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25小时》读后感10篇
《天天25小时》是一本由劳拉·万德坎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带我走过了人生的一个低谷,这个低谷,我把它命名为中年危机。或许,年龄似乎还没到中年的地步,可那时的心情,犹如此。谁叫我早熟呢:)
现在重头翻来,这本通过银行积分换来的书并没有什么奇特,不过是哪种老套的老外的鸡汤写法,但是,在那时,我深深地领悟了事业、生活、打工的边界,所以,我知道了我在哪里,走向何方。
人张嘴活着无非有两种,别人来喂,或者自己找食。除了星N代、官N代、富N代、拆N代,剩下的就只能靠自己了,靠自己如果想要从活着的档次提升到生活的层次,要么拼命打工,要么创业不亏。我以前总在想,为什么有些人边打工像边打鸡血似的,激情四射,有些人却上班死下班活,因为,前者把打工看成事业,后者只是打工。打工的较高境界,变成了事业,变成了生活;打工的痛苦境界,打工只是为了活着;还有一个境界,事业就是生活,自己给自己打工。
自己给自己打工,如果老板跟你这么说,那么就是最有激励的谎言,呵呵,人艰不拆,姑且为三斗米相信吧。等我做老板了,再去诓别人。
如果只是打工,我们活着的状态就是天天被强奸的状态,只能在痛苦中幻想着自己正获得了快感,所以打工的我们常常会进入一个职业倦怠期,悬在头顶的"自我实现"达摩克利斯剑使我们诚惶诚恐,举步维艰。有人会选择离职,或者自己创业、或者继续跳入另一个火坑,有人会继续呆着,熬到死。所以,我们随便看一个公司里面职场中活着的人,他们的存活策略:1、鸡血型:打工就是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放干最后一滴血;2、混混派:打工就满足活着所需,其他的就别来烦我;3、投机者:我只是来捞好处的。
我只能说,我把这本书读偏了,总结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多时候,领悟的东西未必是正道,不过在任何时候,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什么都重要。
《天天25小时》读后感(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时间使用手册
看书的标题,还以为又是本利用提升时间使用效率、并行化任务、充分利用碎片等时间策略来达到每天节省下来一个小时的便利方法手册类的图书,但看到其他豆油们的评论,并亲自阅读后:发现这又是一本文不对题的好书。
作者是一位以撰写文字为生的自由职业者,在书中提出了两个主要的观点:首先是在时间使用时要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这基本点出发,其次采用每周168小时的整体策划使用的方法。
在以周为整体的使用时间上,作者也是强调首先要记录(量化),然后进一步评估,分析和改进自己的周整体时间的使用,并且通过梦想列表逐渐寻找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利用自己职业的优势,通过大跨度的时间范围的统计列举对比,揭示出目前的美国人民的时间变化性,并大量列举了不同成功人士的各自迥异的时间花费,当然这里成功并不是我们所简单理解的成功就是有钱或有名。
书中有部分章节主要讲述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于个人的差异性巨大,专长不同,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而是重点描述了当你从事自己擅长工作时候的心流模式,并采用梦想列表逐渐找到每个人的擅长。
非常有意的是作者从一名全职女性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了家庭生活、家务劳动的时间消费方面的问题,并且以自己的时间花费为例,给出了最小化、外包等方法,降低在对核心竞争力时间非必要的花费。
最后作者给出同名命名的商业网站,作者又卖起了时间咨询业务,呵呵一切都是服务业,光靠图书挣钱的时代过去了,图书只是服务和咨询的品牌先锋,起着导引客流的作用。
第一遍快速阅读,以后再精读一遍!
