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湖时光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湖时光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4 04:4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湖时光读后感精选10篇

  《西湖时光》是一本由周华诚著作,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6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湖时光》读后感(一):《在每个节气里行走》——新闻晨报文摘

  拍下季节变幻的风景,写下闲散文字坚持一年,拍摄了5000多张照片,写下8万多字笔记城市人,疏离大自然已经很久,疏离季节更替已经很久。人们每天在高大建筑物生活不知今夕何夕。而本书作者周华诚,在每个节气里行走,在与大自然的持续对话中,他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

  西湖你好

  那是两年前的事情了……我想说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你可能和我一样心里有着刚开始时的恐慌

  我并不总是惧怕旅途——事实上,我很喜欢每一次短暂旅程的出发,那会把我带向无可预知的远方,更重要的是,不用多久你会回归原位,那就意味着一段非常美妙的谜一样的过程。但是那一次不一样——当我驾着自己车子来到满眼陌生的杭州,面对高高耸立的大楼、横七竖八的马路和高架桥、不明所以的交通标线,以及脚步匆匆来往于斑马线上的人们脸上显露的漠然与疲惫神情,彼时彼刻,我的心中充满未知恐惧

  一次人生的大转折就这样发生了。

  我们对未来充满不能把握情绪,因为我们不了解未来。人生的道路总是有无数条,你向左走或向右走,都有一条路把你带向远方,而且各有不同的风景 (正是这种存在于想像中的风景会对某些人产生无可名状的吸引力)。站在岔路口的那一刻,你会无比纠结,而多年以后的事实总会证明,只要你在行走就对了——迈开脚步,崭新的道路会向你敞开所有的风景。

  事实上我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杭州这座城市向我摊开了它的地图。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我乘坐公交车去了一趟西湖边,面对那一泓宽广湖水时我觉得很高兴浪漫灯火湖面摇曳出碎影波光人影湖光山色里穿梭不停。此时我很想西湖打个招呼,我说:“西湖你好。”

  提到“杭州”这两个汉字你会想起什么?像水一样丝滑的绸缎色泽翠绿甘香如兰的龙井,还是让人在异乡想起就会在舌尖生发乡愁之感的莼菜,每到深秋时节就满街满巷飘荡的桂香?是许仙与白娘子缠绵绯恻,钱塘名妓苏小小的油壁香车,还是破扇破帽人间活佛济公的似疯若癫……

  恐怕所有这些,都比不上一面湖水的诱惑吧。杭州之美,美在西湖。杭州这座城市也因为有上天赐与的一面湖水,而被称作“天堂”,西湖呢,又因为地处杭州而熠熠生辉。一座城与一面湖,千百年来相依相偎,遂为天下一景。

  住在杭州,是幸福的。

  身为杭州人,更是幸福。

  有多少脚步朝着杭州的方向纷纷奔来。有的人流连五日十日,依依不舍离去;有的人终不忍离去,于是在此寻一份工作,租一间小屋,落下脚来;有的人落脚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找到了相爱的人,构筑了温暖的小巢,也有了出生地一栏填着“杭州”二字的小宝贝,就此幸福地在这座城市生活下去。

  爱一座城市总能找出一些理由。因为喜欢的人,喜欢的工作,喜欢的景致,或仅仅因为,有喜欢的小吃,喜欢的马路,或是拐角弄堂里那一盏温暖的路灯

  有一个深秋的清晨,我出差路过这城市,因为要赶车便起了个大早。出得门来,满眼清新——下了一夜的雨,湖滨的路面上,高大的悬铃木落了许多黄色叶子雨滴还纷纷地从树梢上落下,柏油路面是湿黑湿黑的,有着可以触摸的质感。我打了一个车,从南山路往北山路走,穿过西湖隧道,到达植物园外的那条路,忽然觉得像是到了一个世外桃源,那么纯净世界空气是湿的,清的,高大的树木层层叠叠郁郁葱葱。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生活在杭州,也许是一件美好的事——哪一座城市的中心,会有这么多的树呢,有这样奢侈绿地呢?

