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04 04:5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经典读后感10篇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M·凯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读后感(一):爱始终是我们活着的终极理由

  达奈尔.哈米特说这是一则优美而又迅速暴力故事。弗兰克,一个流浪汉,英俊帅气,爱上了科拉,小酒吧老板娘,他们决定杀死那个希腊老板,可是杀死他之后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幸福,而是陷入无尽的猜疑折磨当中,最后科拉怀孕以为一切有转机时候,却出了车祸,科拉死了,一切暴露,在执行死刑之前弗兰克幻想美好曾经。可是我读完却觉得满怀着悲悯与凄戚,每当弗兰克想要洗脱掉自身的邪恶卑鄙懒惰时总有一次次的打击让他失望自己无奈的彷徨惆怅。就像在你怡然自得悠悠然不自知时总会有个邮差在命运大门前提醒你上帝无情或者世事无常

  关于其中的爱恨。一种莫名强烈的爱让他们互相吸引最终决定杀死那个油腻腻的有着一副好嗓子的希腊人尼克,设计了一幕幕的情节缜密机智,在车祸的最后他们还是知道“最要紧的事是咱们一定得相爱,要是咱们相爱,那么别的什么事情就全不想干了”他们坚定或者说只得坚定的相信他们爱情伟大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最终骗过任何人,可是第二天他们就互相背叛可笑的违背着他们曾经看似真挚誓言,仿佛就在眼前去又相去甚远似在天边。就像弗兰克说的“爱里面要是搀杂着惧怕,那就不再是爱了,而是恨了”他们争吵,喝酒,做爱,一切的一切和以前相似却冷却了之前所有的激情勇敢。就像他们始终会自我麻痹他们是相爱的可是又忍不住互相猜疑互相妒忌想着杀死对方来掩盖秘密,这种爱情又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事情总会有转机,当科拉告诉弗兰克他怀孕的时候,他们是那么坚定的决定重新开始相亲相爱,开始另一种生活,抛弃以前的肮脏,可是命运的邮差又无情的按响了她们命运的门铃,一场车祸让一切丑恶暴露于无形。科拉死去,弗兰克被抓,而且弗兰克还会想到科拉会不会自己以为是他谋杀她的,一切的一切又重新压抑上心头,如一个沉重的壳踽踽前行

  生命的最后弗兰克还是记忆起了生命最美好的幸福。他们在海水里漂浮,头上时一片天空,四周一片海水,他们一块谈论着自己会多么幸福,他们的幸福会多么持久。可是他只能祈祷他们不论到哪里都可以厮守在一起,至少本文最后留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期冀,让我们相信美好至少是想象的美好。

  最后按照孔亚雷先生评价的话说,最后的祈祷,为科拉和弗兰克祈祷也是为我们自己而祈祷。祈祷爱,我们渴望的爱,似乎永远可望不可即的爱,最终会像雪花一样从天而降。毕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一死,而是为了爱(虽然爱比死更冷)。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会相信爱,也许那是因为,不管命运如何变幻,爱始终是我们活着的终极理由,正是由于爱,或者更确切的说,由于对爱的渴望,我们才能继续这样不顾一切地活下去。而且,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小说阅读这些虚构绝望,多少能让我们抵消一些真正的绝望—从这个意义上,对于人生的绝望与无奈,读小说,实在是一种美好的复仇。

  孔先生书评摘抄:

  1、硬汉作品在告诉我们,绝望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绝望自有绝望的力量(就像希望也有希望的力量)绝望可以成为一种武器—用来对付这个残酷而又荒诞的世界