《天天25小时》读后感(三):自由职业者的时间管理——读《天天25小时》
自由职业者的时间管理——读《天天25小时》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说他一天能挣1万块,或者10万,甚至更多,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这本《天天25小时》的作者是骗子吗?我想不是,而我高度怀疑这本书的翻译者是个骗子,因为明明这本书的英文名叫《168 hours(一百六十八小时)》,无论音译、意译还是胡译,都不应该有25小时的出现,只能说,这个中文译名较之原书名,更加功利,更加哗众取宠,以至于我差点错过这本好书。
自由职业者的时间管理书
作者劳拉·万德尔坎姆是纽约市记者,这个记者看起来并非职业的外勤,而是自由职业者,因为她并不固定在某个媒体,而是不定期的发表采访或者报道在《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读者文摘》等高大上的媒体上。作为自由职业者,看似时间安排的很自由,但内在的压力往往比职场上班族更大,因为他们必须更加自律,更加顺应市场需求,才能生活得游刃有余。
这本书,和《小强升职记》、《搞定》、《全力以赴》等职场时间精力管理书籍有着明显的不同,作者用第一人称将自己如何幸福构建个人生活和事业的一点一滴娓娓道来,同样值得职场人关注和学习。
作者从一开始就提出当前社会中不断强调的时间紧张文化,这种以反复强调工作繁忙的文化氛围让很多人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于是时间也就跟着一起紧张了。有人因为工作繁忙,居然会重新安排一位亲人的葬礼,而《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指出:“一周工作40小时已经是过去式了,甚至曾经被视为极限的60小时工作周,现在看来也几乎是份兼职的水平”。而作者则认为极度时间紧张是个伪命题。很多人声称自己工作非常繁忙,5+2&白加黑,但事实上,进行为期一周的时间开销记录并进行分析以后,会发现自己这168小时的时间真正用在工作上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全神贯注的用在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工作上的时间,更是凤毛麟角。通过合理规划,适当集中以后,一切都拥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满足工作任务的同时,生活可以丰富到超出想象。
这一点我基本赞同,时间开销记录的力量曾经在很多书籍中提到过,不管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还是《奇特的一生》,坚持做时间记录的人,肯定都体会到数据化的力量,是“做事靠系统,而非靠感觉”的拥护者,这样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更善于客观的对待事务,因此,比较容易成长。这里以周为单位,记录自己168小时内的时间开销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很有意义。一方面开始通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时间消耗进行分析,可以有较客观的认知,另一方面一周的时间开销记录只是开始,可以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前不久我对自己半年来的时间开销记录进行分析,并制作了饼图,这时剑飞在思考就提醒我,制作饼图用来分析自己时间开销到哪些方面,比例如何,还需要进一步制作柱形图,详细分析哪些部分可以进一步提高。
工作和生活不可兼得吗?
目前各种时间管理或者类似的书籍都在强调一个事情——那就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管你是独身主义者,还是几个孩子的父母,这些书籍都在强调工作狂的不可取,以及家庭温暖对精力补充的重要性,其中《搞定3》写的最为明显,它的副标题就是《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艺术》,只是更加偏重于提醒人们不要忽略生活、家庭这些分类,以便从中吸取到正能量,补充自己工作事业中消耗的动力。而对于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或家庭却着墨甚少。
女性作家在书中的表述往往和男性有很大不同,而在时间管理类型的书籍上面女性作家更是凤毛麟角,出名的只有吴淡如的《时间幸福管理学》、胜间和代《时间投资法》以及大陆个人知识管理者萧秋水、时间管理培训师李参等寥寥数人,除了萧秋水老师在他博客上对生活中的时间管理有所侧重以外,我只在这本书中系统、完整的看到女性思维在时间管理上的应用。其中一个很有创意的观点就是:工作和生活平衡不需要以事业为重这个隐含前提。作者对于实际实现事业和生活平衡的人们进行了剖析,他们的共同点是:
高效能工作,一次性成功
用自己的品牌讲述精彩
其中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上去,就是不断的专精,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只有掌握了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能有可能实现事业的突破,生活的幸福。那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推广到个人身上,至少应当具备三个要素:
一是准确的职业定位。
三是超强的执行力。
综合这三大要素打造的核心竞争力,目的就是增强个人的竞争优势,让别人无法取代,成就职业生涯发展。因此,把精力和时间尽可能用于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上,比跑跑颠颠的徒劳无功价值要大的多。
