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游戏》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间游戏》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06 04:2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游戏》经典读后感10篇

  《人间游戏》是一本由[美] Eric Berne著作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游戏》读后感(一):你注意到今晚客厅墙壁上下竖着的了吗?

  实际上,人们并不是在游戏play,而是在博弈game。

  人是一个复杂个体,本是在基因作用下,构成的一个复杂智能体,能够完成繁殖或说复制的过程,这样,人这种存在就能不断延续下去。智能存在一个结构,包括了欲望感受情绪直觉理性等。这里面有一些是作为动力,比如欲望和感受,有些是作为如何实现目标工具,比如直觉和理性。在不同情境中,人面对不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欲望,产生不同的感受或情绪,产生不同的想法。肯里克在《理性动物》中区分出七种主要的反应方式,他称之为subselves,即次级自我,比如在面临安危情景启动保存自我来应对,在面临有吸引力异性(或同性)时启动择偶自我来应对。波恩在此书中提出三种自我,即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跟肯里克的意图一样,认为“个体能根据现实多样性从一种自我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自我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波恩的说法貌似一种弗洛伊德三种自我的另一种版本。弗洛伊德三种自我本我自我超我,侧重于人的天生智能结构,即本能欲望、现实应对和高级理性。而波恩的说法更偏向一个人人格形成,即自我的欲求、自我的判断和从父母那里借鉴模仿来的经验

  波恩的说法,基本上是针对人格发育出现问题的人群精神发育正常的人群,不存在波恩的所谓三种自我的区分。波恩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男孩小女孩。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只有人格发育出现问题的人,停留在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或跟父母的亲子关系模式中,才会出现自己的判断和别人的判断冲突矛盾,才乎出现自己虽然成年了却还在停留在孩子对待父母的方式跟人打交道。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当一个人正常成长,儿童的就是就是儿童,20岁了就不再内心小孩,30多岁了就不再扮嫩,40多岁不会带着永远年轻错觉(但是要有这种情怀),这就是健康的人格成长。但是我同样也见到有些人老大不小了精神却没有跟着肉体一起成长,甚至一把年纪了还晚节不保。区别是有些人感到了心理上的痛苦,有些人并没有。

  很多人际矛盾,无论是亲子关系中,还是恋人之间,我认为都是发自一种利益上的博弈导致的,而利益则是从本能而来。比如我听来的一个例子妻子丈夫不满:你看我累了一天了,你坐在那里看手机不帮忙。父母对孩子说:我辛苦载你来练琴,你练了10分钟就说不想练了?可以看到,这些话里面都包含了“计算”。妻子感觉自己的辛劳丈夫悠闲看手机不平衡,父母觉得孩子练习10分钟跟牺牲时间陪孩子练琴不匹配。所以,他们都出言责备,因为他们默认,双方都不仅需要认识到而且需要遵守一种公平交易。我总觉得不存在这个问题。我对伴侣和孩子的感觉不是这样的,我的感觉是,如果我需要帮忙,我会请求帮忙。如果是对方“应该”干的,我就提醒她。如果她需要帮忙,我最好默默帮她干了,因为我喜欢看当她去干的时候发现我已经干了的意外。如果是我带孩子去练琴,孩子10分钟不想练了,如果是孩子不能坚持,我会鼓励要求她坚持完成,培养品质。如果她是没有兴趣,我会认为没兴趣就不应该练,就该去找找别的兴趣。总之,对待一个人,应该是关心这个人开不开心,关心这个人的well-being。一切都可以以一种友好温情开心的方式去做。我自己也能感到我做得没我说得这么好,我还没达到乔达摩·悉达多那种境界,对坏蛋我没有满腔的爱去感动他们,对于愚钝庸俗的人我缺乏耐心,但是我内心还是有深沉的爱和友谊。这些爱和友谊并不同于王小波的伟大友谊,即使对方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也要站他一边。我的友谊是给那些或者有趣,或者善良,或者阳光,或者深沉,总之有着某种美,或至少向往这些美的人,而且也同样坚贞不渝,不管出现何种情形,不管遇到何种考验,刀山火海,都是站他或她一边的。

  当然,我们也遭遇陌生人的冲突。波恩的例子如卖东西的说:你买不起。或者有人说:你的发型难看。或者有人说得更直接:你真笨。或者别人白眼、看不起、贬损。很多人会感到气愤,比如买东西的回一句“我要了”来反击卖东西,或者回应“你才笨”,或者采用其他反击手段。我想,这很可能是在原始50-100人小群落中人的反应本能,因为往往人口数量少,人们在类似的冲突中涉及公共形象导致的公共对待问题,所以人们不会示弱。但是现代社会大部人跟我这样打交道的人相互并不认识,周围围观的人也不认识,所以示强示弱都没有什么必要。如果人有这种激将反应,那么很难说很多商人不会利用这种激将法来让你上当购买他的商品。在这些场景中,人反倒只是不卑不亢,不搞别人的鬼但是也不让别人搞鬼,就可以了。

  《人间游戏》读后感(二):我从《人间游戏》中学到了什么?