  2、为什么最后那份似乎无坚不摧的爱本身坍塌了?—因为死比爱更冷。因为爱,真正的爱,纯粹的爱,比我们想象的更虚幻,更脆弱,更经不起考验。所以在谋杀之后,在地方检察官的威逼利诱之下,面对死亡的恐惧,科拉和弗兰克这对坚定的恋人几乎立刻就背叛了对方。科拉说了这样一段话:“咱们只是两个不中用的人,弗兰克。那天夜里,上帝吻了咱们的额头。他给了咱们两个人所能拥有的一切,可咱们就不是享有那一切的料。咱们享有了全部的爱,但是咱们却承受不住,一下子垮了。那种爱就像是一架大飞机引擎,它带着你穿过空中,一下子去到了山顶上。可要是你把那种爱放进一辆福特汽车里,它就会给震的粉碎。咱们就是这样,两辆福特汽车,弗兰克”。

  3、怎么看,科拉弗兰克他们看上去都是罪大恶极坏人,我们却情不自禁地对他们投以同情伤感眼光。我们“喜欢”这些“坏人”,因为他们让我们感同身受,这就是凯恩所说的“代数”。把读者带入小说情境中。科拉和弗兰克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弗兰克和科拉。他们以一种极端方式浓缩了我们所有人的人生,那就是:真爱不堪一击死神战胜一切,而我们必须接受命运的摆布。死比死更冷,这就是人生。一如科拉和弗兰克,他们不想这么做,但他们不得不那样做—我们也不想这样生活,但我们不得不这样生活。但最后科拉因车祸丧生后,弗兰克被判了死刑(虽然这次是无辜的),他并不怕死,他怕的是死比爱更冷,到头来,他唯一相信的还是爱,哪怕那是注定要被打败的爱。

  孔先生的书评似乎抓住了文中的命脉,也让文章深意在我眼前更加真实,拨开迷雾光明。或许让我们更加明白人性,本罪恶可是我们想象它也可以创造美。^_^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读后感(二):飞机引擎与福特汽车

  (译文小编配了图之后感觉很棒) https://dou.bz/2YXh6d

  在得知弗兰克在审讯中出卖自己之后,科拉发出一阵感叹

咱们享有了全部的爱,但是咱们却承受不住,一下子垮了。那种爱就像是一架大飞机的引擎,它带着你穿过天空,一直去到了山顶上。可要是你把那种爱放进一辆福特汽车里,它就会给震得粉碎。

  有的读者觉得《邮差总按两遍铃》缺少一些文学性。我想,他们所说的“文学性”应该指的是带有抒情意味的细腻描写。确实,小说的叙述风格简洁有力,几乎没有一句废话,但这也就意味着读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方面不能忽视难得出现的抒情之处,另一方面不能忘记平淡细节背后的多重可能性。这部小说没有复杂心理描写,没有多变的叙述角度,它似乎什么都缺,但作者简洁有力的文字却始终如铁拳般一次次猛烈地敲击着读者的内心,让人读来感觉什么都不缺。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即“弗兰克”的视角展开叙述,也正是因为这样,“飞机引擎安在福特汽车上”的比喻一开始会让读者觉得有点奇怪,毕竟从叙述者弗兰克的角度来说,那时候他对于科拉似乎并没有那么炽烈的爱情。他对科拉的感情更像是流浪汉寻找一个精神肉体的暂时安身之处的下意识表现,否则他不会在科拉离开的那一阵子又出去和别的女人鬼混,还美其名曰和吉卜赛女郎去尼加拉瓜逮猫。

  科拉,一个曾经赢得选美比赛美丽姑娘,对于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则充满了期待,而弗兰克则代表了她所期待的一切,不仅包括炽烈的爱情,还包括由此带来的崭新的生活。她不想要一个“浑身油乎乎”的希腊男人做自己的丈夫同时想要摆脱在小餐馆里的生活。恰巧在那个三点钟的下午,她和弗兰克在厨房相遇,而见过“世面”的后者一下子就看透了她的小心思,从那时起,肉体和精神上的激情就像飞机引擎般给科拉注入无限的胆量,以至于冲昏了她的头脑,使其铤而走险

