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2 04:1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的读后感10篇

  《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是一本由〔美〕卡尔·马兰提斯 (Karl Marlantes)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读后感(一):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

  “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事物。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就地掩埋。”

  这是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写到的一句话。他一针见血地戳穿了战争的本质。战争对最高统治者来说,也许意味权利胜利。但细化到个体,战争从来没有神圣的光环,它的号角一旦吹响,就意味着硝烟、杀戮、牺牲,生灵涂炭

  《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原书名为《马特峰》。马特峰就是故事中的一个工事据点。书的开篇描述了一个残酷的雨夜。在一片狼藉常人难以想象恶劣环境中,少尉梅勒斯竭力处理各种棘手、操蛋的突发状况。士官们满嘴脏话,相互憎恶与抱怨。他们已经在这场毫无意义战斗中备受肉体精神折磨,变得冷漠麻木,以至绝望

  枪林弹雨朝不保夕,越战马特峰的士兵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一命呜呼。上一秒还可以在冷雨中端着热气腾腾咖啡,下一秒就有可能发生邪门的事,比如,“一条水蛭正好钻到了费希尔的鸡巴洞眼里”。它们最有理由骂道,去***生活,去***战争。

  越战从1955年开始,到1975年结束,前后历时20年,几乎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伤亡。那些参战的越南老兵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亡命之徒。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越战浪潮,才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

  越战摧残了太多的人,异化了太多的人。我们看不到它结束时真正的赢家是谁。因为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

  人类历史经历了一战、二战后迎来了短暂来之不易和平。这和平是无数死尸推起来的,这个代价如此惨痛,我们再也承受不起。

  我们需要深刻反省战争。

  《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就是一个窗口,让我们了解了战争的全部本质。

  《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读后感(二):这是一本小说

  首先声明,这是一本小说,直译过来名字应该叫做《马特峰》。不知道出版商为什么非要把它包装成一本非虚构作品样子

  但这也是一本关于越战的著名小说,很多军事专家推荐过。但这本书同时出奇不好买,甚至淘宝上有人在以绝版书或禁书的价格出售。我最后在京东以一种奇怪套装搭售方式买到了。

  在看到一多半的时候,我对这本小说仍然是有些低估的,除了真实,刺眼的、过于逼真的、事无巨细的真实,我觉得它乏善可陈

  可到了收尾阶段作者通过技巧情节安排,把积蓄了一本书的真实一下子宣泄出来,排山倒海

  因为这是一本小说,我就不剧透情节了,它是一本细节到可以当军事教科书的小说,但也没忘了倾诉种族人性矛盾以及生命的意义。强烈推荐!

  《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读后感(三):一部充满“兵味”的小说

  译者

  文/胡坚

  《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以下简称《越南战争》)是美国越战功勋老兵卡尔·马兰提斯花费超过30年时间写就的心血之作,也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该书2010年甫一出版便好评如潮,入选当年《纽约时报》十大畅销书之列,并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16个星期之久。该报图书评论员塞巴斯蒂安·荣格尔将《越南战争》誉为“有史以来描写越战或任何其他战争的小说中最深刻和最具颠覆性的小说之一。”2011年,《越南战争》获得了美国华盛顿州小说类图书奖。

  卡尔·马兰提斯生于1944年12月,他的童年在俄勒冈州一个叫做锡赛德的伐木小镇长大。在锡赛德中学上学时他是校足球队员,并担任了学生会主席(1963级),他的父亲是该校的校长。因成绩优异,他获得了国家优秀学生奖学金,进了耶鲁大学,在耶鲁期间又获得了牛津大学学院的罗兹奖学金。入学一个学期后,他离开学校志愿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成为一名现役军人,然后参加了越南战争,并因功勋卓著获得了海军十字勋章、铜星奖章,两枚海军荣誉勋章、两枚紫心勋章,以及10枚空军奖章。离开战场后,他在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又继续服役了一年。退役后他回到牛津大学继续学习并获得了硕士学位。战争中的残酷经历使马兰提斯得了严重的“创伤压力综合症”,并因此导致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婚。此后,他继续疗伤并成为一名国际商业顾问,往来于印度、英国、新加坡和法国等地。他现在的身份作家商人。2011年,他又出版了一本非虚构类作品《打仗是怎么一回事》,讲述了参加过战争的老兵回归平民世界后的生活。

  《越南战争》以年轻的海军陆战队少尉韦伊诺·梅勒斯为主角,讲述了越南战争期间,梅勒斯和他的B连的战友们被空投到越南的山地丛林中,经历重重磨难艰苦战斗的故事。他们面对的不仅有北越军队,还有季雨、泥泞、蚂蝗、老虎疾病以及营养不良。此外,严峻挑战还来自于他们彼此之间很深的隔膜:白人士兵与黑人士兵之间紧张的种族关系连队军官之间野心勃勃竞争;两面三刀、牺牲士兵们的生命来为自己前程铺路的上级。但是,当B连陷入一支庞大敌军包围圈时,这支海军陆战队小部队临危不惧,以惊人力量投入到了旷日持久恐怖厮杀中,最终,这些战斗经历也永远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身心

