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公众之敌》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公众之敌》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13 14:3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公众之敌》经典观后感10篇

  《公众之敌》是一部由迈克尔·曼执导,约翰尼·德普 / 克里斯蒂安·贝尔 / 玛丽昂·歌迪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众之敌》观后感(一):带着硬伤的“伪经典”。

  杰克船长+蝙蝠侠+奥斯卡影后这样的组合,如果放进同一部影片,即使它未上映,也一定会有先声夺人的吸引力;当然,这是对于影迷来说的。对于一般观众而言,一个完整并且引人入胜的故事,杰出的表演以及恰如其分丝丝入扣的影片氛围(例如好的特技,音效,美术等),都可以成为打动观者心灵的利器。于7月1日上映的《Public Enemies》,我因為明星效应走进了电影院,欣赏了他们完成度极高的表演,融入了一流的电影氛围,一些片段也足够震撼。但当影片结束,我却产生了少许的失落感。

  对笔者而言,导演有做出一个经典的意图,电影却缺乏了经典该有的基本因素——让观众铭记于心的程度。本片与观众生疏的距离感是那么强烈和明显,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从电影本身来说,首先是近似写实的数字式摄影。画面从影片开头晃动到了影片结束,似乎在有意识地强迫发掘观众的代入感,以融入美国30年代的时代氛围。美术基本完美的呈现了时代特征,无论是演员的服装,街道汽车还是令人惊艳的蒸汽火车的出现,都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势。而整个影片的色调则配合影片黑暗的主题,阴沉到底,很难找出一丝亮色。不得不提的是音效,极逼真的音效给本片提升了档次,多场匪徒和警察在枪林弹雨中的对峙场面原本无甚新意,无非你开枪我回击的老桥段,却因为真实到令人发指的音效而让人有触目惊心的临场感。摄影也颇具风格,镜头给了演员们大量的面部特写,有时几乎贴着面拍摄,毛孔毕现的程度甚至会让人感到不适。

  很明显,导演以近纪录片的风格诠释了他的旧时代风貌,很容易让人想到丹麦的天才导演Lars von Trier的作品风格(《破浪》,《黑暗中的舞者》),后者手提式摄影,现场原声收音以及不事后配音的风格都在《Public Enemies》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这会不会变成一部美国好莱坞出产的欧式风格的实验犯罪片?

  很遗憾,《PUBLIC ENEMIES》有实验电影的“型”,却缺乏最本质的“魂”。故事的过于平铺直叙直接使影片背离了经典的层次。提到警察和匪徒的斗智斗勇,我们有太多的经典可追溯,例如《沉默的羔羊》,例如《盗火线》,近到本土的《无间道》《暗战》,剧情都是一等一的细腻精彩,能让观众有屏住呼吸观看的紧蹙感。而本片,竟像是专为DEPP打造的个人秀(从海报也能一窥一二),对白缺少趣味,双方的对峙也缺乏戏剧化的发展,如同一篇喜欢追求新鲜感的学生范文,新意够,但辞藻缺乏,深度不足的缺点也大大地存在着。如同看DEPP发怒,射击,躲避追捕,看他和女主角穿着衣服做爱,竟然会常常让我神游天外,难以融入剧情,几乎成了彻彻底底的旁观者。观众的确是现实的旁观者,但电影的任务难道不是带领观众融入进去吗?本片以实验电影写实化的“型”来诉说一个枭雄坠落本应千头万绪精彩纷呈的“神”,并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也许,我应该质疑一下编剧的疲软,或者本身就是导演的功力不够所致。

  当然,对于影迷来说,本片的明星看点可就多得多了。换句话说,观看这几个明星耍酷,兴许也值回票价了。John Dillinger这个角色是影片的绝对主角,做为一个抢劫银行的江洋大盗头目,他严峻冷酷却忠于原则,心思细腻并且对爱情忠贞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扮演者Johnny Depp延续了他一贯个性化的表演方式,处处耍酷,追Marion的片段更是坏男人必学的经典,可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历史写照= =。说到表演层次问题,我觉得DEPP这次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从造成我听觉“障碍”的模仿美国乡村口音的惟妙惟肖,到影片后半段眼睁睁看着MARION被带走那刻的极端痛苦表现,都完成了一个一线巨星该有的表演程度。除此之外,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闪光点了。