  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人,把来杭州旅游,把看一眼西湖,当作一个人生的心愿呢?尽管城市有着种种不如人意东西,漫漫的堵车和高高在上房价,是普遍存在而且常让人感觉开心。但在这一刻,我理解了他们——是的,这就是杭州的细节:有西湖,有森林,有绿地,有梦想

  为什么不留下来呢?坐在出租车上,窗外的景物一幕幕向后移去,我这样想。

  只要走到西湖边,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了。

  西湖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西湖。自从来到杭州,我都想天天都去西湖边坐着,无所事事,晒晒太阳,看光阴的脚步一点一点移过去。但是我不能够。我得努力工作,好好挣钱,好让自己在这个城市安稳地生活下去。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天天在都市高楼格子间和拥堵的汽车长龙里来去匆匆,你是感知不到春天悄然来临的,只有偶尔经过街头公园里,一抬头发现一两棵桃树孤单单地传递春暖花开消息时,才发现,春天来了。这时候,你会感叹,自己疏离大自然有多久了!

  对,我需要一个借口,可以经常去西湖边走走,坐坐,但是我又不能常去,所以我想到一个法子,每隔半个月去一次。就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节奏进行好了。

  这就有意思了。

  好像我每次忙里偷闲,去西湖边散步、吹风,并不是偷懒,而是有着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你看,我是去跟季节约会的!

  无须否认的是,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受到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的启发。苇岸是这样一个人——他对植物无比热爱,于是就在乡下造了一间房子,终日生活在大地、庄稼、鸟与昆虫草叶、花和果实间,胡蜂来去,季节转换,他日复一日沉浸其中。在1998年,苇岸开始了为二十四节气拍照的工作,在他居所附近的田野上,选一固定点,在每一个节气日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文字,写他的《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系列散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他写到《谷雨》便戛然而止,如同他的生命

  二十四节气,也是农耕时代留下的美好事物,如诗经一般雅典。对于我的祖辈来说,节气深深地嵌进他们的每一道年轮中,成为他们的生命历法。“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对于节气,祖辈们早已熟稔于心,类似的农谚他们张嘴就来,并以个人的生命体验反复佐证着这些短句的灵验性。

  而今,不管是对于土地,还是对于节气,我们早已疏离得太久。当我置身于一座繁华都市中却试图贴近节气,这样的举动不免有点南辕北辙刻舟求剑江南的节气物候特征并不明显,节气与工厂生产股市起伏也并无多大关联,这也只是原因之一;此外,更大的原因是,我无意于去做一件庞大的事,像一个气象学家生物学家那样科学细致地记录那一切。我意欲所为,只是从个人化的视角,来观察一时一地的变化,草长花开,鸟语人间,我眼之所见毕竟只是西湖这个庞大命题里极其细微的一小块,如此局限的记录和写作,真的有意义么?

  刚开始我也不免要这样地问自己。

  花在开,花在落。云开了,日出了。一草一木,悄悄生长。这眼前的一幕一幕,皆是充满人生的诗意

  一直蹲在地上,专心致志地看一群蚂蚁。看它们怎样呼朋唤友,搬动一具小青虫。怎样在大雨来临前,倾巢出动,举家搬迁,把贮存的白白的大米骄傲地抬走。

  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看蚂蚁这样的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你也一定会跟我一样。忍不住。说,“意义”是扯蛋。

  人一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走在西湖边,你不由会拿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问问自己。当然,好多问题并没有答案

  但是随节气行走西湖这件事渐渐地做下去之后,我越来越喜欢上了它。至此,我来到这座城市已有一年,伴随着每一次去西湖边行走,我也逐渐地融入了这座城市。最初的焦虑紧张不安烟云般消散。我的心灵在湖边得到了舒展和安放。

  村上春树有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是一名跑步爱好者,25年日日坚持。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是的。有些事你若喜欢,去做便是。

  惊蛰

  所谓惊蛰,大概是说,这一天是春天的闹铃吧。雷公轰隆隆一响,再沉的懒觉,都没法再继续睡下去了。

  惊蛰这天,除了有雷声,还有雪子从天空中落下来,风吹来冰冷刺骨。次日却是出了一点太阳了。西湖边的游人竟然那么多,虽然,风也是很大,人们行走时不得不裹紧外衣

  白堤上的草地却是绿意盎然,柳条上早已萌出了黄绿,那嫩色是早春的眉眼。我在白堤上举目一望,整个堤弥漫着一个浅色的春天。唐诗说:“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之雷,除了把冬眠的虫子叫醒,还把农人们叫醒。从今往后,一日日的劳作也再不能停歇。