其实不仅仅是在工作事业上,在家庭生活中同样有“核心竞争力”的存在,即自己生活更多彩、家庭更加和睦,生命更有价值之所在。书中作者认为: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比繁忙的洗衣服重要的多,但是很多女人宁可把孩子托付给别人也要自己做家务,不若把家务事交付一部分给家政或者洗衣房,而剩下来的时间交给孩子或其他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不是每个家长都有钱雇得起保姆、女佣和园丁,也不是每个家长都钱包充裕到可以负担起带孩子去欧洲旅行的费用。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影响孩子,还可以同孩子一起创造记忆。这才是价值所在。
照顾家庭,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是身为父母的核心竞争力,但照顾家庭并不代表家里的全部时间都忙于做饭、除尘和洗衣服这些杂事,除非有意识的让孩子参与到做家务的过程中来,想办法除去不必要的家务负担,可以让自己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爱人。
高度和掌控,依然是主题
虽然这本书中,作者拿出一定的篇幅用来指出《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Getting Things Done》和GTD方法中不适用于自由职业者的地方,但作者还是自觉不自觉的按照高度和掌控的原则构建了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
作者的建议是4条:
1、控制你的时间安排表
2、不要把表面上看似工作的事情和实际工作相混淆
3、通过忽略、最小化或者外包消除非核心竞争力的任务
4、通过提高你的职业技能提升效率
这里面控制时间安排表主要是通过时间开销记录和分析时间开销的方式,找出自己的时间黑洞以及高效能时间段,然后把年度目标分解到月,再根据月目标分布到周计划中,建立自己未来一周中30~60小时的专注项目中去。不要把表面上看似工作的事情和实际工作相混淆是指专注于20/80法则中的20%——那些实现自己目标所作出的努力。集中精力于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事务上,就应该把非核心竞争力的事务通过忽略、最小化或外包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它们。而最后通过增强职业技能来提升效率则是争取更多时间的办法,通过专精训练打造自己核心技能,这是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抉择。
这些建议,从本质上说,依然是“提高纬度增加视野,加强掌控持续聚焦”
总之,这本书是近期我所看过的最棒的一本时间管理书,虽然名字取得差点,重点偏重于自由职业者,但作者用她细腻的心思和独特的眼光建议人们: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混淆两者之间的界限。这一点弥足珍贵。
《天天25小时》读后感(四):时间管理者的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管理已经火了很多年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依然也只是停留在“问各路神仙,收集资料,慨叹种种”的层面,一旦需要落到实处,时间管理的各种方式便不够用了。有些时候的原因可能是:我没有时间来做规划,而且规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如果果真如此,其实我们按照常态的流水线一般的生活状态便可以让我们自己觉得没有时间冲突,也可以达到我们梦寐以求的“充实感”。我自己经历过很多次的下定决心来要管理时间,可最终都失败了,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我并不觉得按照规定好的时间能够让时间走得更具条理。可事实上是,在没有调理的时间中,我的生活看起来一团糟,到处都是不可确定性,到处都是干扰与打断。然后又陷入了一种焦虑之中。
“宁可一个小时的痛苦而不让一周下来其余的167小时痛苦”,时间管理大师劳拉·万德坎姆在她的书籍《天天25小时》中强调这样的观点。在她看来,每周拿出1个小时的时间来做一个规划,会让其余的时间看起来没有那么痛苦。对于我们而言,时间的流逝和心情的胶着往往连结在一起,这样的时间胶着有两种情况:其一,我们很常见的,也看起来比较健康的,那就是觉得每一天的时间都不够用;其二,是我们可能是做着但是又不会拿出来台面讲的,就是看着时间流逝缓慢却没有办法修改,毕竟下班早点过来会比上班时间长要好更多一点。其实这两种的时间带来的感觉都是底层情绪波动都是类似的,都是基于我们常说的“焦虑”。焦虑是一种杂乱的情绪,它带有期待感,又带有无奈感。罗振宇在这么多年都做一件事,那就是制造焦虑并且宣称贩卖药方。某些人看来,知识是能够解决焦虑的一种方式,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有竞争力所以我们焦虑;有些人觉得旅行可以解决焦虑,可到头来回归正常生活才发现旅行不过阿司匹林。焦虑的源泉是无序,焦虑的解决方案则应该是有序。这么说不一定是正确的,只能说是个人的一种浅薄观点,倘若深入到生理学的探究,这句话是要被拉出来批判的。但是在写这篇文字的人看来,焦虑来源于此,也可以这么解决:给自己一个有序的生活状态。