  本书的故事背景源自于马兰提斯本人在越南战争期间担任海军陆战队少尉和中尉的战场经历。有文章称这部小说的内容影射的是1969年5月越战中极为惨烈的阿肖谷(Ashau Valley)战役。但是按维基百科分析,本书中虚构的海军陆战队5师第24团1营B连,其原型很可能是美国海军陆战队3师第4团1营C连,而发生在马特峰上的战斗影射的是1969年3月1日到3月6日美军对“老兄着陆场(LZ Mack)”(也称484高地)和400高地的进攻。在担任预备队的第4团3营L连(指挥官是营长唐纳德中校)的配合下,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C连的两个排攻下了山头,但他们也付出了伤亡15人并且至少阵亡7人的沉重代价。在阵亡士兵中,有一位是担任代理排长的海军陆战队下士、加拿大人乔治·维克多·吉莫夫,他被追授了海军十字勋章。《越南战争》里的那位杰出士兵、加拿大人温哥华就是以他作为原型的。在那场战斗中,马兰提斯当时是一名中尉,任C连的执行军官,他也被授予了海军十字勋章。海军陆战队第4团3营曾于1966年9月到10月以阵亡20人、受伤多人的代价占领过484高地和400高地,但随后又将其放弃类似这样的占领又放弃,之后又花很大代价重新夺取回来的战斗,美军在越战中进行过多次,并因此而饱受诟病

  从1965年登陆岘港到1975年撤军,越战已经过去近40年。越战10年,美军投入的军费高达6760亿美元(以2008年的美元价值计算)。美军虽几乎赢得每一场战役,却没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他们勉强保住了面子,但彻底输了里子。其中,著名的“阿肖谷战役”更被直白地抨击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仗”。事实上,这严厉的抨击也适用于整个越战。这部史诗般的《越南战争》除了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残酷的战争环境,更把战争置于宏大时空背景中考量:这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战争背后的信念动力为何;做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链条中的一员,个人如何理解一切,又如何安置自己的道德与责任……这一系列对个人、国家、社会时代甚至整个宇宙反思,使《越南战争》在同类小说达到一个史无前例高度。 

  尽管越战已经结束多年,但它始终是美国人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在美国人对越战的无数反思中,最值得深思的或许要数美国前国防部长、越南战争的策划者之一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所发的感慨:“我们没有意识到,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在不涉及我们自身存亡的事务中,要判断什么是另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应由国际社会进行公开辩论决定。我们并不拥有天赋权力,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选择塑造任何其他国家。”① 《越南战争》是一部充斥着“兵”味、军队基层生活和战场气息的作品,窃以为要想把这种独特的军队生活气息翻译到位,没有军营生活的体验是很难做到的。此外,书中的美军俚语和行话比比皆是,而且很多都与越战的历史背景有关,就连作者自己也说,即便很多美国人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在翻译过程中,我有幸通过电子邮件向马兰蒂斯先生一一请教,使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作为译者,与作者的交流也别有一番趣味。当我最初通过特约编辑宣慧敏女士欲与作者沟通时,马兰提斯先生回复说他要了解译者的简况和翻译经历,显然他对译者的资格有他的标准。在告知作者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以及我翻译过的作品后,这一“测试”得以顺利通过。在向他请教的过程中,有一次大概是我提的某个问题使他产生误解,“不乐意”的他在随后连续两次的回函中,所有的答疑文字全都变成了大写字母尴尬的我无从解释,只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每译完一两章之后又继续向他讨教,随后,“消了气”的他的书写格式恢复正常。最有意思的是,我发现马兰提斯先生的每一封回复邮件,也同时转给了估计是他的英国出版商的责任编辑索菲·贝克和贝茜·罗宾斯两位女士。当我偶然发现书中有个别拼写或排版错误,并在给作者的请教邮件中请他确认时,马兰提斯先生在订正的同时,也会在答疑文字里直呼两位女士的名字,要求她们确保这样的订正能够反映在经过她们之手出去的任何文本后续印刷书籍里。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马兰提斯先生是一位非常有个性、也很有意思的人。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想借此向作者卡尔·马兰提斯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给予的热心详尽解答与帮助;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特约编辑宣慧敏女士,没有她的热情耐心宽容指导,就没有《越南战争》一书的顺利翻译和问世。本书在翻译中存在的纰漏和错误,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读后感(四):战争是解决争端的一种方法

  战争是解决争端的一种办法

  “舌头完不成的任务就交给牙齿。”忘记这句话是哪个好战的将军说的了,但它很好的解释了战争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消失的。越战就是美国人使用牙齿的一个例证,当然,他们笨嘴拙舌只好经常使用牙齿。

  年轻人热血扛枪,说是保家卫国实际上都是去当政治的牙齿。《最真实的越南战争》中时不时的从一个少尉排长的角度,从一个士兵的角度去反思:我们为什么而战,我们并不***喜欢这场战争。

  然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士兵被训练出来就是为了战争,他们在弄清自己被扔进怎样的一个恶劣环境(那是地狱)之后,经过长期艰苦训练的本能反应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他们压低身形努力寻找掩体,开枪射击杀死对手保存自己。

  尽管怨声载道,尽管存在种族问题,道德问题,尽管有好大喜功自私愚蠢上司,梅勒斯还是选择了去战斗,发挥自己的潜能,杀死对手保护战友。水尽粮绝的穿插,遭遇野兽的伏击,弹尽无援的死守,拼死一搏的进攻,绝望的撤退计划,从担惊受怕到担起责任梅勒斯完成菜鸟变老兵的转变

  这是一本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手册,它比《士兵的重负》要硬朗,比《我们是战士》涉及的战例要全面,比《最残酷的夏天》要少些政治噱头。穿插,防守,进攻,撤退,埋伏,步兵战术几乎用全了。

  这是一本人物个性鲜明的战争小说,梅勒斯,温哥华,伤疤瓷器,卡西迪,马洛里,霍克,汉密尔顿,杰克逊,等等,师长团长、营长、飞行员护士,个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如果说《野战排》给我的是视觉震撼,那么这本书就给了我(经历过反击战战备的小兵)心灵共鸣

  强烈推荐,不管你是喜欢战争还是反对战争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