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触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触发》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4 04:1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触发》的读后感10篇

  《触发》是一本由(加拿大)罗伯特·J. 索耶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5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触发》读后感(一):点子很好,故事编的不错,但结局竟然奇幻化了......

  点子很好:假如你可以读取他人的记忆

  如果这个人知道很多秘密,并且他不想让人知道,而你却可以去读取这些记忆,你和他会怎么样?

  如果你喜欢某一个人,某一天你突然可以提取他/她的所有记忆,深入了解了他/她,你还会喜欢他/她么?

  如果被你读取记忆的人精通多国语言,还会十八般武艺,而这些你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拥有”,你感觉如何?

  结尾写的有点烂尾,什么解释都没有,人类就进化为一个超级意识体,全球人实时共享思维。不过瘾

  大致的情节

  总统发表反恐宣言时遭到特勤局叛徒的枪击。在抢救总统的过程中,白宫被新式炸弹夷为平地。用于消除创伤记忆的装置受到这次爆炸影响,将21对记忆以量子纠缠态的形式链接在一起。

  故事是通过这些记忆链接展开的,每一个链接都是单向的:一个人可以提取另一个人的记忆,而另一个却不能提取对方的记忆。

  其中一对包括总统,而总统正计划一次“反恐”行动:将巴基斯坦从地球上抹去,而这个秘密在行动结束前是不能让任何人知晓的,但和总统链接的一个白人老太太却知道了。

  一对链接存在于一个遭受家暴的护士和一个暗恋她的医生之间。这个医生一直暗恋这个护士,直到他可以读取她的记忆,才知道这个护士需要帮助,而且这个护士也喜欢他。

  一对链接存在于一个"排斥黑人的白人老太太和一个身为黑人的特勤局特工之间。老太太是保守的南方人,对黑人有莫名厌恶感,而现在一个负责保护她的黑人特工却可以读取她的记忆,清楚的知道她对自己感想

  还有一对是存在于曾猥亵自己3岁大的女儿而现在却等着女儿捐赠肾脏的老年男人和一个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医院保安之间的记忆链接。这个保安因为主要使用图像思考作为记忆提供的线索,所以能够回忆起他链接的人不能回忆的内容

  但随着链接中一个人的异常死亡,这个记忆链接开始不断"自动“的连接更多的人。开始时还需要身体接触,后来只需要目光接触,到最后只要出现日出到就可以自动加入整个人类的记忆链接(变奇幻小说节奏)。整个人类形成一个大意识:“少数人的邪恶的需要压倒了大多数的欲求、希望、梦想人生”不再成立,总统策划的“反恐行为”被取消,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进化阶段,也迎来和平

  小说中不少关于记忆的描写可以涨知识

  意识的物理基础:意识的物理基础不是化学的突触,而是细胞骨架上的微管里的量子效应(这个貌似没有证实)。

  共享程序性记忆的描写:比如辛格连接的朱诺医生会柔道,辛格不会,但是辛格使用柔道救了医院保安;还有马克.格里芬的西班牙语说的更流利了,是因为他连接的玛丽亚是西班牙人。

  辛格通过记忆宫殿记住了当前已发现的所有记忆连接

  贝茜老太太在“白宫”回忆起了海克斯利说的话,是辛格建议他们“要想起陈述性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到记忆形成的那个环境里去想”。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就是那些能够主动回想,并且用语表达信息。它们是关于知识和事件的记忆,而成为外显记忆。程序性记忆是关于技术、过程或者“如何做"的记忆,也称为内隐记忆。

  我们不记得自己在婴儿时期的记忆是因为婴儿都是用图像思考的,而一旦我们学会了语言,我们记忆的索引系统就会改变文字替代图像,成了触发回忆的主要线索,而那些语言成熟之前存储的记忆,我们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主要的地点

  路德.特里医院。

  主要的人物

  赛斯.杰里森

  贝茜.史迪威

  苏珊.道森

  达里.希金斯

  阿迪姆.亚当斯

  澜吉普.辛格

  埃里克.雷德考

  珍妮丝.法可尼

  妮基.范.豪森

  朵拉.轩尼丝

  乔许.拉提莫

  伊凡.塔拉索夫

  戈登.丹伯里

  德克.詹克斯

  里奥.海克斯利

  《触发》读后感(二):结尾减了至少一星

  作为科幻小说,触发没有达到阿瑟·克拉克那样的“硬度”,除了记忆读取这点以外没有出现什么高科技玩意。当然,这和本文的背景设定在离我们不远的近未来不无关系

  不过作为反恐小说或者说侦探小说,本书就颇为精彩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许许多多原本陌生的人物因为一次事件而联系到了一起,就此来说本书可以算作精彩但并不出众的科幻小说。