“……要纠正这个错误,我不得不做一次泼妇,就一次,可实际上我并不是一个泼妇,弗兰克。”“……别担心,我可不是第一个为了摆脱困境而成为泼妇的女人。”

  科拉的这套“泼妇涅槃式”的荒唐逻辑,让弗兰克都觉得顾虑重重,毕竟杀人是要掉脑袋的。但她眼中只有追逐爱情,并且还希望她机灵的恋人想出一个万全的计划来。即便两人曾经历过审讯后的信任危机,即便科拉曾反思过“飞机引擎”能否放到“福特汽车”上,但是到了小说最后,两人再次深陷情感危机的时候,这个活在感性世界中的女人依旧采用带有悲剧色彩浪漫契约检验恋人的忠诚——她选择与他一起去游泳,并相信,如果爱情还在,弗兰克就不会将她抛弃在海中。

  反观弗兰克,从小说开头到几近结尾,始终不改流浪汉本性,他好像一辆破破烂烂、沾满尘土、游走于美国乡下的福特汽车一般。他的生活围绕着自己的流浪生活展开,而逃离是他生活的主调,逃离追捕、逃离失败的赌局、逃离并不爱的女人,至于新生活、未来在哪里、是什么,他并不清楚、也无暇去关心。然而,科拉不是一个善于流浪的吉卜赛人,所以两个法外恋人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注定困难重重。科拉需要知道弗兰克的“随便上哪”到底指向何种生活,所以在迈出流浪的第一步之后,她就后悔了——

“科拉,这点儿困难你就已经受不了了吗?”“我已经受不了啦,弗兰克。我没法再跟你走下去。再会。”

  弗兰克是一个讲求“理性”和“平等”的人。他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但却总是会忽视自己在感性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在第一次准备私奔前,他与恋人的对话很具讽刺性。

“……偷一个人的老婆,这不算什么,但是偷他的汽车,那可是犯了盗窃罪。”“啊。”

  这里的“啊”是科拉听了弗兰克的话后的感叹,在原文中是“Oh”,或许翻译成“哦”这个冷冰冰的语气词会有更强的效果。此时的科拉必定在想象着弗兰克的世界,她在反思自己飞机引擎一样的爱情到底和这辆福特汽车能不能走到一起。

  另外,弗兰克的“扯平逻辑”和科拉的“泼妇涅槃逻辑”一样,带有强烈的黑色幽默色彩,不过前者是出于“理性”而后者则是为“感性”所驱。当二人得知在审讯过程中相互出卖后是这么对话的:

“你也出卖了我,别忘了这一点。” “这是糟透了,我也出卖了你。咱们互相全都出卖了。” “这一来,咱们俩正好扯平,是吗?”

  尔后,当科拉知道弗兰克在她回娘家的时候和别的女人有染之后,他们的关系又陷入了绝境。二人虽然躺在一张床上,却都在想着怎么除掉对方。最后科拉首先坦白自己已经濒临崩溃,弗兰克紧随其后,并且再次用上了他的“扯平逻辑”,当然,科拉是无法接受这种平等的。

“那么咱们就扯平了。又扯平了。又回到原先那样了。”“并不完全一样。”“啊,和原先一样。”

  弗兰克的理性观念与科拉的感性观念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像“飞机引擎”放不上“福特汽车”一般,这也是他们终究没能、也不可能获得长久的爱情的原因

  第七章开头引用了一段广为传唱的歌曲There's a long, long trail中的歌词

等待的夜晚总很漫长,直到我的梦想全部成真,直到有天和你一块儿,共同走下那条漫漫的小道

  虽然作者以“硬汉风格”贯穿小说,但在这段引文里,抒情占了上风。这是本书中唯一一处引用,而且这是在两位法外恋人第二次展开谋杀前的歌咏。作者詹姆斯·M·凯恩的母亲曾经是一位歌剧表演艺术家,而作者本人在少年时代也对歌剧表演充满了兴趣。在这里突然的抒情,可以说是压抑了许久后的发泄,对于作者来说,这可能是一种调节,而对于小说人物来说,这背后可能还蕴含着命运的安排。我们不妨把这首歌的歌词继续下去,因为后面还有两句歌词——