有序的生活状态可能是这样的:早上醒来起来刷牙,接着按照时间表出门,工作,下班,回家,吃饭,洗澡,休闲,睡觉。这是再常态不过的时间表,有什么好需要设定的呢?除了焦虑,还有一些事情让时间变得捉摸不定,比如说环境压力。如果有人在催着你回复信息,有人邀约你打一盘游戏,甚至你周边的同事都已经加薪升职,时间就会变得没有那么规整了。除了环境压力以外,还有就是我们常见的多任务状态让我们变得无序。你是否尝试过一边打电话一边做ppt,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开会一边回信息,甚至一边阅读一边听音乐。这里边有些是有效节约时间组合,比如说吃饭和看电视,因为这两样并不会分散你的注意力,所以同步并不会出问题(仅从时间利用的角度);但是如果你要是一边写作一边看电视,那可能就没有那么好玩了,结果可能是你看完了电视你都没有办法来开始你的写作。在我们判定哪些事情可以组合来做,哪些不能,我们可以参考这样一个标准:如果同时做两件事情并不会彼此干扰,比如看电视并不会干扰你吃饭,那么这两件事在做的时候并不会阻碍你的时间的有序性。反之则避免进行多重任务工作。
有序性可能源自规划。有效的规划是针对时间的整体性进行细微切割,采用切割法能够让时间变得更为合理,但在这里,我并不建议所谓的碎片化时间的无缝衔接。人的大脑在处理不同的事物之间需要一个缓冲带,而这个缓冲带会视任务的难以程度而形成它的长与短。比如说,我们在写数学作业的时候突然转换到作文写作,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缓冲,但是如果从数学作业到物理作业可能就没有那么困难了。任务的相似度可以让缓冲时间变得更为短暂。但是,如果你在做一件需要及其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的话,在此之间来刷微博刷朋友圈可不是一个好主意。在做时间规划的时候必须要将任务之间的关联性考虑进去,并且对任务之间的难以程度以及使用的时间算进去。对于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空闲时间,并不需要像一个苦行僧一样来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毕竟,在阅读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与看一部哲学书籍之间,再听一篇文稿的做法可能并不是一个好事情,高负荷运转的大脑可能对此会发出它自己的反抗。这可是与时间管理的初衷相违背:时间管理是为了更好的脑袋幸福度,免于焦虑。
劳拉·万德坎姆可能会建议你做规划之前先做一个时间的统计,看看自己过去的一段时间之内到底做了什么,然后再找出哪些可以改善。这已经不仅仅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了,这里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那便是时间管理能够带来多少幸福感的问题,也就是个体功利的问题。正如我前面所说,时间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幸福,如果这些步骤都让你感觉到更为痛苦,可能你并不适合来做这么一件事,而选择放飞自我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我们在不需要那么自律的情况下来做时间管理会不会有点走于形式?比如说:我觉得今晚跑步是痛苦的,所以我今晚放弃,我明晚再跑。显然,这样的跑步计划可能就已经失去意义了,因为明晚肯定会有聚会什么的来打断原来的计划。如果在强调个体幸福感的同时又强调计划必须进行,这里就是如何减少个人痛苦的同时把目标达成的问题,这时候,时间管理就会变成一个新的范畴:目标管理。
集中时间来做你最享受或者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的事情。找不到你的喜爱的事情?那你总会有一种事情是必须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说:工作。如果你连这样的事情都没有,那么当我没有说过这些事情,并且可以关闭该页面了。集中你的时间来某一个阶段做一个事情,专注解决一个事情会让你找到有序的时间流动。正如很多人强调说做事情要分主次,我也会如此。只是我会把时间之内,只有一个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其他的事情可能可以放在其他时间甚至可以省略掉,或许它能够给你更好的幸福感。如果按照我刚才说的,你要追求更好的幸福,因为这才是时间管理最基本的目的,那么,我是不是应该鼓励你去玩一盘游戏而不是继续手头的工作呢?并不会,我会建议你给自己一个目标,用1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一个工作的时候可以玩15分钟到20分钟的游戏,如果你的游戏一般时长是如此的话。
相比于多数人强调的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集中时间来发展它这样的建议,我会说,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一个那么大胆的抉择。比如说,我们并不大喜欢当下的工作,可是自己必须要偿还债务,那么如何做呢?当然是要做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然后把自己的理想生活作为其余时间的状态。你不必要一天24小时都去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你可能需要的是花更少的时间来做工作,然后剩下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生活。那么这里边你会遭遇到痛苦,但是这些痛苦是必然的,如果你有能力逃脱痛苦。如何面对正在遭遇的痛苦是时间管理的一大部分,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会告诉你面对它,然后学习,然后让自己成长。是的,人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同时也要承认,生活本身就不是完满的。但是如果你遭受更短时间的痛苦而享受更长时间的快乐,是不是就大不一样了呢?