  新晋蝙蝠侠BALE先生则几乎被埋没在整部影片当中。他的表现缺乏层次的变化,虽然性感依旧,但除了枪战场面的勇敢和敏捷,很难让人回味。由此可见,BALE角色本身的局限性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发挥。(似乎又可以追溯到编剧问题- -)

  让我惊喜的则是07年奥斯卡影后--法国大美女Marion Cotillard。本片中她的口音竟然纯正太多(对比07年奥斯卡的表现),片中她真诚,迷人,聪明,对爱情忠贞不二的性格很让人怜爱。值得一提的是后半段在警局她被警察虐待拷问的片段实在让人揪心和震撼,她把人物不屈服和内心深处对暴力的恐惧表现地令人叫绝,也让人不忍目睹。虽然出场不多,但MARION的表演绝对可圈可点,值得玩味。

  很可惜的是,和许许多多犯罪影片一样。同样包含“英雄难过美人关”因素的《PUBILIC ENEMIES》,对爱情的描述却缺胳膊少腿般的稀缺,令DEPP和MARION两人间彼此牺牲的爱情之路变得有些苍白和不可信。(这似乎又是编剧的问题了)

  总之,《PUBLIC ENEMIES》算是导演一次自我化的风格尝试,虽然有三大明星的倾情表现,却难逃自视甚高脱离观众的怪圈。如果你喜欢追星,那么一个DEPP就是你观看的理由;如果你喜欢享受紧张的剧情和有张力的叙事,那么也去看吧,它够沉闷,却不乏亮点。

  《公众之敌》观后感(二):Byebye, Black Bird.

  如果说我期待了很久的,不是对这部电影本身,而是对JD,那麽,我并没有失望。

  第一次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我把第一次献给了Johnny Depp。一如既往的表演,如流水般深刻。没有太多夸张的表情,他有那种非凡的能力,诠释任何一个角色。当他在衣帽间前让她发誓不会再离开,却保证自己永远不离开;当他摸着她的脸说要带她去冒险;当他说他要老死在他怀里;当他命令她只要说知道,因为他曾立誓要照顾他;当他被射穿面颊,倒在血泊里呢喃,byebye,Black Bird——那首慢二拍的曲子。

  我总是看不清那些所谓罪犯的智谋和残忍,只看得到那深深的爱,浓浓的眷恋。

  当女主角傻掉的时候,旁边的女孩说stupid endding。其实是预料到的。所谓真实故事改编,罪犯是没有好结果的。

  只为JD的演出喝彩!

  《公众之敌》观后感(三):生得潇洒,死得憋屈

  按说,有德普和贝尔这样两位演技派帅哥加盟,加上枪战片之王执导,《公众之敌》很难不成为一部佳片。可是看了之后,我良久无语,只觉一股闷气郁结于心。

  其实美国电影,主旋律的把握根本不需要政府机构把关,票房就是把关,终究是邪不压正。片子质量的高低不过是人物刻画和戏剧冲突的安排,尤其是人物传记片。如果可以杜撰,我们希望这个有智谋,讲义气,敢反抗,含情脉脉又帅的一塌糊涂的江洋大盗潇洒到最后。可是史实如此,我们无可奈何。我们看到警察的黑暗和无能,看到更大的罪犯逍遥法外,看到属于热血江湖的那个时代无可避免地终结,一如我们每天面对的真实人生。我们无可奈何现实,所以才会去看电影给我们编织的梦。

  我们宁愿去看发哥的《纵横四海》或《英雄本色》,因为那里有我们期望的热血奔腾的江湖,与薄云天的侠客,快意恩仇的激情;或者我们宁可去看《末路狂花》,因为我们曾经一样的愤怒过,一样被平庸的人生磨砺过,看着飞出悬崖的车,我们看到的是解脱,是真正活过之后坦然向死的平静和快乐。我们不能接受一个如警局如无人之境的人最后变成孤家寡人,毫无反抗能力地死在乱枪之下。我们宁愿他在自己心爱的女人被抓走时挺身而出,即使死了也悲壮也坦然。