  然而结尾的处理实在让人失望。首先是关于反击计划,这是从一开始就一直吊着读者胃口的一条悬念,但揭开谜底时候却一点也不能令人满意:反击计划纯属无稽之谈

  现实生活中可能有哪个成熟的政治家去策划这样的行动,更不要说执行了。首先在执行上就有很多困难:在巴基斯坦的外国人怎么办?其它国家在巴基斯坦的投资怎么办?巴基斯坦可能存在的核设施遭受打击后会如何?更何况这个行动的罪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行为,作为一个历史教授,总统先生不会那么幼稚吧?而且反击行动实施后,全球经济交通商业活动恐怕会陷入无休无止的瘫痪,对美国来说弊端远大好处

  就在读者考虑这个荒谬的行动要怎么结尾的时候,作者给出了更绝的结尾:让全人类的记忆连接到一起。可惜的是,这个主题已经被许多人用过,而本书也没玩出什么新的花样。在我看来,人类共享记忆之后产生麻烦远远多过好处,隐私谎言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部分。而且当所有人都成为一个人之后,人们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想象力

  总结来说的话,如果去掉最后这部分代以一个较为平庸的,大团圆式的结局,本书反而会较为流畅

  《触发》读后感(三):索耶的好莱坞式“转型”与乌托邦式坚持

  罗伯特·J·索耶(Robert J.Sawyer),一个国内外科幻迷们长久以来耳熟能详名字,却是在近五年里,才渐渐进入了中国国内更多人的视线范围内。

  这要从改编自索耶同名科幻小说的美剧《未来闪影》(Flash Forward)说起。由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的该科幻剧一经播出便广受关注,播放版权出售一百余国。虽然,随后在面临《未来闪影》与《V星入侵》两部收视率相当的热播科幻剧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ABC只能忍痛砍掉了经费更高的《未来闪影》,可这依然无法改变一个事实:罗伯特·J·索耶借此剧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新粉丝,无数人开始关注索耶的科幻作品

  《触发》(Triggers)将会成为索耶自《未来闪影》被搬上银幕创作的第一部影视作品。用他的话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为了回馈新粉而创作的。和以往的作品相比,《触发》要“热闹”得多,好莱坞大片式的情节设置扣人心弦,其原著小说让人拿起书就放不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这对索耶而言,也是全新的写作体验。为了呈现出最真实林肯纪念堂和“路德·特里纪念医院”(该医院为杜撰,原型为乔治华盛顿大学医院),他曾多次实地考察,对林肯纪念堂的内部构造和医院内医生与护士的日常工作做过颇为细致记录,以求让读者们在阅读时获得身临其境感受

  如果你恰好读过《未来闪影》的原版小说又看过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美剧,可能会因两者的大相径庭惊讶不已。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瑞士日内瓦近郊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主角是几位科学家讲述的是高能量粒子对撞实验意外造成了全人类的短暂昏迷,并将所有人的意识传输到了21年后,以及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可逆转变化。而美剧,则将整个背景移到了美国本土,主角设置也完全不同,删减了大量科研相关的内容,而着力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和刺激的火拼场面。原作中21年的跨度太大,不足以造成倒计时般的紧迫感,于是美剧里改成了6个月。

  身为加拿大作家的索耶,曾这样描述他眼中的“美剧”:它具备两大特点,其一,背景必须是在美国本土,因为美国人只会对发生在本国的故事感兴趣,其他国家的故事则很难入他们的法眼;其二,主角的身份必须包括警察(最好是特工)、医生、律师之类的职业,而且一定要有俊男靓女。说完这些,他还不忘幽默地加上

  一句吐槽:不过,美国人失算了,他们没预料到,四个宅男科学家,搭配美女,竟然也能火。(此处当然指的是如今众人皆知的《生活大爆炸》)。

  玩笑归玩笑,不过谈及作品的影视改编,索耶的态度是非开明,他可以接受剧集和原作之间的较大出入,因为在他看来,剧集的存在并不会抹杀原作,小说仍摆在那里,读者们随时可以阅读,而一部分喜欢剧集的观众或许会去追根溯源,进而爱上小说。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可我猜索耶心里还是有遗憾的,若非如此,他在去年来华期间,向读者们宣布新作《触发》即将“触影”并由他亲自操刀改编剧本时,怎会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兴奋得意?随后,他一直在脸书上与粉丝分享《触发》剧本的进展情况。北京时间2014年3月27日,他兴奋地宣布:《触发》剧本的正式“初稿”已交给制片方Copperheart Entertainment。