对于很多时间管理者而言,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因此用时间来购买其他的东西都是合理的,比如说花钱请别人来照看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个在职的妈妈而言,照看自己的孩子的同时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可能是痛苦的,但是如果用金钱能够换来时间那就再好不过了。实际上,我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难道不是吗?我们叫外卖,我们外包业务,我们甚至连书都不亲自阅读而是阅读那些别人拆解过后的或者所谓阅读精华。只是我们对“人人都是卖家,人人都是买家”这样的意识并没有落实到各个角落(当然,也不可能各个角落都能够落实)。其实这里又涉及到“比较优势”。时间管理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幸福,而手段则是利用一切利我手段完成自我幸福的追求。在专业分工日益明细化,生活认同日益小众化的今天,或许我们叫外卖会比自己煮饭更节省时间,或许我们外包家务会是更好的方式。
时间管理者除了需要明白时间管理是为了追求幸福所以应该摒弃苦行僧观念,需要知道目标管理可以减少痛苦增加幸福感,并且认同“人人都是卖家,人人都是买家”的观点之外,或许还需要一些励志的故事。这也是很多时间管理倡导者常做的一种方式,就是举例说明哪些成功人士是通过时间管理来达成自己的成就的。也许我并不会这么做,原因是我并没有结识也没有采访过那些人,所以如果我说出那些话语会让自己的文字看起来谎言连篇。实际上,时间管理如果是为了成功,那么在目标管理上增加自己的成功目标或许是有效的。在我看来,时间管理或许不仅仅是为了成功,还有为了快乐。如果不是为了驱除焦虑而获得快乐所以时间管理,或许我们会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苦行僧观念了。
《天天25小时》读后感(五):收获很少。
挤出25小时的要点。
第一个要消灭的是电视机。看电视是逃避问题的一种方式,这样就不用花时间思考人生的困境。劳拉甚至推荐干脆就不要在家里放电视机。
第二个要消灭的是家务,把洗衣服等家务外包出去,这样家庭连洗衣机都不需要了。
第三个是要利用好闲暇的15分钟,比如把看朋友圈的15分钟换成看15分钟的TED,积累下来,收获就会特别大。
《天天25小时》读后感(六):《天天25小时》——读书笔记
《每天25小时》 ——你拥有的时间远比认为的多
第一部分:你的168小时
1. 做时间记录,按照一周168小时作为一个周期,进行时间消费记录。如果你觉得已经记录下的一周不具备代表性,你可以重新开始。但记住:并非每周都完全是“典型的”。
2. 把时间用在核心竞争力上。力量太过分散而不能有所精通,或者花太多时间在你不能领先的事情上,都是没意义的。
3. 我的“100个梦想”。这个练习过程如下:“不必很复杂,你可以写想去的10个地方,想读的10本书,想尝试的10家饭店,想学的技能,给自己定的10个收入目标等等。 这一经历帮助人们看清楚“喜欢自己做的事是什么感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尝试那些你认为可能喜欢的事情,你能够更加了解自己,你真正的长处、你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是什么,你还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值得你追求。
第二部分:关于工作
1. 适合你的工作:1)如果你选择了正确的并适合自己一生的工作,通过劳动你会沉醉于自己的工作,你工作过程中的每个小时都可以是快乐的来源。2)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一步。
2. 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1)“做你所爱”意味着你的工作应该“与你的专长、创新思维技巧以及你内心最强烈的动机相匹配。”内心的动机意味着热爱工作的实质及其本身。2)“爱你所做”意味着“你要找到一个既可以让你持续地专注于内心动机,又支持你挖掘新思想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3. 管理日程表:无论自己怎样选择,工作时间的最理想状况这段时间中没有任何与你事业和生活目标无关的事情。任何不会是你接近职业目标的“工作”都不能称为工作,那是在浪费时间。
4. 实现目标需要四步骤:1)控制你的时间安排表2)不要把表面上看似工作的事情与实际的工作混淆3)通过忽略不计、最小化,或者外包消除非核心竞争力的任务4)通过提高你的工作能力来提高效率。
第三部分:关于家庭
1. 家庭核心竞争力:对于父母来说,亲子教育是一项核心竞争力。多把时间花费在此项上。
2. 不要自己洗衣服:将那些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家庭事务通过外包的形式分配出去,将时间用于做核心竞争力的事务。
3. 充实完美的生活:1)选择几个可以给你带来最大幸福感的活动;其中一个必须是锻炼身体2)为这些活动安排固定的时间段3)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资源,来让这些活动更有意义4)利用直线原则给家庭和朋友创造更多时间,或者创造更多的休闲时间5)不要放弃细碎的时间,一点时间也能带来乐趣。
4. 最后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当冠军变成普通人,当庆典上的气球都泄了气,五彩的装饰都被扫进垃圾桶,第二天早上你依旧得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168小时。