  也许,他真实的存在不过也是如丧家之犬般与一帮乌合之众抢抢钱,过着有一天算一天的生活,也许保护自己女人的承诺不过是自欺欺人,只是我们把他神话了,让他成为批判社会的典型,描绘出一个虚假的英雄,在行尸走肉的生活里聊以慰籍。可是,我们就是不喜欢看戴上紧箍咒的齐天大圣,不喜欢被招了安的梁山好汉,不喜欢看一堆烂到根的警察把德普颠倒众生的那张脸打穿!

  导演想以平静的心态描述一个传奇人物,孰不知观众如我,带着梦幻而来并不像在面对一个憋屈的死亡!

  《公众之敌》观后感(四):多打一星反驳那些说它烂的人

  先说观感,两个多小时高潮迭起,只要认真看了一定会觉得紧张。

  背景是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一个江洋大盗团伙专抢银行,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不抢去银行办业务的普通人。

  第一次抢银行的时候,约翰押了一个女人质,看她在寒冷中瑟瑟发抖还把自己的衣服给她披上。 看到手下滥杀无辜的时候他会生气地喝止。

  这么儒雅的抢劫犯,我分明从那个女人质脸上看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这么一个被全国通缉甚至电影院放电影都要开灯让大家辨认一下的头号通缉犯,一直出入各种场合甚至警察局如入无人之境。这得有多好的心理素质?

  当被抓住后,被各路新闻记者争相拍照采访时,如果不是最终被警察带走,他就像是一个粉丝见面会上的超级大明星。

  他被抓住坐在警车里路边的行人仿佛并没有做出多么痛恨他的举动。

  真的是公众之敌吗?还是资本之敌,掌权者之敌?我想这才是这部片子想让我们思考的问题吧。而不是你看电影时睡了多久,to be honest,who care?

  最后想为德普说句公道话,说他演技不行或者提词之类的我是不相信的,前者请看他的作品,后者请拿证据。人都有低谷期,趁机踩上一脚什么的人最烂了。无良媒体们炒作“票房毒药”一些人就跟着被洗了脑,把比他们牛的人拉下神坛最爽不过了不是吗?没有脑子可否有些良知?

  《公众之敌》观后感(五):我的评价

  从电影开始前我还纠结着

  这部我期待了近一年的电影有我的大蝙蝠 还有我的德普

  他俩谁更抢戏 谁更销魂呢

  看着看着

  我就觉得我既爱德普的嚣张 也爱大蝙蝠的隐忍 我选不出来

  从大蝙蝠的那句"sooner or later,she'll go to him,or he is gonna come for her”到德普眼睁睁的看着billie被带走 然后在车上哭 泪涌啊

  还有戏里的大蝙蝠抱起bille的那一刻 让人不得不想到英雄相惜

  其实剧情没有什么值得说的 只是这样一部拥有着你不得不看的演员表的电影 你能不看么

  最后让我纠结的是 硬盘里 我给德普和大蝙蝠的电影各分了一个文件夹

  这部电影我到底放在哪个文件夹里呢

  《公众之敌》观后感(六):说好的老死在她怀里呢!!!

  当结尾处他应声倒下的时候 我想给这个电影扣一颗星 不喜欢这样的结尾。他不是说要老死在她怀里吗 但却最终要没有摆脱正义获胜 反派被击毙的模式 。

  虽然强尼作为一个头号公敌 但却是一个绅士 他并不像尼尔森那样肆意杀人 他对女士客气 不会杀掉人质 甚至连人民的钱也不要。比起那些折磨将死之人 暴打女人的警察更加容易博取民心不是吗。

  可是最后还是打了五星。

  电影里面它的兄弟说过的那句话“我们的时代要结束了” 不管你承不承认 接不接受 这都将成为事实。

  在德普叔饰演的这么多角色里面除了强尼 最喜欢的要数唐璜了 他潇洒浪漫 倾倒众生 。而在这里面叔扮演的强尼要比唐璜多了一份责任。

  “如果我的强尼知道你打了打他女人 死胖子 你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吗?”