你我之间,长路迢迢,我以为看到了你的笑靥,可我忘了你并不在身边。

  对于弗兰克和科拉来说,那段长路是一段一定要跨越的距离,但在他们相爱的路上,没有夜莺啼叫和月光闪耀,更多的是悲情与暴力。如果最后弗兰克没有在送克拉去医院的路上出车祸,他们两人是否真的能够重新开始?炽烈的爱情是否能够在弗兰克的“扯平逻辑”下弥合两人之间的裂痕?我认为,不会。他们以为已经看到了对方的笑靥,但事实上,两人还是隔着一道鸿沟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读后感(三):经典犯罪小说

  弗兰克和科拉相遇。两个对现状不满意的人在抱怨冲动下,简单的想到了改变方法。谋杀开始。

  第一次kill 尼克的意外失败,引来第二次的假交通意外的谋杀成功

  二人的感情在谋杀成功的那一瞬间达到高潮,却急转直下,猜疑背叛轻易的战胜了他们,表面胜利(而且拿到了保险金)带给的是感情的失败。

  当怀孕的事情燃起了二次的感情之火,却在第二次的真的交通意外中,戛然而止

  这里面警察侦探都是私心的,并不以破案目的,而达成个人的利益根本,哪怕是斗气,弗兰克与检察官萨基特和律师卡茨都是两次交道,两次的结果反转。与记录口供的官员碰面两次,一次是帮助,一次是敲诈。

  题目里的邮差从没有出现,但是二,这个数字却隐藏在这个案件里面。就好像冥冥中预示着你,总有因果,并有回应

  死对流浪汉弗兰克而言,或许是最好的爱意表达

  媒体称此文为硬汉小说,我不懂,但是整篇文章的叙述,冷酷,直接,暴力,文字的叙述因而就如作者以幽魂的视角冰冷注视着一切。

  有机会看看据说改编成的电影。另,序值得一读。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读后感(四):读后

  侦探小说之所以迷人,无外乎它总有下面的几样或者一样:精巧的谜题设计,别出心裁的作案手法,逻辑严密不乏巧思的推理过程以及性格鲜明一见难忘的神侦探。

  作为通俗文学,读者一般也不会期望从打发时间的故事中汲取到高妙的人生哲理、透彻的人性审视或深刻的社会矛盾,当然,某些杰出的作家的某些作品能够同时具备故事性和深度,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Y的悲剧》。

  硬汉派的侦探小说似乎两者都不具备,故事里的侦探往往没有福尔摩斯或者波洛的睿智,更不会有伽利略这样的文理兼修。孔亚雷在《导读》言:“硬汉侦探们在破案时往往更注重行动,而不是推理——他们根本不屑于推理。”硬汉侦探,就如《马耳他之鹰》里的鲍嘉一样,板脸,冷峻,强硬,不苟言笑,来去匆匆,一路奔波到案件告破,没有机灵的关子,没有义正言辞的审判,他们只是履行了应有的职责。

  从纯粹的故事性来看,《邮差总按两遍铃》似乎更差。它的时间轴是单向的,平铺直叙,如何策划如何行凶,就像一幅卷轴直接打开在眼前,图穷匕见的惊喜都不多。连结尾都是欧亨利式的,还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呢?第一个是简洁,语言上,爱用短句,一句话能交待的就绝不用上两句,一脉相传的战地记者(如海明威)风格,故事上,不枝不蔓,没有一大堆的嫌疑人碍手碍脚,读起来酣畅淋漓。第二个是冷峻,不煽情不婆妈,画面感就如同观看《七宗罪》,压抑,黑暗,矛盾,挣扎,斗争,最终归于绝望的落幕。