  我从北山路一路行来,清新扑面。在立有“北街梦寻”石碑的水上栈道,有人久久站立,面朝西湖,默默无言伫立不动。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西湖。每个人心中的西湖,与他自己心灵对话。

  北山街现在当然是柏油路面,阳光树影投射其上,很有味道。北山街各样的花园洋楼很多,曾是名人雅士流连最多的地方,更是值得细品一番。脚下这条路,民国初年是石板土路,1920年改成石砌驳岸,1933年又拓宽道路,改成柏油马路——我对着这一条路也发了好一会儿呆,想着这路上曾走过多少风云人物

  逛了一圈天色尚早,我便趁兴往宝石山上去。从宝石山前路往上走,登数百级台阶,有一家有味道的书吧,名“纯真年代”。书吧位于山腰上,风雅一时,据说是这座城市文化领域的新地标,文人来往,常会于此。我还在竹林边,在陡坡上,看到一只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从路的右面悠闲地逛到左边,然后大摇大摆地窜上树枝迅速地跑远了。在纯真年代书吧的二楼,凭窗望湖,风景绝佳。远望去西湖如玉,湖上雾气氤氲一线嫩绿的白堤如玉带般隐隐横亘在树枝间。手上握一小杯咖啡,在阳光下闲读两页书,真是叫人不忍离去。在这窗内,莫言提笔写下一副对联:“看山揽锦绣,望湖问子潮。”锦绣和子潮,分别是老板娘老板名字。关于这对夫妇,是有许多故事好讲,其间有一见钟情美丽,有心灵相通的默契,有夫唱妇随的相依,有共度困境的相助。这故事,恰与这湖光山色有着天作之合。我在这间书吧里逗留良久,沐浴一身的阳光。保俶塔就在二十米之外。心里想着,以后有时间,一定都要来这里坐坐——我知道,在宝石山上看日出是很多年轻人热衷做的事,但依我的心境,晚上来爬宝石山,并在这里消磨掉几个小时,最是切合我的心思。惊蛰,是把虫儿惊醒,把人儿也敲醒——让你想一想事;想一想自己是何人,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然后留出一点儿时间,静待一朵花的悄悄开放

  星期周刊记者 王娜 编辑整理

  原文刊载于2013年3月17日 《新闻晨报》B14版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3-03/17/content_990474.htm

  《西湖时光》读后感(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西湖

  适值晚春,所以便从第三季开始阅读《西湖时光》,读着读着,仿佛像是与华诚老师并肩在西湖边散步,与他看一样的风景,与他体会一样的宁静空灵

  对西湖的向往,是从《新白娘子传奇》开始的,幻想着自己仿佛就是那白纱飘飘的绝色女子,撑一把描着巍山的油伞,立在小橹慢摇的船头,观望烟笼的绿堤,微漾的涟漪,隐约的雷峰塔……

  华诚老师笔下的西湖是活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独特的风景与故事,若不细细察看与品味,你也许只能看到水,看到树,却闻不到清草的气息,听不到花开的声音……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西湖,每一位来到西湖边的客人,无论是缓步慢行,还是匆匆而过,都能在心里印下它别样倩影

  周老师在西湖边修行,修心,我们的西湖在哪里?

  《西湖时光》读后感(三):与西湖的约会 满满都是爱

  读了几页猛然发现,它既不是游记,也不是旅游手册,也不是摄影相册,也不是散文,它是一本讲诉与一位叫“西子”的女子长达两年半的单恋史!如果它不以24个节气章节来写,可能就会变成《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意识流。书从秋天遇见“西子”写起,步入漫长冬季,然后是春的苏醒,再至夏的兴旺。好似一部剧情片,让你进入作者的视角和思想,有所思有所得

  我喜欢书里用不同节气观察西湖的方式,加之作者的图文描述,那些美景、美事、美人就一一展现在你眼前。身为杭州人的我也不免有点羡慕嫉妒恨。

  问我理由?

  首先,书里有各种美图。若你只看插图,也是一种享受。我翻到“雨水”这个节气,居然是2月19日,这不是我的生日吗?原来我生日还与这样有湿意的节气重合呢。(原来在这么特别的日子他们也在约会!我居然没想到!)