  1、心理咨询之初需要明确目标

  作者艾瑞克•伯恩要求咨客明确咨询合约——你希望改变什么?我们如何知道你已经改变了?——通过问咨客这样的问题,来获得明确的咨询目标和判断咨询是否有效标准——这个过程也可保证聚焦于咨询重点

  2、安抚有利于身心健康

  安抚有两重含义:一是身体上的亲密接触,二是心理上的认可

  伯恩认为安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3、游戏是人获取安抚的隐蔽形式

  伯恩认为,人为了身心健康必须获得安抚,但由于社会及个体内在的规则限制了人们自由交换安抚,所以人们普遍缺乏安抚,因此游戏便成为成年人为获得安抚而展开的权力斗争。

  伯恩把“游戏”描述为一种模式化且可预见的沟通序列。“游戏”是人们用来获得安抚的习惯化且功能失调方法,卷入游戏中的人无法充分觉察他们所参与的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沟通。

  4、家庭生活婚姻生活、职场组织中的活动,都有可能是在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同一种游戏的不同变体。

  5、自我人格的三个方面都需要得到同等的尊重

  自我状态就是一种伴随着一套相应的行为模式的情绪感受系统。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有限数量的自我状态集合,它们并非人们扮演的角色,而是心理现实。这些自我状态可分为以下三类:

  (1)与父母式人物的心理状态相类似的自我状态;

  (2)自主而直接对现实进行客观评估的自我状态;

  (3)固着于儿童时期的虽是过往遗留物但依然活跃的自我状态。

  可简称为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包含了直觉、创造力以及自发的驱力和乐趣

  成人自我状态处理数据,计算可能性,有效应对外部世界。成人自我状态的另一项任务协调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的活动,在二者之间进行客观调解。

  父母自我状态有两大功能。首先,它让人可以像有小孩的父母那样有效行动,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其次,它产生很多自动反应,从而为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人格这三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只有当其中一种或几种自我状态扰乱了健康平衡时,才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重组。否则,三者都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并且在人的完整富有成效生活中拥有自己的合法地位

  6、游戏的意义

  (1)游戏是代代相传的。

  (2)抚养孩子基本上是一个教他们玩什么游戏的事情

  (3)游戏夹在消遣和亲密之间。消遣因重复而变得无聊。亲密需要人非常谨慎,而且会被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所反对。因此,为了逃离消遣所带来的无聊,同时又不将自己暴露在亲密的危险之中,大部分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折中选择游戏,所以社会交往中更有意思时光大部分是被游戏所占据。这就是游戏的社交意义。

  (4)人们会选择玩同样游戏的人作为朋友。一个社交圈的成员如果改变了他的游戏,就容易被这个圈子排挤,但又会被另一个社交圈所欢迎,这就是游戏的个人意义。

  《人间游戏》读后感(三):游戏人生

  一本能够从开头就让我刷掉过去模糊信息武器,举个例子(‘可逮着你了,你这狗娘养的’与‘踢我吧’游戏):

  Johnny是个5岁的孩子,他的父母朋友们餐桌前喝咖啡,他从房间跑进跑出,兴高采烈地在身后拉着他最喜欢玩具卡车突然间客厅传来撞击声。妈妈走到客厅里发现咖啡桌上的玻璃花瓶被人撞到打碎一地。“这是谁干的?”她问。“是狗狗干的。”Johnny回答。妈妈气的脖子都红了,因为5分钟前她就已经让狗出去了,她走过去边打孩子边说:“我才不要一个撒谎的孩子!”很明显,大家都知道是谁打破了花瓶。但Johnny的母亲依然要问是谁打破花瓶的,表面是是作为大人的问询,心理层面上是在邀请Johnny撒谎,然后他真的这么做了。当母亲生气时,她就从成人自我状态转换为父母自我状态。她的报偿就是突然间产生的一种自持正义愤怒的感觉。

  这本书分析一个人具有: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人和交流,如果能够对等的用同一类身份交流便没有问题,若产生偏差交流,关系问题如此产生。

  书里面还举了很多种看似是成人间的正常对话,背后都是两个人不同角色之间玩游戏,比如常听到婚姻关系中吵架提到的台词“都是因为你”,游戏分析法从社交层面沟通(社交时候拿来交际话题)心理层面的沟通(儿童自我对上父母自我),获益层面(因为你,所以我不必负责任)等分析法。