  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让备受黄金时代推理作家们欲说还羞,半遮琵琶折磨的读者们闻到了一股不一样的空气,尽管这种空气来自吵闹的酒馆,坑脏的街道以及邋遢的侦探,带有浓浓的下水道气息。

  稍显遗憾的是,著名的硬汉侦探小说家大多都在美国,比如达希尔·哈米特、雷德蒙·钱德勒和劳伦斯·布洛克,国内一直很少有这种类型的作家,我们也因此无缘欣赏国内同种风格的作品了。(不过,在我印象中,国内好像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侦探小说作家啊!哈哈哈!)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读后感(五):身不由己——那脆弱的自由意志

  小说正文之前有一篇长长的导言,介绍了作者生平,创作特点,故事梗概,标题由来,几个重要意象的剖析等等,非常精彩。导言的作者还善意地提醒读者若不想被剧透的话,最好看完正文再来看这篇导言,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样确实再好不过。

  上海译文一如既往送上了中英对照,詹姆斯凯恩的语言甚少严肃作家对词句的精心斟酌,也没有什么文学性词汇,对话之中颇多美国俚语,营造出了浓重的日常化和一点点地方化,但这样的表达也使部分行文指代模糊,但因为过于宽泛竟也衍生了更多不易察觉的、意义上的丰富可能性。不过,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英文,从开头寥寥数页便抛出了足以让你紧咬鱼饵的疑团,迫使你着了魔地读下去。

  一场身体和心理对理性的反叛。我们在侦破犯罪案件时免不了要寻找动机Motive,如果,这动机根本就是不可控制的,它背后的力量,远远凌驾于我们的掌控之上呢?

  身不由已,我们如坐过山车一般达到灵性山峰之巅,那极致的愉悦我们称之为爱,其狂热的情感具有宗教的虔诚。紧随其后的,我们又会滑入泥淖,似乎这下坠的倾向如同地心引力驱使,根本无从选择。身不由己,我们被某种更强大的力量拉扯,自由意志,面对命运巨大的浮力而无根地飘荡着,又像离开桌子边沿的玻璃杯,下坠的过程中徒劳地翻转,然而其结局,终将是是一地的破碎。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读后感(六):快递小哥没有来

  一个下午加一个晚饭后两口气读完,好过瘾。如同饱餐了一顿,事实上确实饱餐了一顿,来的很满足,甚至把导读认真读了一遍,更甚至尝试着读英文版,两眼聚焦在英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前两句十分钟,便识趣的合上了它。这部小说的开头是近期读的最好的开头,连贯,犀利,掷地有声,不说一句废话,不拖泥带水,全程无尿点,好像吸铁石一样吸住了就再也放不开。其实经典的作品不在于它的信息量有多大,情节有多复杂,能把简单的故事写的抓住你的精神,就是高手。又是一部九十年的陈酿,喝到的是一杯烈酒,让人着魔,欲罢不能。说是侦探小说,实际并不算,大反转也不是通过案情发展来运行的,而是通过扭转人物的命运渐渐的有了起伏,不会让你当头一棒猛然醒悟,而是心中一阵一阵的震荡,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快感十足。太爱它了。(最近读的几部好像都是小三占上风,此部算一个,了不起的盖茨比算是一个,虽然结局略惨,不过也出尽了风头,太阳照常升起也算一个,而且还不止一个小三。。)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读后感(七):简单粗暴

  这么神秘勾人的书名,感觉不论如何都应该发生点关系才是。

  小说很短,一口气看完,眼睛忙,其他器官也没闲着。比如说嘴,时不时倒吸一口凉气,“这事就这么结束了?”“咦画风变了呢”“诶这不会是缩减版吧?”脑子和心更是一刻没停,循着目光所及的轨迹,默默挑了演员、搭好布景、监看完每一场每一镜,合上书的瞬间,字幕升起——呼~多么充实有画面感的阅读体验!