《天天25小时》读后感(七):没有25小时,但每人都有168小时
整体来讲,书中的很多方法颇具实用性,可操作性也较强,特别是贯穿于本书的每周168小时的概念能够给读者一种全新的看待时间的视角。
书中建议可以利用EXCEL表格来记录你的时间,但现在用时间管理的app更方便(推荐 IOS:now then,安卓:爱今天)。利用时间管理软件来记录你的时间,让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更精确,从而提高了我们对时间的掌控能力。
比如你今天读完了一本书,在没有进行时间记录时,你可能会模糊地认为这件事耗费了你一整天的时间,而你的实际阅读时间可能只有5小时。当你开始记录自己的时间时,你会对目前所做的事情更加专注,因为每次停止计时都是一次及时的反馈,会起到良好的自我管理和监督作用。你不会再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而是明确地知道每一分钟都用在了哪里,从而提升你对时间掌控的动力和信心,你不会再感到来不及或是因为觉得还有大把的时间而拖延。
作为生活在纽约市的记者、自由撰稿人,Laura Vanderkam在书中说,她创作这本书的立场不是作为一名高效工作专家,而是作为一名关注成功并幸福的人如何构建生活的记者,因而书中所提及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我们能从这些真实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例如,如何在处理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又能管理好家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完成自己的人生转型。
每个人每周都有168小时,当你真正开始对这168小时做记录和分割时,你会发现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忙。
此外,书中更多的篇章集中于怎样实现家庭(特别是照顾孩子)和工作的平衡,更适用于有baby的妈妈族。
没有一本时间管理类的书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你需要的是从中借鉴一些可行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表,然后just do it.
《天天25小时》读后感(八):掌控好你的时间
微信公众账号里关注了很多把时间规划得很好的辣妈。除了每天上班出差,带娃参加各种丰富有益的活动,P出美美的照片,节假日照常旅游,还把公众号经营得风生水起。有的甚至还发展出了副业。天晓得她们是有多大的本事,能无缝转换各种身份,把日子过得如此有声有色。
记得自己多年前的想法,就是女强人一定是家庭不和谐不幸福,女人不可能维持家庭的工作的平衡。找工作的时候,家人都劝服我要找个安稳体面的工作,生活的重心当然是要相夫教子。也见到了确实工作能力很出色的亲戚,过着可以周游世界却形单影只的日子。所以自己几乎也是毫不犹豫地觉得,工作嘛,混混日子应付过去就可以了,经营家庭才是重心。
然后顺理成章结婚、工作、怀孕,还幸运地生了双胞胎,一开始带孩子的日子真是鸡飞蛋打、日夜颠倒。好在老妈可以帮不少忙,我还可以在半年后正常回归上班。不过此时的工作于我而言,就像是可以摆脱宝宝哭声的避风港,我心安理得地把它当作朝九晚五定期拿薪水的铁饭碗。我尽可能逃避一切繁琐的工作,我希望任何人不要打扰我的“计划”(可能是网购、看公众账号),领导谈话表示我态度消息也是不以为然,因为我内心始终觉得我是两个宝宝的娘,我不可能工作做得好,同时还把孩子照顾好。
可能内心依然埋着不甘心的种子,在经历了几次领导面露愠色的批评之后,我开始正视自己的工作,发现沉浸在工作时候,也是一种享受状态。而且它并没有影响我经营自己的家庭,反而一天的忙碌之后,我更能提起精神享受带孩子的心无旁骛。而我也得到了领导的首肯,说“也是上发条了”。
于是我开始反思所谓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真是不可兼得吗?当然任何事都是有舍有得,可是工作的对立面不是家庭生活,它们是相辅相成组成生活的重要片段。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固然需要时间的打磨,却可以选择在不减少家庭活动的基础上,将不重要的其他事情(比如家务)外包出去。也就是说只专注于三件事:工作、照顾家庭和自我学习,其他事情可以交给家人,或者花钱雇来的阿姨、服务等等。《天天25小时》将之形容为打造你的“家庭团队”。
你必须要相信,你有能力为任何重要的事找到时间。不要对自己说“我没时间干这事,我没时间干那事”。而是要告诉自己,我不会做这件事、那件事,因为它们不是重点。
当然,掌控好自己的时间是个大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炼成。它的前提是你需要了解自己真正的内心愿望,然后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也就是充满鸡汤味的那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以前我一向鄙视贩卖梦想的鸡汤,可是我发现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人确实是拥有梦想并且发挥到极致的一群人。当然梦想不一定是要改变世界,也可以是很小的一件事。只要确定好目标持之以恒,掌控好实现自己梦想的时间,你就是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