  如果说《未来闪影》经过大刀阔斧的改编才能成为典型美剧剧本的话,那么,集高科技手段政治色彩悬疑推理于一身的《触发》则是一部几乎完全符合美剧和好莱坞大片式设定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近未来的美利坚政治中心华府(索耶的作品中,背景设定在美国的并不多见),主角是众人瞩目的美国总统,主题是经久不衰的反恐题材开篇便是总统在林肯纪念堂前遇刺,命在旦夕,紧接着就是白宫爆炸造成医疗实验故障,这也正是整部小说情节得以发展关键一环:爆炸所产生的电磁脉冲放大并干扰了实验装置的信号,而这突变的信号使得二十个偶然在场的人可以单向读取彼此的记忆,这二十人中有特工、医生、律师等形形色色的职业(这倒恰好印证了索耶对于“美剧”的观点同时也省去了改编剧本时重新设置人物的麻烦),其中也包括总统本人。总统记忆泄露一事非同小可,直接威胁到美国政府即将实施的“反击”计划这一国家机密。排查工作迅速展开,同时进行的,当然还有企图刺杀总统的嫌犯追捕工作和白宫爆炸案的调查工作……

  读至此处,你或许会以为这是政治博弈加上悬疑推理的戏码,以为最终一定会感受到真相大白与邪不胜正的畅快淋漓。然而,对终极问题近乎乌托邦式的乐观态度,永远是索耶作品的内核。一切矛盾,一切悬念,最终在“合众为一”的“人类补完计划”面前,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任何有关国家、人种、宗教分歧通通消亡,所有人的生命融合在了一起。正如结尾处苏珊特工和辛格教授在对话中说的那样,“远古时代,一个疯子每次只能杀死一个人,后来人发明了杀死一小撮人的技能,再后来一大群人也能杀了,然后是更大的人群。发展到现在,单独一个人就能摧毁一座城市的主要部分,甚至一整个国家,再这么发展下去,整个世界都有危险。”“我们之所以连接,是人类生存的策略。”“团结在一起的人类,将做出对人类最好的选择。”

  斯蒂芬·霍金曾说:“人类将如何走过下一个一百年?我不知道答案。”现实的诸多问题的确让很多人为之悲观,可索耶却对人类的未来抱以相当乐观的态度,他笃信技术是会造福于人类的,即使出现了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也未尝不会是合作而非敌对局面。而《触发》讲述的,并非技术本身的进化,而是人类借助技术,触发了自我的潜能完成了最终的自我进化。

  不过,当我问起索耶,他本人是否认同书中的结局时,他不无深意回答道,作家只负责呈现可能性,而非给出最终的答案。

  (本文发表于2014年4月4日《北京青年报·书天下》http://epaper.ynet.com/html/2014-04/04/content_50215.htm?div=-1+)

  《触发》读后感(四):打了个雷又碰了一下手的可怕结果

  如果不是在图书馆看完结尾我一定撕了这本书。

  别管开始是怎么回事,记忆读取什么的,就是打了个雷又碰了一下手,全世界的人记忆就都联在一起了。这是魔法还是科幻。

  谎言和欺骗同时被揭穿,那复仇就只能比谁更有速度了,不经想象,无需计划,非用那种瞬时一击致死的大招不可。这样下去地球必毁于战争

  就算给所有人都洗了脑,让这个世界彻底不会有战争,有这么多人共有记忆,那跟集体吸毒就没什么区别了,不打架不战斗,你还能干什么?不停的搜索共享记忆,大家都得进精神病院。

  要知道,现在因为有了手机和无线网络,人们的在线时间翻了好几倍,网民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信息终端越是方便,人类总投入网络的时间就更多,人就越发不想接受现实。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坐在你怀里你却还在玩你的破手机,世界上最可恨的男人就是我脱光在床上分开双腿他却还忙着打怪组队!

  不停的搜索共享记忆,一部分人会长时间坚持醒着不去睡觉,身体会垮下来,跟昼夜打游戏致死的人一样。

  还有人会长时间睡觉坚持不醒来,也跟昼夜打游戏致死的人一样。

  战死,醒死,睡死,不信就试试!

  《触发》读后感(五):优缺点都很鲜明

  既然是喜爱的作家,还是先说说优点。

  主题用“量子纠缠”来连接人类意识,最后打出“人类集体意识”的大牌。紧跟时代科技进步,尤其是“集体意识”方面,可从近几年很多引领科技前沿的书籍例如《科技要什么》《大数据时代》等找到影子。还是做到了科幻小说的本分。

  最大的进步在于写法。意识转换的很多细节真切细腻,可见下了一番功夫。令人身临其境。

  结尾的几页发挥出了文笔优美洁净的特点,写的很好,很有韵味。全书都这样认真一点好不好啦!

  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怀疑是写作周期限制,整本书还欠打磨,并不十分精致。做得没有作者以往的一些作品那么好。是受到商业运作的影响么?

  节奏存在问题。最后揭示出“集体意识”太仓促,篇幅短的让人直发愣。许多可以想象的细节都匆匆带过。

  对话太多。是要营造出紧张节奏么?一直都突突突的看着好累啊。缺少舒缓一些的片段。

  期待作者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他本人还真是可爱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