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3 05:0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的读后感10篇

  《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是一本由[英] 艾玛·弗瑞斯特(Emma Forrest)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读后感(一):做一个象R医生那样的人或者自己成为R医生

  我得承认我是从反面来看这本书,作者遭遇,没能引发我多少同情心,但是R医生,这个人物,却让我感觉到由衷钦佩。

  对于作者,缺少同情心也许是我的错,我能够理解,如果我是R医生,我也会努力。只是我觉得有点夸张,我的确没有看出,她的文笔如何“凿出天光”,成长历程中,的确,很多事情我们也都遭遇过,只不过没有做到那样过份,失恋失意,这样的少女情怀少年维特之烦恼,包括自杀的念头,很多人都有过,并不是说因此而视若平常,只是更觉得R医生的珍贵

  R医生自己也是一个病人,但是,面对病人,他不会诉苦,轻描淡写地搪塞过去,直至他死亡,病人才知晓。我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在R医生的身上,其实可以折射出很多人的影子,那些散发着温暖力量的好人们,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希望。也许每个人都是病人,或多或少地有着疾病创伤期待着遇上R医生,但这种期待,未必总是如愿,R医生,也许是可遇不可求的,在这种情况下,最稳妥的,是自己成为R医生。

  疗愈有时候需要借助外力,但如果学会了自我疗愈,是更好的方式清醒自省健康身体健全心灵正当交往圈,外在与内在的环境重要,面临一切的失去或者其他打击,最终,都可以坦然接纳,这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习的事情。

  当然,有人始终做不到这样,所以,R医生仍然必要

  我看着作者的描述,我缺少代入感,虽然,我也曾经有过绝望时刻,我回想,在那些时刻,是什么支撑了我?是责任,以及爱。R医生的付出,也是对自我的成全,他始终乐观,充满了力量,因为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他死后,作者也终于明白,这才是“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真义。

  对于生命意义的恍悟,对于责任和使命的担当,会使生命变得不同。就象我在阅读《当Bob来敲门》时,有很深的感动,因为一只流浪猫的出现,而让一个流浪艺人有了责任感改变了他自己和猫的命运轨迹

  做一个象R医生那样的人,帮助很多人,从帮助中明白自己的使命,使他人温暖、疗愈,即使自己到生命终结,也觉得无憾。

  我是这样想,我也在这样做。只是我还做不到R医生那样高尚,我挑人,对于有些人,我缺少耐心是的,我还需要静心修炼。也因此,我感谢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

  《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读后感(二):我们都是这样活过来的

  人人都有低谷,也有繁盛人生。英国作家艾玛从孤独绝望走向繁花怒放,走了10年。

  22岁的英国艾玛漂泊在纽约,不爱会死的她连遭感情重创,拼劲全力也没找到适合的工作,想成为瘦女孩而抑制不住暴饮暴食。即使知道父母爱自己,艾玛也不敢把一切告诉他们,孤立无援的她陷入深深的绝望,几欲自杀。

  在最艰难的时候,艾玛认识了将改变她一生的R医生。和R医生的一场场对对话,让她看清:自己穿奇装异服不过是想惹人关注;躁动不安是因为太渴求岁月静好;每次恋爱都全情投入只为遇到那个真心人;绝望没什么了不起,谁都挨过快要熬不下去的日子

  艾玛的生活起起伏伏真爱过,分手过,心痛过,好了继续爱。32岁时还告诉自己这次自杀一定要成功,否则会被房东赶出去,后来什么事都没发生。撑不下时,艾玛就代之以写一篇故事。一部剧本大卖,她还清了所有债务,成为签约作家。

  R医生的突然离世让艾玛手足无措,她才惊觉这些年自己是如何活泛过来的,人生是一场与自己的搏斗,原来所做的一切只为了让自己好好活着。

  10年人生路,这个活得深刻女子终于穿越丛林,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未来还会有挫折,只是她心里已有一粒成熟安静种子,足以驱散雾霾,直到那些伤痛,再也没有容身之地。

  其实,人在低谷时只差一股推力,有人幸运地被人扶了一把,有人得自己爬起。

  《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读后感(三):破茧成蝶?