  超越游戏的方法就是自主性:觉察、自发性和亲密;觉察真实如自己,不参与到惯性的行为模式中,自发性是能够从混合的感受中自由选择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意味解放,从强迫性玩游戏以及从只能感受别人教给他的感受中解放出来。亲密,意味着一个察觉中的人自发而不暗含游戏的坦率

  《人间游戏》读后感(四):世界一切皆为游戏

  书中把一切的人际沟通活动都隐喻为游戏,乍看之下,似乎比较新颖比较鲜活,但是仔细深究,从深层次阅读体验来讲,倘或把游戏作为全部活动的统称,未免有点单一片面

  内容框架主要是围绕三个自我状态而串联起来的:一是父母自我状态,二是成人自我状态,三是儿童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抑或是心智模式成熟之后,日常的行为模式,对世界上的人与事的看法或多或少会受父母的影响,留下父母的痕迹烙印,想彻底的跳脱父母的固有框架,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几乎不太可能。

  成人自我状态:思维模式日渐趋于成熟,心境也已然平和,情绪也逐渐稳定,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臻于成熟,已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自我,很少受父母的左右。

  儿童自我状态:在面对一些情境,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会不经意间切换到儿童自我状态,偶尔解放天性释放童真,保持童趣童心。呈现出儿童阶段特有的精神状态。

  综述成一句话,把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种游戏解读,未免有点单白。

  《人间游戏》读后感(五):人间游戏——沟通中的游戏,知道吗?

  日常人际交流中,你有没有感到,与他人的沟通总是很不爽,比如看似无伤大雅的谈话、积极友善举动结果却可能会感觉自己被误解被欺负,简直糟糕透了。如果你有这样的经验,用沟通分析学(简称TA)的话来说,你可能已经进入一种“沟通游戏”,或称“心理游戏”。

  “沟通游戏”现象,由TA创始人艾瑞克·伯恩在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1964年,伯恩关于沟通游戏的专著《人间游戏》出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原本写给专业人士的书出版后大受欢迎,极为畅销,TA理论借此闻名于世,伯恩也成为公众人物。

  艾瑞克·伯恩,原名艾瑞克·李纳德·伯恩斯坦,1910年生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父亲医生,母亲是作家,伯恩九岁时父亲去世。他自幼就立志继承父业,在母亲的鼓励下进入医学院。1935年伯恩大学毕业,旋即搬到美国接受精神科住院医师训练。成为美国公民时,改名艾瑞克·伯恩。

  1941年伯恩开始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二战时中断。1946年伯恩退伍后又继续训练。期间伯恩不断写下关于精神医学和精神分析的笔记,大量写作发表相关论文。1956年,伯恩申请加入专业精神分析中心被拒。受此刺激,伯恩与弗洛伊德运动分道扬镳,更努力创建一套新的心理治疗方式——TA诞生。TA的主要理论有:结构分析、沟通分析、心理游戏、人生脚本等。

  《人间游戏》正是TA理论关于游戏分析的最早专著。需要注意的是,该书虽然是伯恩的成名之作,但由于出版时,伯恩和他的同事对“游戏”的了解还处在摸索前进阶段,有些认识并不能完全代表伯恩的观点,也就是说,伯恩的有些观点在以后发生了改变。所以,想要对游戏的观点有更全面的了解,可以读伯恩的最后一本书(伯恩于1970年因心脏病两次发作去世)《人生脚本》。

  20世纪60年代初,伯恩和他的同事对于游戏的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仿照伯恩的做法,把他观察到的各种游戏模式标上很口语化的名称,诸如“要不是因为你”“可逮着你了,你这狗娘养的”“你为什么不——是的,但是”等等。在伯恩他们看来,游戏分析似乎可以让人们有效地了解那些一再重复的痛苦的互动沟通,协助人们加以避免。

  《人间游戏》一书,伯恩就列出了当时已归类的上百个游戏。他用大量的篇幅把每一种互动沟通的标准过程加以分析,在某些例子里还提出如何终止或避免这样的游戏。在这些详尽的分析之前,伯恩先简单说明了TA理论。而在结尾,他则简单地预测了一下如果一个人选择不再玩这些游戏,生命将会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一、TA理论的结构分析

  伯恩说沟通分析最基本的兴趣点就是研究自我状态。一开始,他就先建立了一个人格结构摸式,分析个体人格。以自我状态为基础,分析个人思想、感觉和行为的方法,就是结构分析。