  再读文字,一则则美好的故事,不禁让你感叹人生如此多变化,不如顺其自然,像阿莫达瓦部落那样,没有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概念,全神贯注于当下,珍惜当下这份美丽的礼物(present)。

  说到美人,书里给你描述了“西子”姑娘的24种娇媚姿态,让你不由得发出“这么美!我怎么错过了呢?”的叹惋。不仅如此还有其他在湖边的人,那擦肩而过的男女、那等待花朵开放的老人、那一起憧憬未来的情侣以及那些长眠在西子湖畔周围的故人。你细读这本书,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小确幸,他们的美,其实在你身上也有,待你去观察去探寻。

  还有,更让我佩服是作者的坚持。他说:“有些事你若喜欢,去做便是”,“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西湖化解你的浮躁,给你安静的力量,有时候你不需要刻意想什么,只需要放空地坐在湖边,看这静静的湖水就能很满足。

  所以说,我的羡慕嫉妒恨是情有可原的吧。

  引用书中的一段文字:“天晴也好,落雨也好,下雪就更好——我愿意牵着她的小手,一起在这里行走。说话也好,不说话也好,只需在一起。”

  嗯,这也是我的告白。

  《西湖时光》读后感(四):感受慢西湖——《信息时报》书评

  感受慢西湖

  作者:朱晓剑

  在周华诚的《西湖时光:遇见24节气》里,我读出了一种慢。慢生活的慢,也是思绪的散漫,跟节气相关,又跟城市的脾气相连,从而构成了西湖时光。这时光是那样的美好,以至于会忘乎所以,比如霜降,“隐藏于记忆的清寂之美”,比如小寒,“似水年华里的不动声色”,比如惊蛰,“等一朵花开的时间”,比如小暑,“所有的美好都隐藏在变化之中”……

  这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真是一种修行。周华诚在西湖边的行走路线是,从断桥边开始,沿着梧桐密布的北山路一直往西南方向走,经过西湖博览园博物馆、菩提精舍、春润庐、秋水山庄、新新饭店这一路,到了苏小小墓边上左拐,过了西泠桥,往孤山路的里边走,一路经过楼外楼、中山公园、浙江博物馆、平湖秋月,再走白堤,过了锦带桥,直到断桥。

  我猜想,这跟阿兰·德波顿的《机场里的小旅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更像是西湖岁月的梳理。曾经相遇的人和事,能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怎样的刻痕?这个答案最终可能是无解的,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样子:碎片化构成了日常生活。但这细节却让生活变得灵动,也正因这样,日子才会绚烂起来。

  在24个节气里,行走。与其说是跟节气相遇,不如说是通过这个来审视自己,以及那组成的种种镜像,显得有点不大切实,我的意思是,当这样的行走跟那些历史掌故,糅合在一起,然后再杂糅成一个具象,那是怎样的场景,总让人觉出几分美好。

  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那么,西湖时光所留下来的感慨是怎样的场景,亦或是怎样的哲学?也许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所走的路径不过是彰显出自己的态度和方式,仅就这一点而言,行走所带来的却有可能是对时光的反照。

  由此我想到,周华诚对西湖的爱和眷恋,可谓是都市人病症的集中体现,焦虑,忧愁,种种情绪让都市生活紧张,而又赋予物质化。这样的世界容易使人异化,也正因这样,西湖就像治愈疗伤的胜地,不自觉地担当着某种治愈现代都市病症的可能。不仅如此,西湖时光所留下来的还有着更深切的涵义,亦即在时光里慢慢行走,让时间释放自然。

  通过24节气这个媒介,完成对西湖的现代解构。西湖所承载的时光也就更富有意味得多。假若有时间,真想跟着周华诚去踏访西湖,看一看那些景致是否还留有诗意。也许会跟着作者一起感叹:如此美好,你怎忍潦草而过。

  原文刊载于《信息时报》2013年3月17日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3-03/17/content_2183114.htm

  《西湖时光》读后感(五):人间何处问多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自清明成为法定的节假日,这一路上便不知有了多少这样的“断魂人”,纷纷清明雨洒落,荡漾起泥土、故人的亲切气息。当然,也不知有多少我如这般的“失路”之人,找不到那回乡缅怀的路,要在这城市森林里倚窗遥望,那雨外云,云外天。人间何处问多情?家住西湖边的周华诚先生说:“清明是一个用来回忆的节气。不管你走得多远,总在这一天,回想起童年与故乡。”