  可是他最终也自身难保。

  一代枭雄的消逝 随之而来的这个时代的结束。

  “Bye-bye blackbird"

  《公众之敌》观后感(七):Public Enemies

  不同于人物传记类型的《大毒枭》,此片刻画的是一个时代: 

  如果对二三十年代美国历史不太了解的话可能看这电影会有点不着调。从二十年代禁酒令开始,暴力犯罪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几乎成为了美国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一大批曝光率极高的怪盗被偶像化成为了路人皆知的名人,这些“公众敌人”(public enemies这个词出自曼哈顿博士演的那位胡佛局长,FBI的创始人)是大萧条时期最让人着迷的社会怪象之一。那些无法无天,凶煞嚣张的歹徒在那个希望破灭的时代被当成了公众逃避现实的幻想对象,还有民众认为是银行的贪婪导致了大萧条,那些银行抢劫犯就变成了以暴力对抗腐败和权威的象征。许多大名鼎鼎的罪犯在各种各样的演义和传奇中都被变成了神话,像邦尼和克莱德,baby face奈尔森, Al Capone, 当然还这这部电影的主角,John Dillinger。

  电影没有任何引述背景的字幕或介绍,直接跳入了大萧条最严重同时也是罗斯福上任的1933年。这部电影比大部分声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要更贴近史实,因为它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精髓:随着罗斯福的新政和整个社会结构在大萧条中的转型,传奇式的暴力犯罪时代即将结束了,高度组织化的经济犯罪成了“新潮流”,Dillinger们这样罗宾汉式的侠盗就成了旧时代的象征。他们不仅是警察的眼中钉,吸引了太多镁光灯的他们更成了让过去的同伙如芒在背的麻烦。曾经的“safe haven” 将他们拒之门外,獠爪日显的FBI更是倾力的逮捕他以树立声望. 强敌的追剿,朋友的出卖,被逼入墙角的Dillinger做着一次次漂亮但也绝望的挣扎,虽然结局早已经没有了悬念,然而他的一次次反击却成了他们的时代精神最后的强音:游侠式的自由自在,蔑视一切的狂放豪情,这一切都随着他的倒地消逝了。接踵而至的是FBI代表的大政府的崛起,高度统一化和组织化的社会让以暴力对抗权威的精神从此销声匿迹, “英雄”变成了在海外为美国夺取光荣和利益的军人,领导游行的民权领袖和摇滚歌星,像约翰迪林杰那样漂亮的翻过柜台的身影永远的消失了。

  除此之外,歌迪亚和贝尔的表现都平平,完全被掩盖住了光芒,pretty boy的脸都没看清就被灭了,作孽。。。

  《公众之敌》观后感(八):无聊,还是无聊.帅,真是帅.

  一个人在providence place mall里面看.18岁生日一个人在国外过,还真是不舒服.

  喜欢depp.但不是像大家一样因为剪刀手爱德华喜欢他.是因为巧克力工厂,加勒比海盗喜欢他的.

  古怪的个性.不拘的性格.

  有种天生对自由的向往.

  在这部PUBLIC ENEMIES,他那个藐视的笑,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他藐视一切. 就好像女主角问他,你究竟想要什么?

  他回答不出.他什么都想要.

  quot;你如果被抓了怎么办."

  quot;我不可能被抓到"

  狂妄吗?是建立在对自身实力的信任.

  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有相应的能力.

  自己向往的,可能不是那种"王霸之气",那种被抓后还可以跟记着谈笑风生的无所谓.

  而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他总有解决的办法.

  不过其实这中间也是有运气的成分.为什么BALE去追NELSON而不是追到DEPP呢, 这就是运气了.

  很多时候,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小小的运气也是不可少的.

  特别欣赏他追女主角的那一幕.好有气势.

  quot;我还不了解你"

  quot;我爸爸是$%$%$我妈妈是^%^%,我^&^&"

  直接这样子把到妹...