  可能用破茧成蝶有点不恰当,书里的故事看上去有点像漫不经心回忆录,就像艾玛坐在旁边讲述她与抑郁、自我伤害、接连失败恋情以及零食进行的长期斗争,字里行间透着真诚,故事很感人,充满机智

  从阅读感觉上,这本书的注释让我很有好感,我不太懂美式和英式幽默,平时看美剧和英剧也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这本书把所有涉及这类问题的都加了注释,而且在我不熟知的人物上,也都加了注释,详细写了这些人是什么工作,做了什么事,特点是什么。甚至涉及到的戏剧画作也都有注释。从这些注释,能够更好的理解这本书背后的英国文化及美国文化,从这点也能看出这本书的翻译编辑都花了很多的心思,很认真的做了这本书。

  回到这故事,可以说是自我救赎的过程,就像书评里说的,“让生活糟糕极点的人也能找回力量的书。”整本书围绕有抑郁症的艾玛在R医生的帮助下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重新让艾玛活的更好,让艾玛掌握了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可是当艾玛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R医生的时候,却得知了他在帮助她的时候,一直与癌症病魔做斗争,而且已经去世了。

  我建议消极的人,对生活不满,或者正在经受挫折的人看看这本书,看看问题严重的艾玛是如何变得“内心平静很快乐。”遇到一个能”成为彼此光亮的人。“

  失去只是一场痛苦演习,当我们能够学会好好生活以后,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就像艾玛在最开始的时候,经历美好的事也觉得不怎么样,惧怕离开纽约,而后来她意识到生活的美好之后,只是旅行中的小旅游手册,她也能发现一样的希望。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符合破茧成蝶,但不管怎么样,都是获得新希望的故事。

  《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读后感(四):失去的都是曾经拥有

  “痛苦的滋味有31种,而那一切滋味都不是失去,而是曾经拥有。”

  ——《我们是这样活过来的》

  去图书馆蹭无线,走过新书书架,瞥见这本小书,橘黄色的书皮在春天里很温暖,并且最近对中信出版社特别喜爱

  书中是作者艾玛•弗瑞斯特的亲身经历。从13岁就萌生了自杀念头,后来不断地自残,在遇到R医生后逐渐好转。遇到了一生的真爱,结果被抛弃,又得知自己的精神支柱R医生去世的消息,再一次陷入精神的困境。现在她的生活很好,经历了痛苦的一切,不是失去,而是曾经拥有。

  半个月前和喜欢男生表白,被拒绝,之后每天过的倒也正常,但是昏昏沉沉,一独处就会哭。看书之前本以为她会像心灵鸡汤一样,至少让我心潮澎湃一下,明知是假的也可以信以为真。

  看书的时候我都是处在一种极度悲伤情感中,仅仅是文字带给我的感受我的生活中从没有接触过自杀、自残、心理疾病等等,准确的说我从没有近距离、仔细的去了解这类人。一个人远离家乡,在诺大的城市里漂泊。天性善良,却总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渴望爱与被爱,却一次次的被伤害,却依旧深深的相信着。我不知道为什么想到要自杀,要自残。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吗?R医生对艾玛说,“你对此耿耿于怀是因为你向往人性”,在R医生眼里,艾玛确实很好。

  我不知道怎样用言语表达这种感受,心里很沉重,想去帮她却又无计可施。因为原因在于她自己,不相信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如此的美好,总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痛苦,钻进牛角尖怎么也出不来。其实你看,在痛苦的这些年中,父母一直在身边紧紧陪伴着,支持着;朋友在身边不离不弃;也出现了几个爱你的人,有过非常幸福的生活……有快乐有痛苦,你只记住了痛苦,并且放大了痛苦,想要找回那些快乐。你看,那些快乐就在那里,只不过它们在过去的时间轴里,它们确实发生过。

  失恋是痛苦的,但相对于失去亲人,这点痛苦不算什么。对待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的生活。好好的生活并不是说痛苦的感觉立马消失,而是心中向往着快乐,让时间去冲淡痛苦。痛苦之前,我们曾经也拥有过快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