  因而,在这美好亲切的节气里,重温周华诚先生的散文新作《西湖时光:遇见24节气》,便成了我那“杏花村酒”,是最温暖的慰藉。

  对于泥土,对于天气,古人似乎更敏锐些,也更为深情些。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这是一种多么贴切而又可爱的做法。那天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讲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孩子们听得眼睛一眨不眨的。当我讲到“惊蛰”,是“一声春雷,惊醒了蛰伏冬眠的万物”时,孩子们便“呵呵”地会心大笑起来。这,便是情至所至吧。我们对大地,对自然的情感,其实都深藏在这些简短的文字里。

  因而,周华诚先生在一年的二十四节气里眷顾西湖,从“白露”西山上听到的“寒蝉”,到“寒露”觉陇路边闻到的“桂香”,从“冬至”西湖边听到的“故事”,到“小寒”断桥边感悟到“残荷之美”,我以为,这一次又一次的深情之访,不仅仅是人类对泥土、自然的回望,更是人类对自己心灵的悉心照看。周华诚说:西湖就是一面四时不同的镜子,你我总能从中照见自己的模样。

  亦是清明,那是一个多云欲雨的日子,10度的气温,空气中尚透着隐隐的春寒,华诚如约来到了西湖边。桃花正灼灼其华,杨柳正依依其柔。柳枝下,湖水里,一对水鸭正相对而眠。站在长长的桥边,华诚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我举起相机,拍摄了这座桥。我看到一个孩子笑着从桥的这一头跑到了桥的那一头,他的身后跟着一只棕黄毛色的狗。当我对着相机的屏幕调看刚刚拍下的照片时,却发现——那个孩子到哪里去了呢?还有那条狗怎么眨眼间全都消失不见。”

  这便是时光的模样么?当我们按下快门时,她却在门后隐去了。清明这一天,华诚在西湖和故乡之间,亦在童年与现时之间。而这,又何尝不是我的清明,你的清明呢?清明!清明!古人如何能做到这样澄澈而隽永?一个人,前面的路有许多条,每一条似乎都通向不可知的远方。我们行走的一生,是离村庄越走越远的过程,也是离童真越走越远的过程。古人留下“清明”一词,意在提醒我们应如华诚这般深情的回望呵!

  窗外,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下了。从华诚的文字里走出来,我不禁眼角微澜。噫!人间何处问多情?杏花携雨,纷纷断桥边。

  ***

  《西湖时光》读后感(六):就这样做吧

  昨天是霜降。早晨上课,能够看见土地上泛着一层白霜,深吸一口凉凉的空气,心情没由来的好。原来,只要你留心,每天重复的生活还是有变化的,是那种小小的惊喜。

  晚上早早地上铺,翻完这本书,满足地睡去。那次买的两本书都是同一个作家写的,看前面的那本《我有一座城》,以为他是温暖的大哥哥,手里总会捧着一杯热咖啡,脸上挂着笑给你讲着那一个个美妙的故事。《西湖时光》里会突然惊觉他是一位俗尘中的隐士,会发现匆忙的行人发现不了的美,大自然与他贴近。其实与每个人都贴近,只是人们连一个细微的眼神都不愿施舍,那么又该去哪里寻找心中的美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突然对24节气很感兴趣。让我说出着迷的理由,我也说不出来。就那么喜欢上了,许多事情是说不出来缘由的,就像爱情,许多人喜欢追问为什么对方就是不喜欢自己,有哪一点比不上他(她)喜欢的那个人呢?感觉这个东西是很奇妙的,谁也无法预料它什么时候会窜出来占有你的整颗心,也许只一个瞬间就足够。

  周的漫途也是因偶然的一个念头兴起的,就这样一年年的坚持下来了。就像他自己说的,这些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我们本身赋予了它意义,所以对自身来说它很值得,不论他人。做的多了,自然它就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易割开。

  走过一年的轮回,周“扦插”成功,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新居民。西湖也展现了万千风情,任君多摩。这样的一个习惯,其实没有什么多了不起,但从此周的生活多了一份诗意。很多时候,习惯只是当时的一个念头使然,改变也因习惯而生,生活因这些改变多了一些亮丽的色彩。

  此时你脑中是否闪过一念,如果有,不妨就把它拉出来变为现实吧。在没有做之前,不要去想着它最终的结果是怎么样,打退堂鼓,或是想想它没什么意义,也许你的生活会因为这小小的改变而让你欣喜,不是吗?

