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6 04:1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的读后感10篇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是一本由张国刚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一):浅谈儒法之争

  上回去书展,对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见衷情,买回家一口气读完,顿觉酣畅淋漓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纵横齐行,堪称群星闪耀光芒万丈后人所不能及。

  秦经商鞅变法,以法治国,统一六国,成就一番霸业,法家功不可没。然而,严刑峻法带来的弊端是受压迫的人总会团结起来,推翻压迫阶级。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使我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农民起义推翻王权的道路。贾谊《过秦论》将亡秦之过归于秦暴政,我想,法家如骨骼,光有骨骼而无血肉填充,国家无法让贵族百姓归心,也不足长治久安

  西汉初年,高祖、吕后、文帝、景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道家哲学贯穿治国之道,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自武帝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大兴。如张国刚教授所说,从这时开始儒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迄今儒学不息。然而,其实对于统治者来讲走的还是“外圣内王”的路数,也甚少有例外。比如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表现出对儒家圣人思想的推崇,却重用张汤、田广明等酷吏,行的还是法家的路子。内颁推恩令,外征西域,窃以为也是霸业而非王业。

  “外圣内王”的例外,唯独有新朝王莽。西汉末年,因长期独尊儒术,所以士族都以儒为师,出现了像王莽这样的儒士,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为人所称道。但是,张教授认为其间存在很多的“迂儒”。从辩证法角度来讲,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儒学的质不变,但形并非一成不变的,如果纯粹遵循儒家经典行事作为而不知变通,就是迂儒。新朝的建立,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确乎许多人也认为是众望所归,可以一扫汉末的积弊。然而通过行儒术登上皇位的王莽,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会进行新政——完全照搬周礼进行改革,包括划分王田,将土地重新交给农民等等,都与贵族及大地阶层发生强烈冲突

  儒士们用儒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志为圣,于国于己都值得称颂,但是,在古代,儒学、法学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儒法之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几千年以来,并无中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两者的融合和交互使用,才可以使得国家稳定繁荣,而厚此薄彼或舍此取彼,都会酿成大祸。且看秦和新就可窥一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今政府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国策,都是经过审慎的历史经验总结的来的,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这个时候,再去谈哪个是显学,反倒显得没有什么必要了。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二):可惜纸张和装订了

  结论:烂书,闹心死了。

  感觉自己好像在逛YY论坛或XX社区

  1 基本史实时而有误 2 语言欠通顺 3 史论部分强做解人。

  网购所得,书拿到手,感觉很有档次印刷和装订跟中华书局《十三经说略》如出一辙封面封底压花,洒金内衬。这本还又进一步,布衣包背。翻开扉页,签名钤印,吓一跳。为了防止印油外渗,在用印后专门衬了一片纸巾,然后再整体塑封。讲究

  先看导论,三页半的篇幅

  开谈就是中国历史悠久,古希腊是哲学国度,果然是做中西方文化关系史的。

  第二段,讲资治通鉴第一个特点:通。一段百度百科风格简介

  第三段,讲资治通鉴第二个特点:正。开头提了句“砸缸”广泛流传,使司马光妇孺皆知。笔锋荡开,说编此书,不仅出于自己的喜好责任感,也好北宋提倡文治有关,“所以”这部书是奉敕编撰。我。。。

  第四段,讲资治通鉴第三个特点:经世致用。

  “重大人物逝世,重大事件的得失作者会有一段盖棺论定评价。。。”

  “它的内容政治史、军事史为主,尤其对于战争的记述,精彩纷呈,充满了辩证法。”

  哈哈哈哈,“充满了辩证法。”

  “据说朱元璋就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也不知道是据谁说。

  最后一段。“读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留下来一些历史的印记,这就构成了一个棋谱的残局。我们熟读这种残局,我们就能下棋了;我们熟读历史,我们对人间的这些不同的挑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棋谱的残局”。。。难道不是“残局的棋谱”么?

  也罢,翻翻正文吧。看了看目录,先看第二章《商鞅变法》吧。

  不看则已,一看想死。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样惩罚我?让我看到这本书?我也是看了出版社,看了目录和作者简介才买的呀。清华历史系教师,长江学者,北京高校教学名师。难道是“搞笑教学名师”莫非是学生代笔?殊为费解。又搜了下,还是《贞观长歌》的历史顾问,关于此剧还有前后很不一致的表态。

  先说史实部分:

  30 。。。后来,商鞅改变策略,就跟他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大喜,两人畅谈了三天三夜。。。

  注:《史记》原文为“数日不厌”,估计是张惠妹的歌听多了。

  33 。。。所以商鞅有个“徒木立信”的典故。他把一根两丈高的木头放在市门之南,张榜告诉大家,谁能把这个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赏赐十金。