  虽然不现实.但是真得很酷啊...

  结局前,我搞不懂,为什么他到了警察局,明明看到了警察的计划.

  为什么还要去死了?

  是因为,他不想逃去古巴之类的地方.

  逃亡怎么可以是他这种汪洋大盗的结局呢?

  要么成功,要么就死在无情的枪口下.

  我是不觉得他是因为觉得没希望救出女主角而自暴自弃的干脆死了算了.

  谁能阻止少年武士赴死呢?他们听不到.----宫本武藏

  结局还是蛮感伤的.有点无间道梁朝伟死掉的那种感觉.

  那么无助的倒下.

  《公众之敌》观后感(九):又爱又恨的五星片

  第一,之所以会去看这部片子,完全是因为几位主演的关系,帅到骨子里的德普,让众多女同学花痴不已的贝尔,和大美女Marion Cotillard(我会告诉乃们其实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嘛!!!)我承认我不是技术派的,看完电影后只有个大致的感觉,好看,精致,或者是在某方面略有欠缺。晚上突然觉得无聊便翻出这部在硬盘里躺了好久的“陈年老片”来解闷。

  说实话整部片子前半小时的表现都让我有些失望,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知识盲来说,要看过评论后才能知道影片表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所以暂且忽略掉这些历史的转折点之类的话题,单就影片吸引人的程度来看,我认为是比不上同样历史题材改编的Catch Me If You Can的。后来有些后悔,应该先做做功课再去看这部电影的╮(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影片节奏的问题,2个多小时的片长,看完之后却有些节奏感错乱的感觉……无聊地坐在屏幕前2个小时,到最后迪林格被击毙的时候,默默地想,神马,就这样结束了么?我期待的英雄式人物的对峙哪里去了?

  从演出来说,德普的表演还是很到位的,不愧是我最爱的德普啊(花痴状),Marion Cotillard也不错~特别是最后那段,听到迪林格遗言的表现,让我差点就飙泪了……再说说帅哥贝尔吧,啧啧,一张面瘫脸,从开场瘫到影片结束,再加上和迪林格的对立关系,让我恨不得把他撤换掉口亨!

  好了就是这样,至于我给的完全不客观的5分,我会告诉你们完全是因为德普的存在以及那段让人肝肠寸断的感情戏么!!!

  《公众之敌》观后感(十):落寞英雄

  公众之敌这个名字,翻得太差,还不如全民公敌切中要害。

  1920年的禁酒令,对美国犯罪率的贡献功不可没。原本移民国家犯罪率就低不了,此令10年,愣是把罪犯变成了英雄,所以这个冠冕堂皇的“public enemy”,可以当反讽来理解,才有了Dillinger在影片中困惑地对昔日同伙解释自己的存在价值:I'm popular。

  没错,一个抢银行的大盗,在一个银行造成举国破产的时代,是值得尊敬的。70年后的今天,RBS前总裁家宅被砸,依旧赢得吆喝无数。这年头合法的比不合法的强盗危害大,凭什么抢银行是罪,华尔街骗人钱财就不是罪?

  演员找得太好了。看到Wiki上Dillinger的照片几乎吓了一跳,那嘴角一歪的笑容太像了,戴普同学的功课可以拿满分。庆幸没有变成许文强,上海滩的浪漫,和美国不搭界。FBI探员的单薄倒也符合历史,就这样人物还美型化了呢。背景考据,导演也是用了心的,时代感从一开始就极好,更别提那完美的枪战音效,在电影院里听得我这个枪支盲心肝乱跳,太逼真了!

  只可惜,那么多的历史细节,那么贴近的演员,当作传记片其实可以打高分了,又何必弄那么一出死后托言的煽情戏。明明一个时代的落寞,要现实就现实到底,搞什么好莱坞警匪片的小技俩?

  只差一口气的经典,终究是,差了一点啊。

  另:废话提下facebook里的marfia war,好多武器名很熟悉啊,看了片子玩再合适不过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