  一对男女,一场谋杀,爱里边掺杂着惧怕,曾经的高山仰止,终不敌摧枯拉朽。

  笔触冷硬极简,不着墨一切修辞手法,我们所认为的人生大起大落,作者点到即止,扭头就进入下一段,不给人长吁短叹的时间。极为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欲望和贪婪。

  回想我读全书的感受,刚开始以为要歌颂爱情,到中间以为要揭露司法黑暗,再后来以为要昭示罪恶的延续…然鹅…最后总算明白了,压根儿不该跟这儿犯文艺病。人家作者就是心平气和地讲了个犯罪故事,前因后果明白,来龙去脉清楚,手起刀落,药到病除。至于如何解读动作背后的人物心理,那是读者的事。

  上大学时开始知道,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打动人心,在于其中包含着人性的光华或黑暗,越是淋漓尽致,越是深得人心。于是我开始笨拙地学习这一高阶的鉴赏能力,从环境渲染、心理刻画、侧面烘托里读取碎片,重组信息,形成思辨。二半吊子,学得很渣,但这个过程还是蛮乐在其中的。读完这本书让我重审一个细节,其实所谓人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不依赖修辞和手法,因为它本就存在于人的解读中,意识中,思想中。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读后感(八):简洁紧凑

  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契机让我关注James M. Cain,一直以为他是《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的作者(其实作者是John Le Carre),好吧,我已经完全混淆了这两人以及其作品。Btw, 当我问我老板有什么书推荐的时候,他说John Le Carre的书。我在清迈的二手书店也看到很多以上两位作者的作品。

  买了这本书很久,前两天跟老板说起这本书,他用了Nasty来形容,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不知道他说的Nasty是指情色方面还是剧情走向方面呢?不同于一般“凶手到底是谁?”的侦探小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以罪犯的角度叙述,而且用词遣句极简(经历与海明威类似,做过记者,上过战争前线),故事节奏快,引人一步一步地读下去,看完之后看到书评“No one has ever stopped reading in the middle of one of Cain's books.” 果真到位。虽然我的英文版只看了前8章就换中文版一口气看完。

  读完之后都还是不懂到底跟邮差和按铃有什么关系,回去看有剧透的导读,似乎是跟基于现实中的案件有关,露丝案件中露丝为了接到丈夫的保险单,吩咐邮差来的时候按两次铃。而确实故事中虽然没有邮差没有铃,却有着各种各样的两次,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喜欢这样的小说,下次可以试试读别的作品。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英双语珍藏本)》读后感(九):“ 爱要是与恐惧掺杂在了一起,就不再是爱,而是恨了。”

  “不,咱们心心相印,没有哪个第三者插得进来。我爱你,科拉。可是,爱要是与恐惧掺杂在了一起,就不再是爱,而是恨了。”

  “我想是守在一块儿了,不过我昨儿晚上想了很多,弗兰克,想到你和我,还有电影,以及我为什么突然变啦,廉价小餐馆和四处流浪,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咱们只是两个不中用的人,弗兰克。那天夜里,上帝吻了咱们的额头。他给了咱们两个人所能拥有的一切,可咱们就不是能享有那一切的料。咱们享有了全部的爱,但是咱们却承受不住,一下子跨了。那种爱就像是一架大飞机的引擎,它带着你穿过天空,一直去到了山顶上。可是你要把那种爱放进一辆福特汽车里,它就会给震得粉碎。咱们就是这样,两辆福特汽车,弗兰克。上帝眼下正在上面嘲笑咱们。”

  【第一次用尽巧计,最后以裂了缝的信任为代价完美逃脱,第二次用尽好运如同天道好还,无辜却被治罪。命运就像个尽职的邮差一样,总会把属于你的那份命运塞到你的手里。不管这是张让人目瞪口呆的支票,还是你自己的讣告,该来的迟早会来,谁都别想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