  那一天,起的有些早,图书馆还没开门,一个人背着个包不知道该去哪里。看见情人坡上的空椅子,就想去读会儿书吧。读着读着突然觉得好温暖,抬头一看,原来是太阳醒了。一个人望着太阳,觉得这样的早晨真是美好,于是决定每天早晨都要与太阳来一场亲切会面,一整天都会是暖洋洋的。这是一个不错的改变~~~

  恩,就这样去做吧,单调的生活,我们该时常给它加点调味料。

  《西湖时光》读后感(七):如此美好,你怎忍潦草而过

  传说里的西湖,风华绝代,只是未曾亲近。在文字中,在影像里,多重旁观,印象不一,但那一种美好,却已是常驻心间。有时会不免感叹,倘若徜徉在西湖边,在别墅里,那些旧人旧事是否就能一一重现。

  这当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皆因为往事不可追,但在周华诚的《西湖时光:遇见24节气》里,我读出了一种慢。慢生活的慢,也是思绪的散漫,跟节气相关,又跟城市的脾气相连,从而构成了西湖时光。这时光是那样的美好,以至于会忘乎所以,比如霜降,“隐藏于记忆的清寂之美”,比如小寒,“似水年华里的不动声色”,比如惊蛰,“等一朵花开的时间”,比如小暑,“所有的美好都隐藏在变化之中”……

  这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真是一种修行。周华诚在西湖边的行走路线是,从断桥边开始,沿着梧桐密布的北山路一直往西南方向走,经过西湖博览园博物馆、菩提精舍、春润庐、秋水山庄、新新饭店这一路,到了苏小小墓边上左拐,过了西泠桥,往孤山路的里边走,一路经过楼外楼、中山公园、浙江博物馆、平湖秋月,再走白堤,过了锦带桥,直到断桥。

  我猜想,这跟阿兰·德波顿的《机场里的小旅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更像是西湖岁月的梳理。曾经相遇的人和事,能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怎样的刻痕?这个答案最终可能是无解的,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样子:碎片化构成了日常生活,但这细节却让生活变得灵动,也正因这样,日子才会绚烂起来。

  在24个节气里,行走。与其说是跟节气相遇,不如说是通过这个来审视自己,以及那组成的种种镜像,显得有点不大切实。我的意思是,当这样的行走跟那些历史掌故,糅合在一起,然后再杂糅成一个具象,那是怎样的场景,总让人觉出几分美好。

  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那么,西湖时光所留下来的感慨是怎样的场景,抑或是怎样的哲学?也许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所走的路径不过是彰显出自己的态度和方式,仅就这一点而言,行走所带来的却有可能是对时光的反照。

  在都市中修行,在繁华中隐居。周华诚在书的后记中说。但仔细想想,我们在都市中东奔西走,岂是一种修行?不过是为了未来更美好一些而已。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通过行走,来达到解悟的可能。

  由此我想到,周华诚对西湖的爱和眷恋,可谓是都市人病症的集中体现,焦虑,忧愁,种种情绪让都市生活紧张,而又赋予物质化。这样的世界容易使人异化,也正因这样,西湖就像治愈疗伤的胜地,不自觉地担当着某种治愈现代都市病症的可能。不仅如此,西湖时光所留下来的还有着更深切的涵义,亦即在时光里慢慢行走,让时间释放自然。

  通过24节气这个媒介,完成对西湖的现代解构,西湖所承载的时光也就更富有意味得多。假若有时间,真想跟着周华诚去踏访西湖,看一看那些景致是否还留有诗意。也许会跟着作者一起感叹:如此美好,你怎忍潦草而过。

  《西湖时光》读后感(八):风流岂在深闺

  我大概知道他要写什么,但又做不到不屑一顾。西湖的好,在于你离开了她,想念和细节反而放大了,你归来,她还是在原地随时序流转。

  节气,倒过来就是气节,这种特质,不是凿一面湖就能即刻拥有的。也只有懂她的人才会在特地时节准备好特定心情去靠近她。当我在国外听到当地人说中国人占据了他们白人的生活空间时,不禁想穿越到西子湖畔作一个苛刻的当地人:你看得懂这面湖光山色麽!

  在南半球,我已经不知道季节之差了,幸好还有人不时提醒我白露寒霜。就很想冲出窗口,告诉大家,去念诗做对吧,去葬花啃蟹吧,风流岂在深闺啊!

  初六日,惊蛰。明年这个时候,我一定从南边而来,白日放歌纵酒,然后每年都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