  TA理论把人们在沟通中的自我状态分为三种:父母、成人、儿童。简称“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

  简单来讲,已经长大的我们,如果表现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就像小时候时,任性、胆小,我们就处在儿童状态中;如果我们是在模仿父母或与父母形象相似的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不自觉地扮演或严厉或慈爱的“父母”,我们就处在父母状态;如果我们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是针对此时此地所发生事件做出的反应,那我们就处在成人状态。

  处在何种心理状态里决定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根据结构分析,每个人将会对一个特殊刺激从三种自我状态分别表现不同的反应。

  例如:

  刺激:一幅现代艺术作品

  父母状态:老天!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成人自我:标价为350美元

  儿童自我:噢!好漂亮的颜色!

  二、TA理论的沟通分析

  沟通分析是自我状态的延伸,也就是说伯恩透过人们所采用的自我状态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就是沟通分析。

  用不同的自我状态与他人互动,会形成三种不同的沟通类型:互补沟通、交错沟通和隐藏沟通。

  来看一组情景对话:

  情境A

  学生:“老师,请问我这次考试得了几分?”

  老师:“60分。”

  情境B

  学生:“老师,请问我这次考试得了几分?”

  老师:“不好好用功,还有脸问我?”

  情境C

  得知儿子的考试成绩后,爸爸对儿子说:“你哥哥考了90分,姐姐考了100分。”

  三种情景对话中,情景B和情景C给当事人的感觉很不好。为什么呢?

  A对话称为“互补沟通”:学生问该问的,老师答该答的。两个人的行为都符合自己的角色,反应的状态是原来所期待的自我状态。

  对话称为“交错沟通”:问该问的,却答非所问。提问者得到的是非预料中的反应,沟通就会产生阻碍。发起沟通的人表达的意思很简单,仍是“成人状态”,但回应的人角色发生了变化,有了情绪、有了指责。这种沟通像是一个父亲或者母亲在指责孩子。

  C对话称为“隐藏沟通”:表面上的话很客观,其实另有他意。爸爸想表达的潜台词是:哥哥、姐姐都很好,你最没出息。表面上是互补沟通:成人—成人,实际上却是“父母”对“孩子”的指责。

  隐藏沟通是复杂的沟通,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也最伤人的沟通模式。伯恩说,这类沟通也是游戏的基础。

  三、什么是游戏?

  伯恩认为:沟通游戏是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的交流与沟通,但这种沟通并不愉悦。伯恩对游戏的定义不同阶段有所不同,这里采用他《人生脚本》中的说法。他说:游戏是一系列隐藏的沟通,具有重复的本质,并会导致一个明确的心理结局。他还提出了一个描述游戏的基本公式:

  饵+ 猎物= 反应—混乱—转换—结局

  他认为如果一种沟通系列不符合这个公式,那就不是游戏。

  一个发起“沟通游戏”的人,就像在钓鱼:放下鱼饵,吸引一条鱼来上钩。只要上钩,游戏便开始。所以,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玩“沟通游戏”。如果有人想邀请你进入游戏,而你不给他任何反应,游戏便无从发生。

  举个熟悉的例子:

  5岁的小孩Johnny在客厅拉着玩具车跑来跑去,碰掉了茶几上的玻璃杯。

  妈妈听到撞击声马上走到客厅,看见玻璃杯被打碎在地。

  “这是谁干的?”妈妈问。

  “是猫咪干的。”Johnny回答说。

  “胡说,猫咪在院子里。”妈妈说。

  “就是猫咪,不是我!”Johnny开始哭闹。

  “我才不要一个撒谎的孩子!”妈妈大声喊。

  这个游戏可以叫做“可逮着你了!” 很明显,妈妈知道玻璃杯是Johnny打破的,可她明知故问是谁打破的,表面上这是她的成人自我状态在询问信息,但在心理层面上,这是在邀请Johnny在撒谎——Johnny真就这么做了。妈妈的指责和Johnny的抗议让局面陷入混乱。妈妈从成人状态转换成父母状态,变得很生气。结局就是妈妈突然间产生一种自持正义的愤怒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妈妈并没有故意或者有意识地设在圈套来“引”Johnny上钩。相反,她只是因为当时的情况而心烦意乱。

  对于Johnny来说,如果他当时承认“是我干的”,便不会岀现后面的“游戏”了。

  一般来讲,“沟通游戏”有几个特点:

  (1)处在游戏中的人并不自知,至少表面上看并不是有意制造冲突。

  (2)游戏结局很混乱,大家的感觉都很挫败,互相指责。

  (3)游戏是一再重复的。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最熟悉的“沟通游戏”一玩再玩,人物和背景会变,但游戏的形态是一样的。

  (4)参与游戏的人之间都会有“隐藏沟通”。在表面的沟通下,会有隐藏的讯息在传递。

  四、人们为什么要玩游戏?

