。这期收录的《沼泽》是个开篇没什么滋味,读到结尾却让人心碎的小说。你不得不在本应繁花似锦青春里认领一份悲凉。张楚的《艳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写道:“这一刻,对他来说,既是无上的耻辱,也是无上的荣光。”人生是由无数个时刻组成,可决定命运的往往只是一刻,甚至是瞬间与刹那,那时的旅馆就像是毫无意义的道具

  书中有许多光线忽明忽暗照片,包括旅馆的窗子枕头、棉被、台灯、电话……还有《圣经》。我知道有人住旅馆是不懂爱惜的,心想付过费用便心安理得享受服务员劳动。这么看来,旅馆倒像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的心性。把一个陌生的地方当成家,从不熟悉产生亲密感,旅馆不断地挑战人类欲望底线

  旅馆,不再是因为旅行才存在。

  在旅馆里,我们还能干些什么?

  注:转载请告知

  《鲤·旅馆》读后感(六):下榻之地也是一种文化

  买了最近的两期倒是把最新的一期读完了,可能对于旅馆这个话题我更加来劲。凡是能够让人下榻之处总是觉得温暖。一把钥匙或是门卡在手,这个房间属于你,在某个时间段,做着最为隐私之事。我们总是对风景特别留恋,却忽略了旅馆也是一种文化,它是最能见证那个真实的自己。与陈丹燕的对话,对和平饭店的点滴,是一种时代感的深刻体会和回忆。梦总是发生在丽兹,带领我想起了盖茨比,菲茨杰拉德所在爵士年代。有幸读到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杰克兰达宾馆》,诺奖的获得者自有原因,短篇情节性很好。张悦然的《沼泽》有种带着过去四处漂泊的忧伤,周嘉宁的《热带》有种自我的迷茫。《迷城》,《艳歌》和《鹌鹑》真够绝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