  注:“市门之南”还是“市南之门”,先不论。但木头无辜,为啥砍人家一刀呢,《史》《通》原文均记为“三丈”啊。

  34 。。。于是吧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施以刑罚,割掉鼻子,脸上刺字。。。

  注:《史》《通》原文为“刑其傅,黥其师。” 作者,你也太狠了吧。

  35 。。。比如说士兵斩了敌人一个首级的,就可以获得爵位,获得田宅,还有仆人

  注:杀普通敌军不行,辅兵之类不算数,原文是“甲士”

  35 。。。三等爵位的士兵,每天有粳米一升,酱半升,菜羹一盘。

  36 。。。在秦国士兵的眼里,首级不是人头,首级就是房子,就是酱菜,就是下次吃饭会有更高的标准。。。

  注:酱菜,哈哈哈,喷了。六必居笑了。酱菜难道等于酱和菜么。

  38 。。。商鞅没有听进赵良的劝告,五个月后,果然被杀了。

  注:史籍原文“后五月,而秦孝公卒” 从国君卒,到遭车裂,中间还有一堆事呢。“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作者也够心急的,大大的加快了历史进程啊。

  文笔方面,寥举两例:

  33 。。。总之,商鞅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一手抓军事,能打胜仗,一手抓粮食生产,发展农业。“利出于地,名出于战。”什么意思呢?想要利益财富,就从土地上去找;要想有名,有地位,就通过战争获得。所以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耕战方面去。

  注:先不说最后一句应该是“方面去”还是“上面去”更合适。行文中,注意上下文的关照还是文气贯通的基本要求,为何不把“一手抓军事”,“一手抓粮食”,前后换个顺序说呢。前呼后应不算难吧。

  42 。。。当然商鞅变法不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从商周以来历史发展演变结果,历史的涓涓细流,到这个时候,塑造成一个制度河床。。。

  注:不知道地理地质专业同学看到此句会作何感想溪流变河床。。。

  史论方面,我是外行,不妨直录本章最后一段,大家感受下:

  43 “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结构特点,如果是从制度上寻找起源,那就是商鞅变法。”

  !

  我自己的一些批注,拍照上传到笔记区了。当然,我只看了第二章,或有失公允。但恕我直言,因为不认识梁静茹,实在也是没有勇气再翻开此书了。

  大烂书,心疼我书钱。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三):从历史的天空看家国的前行

  本书是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关于《资治通鉴》的历史普及作品,源于课堂讲义20讲。对于在这个碎片化获取信息时代,苦于没有时间通读浩瀚史书的人,该书提供了简洁生动深入浅出介绍,让你在已有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若有所思,并对当下的社会生活有所裨益。

  正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通史,凡1362年,正文300多万字,编撰此书先后花了19年时间。要想通读原著,无疑是一个浩大工程,必须能读进去、读下去。而张国刚教授则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模式或者参考大体上对《资治通鉴》有了皮毛的认识。

  当然,有人说,书中以领袖人物和制度安排立论历史,史实和文字校对还有一些问题,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不足。

  我建议,想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人,要读读此书。作者把书名定为《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实际上是经世致用的观点,希望读者从历史中看清未来,在历史残局的棋谱上,学习弈棋的技巧艺术,让自己做人和做事都能无悔于人生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历史价值。

  仅此,推荐您有时间读读此书。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四):有所启发

  阅毕清华大学张国刚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来相对轻松,作者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对他感兴趣的部分翻译过来予以相对通俗表述,二是把自己的读了,那么,就算是经过别人消化过的内容,我认为,读了,也比不读要强。毕竟,读书之用在于启迪思想、指导人生。张国刚从三家分晋开始,把战国到唐朝的历史中一些如商鞅变化、楚汉之争、王莽篡位、三国争霸等重要历史事件提取出来,逐个予以解剖,从“家国兴衰”的角度给出了作者的思考。通篇读下来,几点体会:一、古人的政治智慧,有些放到今天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比如战国魏国李克所说的选人看五个方面,放到今天,那也是干部考察结交朋友的时候一些值得参考和已经在使用的方式,再比如司马光提出领导修炼三法(仁、明、武),即使至今叫做懂政治、有方向、有魄力,也依然有其强大现实意义。二、不论是哪朝哪代所编写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都体现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烙印,比如王莽篡位,作为封建王朝时代的史学家必然从历史正统论的观点批判王莽,其实从老百姓角度去看,无疑是幸运的一次改朝换代,毕竟再正义的战争,它也是单方面正义而已,对黎民百姓来讲,无论战争性质如何,只要不是异族入侵,都是灾难。三,在人治占主导地位的封建时期,帝王个人因素决定王朝的兴衰,不论是秦国崛起、光武中兴、贞观之治还是开元盛世,都始于一个奋发有为、克己有节的有志明君,家大业大或者事业辉煌之后,就开始飘飘欲仙忘乎所以以至于坐吃山空、荒淫无度了,这是历史周期律的一个表现,也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