  游戏并不好玩,那我们为什么要玩游戏呢?

  人们玩“沟通游戏”是因为它能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或是打发时间,或是强化早期对自己、对别人或者对命运的看法。

  这里涉及TA理论里重要的两个概念,一个是“安抚”,另一个是“时间结构”。

  伯恩描述人类有几种共通的需求,其中之一就是对身体接触和心智刺激的需要,伯恩称之为“刺激的渴望”。

  婴儿必须有别人的触摸才能自然成长。这种需求可在日常的亲密交往中得到满足,如父母替他换尿布、喂东西、轻拍背,给他扑粉,爱抚他,拥抱他等。有句俗语:“如果婴儿不被安抚,脊髓将会萎缩”。

  随着婴儿长大,对触摸的需要这种早期基本形式开始改变,变成了对认可的渴望。

  对触摸和认可的渴望可以由安抚得到满足。当一个人用微笑、点头、皱眉、口头问候等表示对另一个人的认可时,这种认可在TA里被称为“安抚”。伯恩选择这个词,是来自婴儿对触摸的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安抚就构成了沟通。

  在刺激渴望和认可渴望之后,接下来便是结构渴望,也就是如何安排时间。人类永恒的问题是如何安排,也就是结构化其觉醒的时间。

  人与人相处时,度过时间的方式有六种,伯恩称之为六种时间的结构,分别是:(1)退缩;(2)处在仪式中;(3)消遣(或译作闲谈);(4)活动,即工作或干活儿;(5)玩些心理游戏;(6)亲密。

  伯恩认为,这六种分式可以满足人对时间结构的需求。人们在获得、给予或避免安抚的过程中,时间得以安排。

  退缩是一种避免安抚的方式,此时人们彼此不做交流,比如在地铁上。仪式和闲谈提供了表面上的起码的安抚,比如两人见面后的彼此问候。心理游戏也是安抚的来源,当然经常是负面的,但是因为结构渴望所表达的需要是避免无聊,人们宁愿得到负面安抚,也不愿意没有安抚。活动和亲密一般是提供了一个正面安抚。

  《人间游戏》书中,伯恩列出了玩心理游戏的“六种获益”,提出了游戏分析的理论要素。

  下面选其中一则典型游戏加以分析说明。

  夫妻之间最常见的游戏:

  怀特夫人抱怨说,因为丈夫严格限制她的社交活动,所以她一直没能学会跳舞。

  心理治疗令她的态度有所转变,她的丈夫也因此对她更为宽容。

  现在怀特夫人可以自由地扩大她的社交圈。

  她报名参加舞蹈班,结果失望地发现她对舞池怀有“病态”的恐惧,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

  游戏分析:

  【主题】“要不是因为你”

  【目的】(1)寻求安心(“不是因为我害怕,而是因为他不让我去做”);(2)自我辩解(“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因为他阻拦我”)

  【角色】受到限制的妻子,专横的丈夫

  【心理动力学】最有可能源自恐惧

  【范例】儿童期父母的限制,现在换成丈夫

  【沟通范式】

  (1)社会层面的沟通:父母状态—儿童状态

  怀特先生:“你得呆在家,照顾家庭。”

  怀特太太:“要不是因为你,我本可以在外面玩得很开心。”

  (2)心理层面的沟通:儿童自我—儿童自我

  怀特先生:“我回到家时你一定要在家。我很害怕被遗弃。”

  怀特太太:“如果你帮我避开那些恐怖的情境,我就呆在家里。”

  【步骤】(1)命令—顺从(“你得呆在家里”—“好的”);(2)命令—抗议(“要不是因为你”)

  【获益】

  (1)生理获益:维护神经组织健康;(2)存在性获益:妻子的心理地位——“所有男人都是专横的”——得以确认;(3)内在心理获益:对丈夫的屈从能让妻子避免体验到自己的恐惧;(4)外在心理获益:通过丈夫的约束,妻子回避了她害怕的公共场合;(5)内在社交获益:通过顺从,妻子获得了说“要不是因为你”的特权;(6)外在社交获益:当妻子和女性朋友们聚会时,这将转变成一种“要不是因为他”的共同话题,使整个群体凝聚起来。

  伯恩认为,沟通中的游戏是造成人们心情沮丧、彼此伤害的重要原因。他将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游戏分门别类,加以命名、讲解、分析和研究,目的就是让人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沟通对象,让人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得更融洽。透过这些游戏,你是否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妨试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